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9800000026

第26章 天兰(2)

“七·七”事变以后,全国抗战形势急转直下。天兰同志决定离开北平,投奔延安这个他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1937年9月,他先到了西安,找到地下党员陈翰伯同志,讲了自己的打算。陈翰伯同志当时是西安《文化月报》社的总编辑。后来天兰同志于12月渡过黄河,来到山西省洪洞县境,找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当时他的同学余建亭和赵荣声都在丁玲同志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大家见了面。有一天,丁玲同志请他吃饭,晚上还游览了赵城的城墙。后来,天兰同志就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当秘书和翻译组组长。他在这里工作了3个多月,帮助办政治部的机关刊物《前线》。这是个政治理论刊物。1938年4月,天兰同志终于来到了延安城,在军委政治部工作。政治部主任是谭政同志。天兰同志在这里担任通讯股长,兼“火线通讯社”社长。

天兰同志的着名诗作《队长骑马去了》就是在这时写下的。说到这首长诗,他心里涌出无限感慨。原来,这首诗曾经给他带来过光荣与欢欣,也带来过委屈与痛苦。

1938年4月的一天,天兰同志参加听取汇报,在汇报中,有人讲了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抗战开始,山西的阎匪军顶不住日寇侵略军的进攻,一直向后溃退。有一个八路军干部叫王凤刚,是我们派在阎匪军里做工作的。他收拾溃军,拉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由他任支队长,作战非常勇敢,一时名气很大。土皇帝阎锡山得知后,就以召集开会为名,暗中捕杀了王凤刚同志。他那支200多人的抗日武装也被剿杀得剩下20多人。但这些队员聚而不散,一直怀念自己的队长。天兰同志被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就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概括,写出了富有激情的长诗《队长骑马去了》。最早,这首诗在周扬同志主编的《文艺战线》上发表,后来,又在茅盾同志在香港主办的《文艺阵地》上转载,一时广为流传。尤其在国民党统治的重庆,也产生了很大的革命影响。所以,很快便让国民党当局严令禁止出版了。

国民党剿杀革命文艺,这并不奇怪。想不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天兰同志却因为这首诗受到许多的连累,说他是“污蔑八路军”,说是“在胡风主办的杂志上发表过”,等等。天兰同志也承认,这首诗仍然有不少缺点,比如因为当时正在搞统一战线,未能在作品中点阎匪的名;再比如,诗的结尾也显得有点软弱,等等。但这是创作上的问题,硬要拉到政治方面去无限上纲,谁能吃得消呢?好在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终归是扼杀不了的,《队长骑马去了》这首诗,至今还鲜明地保留在读过它的人们的心上,便是明证。这也是天兰同志引以自慰的事。

“鲁艺”六年

天兰同志1938年7月调到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一直工作到1944年秋天,其间共是6年多的光阴。

当时,“鲁艺”的院长是吴玉章同志,周扬同志是副院长,宋侃夫是政治部主任。天兰同志在“鲁艺”教“世界短篇名着选读”,同时还兼任了其他许多职务:文学部党支部书记、编译科长、教职学员会主席、延安演出委员会主任等。

据天兰同志回忆,他在“鲁艺”工作这几年,是相当紧张而愉快的。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有其他许多工作,把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每天都要搞到夜里十一二点钟,然后再自学马列着作两小时,到下一二点钟才能就寝。

编译科共有7个人,除了科长外,有编辑2人,一名是陈元直同志,一名是梅行同志。译员4名,是纪坚伯、颜一烟(女)、温x x、郗x x。4个译员加上科长天兰同志,每人每天翻译两千字,共一万字,晚上由天兰同志校对。那是相当紧张的。

天兰同志担任“延安演出委员会”主任,每个月组织几次演出,主要靠“鲁迅实验剧团”来搞。当时剧团团长是田方,总导演是王斌,全团有三四十人。

天兰同志担任“鲁艺”学员会主席,则要作大量的群众工作,关心纪律问题、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等。

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天兰同志自己还翻译了大量的东西。比如,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当时艾青同志主编的诗刊上发表,后来在东北光华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再版,最近,商务印书馆联系再版,已由天兰同志整理就绪。此时,他还翻译了《演出教程》、《和声学》、《百手图》等书,以及理论着作《马克思与库格曼通讯集》、列宁的《哲学十六条》等多种书。另外,还和曹葆华同志合译了《马恩列斯论文艺》一书,和何其芳同志合作编选了《解放区民歌选》。应该一提的还有,天兰同志曾翻译过一本十多万字的《列宁传》,交给了林伯渠同志(当时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主任)。

