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629100000056

第56章 四次征召盐池除妖

宋徽宗赵佶,被公认为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失败的皇帝,为政昏庸。靖康二年(1127)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军俘虏至北方,最后客死他乡。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纪》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另外,在崇奉道教方面,宋徽宗堪称登峰造极,他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在宋徽宗一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宠幸林灵素、刘混康、徐神翁等道士;大兴宫观、铸造九鼎;设立道学制度,编修道史和道典;提高道士的社会地位,为道士发放俸禄。毫不夸张地说,宋徽宗一朝,道教实际上已成为国教。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嗣教的时代,正好是宋徽宗大力推崇道教的时代。山西解州是全国有名的产盐地,此地的水卤经日光暴晒而成,色白味正,杂质极少。张岱《夜航船》“疆域”称:“解池盐:不必煎煮。居人疏地为畦,决水灌其中,俟南风起,此盐即成。故大舜歌曰: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解州盐产地的范围很广,“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乃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被誉为“国之大宝”。

崇宁三年(1104) 宋徽宗第一次召见张继先,当时张继先才十三岁,已嗣教四年。当时宋徽宗早闻张继先大名,这位小小的孩童,居然是一位掌教天师,很想会会他,看看他究竟是不是三头六臂,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初见张继先,徽宗眼前的这位小天师清癯白皙,似乎是沉默寡言,而眉宇之间颇具仙人气象。

宋徽宗决定来考考这位孩子,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能耐,便决定不按常规出牌,单刀直入,首先发难道:

“听说你住在龙虎山,你可曾见过龙和虎吗?”

这对成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刁钻的问题,更何况说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呢?说见过,那不是骗人吗?闹得不好是欺君之罪。说没见过,那天师世家的尊严又如何捍卫呢?天师的随行人员和满朝文武都为小天师捏了把汗。

没想到张继先反应敏捷,出口成章,态度不卑不亢,回答十分得体,他答道:

“回陛下,我住在龙虎山,山上的老虎多得很,我经常见到;至于龙嘛,今天我见到了陛下您,才算是见到真龙天子。”

张继先机敏的回答,惹得徽宗哈哈大笑,左右随从和文武官员稍稍松了口气。不过,考验才刚刚开始,更刁钻的问题,还在后边。宋徽宗并没有因张继先顺利回答第一个问题,而减轻问题的难度。徽宗待人接物明察秋毫,接着问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

“天师,你腰间所带葫芦为什么没有开口呢?”

“回陛下,腰间悬葫芦乃是我们道门的传统。葫芦在道家文化中象征朴,即未经利用的原始东西,悬挂葫芦就是提醒自己时时刻刻别忘了返璞归真,复归婴孩!这就是不开口的葫芦的寓意,并没有什么别出心裁的意思。此外,道家还有悬壶济世的传统,要信道之人永远记得利物济人,不能只做一个自我解脱的自了汉。”

少年天师把葫芦的问题说得头头是道,说得宋徽宗不禁频频点头。就在徽宗点头之际,少年天师已经就葫芦这个话题构思好一首《点绛唇》的词作,向左右索要纸笔,顷刻之间,一挥而就,一首词作已呈现在徽宗的面前:

小小葫芦,生来不大身材。矮子儿在内,无口如何怪。

藏得乾坤,此理谁人会。腰间带,臣今偏爱。胜挂金鱼袋。

徽宗一看笔迹,结字遒劲,笔势雄浑,气象非凡。一读,果然遣词讲究,才思敏捷,不禁面露喜色。

不过,徽宗的问题还没完,就着又问:

“听说你很会画符,你能现场给我画一个符吗?”

“没问题!不过,我需要一些黄宣纸、笔墨、朱砂和净水。”张继先马上应允。画符乃是道家之绝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是沟通人神的秘密法宝,故有“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的说法。画符对张继先来说,早已是轻车熟路,这个难不倒他。徽宗马上吩咐左右,备齐张继先所需材料。张继先立即净口、净手、净面、焚香、步罡踏斗,口念仙诀,右手执笔,左手掐诀,屏气凝神,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呈现在徽宗面前的是一幅笔势奇峭、活力四射的道符,现场的人无不感到震撼!徽宗当时更是吃惊得张大嘴巴,但是,他很快加以掩饰,故作镇静,又接着发问。不过,跟先前相比,态度已经缓和了不少。

“画符为什么要用黄宣纸、朱砂呢?”徽宗对此颇感兴趣。

“回陛下,黄宣纸的黄色,于五行属土,土在五行中居中央,有统御四方之意。符者,乃天帝之律令,因此用黄色以示尊贵与灵验。朱砂,则是天地纯阳之气所结,能辟阴邪;此外,朱砂色赤,可以入心经,安魂神。这些要素再加上,画符时所念的咒语,使得所画道符具有考召鬼神,祈福禳灾的巨大威力。”

“妙哉!”徽宗见张继先应答得当,已经面露喜色与欣赏之情。不过,徽宗仍然纠结于道符何以有如此这般的威力和灵验,不禁又问道:

“天师,有一个问题,朕不知当问不当问?”

“陛下,不必客气,您尽管吩咐。”

“为什么,你一笔画下去的道符,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和灵验;而一般人所画的符,却毫无威力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道门的核心机密。道门的核心机密,唯有道门中的师徒口传心印,内外有别,外人万万不可窥探,因为天机不可泄露,否则会招致天谴。然而,天子发问,这如何是好?倘若实话相告,泄露天机,天谴立至;若假意应付,欺君之名,同样罪不可赦。张继先,略作沉吟,便答道:

“陛下,符箓的核心理论乃天人感应。我们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跟身外的大宇宙相感相通的。具体讲,也就是说人体内的一己之炁是跟天地之炁相互感应的,画符的时候,画符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体内的一己之炁,就能把握天地之枢机,招神出吏。据此画符,符箓因此便产生了威力与灵验。一般人画符,只是信笔涂鸦,不明白如何把握天地之枢机,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效验了。”张继先专门写过《明真破妄章颂》谈符箓为何会有威力。

灵光一点

书符道妙起工夫,委聚毫端篆作符。着相想存行咒诀,将来只是墨和朱。

先天字号

号头用处须天篆,元是皇人按笔书。仓颉后天尘世字,用之总是惑迷愚。

张继先的一番宏论,既涉及符箓的秘密,同时又大而化之,真正做到了显而不露,既不欺君,亦不泄密,确实难为他了。

徽宗乃绝顶聪明之人,见张继先这么一说,自然没再苦苦逼问。站在一旁在宰相蔡京,心中十分反感徽宗礼遇的徐神翁、王文卿、张继先等人,认为这些人不过是一些夸夸其谈的江湖术士和骗子,平时因忌惮徽宗而不敢对这些人表现出不敬,今天好不容易抓住这个机会,岂能轻易放过?正好趁此机会向张继先发发难:

“天师,道教方面,我是个外行。我非常好奇,您和徐神翁、王文卿先生经常都提到修炼,你们所说的修炼之术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啊?”

别看蔡京的问题不紧不慢,实际却是一个十分棘手,难以用三言两语来回答的难题。张继先对蔡京的用意心知肚明,为了避免跟他正面冲突,特意作词两首作答。《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之六就收录了这两首词,现抄录如下:

忆桃源二首

蔡师元疑予及神翁、侍宸。师元发问予:如何是修炼之术?予走笔成小词以答之忆桃源。

长生之话口相传,求丹金液全。混成一物作神仙,丁宁说与贤。休咽气,莫胡传,岂知造化玄。用铅投汞汞投铅,分明颠倒颠。

白云堆里采芙蓉,枝枝香艳浓。灵龟岸畔起祥风,楼高十二重。黄金殿,碧云笼,丹砂透顶红。神机运处鬼神通,清真达上宫。

老实说,张继先的回答实在高明,谈修炼的词,蔡京哪里看得懂啊?以词作答,既避免了纠纷和争执,也保全了蔡京的面子,免得他陷入尴尬。徽宗见大家把话题转移到修炼的问题上,于是,就把话锋转到内丹问题上来。

“天师,你看,像朕这样的一国之君,可不可以也去修炼丹道?”

徽宗问这句话时,已不是刁难和考问了,实际上是他的肺腑之言。徽宗贵为天子,却非同一般地热爱道教和成仙之术,然而他的身份却让他无法像别的出家人一样,专注于修道。这也正是他常常苦恼的地方。

“陛下,万万不可!修炼丹道乃是野人方士的事业,您乃九五之尊,万万不可屈尊就卑。陛下,您清静无为,像古代圣王尧舜那般治理天下,就是苍生黎民最大的幸运和福祉了。”张继先言辞既恳切又巧妙,貌似赞美,实则暗含规谏。

徽宗正在兴头上,听张继先这么一说,哈哈一笑,心情大好!

