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
多尔衮(1612~1650),清代开国元勋。姓爱新觉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是清初声势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为清王朝的建立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清太宗皇太极死后,他曾做过摄政王,实际主持朝政达六七年,直到去世。
一、身历百战屡建大功
多尔衮最初的封号是贝勒。清太宗天聪二年(即明崇祯元年,1628)二月,多尔衮17岁,随从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多罗特部,俘获了一万多人,因功被赐号“墨尔根岱青”,意思是“聪明王”。
天聪三年(1629)十月,多尔衮跟随皇太极从龙井关攻入明朝边境,他与三贝勒莽古尔泰南攻汉儿庄,汉儿庄明守军投降。十一月,多尔衮先驱到达通州,伺机渡河抓捕哨兵。随从皇太极攻打明北京城,在广渠门外,打败了明朝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的援兵。十二月,多尔衮的军队在蓟州与明朝山海关援兵相遇,歼灭了援军。天聪四年二月,皇太极从湾河回宫,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攻破明军大营,斩杀了六十余人,俘获战马八匹。
天聪五年七月,清人始设六部,命多尔衮掌管吏部。八月,多尔衮随从皇太极围攻大凌河城,明军出城诱战,多尔衮偕同诸将冲入明阵,直抵城下,奋勇攻战,明兵来不及全部人城,掉进壕沟死去的有一百多人。城上箭炮齐下,清军阵亡者也不少。十月,明朝将领祖大寿献锦州城投降。
天聪六年五月,多尔衮随从皇太极攻打察哈尔,他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西南黄河岸俘获其部众一千多人。天聪八年(1634)五月,多尔衮又随从皇太极攻打明朝,从龙门口攻人,打败了明兵,攻克了保安州,盲到五台山而后返回。
在这之前,清军攻打察哈尔,其林丹汗向西逃走,渡过黄河,想直奔唐古特,但走到大草滩,因病死去。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率领一千多户留在托里图。天聪九年(1635)二月,皇太极命多尔衮同贝勒岳托等统兵一万多人招降蒙古林丹汗部,经过一番征战多尔衮取得了胜得。八月,多尔衮等凯旋,向皇太极呈献所俘获的一切,其中有元代传国玺。诸贝勒大臣认为,蒙古已全部臣服大清,而且得到了前代的玉玺,于是上表请求皇太极加尊号。皇太极因此改元崇德,改国号为清。
崇德元年(即明崇祯九年,1636)四月,多尔衮晋封为和硕睿亲王。
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让他统率左翼兵攻打明朝。多尔衮毁掉城墙攻人明朝边境,乘明军不备,攻取了青山营。又派人与右翼兵约会在通州会师,越过北京,直到涿州。然后分兵两路,右傍西山脚下,左沿运河,长驱直入。从北京以西千里以内,明朝将士全都溃散,清军掳掠至山西界而回。又东进临清,渡过运河,攻下济南,回略天津、迁安,由太平寨出青山关,大小共二十余战,每战皆捷。攻克城四十多座,献城投降的六座,俘获明民众25万多人。崇德四年四月,凯旋而归。皇太极赏赐多尔衮战马五匹,白银二万两。
二、抓住机遇确定策略
多尔衮不仅作战骁勇,叱咤战场,而且有深谋远略。
早在天聪七年(1633),皇太极下诏征求诸贝勒及大臣的意见,攻打明朝、察哈尔,应先攻打哪个。多尔衮力主应以攻打明朝为先,置明于死地,然后夺取全国政权。为此,他向皇太极献良策说,“应该乘春天整练军队,等到我方耕割完毕、明朝谷物将熟的时候,攻入明朝边境,进逼燕京,断截其援兵,摧毁屯堡,借粮于敌,以便长久驻扎,可以坐待其毙。”
在具体作战方针策略方面,多尔衮也很有见解,决不盲从。
崇德五年(1640)六月,多尔衮同肃亲王豪格等到明朝义州屯田。皇太极传谕多尔衮,让他驻扎军营接近锦州,断绝敌人往来的道路。多尔衮来到后,先攻克锦州城西九台,把庄稼全部割光,又攻克小凌河西二台。七月,明朝将士五百人出锦州城,乘夜偷袭清人蓝旗营,被清兵发觉,很快击退,斩杀八人。明朝总督洪承畴领兵来到宁远,分兵占据杏山营城下。多尔衮击败了洪承畴的骑兵,获战马70匹。但由于违背皇太极的旨意,多尔衮被降为郡王,并罚俸减领。
崇德六年六月,多尔衮同肃亲王豪格前往代替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围困锦州。明朝总督洪承畴率领王朴、李辅明、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位大将,合兵十三万。驻扎在松山,多次出战,都被多尔衮击退了。因为明朝军队人数太多,多尔衮请求增援。皇太极亲自统领大军,疾驰六天,来到戚家堡,派大字士刚林传口谕令多尔衮在高桥城扎营。多尔衮害怕明军暗中约会锦州、松山两处人马夹击,力主扎营在桐山和杏山之间;皇太极答应了。清军从乌欣河南山到海边,到处陈列兵营。明军多次攻打清人的镶蓝旗、镶红旗驻扎巡逻的地方,虽然都被清人打退,但等清人一收兵回营,明军就又出兵攻打。皇太极登高张设黄盖,指挥清人布阵。明朝将士望见后,都溃逃了。多尔衮同贝子洛托等自奔塔山大路,横击明军。明兵慌忙之间乱了阵脚,死伤的人满山遍野。多尔衮又带领红衣炮兵猛攻明军塔山外边的四台。活抓了明将王希贤等。三月,清军攻克了锦州,明将祖太寿献城投降。四月,多尔衮移兵攻克塔山城,歼灭官属及兵士七千多人。又用大炮攻打杏山城,明朝管粮官朱廷榭、副将吕品奇投降了清人。多尔衮堕毁了松山、塔山、杏山三城,这才班师回朝。七月,按功论赏,恢复了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的爵位。
