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06000000058

第58章 陈寅恪(5)

新中国成立前,艾天轶成为陈寅恪的研究生,这年春节,艾一大早便去老师家中拜年,他到时,已经有两位同学先他而至,正欲行礼。见他到来,三人排成一排,向老师三鞠躬。陈寅恪既不还礼,也不阻拦,师母唐筼亦如此。礼毕,唐筼端给每人一碗白糖糯米粥,中间有两三颗小红枣,并嘱咐他们一定要将红枣吃掉,以示吉利。艾颇觉新鲜,唐筼告诉他这是陈家的老习惯。

晚年,陈寅恪撰《柳如是别传》时,曾提及少年时在南昌住居期间,偶随父亲陈三立夜逛书肆,购得有钱谦益序文之《吴梅村集》,陈读之竟至入迷,经年不忘。抗战期间,陈寅恪在昆明得常熟白茆钱宅红豆一粒,晚年重萌相思,故致力于钱谦益与柳如是关系研究,并写出85万言的《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治《柳如是别传》,视柳如是为隔代知己,尤爱柳的《金明馆咏寒柳词》,为书斋命名“金明馆”和“寒柳堂”。《柳如是别传》遭到不少学人讥嘲。陈不以为意,对吴宓说:“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籍已察出当时夷夏之防与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素存焉,绝非清闲风流之行事也。”

风采

学生劳榦回忆陈寅恪:“寅恪先生身材瘦削,并且也不高大;加上了具有神采的双目和高耸的鼻子,的确有些像‘甘地型’的人物。清华园内有趣的人物真多,但其中最有趣的,要算陈寅恪先生了……你们将看见一位里面穿着皮袍,外面罩以蓝皮大褂青布马褂,头上戴一顶两耳有遮耳的皮帽,腿上穿着棉裤,足上登着棉鞋,右手抱着一个蓝皮大包袱,走路一高一下,相貌稀奇古怪的纯粹国货式的老先生从对面行而来,这就是陈寅恪先生了。”

一天,陈寅恪在清华园便服乘凉,一位新生看到后,告诉其同学说:“我今天看到一个人真像甘地。”陈听闻,亦为之莞尔。

陈封雄回忆六叔陈寅恪:抗日战争以前,陈寅恪是北平清华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合聘教授。当时有些学生背地里称他为“怪教授”。他之所以被认为“怪”,是因为学生知道他曾留学欧美十多年,学识渊博,而他的装束却一身“土”气,没有半点洋味:夏季一袭长衫、布裤、布鞋,冬季则一顶“三块瓦”皮帽、长围巾、棉袍再加黑面羊皮马褂、棉裤扎腿带、一双厚棉鞋口戴上近视眼镜,完全是一副只知“子曰”、“诗云”的老学究模样。他的住所离教室有很长一段路,每次去上课,他把要用的书籍讲义用一块方布包好挟在腋下,低头而行。因为是近视眼,所以只顾走路,不和别人打招呼。

学生许世瑛回忆课堂上的陈寅恪先生:“北方的冬天酷寒,寅恪师不喜欢穿大衣,他总是在棉袍外再穿上一件皮袍子,有时候还在皮袍子外加上一件皮马褂,讲课时讲得兴奋而感到有些燥热,先脱去皮马褂,有时候更脱去皮袍子,等到下课又一件一件穿了上去。”

许世瑛还忆及:“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用一块黄布包了许多那堂课所要用的参考书,而讲其他课程,则用黑布包了那些参考书,他很吃力地把那些书抱进教室,绝对不假手助教替他抱进来。下课时,同学们想替他抱进教员休息室,他也不肯。每逢讲课讲到要引证的时候,他就打开带来的参考书把资料抄在黑板上,写满一黑板,擦掉后再写。”

学生罗香林回忆说:“陈师每次上课,必携带要引用的书籍多种,以黄布包裹,拿到课室,放在讲台。遇须引证的重要文句,亦必写在黑板。陈师夏秋季常穿蓝布长衫,冬春季常穿长袍马褂。来校,常挟黄布书包,进入课室,就提出要讲的专题,逐层阐释,讲至入神的地方,往往闭目而谈,至下课铃响,还在讲解不停,真是诲语谆谆,从无倦容。”

燃灯

蓝文徵曾对学生说:“陈先生演讲,同学显得程度很不够。他……上课时我们常常听不懂,他一写,哦!才知哪是德文,哪是梵文,但要问其音叩其义方始完全了解。吴宓、朱自清都常来听讲。他的书房中各国各类书都有,处处是书,我们进去要先搬搬挪挪才能坐下。”

