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天网联进军上海市场差不多同一时间,蓝色光标也将在上海设立的办事处改制成了上海公司。
2002年,因原先负责上海公司的人士离职,马犁来到了上海,以蓝色光标副总裁的身份,兼任上海公司总经理。
尽管马犁本人刻意低调,但这一任命本身,就足以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因为,马犁和杨学良不同。他拥有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在进入公关行业之前,已经是IT行业颇有影响的人物。
祖籍浙江的马犁,出生在北京,后来又随父母先后在四川和湖北生活过。他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82年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继续深造。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又考取了同校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前,他利用那一年清华大学硕士生毕业和博士生入学的时间差,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教过半年书。1989年,他顺利完成学业,拿到了博士学位。那个年代,博士比较稀少,所以颇为吃香。武汉大学方面希望马犁能考虑回他们那任教。但马犁婉言谢绝了——因为如果想当大学老师,他完全可以留在北京,留在清华大学。他是学工科的,内心一直有一种冲动,想在实业领域闯荡一下,好好干一番事业。
于是,他选择了去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长城集团成立于1986年,前身是国家电子工业部的计算机局,是中央直属的专门从事计算机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下辖多家子公司。马犁加入的是其核心企业,也就是后来在深交所上市的长城电脑。该公司总部设在深圳。所以,马犁离开了北京,前往深圳,而且一待就是10余年。
在长城电脑,马犁先是在科技部搞研发,后来调任打印机事业部,统管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1998年,他调到电脑事业部,担任总经理一职。公司实际上还有一个对外的市场销售部,此时也让他一并负责起来。所以,业界很多人往往只知道马犁当过长城电脑市场销售部的总经理,却不知道他当时实际上统管着长城电脑产品从研发、制造到销售、市场推广整个一条线,拥有相当大的权限。也因此,他后来将自己的主要工作地点从深圳迁至了当时公认的IT市场中心——北京。
在电脑事业部总经理这个位置上,马犁干了3年,且成绩卓著,颇有影响。他于1999年推出的“飓风行动”,多年后还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当时,国内PC(个人计算机)领域竞争已趋白热化,一马当先的是联想,许多新品牌也争奇斗艳,而曾经是国产PC三大品牌之一的长城却处于沉寂之中,乃至很多新的PC厂商都不再把长城视作主要对手了。在这种情况下,上任不久的马犁大胆地推出了一个以大幅度降价为主要策略的“飓风行动”,把一批产品以4999元的低价投入市场。这在一般PC产品价格少说也要7000来元的背景下,确实令人咋舌,销售情况更是奇好,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因消费者争相购买而导致货源告急的现象。这一行动,让许多竞争对手颇感措手不及,只能仓促应对,跟着降价。而当某些人质疑此举是赔本赚吆喝时,马犁又通过媒体披露:长城的低价电脑是赚钱的。并宣称:不做低价电脑的厂家是没有前途的。低价电脑不仅仅是一个价格问题,也是一个大的趋势。其背后,有一套发展策略在支持。
但长城公司的体制模式和多方的牵制,紧紧地束缚住了马犁的手脚,让他虽有一套策略却无法进一步行动。2001年,尽管马犁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所拟订的当年下沉销售渠道的计划还是未能获得公司最高决策者的认同。当时的最高决策者一心想按照IBM的做法来规划长城电脑的业务,并认为,要实现这一意图,需要选择有跨国公司背景的人士来统领长城电脑。巨大的分歧,导致马犁只能黯然下课。
若干年后,一些媒体在抨击长城公司频繁地更换市场销售部总经理之举时指出:在历任总经理中,马犁不仅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也是最让长城电脑经销商们怀念的一位。一些经销商甚至不无惋惜地认为:长城公司的高层太心急了,没有给马犁足够的运作时间和空间。
2001年,对长城公司有点心灰意冷的马犁拒绝了决策层让他去当时颇为热门的长城宽带任职的安排,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他人在北京,寻思着自己在国有企业工作了那么多年,何不去民营企业看看呢?恰好,中关村有一家经营金融业电子设备的民营企业的老板邀请马犁去他的公司任职,马犁抱着某种“学习体验”的心态去那里干了1年。
这一期间,蓝色光标曾数次向马犁抛出绣球。时任蓝色光标总裁的高鹏,也毕业于清华大学,也在长城电脑干过10来年,在深圳时,和马犁还是多年的邻居,彼此非常熟悉。高鹏早几年就离开长城了,曾担任过海信电脑的市场总监,后进入蓝色光标董事会。他觉得马犁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一听说马犁从长城辞职,就想着邀请马犁加盟蓝色光标。据说,为了游说马犁加盟,蓝色光标创始人之一的陈良华博士还通过借书阅读等方式,试图让马犁尽快了解公共关系和管理咨询这个行业。即便在得知马犁去中关村那家民营企业任职后,蓝色光标方面仍然没有停止过这一努力。
转眼已是2002年了。马犁本科毕业也正好20周年。这一年,他们本科时的同学相约在上海母校聚会,马犁也因此在上海待了几天。上海这20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虽然以往马犁每年都有机会来上海几次,但每次都是公务在身,空中飞人,来去匆匆,根本没有自己可支配的闲暇时间,所以对上海这些年的变化并不了解。此次借聚会之机,马犁实地考察了一番,感觉相当不错,顿时萌发了来上海干一番事业的念头。回北京后,蓝色光标方面又由几个创始人出面,和马犁商谈邀请他加盟之事。马犁这次一口就答应了,所提出的要求是:不待在北京,去上海发展。
就这样,正届不惑之年的马犁正式进入了公共关系行业,并来到了上海。
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从IT行业到公共关系行业,这不仅仅是行业的变化,更是人生位置从前台到后台的一大转换。在IT行业,马犁几年来一直处于前台,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一个公众人物,处处被人关注,经常接受采访,偶尔还上电视节目亮亮相,比较习惯于高调。而进入公共关系行业,则需要有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因为公关工作是一种后台的工作,充当的是“幕后英雄”,不需要高调,也不应该高调。对此,马犁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他觉得他能够接受这一角色的转换,因为他本性就不是一个喜欢张扬的人。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他对很多东西已经看得比较透了,他希望有自己的生活。如今来到上海,转到幕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关注,他感觉这样挺好。
关键问题也许在于业务领域的拓展。马犁学的是精密仪器,干的是IT行业,虽然也抓过几年市场营销和推广,也接触过一些公共关系公司,但主要业务领域还是局限在IT这一块,交往的圈子也相对比较狭隘。现在转入专业公共关系公司,就需要服务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这是乐趣,又是挑战。况且,马犁需要面对的是上海市场,一个既不同于北京又不同于深圳的市场。这更是双重的挑战。当时的蓝色光标,公司高层中没有一个人真正熟悉上海市场。马犁同样也不熟悉。可以说,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马犁既然坐镇上海,他肩负的责任当然最大。
2002年6月,在位于上海闹市中心香港广场的一间办公室里,马犁开始履行他蓝色光标上海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在他上任之前,原本人手就不多的上海公司又有几位业务骨干先后辞职,跳槽去了海天网联,跟着杨学良去做上海大众的项目了。这样一来,上海公司的业务人员所剩无几,自行开发的业务则更少,主要做的还是北京总公司所承接的客户项目中延伸到上海的那些部分,似乎又回归到原先办事处的职能上去了。但这也让马犁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完成角色的转换,同时认真研究和分析上海市场,观察上海市场的公共关系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他得思考蓝色光标上海公司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做。
确实,对马犁来说,这是一片新的天地。
马犁希望自己能很快地融入这片新天地,并有新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