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人有什么好处
先做一个好人
人一辈子努力的在于做人,在做人方面没有价钱可讲,没有牢骚可发,没有客观可拉扯念叨。先搞好自己的气度与见识,搞好自己的品质与人生观价值观,把握好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培养好自己的基本人格,再去学习学问与技能。
做人第一,人际关系第一,道德自律第一;学习第二,文才文艺第二,做事与前程第二。学的有多有少,文化知识有深有浅,事功有大有小,前程有高有低,你先做一个好人再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孩童少年们,回家要孝孝顺顺,出门要与旁人兄弟姐妹一家人般相处,说话做事都要谨严,讲究诚信,说到做到,要懂得关爱众人,这样做了就走向了仁德圣贤(远离了乖戾恶丑)。里里外外,都做得差不多了,仍有余力,好的,可以再去学习读书,学点文化、文献、文章、文学、文事、文艺了。”
《学而篇第一》
做好人就是成功
真正的仁者,求仁得仁。
求仁的目的是得到仁,不是功利,不是名位,不是安泰,不是享受,而是树立仁的标杆、仁的范例,因此,真正为了仁而牺牲的人,他们没有怨怼,也没有不平,没有不甘,他们是胜利者、成功者,他们求仁得仁。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他们追求的是仁的理念,他们获得的是仁的完成,还有什么可怨的呢?”
《述而篇第七》
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有才,有能力,有执行力,称得上是好材料;
有德行,有仁爱,有奉献精神,才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嘛,算个材料(器件)喽。”子贡问:“我是个什么材料呢?”孔子说:“一件宗庙贵器吧。”
《公冶长篇第五》
做好人,最安全
诚信、好学、坚守,正确地判断选择,符合道德原则,也符合安全原则。
最正确的生活之路、从政之路,一般情况下,应该也是最有效的安全护卫之路。有是非、正误、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原则的人,恰恰较能保护自己。
而投机取巧、无耻紧跟、舐痈吮痔、助纣为虐、浑水摸鱼的人,一定会自毁其名,自毁其身。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诚笃守信,喜爱学习(或努力学好)。坚持行善大道,不惜牺牲生命。”
《泰伯篇第八》
天良是最大的免疫系统
一腔仁爱,一心向善,一意仁德,这就是天良,这就是纯朴,这就是免疫系统,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与恶绝缘,这就是最大的珍重与爱惜。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如果立志追求仁、践行仁,也就不会作恶(被认为作恶)了。”
《里仁篇第四》
有品德的人,干吗吗成
要重视德行,并视之为首要。
有了德行方面的成就,干吗吗成,无往而不利。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孔子说:我的学生中)德行方面突出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先进篇第十一》
君子完胜小人
君子的最大优势是他的坦荡荡,他的精神境界高远阔大,他可以做到对那些明枪暗箭、蚊蝇骚扰、眼药水花露水置之不理,他的精神空间是小人的百倍千倍万倍。
小人之小,首先是境界小格局小,鼠目寸光、抠抠搜搜、计计较较、委委曲曲、窝窝囊囊,能不丢人吗?能不在君子面前完蛋吗?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人襟怀坦白宽阔,大大方方;小人则是患得患失,嘀嘀咕咕。”
《述而篇第七》
好人有权利好恶
仁爱(善良、友好、互助)之心,是人之为人的主要品质。
你是一个仁者,你有权利要求你的友人也是仁者,你有权利拒绝做不仁者的同谋。而如果你压根儿就不是仁者,你不具备仁人的基本品德,你无法与任何人建立可持续的友善关系,你没有权利、没有根据去喜欢任何人,同样没有权利、没有根据去厌恶任何人。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仁人才懂得应该如何喜欢别人,也才懂得应该如何去厌恶别人。”
《里仁篇第四》
一个好人三个帮
对于德行的讲究是不会孤立无援的,讲求德行,必然会赢得自己的同道与盟友。
要有这个信心,德最后能战胜恶。
德必有邻的反面就是恶必少援,恶必有恙,恶必有报。
“德不孤,必有邻。”
“对于德行的讲究是不会孤立无援的,讲求德行,必然会赢得自己的同道与盟友。”
《里仁篇第四》
好人无畏
仁德能够增强信念,
才能能够鼓舞人心,
学问能够放宽胸襟,
智慧能够减弱压力,
一个对自己的选择与品格充满信心的人,绝不怵头。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上天把祂的恩德赐予了我,一个恶意的官员桓魋能奈我何?”
