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曾国藩的下属也见多了这位恩师的笑脸。李鸿章后来对人说:“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倒西歪的。他自己偏不笑,以五个指头做耙,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让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这真被他摆弄得苦了。”李鸿章的这段话十分传神,说明曾国藩虽是一位道学先生,但他那一团和气的面目百年后还能跃然纸上。
真正低调之人应该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面对大喜大悲时泰然自若,前进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面对辉煌成就,则一团和气、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生存张力达到最大化,让自己的成功之路延续得更长。
三、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膀前进
在生活中,若遇到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人,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自私,鄙视其为人,自然就会很少与其来往。相反,若遇到的是一个能给我们创造机会的人,我们常常会敬佩其为人,也很乐意与他来往。所以,为了让自己的朋友更多,让自己的前途更加广阔,我们一定要学会放下姿态,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膀前进。这是一种睿智的生存之道。当那些受过你好处的人最终有所作为时,你的身影就会显得更加伟岸,你的肩膀也就成了巨人的肩膀。
1.低调看待功劳,学会推功让贤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出人头地,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然而,社会却像一个层层叠叠的金字塔,层级愈高,位置愈少。由此造成了许多人在社会心理认同上觉得一人之所得便为众人之所失。从这一意义上说,在迈向成功的社会竞争中,出头本身便是一种冒险。于是便有了“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的俗语。如果出头之后不懂得正确看待功劳,处处贪功自居,那么就会失去人心,使很多人远离自己,最终导致自己茕茕孑立,成为孤家寡人。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既出头又不致遭枪打呢?这就要学一点低调韬晦之术,学会推功让贤。
《黄石公三略》中有一项“推恩施惠”的主张,颇有见地。意即有功劳的时候,要懂得将功劳往上推;有利益的时候,则要懂得施惠给下面的人。这个做法很值得我们参考。
曾国藩曾经说过:“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他把这种信念用在自己的事业中,就是功不己居,名不己出。
在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他曾将官文的功劳摆在自己前面。这实在是深谋远虑之举。官文这个人对湘军有很大的成见,最后却又反过来因为湘军而得益。不是湘军的拼死血战,哪有他的一等伯爵?而且这个人实在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人,他贪图名利,不学无术,像墙头草一样毫无定见。不过像这样的人,如果你给他一点好处,他就会少给你添很多麻烦,说不定还会站在你这一边。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不光是给一点甜头的问题,而是给皇帝上折子,建议军队改制后长江水师统领让官文来做,大家全都做他的副手。这样一来,官文对湘军的敌视就差不多烟消云散了,而且还很高兴地帮曾国藩做事。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曾氏推出一个满人来做领导的做法是极为明智的。这件事再次说明,自古以来名利太厚都是祸害,与人分享才能与人共处、与人为善。
2.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膀前进
人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尊重,否则,单枪匹马绝对难以发展到成功的地步。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君子生性与别人无异,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荀子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牛顿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西方智慧。这些都说明了自己的成功往往需要借助外物的力量。
而要想借助别人的力量,前提则是先给别人好处,让别人踩着我们的肩膀前进,这样才会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效应,让我们最终收获成功。
曾国藩以书生将兵,异军突起,许多秀才、贡生出身的人都闻风影从。水涨船高,随着曾国藩地位声名的飞腾,入曾幕之宾客也一个个青云直上,督抚提镇,尚侍藩臬,遍及天下。比如他著名的心腹幕僚赵烈文,以诸生应聘入幕10余年,后来做了磁州知州。湘系军事政治集团的大网形成了,幕僚们感戴荐主、幕主曾文正公。生前身后,歌功颂德,曾国藩声名兴隆,与此恐怕也大有关系。
例如,咸丰四年(1854年),湘军攻克了武昌,这是清军从太平军手中所攻克的第一座省城,朝廷上下都十分振奋。曾国藩把握住这个机遇,给皇帝上了折子,开了一大堆的名单,请求奖励。咸丰皇帝高兴之余,批准了曾国藩的全部请求。罗泽南、杨载福、李续宾这些人由此崭露头角,这对于鼓励湘军的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以后,凡是重大的战功,他都要保举一大批人。像安庆之战,他将功劳归于胡林翼;打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以后,他又将功劳归于将领们,在保单中开列有功人员1000多名,参战部队的统领、分统、营官等几乎一个不落。
