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88600000013

第13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0)

姜姓起源于炎黄时代,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我国远古时期有个少典氏部落,其首领是少典,生子二人:一是炎帝,另一即黄帝。炎帝居住在关中地区渭水支流的姜水流域(今陕西岐山西南),子孙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姓。后来传至伯夷时,正当夏禹时代,因帮助治水有功,被任命为主管四岳的长官,号为太岳,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此以后,炎帝的后代又称吕姓,或吕、姜并称。伯夷裔孙太公望在周初辅佐武王中兴,史称吕尚或姜尚,其原因就在这里。

据某些姜姓谱牒统计,炎帝之后姜姓的分支共有247个之多,亦即有247个姓氏,上述所及的吕姓,只不过是247个姓氏中的一个。

姜姓在得姓以后,有不少人从原始的居住之地迁出,也有些人留居下来,并奕世相继,而秦汉时还发展成为关中大族。由于其成为大族时的居住地属于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又称天水姜氏。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姜姓人言及郡望时,仍称出自天水姜氏。

姜姓中也不乏着名人物。西周初年的姜尚,即人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相传他曾在渭河边离水面3尺垂钩钓鱼,着名典故“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即由此而来。在章回小说《封神演义》里,他还被刻画成为神仙式的人物。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也是当时知名的军事家。他的某些事迹至今还被人们以戏曲、评书等形式进行传唱。

姜姓名人还有南宋词人姜白石、音乐家姜夔、清代直隶提督姜桂题以及中共红军名将姜镜堂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姜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0位。

范姓

范姓是当代第61大姓,历史上本是唐尧、刘累的后代,在周代以前与杜姓同源,称唐杜氏,主要活动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一带。至周宣王时,杜伯在位,因故被杀,其子隰叔出奔晋国,后来担任了士师官,子孙也以官名为姓,改姓“士”。他的曾孙士会,在晋景公时担任上军主将。公元前593年,他领兵攻灭了甲氏、留吁、锋派等部落,升为中军元帅,执掌国政。晋景公为了奖赏他的功劳,把他分封在随(今山西介休),后又封于范(今河南范县东南),史书也因此称他为随会、范会,子孙也各随其姓,分为士、随、范三支,其中范姓是最主要的支派。又传至其子燮,便以范为姓,史称范权或范文子。范文子传范宣子,范宣子传范献子,世代担任晋国上卿之职,与韩、赵、魏、中行、智五家合称晋国“六卿”。至公元前493年,“六卿”内部因争夺权势发生战争,范氏被智、韩等联军所击败,迁出晋国,其食邑之地也被其他各家瓜分。从此以后,范姓人开始散居北方各地。

大约在秦汉以后,范姓人在高平郡(今山东金乡西北)发展成为望族,以至此后的范姓人言及祖居之地,无不自称是高平人。春秋时期,出身于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的范蠡是着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大商人。至战国末年,范雎又在秦国担任了宰相。秦朝末年,范增以70岁高龄追随霸王项羽,是当时着名的谋略家。从此范姓名人便史不绝书。汉代,范姓中有政治名人范滂。晋代,有经学家范汪。南朝,有史学家范晔、思想家范缜。宋代,有宰相范仲淹、名臣范成大。清代,有名宦范文程。当代,有名将范汉杰、政治家范寿康、史学家范文澜、新闻学家范长江、实业家范旭东等人。尤其是宋代宰相范仲淹,不仅其丰功伟业为后人传颂,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还成为范姓人的千古绝唱。

方姓

方姓的来源最早与炎帝神农氏有关。相传,炎帝后代中有位名为榆罔的人,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分封在方山(今河南禹州西北),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方雷。方雷的子孙以封国之名为姓,姓方。

周代中叶,周朝宗室中有位名为方叔的人在朝中任大夫,受命带兵平定南部的蛮人叛乱。他组织了一支拥有3000辆战车的军队,向蛮人进攻,结果大获全胜。在此之前,他还征伐过淮夷,并打退过北方少数民族猃狁的入侵。至此,周宣王数功并赏,允许他分邦建氏,并赐他姓“方”。此后,他的子孙也遵行不改。方叔原与周朝王室同姓,姓姬,夏阳,方叔只是他的字。

到了宋代,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子6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6字为姓。其中第4子翁处林,分得方姓,他的后代也姓方。

在上述3个来源中,以第2个来源影响最大,后来还发展成为方姓人的主体。因其发源地和后来的发展中心在今河南的河洛地区,古代属河南郡管辖,方姓人论及来源,常以“河南”为郡望。出自翁姓的方姓人由于是与其他5姓同时分化而来的,有“六桂联芳”之谊,后来也以“六桂”为堂号。

