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领导是领导行为的本源,领导者首先会通过自我领导把握自己,然后成为个人、团队、组织发展的源泉。
异向思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以封闭到开放,从“民族”走向世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国际交往日益密切。领导者要善于在开放中抓住机遇,提高组织竞争力量,为组织的发展开拓一片更广阔的天空,需要领导者具有开放的思维。开放思维是与封闭思维针锋相对的,耗散结构的理论表明,系统分为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封闭系统不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其内部各要素之间表现为时时不变,处处均衡的状态,犹如死水一潭。开放系统则由于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因而呈现出富有生命力的非平衡状态。通过交流,组织系统可以扬长避短,不断发展。
领导者实现自我领导首先应面向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世界。人们所说的现代指的是现在的时代。这种现在的时代与瞬间即逝的“现在”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以现在为中心,考察过去和未来两侧的世界,这种考察是动态的。领导者面对的世界首先是一个现代的世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选择的,领导者又面临着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世界。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今世界发展的节奏加快,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技术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日趋紧密结合。每一个组织、每一类组织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面临着日新月异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处于不进则退的境地。
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一点在企业类组织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的,“别人未想到的你却意识到,别人未看到,你先看到,别人未当一回事,而你抓住不放,别人未起步,而你已理出头绪,不断创新,捷足先登,这就是一个企业家的高明之处”。
组织领导者要不断换脑筋,要敢于超越常规思维,形成独特思路。求异也就是求其反常、非常,创新也要求有反常、非常的起点。一般人只注意常,而思想家,科学家则注意非常。著名科学家库恩认为科学的起点开始于非常、反常。领导者要不断深化自己的思维观念,不固守原有的认识,不墨守已有的陈规。求异并不是刻意地与别人找出歧意,而是站在与别人不同的角度上看同一个问题,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是相异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之上。
领导者要敢于批判那些先入为主的东西,人为引起观念与看法的改变。因为在同类观念中先入为主的思维,产生了立异图新的强大阻力,如果要想有创新思维,就必须努力排除这种障碍。对于符合组织发展的事物要坚决支持而对于不利于组织发展的事物要毫不留情地取缔。
领导者所面向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地由现在走向未来,现在是立足点,未来是着眼点,未来是过去的积累,是现实的延伸,是尚未展开的现实。把握未来,努力摆脱昨天,不管昨天是辉煌的还是苦恼的。把握未来,最主要的是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明确的超前思维在激烈的竞争中敢于领先。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影响着他的开拓能力,领导者要达到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准确把握现在和未来,当然更重要的是未来。
学会自处领导者善于自处是甚为要紧的事。中国古语云,贵不能骄,富不能侈。随着地位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有些人就会不知不觉放松要求,骄傲自满,奢侈铺张起来。因此,领导者一定要把握住自己。要正确对待名利、地位等问题,也就是说要善于自处。
善于自处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
知人难,知己更难。古人说,人的眼睛能看清楚远处的东西,却看不见近处的睫毛。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很不容易,因为自己看自己,难免带有主观的成分、感情的色彩。就像有些家长看不见自己独生子女的缺点或毛病,这并非他们智力不够,而是被溺爱之情蒙住了双眼,迷住了心窍。从实践中来看,在就任之初,位子尚未坐稳时,领导者通常比较谨慎,能恰当地估计自己。但当工作打开局面,取得成绩,受到表扬、赞扬的时候,往往有些人就不冷静,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飘飘然起来。一位领导者因此而变得不谨慎,周围的人都能感觉到。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知彼,不知己,虽称得上是智者,但还算不得是明白人。领导者不但要尽可能了解他人,更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具体说,就是要客观地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恰当地评价自己的成就与不足,实事求是地决定自己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不能做的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德才水平,都会对自身和领导工作产生消极影响。有的领导者认为,不要高估自己的形象,不要高估自己的成绩;但也不要低估自己的价值,低估自己的潜力。这样想,这样做,较为有利。
