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就不读书,毕业证书也不要了,我跟你上船做运输去。”11岁的袁勤生十分懂事,反倒安慰起父亲来了。他想,先帮爸爸赚钱,有了钱再去读书。此时的袁文炳真的没有办法,他心中充满了内疚。后来,他托人去校长那里求情,将儿子的毕业证书拿了回来。
自从固定线路的“航船”运输生意不做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袁文炳做起了零星的运输生意。凡有人临时让他装运货物,他就随时起航,运货的目的地从常熟发展到无锡、江阴、苏州、上海。只要价钱谈得来的都走。袁勤生自班主任宣布“校规”的第二天起,就再没踏进该所小学的大门。
续学进工厂
听大人讲,摇船首先要学会游泳才能确保安全。其时,王庄镇上的小河清澈见底,连河底的水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江南的夏日烈日炎炎,是下河洗澡游泳的最佳时机。每天午饭后,王庄镇的市镇河里躺满了人,特别是男孩子戏水的吵闹声响彻街巷。袁勤生放弃读书后,一门心思帮助父亲赚钱,决心先学会游泳。他扛块比他个头高一截的木板下水,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过去了,可他只学会玩水,离了木板身子就会下沉。看着人家来去自如地在河中游来游去,袁勤生心中着急起来,真怀疑自己是不是比人家笨。
袁勤生回去请教父亲:“爸爸,我怎么学不会呢?你教教我吧!”
袁文炳说:“你拿着木板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游泳时,整个身子要沉在水中,肩膀不要露出水面,手脚并用,不能慌乱。”
父亲领着儿子来到河边,下水后让儿子把手搭在自己肩上,引着袁勤生来到河中心,然后让儿子记住要领,奋力向岸边游划。初时几次袁文炳在袁勤生身边护着,到后来干脆放手让袁勤生独自游去。没几下,袁勤生就能游出10多米了。
袁勤生学会摇船也有一个过程。他虽然在自家的木船上,可父亲嫌他年少个小,不让他把橹,只让他纽绷。一次,他利用木船停靠河边的机会,偷偷上船解缆学摇船,不料天色骤变,天昏地暗,狂风四起,而且风越刮越大,致使木船像离了弦的箭快速冲出河心,飘向下游。情急之下,袁勤生本能地抓住船头上的一个铁风圈,以防止船在风浪冲击下大幅摇摆时把自己抛入河中。他惊慌地喊叫着,心想如果照此下去,失控的木船撞到石桥上,那后果不堪设想。
听到叫喊声,小镇上马上有人出来看个究竟。他们见袁家小子在弄船,而且面临危险,个个都捏把汗,在岸上边追赶边高喊:“站稳身子,不要慌,不要慌!”然而,木船在大风水流的作用下,谁也无法使唤和控制。幸亏小河东边有个拐弯处,船被吹到拐弯处底角岸边不动了。
那天回家后,袁勤生做好了挨骂甚至挨打的准备。出乎意料,父亲没有骂儿子一句,而是对袁勤生说,学摇船要等风平浪静时才可以,今天在刮大风呀,大风中行船连我们大人也没办法。这是袁勤生平生遇到的第一次大惊吓。后来,父亲让他上手把橹摇船了,自己做下手为儿子纽绷,并叫袁勤生心要定、脚站稳、背要直,眼睛视正前方,用足臂力,并把握风向,注意水流……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聪明的袁勤生没多久就学会了摇船,并掌握了用帆、驶船、掌舵等技巧。
在跟随父亲跑运输过程中,有件事让袁勤生意想不到,那就是他患了水乡地区特有的血吸虫病,也许是学游泳和跑运输拉纤不时泡在水中所致。此病有腹泻、腹痛、黏液血便、消瘦、乏力等症状。当地有民谣说,“一把锄头二斤铁,拿勒手里总想歇”,说的就是患血吸虫病后四肢无力的病态。袁勤生家哪有钱治病,他在家躺了一年多,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
父母亲看到袁勤生身材瘦小,又体弱多病,日后一定不是做体力劳动的料,便想方设法让他读书,以便有朝一日“书包翻身”,彻底摆脱农耕和体力劳动。
1957年,已经荒废了3年学业的袁勤生步入常熟一所文化补习班补读。半年后的1958年年初,正好常熟建立工业中学,面向社会公开进行首期招生。建办这所学校的动因,大概是为了适应国家实行“大跃进”的需要,学校有纺织、机械、化工、轻工等4个班级,共招收200名学生,学制3年,系技工学校性质。其时,常熟城乡报名者逾千,袁勤生是凭着优异的成绩跨入这所学校的。
远离家人在常熟县工业中学学习的3年,是袁勤生人生道路上不可忽略的一段历史。他在这里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在这所学校里用功读书,学习成绩依然超众,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加入了共青团。他是学校的积极分子,而且多才多艺,因而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长。在暑假中,他被推荐参加常熟县团委和县教育局举办的常熟县中学生干部培训班。他将课余时间全部用在出黑板报、组织学生开展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中。可以说,他那雄辩、流利的口才,是在这个时期磨炼造就的。