“传旨,今日朕要赐宴天师,封张继先为碧虚大夫。”

张继先年龄虽小,在大是大非的关头,头脑却十分清醒。他坚辞不受:

“臣无功不敢受禄!请陛下收回成命。”

徽宗见张继先态度坚决,也就没有再坚持。不过,晚上宴请天师,两人把盏言欢,言语投机,已经没有徽宗发难张继先时的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了。此次召见,使得徽宗确认了小小年纪的张继先,绝非浪得虚名,乃是身怀绝技的高道。

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徽宗再次召见张继先,此次召见,不再玩言语的机锋,而是有重任相托。徽宗开门见山,几乎是在恳求张继先了:

“天师,国家眼下遇到了大难,需要您出马,替朕分忧,为民解难。”

“陛下,尽管吩咐,我张继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天师,山西解州的盐池,出了水怪,池水上溢不止,盐工无法采盐,国家的盐税也收不上来,下至百姓,上至国家皆深受其害。朕恳请你前往山西解州,捉拿水妖,你能答应则黎民幸甚!国家幸甚!”

且说,张继先得了圣旨,当晚特地去东岳庙行香,将解州捉妖一事详细禀报上天诸司,并上章通报了水府,及当地的城隍和土地神。行香至一位面色红紫、长须、红袍金甲、手执大刀的将军的神像面前,询问左右,这位神将是谁?左右答道:此乃忠义之神,汉将关羽。张继先心中暗叹道:真乃天助我也!此番捉拿水妖,正好召请神将关羽。行香完毕,立即带着高徒祝永祐,昼夜兼程,赶往山西解州。

张继先和祝永祐刚刚赶到盐池边,已经听到周围百姓哭声一片。放眼望去,只见盐池浩渺无边,池水泛着白沫,正不断上涨。池边以盐为生计的百姓,长期收不到盐,已陷入了苦难。听说皇帝下圣旨派张天师前来盐池捉妖解救大家,都止住了哭声,围了上来。张继先天师对围观的百姓进行了抚慰,让大家放心,并请有锣和鼓的百姓,把锣鼓带到水边,待会儿往水中投铁符的时候,请大家敲锣打鼓,呐喊助威,以惊动水妖,逼其现身。

张继先立即在盐池边设坛作法。步罡踏斗、掐诀、执剑、口念咒语。

“东岳独体地祇义勇武安英济关羽元帅,听令!”

然后,存想关羽面红紫色,红袍,金甲,长髯,手执大刀,乘火云自南而来。

紧接着,默念一炁咒七遍:

“一炁合得,水火摄精。阴动阳应,万神化生。赤书徘徊,黑烟育英。令我洞彻,精达玄明。召之立应,受命上清。急急如律令!”

接着,张继先天师,快速用剑诀在空中书写了“唵吽吒唎”四字,然后存想这四个大字于一星辰之中,随后,张继先用剑诀劈开这四个字,存想神将关羽红袍金甲绿靴玉带,乘火云自南方而来。然后,存想自己将神将关羽吸入体内中丹田,神将关羽跟体内各身神混合为一大神,然后将此大神嘘出坛前,任意调遣。此乃道门秘法,回风混合,召神出吏之术,旁人哪里看得懂。

接着,张继先天师用毛笔,在关羽的“关”内加了六个“丁”字,并在铁器上书写了镇妖之符,口念神咒:

“坤神坤神,火急通灵。北帝有敕,佑圣叮咛。谨召关羽,定于此时,翻天覆地,内外速要响应。叱摄速去疾。”

咒毕,对着符,喷了一口水。喷水这件举动,外行可看不懂,道门内有专门的术语叫“噀水”。张继先的弟子祝永祐一看便知,这是下达了战斗命令。立即扛着写好镇妖符的铁器,投入盐池之中。

岸边的民众见状,立即敲锣击鼓,呐喊声震天动地。

只见顷刻之间,天色大变,狂风激荡,雷霆震动,晦暗的天色中,似乎有人看见一位红脸神将,手持大刀正在跟水妖搏斗,平静的盐池顿时变得波浪滔天。接着一声巨雷,天色逐渐放晴,盐池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众人放眼望去,只见水面上漂浮着一只巨大的龟首鱼身的水怪尸体。盐池的水已不再上溢,百姓无不奔走相告,解州的盐业很快恢复正常。

张继先首次出山捉妖,便手到擒来,马到成功,足以见得他道法高妙,功力深厚。当地的百姓更是对张继先天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于是,民间街坊便流传出各种张天师捉妖的各种文艺版本,在全国传唱开来。一时间,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天师张继先便声名远播,成为大宋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张继先天师平妖成功,即刻启程回京复命。且说,宋徽宗在京城早就得到有司的详细奏报,不禁龙颜大悦,更是对这位少年天师刮目相看。待张继先师徒回到京城,便大宴宾客,下旨赏赐。

席间,已经喝得微醺的徽宗,依然不改其“道君皇帝”的本色,又追问起张继先道法方面的问题。

“天师,朕听说,你捉拿水妖的时候,电闪雷鸣,战斗非常激烈。很多人都向我禀报,说看见了你召遣了一位红脸神将,异常勇武,把水妖斩杀盐池中。朕非常好奇,这位神将到底是谁啊?天师你能告诉我吗?”

“陛下,臣召遣的是忠义之神,汉将关羽。”

“能让我见见他的尊容吗?”徽宗有点说酒话了。

按理说,在这样的场合,召遣神将是不合适的。

“陛下,召遣关羽,毫无问题。不过,臣担心关羽真的出现之后,陛下会受到惊吓。”

“没事没事,你只管召遣。”

徽宗再三恳求,少年天师也无法拒绝,只好仗剑作法,暗念口诀。转眼间一位身着红袍金甲,右手持刀,左手拿着水妖的首级,威风凛凛的红脸将军现身面前,逼视着徽宗。

徽宗大为惊骇,酒也醒了一半。随手把手边的崇宁钱向关羽掷去,道:“以此封汝。”

话音刚落,关羽倏然消失了,徽宗的酒也醒了。《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了这则张继先解州盐池除蛟祟的事迹。

“卿此剪除,是何妖魅?”继先答曰:“昔轩辕斩蚩尤,后人立祠于池侧以祀焉。今其祠宇顿弊,故变为蛟,以妖是境,欲求祀典。臣赖圣威,幸已除灭。”帝曰:“卿用何神,愿获一见,少劳神麻。”继先曰:“神即当起居圣驾。”忽有二神现于殿庭:一神降衣金甲青巾美须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讫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仍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

这件事件,自然也传到了民间。老百姓也知道了少年天师张继先捉妖时召遣的神将是关羽,于是各地关羽膜拜大兴。因徽宗向关羽掷崇宁钱一事,老百姓亲切地称关羽为“崇宁真君”。

第二年,也就是崇宁四年(1105)五月,徽宗再次召见少年天师张继先。此次召见,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因徽宗本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文艺和道学方面颇有造诣,因此特意抽空想跟少年天师切磋一下道法玄理方面的问题。

“天师,自你上次解州灭妖之后,让我对道法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我自己喜欢道学义理,可惜我自己不会道法,因此对道和法的关系搞不明白。天师,你自幼便承续绝学,道法高妙,能不能告诉我这两者的区别吗?”

