登陆注册
26583200000014

第14章 大学修身(1)

【元典】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为什么说修养个人的生活在于把自己的心安放端正呢?心里有愤怒,心就不能安放端正;心里有恐惧,心就不能安放端正;心里受着喜好的牵累,心就不能安放端正;心里有忧患,心就不能安放端正。

【诸儒注疏】“忿懥”,怒也。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解释经文正心修身的说话。身有的身字,当作心字。忿懥,是心里恼怒。恐惧,是心里畏怕。好乐,是心里喜好。忧患,是心里愁虑。有所,是有那一件事在心里执着,如不当怒而怒,或虽当怒,却又怒的过了,着这一件恼怒的事横在胸中,便是有所忿懥。下面三句,都是此意。曾子说:“经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盖言心是一身的主宰,而心体至虚,原着不得一物,一有所着,则心即为所累,而不得其正,着在怒的一边,而有所忿懥,则心为忿懥所累,而不得其正矣。着在畏的一边,而有所恐惧,则心为恐惧所累,而不得其正矣。着在喜的一边,而有所好乐,则心为好乐所累,而不得其正矣。着在忧的一边,而有所忧患,则心为忧患所累,而不得其正矣。”盖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乃心之用,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但四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若能随事顺应,而各中其则,事已即化,而不留于中,则心之本体,湛然常虚,如明镜一般,何累之有?唯其欲动情胜,或发之过当,而留滞于中,如明镜上着了尘垢一般,由是虚灵之体为其所累,而不得其正矣。心不能正,而欲身之修岂可得乎?下文视听饮食之失其职,便是身不修处。

【元典】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译文】端正虚静的心不在了,就会对事物视而不见,对声音听而不闻,吃东西也不知道它的味道。

【诸儒注疏】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理学讲评】承上文说,人心为一身之主,必心君泰然而后众体从令,各得其职,若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这心便被那一件事牵引去了,不在里面。心既不在,则眼虽看着,也如不见,耳虽听着,也如不闻,口内虽吃着饮食,也不晓得是什么滋味。盖目之于视,耳之于听,口内虽吃着饮食,也不晓得是什么滋味。盖目之于视,耳之于听,口之于味,皆吾身之用,而所以视,所以听,所以知味者,皆心也。故心不在,而众体皆失其职矣。这是心不能正,身便不修如此。

【元典】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这就是为什么修养个人的生活在于把心安放端正的原因。

【理学讲评】这是结上文两节的意思,说人心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而不得其正,则虽视听食味至切近处,尚不能辨,况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岂能得其理乎?可见心为一身之主,不能正心者,必不可以修身也。经文所谓“欲修其身,先正其心”者,意盖如此。君子诚能静而存养,动而省察,务使此心湛然虚明,随事顺应,而喜怒忧惧,各中其则,则心正身修,而家国天下,皆从而理矣。岂特视听食味之间,能得其正而已哉。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心学讲评】《经》言修身先正其心,夫心之退藏于密,而身之应感无穷,则何以明其相因之理哉?夫《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以心居静而制动,为身之主,而身之用皆自此而起也。今且无言正与修合一之功,而言身与心关通之故,则试就心之不正者而言之乎。夫心之不正,惟无理以为之宰制也。乃情之未生,则正不正不可得而知;待乎情之已起,则无主之心必因情而流矣。是故忿怒懥恨,临危而恐,思危而惧,见可喜而好,得所乐为而乐,有所思而未得则忧,不可得而且失则患,此八者亦夫人之所不能无也。而心苟得其正,则皆如其当然之则,而无流于一偏,激为太过之病。若其心无定理,守其正以待事物之于以为之准,于是而有所忿懥,则偏于忮刻而不得其正矣;有所恐惧,则偏于畏葸而不得其正矣;有所好乐,则偏于嗜恋而不得其正矣;有所忧患,则偏于疑虑而不得其正矣。此惟无至正之则以守此心而不妄动,则还为心累,始于偏而终成乎邪。于斯时也,其心将何如哉?而其身又将何如哉?随情以流,则心失其居而若去矣;因感以迷,则心并失其灵而若亡矣。故凡身之应物,事虽不可废,而心已不在焉。目非无视也,而心不在,形不能见矣。耳非无听也,而心不在,声不能闻矣。口非不食也,而心不在,味不能知矣。则身之用尽废,而昏昏然有形体而无用,此岂目之不明,耳之不聪,口之不知择哉?心失而身之精爽不灵也。

