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治虽然在后面会见了荷兰大使,但完全没有英国得到的好处那么多,因为秦治不敢太明目张胆的脚踏两只船,啊不过还是达成了许多的合作,这些合作可以为大秦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有利的支撑,看来今年不错啊。
秦治和黄宗羲商议把从英国和荷兰的学校13所小学,8所中学全部放到河南,可以说这次誓要把大秦的教育做到世界最先进的。但两人有一件事却产生了分歧。
“王爷,下官认为,儒学既然是我大秦的主题,这些西学当然就要把这些作为一门学科放在西学里了。”黄宗羲不满的说着。
“黄大人,本王不同意,本王引进西学就是为了解放思想。学习知识,引进儒家不还是禁锢人的思想吗?”秦治此刻愤怒的说道,甚至秦治现在有点后悔。
“王爷,儒家这时还不能丢,如果没有开设儒家学科,估计在河南很难推行下去。那些人一定会起来反对的,”黄宗羲此时还耐心的解释着。只是黄宗羲也知道儒家此时已经僵化,但是现在还是儒家的天下,如果一味的推行西学,只会引起儒家的反弹。
“本王可以明白的告诉你,不仅西学里不能开儒学,就是儒家想插一下手也不行,《帝国日报》的分社已经开在河南了,他们会密切的关注,谁若是插手,那本王就不客气了,你到河南后可以明确的告诉他们,若是你不愿意,本王也可以让别人去,”秦治说完便甩了袖子站了起来。
“王爷,下官认为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而且下官也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可西学能够实用,但却不能出入朝堂。将来怎么能够让他们治理一方。”黄宗羲虽然知道儒家僵化,但儒家还是有很多好的,儒家可以改进,但决不能让西学里面没有儒家,黄宗羲的话确实在这个时代是超前的,甚至黄宗羲是儒家在这个时代看清形式的第一人,但秦治比他看得更远。
“黄大人,虽然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改变不了儒家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儒家的思想培养的就是为了当官,这在西学里接受不了,学校是求知的地方,不是为了培养当官的,实话告诉你,以后的新式学校培养的是要进入各行各业的,不是为了培养当官的。”秦治此时接受不了儒家来插手新学,想想后世的那个社会,人民冰冷麻木,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一个商业文明最重要的便是信任。
“王爷,你是不是以后会废黜儒家,”黄宗羲此时问出了最大的担忧。
“黄大人怎么会这么问,我只是让新学按照西方的授课而已,也没有说过要废除儒家,黄大人安心便是,你可以一边在河南抓新学教育,也可以把儒学改造一番啊,把儒家的缺点全部改善。当十年后看看新学培养的这批人才怎样。”秦治听到黄宗羲的话吓了一大跳,这话谁敢说,只好陪着笑脸安慰着,但是秦治以后还真的要把儒家干掉。但这话可不能说,秦治现在办新学基本都在北方,不敢向南方就是怕引起儒家的反攻,秦治准备把北方办满后向西南四川这一代在办,就是先不碰东南,那里可以说是儒家大本营,秦治可不敢不惹那个眉头。
“王爷,这些学校难道也像京城里一样吗?让洋人完全控制学校吗?”黄宗羲听到秦治的话后安下心来,但也有点不满,那就是所有的学校都是洋人是老师,可以说所有的权力都在洋人那里,这点让黄宗羲极端的看不惯。
“你看京城里的西学办得不挺好的吗?而且黄大人你以前不是支持的吗?怎么这次这样。”秦治也有点搞不懂黄宗羲在搞啥。
“王爷,下官是怕日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像西洋人那样,不尊儒家的道德典范,不认儒家的礼仪文化,更怕他们毁了我们几千年来的华夏文明。”黄宗羲此时义愤填膺的说着。
“怎么会呢?学生们也是生长在这篇土地上,怎么会毁坏华夏文明呢?”秦治赶紧劝慰一番,心里是明白了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儒家是有许多缺点,儒家可以学习这些西方先进思想进行糅合,但不能废黜儒家,去学习西方的思想。但是秦治一定要把儒家给干掉,秦治可不想让后世的高考重现,高考基本上类似于古代的科举制度。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社会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难道不和科举制度很像吗?而且最让秦治痛恨的就是儒家学说是一种伪善的学说,它明明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却总是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这样的伪善表现的教育上,就是大家都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但人们却从来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表露这一点。如果不是为了做官,这样的书有什么好读的。绝大多数的知识对我们来说都是废物,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也用不着的东西,教学方法又那么刻板,不能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学它只是为了拿到一块敲门砖。古人说“黄金屋”、“颜如玉”这样的话,就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做官。在中国,一直到今天,你不做官,你到哪里去拿到“黄金屋”和“颜如玉”呢?而且还不能做清官。别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喝庆功酒的时候,只听到大家祝愿贵公子前途无量,没听说谁祝别人儿子将来做个包青天、孔繁森的。为什么?做个清官还到哪里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啊,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但是这样的话却不能说出来。后世秦治记得中学时就入团的事,不就是为了高考能加分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上真正追求社会正义与进步的人,反正我看见的完全就是纯粹就是要寻找一种仕途上的终南捷径。他们说的和做的常常是正好相反的。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教育制度下的优秀分子!还有便是体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老师的体罚,这几乎是中国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反正后世秦治就被老师打过,一个问题回答不出,书本就照脑袋上敲着,小时候大人送我们上学,就有一句话,叫“三个钱买书,七个钱买打”,许多家长给老师的一句话就是:“没事,你给我打!”让孩子对暴力感到恐怖,这也是中国教育的工作之一,因为只有对暴力感到恐怖,这样的人以后才不会走到异端的道路上去。这是封建社会恐怖统治在今天的一个余绪。好学生不挨打,但他们心灵里面受的创伤一样重,因为他们给吓坏了,他们努力用功的很大一部分动力就来自于差生所得到的殴打。这样的人,以后走上社会他是没有胆子坚持真理的,因为他被打服了。至于说到体罚可以提高成绩,那是鬼话。西方人不体罚学生,他们不是反而创造了比我们多得多的科学成果吗?还有便是作业,后世秦治写错一个字,罚抄几百遍。从此以后再也不写作业,放弃学习,宁愿做个差学生。我就想说这叫教育吗?不是吧,这叫残害青少年,我就想说就是教育的目的吗?
教育本来是为了追求真理,改进民生的,可以在我们这里它却异化为读书做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大家都想爬到统治者的台阶上去,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我们读书与生产实际脱节,有时甚至完全无关。樊迟问孔子种庄稼的事,孔子就很不高兴,称樊迟为小人。西方的理工科的学生个个都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实践者,他们清楚自己想要在工农业中做些什么,所以他们注重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提倡能力,但很遗憾地说,只要有高考存在,就不会有真正的能力培养可言。还有大家想想儒家的美德,什么孔融四岁让梨,你不觉得违反了人性,压抑了人性吗?大家看看二十四孝图,他背后是怎样泯灭人性,怪不得后世的人冰冷麻木,若是鲁迅复活,一定会写出《呐喊2》吧,估计这是中国特色吧。
这也是为何秦治大力的把西方的教师引到大秦,让西洋的老师来全面的把持学校大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儒家给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