陈寅恪在清华给研究生讲佛学校勘时说,唐人译佛经采用音译,出了许多错误。他举例说,王维字摩诘,“维”在梵文中是降伏之意,“魔诘”则是恶魔,那么王维便是名降伏,字恶魔了。学生们哄堂大笑。

陈寅恪声名远播,远在城内的北大学生和年轻教员,也成群结队,穿越西直门,到离城几十里的西北郊外清华园“偷听”陈寅恪讲课。前往听课的师生曾几次遇到过拦路劫财的强盗,多亏每次都靠人多势众,手里又各自拎着木棍铁器等防身家伙,对方不敢轻举妄动。即使如此,北大师生也愿冒险出城,亲自聆听陈寅恪上课时那如同天幕传来的梵音绝唱。

周一良就读燕京研究院时,常听同学俞大纲(陈寅恪表弟)盛赞陈寅恪学问既博且精,于魏晋隋唐史学方面的造诣尤深,遂前去旁听。他晚年回忆说:“第一堂课讲石勒,提出他可能出自昭武九姓的石国,以及有关各问题,旁征博引,论证紧凑,环环相扣。我闻所未闻,犹如眼前放一异彩,深深为之所吸引。”当时和周一良一起去听课的,还有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余逊、劳榦,几个人都喜好京剧,每次听完陈讲课后,三人便赞叹说,犹如看了一场著名武生杨小楼的拿手好戏,感到异常过瘾。

周一良又提及:“陈先生讲课之所以使我们这些外校的学生特别倾服,应有其原因……陈先生谈问题总讲出个道理来,亦即不仅细致周密地考证出某事之‘然’,而且常常讲出其‘所以然’,听起来就有深度,说服力更强。”“陈先生善于因小见大,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虽没有写出像《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那样综观全局、建立框架的论著,但除经济方面而外许多重要方面的大问题都接触到了”。

金克木曾在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有一次,一位身着旧长衫、神气落拓的老先生,挟着布包来借书。管古籍的人觉得这位先生不在北大教书,借的又是珍本善本,怕借出去后收不回来,便以馆长换人无权出借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老先生走后,金克木默写出了这位先生提供的借书单,日后有了空隙便按此书单翻阅书籍,进行学习。多年后他回忆说:“我真感谢这位我久仰大名的教授。他不远几十里从城外来,用一张书单给我上了一次无言的课。”金克木并没有透露这位先生的名字,很多人认为,这位先生即是陈寅恪。

陈寅恪讲课时总是端坐而讲,所论者皆关宏旨,绝无赘语;态度严肃,从不哗众取宠;认真负责,极少旷课,有学生听他讲课四年,从未见他请假。他讲课虽多平铺直叙,但听课者并不觉枯燥。

许世瑛回忆:“寅恪师身体一向衰弱,学校当局特别尊敬他,他的课永远排在上午二、三两节(九时至十一时),所以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去选修,一、二年级必修课程多,而那些功课所排的时间不是第一、二节,就是三、四节,因而根本无法选寅恪师的课。……寅恪师学同渊博而精湛,有许多的教授也经常来旁听,清华园中的人凡有疑难不能解的问题(属于文学和史学的)都向他请教,他一定会给质疑的人一个满意的答复,所以大家都奉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都是讲他的心得和卓见,所以同一门功课可以听上好几次,因为内容并不全同。他最令同学们敬佩的,就是利用一般人都能看到的材料,讲出新奇而不怪异的见解。大家听完以后都会有‘我们怎么竟想不出’的感觉。”

梁嘉彬回忆:“寅师授课,恒闭目而思,端坐而讲,奋笔(粉笔)而书,所举史料详记卷数页数,反复论证,数满黑板,所论者皆关宏旨,绝无游词,每堂皆自立己说,非好奇立异,目的实只在求真,对同学发生强烈启发作用。弟又曾笑语同学曰:‘寅师一堂所授,真是令人耳不及听目不暇给。’”梁嘉彬日后教学数十年,也效仿老师,“闭目始能讲出,睁目则心不贯注,口反迟钝”。

罗香林回忆陈寅恪的教学方法时说:“陈师讲学,注意自然启发,注重新的发现。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办法。但作论文,他要求新资料和新见解,否则并无益处。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各同学听讲及研究后,细细地想,到了学期结束,对教师每位提出一二问题;自然,教师也是不能包懂的,但对学生能否提出适当的问题,也可以知道学生是否曾用过工夫。”“陈师对学生的爱护,真是无微不至,不但在学术上的个别引导,使学生个个都走向专门研究,能渐渐有新的发现的境地,就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乃至于毕业后的就业情形,也非常关心。”

