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20200000051

第51章

论。若无彼相至名声等智者。疏有量破。有义弹云。作此立因亦无因喻。但应直责不须立量 详曰。作量直责理俱难详。所以然者。前师但云无分别智无有相分不言余无。何得而以色.非色智为量直责。今以理准文阙一重难之与答。难云除无分别智余一切心。正缘境时应无相分。名缘境故。如汝无分别智缘境之时。前师答云。设尔何失。故论牒云。若无彼相名缘彼等。难色等智展转成立真见有相。论不言者。以巧略文令生后智。难色等智今为量云。汝缘色之智。能缘声等。许无声等相故。如缘声等智。余量准知。有义断云无因喻者真似可知。

论。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者。按七十三云。问于无相界若取其相非无相取。若无所取亦不得成无相之取。若尔云何名无相取。答言说随眠已远离故。此取虽复取无相界。不取相故成无相取。问若无构获云何成取。答虽不构获诸相差别有所增益。然取无相故得成取。问若无构获无所增益。此取相状云何可知。答取胜义故取无相故。五种事相皆不显现以为其相。问若不分明可立为取。何故不计诸取灭无。答灭无无有修作义故。非修观者依于灭无有所修作。问若尔云何证知其相。答自内证智之所证智。问若尔何不如其所证如是记别。答此内所证非证名言安足处故。

论。一观非安立有三品心者。有义今说三心为非安立者对十六心。若对一心无相见道亦名安立。二空真如四胜义中属第三故 详曰。虽有理然诸教中并无说是安立处故。故知安立唯依四谛差别观说。与四胜义立有不同。不可为例。故对****第九云。安立者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后得智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安立道谛。谓诸谛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但约四谛辨安立也。

论。内遣有情假缘智等者。而言内等传有两释。一解如疏自身名内。故对****云。云何遣各别有情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相于自相续中有不分别我相。不分别者是除遣义。云何为遣各别法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色等法相。余同于前。故知内者约自身说。二云约界以辨内外。初遣欲界自他有情假。第二遣欲界自他法假。同在欲界故说内言。犹言内人通自及他皆名内也。第三遍遣上界我法二假皆尽故说遍言 详曰。后理虽通然无所凭。今依初说。

论。法真见道至名相见道者。问真解脱道既不断惑。如何第三名法于彼遍遣随眠 答有二释。一云今既假说非实断证故不应责。二云虽不断种然除粗重。言遣随眠亦何爽理 详曰。后说应胜。夫言法者放似之义。所法既无能法何有。虽知假说亦假似真。以除粗重似彼断。种假言遣惑故后说善。

疏。以自证分至体义无别者。问为.无为异何言无别 答无彼能缘.所缘之别。以自证分虽是能缘非无为法之能缘故。故言无别。

疏。忍前苦法智者。忍者即忍。忍前加行位中之智。由此此智通缘二境。一缘加行智。二缘真见所观真如。真如极成。故疏不云但言忍智 有义弹云。然此智忍既不缘智。如何乃言忍前法智。故但应言现证真如故名忍也 详曰。无违所以如灯具引理教。然云智忍或从因为名。因即方便缘教之智。忍从目智而得智名。或从果称。皆如灯具。

论。苦类智忍等者此即双证前忍.智二。故对法云。苦类智忍者。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惠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所以者何。由初二种是后一切圣法种类。从此彼得生故。是故无漏惠生各别内证缘此为境。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 释曰。初二忍智是后所生圣道种类名为苦类。智缘此忍名之为忍。或后所生诸圣道等。是前类故名之为缘。

论。四苦类智等者。即缘第三类忍为境。或亦缘前法忍法智。即印类所缘之事。不缘类忍名印类忍。

论。法真具道等者。疏有两释。有义弹初释云。此论.对法皆云类忍于法忍智各别内证。即已总法无间.解脱二自证分。又云类智印可类忍。不说类智别证法智。如何乃言法真见道解脱自证。今作二释。一云法忍法智别法真见无间.解脱见分缘如。类忍总法无间.解脱自证缘智。然未决定类智重法审决印持。亦同类忍法二自证。

