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942000000002

第2章 你的名字

我们来讲一讲茶的“名字”,包括大名、小字、雅号和别称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

因为我们中国人,讲一样东西的时候总要先从“正名”开始,所谓“名至实归”,先把“名”搞清楚了,“实”就会跟着缓缓归矣。当然也有“事急从权”的时候,但是关于茶,如此悠闲享受之物,我们不急。

一、减却“荼”字读作“茶”

古早的时候,“茶”并不叫作茶。

这个“古早”到底有多早呢?

有一种说法是尝百草的神农氏最先发现了茶的妙处,成为世上第一个喝茶的人。(这个说法其实等于啥都没说,开天辟地后几位大神各有分工,除了粮食之外,凡是和植物相关的发明创造一律都归到了神农氏的名下,茶也就随了大流。)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商代开始,蜀地就开始种茶了,所以最早作为茶的名字备选方案的那几个字,在历代文献中都标明是“古蜀方言”。(于是我对四川又多了一份敬意,这片土地不仅贡献了川菜,还贡献了茶,实在是我们吃货王国的一块宝地。)

那几个字是:“荼(tú)”、“槚(jiǎ)”、“茗”、“蔎(shè)”和“荈(chuǎn)”。

还没有“茶”。

老实说,我看不出和这几个字相比,后来胜出的“茶”字有什么特别的竞争力。搞不好只是人们图方便,把“荼”字少写了一笔也说不定。

这个想法并不是我异想天开,清代大学问家顾炎武在《唐韵正》里写道:“荼荈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只读作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

顾大学者言之凿凿——一开始并没有“茶”这个字,只有“荼”字。

然后,在只有“荼”的年代,它也不一定是指“茶”这种植物,而是一切带苦味的植物的总称,所以既可以指“荼荈”,也可以指“苦菜”。诗经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句子,将“荼”与“荠”对照,可见“荼”指的就是一种菜。

最后,要到南朝梁以后,“荼”才有了今天的读音,当时人们随随便便不负责任地少写了一笔,就成了“茶”。

到这里我忍不住要说一句了,也未必就是随心所欲地“妄减一画”。很有可能是当时“茶”已经风行,不好再把它继续和苦菜混为一谈,很有必要好好给它一个专属的名字,于是大家有志一同地把“荼”字减去一笔,“茶”这个名字就正式出现了。

但是为什么其他几个和“荼”同时出现的字未能获此殊荣,这就已经不可考了。

也许是写起来麻烦,也许是读起来古怪,也许就是单纯的运气不好。至少到茶神陆羽的时代——也就是唐代中期,他那本《茶经》的开篇,还一视同仁地表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即便如此,陆羽这本“史上第一”的专著,还是以茶为名,而其他几个字,不得不退而成为“茶”的古老别称。

其中“茗”字的运气最好,至今人们仍然认得它,知道它与茶有关系,甚至还比较频繁地使用它,仿佛它是茶的一个更加文雅的别名。

但事实上,西晋大学者郭璞为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作注时,曾说“早采者谓之槚,晚取者谓之茗”;而来历不明的《魏王花木志》一书中,则说“其叶老者谓之荈,嫩叶谓之茗”。可见,“茗”和文雅不文雅还真没什么关系。

二、“涤烦子”和“不夜侯”

茶确实有很多更文雅的名字。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文字美感,在与茶相伴的漫长岁月中,给它起了许多美妙而有趣的外号。

有些是从茶的特性而来的,比如唐代诗人施肩吾,把茶叫作“涤烦子”,他写过这么一句诗: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施肩吾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人”。他年幼家贫,一边劳作一边读书,最后考中状元,据说还是杭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而唐代余杭地区,已经是出产众多好茶的“茶乡”。可以想象,出生在那里的诗人,必定是一个爱茶的人。

中举后,施肩吾的生活轨迹出人意料,他先是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当官,而是成为一个有修为有道行的隐士,于是回到家乡,潇潇洒洒地修行了很多年,想必也喝了很多茶。