“陛下,过誉了,下臣不敢当。依下臣看,道本来无为而无不为,体即道也,用就是法,体用一源。道和法本来就没有什么异同,不过是为了方便众人理解,勉强用两个不同术语来命名同一个东西罢了。从本质上讲,道和法是没有什么异同的。”

少年天师的这番大论,义涉玄理,深奥莫测,旁人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好在徽宗聪慧过人,一点即明白,颇有恍然大悟之感。心里边深深赞许少年天师张继先关于道法的宏论。

为了自己随时能请教天师,徽宗特意授意左右,让张继先留在京城,这样等他一有空闲便可以随时请益。自此以后,徽宗并未介意相貌上稚气未脱的张继先,而是把他当成可以推心置腹的良师益友。

然而,少年天师早就过惯了山野的自然无为的生活,对皇家宫廷的繁文缛节的礼节和奢侈逸乐非常不适应,一再要求回龙虎山。掐指一算,自己于炎炎夏日离开龙虎山,转眼之间半年时间已经过去,雨雪霏霏的冬季。想起了自己在龙虎山浑沦庵闲静自如、挥洒由心的自在生活,内心不禁充满怅惘。这段时间,张继先天师分别写《京师七夕率赋》和《次韵答赵尚书》两首诗,诗中流露出了强烈的感情:

京师七夕率赋

七夕风光岂易阑,一年一度巧相干。不惊高处流星过,尽向今宵仰面看。

花月有情天阙冷,胭山随分酒杯寒。从兹肃肃秋阴扣,却恐衣衾未复单。

次韵答赵尚书

炎蒸时节别家山,霜雪如今却渐寒。恨我虚名徒涉世,忆君高语共凭栏。

比因厌客连朝卧,长是援琴终夜弹。已得明春归去旨,预惊灵鹤整翎翰。

张继先虽然得到徽宗明春归去的允诺,然而,久居京城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远离了森林,被囚禁在藩篱中的小鸟,锦衣玉食又有何用?心中万分想念“琴书消日月,耕钓老烟萝”以及“闲寻仙传读,静把玉经科”的山野生活,有时候思归之情强烈得无法遏制,甚至到了“援琴终夜弹”,夜不能寐的地步。张天师的另一首《京师夜坐怀浑沦庵有作寄之》,就记录了这种深受思归之情煎熬的夜不能寐的情形。

独坐空庐静可知,江城意味岂如斯。君看凤实初成处,自称蟾华欲妙时。

酒兴原同云叟乐,风尘无取庆宗诗。山中林壑虚明境,不得归吟有所思。

一天,徽宗跟张继先在天祥殿聊起了仁宗、神宗和哲宗朝的旧事,自然绕不开王安石变法,以及元丰党人和元祐党人之间的是是非非。从生活来看,宋徽宗颇有轻佻之名,然而从政治上立场的角度来看,宋徽宗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维新变法派。他即位伊始,就提拔并重用蔡京,于崇宁元年(1102),拜蔡京为尚书左丞,接着又提拔为右仆射和左仆射(即宰相)。蔡京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1104年7月10日,也就是崇宁三年,少年天师张继先解州镇妖的前一年,宋徽宗听从了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并刻石于朝堂,即“元祐党人碑”, 以示贬斥。这个打着“绍述”新法旗号来报复元祐党人士的做法,引起了朝野人士的争议。张继先对此事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不过,作为道门领袖,他不便发表任何意见。由于徽宗想听听他对“元祐党人碑”一事的看法,他不得不亮出自己的观点。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五十五中提到林灵素时也有类似的记载:

林灵素一日同帝夜静礼斗,至太清楼下,见有碑题曰《元祐奸党之碑》,灵素稽首。上怪问之,对曰:“碑上姓名皆天上列宿,臣敢不稽首。”因作诗献云:“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翻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帝明日以示蔡京,京惶恐乞去,仍免留之。

“陛下,元祐诸位官员深受皇恩,却反对新法,的确辜负了陛下以及天下黎民百姓的重托,不过,陛下您若能对这些人更加宽厚包容,那最好不过了!”张继先此言,暗含规谏。张继先言下之意是指蔡京所主导的“元祐党人碑”这件事做得太过,大可不必这样意气用事,冤冤相报何时了啊!徽宗早已经听惯了阿谀奉承的话语,此类逆耳忠言,倒还是头一回听见,不禁有些惊讶:

“天师,难道朕此事做得不够宽厚包容吗?”

“陛下恕罪!臣绝没有冒犯圣上之意。陛下实施政教,治理下民,使用无偏无斜,中中正正的法则,以天下苍生为念,此乃是我大宋子民的幸运啊!”

少年天师反应机敏、见忠言难进、便自圆其说;在赞美徽宗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念,以苍生为念的拳拳之心。不过,这件事还是给少年天师提了个醒,使得他明白,他真正的归宿还是龙虎山,还是道的天地,而不这个皇恩浩荡、豪华奢侈的金銮殿。这也是他跟当时权倾朝野,名噪一时的道士林灵素的最大不同之处:林灵素喜欢权力的味道,而张继先却向往山野的质朴。

由于这件事的经历,第二天,张继先坚决请辞回龙虎山。这次,徽宗终于拗不过他,同意了他的请求。在他回山之前,徽宗赏赐了大量的黄金玉帛,不过,张继先一件也没有要。徽宗由于公务繁忙,就委托自己的心腹大臣在京城的城门外为张继先设宴饯行。

徽宗第三次召见张继先天师,同样是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大概是隐隐感到北方的金国的威胁越来越大,特意请张继先天师来都城的内廷建醮做法事禳灾。道教经典《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认为道教有三种不同等级的斋醮科仪:“三箓者,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二者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三者黄箓斋,下拔地狱九幽之苦。”简单讲,金箓斋是专门针对帝王的,只有帝王才有资格举办金箓斋科仪,期望达到皇位和江山永固的目的;玉箓斋是针对官员的,只有官员才有资格做玉箓斋来消灾祈福;黄箓斋是普通百姓都能办的科仪,最主要的功能是解除那些在地狱中受苦的生灵的苦难。

少年天师此次前来,就是为徽宗做金箓斋。金箓斋一般要九天时间,至少也需要七天时间。在举行法事之前,张继先天师,已经素食三月,清心洁身,以期通神接灵。接着在内廷建坛树幡,这些坛包括:都坛(即上表奏章的总坛),度人坛(用于诵《度人经》),三是皇坛(用于诵《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和诸神坛(用于供奉几百位神位)等。

只见少年天师身着紫长袍,头戴芙蓉冠,右手执剑,左手掐诀,行止威仪皆合法度,观者无不叹服。

整个仪式过程由发炉、上启、三上香、谢十方和复炉组成。金箓斋大概的意思是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天地的阴阳失衡,于是天师通过金箓斋的仪式来通达天上的尊神,从而达到调和天地阴阳的目的。

发炉是指天师登坛启圣之初,手持香炉,行发炉仪,目的是清净心身,召请神将,以便把祈愿送达天上尊神那儿。发炉时,天师首次从东南角(亦称地户)入坛烧香,召出身中的三五功曹,左右使者等身神,通告当地的土地、城隍等真神,确保仪式的诉求能顺利抵达天上最高尊神那里。

上启,是指天师以法师的身份禀告上天诸位尊神,大体的内容是说自己有幸得入教门,修仙学道,同时身负济世度人、佐国立功的重任,惜乎当今国土失和、阴阳失调、灾厄横行、百姓受难;由于帝王受上天的委派来治理天下万民,遇此苦难,特意恳请天仙兵马想上天尊神传言奏事。

三上香,即是三次捻香,每捻一次香发一次祈愿。第一次上香祈愿,帝王国主、君臣吏民及天下所有人的七世父母,远离苦难,上升天堂;第二次上香祈愿,祈愿帝王国主、君臣吏民及所有人皈依大道,与道合真。第三次上香祈愿天下人民及一切众生(包括一切已生未生)皈依大道,与道合真。

谢十方,乃是忏悔仪式。所谓十方是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谢十方就是分别对这十个方位叩头忏悔。一般先从南方开始叩头,共叩头八十一次。

最后是复炉,复炉与发炉相对。发炉召出身中的神将的仪式,而复炉则是天师让自己的身神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体之中的仪式。

场面盛大、花销不菲的金箓斋法会终于落下帷幕。这九天对张继先天师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整个过程如法如仪,没出现任何纰漏,这是令少年天师感到欣慰的地方;然而,通过此次科仪,少年天师真正感到了宋王朝气数已衰,自己回天无术。一想到这里,张继先天师的脸上,不禁写满了深深的倦意。如何向徽宗复命呢?是讲真话还是说假话?讲真话,那是泄露天机,会致天谴;说假话,这可违背了少年天师做人的基本原则。

回龙虎山之前,少年天师面圣复命,向徽宗详细汇报了金箓斋的情况,同时向徽宗强烈暗示在不久的将来,宋王朝将有“赤马红羊之厄”,进言徽宗修德以禳灾。由于关涉天机,张继先天师不敢明说,但又不能不说。一般人可能不懂“赤马红羊”是什么,但宋徽宗乃是绝顶聪明之人,岂有不懂“赤马红羊”的含义之理?不过,他的心思不在这里,而在诗书字画、花石艮岳、琴棋蹴鞠、青楼歌舞。徽宗认为,坏事应该跟他没有关系,现在一切不是都很好吗?歌舞升平,一排和平景象。徽宗压根儿没有把“赤马红羊之厄”的进言当回事。其实,向宋徽宗警示灾厄将至的,不仅仅是张继先一人,还有林灵素也屡次警示。赵与时《林灵素传》中,林灵素说:“愿陛下知丙午之乱,奉大道,去华饰,任忠良,灭奸党,修德行,诛童、蔡,此祸可免,他时玉府再会天颜,不然则大祸将临。”其后,林灵素又多次警告徽宗:“幸速避地,勿尚奢华,当出圣断,毋听奸邪所败。”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五十三“林灵蘁”条,亦提到林灵素反复强调了“大祸将临”。