二云前三如前。第四既云印可类忍。由是总法无间.解脱证自证分缘自证分。二道之中自证缘见四缘第三。今类智忍既法自证。第四缘忍明法二道证自证分。但说法见及自证者。略不论之。义必应尔 详曰。而言法者但法真见缘如智。别不据法彼别别行相。以真见中无别行故。第三虽但证前二智第四亦然。或缘第三。然只是智而缘于智。据此一边别配二道。不约三四解行以分故亦何爽。故论结云差别建立名相见道。若第三.四俱双法前二道自证。差别之义而不显也。若法二道证自证分有理无文 或亦无失文省略尔 疏。又解此总法者。但法缘如。不分二道见与自证名总法也。

疏。虽缘智缘如不同见分是一等者。谓真无间.解脱二智皆缘于如。类忍缘智据能缘见同故合法。

论。二者依观下上谛等者。按五十五云。现观边智谛现观。当知此智第三心无间从见道起方现在前。缘先世智曾所观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谛境。似法类智世俗智摄。通世.出世。是出世间智后所得。如其次第于一一谛二种智生。谓忍可欲乐智。及现观决定智如是从前现观起已于下上诸谛中二二智生 释曰缘先世者略有二解。一云缘见道前曾所观察下欲界地上色.无色二地烦恼即苦.集谛。及二增上即灭.道二安立谛境。二云缘前真见名曾观察。以放真见缘下上地及二地中所有增上安立四谛以之为境。言第三无间者。三心见道第三心后而起十六名第三无间。余文可悉。又按显扬第十七云。从此谛现观已上。于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净智生。谓于欲系苦谛生二智。一现观审察智。二现观决定智。于色.无色系苦谛亦有如是二智。如于苦谛有四智。如是于集.灭.道亦各有四智 释曰。四谛二智同五十五。见.修位别如灯已会。

论。诸相见道至真已断故者。此会违文。五十五云。世第一无间有三心生断见所断 显扬十七云。从第一法无间有三心生。断见所断百一十二烦恼 对****云。谓世第一法无间苦法智忍等生。由此惠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如是文等并皆依真而假说也。对****云。又如上说见道差别皆假建立非真实尔。何以故。出世住中各别内证离戏论故。

疏。非安立因不遍三心者。三心相见非安立故。故不得以非安立因以证三心非真见道。

疏。佛地论至二师之义者。彼第一师同此第二彼后二师同此第三。彼第二师总言无漏智有见.相。第三师者根本智无后得许有。故成二别。

论。又说此智分别诸法等者。按佛地论第三师云。无漏无分别智相应心品无分别故。所缘真如不离体故。如照自体无别相分。若后得智相应心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若无漏心缘离体境无似彼相而得缘者。观所缘论不应说言五识上无似极微相故非所缘。如是境相同无漏心无漏种起。虽有相似有漏法相然非有漏。如有漏心似无漏相非无漏故。

论。六现观等者。现观差别诸论广明如章所叙。对法.显扬说十.十八。今略引之。对法第十三云。建立现观略有十种 法现观者。由于诸谛增上契经等法中。从闻他音增上缘力。已得最后顺解脱分善根所摄上品清信胜解。由法而得名法现观 义现观者。由于如上谛增上法。如理作意增上缘力。于苦谛等境已得最后顺决择分善根所摄上品谛察法忍 真现观者。已得见道十六刹那所有圣道。又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谛世俗智 后现观者。谓一切修道。由见后一切世间出世间道皆名后现观 宝现观者。由佛圣弟子于三宝所已得决定证清净信。谓薄伽梵是真正等觉。法毗奈耶是真善妙说。圣弟子众是真净行者 不行现观者。谓已证得圣所爱戒所摄律仪。由得此故此所对治那落迦异熟等必不复行。永尽不行故名不行现观 究竟现观者。如道谛中究竟道说。谓已息一切粗重已。得一切离系得如是等 声闻现观者。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从他闻音而证得故名声闻现观 独觉现观者。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 菩萨现观者。谓诸菩萨于前所说七种现观。哀变众生不于下乘而出离故。然于菩萨极喜地中入诸菩萨正性决定是名菩萨现观 又按显扬十七云。又此现观差别有十八种。谓闻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顺决择分智.见道.修道.究竟道.不善清净世俗智.善清净世俗智.胜义智.不善清净行有分别智.善清净行有分别智.善清净行无分别智.成所作前行智.成所作智.成所作后智.声闻等智.菩萨等智 相传释云。初之三智资粮位中所有三惠如次。四如名。第八即是顺解脱分。未能善解四谛理故。第九即是顺决择分善解四谛。第十即是见.修.无觉。十一即是欲界之智。十二是上二界修惠。十三即是见.修.究竟三道之中缘非安立智。十四五六如次加行.正体.后得智。十七是彼声闻所有现观。十八菩萨诸现观智 又依彼论第十四中释此中九云。此中不善清净世俗智者即是顺决择分智。善清净世俗智者是出世后得世间智。胜义智者是见道智。又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清净有相分别智.善清净相无分别智。又成所作前行智.成所作智.成所作后智 前三差别者。未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恼生是烦恼对治 中三差别者。即此三种由有分别无分别故。世俗.胜义智性差别 后三差别者。谓此三种显示断前.正断.及后智性差别 今依论文配位为正 又按摄论第六六现观。大小二乘有十一种差别不同。故本论云。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