但到他晚年时,私盐贩子裘甫在江浙一带起义割据,诗人不得不离开修仙悟道的“桃花源”,带着族人辗转逃难。他们一直逃到台湾澎湖列岛,在那里定居下来,开荒种地、耕织生息,一直繁衍到今天。

遗憾的是,到了澎湖列岛的第二年,诗人就去世了。而在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从此就不只是诗人、隐士、学者,杭州的第一个状元,还成为“开发澎湖列岛第一人”——这是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啊。

台湾是一个适合茶叶生长的地方,台湾茶也很有名。但当年施肩吾和他的族人到达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原始土地,找不到任何当时关于“台湾茶”的记载。

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台湾茶,是明清时期由福建一带传入的,在此之前,台湾只有一些未经驯化的野生茶树。

但我总忍不住要想,远在唐代末年,年迈的诗人举家南下的时候,他们没有带上一两株茶树吗?没有试着在最终的定居地种过茶吗?他们种植成功了没有?在诗人最后的岁月里,他还有没有茶来“涤烦”解忧呢?他是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回想起家乡的茶山和茶园呢?那又该是怎样苦乐参半的回忆呢?

茶与诗人的缘分,从古至今,总有那么点缠绵悱恻的味道。事实上,茶的别名,有一多半是诗人们给取的。

比如,风流倜傥的“小杜”杜牧,把茶叫作“瑞草魁”,他在《题茶山》一诗中写道:“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夸它是所有草木中最美好的。

这是小杜一贯的表达方式,喜欢上一个姑娘,就说人家“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半生流连江南温柔乡中,不知他曾把多少美人目为“花魁”,但我们知道,他心目中的“草魁”是茶。

严格来说,茶是木本植物,有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反正无论如何不是“草”,但是诗人嘛,我们应当原谅他在植物学上小小的无知,感谢他给了茶“瑞草魁”这个略显夸张的名字。

相比之下,不那么有名的唐末五代间诗人、人称“逍遥先生”的郑遨,把茶称为“草中英”,就含蓄温柔多了。——虽然同样有植物学上的错误。

据说这位郑遨,写过一千二百首关于酒的诗,是个不折不扣的酒徒,但这些诗几乎都散失了,反而是一首关于茶的可爱小诗,一直流传到今天: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平心而论,这首诗写得并没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地方,但我却很喜欢,其中有一种温暖平静,让爱茶的人读来会心一笑。

相比之下,五代后晋的文人胡峤就要霸气多了。他曾写道:“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直接给茶封了个“不夜侯”,真是好大气魄。

不过我还是得说,这两句诗,比郑遨的水平似乎又差了那么一点点。把茶封为“不夜侯”,用的其实是晋代才子张华的典故,张华在《博物志》里写道:“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但历史上胡峤本就不是以诗著名的人,他的事迹,除了写过几卷记载契丹地理风貌的《陷虏记》之外,更为人所知的是,据说他最早把西瓜引进了中原。(所以我们在夏日里开心地啃西瓜的时候,还要感谢这位诗写得一般的文人啊。)

胡峤的诗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地方,他说茶“旧姓余甘氏”,这是给茶安了个姓,“余甘”。——这个姓非常妙,“余甘”确实是茶的特性,也是茶的迷人之处。

但恐怕这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小误会,姓“甘”或者“余甘”的并不是茶。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诗人和茶的故事。

晚唐大诗人皮日休的儿子皮光业(当然他也是一位诗人),非常喜欢喝茶。有一回,朋友设宴请他尝新采摘的柑橘,宴会搞得十分丰盛隆重,来了许多名流才子。而皮小诗人来了之后,不管不顾地嚷着要茶,先痛快地喝了一大缸,然后提笔题诗: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在场的众人都笑了起来,打趣他说:“你的这位‘苦口师’固然清高,可是不能填饱肚子啊。”

所以这里与茶相对应的“甘氏”,并不是茶,而是柑橘。皮小诗人把茶叫作“苦口师”。

但我们也不能说胡峤完全弄错了,后来“余甘氏”也成了茶的别名。宋代学者李郛还一本正经地解释:“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看,这又扯上了橄榄。

