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师公戏”在举行仪式的前提下,把日常生活故事跟多得融合起来,娱乐大众。在打草一幕中,其目的是为神马打草,以便神马吃饱后,好飞上天去接神兵天将下凡。但是,这幕剧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凡人凡事的故事情节。丈夫在野地打草,到了中午,妻子还没送饭来,由此而埋怨妻子。夫妻之间发生争执,你埋怨我,我数落你,争论不休。不过终究是夫妻,俗话说“床头吵架床尾合”,小两口都沉不住气,很快两人相互谅解,矛盾消除、和好如初,双双把打草把家还。这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与事,所以这幕戏也特别受到欢迎,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青年男女,总在演员活灵活现的戏谑中哄堂大笑,可以说是上座率最高的戏段。扮演打草者的通常是师公队里最好的演员,他的神态、语言、姿势等无一不再传递着幽默、诙谐、俚俗,把观众深深地带进戏中。“师公戏”创作者更加自由,大胆创新,不断吸收的大量的生活元素,把仪式过程也生活化了,成为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也是平话“师公戏”新的卖点。
所谓传统族群文化的艺术化变迁,指的是传统族群文化高度的艺术化。例如,前文所提到的“恐成绝响”的平话山歌,2007年被收入《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将继续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它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平话山歌的价值,把会唱平话山歌当作了一种“本领”,一门“技艺”。为了使这一特色文化后继有人,社区工作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平话山歌的魅力,对平话山歌爱好者进行培训,在春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村民进行唱山歌比赛了。平话山歌曾经登上过2007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走进学校进行艺术表演。一些山歌演唱的老人也开始看报纸进行山歌创作,2007年民歌节兴宁歌台上黄振兴和哥哥、山歌队女歌手农凤英唱的《祖国山河花似锦》,就是根据《南宁晚报》上报道的改革开放新气象和风生水起北部湾来自编歌词的,主流文化因素被不自觉地整合到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当中去了。由此可见,当平话人用来消遣的“平话山歌”被当作一种艺术,一种文化遗产,它就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去发展了。
当然,我们在看到文化变迁的同时,看到了族群文化整合的现象。例如,传统的平话人有实行“二次葬”的习俗,平话人也有“花婆”信仰,传统饮食中的“枕头粽”是壮族的民族食品,平话人山歌中也闪烁着壮族人“对山歌”的影子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平话人这一古老的汉族族群,处于各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当中,其文化中也整合了壮族传统文化的因素。在漫长的文化变迁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互动与整合是相当频繁的。
二、南宁平话人变迁的未来走向
城市化的过程是文化变迁的一部分。当今的中国农村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变迁中,而城市化所引起的农村社会的变迁是最突出和主要的。处于南宁市市郊的平话人村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和南宁城市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上一章中,我们结合南宁城市的城市化、郊区城镇化以及由于城市文明的播布所引起的平话人村落内部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变迁来分析了目前南宁平话人村落发生变迁的背景和原因。在本章中,我们将进一步结合相关资料,对南宁平话人变迁的未来走向给予一定的预测,从而对于中国历史上在华南地区形成的南宁平话人的整个历史过程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一)大南宁发展战略促进南宁平话人进一步向城市化发展
和国内其他一些历史较长、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相比,南宁是一个在各个方面相对发展缓慢的城市。它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才有了比较快、长足的进展。近几年来,南宁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大,“大南宁”发展战略是其追求的一个目标。
2005年3月份,南宁市政府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落户南宁之机,规划建设“大南宁”,将逐步形成“核心城+副中心城市+重点小城镇”的城市布局结构,规划至2020年,市区人口达到300万,用地规模约300平方公里,使南宁跨入特大城市的行列。围绕该目标,市政府重点规划了以下几项工作:
1)善南宁市综合发展空间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将形成以邕江为轴心,发展“一主一副一绿心”和建设一批城市群的大南宁格局,提高南宁市的中心城市地位。
2)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目前,南宁市重新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前期工作已着手进行。
3)成相思湖新区的规划,加快新区建设。相思湖新区定位是以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大学城和科技产业城,集科技、教育、商贸、旅游、居住、办公为一体,是技术、人才密集的科教新区,和具有环境设施完善、科技附加值高、人文条件突出的生态型新区,是今后几年内南宁市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
4)南宁六景工业园的规划,促进南宁市工业水平的发展。六景工业园是南宁市的工业卫星城,要高水平的策划和规划,高标准设施,高质量建设,做大做强工业园。
5)一步深化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加快道路改、扩建工程,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改善投资环境。
6)好中国-东盟经济园(华侨投资区)、中国-东盟国际商贸城等属于中国-东盟博览会配套项目的规划,着手进行城市街道整治,推进南宁市的旧城改造工作,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做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服务工作。
此外,南宁市三次行政区划的调整都是南宁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重要体现,尤其是2005年最近的一次调整,是南宁发展“大南宁”战略的一项具体的举措。此三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分别是:2001年撤销郊区,扩大南宁城区;2003年6月在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的同时,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划,把原来南宁地区的横县、宾阳、马山、上林、隆安等5县划归南宁市管辖;第三次调整就是2005年3月份,在前两次的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将南宁市从原来的“七县五城区”调整后为“六县六城区”,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834平方公里扩大到6559平方公里,人口将增加90多万,达240多万人。这次调整的主要内容为:撤销城北区、永新区、邕宁县,设立西乡塘区、邕宁区和良庆区;扩大兴宁区、江南区管辖范围;将新城区列名为青秀区,并扩大其管辖范围。调整后,南宁市区变成了6城区,即: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南宁市的市区面积扩大,人口也增多了。这次调整南宁市部分行政区划,对于拓展南宁城市发展空间,解决南宁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区域矛盾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各城区的综合资源,加快市区周边乡镇城镇化和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宁市市委副书记李纪恒对此做了具体阐述,认为南南宁行政调整有四方面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市区的发展空间问题。这次部分区划调整后,将有力地增强南宁市作为区域性核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实力。对加快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符合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发展中心城市,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要求。