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李白成起义军攻人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明清之关系进入了关键时刻。此时皇太极已经死去,他七岁的儿子福临即位,多尔衮为摄政王,一切国内外重大决策都由其定夺。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多尔衮实行了若干重大的正确决策,从而使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举措,显示了多尔衮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而且是一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
这些重大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清人内部矛盾的妥善处理。
第二是招降吴三桂,并制定了一系列招降笼络明王朝各级将领官员的优惠政策。吴三桂降清后多尔衮封为平西王,为降清后的明朝将帅官吏树立了一个加官晋爵的样板。
第三,拉大旗作虎皮,宣扬清兵入关是要扫荡李白成的义军,为明王朝报仇。这就把侵略说成兴灭继绝,使自己师出有名。这虽然是范文程与洪承畴的建议,但多尔衮果断地采纳了。与此同时,多尔衮攻入北京后,又用帝礼厚葬崇祯皇帝。
第四,定都北京,统一全国。崇祯十七年四月,清兵人关,击溃了李自成的二十多万大军。五月清兵进入北京,多尔衮宣布定都燕京,以便统一全国。但对此正确的重大决策,一些满州贵族却并不理解,但多尔衮毫不动摇,显示了政治家的眼光。
三、拥立幼主作摄政王
清人人关的前一年,即清崇德八年(1643,即明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暴卒。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清皇族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当时可能接替皇太极做皇帝的首选人员有两个,一是多尔衮,一是豪格。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兄死弟继,自然合理合法。况且当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有意传位给多尔衮,而不传位给皇太极。多尔衮“聪慧多智,谋略过人”,努尔哈赤特别钟爱器重。但当时,多尔衮只有15岁。现在多尔衮不仅战功赫赫,而且背后有相当的势力支持他做皇帝——两白旗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帝,而拥戴多尔衮做皇帝。正红旗主旗贝勒代善虽然倾向于立豪格,但也不反对多尔衮立为帝,而代善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是支持立多尔衮为帝的。
豪格比多尔衮更为合理合法,他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豪格背后支持他继位的势力也更雄厚——两黄旗坚决支持豪格,而豪格本人又是正蓝旗的主旗贝勒,这就有三个旗坚决支持立豪格为帝。
八月十四日,即皇太极死后的第五天,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议立嗣君之事。当天天刚亮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会盟,令两旗精锐内兵(即护军)张弓矢,环立宫殿,准备以武力解决。
在这种情势之下,多尔衮明智地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立皇太极六岁的儿子(即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为帝,而又由他和济尔哈朗辅政,福临年长之后归政。这一折衷方案终于为双方所接受,剑拔弩张的形势这才结束。而这种矛盾的顺利解决,对于即将人关的清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多尔衮的临大事而不乱的政治才能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两天以后,不识时务的代善之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又图谋推翻成议,拥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非常果断地将硕托、阿达礼立刻处死,而且杀死了阿达礼的母亲和硕托的妻子。这一果断的措施,进一步确定了多尔衮的方案顺利施行,皇位问题就这样结束了。
辅政不久,多尔衮先是与济尔哈朗一同宣布罢诸王贝勒管理六部事务,把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而凡重大政事,应先告知自己,这样,济尔哈朗实已退居多尔衮之下,多尔衮成了实际上享有皇帝一切权力的摄政王、太上皇。
四、摄政拓新专权徇私
清人定都北京之后,在新的形势下,当务之急当然是要竭尽全力来巩固这新政权。为此,多尔衮一方面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一方面继续用武力统一全国。
多尔衮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继续采取笼络明朝将士的政策,以吴三桂为榜样,对降将加官晋爵,对其以往的种种行为,不加苛求。第二,提倡尊孔读经,并以科举取士,这就吸引了大批北方官僚地主。第三是省刑法,虚税敛。
在军事上,清人虽然定都北京,但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在西安,李自成的军队虽然吃了败仗,但仍有几十万久经沙场、作战勇猛的将士。四川有张献忠的大军。在江淮以南,明朝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未受损失,各镇总兵累计有几十万部众。以上还只是清人的最主要敌手,除此之外,各地反清义军、降而复叛者更是难以计数。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局面之下,多尔衮审时度势,终于根据柳寅东的建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先攻打李白成的军队。