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夸夸其谈,自我炫耀,在会议上或到群众中去时,总是自己先说一大通,把别人想说的话都堵回去,自己把自己封锁起来,是缺乏自知之明的典型表现。
要做到具有自知之明和善于自处,必须乐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省是察看、检查的意思。自省即是自身的反省,这既是自身修养完善的手段,也是通过修养而达到的一种习惯美德。中国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近代伟人毛泽东说:“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前苏联著名的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也说过:“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假如是正号——很好,假如是负号,那就采取措施。”
乐于自省的人是工作、生活中深思熟虑的人,乐于自省是自觉性的表现,能这样做,其进步必然快,因为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古人云:“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一个人只要多做反省,任何事都可以变成自己的借鉴,作为自己行为标准的药石之言。自省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对自己的思想活动、言行表现等进行反省,冷静地分析对错得失,明确努力的方向。很多领导者都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如每天下班后、就寝前“过过电影”,坚持写日记、周记等。有一位老教育家说过:“日记虽小事,然作时多在深夜,追省一日所为,有益于防患未然,悬崖勒马皆在此时。若日日无间断,虽无意自省已尽自省之功矣。”
2.从自己的工作对象即周围人和事的反映中,来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形象。心理学家柯里说:“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等都是自我认识的参照点,有心人在员工中随时会捕捉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警醒。这是在员工中照镜子,从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当员工中赞誉之声鹊起时,要会“正面文章反面看”,及时“返璞归真”,找出差距。当员工中有怨言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怨言中有民情可察,有民意可知,有时往往是不满情绪的预兆。尤其在不足和不良倾向方面,要做到见微而知著。生活中不乏这样的领导者:员工意见较大,甚至有点“四面楚歌”的味道,可自己“自我感觉良好”,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演变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这就太愚钝了。
3.与别人相比较对照检查自己。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这个意思。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只有把自己与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行比较,才能确定自己的社会位置以及长处和短处。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其他人作为参照,就不能有效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要经历一个比较过程的。自省更要自觉地放开眼界,特别注意向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因为他们的优点长处更为集中,学习起来也更明确。领导者要做学先进、赶先进的带头人。
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人自懂事起就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前进,人们的动力来自于这个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头的苍蝇毫无定着,碌碌无为。托尔斯泰将理想比喻成指路明灯。对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来说,理想目标乃是他不断有所追求,有所进取的内在动力。
领导者实现自我领导的第一步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要有“只顾攀登更高峰”的精神。但是这种攀登也必须是理性的,需要以一定的现实作为基础,并要注意道路的方向,这条道路必须真是理想与现实统一的细节,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因素是要发挥“攀”的能动性,客观则是强调主观努力与客观的符合。
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何种困难。理想目标是属于明天,而现实属于今天。
未来的理想越高,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就会越漫长,曲折性就会越显著。领导者要使自己及所有成员为理想而作的奋斗要成功而不要失败,就需要发挥极强的韧性与意志力,顶住各方的压力,力排各种困难与阻力。
