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57900000024

第24章 采自时光之链的珍珠(4)

荷包,是人们身上的一种佩件,又是居室里的一种挂件。殷墟出土文物中就有针管、刀鞘等,说明至迟在商代人们就在腰间佩带装饰品了。从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看,在战国时代佩带荷包已经十分流行。荷包的前身叫“容臭”、“佩帏”,也有叫“荷囊”的。荷包的图样、文饰,大抵源于“五毒”。远古时,人们居住“陶复陶穴”,因其潮湿,又无药物器械防卫,常被蛇、蝎咬伤。于是,把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五种常危害人的毒虫(称五毒)画成符样,贴在住室壁上,用针刺之。以后,演变成用彩布制作成“五毒”形象,内装有挥发性气味的野草,戴在身上,以防虫咬。起初戴这东西是在百虫复活时的“谷雨节”,后来其功能不断扩大,用作可装东西的袋囊,如装钱币、小物品、小玩具等,称之为“荷包”。大约到了晋以后,演变成端午佩戴的习俗。后经各代创新立异,荷包的内涵,大大超出了它原有的范畴,除了原有“五毒”的造型外,又增添了许多品种,如植物型的有各类花草,动物型的有十二生肖为主的各种动物,工具型的有锤斧等,睡具型的有虎头枕、猪形枕,生活用品型的有烟袋、针扎等,以及历史传说故事中人物、戏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

在这些总称为荷包的制品内部,都装有香料(以细辛、白芷、丁香、苍术、甘松等研细为末),既可防毒祛秽,又香气宜人。

甘肃以庆阳香包影响最大。庆阳香包工艺精湛,种类繁多,文化蕴涵深厚,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文化信息。主要有佩饰、挂件、装饰、日用四大系列。有绌绌、线盘、双单挂件、立体绣花灯、平面刺绣600多种。大的直径超过1米,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影响较大的香包有福娃、十二生肖、凤灯、五毒蛙、鱼戏莲、蛇盘兔、喜鹊嘴、五角粽子、六娃闹春、八仙祝寿、麒麟送子等。庆阳香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庆阳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是医学鼻祖岐伯故里。2001年,在该市华池县双塔寺发现了一只香包,是当年建寺时教徒献给佛祖的。该寺建于金大定十年(公元1171年)。这说明陇上人们佩带荷包的习俗是很悠久的。这只被名为“千岁香包”的荷包通体用黄褐色织锦缝制,呈一边平直的椭圆形,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缘,底部有写意式凤爪纹饰,主体为彩色丝线绣成的海棠花。2002年,在中国庆阳首届香包文化艺术节上,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为“香包刺绣之乡”。庆阳香包有剪花样、抿褙子、粘贴、剪裁、刺绣、做里子、填香充物、缝合、锁边、吊带打穗、早潮香包等复杂的工艺。这精巧的民间手工艺术,一代代地传承下来,饱含着陇东妇女的辛劳和智慧。每逢端午节,千家万户粽子飘香,孩子们戴着母亲或奶奶为自己缝制的香包,笑闹戏耍,成为陇东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香包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产业,远销国内各大城市,而且漂洋过海在国外也有着良好的声誉。

端午节风俗

菖蒲和艾草端午节这天,陇上许多人家都在街门或房门上插菖蒲、艾草或青柳。据说,这种风俗是取“蒲龙艾虎”之意,以菖蒲象征龙,以艾草象征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以菖蒲象征剑,以艾草象征人(或虎)。这种风俗起源很早。《荆楚岁时记》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在端午节挂艾叶、菖蒲,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纸小虎,贴以艾叶,称为艾虎。过去的端午节,妇女们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关于菖蒲和艾草,还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唐朝黄巢在五月初五这天率领农民在祥梅寺起义,起义时传密令叫农民在门外插悬蒲艾为记,起义农民一看这两件东西,就知道是自己人。后来黄巢起义失败了,人民纪念这件事就成为风俗了。

现在的陇上,不论城乡还有端午节在门上插艾的习俗。在农村,人们早早地就到野外采来带露的艾条,挂在大门的门楣上。而在城市,端午清晨,街头巷尾,一捆捆,一束束灰叶嫩枝的艾,招引来群群顾客,不一会儿,卖个精光。这天,讲究的人家都得在门上、床头放几枝艾,或把干艾叶点燃,以艾烟熏室。艾在端午节受到人们如此的欢迎,除了上面说到的象征意义之外,恐怕与它的药用价值也有一些关系。

艾,又称“家艾”、“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茎叶含芳香油,揉之有香气,可作调香原料。它具有治多种疾病的功效,又是灸病的主要原料,所以又称“医草”、“灸草”。《孟子·离娄章》:“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说明在三千年前,艾已用于医病。艾为啥列入端午的习俗?一是艾到五月已成熟,这时疗效成分已达饱和,药用价值最高;二是种种传说也为“端午艾”涂上了神秘的色彩。

