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竞争战略如何确定,要根据超市所处地域与超市本身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一些学者认为,企业所处环境为“不确定时代”,有众多难以预料的变化给企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超市也要警惕。
目前超市的许多观念和战略思想都在随着时代进行相应的调整。由顾客意志(满意程度及需求变化等)引发的不确定因素常常会让超市措手不及。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这种不确定性也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所以要在创新中走出另一条路来。
由超市竞争延伸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其实本质都是商家在追求更多的利润。
企业不仅需要竞争战略,也需要发展战略。这就像部队一样,不仅需要谋划如何打仗,而且需要谋划部队以后的发展。
当然了,企业不能只竞争不发展,因为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竞争需要靠竞争力,而竞争力靠发展。回到部队的问题上来说就是:如果部队素质太低,那么无论怎样打仗都难以取胜。同理,如果企业素质太低,无论怎样竞争也难以取胜。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企业既不能脱离发展搞竞争,也不能脱离竞争图发展。现实中部队没有只打仗不训练的,也没有只训练不打仗的。企业也一样,只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才是先进企业的成功之道。
所以,24小时不关门的超市,就是在竞争中求发展的一种销售策略,有了超市这种销售方式,不仅商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消费者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方便。
是什么催生了“托儿”们的出现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标榜个性的时代,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有从众的心理或者行为,但事实上,无论人们如何掩饰,都难以掩盖自己喜欢从众的行为,这就是“羊群效应”在经济学方面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人们都存在着盲从心理,于是社会上就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职业,那就是各种各样的“托儿”,比如,饭托、车托、球托……可以说只要是可以赢利的正当行业基本上都有“托儿”的身影,或许说到下面这种状况,大家对“托儿”就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
比如,在某些大商场门口,几个自称为某知名公司员工的人在搞活动,而若问及他们做活动的目的,他们就会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答谢客户回报社会,因而公司推出一款产品低价出售,或是免费送相关产品等等。当人们半信半疑时,就会从人群中踊跃地“冲”出一两个人掏钱购物,他们的表现好像是他们占了很多的便宜一样。注意,这些人十有八九就是“托儿”。鉴于人们对“托儿”缺乏认识,见有人抢着掏钱,于是广大看客们就觉得自己碰上这样的好事不容易,如果不买岂不是吃亏了,于是在“托儿”的带领下,商家的部门产品很快就会销售一空。
等商品买到手以后,当大家再去逛一圈商场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所购买的所谓“低价”商品其实并不便宜,甚至还比一些商场里卖的正规商品还要贵出一部分。和在商场购买产品不同的是,从这些搞活动的地方购买的商品一般都是没有售后服务,如果自己不小心买到了残次品,只能一边大喊倒霉,一边后悔不已。
这就是“托儿”们存在的“魅力”,“托儿”正是抓住了人们都喜欢盲目从众的心理特征,从而引导人们在他们的带动下去消费某些产品。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羊群效应”的作用,才给了“托儿”能够抓住人们心理的绝好机会,那么什么是“羊群效应”呢?
“羊群效应”揭示的就是人类的一个共同弱点——那就是盲目从众。就是人们都喜欢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宁可相信别人也不愿去相信自己的愚蠢做法。虽然人们都非常清楚这种做法往往会使人在无意识中陷入别人的骗局,但是人们还是会犯这样的错误。有一个幽默故事,刚好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死后被邀请到天堂去参加石油巨头会议,由于来迟了,他来到会议室时,已经座无虚席了。可是如果开会站着参加会议会是一件很痛苦且没有面子的事情,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听到这么一声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陆续离开了会场奔向了地狱。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等了很久以后,见还没有人回来,于是,这位石油大亨纳闷了:难道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吗?想到此他也忍不住匆匆离开天堂到地狱去了。
看了这位石油大亨的故事,是不是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人很傻、很天真呢?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这种从众心理。对于下面这个经常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情,或许很多人更加感同身受。
有一天,有一个人上班要迟到了,为了赶时间,他在大街上狂奔了起来。一个好事的人见了就问他出了什么事,由于他着急,只是摆了摆手,于是这位好事人也想跟着去看看出了什么事,于是他也跑了起来,之后是第三个、第四个人……也跟着跑了起来,到后来,整条街的人都在跟着前面那个人跑,场面相当壮观……事实上除了第一个人急着赶时间的人知道自己为何而跑之外,其他人不过是在盲从罢了。
虽然这种状况看起来很滑稽,可是生活中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只是生活中很多第一个“领跑的人”就是“托儿”,在“托儿”们的指挥下,人们东奔西跑,人们买这买那,即使是在网上,时至今日也有了“托儿”们的生存空间。
众所周知,近年来淘宝网可以说成了广大宅男宅女们在网上购物经常光顾的网站,为了尽快、大量地卖出自己的产品,很多网店的买主们不惜重金花钱雇托儿帮他们提高点击率、抬高信誉度,从而来达到迷惑消费者的目的,让消费者在众多点击的指引下去购买自己的商品,也正因为此,近日来淘宝网正在上演一场“管理者”与“托儿”的暗战。
所以,为了不被“托儿”们钻空子,同时不被“托儿”们牵着鼻子走,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坚持自己的判断,学着自己去发现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上个世纪50年代,罗斯只是华盛顿一家企业的小职员。一次,他在无意中看到了一部表现非洲生活的电影,同时他也发现非洲人爱戴首饰,于是他就萌发了做首饰生意的念头。而在当时的美国,更多的人更愿意走向大城市去做生意,很少有人会选择去非洲发展,罗斯虽然最初也找了伙伴,但后来只有他一个人去了非洲。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生意已经做到了使人眼红的地步,而他之前所找的那些同伴,还在为赶一份报告而熬夜。由于人们看到了罗斯的成功,于是很多人开始纷纷赶到非洲抢做首饰生意,面对众多的竞争者,罗斯果断地选择了转行,而很多后来做首饰生意的因为竞争较大,也顶多只能保持不赔本,而罗斯早已经在另外一个行业有所收获了。