而皮小诗人关于“余甘氏”“苦口师”的故事中让我觉得颇有兴味的,是他和他的朋友们对茶的态度。仿佛真的把茶当作了一个朋友,一个有品格有性情,还可以拿来调侃的朋友。

三、有个朋友叫“叶嘉”

给茶冠上姓氏和名字,以拟人手法将茶作为朋友的态度,在苏东坡那儿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苏大胡子有一篇奇文《叶嘉传》,乍一看,还真以为他是在给一个名为“叶嘉”的朋友作传。

一开始,他就煞有介事地说:我的朋友叶嘉,祖上在河北广灵县,曾祖父叫叶茂先,生性高冷,不愿出仕,成天游山玩水,到了福建武夷,喜欢得不得了,就把家安在了这里。还说:我现在耕耘种植的功德,不为世人所采用,但清气芬芳必将流传后世,我的子孙必将在中原发展繁盛,世世代代品味清芬。

然后写叶嘉自幼有“奇志”,有人劝他习武,他说自己不拘泥于“一枪一旗”;又写他云游四方,结识了一位姓陆的先生,陆先生把他写进文章,天下闻名;又写天子读到陆先生的文章,大加赞赏,将叶嘉召进朝廷,委以重任。

接着是一系列君臣斗智斗勇的八卦故事,主要突出叶嘉的清正刚直、高尚自爱。天子和群臣开始都觉得他太难相处,后来却渐渐发现了他的种种好处,对他各种赞美。

其中天子的一段称赞最是肉麻,如果不是知道文章另有所指,简直暧昧得没眼看——

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魂,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翻译一下:天子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我刚见到叶嘉,没觉得他有什么好处;时间久了,细细品味,真是个让人喜爱的家伙啊。我的精气魂儿都被他给唤醒了。《尚书·说命》有言:‘打开你的心扉,浇灌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吧。”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官至尚书。天子还说:“所谓尚书,就是我的喉舌啊。”于是更加宠爱叶嘉。

看到这里,再单纯的读者也会觉得哪儿不对劲儿了吧。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文中的“天子”指的是汉朝天子,而汉朝天子们的取向也确实都有那么点不清不楚,但把如此正直高洁的天下奇才与天子的际遇写得这样“基情四射”,就算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苏大胡子,也未免有些太胡闹了吧?

好吧,提前揭盅,苏东坡这篇《叶嘉传》,写的不是一个名叫“叶嘉”的人,而是一种名为“茶”的植物和饮品。

他给茶取了一个名字叫作“叶嘉”,一本正经地写他的家世、他的品格、他的经历、他的逸闻趣事和他的丰功伟绩。

所以天子那些暧昧缠绵的“唇齿喉舌”“精魂肺腑”的比喻,都是由茶而生的。而爱茶人与茶的关系,确实是形容得再活色生香也不为过。

接下来天子一度疏远叶嘉,其间神思困顿、昏头昏脑,到重见叶嘉时,高兴得“以手抚嘉”,说:“吾渴见卿久矣。”一切就显得那么合情合理,活脱脱一个轻度茶瘾者求茶若渴的写照。

再往后,苏东坡还写了叶嘉献策泽被天下,一是茶叶经营国有化,二是与少数民族互市,进行茶叶贸易;写了叶氏后人遍及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但唯有福建是正宗叶氏苗裔,所以“风味德馨”冠于天下;又写叶氏后人多隐居,世人往往于春秋两季入山与之相聚;以及天子下令每年擢选叶氏族人中最优秀的,“每岁贡焉”。

关于茶的历史和现实,与苏东坡天才的想象和绝妙的拟人手法结合在一起,似幻似真,游戏笔墨中却又寄托着某种情怀和抱负,人生理想和闲情逸致交织,正直笔墨与滑稽风味并存。——这很“苏东坡”,这也很“茶”。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最终是茶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无论是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饮,还是人们赋予茶的内涵和精神,其中有一种类似“风骨”与“清气”的东西存在,与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趣味最相契合;不是高洁纯粹到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而是既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又可以开些带颜色的小玩笑。