农历五月,进入了炎热季节,也是疫病容易发生的时节。艾柳、菖蒲与端午节结缘,反映了人们祛病免灾的心愿。

点高山点高山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晋国的介之推被烧死绵山,而流传至今的一种习俗。在静宁乃止陇东、陇中农村的有些地方,端午节这天,人们都起得很早,一些小伙子因为要去点高山,前一天晚上都不睡觉。夜半时分,他们背着锣鼓,结队而行,来到提前选择好的山顶,把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收集在一起,待到凌晨四五点钟,他们便开始敲锣击鼓,点燃柴火。这时,四面八方传来阵阵喧闹的锣鼓声,远处山头熊熊燃烧起一堆堆篝火,仿佛遥相呼应,期待着那位不肯出山的古贤人。过去,民间有一句俗言:“四月初三,放羊娃赶紧把高山扳。”是说一过古历四月初,放羊的人就开始扳攒五月五点高山的柴火了。那时,点高山用的柴火,都是放羊娃做的事。他们一边放羊,一边抬捡些柴火,到时大家把柴火拿出来,堆放在一起点燃,熊熊的火焰,在锣鼓声中映亮一座座山头,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一面欢呼,一面高唱《点高山歌》:点、点、点高山,高山烧红子天屁眼,五皇看见脸笑欢,保佑百姓都平安。

在这一天早上,人们点了高山后,回家时每人还要折上一捆柳树枝条,带回家来,分别插在大门、房门和牲畜圈门上,这叫“插阳柳”,用以辟邪。

关于端午点高山和插阳柳,在静宁治平河谷地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成纪水沿岸的人生活得十分美满幸福,他们辛勤地劳作着。不知哪一年的四月,这里的人和家畜家禽都得了瘟疫。这种病传播得很厉害,一旦染上十有八九活不成。玉帝知道以后,非常生气。他知道又是瘟神疫鬼作下的孽。于是他叫火神爷立即下凡,把瘟疫一火烧尽。火神领了玉旨,驾起祥云来到成纪水上空,他看到人祖出生地的百姓、牲畜都已死亡了大半,整个成纪水沿岸,凄凉悲惨一片。火神心里痛苦极了,正要从神火葫芦里放出火苗一火烧了瘟疫之即,他又想起瘟疫已经附入人、牲肉体七窍,用火烧必然会烧绝人类,伏羲、女娲造人创世的功德就会毁于大火,自己将成为千古罪人。于是,他盖紧火葫芦,变成一个白发银胡的老人,来在成纪水岸。在一个病恹恹的老头跟前,打躬施礼,询问了疫情,于是叫那老头传话:明天你们赶上牛羊,背上柴火到山头上去,快天亮时点着柴火,围着火堆转,并唱“点、点、点高山,高山烧红了天屁眼,玉皇看了脸笑欢,瘟神鬼疫都烧完,家家户户得平安”。待火熄灭后,你们的病就全好了。临走,还叮咛那位老人回家时莫忘扳上柳树枝,插在各家门首。话一说完,火神不见了。很快,成纪水沿岸的人们传开了点火除瘟疫的办法。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牵牛赶羊,捉鸡撵鸭,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背上柴火,来到各村的山头上,堆积起来,用火点燃。霎时,各村山上一片通红,人们围着火堆跳着,唱着火神教的歌,越跳越精神,越唱越洪亮,等火熄灭,他们和以往一样精神了。他们又赶着牲畜,按火神安顿的,扳上柳树枝,插到了各家门首。

从那以后,成纪水方圆百十里,人、畜再也没有发生瘟疫,点高山插柳枝的习俗也就一年年地传了下来。每年的端午时节,成纪大地的各山头火光冲天,家家户户柳枝荫荫,一片祥和气象……

打露水端午节清早,老人和孩子们一般都要到庙里去烧香,人们为了争着烧第一炷香,都起得很早,目的是为了求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平安安。在甘肃一些乡村,有“打露水”的习俗。这天,姑娘们最高兴,最惹人注目。她们个个穿新衣裳、戴各式各样的荷包,并提前约好,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天蒙蒙亮就来到郊外田野。透过晨雾,远远望去,在绿油油的麦田边,一群群欢快的姑娘们,有的轻轻地把禾叶上的一滴滴露珠掬到手心,然后用这清纯的露水擦洗脸蛋、眼睛、胳膊。有的直接用手在禾叶间荡来荡去,再用沾满露水的手擦脸、理头发……据说,端午节早上的露水最清亮,用它洗眼睛可以使眼睛明亮。姑娘们一边打露水,一边欢乐地追逐、戏谑,在陇原大地上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风情画。