后见帝曰:“臣妾昔为仙官主者,因神霄相会,思凡,得罪谪下人间。今业缘已满,还遂旧职。荷帝宠召,闻命即临。愿陛下知丙午之乱,奉大道,去华饰,任忠良,灭奸党,修德行,诛童、蔡,此祸可免。他时玉府再会天颜,不然则大祸将临,因循沉坠。切为陛下忧之。”

“朕闻汉武帝尝请西王母降见问道。朕欲见西王母,卿能致否?”先生云:“谨领圣论。”乃于香炉上烧一小符,少顷,见王母领诸玉女,乘云而降。一如常人,与帝对坐,顾先生曰:“今日何缘,特蒙相召?”先生曰:“今天子慕道,愿见元君。”帝即起,拈香再拜。王母曰:“东华帝君,免拜!”帝曰:“今睹仙颜,万劫千生,实为荣幸。若有指教,敢望圣慈。”王母曰:“凡事可请问侍宸林先生、张虚静天师,可脱大难。”帝曰:“元君既降,得无垂训?”王母遂授帝神丹补益之术,曰:“察奸臣,迁都长安,法太祖、太宗行事,虽见小灾,不为大祸。不然,后悔无及矣。”言讫而去。

徽宗当然知道所谓“赤马红羊”的说法,乃是古已有之的一种谶纬预言。历史上,有很多术士言灾异以自重。方士借大肆宣讲灾异来抬高自己身价者历史上比比皆是。所谓的“赤马红羊”,其中“赤马”指的是农历丙午年,而“红羊”则指的是农历丁未年,传说在六十甲子中这两个年份通常会发生重大劫难。那么,为什么农历丙午年和农历丁未年被称为“赤马”和“红羊”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人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与十天干相配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申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还用地支又跟十二属相相配,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六十甲子中,丙午为马年、丁未为羊年,这就是称“马”和“羊”的由来,而丙、丁又与五行中属“火”,火为红色。因此,丙午、丁未年分别称赤马年和红羊年。

古代预言家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认为在六十甲子中,每逢丙午年、丁未年是非常不吉利的,国家往往会出大的动乱和灾祸。南宋的洪迈和柴望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柴望乃是南宋著名预言家,专门写了一本总结历史上丙午年、丁未年灾祸的《丙丁龟鉴》,该著作总结上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下至五代汉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1260年间的21个丙午、丁未年,都是中国动乱和灾祸之年。洪迈《容斋随笔》也做了同样的工作,不过说得更加具体,他说:“丙午、丁未之岁,中国遇此辄有变故,非祸生于内,则夷狄外侮。”并列举了秦代以后中国历史上每逢丙午、丁未年所发生的大事。

为什么丙午、丁未年会多厄事,少平安呢?

俞文豹《吹剑录》称:“历代皆忌此两年何也?意者,丙午、丁未,在天之中,丙丁属火,皆在午位旺乡。五行中惟水火不宜旺,旺则不可救药。”认为丙丁属火,火遇午未而盛(午未正处农历五月、六月,火旺)。阳极必战,所谓亢龙有悔。丙禄在巳,午为刃煞。丁禄在午,未为刃煞,也是一理,都是阳气太盛的缘故。

中国的历代预言家和文人,几乎对“赤马红羊”形成了一个共识,逢丙午年和丁未年,国家必然遭受大的劫难。后来,“赤马红羊”一词逐渐成为劫难的代名词,历代诗家和文人多有唱咏诗。唐朝殷尧藩《李节度平虏诗》:“太平从此销兵甲,记取红羊换劫年。”徐愚溪“红羊浩劫音书断,青鸟殷勤探看难”。元代张翥《画马》诗:“百年重遭赤马劫,散落不逐兵尘空。”明代崇祯皇帝亲自给洪承畴写的祭文也称:“呜呼!劫际红羊,祸深黄龙。安内攘外,端赖重臣。吴天不吊,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剥,临轩洒涕,痛何如之!”清代龚自珍《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张昭汉《隐居》:“怡情那管红羊劫,高卧闲听玄鹤喧。”清代丘逢甲《题仲迟月中课读图》诗:“一年几度见明月,况值红羊换劫年。万里河山方破碎,一家儿女共团圆。”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所填《翠楼怨》:“紫玉烟沉,惊鸿影在,历劫红羊迹未消。”孙中山七言绝句《咏志》:“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郁达夫1919年写的《过徐州》:“红羊劫后几经秋,沙草牛羊各带愁。独依车窗看古垒,夕阳影里过徐州。”语言学家王力《赠内》一首:“甜甜苦苦两人尝,四十五年情意长。七省奔波逃猃狁,一灯如豆伴凄凉。红羊溅汝鲛绡泪,白药医吾铁杖伤。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少年天师张继先无疑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丙午年即是1126年和第二年丁未1127年,即将发生的大事,并郑重其事地提前提醒徽宗,要多多修德或许能禳解灾祸。后来,事情发展的进展正如张继先天师所料,这两年即是历史有名的“靖康之耻”,金兵南下攻陷汴京,俘获两位皇帝。

张继先天师料事如神、未卜先知的神奇能力使得少年天师的名声大振,“红羊赤马”的故事更是民间广为流传。不少后代诗人和学者在他们的诗文中也反复提到张继先与“红羊赤马”的预言。如元代诗人袁桷的诗作《张虚靖圜庵扁曰归鹤次韵》就吟咏了此事。

招仙游馆构亭亭,万叠松寒晓日青。玉局讲残春换劫,石台丹在草通灵。

红羊赤马悲沧海,白虎苍龙俨大庭。为爱子乔笙鹤美,月凉时许夜深听。

且说,徽宗虽然对张继先天师的“红羊赤马”提示不以为然,但是徽宗本人十分敬重张继先天师。张继先天师的金箓斋科仪非常圆满,徽宗龙颜大悦。因此,当张继先申请返回龙虎山时,徽宗坚决不同意,他正打算对张继先天师进行加封和表彰。因此,天师现在还不能走,还必须在京城多待些时日。宋徽宗皇帝亲自加封张继先天师为“虚靖先生”,并通告天下。诏书全文如下:

敕汉天师三十代孙张继先天师在汉,玄功著闻,汝为裔孙,不替远业,传袭祖法,符水有功,虚靖恬和,道行高洁,宜加显锡,昭尚真风,赐号虚靖先生。

并派人打制用黄金制作的太上老君和张道陵天师的雕像,作为赏赐的礼物赠送给张继先天师。除了加封和赏赐之外,还对张继先天师嘘寒问暖,问少年天师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当时,张继先天师所居住修行的上清观,地处偏僻、年久失修,难以从事正常的法事活动和修行,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龙虎山道教的发展。因此,新修道观、从上清观中搬迁出来已经势在必行,苦于财力物力的掣肘,仅凭龙虎山的力量,无法完成搬迁修建道观的重任。徽宗的叩问,正好击中少年天师的心病,正好一吐为快。

“谢陛下垂询。臣眼下还真有困难,需要陛下帮助。龙虎山现在最大的问题,宫观太少且年久失修,神像损毁,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法事活动的开展。龙虎山若能得到陛下的支持,新修一座的道观,那将是龙虎山之幸!道教之幸!”

徽宗不愧是道教皇帝,一听说龙虎山有困难,大手一挥立即拨款给龙虎山新修道观,命令江东主管漕运的官员在龙虎山勘探土地。与此同时还赏赐了大量田地给张继先天师,并免除龙虎山道观及田地的赋税,以此供养龙虎山道众。张继先的本意是搬迁一座上清观,而徽宗则给予他极大的礼遇。宋徽宗不仅帮助他重建上清观,还修建了灵宝观、云锦观、真懿观和靖通庵。尤其是这个靖通庵,是徽宗专门安排人在龙虎山之北僻静之地,择地而修的一座专供张继先天师修炼的宫观。张继先非常喜爱靖通庵,专门作了一首诗:

靖通庵歌

吾结草庵山之中,旁人笑我名靖通。都来方寸间田地,大包世界同虚空。

我庵非通亦非靖,玲珑八面无形影。盈虚消息任天机,庵内主人都不省。

有时风雪三冬天,山前尽日无人烟。顽空墨黑昼如夜,庵中光耀长周圆。

有时风雷平地起,山沉江涌流云气。龙吟虎啸万形喧,庵内情绿无止起。

环庵松竹连天青,冬不悴兮春不荣。人来谩笑庵居苦,彻骨贫来彻骨清。

清贫生理十分好,翻忆朱门多饿殍。君能认得自家珠,终身岂羡他人宝。

庵似身兮主似心,欲明庵主须参寻。驴胎马腹河沙梦,那知铁矿藏精金。

高著眼睛速下手,只今觅取无中有。言穷理绝妄缘空,无毛狮子撩天吼。

庵前大厦皆蘧庐,知音有几同庵居。若非捩断县崖手,谁解伊边认得渠。

间中有乐无人识,静处工夫闲里得。自然妙用自然真,向上神仙皆此出。

浮生短景甚悠悠,一切庵坏便须休。溥劝吾门诸学者,不昧此庵须早修。

由于张继先在靖通庵修炼功行圆满,道法高妙,跟王文卿、林灵素一道成为徽宗座上贵宾。靖通庵也因张继先的名声而成为道门圣地,从宋元到明代,几百年的时间,该庵多次遭受兵灾、火灾,多次修葺,到明代时,靖通庵已经破败不堪,而龙虎山却缺乏资金无力重修靖通庵。当时,有“道门硕儒”之称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特意写下《靖通庵题缘疏》希望那些财力雄厚、笃信道教的施主能够捐助资金重新修复这一道门圣地。其中,还专门提到了张继先的“红羊赤马”神迹。张宇初《靖通庵题缘疏》全文如下:

靖通庵者,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修炼处也。真君生宋熙洽之时,尝结圜山顶,功行既著。迨崇宁间,徽庙崇道尤笃,同王侍宸文卿,林侍宸灵素,遭际特甚,祷祠禜禬,皆有异征。未几,宋社既迁,而真君皆先后坐脱。凡其超辞茂迹,具载纪迷。而庵之建于宋元者,累经兵燹劫灰,更创非一,矧以岁久日遐,不无倾圯。毕虽本山之修葺宜先,而力之弗逮,必假众缘。是持短疏,遍于好施长者,挥金以成胜事,庶几,真君灵贶,同垂不泯云。

伏以道尊汉室,正三十式之仙传。教阐宋朝,悟五千言之秘奥。属徽庙尊隆之日,协侍宸显著之功,立勇将于殿庭,揭妖蛟于潮汐。苍龙白虎,犹翠竹而碧梧;赤马红羊,仍青编而紫阁。既饰皈崇之地,敢忘葺之勤。爰欲图新,必干众助。鹤归辽海,还瞻琼馆翚飞。舄化泗洲,喜见瑶台杰出。共资宸贶,均被灵休。

此外,徽宗还拨款将龙虎山张天师一系的祖师祠,扩建升级演法观。不仅将张继先之前的二十九位天师册封“真君”称号,还将诸位天师的名字刻在玉册之上,显示了朝廷对天师法脉极为大的尊敬。“玉册”也称谥册,乃是当朝帝王为其列祖列先镌制的宝册。通常的做法是将历代皇帝的姓名谥号直接镌刻在编联成册的和田玉、大理石或汉白玉册条之上,是朝廷在皇帝即位、册命、上尊号、上徽号、赐谥号、追谥、封禅、谒陵、郊庙等礼制活动当中使用的重要仪具。徽宗追封自张道陵天师以来的张家历代天师为“真君”。待张继先天师十二月返回龙虎山时,宋徽宗更是对张天师一脉的家族大加封赐,对张继先天师的父辈和兄弟辈皆加封不同的爵位,一方面显示皇恩浩荡,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张继先天师在宋徽宗心目中的分量。当时,前往道贺的四方学者数千人,参加了龙虎山办的隆重的授爵典礼,可谓盛况空前。

为了答谢皇恩,张继先天师特意写了一篇《谢官职表》遥谢徽宗。

谢官职表

时不迨人,悞蒙天眷,恩沾同气,庆洽私门。自愧宠惊,实增欣抃诚惶诚恐。伏念,臣,顷当总角,获奉清光,七换岁华,三颁诏节,构漏楶云眉之宇,以便焚修;赐宣和御礼之经,俾成功行。俄下漏泉之泽,及臣同产之兄,遭遇逾涯,报称何地。兹盖伏遇特崇,教范无间,颛蒙义重天伦,推及臣子。虽缘故例,实骇当时。犬马之心,所当自竭,凤鸾之宇,何极其荣。中殚香火之诚,上祝冈陵之寿,臣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谨言。

北宋大观丁亥年(1107),由于上一次的金箓醮科仪颇有灵验,宋徽宗再次派遣使者到龙虎山,命张继先天师在龙虎山举办法事为国祈福。待张继先天师法事完毕之后,徽宗又立召张继先天师到京城候命。当时跟张继先天师同馆下榻的还有当时赫赫有名的活神仙徐神翁。徐神翁真名叫徐守信(1032—1108)生于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人称“徐二翁”,泰州海陵人,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坐化。徐神翁十九岁入天庆观,后入道籍。徐神翁位列下八仙,在民间的影响极大。传说他终日执帚扫除,口诵《度人经》不绝。他曾经精心照顾过一位云游到天庆观的天台道士余元吉,该道士身患重病,并长满疥疮。徐守信对他诚心诚言、毕恭毕敬,终于感动了余元吉。最终,余元吉临死之前,徐守信得到了天台道士的“神仙抱一之道”真传。余元吉死后,徐守信四处乞钱敛埋了余元吉,徐守信忠心侍奉师父的故事在民间传为佳话。自此以后,徐守信道法日臻高妙,特别是在预言别人的未来之事上,十分神准灵验,被当地人尊称为“神翁”。当时,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找徐神翁的人占卦求字的人,都快把天庆观的门槛踢断了。徐神翁算命的方式十分独特,据说他把道教经典《度人经》的句子抄写在多张纸条上,遇到来问的人,他就随便抽一张纸条给对方,该纸条往往言中对方所求,以及将来发生什么事情。据说,当时的名流如苏东坡、苏辙、秦观、吕惠卿等人都找过徐神翁。甚至肯定地说,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哪个达官贵人及文豪巨擘没有找过他问过祸福的。徐神翁神奇的预言未来的能力终于传到皇帝那儿,宋哲宗皇帝赐予他紫服,并加封为“圆通大师”。此后,事关宋王朝核心机密的两件事情的预言,使得徐神翁彻底获得了当权者的信任。

宋哲宗刘婕妤所生的皇子夭折之后,哲宗专门派遣宦官前往泰州天庆观,询问徐守信自己还有没有可能生下皇子。没想到徐守信语涉晦涩,说道:“上天已生下了继承皇位的子嗣了啊。”哲宗百思不得其解,再三派遣使者前往天庆观追问徐神翁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徐神翁被逼无奈,只好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大书“吉人君子”请使者转交给哲宗,让哲宗自己去猜。其实,徐神翁早就预测到了将来的皇帝就是哲宗的弟弟赵佶,“吉”和“人”乃是“佶”字的拆字。与此同时,端王赵佶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当上皇帝,于是派人拿着自己的生辰八字,专程从京城赶到天庆观咨询徐神翁。徐神翁对这位未来皇帝的请求,没有含糊其辞,而且说得非常直白。他说:“大横之兆”,并说这件事应该发生在两日之后,后来果然如他所言。所谓“大横之兆”是指龟卜卦兆名,是指烧灼龟甲时,龟甲的纹路呈现出横形,这表明求占者乃是“天子之命”。宋徽宗即位后,论功行赏,对徐神翁非常感激,将他奉为座上贵宾。

就张继先跟徐神翁的关系来讲,张继先天师之所以能名震天下,跟徐神翁的推荐密不可分。当初,若没有徐神翁在徽宗面前力荐张继先天师去解州盐池降妖,也就没有张继先天师的今日。张继先天师与徐神翁惺惺相惜,相互欣赏,加上都是徽宗的座上贵宾,久而久之,成为莫逆之交。

此次徽宗召见张继先天师,张天师跟徐神翁住同一馆中。两位高人对话,少不了言语机锋、嬉笑怒骂,旁人并不解他们在说什么。

一日,徐神翁忽然没有由来地跟张继先天师发了一句感叹:“世事悠悠,不如归休!”意思是说人世间的事情太难料、太复杂,我还是早点离开的好,徐神翁大概是厌倦了红尘中的人们的各种纷争,隐约传达出来想出离红尘的意愿。张继先天师立马应口回道:“归则便归,何思何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老头子要走就走,干吗这么啰啰唆唆的。似乎有点讽刺徐神翁的话有无病呻吟之嫌。不过,通过这个对话,也可见这老少两人,不仅道法高深,功力非凡,而且关系非同一般。没想到,这次徐神翁可是来真的了,或许是预见到了将要发生的事情,徐神翁不想烦难自己,干脆先走一步,当晚真的就端坐而化了。这就是佛道所谓的“坐化”。所谓坐化是指:修行的人修行到一定境界,自己的灵魂已经来去自如,想离开时就能离开,只有道行较深的人才能有此坐化的能力。徐神翁坐化的事情,当时立刻轰动了宋王朝,同时让大家深感徐神翁道法高妙,坐蜕立亡,来去自由。于是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对徐神翁的信仰活动。