由此言之,心与身之相应最速而相合无间也,明矣。形且不见,声且不闻,味且不知,乃欲其言无过言,行无过行,动无过动,其可得乎?以此知心为身之主,而正乃修之原也。故《经》谓修其身,而耳目口体无非礼之为者,在正其心,必喜怒哀乐有必中之节也。修身为本,而心尤其原也,岂不信乎!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真内而修身也。

【元典】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译文】之所以说处理好家族关系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鄙视;对于自己敬畏的人往往会有偏颇;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私;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诸儒注疏】“人”,谓众人。“之”,犹于也。“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察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解释经文修身齐家的说话。之字解做于字。辟是偏。曾子说:“经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盖言一家的根本,在我一身,此身于人相接,情之所向,各有个当然的道理,但人多任情好恶,不能检察,所以陷于一偏,而身不修也。如骨肉之间,固当亲爱,然父有过,也当谏诤,子有过也,也当教训,若只管任情去亲爱,更不论义理上可否,这亲爱的便偏了。卑污之人,固可贱恶,然其人若有可取处,也不该全弃他,有可教处,也不该终绝他,若只管任情去贱恶,更不肯宽恕一些,这贱恶的便偏了。畏是畏惧,敬是恭敬,人于尊长,固当畏敬,然自有个畏敬的正理。若是不察其理,或有过于畏惧,过于恭敬,不合乎中,这畏敬便偏了。哀矜,是怜悯的意思,困苦的人,固当怜悯,然自有个哀怜的正理,若其中有不当怜悯处,也只管去怜悯他,却又成了姑息,这哀矜便偏了。敖惰,是简慢的意思,平常的人,简慢些也不为过,然亦有个简慢的正理,若其中有不当简慢处,也只管去简慢他,却又流于骄肆,这敖惰便偏了。人情陷于一偏如此。所以好一个人,只见他件件都是好的,就有不善,也不知了。恶一个人,只见他件件都是不好的,就有善,也不知了。若是所好的人,却能知其恶,所恶的人,却能知其美者,这是平日能用克己的功夫,到个至公至明的去处,才能如此。似这等人,世上少有,所以说天下鲜矣。”

【元典】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译文】所以有谚语说:“父母大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错误,贪得无厌的人不会满足自己庄稼长得好。”

【诸儒注疏】“谚”,俗语也。溺爱者不明,贪是者无厌,是则偏之为害,而家之所以不齐也。

【理学讲评】谚是俗语。苗是田苗。硕是茂盛。言人情既陷于一偏,便随处偏了,都见不得。所以俗语说人之溺爱者不明,他的儿子虽是不肖,也不知道,只说是好。贪得者心无厌足,他的田苗虽是茂盛,也不见得,只嫌不茂盛。偏之为害,一至于此。

【元典】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这就是说不修好自身的品德,就不能处理好家族关系的道理。

【理学讲评】即上文说偏之为害上看来。可见欲齐家者,必须先修其身。若果情有所偏,事皆任意,却要感化得一家的人,使其无小无大,都在伦理之中,而无有参差不齐者,断无此理。所以说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心学讲评】大学至于修身,而明德之功全矣。继此而新民之道起焉,则自家而国而天下皆德之所及,而自近及远,则首受吾治教者家也。夫齐家亦有齐家之事,则予以均平之理而施吾肃雍之教,岂但身之既修而一听之家哉!乃《经》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何也?盖施教而教行,必先正吾之好恶,以处家人之美恶。好恶明而家人皆喻吾之情,然后可使家之人革其恶习而增其美,以成吾教也。是好恶者吾身之大用,方且欲通于天下,而不审之于一家乎!

乃人惟以不修之身,任情而动,则好恶习因之不正而流于邪辟。故凡人之辟者非一端也:谊相联而亲之,意相得而爱之,威可惮而畏之,分可尊而敬之,卑者狎而贱之,不肖者怒而恶之,死丧则哀之,孤弱则矜之,可以自尊则傲以临之,可无为礼而惰以待之,此数者,皆吾身好恶之情所必出而施之家人者也。乃不能反之于身,节其太过,文其不及,则任情之所之而辟矣。任其亲爱而辟于邪昵焉,任其贱恶而辟为已甚之威焉,任其哀矜而辟为逾分之恩焉,任其傲惰而辟为骄慢之度焉,凡此皆非但处家之失,而吾心先自失其和平中正之则也,一至于僻而好恶不可问矣。其亲爱畏敬哀矜也,则虽有恶焉不知也;其贱恶傲惰也,则中有美焉不知也。故凡天下之能修其身者几人也,则好恶节而美恶明者不亦鲜乎!是身之不修,而以之行于家,皆失其当矣。故谚有之曰:子之恶亦易知也,而溺爱者为其所惑,莫能知也;苗之硕亦可见也,而贪得者求之无已,莫能知也。