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追求,需要有一种对事业执著的追求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还要有对失败坦然的心态。任何高明的领导者总有失算的时候,面对失败,是逃避还是继续,也许正是成功者与一般人的区别所在。优秀的军事家也有失败,但他们在失败面前从来不服输,有一种什么困难都压不倒的气概,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常常把握住反败为胜的契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姿态。美国的艾科卡是一位从浪尖到低谷几经沧桑的企业家。他曾为福特公司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老板的猜忌而被解雇。用艾科卡自己的话说是从珠穆朗玛峰顶上被踢了下来。但他没有认输,他重新受聘于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后,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他的坚韧的意志与顽强的精神给他带来了成功,克莱斯勒“复活”了,艾科卡也被誉为美国企业之神。
领导者的理想最大的忌讳就是空洞而不具体,对一个组织来说,需要有一个可行的,能够看得见的具体理想,这样才会让人觉得有希望去实现它,如果是捉摸不定的理想,别说组织成员,就连领导者本身也不知该如何实现。各个组织有各个组织的特点,企业要谋求经济效益,而事业单位则要求高的社会效益,如果不分组织的类型、性质而一刀切地制定目标理想,那么这种理想必然是空洞无力的。
自尊为重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在《金言》中指出:“最要紧的是自尊。”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认为:“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简单说,自尊就是自觉做一个高尚的人。这有两方面的内容:从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人是主人,物是从属,人操纵和支配物,人高贵于物,而不是相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条中的两条都是讲的金钱财富,也就是物欲对人自尊的考验,正确取舍就保持了自尊。这就叫“物物而不物于物”,即做物质的主人,不做物质的奴隶。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自尊是在人群中的自我承认、自我肯定、自我尊重,它是由自主的意识和独立的人格所形成的,并因自尊的行为而得到他人的尊重。人做什么样的事,也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人与物的关系也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建立起来,实际上也贯穿着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后一方面的内容更重要。
自尊意味着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负责,所以首先要有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前者是内在的自尊心,后者是外在的尊严。自主意识是自我依据对真理的认识,对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等进行独立的判断。自主意识要求的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更不能屈从于权威或多数人的意见,违心地放弃自己的主见。在原则性的争论中,那些左右逢源的骑墙派,社会风云突变中朝三暮四的风派人物,都是失去了最可宝贵的自主意识。当然,自主意识也绝不意味着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这恰恰是自主意识差的表现。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意识离不开社会空间。实际上,自主意识是对社会,包括自己所从属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的自我抉择、自我认定和自我坚持,这些社会和群体意识也只有通过人的自主意识才能得到现实而生动的表现。如果人的自主意识只反映个人私欲,不反映社会要求,绝谈不到自尊心和人的尊严。
自主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独立人格。人如果丧失自主意识,或者有意趋炎附势,依附于他人,受他人支配、摆布,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如妄自菲薄、阿谀谄媚、卑躬屈节、丧失国格等,这也就没有尊严可谈了。有的领导者在上级和下级面前有两副面孔,召开员工大会时不是面对台下的员工讲话,而是一味侧身面向上级来的领导讲话;还有的领导者对上级的批评即刻快速反应,或虚表同意,或沉痛检讨,显得轻率,这都有失自尊。自尊的人对上级的批评起码慢半拍表态,经过理智的思考,再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总之,自尊具有社会的标准性,人的行为只有符合社会标准,受到社会的褒奖,才会有自尊。自尊实质上是人以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来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指导自我和评价自我。
自尊的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最知道尊重他人,这恰恰是自尊的表现。作为领导者,要特别注意尊重下属工作人员的姓名、肖像、面容、职业、隐私、成就、声誉,尊重人格尊严,不允许讽刺、挖苦、歧视、嘲笑哪怕是做了错事、犯了错误的人。“士可杀而不可辱”,侮辱他人是自贬人格。需要批评下属时,为维护下属的尊严,可多强调下属工作的重要性,如“你是单位的关键人物”,“你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荣誉”,“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你更该给那些新同志做出个榜样来”,等等。一个人感觉到自己举足轻重,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批评,更加完善自己。
