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生性就很谨慎,他不是那种粗心鲁莽毫无顾忌的人。随着深入官场,他又经历了诸多浮沉,更加使他养成了小心谨慎的特性。他始终以“慎”字掌人生之舵,这也确保了他宦海浮沉,却有惊无险。
对于自己的谨慎,曾国藩并不认为是缺点,他常常将自己谨慎的特点告知别人。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国藩败挫多年,慎极生葸,常恐一处失利,全局瓦解,心所谓危,不敢不告也。”可见,他之所以如此谨慎,是用痛苦换来的教训。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曾国藩更是作了一副对联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这副对联,足以体现出曾国藩的处世哲学,也足可以成为所有世人的座右铭。
对于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来说,这副对联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言,人的职位越高,功名越大,越容易颐指气使、得意忘形。曾国藩深知这一点。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宦海是很险恶的,在官一日,即一日是在风波之中。能够平平安安地上岸的,实在不容易。”他详细总结历代为官为宦成败之关键,认为为官有四大忌,即“四败”。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居官有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所谓昏惰任下,是指是非不明,不干正事,放纵自己身边的人胡作非为。傲狠妄为是指举止傲慢,为人蛮横,什么事都敢做。贪鄙无忌是指贪得无厌,无所忌讳。反复多诈是指为人反复无常,好用诈术。
曾国藩把这“四败”写在案头上,每天都提醒自己。在另一个地方,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总结历史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
曾国藩的官场一生,均终日警醒,战战兢兢,而且官越做得大,他就越是谨小慎微,就连在与肃顺等人的交往中,他都非常谨慎,从不使用文字性的东西沟通,免得贻人口实。可以说,是谨慎保住了曾国藩的荣耀,使他得以善终。
诚然,谨慎并非美德,但从曾国藩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名人的经历来看,谨慎却是英雄豪杰不可缺少的素质。难怪朱熹说,古今大英雄豪杰,做事必有“临深履薄”的感受才可成大事。他在给陈亮的书信中说:“真正大英雄人,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气血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
谨慎还是一种生存智慧。月满则亏,乐极生悲,扬扬自得的高视阔步固然让人艳羡,一跤跌倒的狼狈难堪也足以令人慨叹。因此,在高调做事的时候,小心谨慎必不可少。春风得意之时常给自己敲敲警钟,泼泼冷水,有百利而无一害。
2.低调发力,巧妙周旋
在争执中懂得退让,是高度智慧与情操的表现。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并不一定就会吃亏,有时退让一步,反会使我们因暂时的退出,而有时间冷静思索问题的症结,及时调整自己的脚步,而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别无退路,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低调发力、巧妙周旋是不错的选择。
同治年间,一个老头儿与人发生纠纷,对方一看老头儿没什么背景,就仗着自己有钱有势,硬将一冢迁到老头儿家的祖坟上来。官司由衡阳县打到了衡州府,总是对方占上风,老头儿咽不下这口窝囊气,被逼得想上吊自尽。这时,一位亲友提醒他,可以找在外为官的干儿子曾国藩出面,就不难打赢官司了。老头儿这才想起确实有这么一个干儿子,只是多年没有走动,不好意思去求人,但事出无奈,老头儿最终还是决定去找曾国藩。
曾国藩生性低调,常在家中劝父教弟,不要干预地方的事,以免背上以权欺人的名声。可是,看到多年未见的干爹有求于自己,他实在难以拒绝。况且对方实在太霸道,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不该退让。几经思索,曾国藩决定不抛头露面,而采用低调发力、巧妙周旋的办法。
第二天,正逢曾国藩奉谕升官职,南京的文武官员都来贺喜。曾国藩在督署设宴招待,老头儿也被请上了席。敬酒时,曾国藩先向大家介绍,首席是他湖南来的干爹。文武官员听了,一齐起身致敬,弄得老头儿怪不好意思。接着,曾国藩还把自己的干爹推崇了一番,说他一生勤劳啦,为人忠厚啦,怎么也不愿意到南京久住,执意要返乡里。说着,从衙役手中接过一个用红绫包着的小盒子,打开后拿出一把折扇又说:“我准备送干爹一个小礼物,列位看得起的话,也请在扇上题留芳名,做个永久纪念。”大家放下盅筷,接过一看,只见折扇上已工工整整地落了款。上款是“如父大人侍右”,下款是“如男曾国藩敬献”。众官哪有不赏这个脸的,于是一个个在扇上签起名来,有的还题了诗句。不到半个时辰,折扇两面都写得满满的。曾国藩兴高采烈地把折扇收起,仍用红绫包好,双手奉送给了干爹。但曾国藩始终没有口头答应帮助老头儿出面解决纠纷。