论。得诸平等者。无性摄论第六云。得有情平等心性者。遍见一切等无我故。如有说言。一切诸法皆如来藏。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得彼意乐平等性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得彼法身平等性故 佛地经中有十平等。如前已引。

疏。十种发心等者。所指经论文既广多。故不引也。

疏。又作阿赖耶识依他性观等者。按五十一云。此杂染根本阿赖耶识。修善法故方得转灭。此修善法若诸异生以缘转识为境作意。方便住心能入最初圣谛现观。非未见谛者于诸谛中未得法眼。便能通达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此未见谛者修如是行已。或入声闻正性离生。或入菩萨正性离生。达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达阿赖耶识。当于尔时能总观察自内所有一切杂染。亦能了知。自身外为相缚所缚。内为粗重缚所缚 释曰。资粮.加行异生缘彼眼等转识此有二义。一三乘通说。理实大乘亦缘第八作唯识观 二质.影不同。赖耶为质转识为影。隐质谈影云缘转识 问二乘云何能观赖耶云入声闻正性离生通达赖耶 答有二义。一据不定声闻性人根熟者说。彼入自见后回入大能****耶。定性不然 二约种子赖耶识言。三乘皆能知苦断集。广如瑜伽论钞。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大哥我错了

    快穿之大哥我错了

    凡小枳很懵逼,自己不就去游了个泳嘛,怎么突然绑定了一个坑人系统?
  • 冉冉天重

    冉冉天重

    不管以前经历了多少的不快和耻辱,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当王者,记住这个目标,然后你马上立刻去做,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至于那两个人,虐虐他们就行。
  • 绝色妖言

    绝色妖言

    平凡琐碎的都市生活中,桌子上可爱的茶杯贵兵犬忽然变身一个单纯、善良、性格开朗的美女出现在你面前,并忠心的帮你解决眼前的困境。那是一只千年狗妖,但她不会任何法术。狗妖成仙之前还要经历最后一个考验,她需要附身到一只可爱的茶杯贵宾犬身上,去现代都市中为她的女主人耿琳做三件事。那时候耿琳不幸缠在一桩非常棘手的案件中,小狗在主人最困难的时候来到她的身边,并成功帮她扳倒了市长,摆脱了院长儿子杨誉的纠缠,可是第三件事,她真的办不到:主人要她放弃深爱的穆远航。
  • 铁孟婆也要谈恋爱

    铁孟婆也要谈恋爱

    相传孟婆汤是第一难喝的汤,黎笙几亿载也只饮过几次,余下的时间便是熬汤,为人盛汤,她当孟婆已几亿年有余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第一豪门嫡女

    第一豪门嫡女

    上官凝儿打小就是个任人欺凌的千金嫡小姐,生母死得早,姨母上任,本应该是表姐现在成了庶姐,幸好姨母只是个姨娘,为了守住母亲的嫡母(主母)身份,上官凝儿现在要斗的是亲姨娘,亲庶姐······
  • 少人皇

    少人皇

    十载蛰伏,一朝进京;煌煌威势,公子行列——行万里,入千城,归我帝皇之位。九州中土,百官文武;悠悠大夏,诸卿平身——战神佛,敌妖魔,归我人皇之权。
  • 管控

    管控

    贺久安一直为慕江年所倾慕,长长久久,他把她圈在身边,日日唤她久久,只不过是希望她日久生情,也好让他爱到骨子里的女人去爱他。(这是一个关于强取豪夺的故事,不喜勿喷,多提意见)。
  • 王俊凯只对你宠爱

    王俊凯只对你宠爱

    这是一本关于王俊凯和女主夏初涵的甜文。虽然是假的,但是希望你们好好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