夫齐其家者,必审贤愚之辨,而后裁成之道得;必知多寡之数,而后损益之用宜。今既不知而增长其邪戾,相习于贪欲,其家之不齐,明矣。此之谓于身无秉理正情之德,则溢量之喜怒必施之于家,而一家无所取正,因以范不立而教不行,不可以齐其家,岂不信夫!故修身者天下国家之本,而家者近取之身,远取之天下,皆于此而观化者也。身不修而家之不齐,则无以推行于远,亦可以知修身之为本矣。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心理穿梭】“自欺”、“自谦”一“自”字,章句、或问未与分明拈出。或问云“苟焉自欺,而意之所发有不诚者”,将在意上一层说,亦微有分别。此自字元不与人相对。其立一欺人以相对者,全不惺忪之俗儒也,其谬固不待破。且自欺既尔,其于自谦也,亦可立一谦人之名以相形乎?

不尔,则必以意为自。虽未见有显指意为自者,然夫人胸中若有所解,而惮出诸口,则亦曰意而已矣。苟以意为自,则欺不欺,慊不慊,既一意矣,毋自欺而自谦,又别立一意以治之,是其为两意也明甚。若云以后意治前意,终是亡羊补牢之下策。过后知悔,特良心之发见,而可云诚意而意诚哉?况其所发之意而善也,则已早无所欺矣;如其所发而不善也,此岂可使之谦焉快足者乎?

今以一言断之曰:意无恒体。无恒体者,不可执之为自,不受欺,而亦无可谦也。乃既破自非意,则必有所谓自者。此之不审,苟务深求,于是乎“本来面目”、“主人翁”、“无位真人”,一切邪说,得以乘间惑人。圣贤之学,既不容如此,无已,曷亦求之经、传乎?则愚请破从来之所未破,而直就经以释之曰:所谓自者,心也,欲修其身者所正之心也。盖心之正者,志之持也,是以知其恒存乎中,善而非恶也。心之所存,善而非恶。意之已动,或有恶焉,以陵夺其素正之心,则自欺矣。意欺心。唯诚其意者,充此心之善,以灌注乎所动之意而皆实,则吾所存之心周流满惬而无有馁也,此之谓自谦也。意谦心。

且以本传求之,则好好色、恶恶臭者,亦心而已。意或无感而生,如不因有色现前而思色等。心则未有所感而不现。如存恻隐之心,无孺子入井事则不现等。好色恶臭之不当前,人则无所好而无所恶。虽妄思色,终不作好。意则起念于此,而取境于彼。心则固有焉而不待起,受境而非取境。今此恶恶臭、好好色者,未尝起念以求好之恶之,而亦不往取焉,特境至斯受,因以如其好恶之素。且好则固好,恶则固恶,虽境有间断,因伏不发,而其体自恒,是其属心而不属意明矣。

传之释经,皆以明其条理之相贯,前三章虽分引古以徵之,第四章则言其相贯。故下云“诚中形外”、“心广体胖”,皆以明夫意为心身之关钥,意居心身之介,此不可泥经文为次。而非以戒欺求谦为诚意之实功。藉云戒欺求谦,则亦资以正其心,而非以诚其意。故章末云:“故君子必诚其意”。犹言故欲正其心者,必诚其意。以心之不可欺而期于谦,则不得不诚其意,以使此心终始一致,正变一揆,而无不慊于其正也。即《中庸》所谓“无恶于志”。

夫唯能知传文所谓自者,则大义贯通,而可免于妄矣。故亟为显之如此,以补先儒之未及。

小人之“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固不可谓心之能正,而亦心之暂欲正者也。特其意之一于恶,则虽欲使其暂欲正之心得附于正而终不能。以此推之,则君子之欲正其心者,意有不诚,虽欲恃其素正而无不正,其终不能亦审矣。故君子欲正其心,必慎其独。

“间居”,独也。“无所不至”,不慎之下流也。“如见其肺肝”者,终无有谅其忸怩知愧之心,而心为意累,同入于恶而不可解也。

今以掩着为自欺欺人,迹则似矣。假令无所不至之小人,并此掩着之心而无之,是所谓“笑骂由他笑骂,好官任我为之”者,表里皆恶,公无忌惮,而又岂可哉?盖语君子自尽之学,则文过为过之大,而论小人为恶之害,则犹知有君子而掩着,其恶较轻也。

