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994000000018

第18章 成事圆融之道(6)

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明白,大清西南毗邻的越、缅、印等国都是山国,国境之中深山老林,人迹罕至。从这里打开“贸易通道”的想法确实使很多人不敢恭维。因此,斯普莱的这一主张提出后,一直被他的同仁视作笑谈。一位外交部官员曾嘲笑他说:“斯普莱先生是一位一贯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他的话题往往确实能使人产生很大的兴趣,但大多不切实际!”但斯普莱是一位在印度服役多年的人,他对印度、缅甸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形势比较了解。因此,对这一缺乏支持的主张,他一直热情不减。每一位新任外交大臣就任,他都不厌其烦地向他陈述自己的想法,终于在1874年,英国外交部印度分部来了位“知音”勋爵,名叫索耳兹伯。索耳兹伯对斯普莱的提议颇有兴趣,便命令印度政府对斯普莱提议的这条“贸易通道”进行勘察。同时,建议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力争大清政府同意该勘察队进入中国。

1874年,英属印度政府派出一支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200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

清政府同时同意,英国驻华公使副领事马嘉理由长江向上溯行,以迎接来自缅甸的“勘察队”。马嘉理在沿江而上时,得到了中国当地官员的提醒:在大清与缅甸接壤处,常年活动着一支出没无常的土著人马。他们对外来者,尤其是外国人怀有敌意。但马嘉理不听劝告,身配洋枪,一意孤行。马嘉理在1874年正月初十与英军上校柏郎接上头,然后从缅甸边境上的八莫南弯允推进。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并没有告知当地官员,就进入云南的曼允地区,受到当地景颇族人民的阻拦。1875年2月17日,当这支队伍前进至云南红蚌河附近时,有人提醒他们:当地军民对外来侵略已有抗击准备。在这种情况下,马嘉理2月21日佩带短枪,带领3名随从,自告奋勇地向前探路;柏郎带领大部队随后。马嘉理和柏郎率领武装探路队不事先通知地方官,就擅自闯入云南,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曼允山寨的景颇族人民力阻英国侵略者通过。

当地驻军军官李国珍见有洋人深入,便故意放马过境,然后切断这4人与后面大部队的联系。马嘉理等4人在一座寺庙里过了一夜,于次日返回,去迎接柏郎。途中被大清军队拦住。马嘉理当时就拔出洋枪,打死一名群众,导致群众情绪迅速激化,马嘉理一行4人当即被群众杀死,尸体被抛进河流。随即,当地军民迅速聚集,去阻截柏郎等人。柏郎闻讯,立即带领部队逃出云南。“贸易探路”至此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嘉理事件”,又称“云南事件”或称“滇案”。

按照国际法准则,一个外国人由于自己的冒险行为而置于危险之地时,所在国不负责任。但马嘉理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却无视国际法准则,借机向清政府提出了派使者向英国道歉,向死者家属赔偿抚恤金、改进关税、开放口岸、严处大清当地官员等等要求,并派兵驻扎在中缅边境,以示威胁。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态度强硬,就马嘉理事件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声言将派兵入滇,不仅提出赔礼、赔款等一系列要求,还对大清派使团赴英国致歉的觐见程序、礼遇等提出种种要求。同时,英国还与俄国公使密谈,一旦爆发战争,要求俄国从伊犁进军,让清政府陷入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

清政府回应威妥玛可以考虑对被害者家属进行抚恤赔偿;对马嘉理的被杀一事,清廷将派专人调查;对英国提出的其他要求,清政府一律不能接受。对此,威妥玛立即采取对应政策。他首先将身处北京的使馆人员撤至上海,于是有消息传出:他将联合俄国人从西北、英国从西南的印度调集军队,进攻大清帝国。

面对如此局势,醇亲王奕 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想到的却是:大清帝国不能再在外交上走过去的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战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威妥玛还提出要将云贵总督岑毓英等人送京查办;如果中国发生了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人可以派人审查等干涉中国独立司法权的条件。并要求将《天津条约》中皇帝接见公使的条款,付诸实施。

在这种高压的态势下,清政府作出了妥协的第一步:先派遣由60岁的老绅士郭嵩焘带领的使团,赴英国道歉。与此同时,清政府请求其“英国朋友”赫德出面斡旋,恢复与威妥玛的谈判。1876年7月,李鸿章被清廷委派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此事,威妥玛也同意与李鸿章在烟台谈判。