就像苏东坡笔下的“叶嘉”。

我非常喜欢“叶嘉”这个名字。讲道理,让茶姓“叶”总比姓“甘”更有说服力,而“嘉”这个名儿,则让人想起“茶神”陆羽给茶的定性——“南方嘉木”。

更妙的是,这个名字还颇具“欺骗性”,真的很像身边一个朋友的名字。用它来谈茶,真的像把一个好朋友的故事娓娓道来,也就更具趣味。

四、“森伯”“隽永”和茶汤

还有一个茶的别名我也很喜欢,是宋代初年的文人汤悦送给它的——“森伯”。

这个名字和“叶嘉”一样,乍一看和茶没什么关系,很像是人名,没准还是个国际友人,德国德累斯顿就有一座著名的“森伯歌剧院(Semper Oper)”。(“semper”这个词在德语中的意思是“永远的”,如果真用作茶的名字,也很美啊。)

但仔细一琢磨,“森伯”又真的是很合适的“茶”的名字。汤悦写过一篇《森伯颂》,开篇曰:“森伯,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

“伯”在这里应该是男子的美称,《诗经》中有“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的句子。但也有可能是继被封为“不夜侯”之后,汤悦又给茶加了爵,封为“森伯”。

因为汤悦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寥寥无几,这篇《森伯颂》我也不曾看到过全文,不知在文中他又写了哪些关于茶的事迹,赋予“森伯”何等的面目性情,真是遗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人的名字“汤悦”,来历也很不寻常。

汤悦并不姓汤,他本姓殷,其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殷文圭,唐末著名才子,和裴枢、朱全忠、田頵(jūn)、杨行密这些唐末的割据枭雄都有瓜葛,是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汤悦本名殷崇义,在南唐官至右仆射。后入宋,改姓商,改姓的原因据说是为了规避宋宣祖(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后又因名中有“义”字,犯宋太宗讳,于是将姓名改为汤悦。

这个理由有点扯,难道宋代就不许人姓殷了?我估计更主要的是他们父子两代的出仕经历实在复杂,有些甚至难以言说。国破身降,改朝换代之际,索性就换了一个姓,顺便改了一个名。

想必每个人都有过一个阶段,觉得父母给自己的名字不够精彩,无以展示自我的风采。于是成年后若有机会再给自己取个名字时,就很容易放飞,古人那些千奇百怪的雅号别称,以及现今人们那些更千奇百怪的ID就是这么来的。但殷同学改了一个平淡无奇的“汤悦”。

由“殷”而“汤”并不奇怪,殷商、商汤本是一家;悦字也好理解,估计是“崇义悦礼”什么的。但我也放飞一下思绪:“汤悦”这个名字里,会不会还有一个爱茶人的小心思呢?“汤悦”倒过来是“悦汤”,写过《森伯颂》的殷崇义,“悦”的应该是那一盏“茶汤”。

以茶汤来代指茶很是普遍,而茶汤本身,也有许多有趣的别名,又被机智的文人才子们顺手借过来,成为茶的雅号。

最有名的一个是“隽永”,这个词大家都认识,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我们今天熟知的意思其实已经是引申义了,它最初指的是煮茶时第一道的茶汤,类似于我们今天泡茶前“洗茶”的那一泡茶。

如今这一道“隽永”,多半用来冲洗茶具(遇到特别娇嫩和名贵的茶,我也会留下来尝一尝)。在唐代,煮茶时也会留下这道“隽永”,盛在一个小钵里。之后继续煮茶,如果想让茶汤沸腾得不那么厉害,就往里面加一点“隽永”;或者煮到后来茶味淡了,就用来增加风味。

这么一道“隽永”想必颇受欢迎,所以被用来形容一切美味,尤其是有回味的食物,比如橄榄、薄荷、陈皮、黑巧克力(哦,这在当时还没有……)。再往后,就用以形容那些美好、别致而让人回味无穷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表演,也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隽永”这个词的意义。