其实,只有张继先才知道徐神翁的真正动机,这老头真是滑头,不想对付宫廷里边的妖怪,自己溜之大吉,却把这摊烂事丢给自己。这不,马上就有人找上门来,说是宫里出现了妖怪,要张继先天师亲自前往捉拿。

就在这年端阳节这天徽宗召见了张继先天师。

“张爱卿,最近宫内出了妖怪。看来这次还得劳您亲自出马了。”

“陛下放心!捉妖之事臣义不容辞。”

降妖除魔乃天师世家的家传绝学。对张继先天师而言,捉拿妖怪,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这个他丝毫不担心,而让他深深感到忧虑的是皇宫出现妖魔的原因。

“张爱卿,你看还需要什么,尽管吩咐左右。”

“这个……”张天师沉吟片刻道:

“陛下,臣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

张继先讲的大道理,表面上是在讲消除妖魔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德,圣上有德妖魔自然也不会现身。反过来讲,却颇有点讽谏的意味,意指皇上修德不够,还要加强修养。我这边替你捉妖怪,你那边不修德,妖异之事层出不穷,纵使我有天大的本事,世界上的妖怪还是捉也捉不完的。要治病似乎不难,倘若找不出生病的原因,则很难根治。治病的根本是端本澄源,道家济世度何尝不是如此呢? 难为了张继先天师的一番苦口婆心,这也正是宋徽宗欣赏他的地方之一。

很快,在宫廷负责膳食、传令、守门、打扫的内侍人员惊恐来报,说是宫内的仁济亭有妖怪出现,张继先立即带着助手赶到仁济亭。

话说这妖怪也十分大胆猖獗,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来生事。

待到张继先天师赶到仁济亭时,该妖怪已经附体在宫内一少年的身上,见高人到场,大事不妙,立即惊恐万状,双手抱头,向张天师伏地叩头痛哭流涕,边哭边拜,向张天师求饶。

张天师见状,说道:

“你作恶多端,是因为你的本心被迷,堕入了恶道。速速从少年的身体出来,回到你的本形去。我将用法力为你超度。切记! 以后再不得出来危害他人了。”

张天师立即掐诀,念咒,作法。

围观的人们看见,那位少年立即停止了哭泣,扑倒在地,昏迷了半天,良久才苏醒过来。不过,他自己对刚才发生的事却全然没有印象了。这次降妖的过程,让人们看到,即使在妖魔鬼怪的域界,张继先天师都享有极高的威望,张天师尚未调遣一兵一卒,妖怪已自己降服。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张天师慈心于物,仁逮万类的悲悯情怀。对一般人而言,恨不得把天下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全部斩尽杀绝。然而,在张天师那里,却没有这么简单,哪怕是对待作恶多端的妖怪,他也并不釆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镇压,而是一方面看到他们的恶行,另一方面更是以悲悯的胸怀指出其作恶的根源,促使其幡然醒悟,并为其超度,指出一条生路,让其迷途知返。

老天似乎正在用不同的征兆来预示着大宋王朝的衰落。就在皇宫内庭的妖异事件发生后不久,天下大旱,瘟疫四起。这注定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而这样的年份则意味着张继先天师身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

张继先天师的脸上多了几分凝重,这与他小小的年纪很不相称。面对如此多的灾异之兆,张天师深深地沉默了。他知道哪怕自己道法再高强,面对将倾之大厦,谁又能逆天命而动呢?可怜天下无数无辜的生灵即将涂炭!道教认为天人感应,皇上失德,天下才会灾异不断。道德经讲: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帝王之术,宋徽宗虽才情出众,天赋极高,却未必精通老子所讲的帝王之术。退一万步说,即使徽宗精通此术,亦无济于事了,一切都太晚了。就如同治疗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即使你是天下神医也难以挽救病人的性命了,这已经无关乎医生的医技,所谓天命不可违,朽木不可雕也。正如张继先的这首《沁园春》,表达了他此时的心声:

劫运将新,天书降恩,圣师命魔。正阴阳错忤,鬼神淆混,依凭城市,绵亘山河。杀气闭空,阴容夺昼,万姓罹殃日已多。青城上,现琉璃高座,忽起巍峨。

群妖忿怒扬戈。竞奔走,攻山若舞梭。感神光一瞬,龙摧虎陷,威音一动,电掣霆呵。立治化民,摄邪归正,生息熙熙享大和。风云静,见天连碧汉,月浸澄波。

即使这样,张天师也全力以赴,尽力而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然,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张继先天师之所以敢于频频出手去降妖、驱除瘟疫、解除旱情,所依据的就是张天师一脉的“天心荡凶雷法”,实施雷法时往往按照“符箓行法”、“召神役将”、“呼雷引电”规程进行,所到之处,无不如响而应,十分灵验,受到了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普通百姓的尊敬。难怪张继先在《道藏》正一部第九九六册《开坛法语》中无不自信地说道:“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家邦,小可以却灾祸。”

《水浒传》中对张继先驱除瘟疫的故事大加演绎,说洪太尉山信州龙虎山请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去京城驱除瘟疫。结果洪太尉在龙虎山伏魔殿,误放出镇压在井内的三十六位天罡星、七十二位地煞星。该井上有一石龟驮碑,上面写着:遇洪而开。原意为:此井遇千年不遇洪水而开。而洪太尉误认为,遇到姓洪的人此井就可以打开。结果导致了天下霍乱、痢疾等瘟疫横行。张继先天师采用了“书符投大瓮贮水以饮疫者”的简便、经济、快速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来治大病。我们今天还做不到的事情,九百多年前的张继先天师却做到了。他的方法非常简单,他让京城的人们放置了几十口巨大的水缸,命人在这几十口大水缸中贮满洁净的凉水,张继先天师用黄纸画好符之后,命助手将这些符投入这几十口大水缸之中。京城百姓,前来取水治病的人络绎不绝,说也奇怪,凡是饮用了张天师施加符咒的水的人,疾病不可思议地痊愈了。

张天师用符水治病的方法,今天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理解。对于这个神秘的现象,神学家们认为符水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这些符是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着在特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将这些符号书写在特定纸张或者器物之上。因而这些具有神力的符水也就具有了治病的功能。医学家则认为,治病的机理不在于符,而在于画符用的黄纸、朱砂等材具有杀菌的作用,人们服用这些东西浸泡的凉水,自然有一定的疗效。真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事实上,张天师世家,历来用这种方法治病的天师不在少数,张继先天师则将这种方法发扬光大。如:唐初,第十一代天师张通元,字仲达,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非时不出,虽家人罕识其面。岁大疫,以“标”植水中,汲饮者皆愈,乞符水者不远千里而至。南宋时,王子魏王镇守明州时有疾,第三十三代天师张景渊“咒水饮而愈”。明初,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入朝京师求符者日以千百计,待吏不暇给,闭关拒之不能止,乃录巨符,投朝天宫井中,人争汲之,须臾水竭土见,犹弗已。太祖为立亭井上,号“太已泉”。明中叶,杭州瘟疫流行,第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亦“书薜符投井,饮者立愈”。除用符水治病外,天师后裔还有用所谓“木叶”、“铁券”来治病防灾。如第十九代张天师张修,“性淳朴,躬耕干野,以疾告者,录木叶治之,皆愈”。第二十三代天师张季文当五代十国战乱之际,乃铸铁环券数万,佩之可免兵灾。

解除了严重的瘟疫,张继先天师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大旱灾区,作法求雨。要知道,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严重依赖于良好的天气。任何一次极端或反常的天气,都可能导致农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付诸东流,庄稼颗粒无收。因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乃是人们最朴素的愿望。一旦天气失常,人们就想出各种办法来求雨祈晴。而那些能够实现人们这一愿望的个人就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

张继先天师乃获家门真传,是修道有成的一代宗师。因此,他祈雨的方式跟常人大为不同,他釆用的是雷法降雨的方式。所谓雷法则是道门之绝学,自宋代开始,彰显于世,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张继先则是正一雷法的宗师。雷法降雨时,法师役使天庭雷部的神将,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