陈寅恪上课,从不点名,亦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他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季羡林的《回忆陈寅恪先生》中写道:“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学生卞慧新回忆:“30年代中,不佞曾在清华听过陈先生讲课。有一次,在讲到当时流行学说时,先生笑着说: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两派学说,其实《孟子》中‘食色性也’四个字已足概括了。不佞体会,先生既轻视又肯定两派之说,只是认为两派各得真理之半,没有必要过分张皇强调。”

陈寅恪曾在北大兼课,谢兴尧回忆:“陈先生身体很弱,高度近视,秋风一起,便穿着厚重的大马褂,坐着讲书,有时反手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开课时听讲的约三四十人,满满哨一小屋人,逐渐慢慢地消失,到最后只剩六七个人。其原因,一是他讲话声音很低,后面的人听不见。二是他说话似江西口音,有些人听不懂。三是他所讲的问题窄而深,如所讲大夏、大月氏及突厥、吐鲁番等,广征博引,听起来好像杂乱无章,实则是围绕一个主题,寻根究底,不细心耐心听,是不能理会的。他在清华大学,梁启超先生讲某一问题时,常对学生说你们去问陈先生,可见学者们对他的推重。”

在《陈门问学丛稿·前言》中王永兴写道:“1937年11月,我在长沙临时大学听陈寅恪先生讲魏晋南北朝史。这是我从寅恪先生受业的开始,也是我学术生命的开始。当时,我对寅恪先生之学完全不懂,但他的讲课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同时听课的友人徐高阮也与我同感。课后,我们立即向教务长潘光旦先生提出:我从中文系、高阮从哲学系转到历史系。

在西南联大时,每次上课,陈寅恪须步行一里多路到学校。他仍像在清华园时一样,每次上课都是用一块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向教室匆匆走来,到达教室时总是满头大汗。王永兴等几个学生不忍见先生如此辛苦,几次提议去接他,帮他拿书,他都拒绝了。陈寅恪讲课时,总是写了满满的两黑板材料,然后坐下来闭着眼睛讲。学生们又几次建议由他们来帮着板书,陈都不同意,但是他同意学生们帮他擦擦黑板。王永兴感慨道:“这似乎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教师的严肃态度。”

王永兴感叹道:“我们经常看见他老人家抱着用黑布包袱包着的一大包书,沉重而缓慢地走在昆华路上。为什么要带这么多的书呢?寅恪先生讲课时要引证很多史料,他把每一条史料一字不略地写在黑板上,总是写满了整个黑板,然后坐下来,按照史料分析讲解。他告诫我们,有一分史料讲一分话,没有史料就不能讲,不能空说。他以身作则,总是在提出充分史料之后,才能讲课,这已是他的多年习惯。当时,寅恪先生多病体弱,眼疾已相当严重,写完黑板时常常汗水满面,疲劳地坐下来闭目讲解。他的高度责任感,他的严谨求实精神,他为了教育学生不惜付出宝贵生命力的高尚行为,深深感动并教育了我们。”

学生程靖宇回忆陈寅恪:“先生体弱多病,盛夏衣棉,在昆明时,四季如春,每至讲堂,必深闭门窗以防风,然从不轻易请假缺课。每岁讲演必不与旧岁者重复,盖先生每年必出其研究之新心得以授诸生。先生尝云,若干年讲同样的,印而刊之可也,又何必上课哉。”

学生宗良圯回忆说:“陈先生上课一丝不苟,多数时候先抄了满满两黑板资料,然后再闭上眼睛讲。他讲课总是进入自我营造的学术语境或历史语境,似乎把世事都忘得一干二净。某日,第一只脚甫踏入门,距离黑板尚远,陈师即开始讲述,谓上次讲的……随即走近桌旁,放置包书之包袱,就座于面对黑板、背朝学生之扶手椅上。讲述久之,似发觉座位方向不对,始站起身搬转坐椅,面对生徒,而做微笑状。有时瞑目闭眼而谈,滔滔不绝。”

同类推荐
  • 求知文库-生物学的开拓者

    求知文库-生物学的开拓者

    本书为青少年读物,主要介绍了为生物学的发展以及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 甘肃历史人物

    甘肃历史人物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先后有众多的民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甘肃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孕育和产生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空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本书在认真查考史籍及遗文碑刻等史料的基础上,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收入了365名各个朝代、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杰出历史人物。
  • 北宋大神晏殊传

    北宋大神晏殊传

    《大宋神童晏殊》系北宋宰相、临川才子代表人物之一晏殊的传记,作者以大量翔实可考的史料为依据,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旷世神童、宰相词人形象。本书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文辞简练流畅。全书分为六章,分别从晏殊的家世、生平事迹、交游、家庭、诗文、词作等方面叙写晏殊跌宕起伏、三起三落的传奇人生,使晏殊的形象立体而生动,栩栩如生。
  • 从乞讨到企业家的发财之路