《述而篇第七》
好人也要法律支持
道德概念的力量在于它的美好,它的人性化、主体化,即它是人的主体趋向,是人的主动,而法制、礼制带有社会契约性质,某种强制性质。泛道德论的不足是它的弹性内涵,可多可少,可弱可强,可浓可淡,不好把握:太轻飘了未必有效,太夸张了走向反面——走向名教杀人,如对于女性的道德要求。
而法律以成文的形式将规矩定下来,更具有规范性,人也不能随意解释。因而道德需要法律的帮助。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敬而不知礼法,是徒劳无益;谨慎而不知礼法,是畏缩不前;勇敢而不守礼法,会扰乱秩序;直率而不懂礼法,会伤害别人。”
《泰伯篇第八》
二、怎样做一个好人
做人要端正,虽然有点累
心术要端正,行为要端正,举止要端正,每个细节都要严肃认真,端正完美。
有点累,但毕竟可敬可钦。
席不正,不坐。
坐席没有摆端正,不坐。
《乡党篇第十》
坚持好人的原则
做人要坚持仁的原则、仁的道德底线,不能搞绝对的实用主义,不能因利忘义,不能伤天害理,不能失去对人的善良爱心。
在社会急剧发展转型的时期,人们会有一种价值困惑、价值歧义、价值失范。我们应该记得,人总要有一点不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坚持不渝的绝对理念——那就是坚持仁的原则。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即使只是吃一顿饭的工夫,君子也不能有违背‘仁’的行为与思想。即使是仓促与颠沛(窘迫)之中,也要坚守住自己的仁德大义。”
《里仁篇第四》
坚持原则不容易
君子固穷,这里的固字很妙,固穷既是压根儿就穷,也是固然穷,仍要如何如何地坚守。这有几分英雄主义的悲情。
坚守一个人的理念原则是不容易的,连孔子也有过这样穷途末路的遭遇。我辈有点挫折的经历,又算得了什么呢?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本来于物质上就是艰窘的,虽然艰窘,却能固守着自己的规格礼法。小人遇到困窘的事态,那就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卫灵公篇第十五》
好人就是做好三件事
人人都希望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充满高尚道德,但孝敬的落实需要赡养,忠诚的考验离不开绩效事功,朋友的诚信也不能没有互相提携帮助,能对自己的友人施以援手。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侍奉君王,能够具有献身精神;与朋友交往,说到做到,诚信第一。”
《学而篇第一》
君子的三种表现
对于工作,就是要发挥正能量;
对于同僚,就是隐恶扬善,广结善缘;
对于家庭、婚姻、朋友,就是尽力维护。反过来说,不要成为一个破坏性的角色。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人尽力成全别人的或邦国的好事。”
《颜渊篇第十二》
谦逊的品格
要学会做一个温和谦逊的君子,而不是抓住机会吹嘘显摆,别去接受那些夸张的忽悠,而是去从最平常、最基础、最切实处做事。而且,对于君子来说,艺不压身,掌握多项技能也是重要的。
君子的品格,好就好在诚恳而谦逊,清醒而温和。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我从小生活在下层,所以学了好多低层百姓从事的事。君子会视这些东西为多余吗?不会的,不嫌多。”
《子罕篇第九》
自信的人更礼让
礼让谦逊的本质是自己充满自信,从而更加尊敬与愿意请教别人,正因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量信息,不怕旁人忽悠,不怕旁人轻蔑。愿意汲取一切合理的哪怕是不同的意见,正因为自己胸有成竹,心如明镜。
一个人越是处于优势,就越可以礼让三分。
而对于小小不言的误解、鸡毛蒜皮的争执、意气用事的攻讦,根本不屑一顾。这些话讲得提气给力。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以自己的多才多能却甘向无能的人请教(相信各有所长,他们仍能在某方面指教自己);知识丰富的人向一个知识贫乏的人请教(相信他们仍然能具有自身没有的知识、智慧,相信与许多人有互补的可能与必要);自己明明有丰盈的见解,只像是一无所有(注意聆听汲取他人的见识);自己明明有实在的依据,只像是空空洞洞(注意面对不同的说法);被侵犯了也不争论辩白(不必为自己而争)。”
《泰伯篇第八》
不仅讲爱,而且实践爱