茶如何丰富着我们的语言、文字和词汇,这也是一个小小例证。

回头说茶汤,唐时(包括唐以前)煮茶,宋代点茶,和我们今天的饮茶习惯相去甚远,所以当时的“茶汤”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透明清澈的“茶汤”并不一样。由此带来一点形容上的小偏差,比如当时的人们,喜欢用“乳”来形容茶汤。

因为唐宋时品茶的习惯,类似于今天日本的茶道,将茶叶或茶饼研成粉末,或烹煮,或用沸水激荡冲刷,使得茶汤浓厚如乳汁,表面还形成丰富充盈的泡沫,摇荡变化。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里曾写道:“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他把茶汤叫作“花乳”,就是取茶汤如乳、泡沫如花,同时香气四溢的意象,而且这个词一看就给人“很好吃”的感觉,不是吗?

南宋诗人陆游那首著名的《临安春雨初霁》也写到了茶汤——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中最有名的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但“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也很有趣致。想象一下,既言“晴窗”,当有阳光,阳光透过窗格,落在茶汤“细乳”,也就是细密荡漾的泡沫上,点点闪烁,是多么可爱的画面。

南宋另一位大诗人杨万里则把茶汤称为“香乳”,他在《谢傅尚书惠茶启》一诗的序言里写道:“远饷新茗……当自携大瓢,走汲溪泉,束涧底之散薪,燃折脚之石鼎,烹玉尘,啜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意。”

为了品一品远方朋友送来的新茶,诗人大费周章,带着取水煮茶的家伙什儿入山,汲溪水,拾柴煮茶。不知煮茶用的那只“折脚之石鼎”是山中故物还是诗人自带。如果是故物,也要费一番清洗的周折;如果是自带,真是想一想就累死了。这样折腾,只为了一泡好茶。

值得吗?必定是值得的。古往今来,一代代的爱茶人,就是这么折腾过来的。

这里写到的“玉尘”,则是传说中神仙的食物,汉代大学者兼著名“神棍”刘向的《列仙传》里,写一个老神仙和人打赌,赌注就是“瀛洲玉尘九斛,阿母疗髓凝酒四钟”。——虽然都不知是啥,但是感觉好珍贵好厉害。而在杨万里笔下,它指代的也是茶,极言研磨后的茶粉之莹润、精致和珍贵,也就成了茶的另一个别称。

五、“水豹囊”“冷面草”,都是“水厄”

当然,这世上的外号,从来都不是只有好听的。即使可爱如茶,也还有人会给它取促狭的外号,有时甚至有那么点坏心眼。

比如,茶有一个外号叫“水豹囊”,这个外号脑洞比较曲折,得费点口舌。

“豹囊”是豹皮做的袋子,喜欢看神仙志怪小说或者修真文的同学们对这件道具应该不陌生,传说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送给他的那些宝贝,什么混天绫乾坤圈之类的,就用豹皮囊装着,大概类似于真皮限量版手袋。

而“豹囊”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它能够装风。需要的时候打开一点口子,放出风来吹一吹,纳凉的话就吹点小风,对垒时就吹点暴风,十分方便。

那它和茶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都知道,喝茶也能喝兴奋,喝兴奋了的标志就是古人所谓的“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跟着就要“乘此清风欲归去”了,不就和随身自带限量版真皮便携式鼓风机“豹囊”一样吗?而这个“豹囊”是流质的,所以叫作“水豹囊”。

擦汗,古人的脑洞也真是天马行空啊……

但不管怎样,把茶叫作“水豹囊”,虽然脑洞清奇,仍看得出是爱茶之人所为。还有并不喜欢茶的同学,偏要给茶取外号,竟也流传下来。

其中一个是“冷面草”,出自宋代一个叫符昭远的人。据说这位符先生很不喜欢茶,每次出门应酬,到了上茶的时候,他就唉声叹气,说:“这玩意儿面目严冷,一点也不可爱,我们就叫它‘冷面草’好了。搞不懂你们为啥都那么喜欢喝,要提神解乏的话,嚼一嚼佛眼芎,喝点菊花煮的水不也可以吗?”