进入常熟县工业中学学习的第二年下半年,学校安排学生实习。
袁勤生来到当时常熟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元丰纱厂,跟随一位名叫沈成美的上海师傅学技术。沈师傅是后纺车间的值班长,在技术上是工厂里出名的一把好手,袁勤生一方面留意沈师傅娴熟的操作技术,一方面辅助沈师傅做一些诸如记录出勤、生产指标、车间温湿度的管理杂务。由于他工作细心认真,给沈师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学校安排到元丰纱厂实习的学生共有100多人,可到实习结束时,元丰厂只留用10名常熟工业中学首届毕业生。袁勤生由于沈师傅推荐,才正式成为元丰厂职工的,并担任后纺车间值班长助理。
袁勤生进厂后,除了继续帮助沈师傅做好车间管理工作外,还承担了厂部宣传工作。那时候政治运动不断,17岁的袁勤生年轻气盛,思想要求上进,顺理成章地成了积极分子。有段时间他干脆被抽调到厂部,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搞调查、写材料、出黑板报,干得风风火火。
一次,厂里召开“双增双节”动员大会。“双增双节”就是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袁勤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去各车间收集有关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消耗,节约资金,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素材,写成小通讯、小故事、小评论,在黑板报上刊出。那天全厂职工大会一结束,工人们从会场中陆续走出来,马上发现了面目全新的黑板报,上面的内容都是“双增双节”。大家驻足细看,纷纷说这期黑板报宣传形势跟得紧,内容既生动又很受启发。
厂党委书记见许多工人在黑板报跟前评头品足,就上前看个究竟,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双增双节”是按照上级的意见进行全厂动员的,事先又没有做过透露,此次厂部办公室怎么会跟得这样紧呢?
书记回到办公室,马上将厂办主任叫去问话。厂办主任误认为是责怪黑板报上的超前行为,走到厂长跟前马上声明:“这不是我干的,是小袁自作聪明听到要开‘双增双节’会议,连夜下车间摸情况,今天上午整理材料在下班前出刊的……”
“是哪个小袁呀?”书记问。
“是刚刚分配进来,原来跟随沈师傅的袁勤生。”
“不错,这小袁政治敏感性很强。搞宣传,就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性。这次你们宣传上配合得很好,应该受到表扬。”
厂办主任愣住了,书记不是责怪,是在表扬。他赶忙回过神来,说:“是,是。下次厂里搞活动,我们要事先进行宣传,多造舆论……”
也许是袁勤生此次的出色表现,当厂团总支书记吴惠英到无锡纺校学习时,厂部便将进厂不到一年的袁勤生正式安排到人事保卫科工作,并代理厂团总支书记一职。
袁勤生脑子活络,点子多,团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多次在团县委和团镇委分别召开的大会上交流工作经验。然而,不知道是否还要等吴惠英回来官复原职,所以在好长一段时间内,厂部没有明确袁勤生的团内职务,但厂里上上下下,镇、县共青团和兄弟单位团组织的领导,都称袁勤生为“小袁书记”。袁勤生也无所谓,只要能开展工作,不管明确不明确职务,工作照样开展,而且开展得更加出色。
有时候生活真会给人开有趣的玩笑。在袁勤生代理厂团总支书记期间,部队来到常熟征兵,袁勤生多么希望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大学校里去锻炼。经过严格的政审和体检,袁勤被录取入伍。当他拿到入伍通知书时,十分激动,心想可以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一员了。
那天,常熟县政府在工人文化宫举行各界人士欢送新兵入伍大会,偌大的一个能容纳上千人的会场坐无虚席,袁勤生作为全县500名新兵代表上台发言。他满面红光,站在主席台上脱稿讲话,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最后他说:“让我们全体入伍青年和全县百万人民,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不同岗位上奉献青春,贡献力量!”短短5分钟的激情讲话似一块石子投入众人心海,激起四溅浪花,台下掌声雷动。
接兵部队的首长也被热烈的气氛所感染。然而他细瞧台上的袁勤生,似乎发现了什么,竟然冷灰里爆出热栗子,对旁边一位地方干部说:“台上发言的这个青年个子太小了,够不够体重呀?”