其时,新疆正值多事之秋,清廷已命令左宗棠西征以收复新疆。由于担心英国会与俄国联合起来阴谋占据新疆,就命令李鸿章、丁日昌一同妥善办理此事。在李鸿章看来,开放口岸,皇帝接见公使这都是无关大碍的举动。李鸿章认为中国需要扩大对外交往,需要睁眼看世界。但是让地方官员因此受到更多的委屈,则是不能忍受的大事。李鸿章采取联合其他国家政府支持的办法来遏制英国。李鸿章借慈禧太后生日之际,设西餐邀请英、俄、德、美、法等各国公使及海军司令,希望得到各国的支持。各国公使一来不满威妥玛的野心,还想借机博取清政府的好感,于是,纷纷表示不支持将官员送京查办。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谈判,大清皇帝由同治换成了光绪,次年7月,李鸿章与威妥玛在山东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这个条约的签字时间是1876年9月13日。这个条约的签字,意味着马嘉理事件的终结。

《烟台条约》约定:派遣使团赴英国道歉;向死者家属赔偿20万两银;应制定大清政府与外国外交官交往的礼节;在大清境内新开辟印藏交通;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在通商口岸豁免厘金税,对鸦片实行税厘并收。李鸿章认为,开放口岸和划定租界,有利于清政府按照条款对外国人进行管理,否则外国人一样会擅举妄动,这样就避免了当地人和外国人的冲突。他还认为,禁止鸦片在当时来讲已经不可能,所以对鸦片进行税厘并收,还能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此外,确立中国派驻对外公使的制度,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李鸿章认为由双方签约而避免了战争是最大的好处。当时有外国人说:面对列强蛮横而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依然能谈出一个明显存有抵抗态度的条约,应该被视为一件“值得惊诧”的外交事件。

《烟台条约》的签字时间虽然是1876年,可英国政府直到10年后的1885年才批准同意,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英国不满中国对鸦片的高额税厘的征收,也不满其他国家对于租界内进口商品同样可以免交厘金。一直觊觎更多更大在华利益的英国人事后说:“这个文件既不明智也不实用,毫无意义,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直到1885年,又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鸦片厘税收入的具体数目后,这才得到英国的批准。

《烟台条约》签订后,立即遭到俄、美、法、德诸列强的反对,不愿承认这个文件;对英国来说,更多的英国商人原指望能在大清帝国内做点免税贸易,而这个文件只限定可以在区区几处通商口岸有免税贸易,因此,出资支持政府行动的商人阶层对这个文件极为不满。

这个文件所约定的另一项内容,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不得不大书一笔。1877年2月8日,当郭嵩焘带着大清国的“赔礼使团”将年仅6岁的光绪皇帝的道歉信递交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大清帝国在外国的第一个使馆同时成立。这应该是《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所产生的一个极有意义的后果。

当然,在外派驻使馆——这诚然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这与英国人的实际利益有多大关系呢?于今观之,人们则不能不佩服李鸿章当年在谈判席上高明的“太极功夫”。通过这次谈判和这个文件,“矜持而傲慢”的李中堂成了大清国外交的形象代表,令洋人胆寒。

李鸿章之所以能够谈出一个明显存有抵抗态度的条约,主要原因是他善于扭转局势,变不利为有利。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被动的时候,有人就会心灰意冷,不知所措,而有人很善于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能做到“扭亏为盈,转败为胜”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基本要求,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同类推荐
  • 生命安宁

    生命安宁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我们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而在本书中,威廉·欧文教授运用斯多葛主义深邃的心理探索与有效的实践技巧,为我们描绘新生命的路线图。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将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财富的诱惑。我们从马可·奥勒留那里学会取舍,从爱比克泰德那里学会从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当然,这种生活的艺术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 曾国藩冰鉴(第四卷)

    曾国藩冰鉴(第四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本书是西方哲学的通俗读物。与现代社会流行的此类专著、教科书不同,它不是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哲学家的哲学理论观点,而是挑选出其中某些哲学问题、命题或名言进行论述与分析。为此本书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趣味性”。既然此书为“趣谈”,就必须从西方哲学中挑选出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哲学问题、命题或名言,使读者见到此题目就能够吸引他,并迫不及待要去读它。第二“哲理性”。既然是西方哲学的读物,当然不能离开哲理性这条主线,尽管不是全面论述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观点,但无论写那方面的问题、命题或名言,都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视角反映哲学家思想,而且应该从中揭示出其深刻的哲理性的内涵。第三“启发性”。就是让读者读后不仅增长了哲学知识,而且无论在看问题上还是在思想方法上得到一些启示、帮助与提高。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集结了国内政治哲学界的顶尖学者,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克服哲学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论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赛亚·伯林、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米特、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等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观念,在精神源头和哲学根基处重新审视和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动机资源,辨析西方现代性的动力与不足、优势及缺憾。
热门推荐
  • 快穿宿主她很和蔼