自古至今,讲仁爱(德性、泛爱、爱心、善良、利他、原则、信仰、价值……)的人多了,真正从心里使劲的人似乎并不常见,相反人们常常见到盘算利益、名声、权力、享受的人,正因如此,注重内心的仁爱高尚的人更加难能可贵。
“我未见好仁者。”
“我还没有见过自觉追求仁爱的人。”
《里仁篇第四》
狠斗不仁一闪念
为什么做到仁那么不容易呢?因为人的内部外部,都有大量的欲望、私利、愚蠢……用佛家的说法,则是贪嗔痴怨……破坏着一个人的仁德。一个人能够时时狠斗不仁一闪念,时刻不放松,也殊不易。
因为人人心中皆有仁德存在,重注内心的修养,就会不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内心的修为,是永无止境的。
“其心三月不违仁。”
“颜回的内心是长久地不违背仁德的。”
《雍也篇第六》
勇敢也需要学习
勇敢,是一种正面的品德,但如果没有经过学习培育修养,单凭一种朴素的天性,仍然会有所偏颇。
至今仍有这样的人,自命直爽,其实是哗众取宠;自命易使好用,其实是浅薄迎合;自命血性男儿,其实是吹牛作秀;自命万事通,其实是万事稀松;自命踏实,其实是出卖拙笨;自命意见领袖,其实是大言欺世;自命独立人格,其实是沽名钓誉;自命特立独行、前卫超前,其实是干货无几、装模作样……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但不喜好学习,他容易莽撞生乱。”
《阳货篇第十七》
勇敢必须服从义理
勇敢不是抽象的与绝对的。
勇敢不能与愚昧为伍,不能与偏执拥抱,不能与狭隘结合,而要与深明大义,与懂道理、讲章法、有智慧、心明眼亮一道。至今仍是金玉良言。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对于君子,最重要的还是弄清道理与原则(义理)。君子有勇气却没有弄清义理,偏离了正道,就会作乱坏事;小人弄不清义理却又胆大包天,就会成为强盗。”
《阳货篇第十七》
三、识人的方法
进入社会第一步,了解别人
人这一辈子,尤其是进了社会,进了体制,进了公司,哪怕是进了黑手党,都有个相互理解、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问题,一大半所谓选择了“入世”而不是疏离出世的人都有怀才不遇、怀忠不遇、未尽其才、未尽其忠的牢骚。
故此,“知己”(还有专门针对老板的“知遇”)一词,在国人中极其珍贵,叫作“士为知己者死”。
你又理解了几个人,尤其是你又理解了几个君王、长上、领导、老板!可谓振聋发聩!一言可以兴邦,也许略显夸张,一言可以救己悟己,信然!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必因为他人不了解自己而郁闷,怕的是自己并不了解旁人。”
《学而篇第一》
既要讲人情,也要开新局
中式人情文化,有它的局限性也有它的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六亲不认并不是好话。但施恩从身边做起的说法境界太小,遗留下不少祸根。重视故旧亲朋,固然是一种善意,但不断开拓新局面的需要又会促使你不能停滞不前,更要发现新人新制新意,怎么能裹足不前,徘徊在关门抱团自我温暖热乎上!
尤其是身边亲友故旧会有利用权力关系寻租谋私的情况,会有犯错犯罪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能坚持义理原则,就更重要了。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不会不顾自己的亲朋,不会让大臣抱怨无端被冷落。对于老关系,如果没有大毛病,不能舍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一味求全责备。”
《微子篇第十八》
朋友相交的首要原则
互相尊重是人际关系的普适原则,朋友相交亦是如此。
朋友相交,一个是久了容易轻忽大意,粗疏急躁,暴露弱点。如能一直注意彬彬有礼,则很宝贵。一个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越是与友人结交得久,越是显现了友谊的珍贵。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晏婴——晏子)这个人善于与人交往,历久而与友人更加相互敬重(或虽久而无失敬)。”
《公冶长篇第五》
交友之道,先认识自己
你想有所交际吗?
你应该考虑的是你的自身条件,而不是先考虑别人的条件,你应该思考的是你的贤德程度、智慧程度、友好与可交程度配不配让人家结交。你应该考虑的是自身应有的态度,而不是对方值不值得,或是否适宜你去结交。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如果我自身不贤良,那就是旁人不搭理我的问题了,哪里轮得到我去拒绝旁人?”
