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个人
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刘备与世长辞。带着他美好的声誉与显著的功绩离开人间。虽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好在一切都已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也就放心上路了。统一中国,曹操没能做到,他也没能做到,也许他的儿子辈可以做到吧,刘备临终前乐观地做如是想。
但刘备不知道,蜀国的危险已是如影随形,因为曹丕又蠢蠢欲动了。
在曹丕看来,刘备的死意味着一个机会,魏国进攻蜀国的机会。
人世间生死的辩证法就是这么残酷——对手的死亡就是自己的新生,虽然有些攻之不武。
贾诩明确反对。
贾诩的反对不是从道德层面出发,而是从功利层面出发的。不错,刘备是死了,可诸葛亮还在,蜀国的人心还在,甚至蜀国的人心因为刘备的死而变得更强大。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同仇敌忾。
司马懿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贾诩还是有些书生意气了。什么同仇敌忾?蜀国的敌人是魏国吗?错!是东吴。
再说了,这个世界实力说话。人心是最不可靠的。多少人可以从一而终?没有。从实力而终才是真的。
所以司马懿的想法是,大干快上,搞人海战术,搞大包围,调动五路人马,将蜀国这个小小的盆地活活淹没掉。
司马懿设想中的五路人马包括:辽西羌兵、南蛮孟获兵、东吴孙权兵、孟达上庸兵、曹真魏兵。每路人马各出十万,计五十万人马。总而言之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化敌为友,先将枪口一致对外,以后再一个个收拾这其中不听话的。
此谓先战术后战略。
曹丕一听马上感觉司马懿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什么叫开拓型人才?这就叫开拓型人才。曹丕无限感慨地看一眼贾诩,觉得老同志到底还是保守,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所以对不起,只能咔嚓掉你的建议而采用司马懿的建议了。
于是五路人马很快被召集起来,为曹丕所用。这其中孙权虽然心里有小九九,不那么心甘情愿地被曹丕呼来喝去,可他自己没做到皇帝这个位置,也只能逆来顺受了。再一个,孙权也想尝试一下可能性——万一蜀国真被打败了,自己还能分一杯羹不是?
便出兵。阳奉阴违地出兵,心怀鬼胎地出兵。
刘禅睡不着觉了。
这个刚刚做上新郎官的蜀汉后主这几天天天睡不着觉。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张飞十七岁的女儿被义不容辞地嫁给了刘禅做老婆,是为正宫皇后。刘禅在新鲜的两性游戏中流连忘返,一时间乐不思蜀。
直到这一天,他收到一份边报。边报上说:“魏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第一路,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取阳平关;第二路,乃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犯汉中;第三路,乃东吴孙权,起精兵十万,取峡口入川;第四路,乃蛮王孟获,起蛮兵十万,犯益州四郡;第五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万,犯西平关。此五路军马,甚是利害。”
刘禅尿裤子了。他难以想象这五路军马攻入成都会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但有一点他是可以想象的,那就是他玩完了。
便找诸葛亮。
在刘备的临终交代中,诸葛亮是被指定为他儿子的君父。现如今蜀国有难,君父怎么可以不管?
还真不管了。
因为诸葛亮不上班了。
在得到边报的第二天,诸葛亮就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称病在家了。
这不是他的风格。对诸葛亮来说,羽扇纶巾、闲庭信步才是他一贯的风格,可是现在,他的自信到哪里去了呢?没有人知道。
刘禅也不知道。便派了两个人到诸葛亮府上去请安,顺便请教一下破敌之策。
只是未果。
这两个被派上门去的人一个是黄门侍郎董允,另一个是谏议大夫杜琼。级别都不低,可惜他们都未能见到诸葛亮。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见到另一个人有时很简单,有时却很难。简单的理由都是相似的,难的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
诸葛亮却做得更绝——没有理由。
不给他们不见的理由。他选择了闭门不出,沉默是金。
这样的反常之举让刘禅害怕了——该有多大的灾难降临,才能让一向镇定自若的诸葛亮如此手足无措啊……
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明天。