总以此一段传文,特明心之权操于意,而终不与上“自欺”、“自谦”相对。况乎欺之为义,谓因其弱而陵夺之,非掩盖和哄之谓。如石勒言“欺人孤儿寡妇”,岂和哄人孤儿寡妇邪?厌然掩着,正小人之不敢欺君子处。藉不掩不着,则其欺陵君子不更甚乎?小人既非欺人,而其志于为恶者,求快求足,则尤非自欺。则朱子自欺欺人之说,其亦疏矣。

三山陈氏谓心为内,体为外,由心广故体胖。审尔,则但当正心,无问意矣。新安以心广体胖为诚意者之形外,其说自正。

同类推荐
  •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 菜根谭

    菜根谭

    本书为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每篇文章都有:原文、译文、相关链接。
  • 论爱美

    论爱美

    风靡欧洲的疗愈哲学,改变万千年轻人看待生活的方式。爱美,才能真正感受到驻留在世界的中心。那些人们喜爱的东西,那些歌曲、风景或者姿态,它们的美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印记。在美里面有种东西,能让它与死亡抗衡,甚至比死亡更强大。这便是美对我们所做的——让我们停下脚步,让我们怀疑,让我们觉醒,重新给我们力量。美是一个个刹那的停歇,在那一刻你会返回最初的自己,你仿佛被抛向远方,却又唤起当下;只是一瞬,却又仿佛触到了永恒。在这瞬间的永恒里,你超越了禁锢你的现实,获得了自由。只有通过爱美,才能真正感受自己驻留在这个世界中。
  • 一日一禅

    一日一禅

    本书由一个个耐人寻味,让人深思的精彩禅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热门推荐
  • 上古杀神决

    上古杀神决

    一入修罗血,绝灭万界情。修罗有情弃天下。无情修罗战苍生。吾之父母,哪怕要屠尽苍生,踏灭天道。孩儿也要寻到你们。仙若挡我,我灭仙!神若阻我,我屠神!世间情爱,与吾无缘。如果只有杀戮才能使我变强,吾就用苍生的鲜血染红这片大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大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

    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大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在现代修个仙

    在现代修个仙

    灵气复苏,蓝星巨变。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人们变得也不一样了(简介无能,仅供参考)纯属虚构
  • 幻想世界逍遥行

    幻想世界逍遥行

    长虹破空,撕开了笼罩现实的大阵。灵气复苏,带来的不仅是灾难,还有机缘。 姜黎获得能穿梭诸天世界的系统,以万界诸天为资粮,供养己身。 混乱清末,天下第一,漫威宇宙,仙剑奇侠,宝莲灯,遮天,太初洪荒……我降临时,世界便进入了全新的纪元,命运长河的流向已经改变,未来不再是未来。已进行世界:混乱清末,天下第一,漫威宇宙,仙剑奇侠,宝莲灯,遮天。
  • 异界重生之作死大帝

    异界重生之作死大帝

    重生异界,好不容易当上个二世祖,自然要好好体验一下当废物的快感!上辈子不敢想,不敢碰,不敢惹的,通通都要去体验一下,正所谓人不作死枉少年……死他一下又有何妨?
  • 闪婚成爱:凶猛老公停一停

    闪婚成爱:凶猛老公停一停

    整个云州市的人都知道苏家有个臭名昭著的二小姐,没人愿意娶。苏子悦只好自己找人求嫁,好不容易嫁出去了,老公却是个三无男人,房子没有,车是借的,存款就不要问了,怕伤人自尊。可是,三无老公摇身一变,成为了响当当的欧洲金融大亨L.K集团的总裁,绝对的有钱有权的大人物,苏子悦一脸懵逼。“你说你没房子?”“在云州市没有。”“你说车是借的!”“哦,那辆车我后来送给手下了。”苏子悦怒了:“骗子!离婚!”秦慕沉危险的眯起黑眸:“不负责你想白睡?”苏子悦秒变怂货:“不、不敢……”
  • 尸地余生

    尸地余生

    一个星期前,一种代号I的病毒席卷全球,不知道它从哪来也不知道如何控制。城市中遍地都是丧尸!多了一个星期的我就在那天美女来敲门,说要进来借卫生间洗澡,结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PARADISE REGAINED

    PARADISE REGAINE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