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情绪,可能会有家长说:“小孩子闹点情绪,过两天就好了,还用得着教育?”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其实,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积极而稳定的情绪是鼓舞孩子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习进步的保证。情绪容易波动的孩子,其学习兴趣也不稳定,且学习自信心不足。在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过多的批评、斥责会压抑孩子的情绪,对儿童学习不利。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不少家庭中,家长和孩子是对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从来不问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情绪有什么影响,以致两代人情绪对立起来。
怎样稳定孩子的情绪呢?方法当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这是“满足需求法”;及时地将孩子带离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情绪的环境,这叫“脱离情境法”;引导孩子多角度认识问题,使孩子能自找宽慰,稳定情绪,此即“促其自慰法”。
我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就是这么做的。
比如,1986年6月底,离高考只有几天了,儿子报考少年班,正在复习准备。按常人的想法,这个时候的孩子能不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可是,一天晚上,东子走到我跟前,说:“爸爸,今天夜里我想看电视。”
我听后,不觉一愣,心里想:“都什么时候了,还要看电视?”不过,我没有说出来,稍微迟疑了一下,我问他:“什么电视?”
“墨西哥有场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看来东子早就打听清楚了。
“什么时间?”
“夜里3点。”
我一听,心中又一惊,“夜里 3 点钟起来看电视?这哪像是几天后要高考?”不过,我还是没有阻拦,说:“行。不过,爸爸3点钟醒不来,你把电视机搬你屋里去,到时候自己起来看就是了。”
东子高高兴兴地把电视机搬了过去……
这件事我就是根据“让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的方法来处理的。孩子喜欢看足球赛,是他的兴趣。他既然提出来要看,一定是很喜欢。如果不让他看,他就一定不高兴,不高兴就肯定要影响考试的情绪。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一定要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应考情绪。因此,这个时候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能拒绝。相反,答应让他看电视,不就夜里一两个小时嘛!上午再多休息两个小时不就补回来了。而他看过电视后也就放心了,不会再有什么杂念,也就不会影响应考情绪了。
到了高考时,我更加注意孩子的心理。
现在,许多家长都送孩子去考场参加高考,但送法各不一样。不少家长见孩子一出考场就问:“考得怎么样?”“没有错吧?”只要听孩子说错了哪道题,便会说:“真笨!”“没用,这怎么能错呢!”或者说:“那道题,人家小红等于15,你怎么等于25呢?”等等。
其实,这些家长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影响孩子的应考情绪。
东子报考少年班参加高考时,我也送他去。每场考试结束时,我总是细心地观察他的神情。
第一场语文考过后,一出考场东子就说:“我的汉语拼音可能没有写对。”
“考过了就算了,错了就错了,不要再想它。”我安慰他,“走,我们上饭馆去吃饭。”于是,我领着儿子到马路上散步去了。
我们欣赏着街景,全然不像是一名高考生和他的家长。我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尤其是对答案,是大型考试最忌讳的事,对参加考试的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对答案的结果直接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我这样做的方法就是“脱离情境法”,把孩子尽快带离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的现场(对答案现场)。
下午是考化学。东子紧锁着眉走出考场。我知道可能出师不利,同样没有问他考得如何,只是很平静地问:
“怎么样,有些紧张吗?”
“是的。卷子在手里翻来翻去,好像都会做,可又觉得都不会做。”东子懊丧地看着我。
“考砸了也没关系。”我设法安慰孩子,“这种紧张的心情是你自己造成的,是盲目的。你想想,你紧张什么呢?担心考不上?担心爸爸妈妈批评你?担心你的同学笑话你?都不会。不就是换了个教室做考场,换了个不认识的老师来监考,其他和平时在学校内考试有什么两样呢?既然没有区别又何必紧张呢?”
这时耳边传来旁边几个考生对答案的说话声,东子停下脚步想听听。我对他说:“不要对答案。对了,也没什么好高兴;错了,也已经错了,知道得早只会对下面科目的考试有影响。”
东子听了一摆手,说:“好,不想它了。”说完,拉着我直奔公共汽车站——回家。
我这样安慰儿子,是怕他因化学考试失利的情绪而影响后两天的考试,用的方法就是“促其自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