自尊的人自珍自爱,绝不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面貌特征和个性特点。无论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长相漂亮还是不漂亮,躯体强健还是有残疾,自尊的人都会正视自己的特点,自豪地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并不因自己的自然品貌和特征而感到羞愧,掩饰自己的外貌,人为地改变自己的自然本色。
舍弃自己拥有的身心而去刻意模仿别人,东施效颦,矫揉造作,正是缺乏自尊者所为。还有,自尊的人承认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必然有坚强的耐受力,无须抱怨他人。有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是失去自尊和自我依赖的表现。如有的人“叫苦”,有的人“喊累”,这说说也未尝不可,但成为一种怨言,让别人去承受,实际上是把他人做为依靠,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很多情况下,这种抱怨的消极作用对自身影响更大,不如埋头去做些切实的事情。
自尊的人希望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荣誉、名望,这种自尊心无论对领导者还是下属都无可非议。“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都能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得到社会应有的肯定。问题在于要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创造性的劳动去获得,并从中实现和体现自己的尊严。
“天助自助者”,不但是“天”,人也是一样,喜欢帮助那些勤勉奋进的人。
领导者的自尊往往还通过仪表风度显现出来。注重仪表,修饰得体,衣着庄重整洁,言谈举止优雅,待人彬彬有礼,这是自尊的表现。不修边幅,衣着邋遢,不讲基本的礼貌和规矩,这是缺乏自尊,从性格上说常常是自尊心不强者所为。作为领导者,层次越高,越要注意衣着外表。有一篇讲“观人术”的文章说:“大人物都注重自己的仪态,所以他们从头到脚都经过细心的打点,如果你注意看的话,会发觉他们的鞋子不但拭得晶亮无比,而且双双都出于名师制作。”在我们看来,人从内心到外表都应该是美的,庄重的服装和仪表会反过来更加规范人的举止行为,就像人们进入高雅的场所格外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样。
自尊自重,这是领导者最可宝贵的品质。领导者做工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要靠真理的力量陶冶、锻炼,真理的力量则更靠人格的力量去支撑。领导者人格的力量,也就是领导者在下属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古语曰:“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心兼有威信。”领导者的形象和威信,是领导者以自己自尊的言行,长期塑造和培植起来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要损害和破坏其形象、威信,降低人格的力量,由于领导者所处的特殊地位,只需一个有失检点的行为即足矣,这恰似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培根说:“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如果说担任领导职务是一种幸运而不是厄运的话,领导者更要加强修养,谨慎处之。
锻炼自控能力自控是抑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以最合理的方式行动。自控的反面是失控,如感情冲动、表情异常、言行出格、一反常态,以及平时所说的魂不守舍等。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伟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
自控不等于凡事都无动于衷。该喜不喜,该悲不悲,该怒不怒,没有脾气个性,“一锥子扎不出血来”,那是麻木不仁。人的正常的喜怒哀乐的反应都是理所当然的。领导者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对于被领导者的情感、行为能够产生较强的导向作用,也是一种感染力和驱动力。问题在于这种喜怒哀乐要围绕和服从于组织目标,并且适度,即程度相当,不因此而丧失理性。
良好的自控能力是领导者重要的意志品质,也是衡量领导者的涵养气度的尺度。领导者的自控包括很多方面。
首先,危机时保持冷静。危机可以锻炼人,也可以毁灭人。工作中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都是对领导者的考验。而且,越是在危机中,“政敌”往往也就出现了,因此更是慌乱不得。尽晓危难于心,袒露镇静于态,这是危机中需要的领导品格。在生活中常见有两种人,一种是遭遇一点不幸就捶胸顿足,呼天喊地;另一种是对于面临的横逆,尽管也不免感到痛苦,但绝不会因此而失态,更不会一蹶不振。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克制自己,势将招致更大的不幸。即使在面临不可逆转的命运的时候,也能泰然自若,保持豁达的心境。领导者在部属面前,理应如此。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从一定意义上说,危机正是给领导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危机中恰恰常包含着转机。在困境和逆境中,镇定自若、沉着应对、稳健地处理问题,才能稳住阵脚,掌握时机,保持主动,适时化劣势为优势,如果领导者显露惊慌失措或悲观失望情绪,就会像疾病一样迅速传染他人,局面愈发不可收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在法西斯侵略者兵临城下时,仍照样举行节日庆典和阅兵典礼,不愧为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历史上还有许多失败的英雄,他们的镇静和自尊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后人钦佩、景仰。