    快穿宿主她很和蔼

    星际叶梓开始了新的快穿之旅,到底为什么呢!还有,你们希望有cp嘛?
  • 万界系统之我是传奇

    万界系统之我是传奇

    堕落的世界,腐朽的时空,崩塌的宇宙,肩负着的使命。这是苍穹的逆命,这是恶魔的法则,这是真理的救赎,这是……一个腹黑少年和贱萌猫咪的奇妙探险。
  • 再见校长大人

    再见校长大人

    一个培训机构的故事,一个成长的故事,看下去就对了。---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 时夜行

    时夜行

    在死神的领域,时间仿佛静止,他悄悄设下黑色陷阱,等待着猎物走近……这是个关于时间的秘密,故事从一块石头说起。
  • 省钱的智慧

    省钱的智慧

    本书共八篇,内容涉及生活、购物、妆容、人际、运动休闲、购房装修等,包括厨房省水、空调省电、看病带病历、反季节购买、家庭健身操、游泳省钱贵在规划、数码相机的经济性等省钱窍门。
  • 晚安遥不可及的大神

    晚安遥不可及的大神

    【日更一万目测很虐】郝朵瑜记忆中,最动听的情话就是,她的师傅一身青衫持弯刀袭来,一开口就是:别当小白了,当我的帮主夫人吧!她的师傅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声空,然而没啥卤用,因为!她!就是!那天碰巧登小号被人围殴灭了帮的帮主。在苦苦追求遭拒后她的师傅要结婚了,她去抢婚了!“孽徒!莫胡闹,之前你还拒绝为师的求婚呢!”“不想得到,我就要毁掉。”于是,她华丽成了全服第一灭了师门,当了帮主夫人的不明“小白”。她人生里最后一件事就是,她的师傅早有预谋闯进了她的生活,一生肆意的爱一个人,活得越来越破烂。后来,多年后,他们说:朵瑜,好久不见你了,游戏也就那样没了,很多人也就这样散了。女孩却哽咽关闭了所有消息:“你们怎知,游戏没了,爱的人没了,可,我却没了最好的朋友?”她一个人走过了,所有他不可能路过的风景,那次,他结婚,她再也没有了年少轻狂的冲动,说故事得女孩说,她安静地像风温柔地离开了。一路有人喊她的名字,女孩没回头继续说,其实我们都是为爱荒废时光的可怜人。【我给你的爱安静地像风行八千里,没有归期。】
  • 不知囚笼

    不知囚笼

    流落异国的少女,此国的平民,他乡的公主.一个公主,一个使者,与两个男人的纠葛,家国,爱情,自由......
  • 弃魂记

    弃魂记

    封神大战之前,申公豹在神仙队伍当中那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对于天道循环看的是相当明白,殷商气数已尽是众神都知道的事情,可为什么申公豹还要逆天而行,助纣为虐呢?殷商战败之后,申公豹被镇压在北海之眼,永世承受极寒加身之苦,以他的天纵之才,当真甘心就此沦为阶下之囚?既然已经被置于死地,绝地求生就是唯一的选择,既然这番天地容不下自己,穿越到异界就是仅存的生路。申公豹苦等万年,终于找到一个逃出生天的机会,异界之旅……就此展开。
  • 侠义忠天

    侠义忠天

    经典武侠流派,让人热血沸腾的独门绝技。异常的民族纷争,空前的武林浩劫。一场腥风血雨正在为您呈现.......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龙兄鼠弟——盗宝迷踪

    龙兄鼠弟——盗宝迷踪

    不满自己的老鼠身份,一心想做大人物的工匠鼠乐乐,误打误撞进入故宫博物院,并和灵兽小龙成为好朋友。为了挽救大难来临的故宫,龙兄鼠弟齐心协力寻找历史上早已丢失的传国之玺。在整个历险过程中,故宫内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跳出了教科书中死气沉沉的文物形象,变成一个个性格独特的生动卡通角色,怀着他们的使命,轮番上演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历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