路社

天兰同志在“鲁艺”期间,还参与了一项值得怀念的很有意义的工作,这就是创办了文学社——“路社”。

“路社”的主任就是天兰同志,创办者还有何其芳、孔厥、公木同志等。“路社”办了一个大墙报,每期贴出来有两丈多长,为活跃延安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路社”最光荣的一页,是毛主席曾亲笔给它写过一封信。那是1938年的秋天,“路社”组织“延安诗歌座谈会”,请毛主席出席。毛主席因为工作忙,实在不能分身出来,于是就给天兰同志写了一封信,让转给“路社”,对自己不能参加会议表示歉意,同时,还给“路社”以亲切而严肃的教导。本来,天兰同志一直珍藏着这封信,可是在后来“审查”他的时候给弄丢了,实在令人惋惜。据天兰同志记忆所及,信的内容大约有以下三点:一、文艺不要脱离政治生活,要反映群众生活;二、当前要以抗日为主要内容,要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奋斗;三、要用群众的语言。全信大约有300多字。

到三五九旅去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极大地鼓舞和指引着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去深入工农兵、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把工作做得更好。1944年秋天,天兰同志偕同艾青、艾思奇、贺绿汀、李季4位同志,深入到三五九旅去作文艺调查,为时两个多月。天兰同志不断召开连队文艺座谈会,采访三五九旅的剧团,找战士们谈话,收集和积累了许多有用的材料,同时也受到了很大教育和锻炼。回来后,天兰同志写了一份长达一万四千多字的考察报告:《三五九旅文艺调查》,后来在艾思奇主办的《解放日报》文艺版上连载了一部分。

关于这件事,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天兰同志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广大八路军战士非常喜欢传统剧目,希望能给他们多演些“老戏”。所以,天兰同志就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大胆地为战士们发出呼吁,提倡演一些历史剧目,活跃部队文化生活。然而,这种积极正确的建议却遭到了西北联防司令部(三五九旅归它管)政治部的反对,认为“不能发表”。后来,艾思奇同志亲自把稿子送到军委政治部审批。军委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陶铸同志看过稿子后,批道:“立即发表。”于是,这个调查报告才获得了与广大读者见面的机会。

青训班

1940年“鲁艺”宣传部决定,由天兰同志主办“部队文艺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为革命培养更多的文艺战士。这个训练班大约办了半年左右,开的课程有美术、戏剧等,参加人数有40多人,全是从各边区部队抽调来的一些年轻而有才华的文艺骨干,其中有不少人后来都成了我国文艺界的着名人物。天兰同志十分兴奋地告诉我,像咱们省的马烽、西戎、孙谦、胡正同志等,都曾是这个训练班的学员。

在东北

1945年8月,党抽调大批干部到东北去开展工作。天兰同志也参加了这支队伍。他们一路步行出关,11月初到达沈阳,陶铸同志让天兰同志搞文艺工作,于是他留下来编了第一期“东北文艺”。之后,调他从事工运工作,到煤矿上去,更好地熟悉了解我国的工人阶级。今天,他谈到当年和煤矿工人在一起生活的话题,还是津津乐道,十分兴奋,认为是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经历之一。

东北第一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1949年召开的。天兰同志被选进了主席团。他在会刊上发表了题为《为反对标语口号化的倾向而斗争》等3篇文章。

1952年,天兰同志由东北调到中央高级党校工作,进入了理论工作战线。

结束语

整理完天兰同志的这些方方面面的经历片断,我不禁想起他在谈话中多次强调的几句话:“我的一生经历极为平凡,没有多大意思。我怀疑你整理它没有什么价值。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关心国家大事上去。”对于他讲这些话的谦逊态度和良好用心,我是理解的。但我对因这次采访而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却毫不可惜。我深信“时势造英雄”的伟大真理,我热爱在血与火中贡献自己青春和生命的老一代革命者,我向往那令人激动不安的、充满奋斗和创造的、理想和事业高于一切的革命年代。这种精神的渴求,能从这次采访中哪怕得到一点满足,便是极有意义的事情。至于这篇访问记对其他同志能有什么价值,我就不敢妄断了。但愿它不是“无用之篇”吧!

同类推荐
  • 七夕

    七夕

    《七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经历苏联解体、政体更迭与经济震荡的当今俄罗斯文化表现出鲜明而复杂的转型特色,这种特色深刻体现在俄罗斯文学、艺术和传媒的发展进程之中。正因为这样,本书将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此作一描述。内容包括: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学,转型中的俄罗斯艺术,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三方面。
  •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总要趁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不对?所以想把这本书送给每一个想看世界的年轻人。它将缓缓向你描绘一个中国体系之外的世界。美国,离我们很近,几乎每天都有关于美国的新闻,但美国却实实在在离我们很远,能够亲自体验美国文化、美国生活的人在13亿中国人中,只有那么一小撮,而这么一小撮人中,更少有人能够提起笔,给中国人写写真实的美国。17岁时,逅逅曾去美国体验高中教育,并出了一本《体验美国中学教育》,19岁时她成功进入美国前十名的顶尖文理学院HaverfordCollege,现在她每天阅读将近两百页的书,品读中美两种体系在教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
  •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从岁时节日民俗、日常生活民俗、文娱游艺民俗、生态科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等方面进行介绍,使人们更系统的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
  • 水浒黑白绰号谭