至曾国藩去世时,由曾国藩所保举推荐的幕僚,官至三品者已达22人,其中总督4人,巡抚7人,至于道府州县则难以统计。所以曾国藩的夫人曾有一句戏言说:“我胯下出来的都是将军。”是说甚至在曾家当过差的下人也都发达成了才。
在生活中,若遇到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人,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自私,鄙视其为人,自然就会很少与其来往。相反,若遇到的是一个能给我们创造机会的人,我们常常会敬佩其为人,也很乐意与他来往。所以,为了让自己的朋友更多,让自己的前途更加广阔,我们一定要学会放下姿态,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膀前进。这是一种睿智的生存之道。当那些受过你好处的人最终有所作为时,你的身影就会显得更加伟岸,你的肩膀也就成了巨人的肩膀。
3.低俯一生,万古留芳
要想有所作为,甚至万古留芳,放低姿态是必不可少的,而放低姿态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能够低俯隐忍。
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不懂得低俯隐忍的重要性。该放低姿态的不放低姿态,该隐忍的不隐忍,头脑容易发热,最后危及自身。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智地处理遇到的问题,无关大局之处一定要放低姿态,隐忍有加。用这样的思想来处世,表面上是退是让,是与世无争,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将自己争的动机隐藏于无形之中。
隐忍,是一个人能够克服困难、承受打击的基本素质。这是成大事者必明白的要义之一。能否承受大的压力和困难,是识别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的重要标准。曾国藩晚年说过一句说,大意是自己平生受尽了屈辱和谩骂,但矢志不渝。可以说,正是曾国藩一生的隐忍成就了他的事业。青少年时代,他靠隐忍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了进身之阶;到中年之后,他又是靠着这两个字战胜了无数的磨难。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官场内部的无数排挤、诽谤和攻击,顺利的时候少,不顺利的时候多。有人曾经告诫曾国藩:“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曾国藩深以为然。这里所说的耐烦,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
看曾国藩的人生,确实是顺境少,逆境多。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元年(1851年),他被京师的高官责骂;咸丰三年(1853年)、咸丰四年(1854年),他在长沙挨骂;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六年(1856年)他在江西被人责骂;加上来自清廷的种种猜疑和顾忌,来自官场同僚的攻击,再加上岳州之败、湖口之败、靖江之败……他的一生可谓坎坷。但就在这样的人生境遇里,他还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忍”功。他屡败屡战,牢记“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这句箴言,以隐忍的性格成就了大事。
众所周知,湘军的做大做强,是一个千难万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多乐少、败多胜少。曾国藩率兵从衡阳出发打到武昌,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各方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等羞辱。直到武昌被打下,经过一段短暂的胜利后,曾国藩来到江西,战事很快又处于胶着状态。从咸丰五年(1855年)到咸丰十年(1860年),他在江西、安徽一带发起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氏遭遇了地方政府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等种种磨难,走投无路之下,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1年多。
面对这一切,曾国藩都忍了。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这句话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向人示弱,一切痛苦自己担当;二是将仇恨吞到肚子里,让它生根发芽,变成复仇的动力。
曾国藩在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时感慨地说:“天下绝对没有一帆风顺的境遇。大致说来,出来办事的人,绝对不可能只有人称赞,而没有人诋毁,只有人感恩,而没有人抱怨。遇到棘手的事情,必须从‘耐烦’两个字上痛下工夫。”
在曾国藩看来,古往今来的失败者包括那些英雄,大都败在气度不够开阔、不能耐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这是最应当引以为戒的。
事实上,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会经受一段隐忍以图未来的历程。因此,低俯一生、隐忍以图未来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这也是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