其次,不为内耗所干扰。领导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事情之一是内耗。当人际群体处于某种无序或不协调状态时,其系统内各种力量之间相互抑制和冲突,从而使有用力量减损和抵销。换言之,内耗是一种无组织力量,它瓦解群体的内部结构,削弱群体的外部功能。群体内的争权夺利,争斗不休,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属“树欲静而风不止”。有的领导者不得不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考虑如何应付复杂的派系关系。有的被闲言碎辞所缚,被他人捉掇和左右,被内耗“耗”得心灰意冷,难以施其才,达其志,失去了工作的进取心和锐气,失去了自我。内耗是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其中可能有原则性争论不能回避。但既为内耗,大量都是无关大局、摆不到桌面上的无原则纠纷,或兼有上述两方面因素,因处置不当,才演变为内耗,及至把领导者自身也牵卷进去。因此,对这类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正常的组织途径来解决,另一方面要善于自控。包括对待围绕领导者个人的流言蜚语、成见,不负责任的、自由主义的小动作甚至于背后的挑拨离间、恶语中伤、人身攻击等等。
大家熟知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作为政治谋略,对此人们多给以贬义的理解。但在现代社会,人们从修养的角度,也可以褒义地理解,即应在小事上谦让忍耐,不要因计较鸡毛蒜皮而影响大局。
再次,尽快摆脱坏情绪。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吉凶祸福,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好和坏的时候。专家认为,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前景,短则几小时、几天,长则几周、几个月。好情绪一般对人是大有帮助的,如乐观和自信使人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心境像磁石一样吸引人,把人引向成功;而悲伤、焦虑、气愤、冷漠、失望、内疚或者还有没情绪等坏情绪,其影响就是消极负面的了。它消耗人的精力,使人陷入泥潭,裹足不前。领导者要善于控制情绪,调节自己,尽快摆脱坏情绪,不要被坏情绪所支配。
世间没有不可医治的心灵创伤,只要有时间。但要尽快摆脱坏情绪,还要依赖当事人自己。这就需要在不良情绪侵袭时,理智地分析不良情绪形成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最好从根子上加以解决。如果与不良情绪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不存在了,不良情绪当然也就消失了。此外,也可以通过适当的交谈倾诉、转移心理注意力等方式,改变心境。如领导者有自己的业余爱好,看看文艺演出、听听音乐、打打球等,可以用来调节情绪。还可以在周末与好友、家人一道去逛逛街,消遣一番,用周末的轻松愉快,调节一周的紧张烦恼。
生活是立体的,在它的每个侧面和交叉点上,都蕴涵着成功的契机,不要把自己囿于某一件事情上,应该使自己的愿望灵活一些。这样,一旦遇到了难遂人愿的情况,就有思想准备放弃原来的想法。要看到,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一个愿望是绝对神圣、不可更改的。
最后,发怒得当,善于制怒。这是领导工作中最普通和常见的问题。在一些领导者修养的书籍中,人们囿于固有的思维定势,总是认为凡是领导者,其待人接物永远应该端庄稳重,平易和蔼;发怒与领导角色的行为规范不符,会损害领导者的形象。有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即使碰到怒不可遏之事,也强迫自己抑而不发,似乎这样才够修养。其实,这与动辄发怒一样,都会贻误工作,损害领导者的形象。“气血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不应当凭个人意气发火,但为真理、正义动怒却是理所当然、必不可少的。在原则问题上、事关重大的紧迫问题上、部属失职渎职等问题上,领导者发怒对当事人具有刺激性和震撼力,对旁观者也有警戒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推动工作的进展。这类动怒是领导者忠于职守的表现,适当渲泄自己的感情,也不能算是失控。在很多部门和工作岗位上,如果领导者没脾气,虎气不足,“猴气”有余,文文静静像个小媳妇,不会发怒,反而成不了好领导。
制怒的有效方式是预防。从心理上说,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有客观的认识,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希望。只要去掉这些幻想和希望,愤怒便不易产生。作为一位领导者要明白,你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赞许,任何时候都会有人反对你,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工作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波折,都按你预想得那样发展是不可能的。有了这种思想准备,就能应付不如意的、预料不到的事情,不会轻易发怒。如果意识到自己要发脾气,就要努力推迟愤怒,比如推迟15秒,然后再发作。等到下一次又要发脾气时,推迟30秒。这样多次的延长就是最好的控制,逐渐把不必要的发怒减少到最低限。
从日常工作中容易引起某些领导者气恼的事情上看,领导者要注意心平气和地对待工作中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意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开展哪些工作,如何开展工作,怎样评价工作所取得的绩效等有不同的看法;另一类是公开、正式场合直截了当给领导者提的意见,或者是用间接的方式提意见,侧面流露不满等等。后者更易使领导者面子上挂不住。总之,不是顺耳之言,而是逆耳之言。对这些见解、意见动怒不应该,也无济于事。要允许人家讲话,更要让人把话讲完,做到不仅表面不怒,内心也确实不怒,叫做拿得起,放得下,睡得着,当然不是不重视,不思索。这就是修养的问题。