二是有利于南宁市发挥中心城市的集约效益、规模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得原邕宁县和南宁市其他各个乡镇,可以更好地接受南宁市区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辐射,加快发展步代;特别是有利于原邕宁县的各乡镇更好、更大地得到城市的辐射带动,从而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三是有利于南宁市从更大范围内筹划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产资源等,从总体上增强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提升南宁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四是有利于充实提高区域性核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大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扩张力和牵动力,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促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通过核心城市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的辐射来带动下辖的县镇的发展,是南宁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步骤。目前,虽然核心城南宁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但辖下6个县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只有14.42%,因此,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方面,南宁市也进行了几项工作重点的部署:
一、统一规划,构筑完善的大南宁城镇体系,做大做强核心城,加快南宁市建设,增强南宁市做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编制好各县的总体规划。各县城要壮大本体,改造旧城区,拓展城区规模,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把邕宁、宾阳、横县等部分基础好、潜力大、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明显的县城逐步建设成为中等城市。三、加快重点城镇的发展。着重扶持发展16个自治区重点城镇,着眼于资源的合理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把重点城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城乡经济发展。四、做好产业布局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辖下6个县的现有资源条件,统一进行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县城和工业竞争力,同时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培育新的旅游产品,推动县城的经济发展。五、从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建立城镇财政导向资金,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用活用好土地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城镇人才资源开发等九大方面入手,加快南宁市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
上述资料表明,近几年南宁市城市化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南宁市城市化发展总体的步子是向大(城市规模)、宽(城市产业领域)、高(整个城市的档次)迈进的。同时,通过核心城市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的辐射来带动下辖的县镇、周边农村的发展,是整个南宁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南宁市郊的平话人村落社会文化变迁正是处于这一背景之下。
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城市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地理单位,而是一个关联体。它与本地区、本国家的农村、城市以及国际进行交往。“在都市关联体的等级系统中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小的单位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地区。某些城市最基本的职能是服务周围的地区。城市的人口大多来自中界地区,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功能扩展到这一地带。”89城市中心的任何发明借助现代的传播迅速地扩展到周围地区,其辐射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城市带和地区。
就南宁市的最小层次的关联体而言,可以作如下的一个通观,即把南宁市分为三个圈子:第一圈是市中心,在地理上空间上主要包括(本次行政区划之前的兴宁区、永新区、新城区、城北区和江南区),各种机关事业单位、商业场所和经济实体都集中在这一圈子范围内。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在这一圈子内少数民族占了70%,汉族占有30%。第二个圈子在地理范围上主要是属于城郊结合部的村落,这些村落主要聚集的是讲平话的汉族。这一圈子原本是比较纯粹的农业村落,但是随着南宁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不断征用农民的土地,加上外来流动人口的进入,使得这些平话人村落发生了快慢不一的变化,有些改变了原来的农业生产的经济结构,有些形成“城中村”现象。第三圈主要是远郊的村落,是以壮族为主的。
按照上述对于南宁市城市关联体的结构描述,处于南宁第一圈和第二圈之间、以及第二圈的南宁平话人所在村落自然而然成为大南宁发展战略下的目标范围。在上述整个大南宁的战略规划下,传统的、以农业为生的平话人村落将继续城市化发展。城乡之间的壁垒会逐步打破,生产要素更加合理流动,资源更加优化组合,城乡的生产力水平差距进一步减小。人口结构进一步分化、经济结构继续的多元化、生活方式走向都市化、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南宁平话人作为一个相对保守后进的南宁汉族族群,将乘着“大南宁”发展战略的开展和实施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在南宁平话人的发展历史上开启新的一个历程。
(二)生态文明与社区建设
城中村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结。城市必须为它当初的“迂回”埋单。而改造城中村的过程,又注定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如何创造一种对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对于城中村的成功改造至关重要。我们在改造城中村过程中,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所谓生态,指的是“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所组成的生态环境,它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制定了某些限制,这些限制本身无法创造出解决方案,并产生适应的文化模式。在这里平西的生态的变迁是巨大的,面对生存环境的变迁,族群自我调适功能会自发地产生一种适应机制。然而,在自然生态突然改变的同时,这种适应机制发挥作用往往带来两种结果:一是良性的结果,而利于族群的发展。这种结果往往产生出新质的积极文化,而且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二者整合对其发展变迁有推动和指导作用。二是适应不良的结果,而延缓族群的发展。这种结果往往造成传统文化的遗失(文化的失语症)、文化的断裂以及消极文化的产生。可见,文化乃是对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回应,这种适应性回应是通过个人和群体对其生活方式、各种价值观等有普遍性倾向地取舍来完成的。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人类无法与生态直接的互动,文化成为一种媒介,而且文化取向并非完全由生态所决定,人在文化创造上有其主观能动的一面。对文化的最终检验标准就是这种文化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以前平西村的街道以“脏、乱、差”远近闻名:小商小贩随街叫卖,油渍污渍让本不干净的城中村显得格外脏;生活基础设施差,电线、网线乱牵乱搭,给村民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由于居住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功能分区不明确,乱丢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现象较为严重,使其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小街小巷里的各类垃圾、废弃物、煤渣、豆腐渣随便乱丢,所以街道环境很差,一下雨就没有落脚的地方。近两年,江南区福建园街道组织社区、村委及周边群众1500人,重点对辖区小街小巷里的各类垃圾定期进行清理,清理小街小巷卫生死角,放置垃圾箱,及时清运垃圾,已经逐渐改善了平西村的街道卫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