明清时期,居住在安徽桐城的方姓人以诗书传家,相继出了方式济、方孝标、方孝孺、方观承等着名学者。他们做学问极重史证,功力深厚,认真细致,与其他人一起,共同开创了学界的一个流派,史称“桐城学派”,而他们则是这一学派的中坚。

方姓在历朝历代都出了不少名人,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唐朝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英雄方腊、元朝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从义、明代女诗人方维仪、清朝思想家方以智、文学家方玉润、民国将领方振武,以及现代革命家方志敏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方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2位。

石姓

石姓是当代第63大姓,历史上出自姬姓,远祖与黄帝和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有关。西周初年,康叔被分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建诸侯国,史称他为卫康叔。他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名公孙石昔,字石,史书又称石石昔。石石昔在卫庄公时是位着名的贤臣,庄公有位庶子名州吁,受庄公喜爱,手中握有强兵,石石昔认为他对太子是个威胁,劝庄公对他有所约束,庄公不听。不久,庄公去世,太子继位为卫桓公,州吁果然纠集党徒发动叛乱,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在这次变乱中,石石昔之子石厚也是同谋。由于州吁的王位得来的不正当,加上他一味好武,经常兴兵打仗,极不得人心。他想改变处境但又不知所措,便派石厚来征询石石昔的意见。石石昔假意说:“这很容易。国民所以不支持州吁,是因为他的王位得来的不正当。如果他派人求救于周天子,让天子下一道诏书来追认,他的位置便合法了。不过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盟主,并非是一般人所能见到的,州吁要想见周天子,可以通过天子宠幸的陈桓公去见,这样也就不难了。”石厚听后,回去告诉了州吁,州吁信以为真,便亲自带着石厚去求见陈桓公。哪知在此以前,石石昔早已派人通知陈桓公说;“州吁和石厚是杀害我国国君的凶手,等他们入境以后,请您一定要把他们抓起来,帮助卫国除掉祸害。”陈桓公依言而行,果然把州吁、石厚抓起来送回卫国。不久,两人被同时斩首示众。通过这件事情,石石昔为安定社稷而不念私情,大义灭亲,被誉为卫国的忠烈之臣,后来,石石昔的子孙便以石为姓。

石姓人的来源除石石昔一支外,又有出自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石癸、宋国公子段(字子石)以及战国时魏国太史石申之后者,他们的得姓都与这些人的名字有关。北朝时,鲜卑人中有一些人以温石兰或乌石兰为姓,在北魏孝文帝改姓运动中,全部被改姓为汉字“石”姓。这些人的后代也姓石。

石姓人在发展中,不仅形成了“武威”、“渤海”等郡望,以及“三典”等堂号,而且还出现了一大批名人。在这些名人中,如战国时天文学家石申、西晋名宦石崇、十六国前赵皇帝石勒、五代后晋皇帝古敬瑭、宋朝学者石介、画家石恪、文学家石延年、词人石安民、名将石守信、金朝名臣石琚、元朝剧作家石君宝、打虎天神石明三、明代将领石亨、清朝名将“石佛”石廷柱、艺术家石玉昆、太平军名将石达开、当代政治家石瑛、医学家石筱山等人,无疑都是最知名的。

姚姓

姚姓出自虞舜,是一个由地名而来的姓氏。上古时期,虞舜担任有虞氏部落的首领,因为生在姚墟(今河南范县一带),便以姚字为姓。

西汉时,在我国的西部生活着一些羌族人,其中的一支又被称为烧当羌。烧当羌人的首领在两晋十六国时入主中原,为了更加有利于与汉族人民的融合,曾自称是汉族人祖先之一的虞舜的后代,因此也冒用汉姓姚氏。这支姚姓人中还出了一些统治中原地区的皇帝,建立了后秦国,称霸中国西北部达数十年。后来,他们所建立的国家被东晋灭亡,他们也慢慢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隋唐以后,如果不借助于家谱的话,很难再把他们从汉民族中区别出来。

上述两支姚姓人以出自虞舜之后者为正宗,历史上发展为“吴兴”、“南安”等郡望。十六国时期,姚弋仲、姚苌、姚兴等人都是羌族出身的部落首领和皇帝。入唐以后,姚崇是着名宰相,姚合是有影响的诗人,姚思廉是知名的史学家。元朝,姚枢是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姚燧是文学家。明朝,姚绶是画家,姚广孝是佛学家和着作家,姚长子是抗倭义士。清朝,姚鼐是散文家,姚范、姚燮是文学家,姚文田、姚际恒是学者。当代,姚文元是姚姓中影响最大的政治名人。