老头儿住了几天,只得无趣地回到家乡。亲友问起情况,老头儿唉声叹气地描述了一遍,亲友听后,哈哈大笑,说曾国藩已经给你出面了,关键就在扇子里。老头儿似有所悟,会意地笑了。
等到衡州知府升堂时,老头儿手执折扇走了进去。那时候,被告上堂打官司,手执扇子是藐视公堂。知府一见,自然大怒,让老头儿扔掉。老头儿却说,这把扇子是我干儿子送的,可不能扔。知府觉得事情蹊跷,就让衙役夺过扇子呈递上来。翻来覆去看过之后,知府惊出一身冷汗,很快就把坟山官司公正地裁决了,还了老头儿一个公道。
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当退让已然不可能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谋取。然而,谋取的手段不一定是意气之争、头破血流、针锋相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高明地巧妙周旋,保持低调本色,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又不让人觉得太过露骨。
3.一团和气,与人为善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但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坎坷。个性太强的人虽然比较有能力,但天生有一股强烈的排他性,因此,与绝大多数的人合作都不会太好。在他们春风得意时,他们那锋利的个性常会伤害到周围的人,他们那噎人的语气常会驱赶一批人;而在寒冬腊月时,他们那可怜的自尊,宁肯选择自残、自灭,也不愿意向别人求助。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成功总是会迟到。
那么如何为人处世,更有助于你尽快取得成功,进而维系自己的胜果呢?一团和气,与人为善!这既是处世的圆通,也是处世的低调,这能让一个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这是一条处世的金科玉律。
历来评论曾国藩其人的文章数不胜数,许多现代人视曾国藩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很多人也在思考曾国藩能够成大事的原因。其实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中有一条很浅显的道理最容易让人忽略,那就是一个“和”字。我们可以将他与当时以天下苍生为念,有着凛然正气、横扫千军气冲斗牛的左宗棠相比。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确实更多出几分和、儒雅、圆融的性情,这是与他经历儒家的中庸文化长期的熏陶分不开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我们民族足以傲世的睿智,也是曾国藩思想的出发点。博采众长,以善相浸灌,尊重和扶植人才,顾大局求团结等等,都离不开一团和气、与人为善的精神。
曾国藩是深谙人情的,倘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成孤家寡人,倘若沉醉在拍马中,则会让那些颇有见地的人才流失。因此曾采用了淡然的处理方式,一边听着满耳的谄媚之词,一边心怀城府头脑清醒地利用各种人才为自己效命。总之,外表上是一团和气。可见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处世的老到已到了很深的境界。
而面对是非,曾国藩则主张维持自己的基本立场即可,无须强求对方完全臣服在自己的观点下。因为人的视角与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一旦成型又很难改变,因此,想要征服对方等于是要彻底动摇人的信念根基。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因为我们自身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憾。
曾国藩是有教训的。冯卓怀是曾国藩的老朋友,一向对曾国藩极为崇敬,也觉得跟着曾国藩能闯下一番大事业。于是,他辞了官,到曾的家里来做家庭教师。他对曾可谓是忠心耿耿,在曾兵败祁门的时候,冯卓怀放弃了四川万县县令的职位,投到曾的幕府中。但后来因为有一事不合,曾国藩当众训斥了冯卓怀。冯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决心离去,虽然后来曾国藩几次劝留,他都不为所动。最后,冯卓怀回家闲住,宁可丢掉官职,也不能忍受别人对自己的不尊之举。曾国藩在这件事上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有自尊心的,尤其对那些才气很高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于是曾国藩从此反复提醒告诫自己,一定要尊重幕僚和其他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要以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