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34400000030

第30章 一种属于土地的归去来——莫言的生平(23)

其实,在讨论会上,萧立军很希望得到论者的肯定,他当时准备了20多份稿样,给了北京最有名气的作家和评论家,比如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他还叮嘱李陀要发言,那时候的李陀“最前卫,最有眼光,也最敢谈新观点”,他很想李陀能肯定,并在有反对声音的时候力排众议。李陀还找史铁生帮忙,要说莫言好,如果有人说莫言不好,你就说怎么怎么好。我想如果当时的讨论会真开成那样,简直就有点力保莫言出名的意思,宽容点是觉得是不是文坛的确需要莫言这样的写作者,这是一种好的风气,但如果让这些有个性的作家,非要说莫言好,难免就会不受控制了。所以史铁生一直不说话,直到冯牧忍不住问了,他才开始大谈宗教。这可是80年代,说宗教是异端,我总觉这就是史铁生无声的抗议,理由大约是他没觉得《透明的红萝卜》有多好,但是又要忠于朋友,以至于用超然物外的宗教两全了。可以想见,莫言的红萝卜和宗教可能关系不大,但在众人都说好的时候,也要允许有人说不好。讨论会上,肯定会有人批评莫言的作品,莫言只是倾听,决不反驳,徐怀中对此极为欣喜,他说,作家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不去重复别人,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批评。

此外,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就是描写感觉。在感觉上,莫言试图用“孩子、疯子、傻子”的视角去观察理性世界的另一面,这样难免在观察理性的时候既独特又失去了现实的方向,失去了可读性,或者说,莫言的作品在《透明的红萝卜》之后开始变得更充满实验性,正如《透明的红萝卜》带给他的自信,他在高密东北乡上的文体实验做得不亦乐乎。何况,他是个潜力惊人的家伙,陈晓明说他“20年过去了,写作依然旺盛,笔力矫健,随心所欲又炉火纯青”不是没有道理的。

据同学黄献国回忆,即便是因为《透明的红萝卜》成名之后,莫言——

“还是一副永远没有睡醒的样子。莫言迅速走红中国文坛,成为八十年代最红的青年作家。随后,就有大批文学青年模仿莫言,很有点像今天的“粉丝”们,模仿走红的流行歌手。即使是莫言大红大紫的那些日子,莫言依旧是莫言,决不轻狂也决不自大。无论怎样的赞誉,莫言都不为所动,还是以他那一副睡不醒的小眼睛,死盯住这个莫名的世界。”

但不要忘了,被评论家们誉为“建国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也被徐怀中说,这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当时的普通农民的郁闷心情,苦中作乐,坚韧忍耐,都从人物的活动中表现了出来,思想深刻鲜明。莫言也说自己其实不想表现“文革”的苦闷,所以有意淡化背景,因为在“文革”中很难不苦闷。莫言当真把黑孩儿当成自己的全部灵魂,但我们总看到:

“墙角上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象青草的汁液,有的象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诚如一个有瑕疵的孩子,我们在找那些小疤点的时候,难免有些吹毛求疵而又无可奈何,因为总有不好的地方吧?可在找这些缺点的时候,又忍不住为它开脱,觉得就是优点,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篇好小说。

(二) 和影视结缘的《红高粱》

《红高粱》如今享誉世界,原因多半跟1988年,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有关。况且,电影由姜文、巩俐主演,这两个人的实力,自不必说。《红高粱》的拍摄带给莫言不仅仅是名利,还有整个高密走向大荧幕的可能。《红高粱》在高密拍摄的时候,可谓人山人海,人们没见过拍电影是怎么回事,所以都围着看。我见过的一张莫言母亲的照片就是莫言的母亲给红高粱剧组做饭,她矮矮的,穿一身白色衣服,站在莫言旁边,乍一看头发短的像个男子,仔细看,便看得出辛劳。电影的拍摄过程也充满传奇,简言之,张艺谋选择了系列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红高粱》和《高粱酒》两篇,拍摄了电影《红高粱》。