这个“佛眼芎”大约是川芎的一种,川芎是一味中药,有镇静的作用,想也知道,嚼起来肯定没什么好味儿,搭配菊花水也没用。所以我作为一个爱茶人,严重怀疑符老先生的味觉有问题。

为此特意查了查他的生平,从侍卫将军做到御史,仕途算是很顺遂了,文学上嘛好歹也留下了两句诗(真的,就只有两句)。也不知他和宋初名将、后来封了魏王的符彦卿有什么关系,因为符彦卿的儿子们也都是昭字辈。总之这么一个疑似勋贵人家出身的文人,居然会不喜欢喝茶,真是不可思议。

这是因为有人不喜欢喝茶,所以茶得了个“冷面草”的外号。还有一个人因为太喜欢喝茶,使茶得到了另一个外号——“水厄”。

这个人是东晋名士王濛。

东晋是一个大家都很注意仪表还都以貌取人的年代,美人辈出,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王大名士还能在史书上留下一句“美姿容”的记载,想必是个真美人。

据说有一个下雪天,王濛去见一个叫王洽的名士,在门外就下了车,飘飘洒洒地踏雪而来。王洽远远瞅见了,感叹:“这真不像是世上之人啊!”

王濛对自己的姿容也非常自负,据说他每次照镜子的时候都说:“哎呀,我爹怎么会生出我这么帅的儿子呀!”

如此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有点轻浮的无聊家伙,但实际上王濛擅长书法和绘画,也很有才干,官至司徒左长史(相当于总理办公室主任),所以每天络绎不绝地有人去拜访他。

而他十分喜欢喝茶,每天大量地喝茶,有人来访就拉着人家一起喝。但不是所有人都吃得消他那种喝法,事实上,大多数人吃不消。到后来那些要去见他的人,都会愁眉苦脸地说:“今日有水厄(今天要遭水灾了)。”

于是“水厄”也就成为茶的又一个别名。

后来还流传过这么一个笑话。有人不知道这个典故,被问到“卿于水厄多少”(就是问他能不能喝茶)的时候,还一本正经地回答:“下官生于水乡,而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

“阳侯”是中国古代的波涛之神,这位大哥的意思是:我出身水乡(游泳技术杠杠的),从没在水里出过事儿。

这是把“水厄”彻底理解为“水灾”了。

这里我忍不住要深深地怀疑名士王濛的泡茶技术,把茶泡成“水灾”,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以泡茶技术差劲而留名的第一人。

六、何妨与酪作“苍头”

制造“水厄”的名士王濛,也许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一批爱茶成痴的人之一,“水厄”这个外号也就一直流传下来。后来北魏文人杨衒(xuàn)之在《洛阳伽蓝记》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当时一个叫刘镐的名士,仰慕名臣王肃的做派,于是也努力修习茶道,积极提升喝茶品位。就有朋友和他开玩笑,说:“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

“王侯八珍”不知是哪“八珍”,反正一看就是好东西,而“苍头水厄”指的就是茶。

“水厄”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了,那“苍头”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又要从刘镐所仰慕的王肃说起了。

王肃的身世十分传奇,标准的八点档历史剧男主的配置。他出身南朝琅琊王氏,可谓贵族中的贵族。其父王奂在南朝齐武帝萧赜(zé)时官至尚书左仆射,这是相当于丞相的重臣,而且仆射以左为尊,可谓“丞相中的丞相”。

王公子繁花似锦的人生在他三十岁那年发生剧变,全家被萧赜所杀(具体缘由太狗血曲折,这里就不细说了),他只身逃到北魏,得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赏识,做过大将军,做过刺史,做过散骑常侍,封过侯,三十八岁去世,追赠司空公,谥号宣简。

就是这样命运多舛,笼罩着主角光环的一个人,刚到北魏时,吃不惯羊肉和乳酪,但他很快表现得入乡随俗,吃得开心又上瘾。于是拓跋宏问他:“爱卿来自中国(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南朝),觉得我们这里的羊肉比你们的鱼羹如何?我们的酸奶比你们的茶如何啊?”