工作中有不同意见,哪怕是针锋相对的意见,都是正常现象。不能要求所有人考虑问题都和领导者一模一样,那反倒是怪事了。一位高级经理人员说得好:“你的地位越高,就越要听取正反两方面意见。如果你的人只会对你一味称是,你们两个就肯定有一个是多余的人。”一位领导者听到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就坐不住,或拍案而起,激烈反击,或事后耿耿于怀,不仅做不好工作,还失去了领导者的气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各陈己见,相互讨论,尽可能求得一致,或者求大同,存小异。当场不能解决的争论或问题,亦不必强求,不妨暂放一放。事缓则圆。
至于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竟见,很多道理都是众所周知的,重要的是在于实践。这里只从自控的角度讲一点:有时候,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这与自尊并不矛盾,但可能使人的心绪更易于平静。从生活中观察,真正做到闻过则喜实属不易,确是修养到了高尚的境界方能为之。然而平静地接受人家的批评和意见,尽管面子上一时可能有点下不来,但却认真地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不与人计较,这是每个领导者起码应该做到的。
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即人的意识的生命活动展开和实现的模式或样式,它表明了生活的主体在一定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和生活观念的指导下,为满足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生活活动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程度等。
人类进行改造世界过程伴随着他们生活方式的接受过程,总的趋势是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领导者认识到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他们日益关注职工的生活质量,并注意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但也有不少领导者忽略了这个问题,他们一年四季就是一个“忙”字,一天到晚就是一个“累”字,除了品尝工作的苦乐,很少享受闲暇的情趣。有的下班后无所事事,几乎是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有的则沉溺于过量的、没完没了的应酬与交际中。
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创造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闲暇生活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保守性与惯性、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中职业活动的单一与闲暇活动的多彩,紧张的工作节奏与悠闲的生活情趣,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根据自身生活条件和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自觉调整生活方式中的一与多、静与动、快与慢、重复与创新、严格规范与自由活泼之间的关系,适时适当地随着生活活动领域的转换,实现活动方式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以求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平衡,这是生活的真谛和生活方式的和谐之所在。换言之,要自觉、主动寻求闲暇生活的多样化,在闲暇时间自由选择不同的生活内容。
总之,领导者不要成为人们所常说的“只拥有周末,却不拥有闲暇”那种类型的领导,所谓只拥有周末,是指每位领导者都有休息时间的周末,却不拥有闲暇是指领导者在周末时间并没有真正得到放松,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闲暇。闲暇指的是一种内在闲适、自在的悠悠之情,是精神上的彻底放松。现代人平时的生活极度紧张,神经像上紧的发条,所以需要真正的闲暇。当然闲暇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干,那是无所事事,工作之余热衷于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忘了自我,这是一种真正的闲暇。
闲暇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唱歌、跳舞、吟诗、作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而打球、跑步、滑冰、游泳、登山、下棋、健身等属于体育型活动,看电影、戏剧、文艺表演等是观赏型活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休息,使身心得到放松,情绪得到渲泄,肢体得到锻炼,又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拓展胸怀,使气质精神进一步美化。
领导人还应该有普通人的感情,也需要进行感情交往和体验闲暇活动。适时地到公共场所挤一挤,转一转,到大的中心商场购物,去亲朋好友家聚会等,都是有益的。领导者的家庭生活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另一个活动天地,家庭由有亲缘关系的人组成,是一种亲属关系模式,领导者回到家庭,在与家庭成员打交道时,又处在家庭角色的地位,家庭成员比外界人士可以更多地看到他的全部行为。家庭成员期望他不仅成为好的领导者,还要成为家庭的好成员,胜任自己的家庭角色,要知道事业的辉煌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还有赖于稳定的有益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