    从乞讨到企业家的发财之路

    本文是知名作家殷谦为旅意华侨、EEC欧文国际教育总裁陈田忠先生所写的人物传记。这不只是一本传记,而是陈田忠萃取了自己的人生精华与读者分享的成功经验与人生哲学。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热门推荐
  • 梦花笔记

    梦花笔记

    当你重生醒来,发现鱼会说话,树比山高,人会飞,还有一对疼爱你的父母,你还愿意回去吗?
  • 查理九世之缘在今昔

    查理九世之缘在今昔

    我一生下来就只有半条命,一些诡异的事情总会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夺命资料室,血腥人头套,百鬼夜行.....御,我在等你.......
  • 仙姿妖骨

    仙姿妖骨

    大道三千,无情大道才是真绝色!瑶雪琴觉得她这一生最愧疚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师兄傅卿,一个便是她的徒儿瞿诚。她只想逆流而上,修得大道,奈何女修本来就比男修更为艰难,更不要说她的体质特殊,但……那又如何?挡我路者,尽数诛之!
  • 同学有点甜

    同学有点甜

    大家都说,易聊这个人长得帅又不爱说话,应该很难追,苏雨眠却不按常规出牌,一出手就把男神追回家了。有一天,她问他:“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怎么我就这么普通,你就这么优秀?”易聊是这样回答的:“你也很优秀啊,居然能把我追到手。”苏雨眠:“……”又有一天,她问他:“你在想什么?”易聊撑着腮,饶有趣味地说:“我在想,以后我们的孩子会长得像谁。”苏雨眠:“想这些会不会太早了点?”他们才刚在一起啊!他伸手去关灯:“不早了,已经晚上九点半了。”苏雨眠快哭了,说好的高岭之花、傲娇男神呢,为什么会是这种人啊?!
  • 媚医倾城

    媚医倾城

    二十一世纪天才医师林扶桑重生了。她居然还是重生到和自己重名的濒死的人身上!!!————什么?这么多人想我去死?我偏不!小院中……"你?给我去死!"林楚沫指着林扶桑,愤懑道。"我也想啊!可是他不干啊!"林扶桑默默指了指屋顶一脸戾气的某人。下一秒,林楚沫直接被丢出洛神宗。"你来晚了一秒!跪下!"某桑傲娇叉腰。"好的。"洛林乖乖跪在扶桑脚旁,抱着她大腿,一脸享受……
  • 花都之樱

    花都之樱

    中部以北,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如此往复交替,极北,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覆盖着地表,严寒阻断了生命在此的繁衍,听说南方一年四季都是温润的天气,冬天也只落雨,要是有机会,南方的都城建邺,去那里生活,在那里的城楼上喝酒看花,人生漫漫,在南部度过,也不失有趣,只此,何必它求。
  • 时空小姐与白月光先生

    时空小姐与白月光先生

    24岁的社畜辰熙,前脚被人踹了饭碗,后脚被人挖了墙角,苦闷不已甩下辞呈上山修身养性。前脚毫不知情踏进了高中白月光的民宿,后脚莫名其妙和高二的自己互通起信件。既然天降奇迹,痛定思痛,她决定,从17岁开始止损!计划如下:一、挽回知心好友;二、告白心中白月光;三、助力梦想重新起航!等等!情况不太对!好友给自己道歉了?白月光对自己展开追求了?梦想还有重启的机会?似乎……现在的生活也还是不错的……
  • 成败一张嘴

    成败一张嘴

    说话本身就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它直接影响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个会说话的人,可以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把道理讲得很清楚,而且有条有理,使别人乐于接受。口才好、说话动听的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希望就大。相反,如果口才不好、言语拙劣甚至出言不慎的人与他人发生误会时,就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理解以及帮助。
  • 我如星辰卿似月

    我如星辰卿似月

    她闻着他名片上的香气,莫名的,心悸动了起来;她看着被围在孩子中间的他,突然间,心中起了涟漪;她为了追寻这段感情,说:“你若为我拼命,我就为你不要命。”她为了守住这份爱情,痴痴傻傻的盼了一生。她得到了,这刻骨铭心的爱情。然而,却没有守住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男人。本文60%虐,40%甜,介意勿点。感情主线:1VS1,何盼瑶&晓寒生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
  • 考骨

    考骨

    神秘老宅离奇失火,未婚妻奇迹复活,是鬼魂还是阴谋?年轻人马元庆无意间卷入了寻找香格里拉和不周山的惊险历程中,不为人知的中央考古队,神秘的跨国组织,远古文明所流传下来的恐怖力量……几大势力竞相登场,斗智斗勇,演绎精彩绝伦的竞争与对抗,本书让你感受美剧式的紧凑与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