其实要谈起罗斯创业成功的经验很显然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不盲从大众”。同样这样的经验也适合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因为盲从就等于把主动权让给了别人,就等于把自己的选择权让给了别人,而且在人们丧失主动权和选择权时,各种各样的“托儿”们也就会因势而聚集到我们的周围,为我们设置各种各样的消费陷阱,让我们防不胜防。
为什么商品越涨价买的人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讲究“货比三家”。以王小姐为例,她在购买物品时,总要将附近的几家超市、市场的价格进行比较、查询。
有一次,王小姐的一个朋友要在一家商场买一件品牌上衣,一看标价120,王小姐赶紧阻止,因为她昨天在离这儿不远处一家商场发现了这一款衣服正在促销,价格仅要90块钱,而且还有十多天促销才结束。
不仅如此,王小姐还总结了许多省钱的经验,还常常向别人介绍说:
“要买就要买物美价廉的商品,会省钱才能过好日子。”
王小姐的这种做法想必不少人都用过,这也是一般老百姓的购物妙招,但是事情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有些时候,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消费者却对它的需求只增不减,听起来这似乎和商品需求规律相违背,但现实生活中的确是存在这种现象的,这种商品叫做“吉芬商品”。吉芬商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倒增加的商品。
“吉芬商品”是用英国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原来早在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一次超大的饥荒,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令人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土豆、肉和奶酪的价格都已经攀到很高,按照常规来说它的销量都应该降低,事实上肉和奶酪的情况确实如此,唯有土豆的销量却一反常态,销量反而大大增加。吉芬仔细研究了这种现象,他发现,由于土豆在当时的爱尔兰人的食谱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因此在大饥荒中生活水准大大恶化,人们为了生存,只好被迫大大减少了对肉和奶酪的消费,而把节约下来的钱花在相对肉和奶酪来说还比较便宜的土豆上。从此以后,人们把这种价格上涨而销量反而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可以想象,如果开头提到的王小姐身处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时,面对土豆这样的“吉芬商品”,恐怕也顾不上什么“物美价廉”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吉芬现象并不少见。最显着的例子就是这几年来的房地产。房价涨幅越来越大,而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多,有钱的人自然不必说,许多没钱的人也在想方设法地去购买,借钱、按揭、攒钱……无不希望自己成为“有房一族”。
炒股的人也经常会在股市上发现吉芬商品现象。当某一种股票持续上涨的时候,经常看到的局面便是人们竞相抢购这种股票,以便能赶上“牛市”大赚一笔。相对地,如果一种股票的价格在持续下跌的时候,购买它的人却会明显减少,而拥有它的人也都希望马上抛出,以便躲开“熊市”。另外,日常生活还有一种所谓的“雨伞现象”也比较典型。
刚下车的乘客突然遇到大雨,早有准备的小贩会趁机销售自己的雨伞,而且价格明显超过平时的价格。于是价格虽然上涨了,雨伞却卖得很好。
那么,我们追根刨底地考证一下,“吉芬商品”有没有违背正常的商品需求定律呢?需求定律的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成反向变动关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的前提,就是“其他条件不变”。这个其他条件不变其实涵盖了关于需求的许多方面,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以上述“雨伞的需求量上升”为例,雨伞需求量的增加,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价格上涨,而是因为天降大雨所导致的,是“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已经产生变化了,这时“需求弹性”的急剧降低,使消费者对雨伞的价格已经不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商品的价格不是高得离谱,人们就会购买。假如雨不是很大的话,人们完全可以赶到商店购买,卖雨伞的小贩们就得回家避雨了。同样,爱尔兰的居民们抢购土豆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因为在大饥荒的背景下,人们的收入骤降,但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却没有下降,因为其他的食品的价格更加高昂,只得选择价格相对较为低廉的土豆来维持生计,况且人们预期土豆的价格还会上涨,于是纷纷抢购,从而导致土豆的价格暴涨,它的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奇怪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吉芬商品呢?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吉芬商品一般是那些价格最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吉芬商品效应也大多存在于最底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比如,土豆在欧美国家是最普通最廉价的食物,也是大量需求的生活必需品。这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对低收入阶层来说意味着其生活支出的增加,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也就意味着他们相对收入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低收入者经济变得更加拮据,不得不减少其对较昂贵的商品(包括鱼、肉等食品)的消费而更多地购买廉价商品。比如土豆。于是随着土豆价格的上涨其需求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会增加。
土豆在中国可能未必是必不可缺的,因为中国人习惯把它当做蔬菜而不是主食。但是,白菜这种商品对中国北方的老百姓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在以前我们国家的经济不发达的年代,白菜是我们在漫长的冬季里唯一的蔬菜,因此秋季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储存几百斤甚至上千斤来度过漫漫长冬。而对于其他的价格高昂的菜,普通百姓则是浅尝辄止,不敢经常问津的。但是大白菜价格上涨的话,老百姓的生活会更拮据,就要更多地消费大白菜而不是问津高档蔬菜。所以,那时中国的大白菜也是吉芬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