《子张篇第十九》
为什么会交到损友
多数人未能免俗,会一面看出了某些人的阿谀、阴柔、投机,一面觉得这样的人也招人待见,有用场,可以给你抬轿,可以解闷,不妨交往与使用。最后,是自己被他们利用。
同样,你也会看出某些人的耿直与诚信,但是你怀疑他们犯傻、不合时宜、说话不好听,于是最初是敬而远之,其后是厌而拒之,最终是怒而诛之。
于是,你结交了小人,远离了君子。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闻多识的人交友,这是对人有益的。再有就是与阿谀拍马的人交友,与阴柔诡诈的人交友,与见风使舵、巧言令色的人交友,则只能造成负面的后果。”
《季氏篇第十六》
知心要比知人难
知其心比知其人难。这是事实,与知道一个人的心术相比,知道他的才干能力是否符合工作需求比较容易。
因为,能做事固然好,做人就更深邃,内心的要求是无限的,内心的标准是至高的。
“不知其仁也。”
“我不能肯定他是不是一个仁人。”
《公冶长篇第五》
善于察言观色
要善于从言谈话语中分析一个人的心术、动机、水准与意图。
这也需要相当的生活与政治经验。说说是没有用处的,只能反复听而察之,察而判断之,追踪而核对之。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知道言语的内涵与途径,你就没有办法做到知人善任。”
《尧曰篇第二十》
犯什么样的错,是什么样的人
人的过错,各有其类别归属性质。看看一个人有哪些过失,也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错误也是分类别的,伟人的过失与小爬虫的过失不可能是一类,蠢货的过失与智者的过失也各有特点,仁人志士的过失与低俗下流的衣冠禽兽的过失没有可比性。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的过错,各有其类别归属性质。看看一个人有哪些过失,也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啦。”
《里仁篇第四》
提醒一:狂狷之人也可爱
狂的人沾点愤青劲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他人,骄傲嘚瑟。狷的人沾点自恋劲儿,自命清高,尖酸刻薄,袖手旁观,不说不练。这样的人在我国知识界呼之欲出。既狂且狷的人也有的是。
只要没有与权力联手,不是要统一个性、统一风格,应该说各有其可爱处。
最可厌的是另一种人:伪狂放、伪狷介,满口空谈高论,一肚子俗不可耐,全部记录都是鸡鸣狗盗、蝇营狗苟。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找不到践行中庸之道的人与之为伍,那就与狂狷的人结交吧。狂的人激进热烈,狷的人冷漠清高、有所不为。”
《子路篇第十三》
提醒二:不要单打一
事物可以分科分类,比赛可以有不同的门类,扩而广之,人有各类,业有专攻,事有多种,不能用单打一的标准、单打一的价值规范来衡量一切。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箭好不好不在于是不是箭穿靶皮,原因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用力大小不同,在射箭上有不同的功夫、不同的路数,不能混为一谈。”
《八佾篇第三》
提醒三:不做好好先生
望去端庄,因为他从根上就正经、正派、认真、恭谨。靠近了温和,因为有人向他走过来了,他应该尊重别人,善待别人,听得进别人的话,欢迎与他人交流沟通。说话严厉,因为他目光敏锐,头脑清醒,洞察万象,看得穿各种低级手段,眼里不掺沙子。
越是君子,越有他苛刻的一面。智慧是逼人的,道德律令是逼人的,高境界是逼人的,站得太高,庸俗必然感到他的压力,他不是好好先生。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君子的神情有三种变化:望过去,他很端庄;走到他的近旁,他很温和;听他说话,他相当严厉。”
《子张篇第十九》
四、待人的智慧
待人有智慧
视别人为敌,老是不惮用最坏的心思去想别人,太痛苦太激愤也太伤身心。
以善对人,但又要世事洞明,眼里不掺沙子。
“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不用诈术去逆袭别人(或不预料他人是在欺诈),不预设别人是不讲诚信的,但是对一切不良不端仍然能够洞察防范,仍然能够防微杜渐,先知先觉,这是贤明啊。”
《宪问篇第十四》
学会和人相处
君子,用不着天天去拉选票,但不遭众人讨厌,还是一条底线,你总不能以招人厌恶挨人詈骂为荣。
再说,年轻时候有点少年气盛,得罪人多也就罢了,四十而不惑了,你还不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连孔子对你也感到爱莫能助了。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年已四十,仍遭厌恶,这样的人也就完蛋了。”
《阳货篇第十七》
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尊重自己
对特殊状况下的人,有特殊对待,表明的是你不仅关注自己,也关注尊敬照顾他人。为什么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同胞有时做得竟是那样差?
懂得尊重旁人的人,才能尊重自己。能尊重旁人的角色、处境、困难,所以能理解与照顾人生的方方面面的境遇与可能,这才是文明。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见到穿着丧事服装的人、衣冠整齐着正装的人、视力受损或丧失的人,即使他们年轻,也一定起立为礼;经过他们的时候,一定要弓腰快走。
《子罕篇第九》
多为别人着想,世界才会可爱
盖世间诸多麻烦,在于人、己的两张皮:谁都是不愿意受伤害受损失的,但是会自以为是地在不经意间乃至有意地为他人造成伤害损失。
你不愿意被勉强被委屈,但是你的自我中心,你的随着权力而畸形膨胀的自我,常常在勉强旁人委屈旁人。
你不愿意看到旁人牛皮烘烘、得意猖狂、胡言乱语……或者抠抠搜搜、奸诈自私的样子,但你自己不能保证绝对没有此类不可一世或低下不堪的表演。
不用说国际国内的政治大事了,就是夫妻之间,能认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吗?