雷法求雨术中,运用得最频繁的一个咒,就是“木郎咒”。此咒又有多种传承,长短不一,繁简有别。白玉蟾说:“唐天师叶法善《雷书》中有赤鸡、紫鹅之符,投于东南水瓮中,诵木郎咒,可致雨。”前面曾经提到过,《道法会元》卷八十二《雷霆三帅心录》,收录琼管紫清真人白玉蟾撰三帅《事实》,述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三帅流派。白玉蟾说施行雷法时,法师存想邓帅在心,辛帅在胆,张帅在肾,三帅配合五雷神,以阴阳生克作用。并念“木郎咒”以盖之,可致山倾谷沸,霹雳迅发,电光奔飞。白玉蟾称此雷法为“法海之砥柱,后学之津梁”。“木郎咒”是雷法中必用的咒语,白玉蟾为“木郎咒”作注,《修真十书武夷集》卷四十六和《道法会元》卷八十七中皆有收录。《清稗类钞》之“木郎祈雨咒”条中有云:“同治庚午夏,有人自滇南至京师,以手钞《木郎咒》一帙,示汉军宗啸吾司马山,盖楚汉祈雨多持此咒也。祈雨须分四时。春旱祈雨,设坛东门外,东向。其三时亦如之。坛设神位三,左书风云雷雨尊神之位,中书木郎太乙三仙行雨神仙之位,右书紫清白祖仙师之位。祀品以元酒、清酒、粢盛、脯果。为祈雨疏文一通,焚之城隍神前。诚心诵咒,每曰三次,或四五次,每次四十九遍。三曰无雨,五曰;五曰无雨,至七曰,则谓必大获甘霖矣。谢雨时,祀品仍照前。”

张继先天师抵达大旱灾区后,立即布坛作法,诵起了木郎咒:

乾晶辉耀玉池东,盟威使者名青童。掷火万里坎震宫,勇骑迅发来大濛。

木郎太乙三山雄,霹雳破石泉源通。坤震巽户皓灵翁,猛马四张欻火冲。

流精郁光奔祝融,巨神太华登云中。黑幡皂蠢扬虚空,掩曦蒸雨屯云浓。

阏伯撼动崑崙峰,幽灵翻海玄冥同。冯夷鼓舞长呼风,蓬莱弱水兴都功。

龙鹰捷疾先御兄,朱发巨翅双目彤。雷电吐毒驱五龙,四溟叆叇罗阴容。

一声四海皆昏濛,雨阵所至川流洪。金光流精斩旱虹,洞阳幽灵召丰霳。

玉雷皓师变崆峒,虚皇太华扫妖爞。群梁玄皇号前锋,祠泉咨蜃威天公。

欻火律令翻穹窿,鞭击妖魅驱蛇虫。勾娄吉利炎赫踪,登僧泽赜悉听从。

识女四歌心公忠,辅我救旱功勋隆。赤鸡紫鹅飞无穷,摄虐缚祟送北酆。

敕紫虚元君降摄。急急如火铃大帅律令。

咒毕,只见顷刻之间,天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真是救命的雨啊!灾区的老百姓欢呼雀跃!雨足足下了三天三夜,旱情终于得到了缓解,庄稼得救了,老百姓得救了!

这件事情在《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中有记录。祈雨成功之后,张继先和他的弟子石自方,为了庆祝此事,专门联句成诗,留有《祷雨应时喜而联句》为证。

何心慰黎民,山川朝出云。精诚动天地,丹恳在词文。

南亩苗初槁,西郊雨已纷。林峦添郁郁,草木共欣欣。

休怪芝田茂,其如羽服勤。穹苍岂私曲,流俗足妖氛。

途路尘埃息,轩窗暑气分。丰年慰农叟,盛德谢吾君。

枝润惊林鸟,厨清绝楚蚊。上真何以报,惟把宝香焚。

宋徽宗得到奏报满心欢喜,见张天师降妖除魔,驱除瘟疫,禳解大旱,几乎是无所不能,对张继先的倾慕更是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徽宗对道教的偏爱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贵为天子,内心深处一直想找一位高人学习的想法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次,又加封张继先为“太虚大夫”,不过,张继先却坚辞不受。此外,还请张继先在京师举办雷法方面的讲座,一时全国掀起了学习雷法的高潮。以前,徽宗常常嫌张继先年纪太小,羞于向他请教道法方面的问题。如今,这方面的顾虑全消,不仅把张继先留在身边,多问道要,即使公务缠身,也不忘派遣使者到张继先身边询问请益。为此,张继先天师专门为徽宗写了一首把握道要的大道歌,全诗如下:

大道歌

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张继先在该诗中表达人人都有修道成仙的可能性,关键的关键就是要修心。用内丹的术语来讲就是性功非常重要,只有性功做得好,人身内的精气神才不会走失,长此以往,体内结真胎,修炼出身外法身也非难事。鼓励徽宗性命双修,内圣而外王,修道跟做一个好皇帝其实并不违背。徽宗收到了《大道歌》之后,立即作诗酬答。大道歌,虽然是专门写给皇帝的诗作,因语言简洁,深契道要,而流传民间,对后世修道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道门中人仍以此大道歌作为修道的指导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仍有现代道士专门为张继先的大道歌作诵,以表达对张继先天师的仰慕之情。全诗如下:

鹤道人作

注:《大道歌》为三十代天师虚靖张真人继先进宋徽宗所作。此歌明言修道真旨,鹤不才入道即倾慕天师之才德,常吟天师之歌于山野间。今斗胆为真人此歌作颂一篇。以期能继天师之也。

庚寅十二月初二日凌晨

道不远,在身中,何须蓬莱觅仙踪。真人本是自家修,大道无为造化通。

物则皆空性不空,本性清净天地同。欲识三天真奥旨,一灵不泯万法宗。

性若不空和气住,吐纳烟霞成云翥。松下卧,石上眠,道人心中涵万物。

气归元海寿无穷,狂风怎折无根树。勤勤用,绵绵吐,且向灵源自性悟。

欲得身中神不出,电轰雷鸣百魔伏。不除妄想不求真,自然本性谁是主?

莫向灵台留一物,万里云空清风拂。海里银针寻得见,山中野马自驯服。

物在身中神不清,扫却尘劫无量土。登山回望白云里,看破诸行逍遥步。

耗散精神损筋骨,三宝不聚为枯坐。垢衣脱去法身出,夺去元始掌中珠。

神驭气,气留形,醍醐饮就如甘露。铅汞相逢三尸除,五毒消灭降龙虎。

不须杂术自长生,狂笑世人驱歧路。但依此,终不舍,定拜三清鸾鹤舞。

术则易知道难悟,自古几人出函谷?真诀真法本天然,玄关消息实难述。

既然悟得不专行,更看愚痴水月影。莫叫自家珍宝毁,六道生死如浮萍。

所以千人万人学,几人能得道心明。君不见,是何为?只因贪痴遮双睛。

毕竟终无一二成,黄粱梦里尤未醒。岂知宝藏无穷尽,寻来奇珍归炉鼎。

神若出,便收来,静默元神钻杳冥。此心如得正知见,火中金莲向阳生。

神返身中气自回,一阳生后守真精。水火交,坎离和,灵光昼夜无转停。

如此朝朝还暮暮,他日功成赴玉京。天师吟歌留千古,我今还化一点青。

自然赤子产真胎,青霄云中得飞升。不负此生百岁阴,道在身中不枯形。

此次徽宗召见亦是让张继先天师在京师滞留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大观二年才同意张继先返回龙虎山。临行之前,徽宗赏赐了张天师大量的金银绸缎,都被张天师婉拒。张继先天师离开京城时可谓盛况空前,那些王公贵族,京畿百姓,听说张天师要走的消息后,都依依不舍,纷纷自发前来送行,送行的人把京城的道路都阻塞了。张天师被京城人民的感情深深感动,也忍不住对大家发表了临别赠言,讲得十分动情:

“继先不才,蒙大家厚爱,前来为我送行,令我感佩万分!诸位,人世间的聚会与离别就如同月亮阴晴圆缺的道理一般,聚聚散散总是必然的,然而,什么时候停留什么时候出发谁也无法预料啊!诸位,人生短暂如同眨眼之间,请大家多多保重啊!告辞了!”

