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流淌到20世纪这一段时,潮流更加波澜壮阔。中国,从“皇帝老儿”尚在龙廷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一直到现在,其间留在人们心中的痕迹,怎一个“沧桑”了得?世纪交替,仿佛让人们有一夕闲暇来回眸即将逝去的世纪。打量中国近代,接连不断的苦难让我们窒息;透视历史,上下求索的心灵让我们深沉。《百年苦梦》就是一本让我们深沉,并在深沉中承接民族精神的极好方便载体。
孙郁先生选取“灵魂工作者”作为对象来制作岁月标本。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周氏兄弟、胡适、瞿秋白、茅盾、巴金、梁漱溟、陈寅恪、费孝通、钱钟书、唐筼、王瑶、张中行、汪曾祺、王蒙、邵燕祥、张承志,还有两位现代学人赵园和王晓明。应该讲,还有一位,那就是作者本人。孙郁说:“我只会以自己的心,去体味生活,体味存在。”作者在“我注六经”的同时,“六经”亦“注我”了。正因“我”的色彩的存在,我们不必有求全之心,怪罪作者没有把老舍、吴晗、闻一多等个性鲜明的“灵魂工作者”选上;正因“我”的色彩的存在,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写作此书的思维起点和透视全书的“第三只眼”:中国文人心灵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的现代化为什么经历了一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才开始起步?鲁迅式的忧患还会延续多久?下一个世纪的公民能否体味到我们这一代以及上几代人的苦涩?
啃完全书,我发现,读悟此书最好的方法不是顺序从事。在读完“启蒙的悲欣”的梁启超、“旷世奇音”章太炎、“辉煌与沉寂”的王国维等头三章后,再认真啃一啃最后一章“鲁迅传统:不朽的主题”,就会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走近鲁迅:“我以为鲁迅是东方的康德。他以狂飙式的气魄动摇了东方传统的思维之树,颠覆了古老的生存童话,把人的存在秩序,引上了现代之路”、“鲁迅的杰出性在于,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话题’”、“鲁迅创造了一种中国人的智慧表达式,他以后的任何一位作家,都未能像他那样,把一种精神结构渗透到文化的母体里,以致成为一切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当代文人思想中的因子。鲁迅既是一种源头,又是一种实在,他矗立在那儿,仿佛是一个不尽的光源,在那周围你几乎处处可以感受到他的照耀”、“在官方和民间,在孤独的艺术家与学院的思想者那里,鲁迅被撕扯着,组合着。围绕这个已逝的长者,学者们争论着,流派纷呈,甚至烽烟四起。而在文坛上,每一种思潮的涌现,都无法绕开鲁迅。无论你赞扬还是否定,实际上,人们没有谁能够离开鲁迅直面的价值难题。这便是当代中国文人的宿命,我们被困在了这漫长的历史的隧道里。在中国人精神的现代化之旅的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与鲁迅相遇了。”仰视鲁迅,依仗鲁迅,我们再翻看其他岁月标本时就会感觉出几分“轻松与从容”来,并能更好地跟上文人脑际的主旋律:图强与富民、独立与民主。
任何历史都不过是当代史。在远逝的时光里,亦写着我们这代人的苦乐。审视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其实正是审视我们自己。这种审视,不过是长途旅行中的一次重新整理行囊后,当我们再次起程时所产生的一份虚幻的轻松感觉。其实背上的分量并没有减少。顺延作者的思路,可推定,新世纪知识分子在“被现代分化”的途中仍将“始于呐喊,终于彷徨”。不过,新的岁月,文人路在何方?在历史隧道的此处,我们无力先知。好在,我们可以走着瞧——路正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