多为别人着想,这个世界就变得可爱多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不希望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你也不要做到旁人头上。”
《颜渊篇第十二》
成人之美,是正能量
对于“和”字,人们大多数理解为“和气”“和解”“和睦”;把“和为贵”理解为和气生财、冤家宜解不宜结、你活也让别人活也未尝不可。这种通俗的理解可算是成人之美,是正能量。
恰到好处了,大大小小事宜都按礼法践行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也就应该更容易和谐化了。
“礼之用,和为贵。”
“礼节的实现,最宝贵的是准确到位,符合各自的名分,从而取得和谐。”
《学而篇第一》
助人,就是道
把盲人看不见的东西告诉他,就是道。
也就是说,能消除黑暗与盲点的光明,就是道。把他人最需要的东西给予他或她,就是道。
助人,就是道。
时时说出真实,就是道。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乐师盲人冕来见孔子,到了台阶上了,孔子告诉他:“这儿是台阶了。”到了坐席上了,孔子告诉他:“到了坐席上了。”都坐下了,孔子告诉他这边是谁,那边是谁。子张问孔子:“您这是与乐师谈大道吗?”孔子说:“是啊,这就是对于他的道啊。”
《卫灵公篇第十五》
和而不同,挺难的
君子,有头脑有见解,岂能苟同?不同,也要文质彬彬,谦恭有礼,既讲礼法,又讲秩序与大局,如何能因意见不同而闹到不和生变的地步呢?
和而不同,需要教养,需要礼制与法制,需要中庸之道,需要使命感与责任感。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和睦而不绝对一致。”
《子路篇第十三》
学会换位思考
从内心来说,民胞物与,同情一切有丧事、有不幸的人,乃是恻隐之心,即仁心。
做人要有恻隐之心,要能够尝试去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与他人心连心,这样的仁德与情商,才会动人。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在附近有丧礼的那一天,孔子也随着哭泣,不唱歌。
《述而篇第七》
不能双重标准待人
你不能因为远地的文化与你不同,你就另立标准。对少数民族,你也要恭恭敬敬,认认真真,诚诚信信。对外邦洋人同样要这样。
我们有一种习气,对于自家人,一种标准;本乡本土的人一种标准;熟人或者经介绍相识的人一种标准;对陌生人、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另一种标准。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与调整。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即使到了边远野蛮地区,也要同样地坚持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原则道理,不能(搞双重标准)弃而不用。”
《子路篇第十三》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同这八个字不难。但这最简单的道理,人硬是做不到。
被强加是极不愉快的,多数人都明白。反过来说,你拥有某种权力、实力、影响力,能够勉强他人、满足自己,对于未能免俗的人,却有快感乃至成就感。这反映了人做到推己及人与换位思考其实不易。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我不愿意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情,我也绝对不强加于人。”
《公冶长篇第五》
不与糊涂人一般见识
明白人不可能跟着糊涂人起哄,明白人也不会与糊涂人一般见识,急赤白脸地去辩论取缔。
糊涂人做了糊涂事,明白人摇一摇头,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付之一个不无揶揄的苦笑,敲打一下他的智力。否则还能怎么样呢?这才是明白人对糊涂人的正确态度。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给大龟盖房子,建筑得很讲究,他的这个智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公冶长篇第五》
以德报怨
有时别人流露出小小恶意,例如对你羡慕嫉妒恨,你高高在上,不以为意,仍然可以在必要时对他施以援手。
何况这里还有顾全大局问题,蔺相如对廉颇就做到了以德报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一个神甫对冉·阿让也是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
“别人做了祸害我的事,我却报以恩德。”
《宪问篇第十四》
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
易怒非君子,无量是小人。面对隔膜、误解与误伤,岂能不君子一番,大方一番,不愠一番,一笑了之一番呢?中外绅士士绅,有几个是易怒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见到别人做了伤天害理尤其是伤害自己的混账事,说了混账话,难以不愠。但真正的君子,即使无端被误解被伤害,也不会当真愠恼,而是一笑了之。
“人不知而不愠。”
“别人由于无知而做了伤害你的事情、荒谬的事情,你却不生气上火。”
《学而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