张继先天师处处说的是人生聚散离合,实际上暗示了国家在不远的将来即将发生大事,言辞颇为感伤。送行的人们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少人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北宋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再次派使者去龙虎山请张继先天师进京。此时的虚靖天师深感国家劫难已近,无力回天,便假称患病,推荐弟子王道坚代替自己进京面圣,并一再嘱咐他转告徽宗一定要修德弥灾。果然是名师出高徒,王道坚面圣后,徽宗见道坚玉树临风、道行非凡,不仅封道坚为太素大夫,还封他为凝神殿校籍,让他帮助编纂整理道藏。此外,徽宗还让王道坚在京师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来禳解即将到来的灾难。但这次科仪并未如期举行。不过,从这些事情还是可以看出宋徽宗对张继先师徒的看重和信任。

一晃又过去了多年,张继先天师眼看距丙午年(1126)和丁未年(1127)越来越近,心中不免担忧。有一天,虚靖天师突然一反常态,手拿笔管在倏然亭墙壁上写下一句诗行:“赤帝御龙行未伏,嫦娥分月入深山。”虚靖天师才思敏捷、书法精湛,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这些优美潇洒的字体写在雪白的墙壁上,产生的效果,多少有点令人震撼。这行诗句,仿佛有巨大的威力一般,将过往之人的眼球和脚部牵绊住,让人挪不开眼神,迈不开脚部。是欣赏书法,还是揣测寓意?总之,所有看过这行诗句的人都觉得十分神秘,但又说不出诗句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后来,张继先偕弟子游麻姑山。麻姑山,因仙女麻姑而得名,乃是麻姑成道的场所,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十福地”,是著名的道教圣山。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葛洪、邓紫阳等都曾在这里修行。麻姑山对修道者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渴望修道有成的道人,无不渴望前往麻姑山参访修道。谁没有麻姑山情结呢?张继先天师也有。当虚靖天师在麻姑山齐云亭小憩时,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峦,联想起仙人王方平跟麻姑见面时所说的“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的精彩典故,感到无论是浩瀚宇宙还是芸芸众生,都无法阻挡剧变的力量,他不禁脱口而出:“蓬莱步入,清浅其桑田乎。”当然,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是对变化之力的感悟,也是对未来时局的极为隐晦的预告。

当然,张继先天师在倏然亭墙壁上的诗句,以及在麻姑山齐云亭上的感叹,都传到了宋徽宗的耳朵里去了,但宋徽宗也不以为然。丙午年和丁未年靖康国难果然发生,徽宗联想到张继先天师预告的丙午丁未之难的预言,以及倏然亭的诗句和齐云亭的话语,才幡然悔悟。这几件事,更让大家认识到了张继先天师的先知先觉的能力,以及他身为人臣对大宋皇帝的忠心。

丙午年(1126),金兵开始攻打汴京,徽宗皇帝惊恐万分,想起了张继先天师的预言,急忙派人去龙虎山召张继先进京。虚靖天师无奈,只好随使者出发,一路来到泗州天庆观,安顿下来后,张继先天师索笔作颂曰:

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恍然夜红发,移迹洞天间。

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西山下红日,烟雨落潸潸。

张继先天师写完这首诗,端坐而化。非常巧合的是,这一天刚好是靖康丙午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当天北宋的首都汴京被金兵攻陷。后来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掳走,沦为金兵的阶下之囚。这一切恰好应了虚靖天师的丙午丁未的预言。张继先天师走后,他的族父武功大夫张宪适那时刚好在泗州,于是他率当地的士民将虚靖天师葬于龟山之下。

当然,人们认为张继先天师并非真正的去世,而是运用道教的一种修道方法——尸解术,跟周围的人们告别。因此,不少的文献记载后来又有人在别的地方见到了张继先天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就记载了萨守坚在青城山又见到了张继先天师,虚靖天师向他传授道法,还托他给龙虎山的家人带信。总之,人们相信道法高妙的张继先天师一定是得道升天了。

同类推荐
  • 飞得最高的中国人:杨利伟

    飞得最高的中国人:杨利伟

    本书展示了杨利伟童年、少年时期的的众多生活细节,使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小就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这是激励他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渴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使他掌握了走向成功的强大。人小就坚持锻炼身体,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为他日后肩负各种重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小就注重磨练性格,注意培养自己的坚忍毅力和拼搏精神,这为他克服各种困难去争取后的胜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刘邦与汉初三杰

    刘邦与汉初三杰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身于平民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开国之业是建立在有效地控制部属,使之各尽其力,各逞其能,终于消灭强敌,成就了伟业。
  • 南宋蒙元风云人物大观

    南宋蒙元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近代天津十二大名医

    近代天津十二大名医

    本书收录中国现代肿瘤医学创始人金显宅;跨越两个世纪的百岁大夫孙璧儒等十二名西医,都是在天津行医数十年,并在各医科上有所建树的已故先辈名医。
  • 谋局与破局:诸葛亮大传(全2册)

    谋局与破局:诸葛亮大传(全2册)

    诸葛亮,一生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本书全景式地回顾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册从孔明出生时写起,一直到刘备称帝当丞相,其间写了诸葛亮在败走当阳、赤壁之战、攻蜀伐汉运筹帷幄、统领百官等历史。下册诸葛亮辅助后主稳定蜀汉大局、南征七擒孟获、北伐五出祁山、星陨五丈原的内容,体现了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忠精神。本书具有权威性:考据详尽、尊重史实。在写法上,凡史料有明确记载的皆以史料为准,没有史料记载的以合理推断还原史实,绝不作毫无依据的虚构,拒绝任何戏说。具有全面性:本书集中起了几乎所有正史中涉及诸葛亮的史料,抽丝剥蚕,于纷繁中理出头绪,为您呈现真实、全景、有性格的诸葛亮一生。
热门推荐
  • 命生计

    命生计

    古有一帝镇万世!今无一皇平天下!万世大陆至古帝消失后就一代不如一代,每一代人修道都有一道过不去的坎,那就是生与死.....
  • D先生的来信

    D先生的来信

    每个人的高中都有着四重烦恼,围绕着家人、同学、恋人、老师展开。江海也不例外,爱写日记的江海,总是把最细腻的感情融入在文字里。偶然间,收到了一封封充满温情的信,在装着太阳的信封里,江得到了教育和救赎……
  • 九州之子

    九州之子

    作为青阳城城主之子的洪北辰,因私生子的身份受尽旁人冷嘲热讽,只有慈祥的奶奶一如既往地疼爱他,偶然一天发现奶奶惊天背景秘密,从此踏上修炼之路,最终发现自己竟是九州大陆之子,承载全位面之气运。
  • 边塞风云录

    边塞风云录

    我心永恒10:15:25一个是绝世英雄,对兄弟肝胆相照;一个是盖世枭雄,对兄长视若仇人。一个为了情,宁愿得罪天下人;一个为了钱,哪怕杀尽天下人。当人中龙凤化为苦命鸳鸯;当神仙眷侣化为生死仇敌;一切光鲜亮丽的外表不过是人性泯灭的薄纱。清末民初,发生在中国西北边陲三凤县及其管辖下的李家村,发生了一幕幕尔虞我诈、波谲云诡的故事。计中计、连环计,谁是幕后真凶?局中局、连环局谁又是罪魁祸首?当设局的枭雄遇到破局的英雄,又会碰撞出多少巅峰对决的火花?当亲情成为棋子;友情成为了遮羞布,爱情成为了导火索,一场充满了血雨腥风、跌宕起伏的人性大剧缓缓拉开了帷幕……
  • 反派是怎样练成的呢

    反派是怎样练成的呢

    一个平凡人如何一步步成为大反派,小白文,不喜勿喷
  • 爱情公寓之张伟穿越

    爱情公寓之张伟穿越

    这本书写的是张伟被劈后穿越了,开启了逆袭
  • 轮回之神魔大帝

    轮回之神魔大帝

    一世又一世的轮回,是絮絮缠绵在身的爱恨情仇。一程又一程的攀登,有无数羁绊在前的坎坷艰难。但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回眸相望,你又在何方?
  • 罪罚歌

    罪罚歌

    人的大脑是一个神秘的区域,它在脱离物理法则的世界运转着。这里有一个在我们身边但是无人知晓的世界。少年路尔在一次意外中打破了常人的限制,让大脑获得了神秘的能力。随之而来的,是神与天使的罪,理性与欲望的斗争,正义与罪恶的交错,仙术与蛊毒的关联,茅山术与降头术的对决,人狼与吸血鬼的恩怨,不死者的诞生,外星生命与地球里不为人知的高级生命,所有的一切一切,构成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路尔将踏上充满未知之数的奇幻之旅。(喜欢就收藏一个吧,也希望诸位看官的推荐票,感激不尽)
  • 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学问

    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学问

    班主任对班干部的管理是管理好班级的重头戏,因为班干部是班主任的代言人、传声筒,具有责任心的班干部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是良好学习成绩的保证。因此,班主任应该重视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这是一本班主任培训类创新型读物,我们大胆摒弃了同类书籍的教务式写法,把职场励志的形式引入书本的编写,体例科学,内容生动活泼,语言简洁明快,针对性强,读来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 我写网文的那些年

    我写网文的那些年

    无关风月,我的故事很长,你若愿听,我愿意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