戴“禁戒绳”每逢端午节,陇原民间除绣荷包外,还有戴“禁戒绳”(绑花线)的风俗。“禁戒绳”又叫“花花绳”,用五色彩线合制而成。端午节前夜,家庭主妇在彩绳上拴上内装冰片、苍术、雄黄等中草药形似蒜头的香包,涂上雄黄酒,拴在门闩上。露水打过后,黎明前戴在熟睡的小孩手腕和脚腕上。给小孩戴“禁戒绳”是母亲的一片爱心,因时值盛夏,毒虫猖獗,小孩年幼,见鸟追鸟,见虫捉虫,一旦遇上“毒物”伸手捉拿,看见腕上的“禁戒绳”即不再捕捉,免遭其害。那些毒虫闻到拴在“禁戒绳”上的“香包”气味,便也逃之夭夭。

姑娘小伙戴“禁戒绳”就别有意思。他们戴的“禁戒绳”都是自制的,凡个指上戴有五彩缤纷的“禁戒绳”的小伙或姑娘,则暗示出意中有人,婚事已定,谢绝提亲。年青的已婚妇女戴“禁戒绳”的奥妙只有其丈夫才明白。

吃粽子“粽子”一名来于南方。粽,从米从宗,因它用芦叶包黍米形似尖角,很像棕榈树叶心之形,故名“粽”。在此之前叫角黍、粘黍。《风俗通义》记载,吃粽子古时并不在端午这天,是民间普通食品的一种。人们外出劳动为了不误时间和方便,就把煮熟的米用芦叶包起来或装入竹筒带到工地、田间去吃,一是方便,二是保持水分,不易干燥。所以古时又称“筒粽”。关于端午吃粽子的传说很多,比较普遍的是祭奠屈原的传说。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在五月五投入汨罗江,楚国人民哀悼他,到这天就用竹筒装米,投入水里来祭他。到汉代,有人梦见屈原,屈原说:承蒙你们年年祭奠我,我很感激,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被蛟龙抢吃了。希望以后你们能用楝树叶把竹筒塞好,外面用彩线缠起来,因为蛟龙怕这些东西。这种祭物流传到后世,就成为粽子,民间吃粽子的习俗也从此传开了。

后来吃的粽子,用五色丝包的没有了,楝叶包也改为苇叶包,在南方也有用竹叶包的。粽子种类也越来越多,以形状分有角粽、菱粽、筒粽等;以馅分有枣粽、豆沙粽、白糖粽、蜂蜜粽、火腿粽等。甘肃人吃粽子,有以本地产的色黄粒小而味略带甜的黏米为原料的,也有以糯米为原料的;有用苇叶(庆阳称竽子)包成三角形蒸熟食的,也有作成散黏米饭的(称晶糕)。用苇叶包的有糯米拌枸杞的“雪映红梅”,有拌以杏仁、核桃仁、花生仁的“三仁米糕”,还有五香糕、八宝糕等。煮熟的粽子,色、香、形俱美,食用时将粽子入于糖稀(当地用麦芽发酵作成)或蜂蜜中,一眼望去,白如雪,黄如金,红如丹,不曾动箸,馋涎欲滴。这粽子,除过自食外,还在走亲访友时互相馈送,以祝节日快乐。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农历七月七这一天又叫“乞巧节”。因一曲牛郎织女的悲歌流传至今。“乞巧”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请“巧”,织女手巧善织人称“巧娘娘”。这一天大姑娘、小媳妇拿出自己的针线箩筐,用豆芽照影,望“巧娘娘”让她们手巧。某些地区还有清晨入早打露乞巧,葡萄树下听牛郎织女情话,七月七喜鹊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之说。在甘肃,乞巧风俗最盛行的是西和、礼县农村,从初一到初七活动七天八夜,活动主体为未出嫁的女子。仪程有请巧娘娘、迎巧娘娘、坐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迎水、卜巧、巧饭会餐、送巧等。其分布范围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包括西和的何坝、十里、汉源、西峪等11个乡镇,礼县的红河、宽川、盐官、祁山等8个乡镇,面积约1600多平方公里。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在西和礼县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同村邻里的姑娘们便凑在一起商议乞巧事宜,往往是关系比较好的未嫁姑娘们一起组成一场(俗称“乞巧场”),场址一般选在家庭房舍比较宽裕、大人热情好客并且不嫌麻烦的姑娘家。结婚多年不育期盼得子的家庭,这时也会主动要求将巧娘娘坐在自己家里。场址确定后,姑娘们便利用空闲时间凑在一起练唱“乞巧歌”,主要唱老辈子传下来的仪式歌,大多由年纪较大的妇女教;年轻人也有唱流行歌曲的。大约从六月二十六日开始,集镇上的纸货店就忙乎起来了,客人主要是各村来挑巧娘娘的姑娘们。集镇上有专门制作巧娘娘的店铺。巧娘娘头面的制作,是在模子上先用麻纸一层一层糊成,待晾干取下模子再用细白纸糊上,然后描眉化妆;身体是先扎骨架,然后装饰以五彩纸剪制的美丽合体的裙装。这段时间的逢集日,县城各纸货店生意最红火,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成群结队来挑巧娘娘,提前带来了节日的气氛。挑来的巧娘娘,安坐在坐巧姑娘家正房的桌子上,但必须用丝帕将巧娘娘的脸遮住,待迎巧后方可揭去。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旅游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旅游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庄子一日一讲