如今,以人口多寡计算,姚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4位。

谭姓

谭姓是当代第65大姓,历史上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影响最大的一支相传出自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时,伯益后人中的一支被封于谭(今山东章丘西),为子爵,后来便留居于此,世代相袭谭子职位。直到公元前684年,谭国被齐桓公灭掉,末代谭子奔宫逃亡莒国(今山东莒县),其后便在莒国发展。为了纪念祖先和标明自己曾是谭国贵族的身份,他及子孙便由嬴姓改为谭姓。

谭姓的另一个来源出自大禹之后,原姓姒姓。据明人苏平仲《谭氏家谱序》说,“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庆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这是说,谭姓出自姒姓谭子国,后来也被齐国灭掉。也有人说,历史上的谭子国只有一个,由于其历史为后人所知甚少,所以才会有出自嬴姓、姒姓两种说法,其实所指的是同一些人。如果这种说法可信的话,那么,谭姓的上述两个来源其实是同一个来源。

除上述两支外,谭姓中还有一支,相传是南方少数民族所尊奉的部落神盘瓠的后代。据《万姓统谱》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盘瓠之后,望出弘农。”意思是说,在今四川南部一带,古时候生活着一批谭姓人,相传他们是盘瓠的后代,是由弘农(今河南灵宝西)迁去的。

上述三支谭姓人构成了当今谭姓的主体。在发展中,谭姓又形成了齐郡、平陵、弘农三大郡望。唐末五代时,谭姓中因出了名将谭全播、道学家谭峭而成为着名姓氏。此后,历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其姓氏中的名人屡有所出。其中最为知名者,有明代抗倭名将谭纶、名臣谭希思、文学家谭元春、清代词人谭献、名臣谭廷襄、维新派领袖谭嗣同、近代革命家谭延正、谭人凤、艺术家谭鑫培、当代军事家谭震林、艺术家谭富英、科学家谭锡畴、政治家谭冠三等人。

廖姓

关于廖姓的来源,一般认为有四支,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颛顼的后代廖叔安之后。廖叔安,又作叔安、蓼叔安,出身也与名字一样由来不一。一种说法是,“廖”是春秋时一个小国的名字,这一小国在今河南唐河或河南固始北部一带,“叔安”就是这一小国中一个国君的名字,其子孙以国名为姓,姓廖;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廖叔安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他在商朝时被封于汝南(今属河南),建廖国,后代也姓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廖叔安是黄帝的裔孙,原出姬姓,因封于廖而改姓廖。上述诸说莫衷一是,各有所据,看来也言之成理。况且,透过这些说法的背后,我们可知廖国和廖叔安的确与廖姓的来源有密切关系。

廖姓的另一个来源是出自伯廖之后。相传,伯廖是周文王的儿子,姬姓,子孙以他名字中的“廖”字为姓。

廖姓的第三个来源是由缪姓改姓而来的。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载,商朝末年,因为纣王昏庸无道,有缪、颜两姓官员辞官而去,入略阳山谷(今甘肃天水西)避难,后来便由缪姓改为廖姓。

最后一支廖姓出自张姓,是因张姓人入赘廖家而改姓廖氏的。据《廖氏大宗谱》记载,明朝初年,居住在福建诏安官坡一带的张姓人中有位名为张元的人,入赘于同乡廖家,改姓廖氏。后来,他的子孙虽世代姓廖,但也未断绝与张姓的联系。如他们在堂号上,取张姓堂号“清河”和廖姓堂号“武威”各一字,称廖姓“清武堂”。至今,清武堂廖姓不仅是廖姓中的一大支派,而且还与一些张姓人联合成立有“廖张同宗联谊会”。

廖姓尽管来源众多,但大抵与商周时期的廖国及廖叔安、伯廖等人有关。在发展中,廖姓除形成上述“武威”、“清武”二郡望外,又有“钜鹿”、“汝南”、“清河”等郡望,以及“崇远”、“垂裕”、“承佑”等堂号。至于其历代名人,如三国名将廖化、宋代文学家廖正一、廖行之、名臣廖刚、明朝开国功臣廖永安、廖永忠、清代文学家廖燕、经学家廖平、民国政治家廖仲恺、将领廖耀湘、当代政治家廖承志、军事家廖荣标等人,无不知名于世。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廖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6位。

邹姓

邹姓的“邹”字,上古时期与“驺”通用,主要来源有四支。最早的一支出自蚩尤之后。据晋人王嘉《拾遗记》记载,“黄帝败蚩尤,迁其民于邹屠,以地命族为邹屠氏。”后来,邹屠氏又分为邹、屠两姓,子孙相继繁衍至今。