农民和生产队长

当年,张艺谋在山西太行山的时候,是吴天明导演《老井》的男主角,他做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的摄影师,很想通过《红高粱》来当导演。

1

1986年暑假,莫言在学校写中篇小说《筑路》,听到有人喊自己,出来一看,见“一个人,穿着一双老百姓穿的那种用轮胎缝的简易的凉鞋,可能在公共汽车上,鞋带被人踩断了,提着个鞋找我来,晒得黑黑的,可能当时正在西北拍《老井》。”这人说自己是张艺谋。

我至今也觉得《红高粱》里的红颜色最让张艺谋心动,再有就是高密东北乡的背景。很快,在《老井》的拍摄间隙,张艺谋就到北京找到莫言谈影视改编的问题,张艺谋当时“剃着光头,上身穿着一件特别破的衣服,穿着短裤,鞋子就是农民用那种胶皮轱辘做成的简易凉鞋。”张艺谋来到军艺的时候,一开始认错了人,把黄献国当成了莫言,黄献国回忆起这次当“莫言老师”的经历说:

“那是一个中午时分,我的房门被轻轻敲响,我开了门,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小平头’,他一进门很恭敬地,便说:莫言老师,你好!我是张艺谋。我忽然想起这些日子,外界相传张艺谋要拍莫言的《红高粱》。我便立马引领张艺谋去见了隔壁的莫言。”

莫言说,当时他听到有人从楼道里喊:莫言!出来后就看到眼前的张艺谋,“提着一只鞋、穿着一只鞋,一瘸一拐走来”,莫言解释,“瘸”是因为挤公交车的时候,脚被扎伤了,眼前这个人,像极了他村里的生产队长。老谋子说要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莫言的第一反应是:

“这样的小说,怎么可能改编成电影呢?”

莫言当时看的电影大多都是现实主义影片,在他心中,“漂亮的演员、美丽的画面、动人的插曲”加上“惊心动魄、充满巧合、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才是电影,《红高粱》都没有。可是老谋子就是要把《红高粱》和《高粱酒》改成电影,而且打包票能改好。

张艺谋和莫言对于《红高粱》的谈话还是很投机的,说起小说中的人物,更是兴奋异常。莫言说过:

“我对张艺谋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于原著,改编莫言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试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

2

这次影视改编的版权,莫言卖了800元。当时国家规定,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最高版权费是人民币800元,而一部电影剧本的最高酬劳是人民币4000元,所以没什么讨价还价的,老谋子还算仗义,为了让他们多拿点钱,把电影分成了上、下集,就是按两部电影的剧本的费用支付酬劳,莫言只是参与了讨论,没执笔,一共得了2000元,包括小说的800元。莫言说:

“执笔的叫陈剑雨,当过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这位老先生执笔,我和朱伟参加讨论。”

张艺谋通过影协的罗雪莹联系的朱伟,莫言不想改剧本,朱伟就和陈剑雨合作,陈剑雨是朱伟在《人民文学》的同事向前的丈夫,向前的女儿就是著名的雕塑家向京。

张艺谋从《老井》的外景地赶来,在朱伟家坐下,“人精瘦,两眼放光的样子”,朱伟写到:

“他太喜欢小说中的余占鳌分开密集的高粱,直泻下来的光束照耀着奶奶,‘四面八方都想着高粱生长的声音’这样的描述了。”

《红高粱》的改编,其实就在朱伟那20平米的小屋子里,张艺谋很容易激动,深夜,聊到激动处,常常“忘乎所以,眉飞色舞”,关于高粱的诗意表达是聊的最多的。老谋子表示,战争要简化,因为八一厂的烟火师拍不出壮观的效果,所以只能在高粱上找感觉。他给了朱伟一部日版电影,里面是芦苇在光影中舞动的各种感觉。张艺谋强调:

“一定要有大片大片漫山遍野的高粱,罗汉大叔死后,要让日本骑兵拉着辘轳,把高粱全部碾成绿泥,然后大雨倾盆,太阳出来的时候,那些被碾倒残缺的高粱红了,然后是那首歌:“高粱红了,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

只是,张艺谋想看“高密的红高粱”却没有了。莫言说:

“小说写的是过去的事情,高密种高粱是50年代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农民连小麦都吃不完。”

于是,莫言建议张艺谋去东北拍摄,张艺谋坚持认为只有高密这片孕育过红高粱的土地最合适,于是决定重新种植。

1987年春天,种高粱的时候,西影厂领导还没有批准这部影片,摄制组刚刚成立,拍摄资金没有着落。可是农时不能误,于是张艺谋就自己筹了4万元,让副导演和原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来到高密,以每亩250-300元的价格,立下合同种了100多亩高粱。现在想来,要是影片没被批准,80年代的4万元,张艺谋恐怕把自己卖了也还不起。偏偏那一年,山东干旱少雨,高粱长得很差。就在准备调动消防车来浇水的时候,天降大雨。后来张艺谋回忆说:

“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透了,你就在地里听,棵棵高粱就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出脆响,眼瞅着一节节往上蹿。直觉着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水灵。这正是张艺谋要表现的生命感觉。”

播种与收获

张艺谋当时获得的资金是85万,因为心仪三个地点,就意味着要转战三个地方,同时影片的拍摄周期也就越长。张艺谋事事要求完美,但看他为了《金陵十三钗》选角所费的功夫就知道他的要求苛刻,这样的预算,张艺谋顶着压力还是事事要求最好。

1

张艺谋会亲自挑选的主创人员,化妆师、烟火师、机械师都年过半百,其他人都和张艺谋年纪相仿,并且是相处愉快的哥们儿。摄影师是顾长卫,多年后,人们通过《孔雀》认识了他和张静初。美工师是杨刚,剪辑师是杜媛,这些人都和张艺谋合作了很多年,比如《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张艺谋其实有用同一个团队或者同一个人的习惯,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合作愉快,自然要再合作,所以巩俐也好,张伟平也好,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的原因是不会和张艺谋分开的。莫言和张艺谋的真正合作只有这一次,因为《师傅越来越幽默》里,实在看不到什么莫言的影子,里面满是广西作家鬼子的影子。

又比如,张艺谋为了使影片达到色彩上的效果,花钱从上海电影制片厂租来两台机器,这可是两台“祖宗”,每台连同配套镜片价值20多万美元,这样的贵族谁也不敢怠慢,就从上影厂请来一位专职保管员来看护。有了国际上都先进的机器,剩下的就是胶片了,当时用的胶片是从日本进口的彩色胶片,这胶片本就限制进口,后来胶片不够用,制片主任飞去香港紧急采购了一些。

又比如电影里的拍摄地点有三个。在正式选之前,杨刚就来到高密专门住了一段时间。高密文化馆的张子照回忆说,1987年春,他去县招待所与西影厂的美工师杨刚同志接头,协助他们在高密选外景地。这次是让张艺谋在杨刚选好的基础上来拍板的。就这样,吉普车载着这一行人东西南北走了个遍,最后选中三个地方,一是莫言的家乡,高密东北乡的孙家口。此村地处高密、平度、胶州县的交界,解放前,此处就是三不管地带,每年胶莱河发大水,这里总能冲出几个口子来。

我想张艺谋之所以选择这里,应该是看上了这里的几座石板桥,青色花岗岩,古朴而原始。所以,张艺谋就对这个地方说:“有戏、有戏”。这里本没有石头,运来这样大的花岗岩也是因为这里重要的交通要道,1938年3月16日,游击队就是在这里伏击日本军车,杀了敌人50余人,烧毁了军车4辆,击毙了日军中将中冈弥高,管谟贤写道:

3月15日晨,国民党游击队曹克明部400余人,在冷关荣部、姜黎川部配合下,埋伏在村内村外,截击日军。上午10时许,满载日军的5辆军车由村北向南疾驶。尖兵车上载重机枪一挺,驶至村南拐弯处,轮胎被预先埋在路上的耙齿扎穿,动弹不得。曹部伏兵立即投弹炸死车内日军。后驶进村内窄路上的日军汽车,前进不能,后退不得。村内伏兵四起,围击日寇,并以高粱秸引大火烧汽车,车上日军无一逃脱。村外汽车上的日军企图负隅顽抗,亦遭围歼,仅一名逃跑。此战歼灭日军39名,内有日军中将中岗弥高,缴获汽车一辆,(其余被烧毁),轻重机枪各一挺,“七九”式步枪30余支,子弹数万发,军刀3把(其中将军刀一把),文件一宗,游击队伤亡30余人。

这一举动遭到了日本人的疯狂报复,但毕竟语言不通、地形不熟,就错把邻村的公婆庙(现名东风村)当成了孙家口,制造了公婆庙惨案,杀害群众136人,烧民房800余间,石桥旁边还有为了纪念伏击战的纪念碑,这里后来拍了“抢我奶奶”、“野合”、“伏击战”等戏。

1987年夏天,西影导演张艺谋率《红高粱》剧组来高密拍外景戏,孙家口一带老百姓事先专门种了大片高粱,电影中不少镜头就在此地拍摄,使当地老百姓重温了当年的历史。老百姓看到巩俐等人在高粱地里钻进钻出,从驴背上爬上爬下,累得晕倒在地,不由得感叹:“拍场电影真不容易啊!”

同类推荐
  •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经学家,所著《资治通鉴》为中华古史学经典绝品。他品行高洁,而为时人所赞叹。本传系统叙述司马光生平,突出其史学成就,文笔也较为清丽。——文史专家王曾瑜本传富有独特的个性视角,传人传事,客观真实。作者在短小生动的章节叙述中,见人见事见故事见性格见品德见作为,将传主的繁复人生给予公正生动的文学呈现,很好地写出了司马光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行为“泥古”与道德坚守的性格形象。——文学专家李炳银《通鉴载道--司马光传》历史上的司马光不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本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客观的视角,用生动幽默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再现了一个立体的司马光的形象。
  • 留学僧

    留学僧

    那个罗里巴嗦,看到妖精喊悟空、看到女儿国国王冒冷汗的唐僧,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少年聪慧、名满天下的他,为何走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没有白龙马为坐骑,没有能降魔伏妖的三个徒弟,他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霜,多少的生死,才得以完成了十万里的徒步游学?依靠历史文献,《留学僧》作者以不落俗套的见识,妙笔生花的文笔讲述了佛学史上不世出的奇僧玄奘的一生。作者深入史料,运用合理想象,描摹其绚丽多彩、荆棘遍布的传奇人生。语言幽默诙谐,书写言之成理,妙趣横生。
  • 淫君之首——明武宗

    淫君之首——明武宗

    《淫君之首——明武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写日记,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将自己的努力,牢牢的锁定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畴之内。但是有意思的是,他频繁的玩出界,于是他的一生,就变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起来。终其一生,曾国藩孜孜以求的,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斗室书斋,揽月自赏。然而这个人生目标,于他而言太过于艰难了。一旦抵达智慧之颠,再求诸于普通寻常,必然是劳而无功。再没有一条路径,比得上对日记的品评,更易于走入当事人的心中。我们品评曾国藩的日记,追溯他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其目的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完美的标范,寻找到人生智慧的真谛。这种对纯净智慧的汲取,不唯具学术上的、思想上的,也包括了丰富我们自己生命价值及意义的必要性。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7位物理学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7位物理学家

    本书主要写了世界著名的二十七位物理学家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求学历程,以及成名作品,还有对世界的贡献。
热门推荐
  • 穆先生宠妻无度