蜀国还有没有明天。
便决定亲自上门,直面命运的裁决。
一人。
一杖。
一池。
诸葛亮倚风独立,在他的相府后花园里凝神静思。
刘禅出现在他身后,看着他的背影。
不错,是背影。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背影其实比正面的信息更丰富。因为正面可以掩饰,掩饰那些显而易见的喜怒哀乐,背影却无法掩饰。
就像此时的诸葛亮,背影透露出来的是无尽的忧伤和困惑。
这样的发现让刘禅心里一震——遇到难题了。
诸葛亮遇到难题了。
的确如此——诸葛亮无法破敌。特别是孙权那一路。
因为他不知道孙权内心的真实想法:究竟是向魏还是向蜀。孙权一定在首鼠两端。
在这个世界上,首鼠两端的人其实最可怕,因为此类人从不表明心迹。诸葛亮现在需要的就是派人去孙权那里探知消息并做他的思想政治工作。
他当然不可能亲自去。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现在的身份已是今非昔比。再说其他四路军马需要他去运筹帷幄一一阻击,所以诸葛亮的心情不能不沉重。
他需要一个人。
一个口若悬河的人。
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
只是这样的人蜀国没有。
便卡在了这里。
便一人、一杖、一池、一萧瑟。
刘禅也无可奈何。他更加无可奈何。对刘禅来说,诸葛亮是他的保护伞。保护伞如果出现漏洞,他将经历风雨。
风雨有多大,会不会电闪雷鸣,一切都是未知数。
和弱者联合还是和强者联合
有一个人笑了。
仰天而笑。
当然在这世上,每天都有人笑,仰天而笑,这不稀奇。稀奇的是在众人一片忧愁凝重当中仰天而笑,这似乎说明此人迥异于众人。
的确如此。这个人叫邓芝,是蜀国的户部尚书。但诸葛亮以为,邓芝做户部尚书屈才了,他一定还有过人之处。
便考他。
问:当今蜀、魏、吴鼎分三国,我们蜀国想讨伐另外两国,应当先伐哪一国呢?
邓芝回答说,魏国国力强大,不是一下子可以摆平的,我们只能慢慢来;更何况我们新主刚继位,民心未稳,当此时也,应该与东吴团结起来,互相结为唇齿,先自保,再图长远,如此,蜀国将前程远大……
诸葛亮突然间明白,他要找的那个人找到了。邓芝,不应该做户部尚书,而应该做外交部长。
于是一切一顺百顺,包括其他四路兵马的破敌之策,诸葛亮尽在掌握。
什么叫人定胜天?这就叫人定胜天。诸葛亮把宝押在邓芝身上,希望他不辱使命,去东吴摆平孙权。
首鼠两端的孙权。
孙权的确在首鼠两端。
不错,他是答应出兵助曹,却只是口惠而实不至。他在等待与观察,看看其他四路兵马的战况如何。如果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相救的话,那他就发兵去成都摘取胜利果实,否则就按兵不动。
这是孙权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国式智慧——模棱两可。两可之间取其利益大者。
邓芝就在孙权的模棱两可间走进他的办公室。
豪华的办公室。
摆了一座油鼎的办公室。
不是孙权有怪癖,而是他要对付一个人——邓芝。
这事实上是张昭的主意。张昭说,邓芝是一个说客,来自蜀国的说客。我们东吴是什么地方,他说来就来吗?没有两把刷子他就敢来?先过了油鼎关再说吧。
邓芝就这样站在了油鼎面前。这个油鼎,那是华丽丽的大,贮油达数百斤,下面用炭烧得通红通红的,直将鼎内的油烧沸腾了,数尺之外还是热浪袭人。而两旁身材高大的武士手执利刃,从宫门前一直站到了孙权大办公桌前。
一切咄咄逼人。
一切都指向那个典故——郦食其说齐的故事。邓芝胆敢张开嘴,他将在第一时间被油炸了。
这是历史的冲突时刻,也是危情时刻。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
邓芝整理衣冠,昂首而入。他看见了两排武士,个个威风凛凛,手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做金刚状。这情景,很像地狱里的布置。而在大办公桌后,孙权一双阴晴不定的眼睛冷冷地盯着邓芝,看他如何作为。
邓芝走到他面前,长揖不拜。动作被定格了,空气似乎也被定格了。
邓芝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闯祸了,闯大祸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已然突破了孙权的底线。孙权不由自主地拍案而起,食指怒指邓芝,表情则怒不可遏,很有你不下油鼎你都对不起我的意思。
在这个世界上,礼仪其实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因为它和权威联系在一起,和一个人的自尊心联系在一起。邓芝长揖不拜,严重地打击了孙权的权威和自尊心。
更要命的是邓芝出言不逊。在孙权质问他为什么不拜时,他竟昂然回答说:“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话说到这个地步,礼仪之争便成了国家实力之争。孙权下令,将这个不识好歹的家伙扔到油鼎里去。
但是,邓芝最终没有被扔进去——他使出了激将法,在最关键的时刻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