“不会不够体重,都是经过镇、县两级严格检查的。”
“不,我看这里有问题,应该对这批入伍青年全面复查。”
常熟人武部的负责人被怔住了。主持体检工作的人理直气壮地说:“各个体检项目我们都是经过严格把关的,肯定没有问题。”
但气壮不等于理直,实践是检验的标准,究竟有没有问题?复查以后再定论。于是,这年常熟的入伍青年,在江苏省常熟中学报到集中后,又经过部队的重点复查。
复查下来,袁勤生的体重离要求差了1公斤。是什么原因呀?是不是真的弄虚作假?没有呀!那怎么会不合格呢?医院搞体检的医生都不知所以然。原来,在常熟虞山镇和常熟县医院体检时,袁勤生的各项指标刚刚够格,这一点肯定没错。错就错在袁勤生参军入伍心切,当他体检合格拿到《入伍通知书》后,便兴高采烈四处奔波告知亲朋好友,加上在炎夏,天气炎热,结果在10多天里瘦了3斤,你看这冤枉不冤枉?
可正常的事现在变成不正常了,复查你不合格呀!要想分辩也没有用。由此,袁勤生被接兵部队“刷”了下来。当时他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欢天喜地的他一下跌入冰窟。
如今有人分析,如果袁勤生当年应征入伍,将彻底改变其人生轨迹,但凭着他的聪明、口才和善动脑子的秉性,说不定现在会是一个着名的军事理论家呢!
下放回乡
有人把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年说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饥荒。造成“困难年”的历史原因,究竟是自然灾害的客观原因,还是有“大跃进”运动等人为因素?我们暂且不去研究。“困难年”
间,袁勤生被下放到王庄。当时政府有一规定:凡1958年以后进厂的来自农村的工人,一律回到原籍。
袁勤生在王庄时,是王庄的市镇户口,算不算是“来自农村”
呢?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要看经办的人如何执行了。袁勤生在元丰厂虽算不上是个“官”,可他样样工作冲在前,难免有得罪人的地方。特别是在“三反”整风运动中,他作为“三反”整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确实得罪了个别在贪腐边缘的干部。有话说,出头的椽子先遭烂,因而便被无情地划入“下放”的名册中。
由于袁勤生共青团工作做得出色,共青团虞山镇委员会和共青团常熟县委员会都竭力挽留这位能干得力的基层共青团干部。共青团虞山镇委员会的负责人还专程为“小袁书记”留城一事与有关部门据理力争。但回答是,袁勤生已列入“下放”名单并对外宣布,凡对外宣布的人员一律不能倒流。于是,袁勤生就这样拿了那张常熟县工业局颁发的《下放证书》怏怏离开了工做了两年多并和工厂师傅结下深厚情谊的元丰纱厂。
有趣的是,《下放证书》这样写道:“袁勤生同志:你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国家分担困难,这是很光荣的。今后,只要是工业生产增添人员,可以凭证优先录用。”
这是国家纠正“大跃进”所带来的问题,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采取的必要措施。生不逢时的袁勤生,成了第一批“为国家分担困难”的职工。此时袁勤生心中相当复杂,父母盼他有出息离开小王庄,摆脱体力劳动,去外地闯荡一番大事业,他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干出一番事业。可他踏上常熟这座城市仅几个年头就被“驱赶”回乡,看来事业对他来说要成为一场梦了……他的心中充满了沮丧,怎么也“光荣”不起来!
共青团常熟县委员会前所未有地给袁勤生做了一个“鉴定书”,让袁勤生带给王庄公社的人事劳动部门。“鉴定书”是这样写的:
“袁勤生在学校时是个优秀生,进厂后表现很好,特别是热情做共青团工作。这次回乡后,希望你们积极培养,在回乡知识青年中树立榜样。”
袁勤生将“鉴定书”送到王庄公社分管人事的一位官员面前时,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这位官员凝视他良久,冷冷地说:“在回乡知青中,像你这样的人太多了。你回到生产队后,要安心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话语中,这人对团县委的推荐是不屑的。本来,团县委的“鉴定书”还给袁勤生留下一丝在乡下找一份工作的希望,现在连这丝希望也彻底地破灭了,剩下的是一片惆怅……这是袁勤生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人生多磨难呀!
也许话可以说回来,如果袁勤生不是回到王庄这块热土,就没有他的企业开明管理的实践,也没有他独到的学识和理论。实践出真知,环境造就人,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可那是以后的事。眼下,他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心中无底,眼前一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