西周初年,上古帝王颛顼皇帝的裔孙曹挟被周武王封于邾国,史称邾娄,其国家所在地即今山东邹县一带。春秋时期,邾娄国因国小民弱而沦为强邻鲁国的附庸。至战国初年,鲁穆公取“邾”字与“娄”字的合音,强行将邾娄国更名为“邹”国,邾娄国也被迫接受这一新名号。后来,邹国被楚国灭掉,邹国贵族和黎民百姓也随例以国名为姓氏,姓邹。这样,邹姓人便有了第二个来源。

春秋时期,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个越国,国王名勾践,他的姓氏原本是“驺”,后来因为笔误而被写作“骆”或“邹”。因此有人认为,越王勾践也是邹姓人的祖先之一。如流传在闽越一带的某些志书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姓驺。”《中国姓氏集》也说:“驺亦作邹。”由于越王勾践及其后代姓驺,并且“驺”字与“邹”通用,于是,邹姓便有了第三个来源。

与上述三支情况不同,邹姓中还有一支出自商朝王族之后。西周初年,商朝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被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建宋国,数传至宋纟昏公,有后代正考父食采于邹(今山东邹县),再传至叔梁纥,便以食采的名称为姓。这样,邹姓便有了第四个来源。

同类推荐
  • 思想课堂-哲学笔记

    思想课堂-哲学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烟台大观

    烟台大观

    烟台的百科全书,其一为“锦绣山河”,记烟台的自然地理,从名山大川到自然景观,兼及独特的自然现象。其二为“历史精英”。这部分对曾经发生在烟台这块热土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评述。其三是“风土人情”。这部分从烟台现存的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到流传的民间故事、笑话俚语,兼及特有的风俗习惯,都进行了寻求。其四“社会发展”也为历史保留了大量的即将消亡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卓而不群的见解。
  • 世界文明之旅·文化艺术卷

    世界文明之旅·文化艺术卷

    在人类缓缓的历史进程中,文明是人类辉煌的往昔,是祖先智慧的创造,更是永垂不朽的传奇。追寻世界文明,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高度关注。
  • 嘉典

    嘉典

    本书由十三章组成,分别介绍了我国各大节日的庆典的由来,风俗习惯,以及如何策划和操作。
  • 菊与刀

    菊与刀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她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菊与刀》这本书被公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热门推荐
  • 盖世神道

    盖世神道

    战鼓响,狼烟起,血染诸天界。悟神道,修戟剑,横扫众天骄。神秘的狱界之主,欲势降临;西牛的恶佛势力,日益壮大;天生神力的北蛮巨妖更是蠢蠢欲动.......远古的战场即将拉开序幕.......乱世之时,必是衍生霸主之际!!!
  • 如意令

    如意令

    海先生、乔素素和海先生的前妻,海先生是成功的大教授,乔素素曾是某中学英语老师,现在是海先生的现任妻子。海先生的前妻已经去世,但依然与乔素素之间有竞争关系。付秀莹选择了一个敏感时间——清明节,海先生对死者的悼念以及拜祭都触痛了生者,于是死者和生者的竞争关系在这一天达到了高潮。付秀莹将乔素素、海先生心理的变化写得惟妙惟肖。
  • 夏天没了只了叫

    夏天没了只了叫

    每天都让自己变得更好,就为了追得上你的脚步。
  • 凡人仙府

    凡人仙府

    叶明是齐国小渔村的一名平民少年,无意间得到一个仙府葫芦,从此踏上修真之路。在这座神奇的葫中仙府里,可以栽培天材地宝,种植奇花异草,炼制灵丹妙药......他以平庸的资质,如何从修仙界底层开始,在艰险仙途中成长崛起,从而笑傲三界之中!
  • 莨苕

    莨苕

    一次意外,让她回到了那个曾经她最后悔的时候,她决心改变历史……找回他
  • 魔王穿越到都市开启上帝模式

    魔王穿越到都市开启上帝模式

    他本是异界魔王,被迫来到地球,本来是来做上帝,但是系统坏了,受尽屈辱的魔王终于重新开启上帝模式,只可惜,异界魔王在地球宛如乡巴佬,空有上帝模式,总不会好好利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灵传承

    天灵传承

    在这片虚无飘渺的大陆,经过数千年的探索,人们从而看清这片天地的全貌,世人将其称之为“天灵大陆”。人们利用这一方天地繁衍出的“灵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职能——天灵师。而在星空之外的一颗明星,降临于此,创造了一番传奇!
  • 神医弃妃:逆天大小姐

    神医弃妃:逆天大小姐

    她看着闺蜜为了自己死去,空有一身医术却救不了她。这一世林晚发誓必让这天下人臣服于脚下,只为还她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天下我要定了!且看林晚在这乱世中如何崛起.............
  • 徐仙翰藻

    徐仙翰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