王肃回答说:“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zhūjǔ)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这段话前面没什么歧义,大意是羊是陆上最美味的,鱼是水里最好吃的,各有各的妙,没有可比性。您一定要比,那我就投羊肉一票吧。但最后一句“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却引发了中国品茶史上一桩“千古悬案”。

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茶不如酪,只能处于仆从地位”,于是茶就被称为“酪奴”。又因为古代将奴仆叫作“苍头”,所以也叫作“酪苍头”。

这就是前文中那句“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中“苍头”的出处。

但这个名字,连同这种说法,实在不能让后世的爱茶人服气。于是有人为茶打抱不平,认为王肃实在给天下爱茶人丢脸,甚至有人建议也给他铸一座生铁像,放到西湖龙井去跪一跪。

又有人试图为王肃的话翻案,认为他所说的“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应该断句为“惟茗,不中与酪作奴”,意思是“唯有茶地位特别,不能说是‘与酪作奴’”,所以后世的人们都误读了王肃的话,茶得了“酪奴”这个“恶名”实在是冤枉。

怎么说呢,爱茶人的心情能够理解,要说茶不如酸奶,只能作“酪奴”,我也觉得岂有此理。断句作“惟茗,不中与酪作奴”,牵强是牵强了点,但也说得通。

然而,这样的“翻案”真的有必要吗?

王肃生于南齐,终老北魏,那时饮茶的习俗不同于今天,与唐宋时期也不相同。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制茶工艺还在草创阶段,一般都是简单水煮生叶片或者干叶片;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流行的品饮方式是“茶粥”,以米汤煮茶,加盐、葱、姜、橘皮、薄荷,等等。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很有可能是并行。所以不要说是当时习惯了乳酪、极少喝茶的北魏君臣,即使是今天为王肃的说法愤愤不平的爱茶人,真给他一盏当时的茶,恐怕也吃不消,宁可去喝酸奶。

而每一种文化传承,都是从最初的简单、粗率和简陋中,慢慢发展、变化、改进、完善下来的。这个过程中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从口味风俗到审美和精神的不断变化,并在变化中曲折前进,兼容并蓄,自我完善,还有相应的各项物质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因此实在不必预设立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传承,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并将永远是完美无缺的。恰恰相反,我总觉得正是这样变化提升的过程,才使我们的文化传承具有了丰富复杂的魅力和勃勃生机,而不是完美的、静止的、“供在龛里”的东西。

何况即使到了饮茶成风的宋代,还有符昭远这样将之视为“冷面草”,宁可去嚼中药的人呢。无论我们觉得茶有多么好,饮茶何等风雅,也没有道理就此认为世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同样爱茶,“不‘茶’不是中国人”。

如果对一样事物的爱,爱到不能容忍任何反对的声音,不能接受任何调侃玩笑,那并不是真正的喜爱欣赏,而是僵化的教条。

茶不是这样的,茶也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所爱的茶,活色生香,丰富多彩,气象万千,从种茶、采茶,到制茶、藏茶,到煮茶、泡茶、饮茶、品茶,直到传遍世界,几千年的历史,几万里的传播路径,今天仍在不断地发展创新,时时带给我们惊喜(有时候也是惊吓),这才是它的生命力、它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如此热爱它的原因。

所以我觉得,并不需要去改写茶“与酪为奴”的往事,就像我们记住了它那些几乎失传的古老名字,也记住了它那些美妙俏皮的雅号和别称,同样也应该接受它曾经是“酪苍头”,并知道它不可避免地会是某些人的“冷面草”。

所以,在这一章里,我把所有这些,都细细道来,而在之后的章节中,仍会如此。

我还觉得,不仅是茶,一切美好的值得珍惜和传播的历史文化传承,我们都应作如是观。

同类推荐
  • 中华圣贤经典——礼

    中华圣贤经典——礼

    中国古代圣贤是中华文明辽阔天幕中最闪亮最灿烂的星星,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智慧堪为万世师表,他们创作的一大批经典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供后人瞻仰和学习。丛书摘取了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圣贤经典论著中最富影响和声名的章句,按照指导原则——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人身修养——自我追求这六个板块对其思想内涵进行了解释、挖掘和延伸,并辅以正反两方面的典故论证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
  • 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后期·民国汉族风俗