    水浒黑白绰号谭

    长期以来,世人对《水浒》人物及其姓名和绰号颇有兴味,它们已被视为水浒文化的标识,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如天罡星群中林冲的绰号“豹子头”,王英绰号“矮脚虎”等,认识、研究中华人文,可以借读本书人物的绰号,探寻它们的由来、发展和影响,以及它们所蕴涵的社会众生相和时代风尚。
热门推荐
  • 塞上曲

    塞上曲

    最后的,属于我的记忆,被定格在图书馆陈旧的木架轰然倒塌的那个瞬间……然后……别怀疑,我没有精神分裂,也没患上臆想症,而只是,非常非常老土,非常非常俗套的穿越时空而已。穿越时空?如此俗烂的剧情,我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而它,却又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 重生之无遗

    重生之无遗

    一间昏暗的房间里,模模糊糊的,依稀可以看见两个人在争吵“你说什么!你真是太卑鄙无耻了!明明是你杀的他,为什么要赖到我头上!”闽清瞪着眼睛看着他面前的男人,宫思看着这个他曾经爱过的男人,心里不由感到一阵阵的悲凉,看!这就是你爱过和我爱过的男人!莫钰啊!我真为你也为我感到不值得啊!
  • 噬生界

    噬生界

    这是一部比较虐杀型的小说!主角得到了进化,但是世界已经落寞!
  • 我成了偏执权臣的白月光

    我成了偏执权臣的白月光

    林小锦身为将门之女,被迫嫁给皇帝,宁死不从的她成了冷宫废后。眼看熬死了皇帝,却被送到了道观。她不甘自己孤寡一生的命运,正想逃出道观时,京都沉寂多年的祈王,居然亲自带着车马,浩浩荡荡的来迎她回京。林小锦就纳闷了。这个温润如玉,大权在握的男子,明明是京都所有女人的梦。他为何不登基称帝,却偏偏一心一意的扶植她当个傀儡太后?林小锦一开始觉得是祈王脑筋不好。直到有一天,她发现祈王看她的眼神好似在看笼中鸟!原来这个男人是故意把她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将皇城当鸟笼,把她牢牢圈养在掌心,除了他,无人能靠近。他澄澈的眼眸温柔,嘴角含笑:“这天下间,太后的近臣唯我一人。太后,要不再靠臣近一点?”【男女1v1,身心双洁,甜宠,谋斗】女主率性可爱萌,男主腹黑还会撩。
  • 都不容易1

    都不容易1

    亲官难断家务事,若问什么最难解,当属夫妻那点事、儿女亲官难断家务事,若问什么最难解,当属夫妻那点事、儿女那点事、爱情那点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他们辛苦长大,努力生活,可生活仍然是一地鸡毛......
  • 农家丑妻有点悍

    农家丑妻有点悍

    苏可夏醒来时看到家徒四壁有些懵。面前还有个憔悴的美娇娘冲她哭。等等,这像被炭熏过的猪蹄是她的手吗?作为武学世家出身的苏可夏简直不能忍。带着父母发家致富,身材变好,脱胎换骨成了美人,还结缘了一个野汉,岂料他的身份并不简单......
  • 甜弹

    甜弹

    我的暗恋,最后才发现,这好像不是单恋,但我们终究会不会错过...
  • 桃花之下拜天地

    桃花之下拜天地

    原始天魔的计划被粉碎,人间大地又是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可有光明的地方,黑暗和邪恶就永远不会缺席。神秘国度,危机再起,他们再踏征程……此次经年,硝烟再起,危险万分,他们,该如何应付……此次征程的危难,他们想象不到,也无法想象,一路上的艰难困苦,更是前所未有……迷茫,迷失,慌乱,冷静,痛苦,不舍,别离,纠结,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去外国当演员

    去外国当演员

    被逼迫到无法在国内继续演戏的小明星该怎样逆袭?我们的好电视好电影都在哪里?什么才是他最初的梦想?这是一个脑洞的产物。绝对清水,标签如果有合适的,那么应该是架空励志=_=!哈哈,我居然用平板在线做了个封面otz决定接受好基友的意见,这文先暂停,下个月重新开,笔力太垃圾,干巴巴的浪费情节,嗯,可以从第四章重生。。。。。
  • 青梅追爱记:竹马,你别逃

    青梅追爱记:竹马,你别逃

    【全文免费】年少一诺,她就认定了自己是他的人;从记事起,肖筱就走上了追夫不归路;别人家的竹马都是宠妻无度,她家竹马的情商却貌似是被狗吃掉了?还一赤裸裸的传说中禁欲系男神?……哈?当正所谓咸鱼翻身之时,却不料是被吃抹干净之际;“媳妇儿,咸鱼翻身还是咸鱼。”身上这个死皮赖脸的家伙是谁?“泥奏凯!”这货绝对不是她家完美男神……某男却是一脸委屈,“伦家也是想让你尝尝什么叫宠妻无度嘛。”然后……某女被宠入骨了。【除特殊情况,更新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