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远的小山村,我懵懵懂懂地度过了青涩的年少时光。望着父辈身着蓑衣,风雨泥泞中把扶着犁耙,驱喝着眨巴双眼,毛发尽湿的老黄牛,将生活艰难地犁起,我心中默然。这是我想要的生活么?每逢雨天,村人便攒三聚五,向村中的两个小店拢来,稀哩哗啦搓起麻将。大伯们便派发烟丝,吧叽吧叽吞云吐雾,抑或把酒话农事,绕舌人事短长。
故乡的文化生活是贫乏而又苍白的。邻家那台“哗哗”忽闪着漫天雪花的黑白电视,教人弄不清剧中谁是谁非,家里模糊不清的盒带录音机,仅有的两个带子频频卡滞,使原本美妙的心绪断流。河龙街五天一遭的集市上,除了果蔬禽畜就是锅碗瓢盆,觅不到书籍的慧影。躺在故乡摇篮般静谧深厚的黑夜,心灵极度空虚与枯涩,灵魂深处,有股深深的令人窒息的匮乏。
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如潮水般涌向城市,我也被席卷着懵懵懂懂地来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一路辗转漂泊,生命之舟终于停靠在这座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东莞。单调枯燥的劳作之余,内心总有种饥渴的感觉。
与《读者》结缘,是在工业区夜摊上。她启开我的眼帘,闯入我的心扉,我蹲下身,静静的品读每篇好文章,如获至宝。最爱那些充满哲理的精短故事,文章凝练,意蕴深远,发人深思。她浑厚,大气,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散文、小说、诗歌、历史、人物……是一本不可多得营养丰盛的百科全书;她又好似百宝箱,每位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宝藏。
有《读者》相伴,生活变得充实丰富了许多。优美的文章如涓涓细流,知识的琼浆玉液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我干涸贫瘠的心田,智慧的华光亮堂了我心头层层无知的阴霾。品读历史人物,从他们的奋斗经历、兴衰成败中吸取教训,感悟人生。
许多振奋人心的励志故事,给我无限启迪。身残志坚的谢坤山,十六岁时,因触高压电不幸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后来又因意外失去了一只眼睛,然而他却没有悲观绝望,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始用嘴叼笔习画。学画是他与生俱来的兴趣,之后又诚心拜师学艺,历经千辛万苦,千锤百炼,皇天不负苦心人,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坚韧的精神,终于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画家,他用嘴书写着人生的传奇。
谢坤山说,如果我有一双手,我会左手牵着我的太太,右手牵着两个女儿,一起走好人生路。尽管他的衣袖空空如也,但他依然用坚强撑起了幸福的生活。
有人说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人生路上,不管遭遇到什么,只要乐观向上,我们拥有的永远比失去的多。生活中,不幸有时让人伤心落泪,但也让人收获更有用的东西:坚强,坚韧。
岁月漂泊,有忠实的《读者》默默相随,人生旅途不再落寞。她是我的良师益友,总带给我意外的惊喜。
印象最深的是那篇名为《月亮谷》的文章,读后潸然泪下。我被文中12岁的小主人公深深地震撼了。五岁起,他就跟着爱好摄影的父亲学拍照,搜揽自然界的奇观美景,后来他不幸患上骨癌,这打击无异于晴天霹雳。直面死亡,懂事的他没有惶恐,他深知已经无法趟过这人生的险滩,他将癌细胞的图像扫描成两座大山,在悠远漆黑的苍穹之上,制作了一轮明月……取名《月亮谷》——惊心动魄的生命之谷。作品下方是少年用生命铸成的箴言:“只要心怀光明,死亡也是美丽的。”
命运如此残酷,他仅仅12岁啊!这正是城里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他却怎么能没有任何恐惧,坦然地面对死亡呢?在这繁华缤纷的人世间,他仅看到12次花开花落,让人无比惋惜和痛心。
漂泊多年,《读者》已珍藏了几大摞,有时从这城市迁徙另一个城市,搬家时饱受其累。这些在别人看来并不起眼的花花绿绿的杂志,却是我的珍爱,是我的精神食粮。是她让我深深地懂得,在生命的旅程中,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都要用智慧和勇气活出人生的精彩来。
珍藏的几箱书中,《读者》是我的最爱之一。她带给我的不止是一次次的震撼和感动,她润泽我的心田,充实我的生活,丰富我的人生,温暖我漂泊的岁月,她用知识的光辉,照亮着我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