    本书作为《汉族风俗史》之第五卷,经过10余年风雨的磨练,现在终于要出版了。
  •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本书收录了《探寻中国文学的“迷楼”——宇文所安访谈录》、《面向西方的中国文学研究——艾朗诺访谈录》、《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夏志清访谈录》、《文化转向与人文传统——李欧梵访谈录》等文章。
  •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丛书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丛书

    本丛书收集整理了广泛流传于我国回族聚居密集地的民间传说故事。一组组有关回族的创世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以及回族风物传说、回族机智人物、爱情传说、生活风情和回族民间动物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表述真切感人,故事主题单纯素朴,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群众理求真、意求善、性求美、身求洁、心求圣的高尚追求和美好心灵。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热门推荐
  • 神奇宝贝之超级玩家

    神奇宝贝之超级玩家

    当你正在路上玩神奇宝贝时,好不容易刷出一只闪光御三家,你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走到哪去了→_→你往回走时没发现前方的下水道井盖不知道哪去了,于是你就掉了下去,然后就是狗血的穿越剧情然后你穿越到这个世界。没有神奇宝贝过一段时间后,神奇宝贝竟然神奇般的发售了你还发现你能够提前进入,而不用等待开服。在这段时间内,你会干什么呢?|?ω?`)书友群群号为:587481671,有兴趣可以过来。
  • 唐朝小俩口

    唐朝小俩口

    离婚进行到一半,穿到了贞观十年的长安。顶着傻子的头衔,遭遇婆家的过河拆桥,面对即将下堂的命运。和离?门儿都没有,除非把嫁妆银子都吐出来还给我。正觉得此身命途多舛,无依无靠,却惊喜地发现,位高多金的某人疑似她那挨千刀的现代老公。这话怎么说的?离,赶紧离!离完了,我好找老公破镜重圆去!
  • 念着你,忘了我

    念着你,忘了我

    因为你在那里,因为那个人是你。片刻,景希一眼认出元纾的时候,他的世界被分割成认识她之前和认识她之后
  • 腹黑夫君:独宠小娇妻

    腹黑夫君:独宠小娇妻

    她居然被自己的男友送上别的男人的床,而且,一下子是两次!然后,一个尊贵的男人就这样霸道地闯入了她的世界,可是她只想远离。林莜瞳神情是那么的惊惧,冲着男人尖声大叫起来:“你是谁?为什么会和我在这里?”男人似乎觉得她的问题很好笑,他幽冷的音调里带着深深的嘲讽:“怎么?这也是你勾引男人的手段之一吗?”这真的……不是她在做梦吗?一场报复引起的恩爱情仇。腹黑总裁一直追寻,小萌妻却……
  • 诸天影视大冒险

    诸天影视大冒险

    每一个订单都是一部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冒险!《喜剧之王》中他化身文娱高手,《湄公河行动》他是孤胆英雄,《一个人的武林》成就一代宗师,《倩女幽魂》修成武道巅峰……千万世界,一人独行,只为完成大家心中那个梦!QQ群:729598984
  • 莫染霜华

    莫染霜华

    “快滚快滚,你这小乞丐,快走开,别给我们店添晦气。”店里的小伙计甩了甩摊在肩上的抹布,厌恶的说道“天天来这讨吃讨喝的,真以为我们这的小菜多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俊凯你真的爱我一辈子吗

    王俊凯你真的爱我一辈子吗

    小月,小凯是豪门世家,他们因为一次企业聚会,而相识相爱。这本书会有第二季,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哦!
  • 小吐槽

    小吐槽

    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小吐槽及丢人丢到姥姥家的尴尬瞬间
  • 清风许你我在念你

    清风许你我在念你

    林薇悄然的站在海边,微风轻轻吹过。叶逸看着她却一动不动的,思考着自己是否去找她,终究还是转身离去,她更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