    穆先生宠妻无度

    她本来是苏家大小姐、人中龙凤,却因为一个失误,零落成泥。为了夺回本该属于她的一切,她在舅舅的帮助下,来到了安氏集团,开启了新一轮的生活。可就在这个时候,苏颜最想看到的那个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做穆君。穆君的出现给苏颜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更多的却是烦恼。不懂感情的苏颜,在穆君的帮助下,与他开始了,一场又一场惊险、刺激的战斗。棒打m小姐、脚踹l先生、毒打n人妖,一路走到最后,却惊讶的发现。原来幕后黑手,是自己最信任的那个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尘殇记

    尘殇记

    异界六合,轮回之锁;逆天血脉,可怕传说。一个拥有神秘身世的少年,一块奇异的玉佩,一段古老飘渺的传说,一个传奇的人生......尘为记,史为殇,小风《尘殇记》
  • 带着瓦罗兰的猎魔之旅

    带着瓦罗兰的猎魔之旅

    我叫艾文·李,是一名穿越者,有着一名猎魔人老妈,本来以为会子承母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猎魔者。直到我在梦境之中打开了一名黄毛最后的手札,“虚空已至,远来的宿命者,请务必重新点燃符文之地的火焰,这是瓦罗兰最后的希望。”呃,对不起,打扰了,我不传火。对了,那名黄毛叫做伊泽瑞尔。PS:又名《带着黄毛遗愿的穿越之旅》
  • 橼声入迩

    橼声入迩

    宋沁橼大声吼“黎煜我的行李箱呢?”黎煜慵懒的站在旁边“我人都是你的还需要带什么行李箱”宋沁橼“……”宋沁橼打开门要出去“你要干嘛?”“我要换人”“换什么人?”“换一个肯帮我提行李箱的人”黎煜听到这句话立马慌了,抱住宋沁橼的腰“老婆大人,我错了”(谁说他是禁欲系高冷男神,呵呵呵我再也不敢相信网上有关于他的报道了)
  • 我唯一的解药

    我唯一的解药

    从大一开始顾程就住在了宁初的心里,她慢慢的靠近他,熟悉他,了解他,爱着他,把对他的爱深深的藏起在了心里,爱的卑微,终于有一天,她鼓足勇气,向他告白,可是得不到他的回复,她不敢爱了,就这样离开了他的世界。对于顾程来说,宁初慢慢地闯进了他的世界,慢慢的让他习惯了有她的生活,后来,她向他告白了,他表面上风平浪静,可是心里的波涛汹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知道心里面的那种奇怪的感觉是什么?他从小父母双亡,不懂得爱是什么,他还没有想清楚,她就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了,这时,他慌了,他明白了他原来早已经爱上她了。后来,他找到了她。
  • 枭宠:纯萌小辣妻

    枭宠:纯萌小辣妻

    “小东西,你叫错人了……”他附耳低喃,却给她一夜疼痛。她被绑架,醒来莫名失了清白,为了家族利益,她破罐破摔,嫁给了空降而来的神秘总裁……“三个月内,怀上我的孩子。”这是他对这场婚姻的唯一要求。
  • 无尽坊

    无尽坊

    代小雅睁开眼睛后发现自己被绑了扔进山沟沟里。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追杀她,还有人把她吊到房顶上严刑逼供。被人告知自己是一个间谍,稀里糊涂的认识了江湖第一的无尽坊坊主。莫名其妙的被卷入了一个秘籍被盗的事件中,本想过些太平日子,没想到自己身世坎坷……
  • 云烟忘川伊人泪

    云烟忘川伊人泪

    一段三生三世的情缘忘川神女与冥王第三子冥幽的爱恨情仇忘川河边,一个妖冶长相的男人喃喃道念儿,我等你回来……
  • 我的妹妹,不可能是系统

    我的妹妹,不可能是系统

    凌叶羽穿越到了一-个修仙异世界中。凌叶萌:“”哥哥,人家真的是系统吖~”凌叶羽:“我妹妹这么可爱,不可能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