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多尔衮命多铎率军攻打李自成。多铎的军队在潼关与李白成的军队激战近一个月,终于重创李自成的军队。顺治二年正月十八日,清军攻占西安。此时李白成的军队已不是主要威胁,多尔衮马上果断地让多铎转往南京,而让阿济格率吴三桂等追击李白成。正月底,阿济格在湖北省通山县追击李自成军队,李白成在九宫山被杀。同年多尔衮派豪格率领清军攻打四川的张献忠。四月,在四川凤凰山,张献忠与豪格的清军相遇,战败而死。
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遭到沉重打击,虽仍有余部继续抗清,已不能对清军构成重大威肋,多尔衮已经有余力来集中兵力攻打江淮。多尔衮致书扬州守帅史可法,劝其降清,但史可法义正辞严,予以反驳,拒不投降。顺治二年四月十五日,豫亲王多铎率大军抵达扬州。史可法死守扬州。二十五日,城被清军攻破,史可法死于难。清军大肆屠戮,史称“扬州十日”。五月六日,清军渡江,南明王朝军队不战而溃。十四日,清军攻克南京,南明小皇帝福王出逃,不久被清军俘虏,南明王朝大批文武官员以及二十余万军队投降。清军乘胜南进,攻打南方各省。在北方,清军又在顺治六年(1649)打败了明的反抗。至此,清人在军事上又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清政权逐渐巩固。
顺治七年(1560)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因出猎在北口外坠马受伤,死于喀刺城愿,终年39岁。
顺治皇帝得知多尔衮的死讯后,十分哀悼,亲率诸王、贝勒、大臣身穿孝服,在东直门外迎奠,并让多尔衮的儿子多尔博袭封亲王之爵,俸禄是诸王的三倍,多尔衮得以厚葬。
但不久,人们纷纷控告多尔衮专权时的罪行。控告者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诸王及大臣等一起追论多尔衮生前的罪过。结果,其封爵被削,财产人官,墓葬被毁,有的记载甚至说,顺治皇帝下令毁掉了多尔衮的陵墓,有人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尸体的脑袋,暴尸示众。睿亲王府也被废,多尔衮的亲信不少也被先后处死或贬官革职。
关于多尔衮的罪过,大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专断弄权,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
第二是排斥异己,树立同党。
第三是化公为私。
第四是在婚姻与男女情事上违犯法度。
细论起来,就其对清帝国的利益而言,多尔衮应该说是功大于过。所以,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让内务府重新修缮多尔衮的墓地,在墓地种植松树、楸树,并准许其近支王公按时祭扫。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乾隆皇帝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追谥日“忠”,补入玉牒,配享太庙。其睿亲王爵位世袭不断。八月,多尔衮入祀盛京贤王祠。
吴三桂
吴三桂(1613~1678),明末清初将领。字月所,另字长白。辽东中后所(今辽宁省绥中)人。先世本扬州府高邮州人。父为吴襄,在明朝官至辽东团练总兵。母祖氏。清顺治帝时授吴三桂为平西王,清康熙帝时又晋升他为平西亲王。在明末清初之际,吴三桂是明王朝、李自成、满清三方都极力争取的关键人物,他的去从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重大影响。不管人们如何来评价他,他无疑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一、冲冠一怒援清入关
明崇祯初年,吴三桂从武宁随父征战,因战功而不断提升。后来吴襄坐失军机,纵兵焚掠,被逮捕入狱,吴三桂被提升为锦州总兵。因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崇祯皇帝想倚重他来讨伐李白成农民军,封他为平西伯,并且将他的父亲也免罪出狱,起用提督京营。
崇祯十四年(1641),明清之间开始了着名的松山、杏山、锦州之战,明军大败,洪承畴和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降清,吴三桂却退守宁远,保全了自己的实力。明崇祯皇帝虽知在松锦之战中吴三桂有罪,却不敢追究,反以为其守宁远有功,召吴三桂进京,赐宴武英殿,以示抚慰,并起用其父。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白成农民军进逼北京,崇祯皇帝命辽蓟总兵王永吉调宁远兵50万人火速入卫。吴三桂乘机把自己辖区内的几十万辽民迁入关内安插,自己带精锐部队殿后,这就耽误了进京的时间,直到三月十九日才到山海关,二十二日抵达玉田。
这时,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传来,入卫兵溃散,吴三桂不敢前进。李自成派人传信给吴三桂,劝他投降。在这之前,当吴三桂被崇祯皇帝召进北京时,他在嘉定的周奎家中看上了歌女陈沅(即陈圆圆),不惜千金将她买下(也有人说是勋戚田弘献给他的),留在北京。吴三桂这时见了李自成的招降信,考虑到他父亲和爱妾陈沅都在北京李白成的手中,也曾动过投降李自成的念头。但正在此时,却谣传陈沅被李白成的武将刘宗敏抢掠,也有人说陈沅被李自成收为妃子,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决心与李自成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