    庄子一日一讲

    本书充分吸收和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生死、智慧、养生、有用与无用”的思想,尤其是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平实而深刻的阐述。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了解和理解庄子思想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和参考读物。
  • 画说家风

    画说家风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家风对党风、政风、民风的影响,论述了家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与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强调领导干部要率先示范。每小节都引一个典型案例,并配有幽默风趣的时政漫画。本书对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 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这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望一个五彩斑斓的日本民间世界及其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育中,民间故事就像花粉或者种子,可以随着风的吹拂或鸟的飞翔而传播。相对于典雅规范、风格迥异的日本作家文学,有着国际化面孔的民间文学的模块,一当嵌人了日本民间日常生活风情礼俗的点点滴滴,就浸润出了一幅幅日本气息浓郁的民间民俗的图卷。沿着从民间的角度探访日本民间的文化之旅,与一个个生趣盎然的民间故事中的儿童、老人、男人与女人相逢,玩味那古老传说中的河童、孤狸、天狗和山姥……一个折射着特定民情风俗与庶民生活断片的现世日本,就会呈现在你的,我的,我们大家的视野内。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勇于实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勇于实践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逆天封印录

    逆天封印录

    据说汉灵村外的古墓里,封印着上古混沌时期的不能计数的孤魂和九州洪荒大战时的怨灵,当年九州一统后,所有的孤魂怨灵全都被封印到了这里。村民认定,正是这墓里孤魂怨灵的诅咒,致使村子十年九灾,人丁不旺……匪夷所思、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成仙小儿郎

    成仙小儿郎

    人生几朝不过黄土,浑浑噩噩着一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已抬不起手,迟暮之年眼睛里只剩了迷茫,就如新生的小儿郎,本能的闹腾劲儿又能争的了几颗糖?闹吧,我也只是个小儿郎呀~温柔的亚撒西,挺好
  • 重生影后撩夫记

    重生影后撩夫记

    上一世的林采薇是史上最悲催的一个影视天后,因为心地单纯,没有防人之心,她被人害得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短短的一生全是泪水,最后连个正常的寿终正寝都没有得到。重活一世,林采薇还想做影视天后,只是她已不是上一世的那个圣母白莲花,做影视天后也不再是为了名和利,只为了报上一世的仇和恩……本文是架空文,请勿深究,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变成魂魄在仙界

    变成魂魄在仙界

    穿越到异界,别人都是自带金手指,带无敌神功,带天神神体,为什么自己却只剩一缕魂魄??没有人可以看到自己,没有人可以听到自己……这种感觉,生不如死……直到,看了那个女孩洗澡……
  • 上古剑宗

    上古剑宗

    以绝世之姿成为所有人仰望的存在!没有之一!-----------------------------PS:大家觉得字数现在有点少的,可以先养着,看胖子的完本VIP作品《洪荒剑君》,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胖子O(∩_∩)O~
  • 反派boss之路

    反派boss之路

    自从柳苏开始执行任务以来,她一直以为自己是正义的使者,已维护位面稳定为己任,直到有一天,知道真相的她泪落了下来QAQ某系统:“亲爱哒加油噢,主角们可是在时刻准备拍死你哟~”柳苏:“我好想拍死你!”这是一个真善美(什么鬼!)的姑娘,以成为正义使者为目标,后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主角升级收宝必刷的反派boss,最后的最后,她发现自己果然还是太天真了!PS: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长评!觉得哪里有问题可以到书评区提意见,我会一一改正的。
  • 云星记

    云星记

    陈灵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及各种有趣经历!!
  • 鬼逆天妃

    鬼逆天妃

    剑在手中,打遍天下无敌手!忘却谷,定然不会忘却。乘着御剑,开着外挂,带上男票,游遍天下。
  • 万族两代

    万族两代

    第一次写书,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