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7100000044

第44章 人物专访(5)

2.关注与倾听

好的访谈就如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中国的“聊”字的部首是一个“耳”旁,这充分说明了在聊天过程中“听”的重要性。访问要求记者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回答。否则很容易发生致命的问题——没有听清访问对象说了些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清楚,什么不对头。初出茅庐的记者有时只顾准备提出下一个问题,考虑怎样措词,以致没能注意到访问对象因为他的漫不经心而停止不语了。记者在访问时必须竖起两耳倾听每一个回答,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细节。听懂了才能提出好的跟进性问题,否则无法向谬论提出疑义,无法澄清含糊不清的问题,无法抓住话头,补充提问。记者不但要竖起自己的耳朵,而且要带着观众的耳朵倾听。对记者来说明白清楚的问题对观众并不一定也明白清楚,记者应该排除其中的障碍。

在访谈过程中,记者要投之以关注的神情,这不仅是对被访人的尊重,而且也是被对方传达的信息所吸引、感兴趣的一种表情。

比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早期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节目中就非常善于倾听,是从一个倾诉者转变为倾听者的代表,是一只“有思想的耳朵”,他说“这才是真正的谈话!我说的听就不是技巧问题,这是真正在听,用心在听,所以他在打动你的时候,你才会落泪;他说得有意思,你才会哈哈大笑,才会忘掉自己”。笔者1999年在科技情报所对崔永元的访谈。美国《奥帕拉访谈》主持人奥帕拉在节目中也至始至终投入关注的神情,她随时都在用她的体态和体姿语向被访者传递这样的信息,“我和你们一样,我是真的理解你们”。

3.边访问边观察

西方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证实“谈话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体态和面部表情,并不是出于无心的偶然活动……而是具有口头才能表达出来的特殊传感意义。”很多记者在访问中对此观点有深刻体会。很显然,访问中需要记者察言观色。

观察什么?如何细致入微?

第一是观察对方说话的方式,包括表情、手势、神态、语调。这些因素往往体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第二是观察对方对访问的反应,是紧张、激动,还是兴奋、高兴,是烦躁不安,还是滔滔不绝。这些都可以表明访问对象对问题所持的态度。

第三是观察对方的外表,包括外貌、身材、服饰。这些可以体现访问对象的外部特征。

第四是观察对方所处的环境,包括他拥有的财产、室内的装饰、户外的地理位置。这些可以衬托人物的生活习惯、爱好。

4.边访问边思考

访问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整个访问中,记者的大脑要转个不停,就像装上马达开动的机器一样。

思考什么?如何思考?

其一是围绕着事件思考。当对方向记者叙述一件事的时候,记者应该考虑事件的开头、经过、结尾是否完整,细节是否具体,数字是否确实可信。发现有漏洞、疑问,应当立即澄清。

其二是围绕着观点思考。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观点,一条经验,记者就要认真思考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科学性,该经验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什么普遍意义。

其三是围绕着主题思考。主题在专访中的体现方式比较独特,它是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或在不间断的交流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记者在采访前就应对主题思想有所思考,在访问中应注意挖掘新鲜、生动、能够说明和深化主题的事实与观点。

其四是围绕着专访的形式思考。特定的专访形式有着特定的时间长度、表现形式的要求,记者必须考虑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记者的多维性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

四、成为观众的“向导”

电视传播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向公众传递信息、促动信息交流。在这个意义上讲,记者进行人物专访,实际上是充当着观众的“向导”,西方电视界称之为“代理人”。

1.为观众提问

在采访中,记者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在提问时夸耀自己的学问。相反,记者要时刻想到观众,想到怎样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信息。另外,还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因为这样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是的”或“不是”。而这种形式的回答是极为枯燥无味的。当然,有时候一个简短的“是”或“不是”可能正是记者、观众要知道的东西,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是需用从对方口中得到较为详尽的回答。如果用简单的提问,无法使对方回答得详尽,最好紧接着问“为什么”。“为什么”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另外,这种“为什么”的提问往往给对方一种无形的尊敬,迫使对方发挥他的专长,回答问题,而这问题或许恰恰是观众需要了解、知道的东西。比如王志采访沙祖康时,沙祖康谈到“我愿意当幼儿园的院长,也不愿当联合国的副秘书长”时,王志适时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沙祖康的对祖国的情怀。

做“向导”、“代理人”就是要时刻想着观众。记者的提问、对方的问答,不但要引起观众的注意,还应该是观众想知道的东西。如果不考虑到这一因素并加以实践,即使记者的提问技巧再高明,对方的回答又天衣无缝,也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原因很简单:观众不感兴趣、不想知道。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对答如流只不过是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而已。

2.明知故问

有时候,还要采取明知故问的方式。记者在采访前或许已经知道了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自认为那个问题并不太重要,不值一问,但大多数观众不像记者一样对问题有所了解,甚至还一无所知。所以,不论记者对某一个问题多么熟悉,甚至已料到对方会怎样回答,还是要耐心地提问,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搞清楚,让被访人自己面对镜头向观众诉说。

高明的记者虽然完全可以讲出对方要表述的某种观点、某种思想,但他不这样做,而是迂回而婉转地让对方把要说的话讲出来,直接与观众见面。切记,采访对象说出的话,才是观众想知道的事件,这不能用记者的话来代替。

3.为观众深化问题

有的时候,观众没有像记者那样对事件和背景资料有充分的了解。记者应当在采访中帮助观众提炼问题,问出观众感觉到但还没想好的问题。采访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较深的学问。从一个记者的提问可以看出他的水平高低和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记者的心中是否有观众,是否问到了一般观众想知道而还不知道的问题。

电视记者采访时不允许让谈话成为深奥难懂的东西,那样就会排除了观众。如果采访忽略了观众,那么这种采访就是失败的采访。这种深奥的探讨就像两个学者就惟有他们自已懂得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样,就不是新闻采访。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电视采访要问一些浅显的、初级的问题,而是要单刀直入,击中要害。

由于电视人物专访跃然于屏幕之上,记者还要考虑画面因素,不仅是从专访形式上考虑,更主要的是从观众的视觉感受角度来考虑。因此,电视记者必须在专访的特定现场为看不见的观众进行画面“编辑”。

人物专访的结果力图超出个人范畴,在社会中产生影响,记者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新闻机构,采访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代表接受采访,双方活动的结果受到社会的关注。因而,访问无法凭借单方面的努力进行。记者不能单向提供信息,采访对象也不能单向透露信息,信息的披露只能是双向交流的结果。

电视记者应该全方位认识采访的特点——双向交流与合作;同时,深层次地理解这一特点对记者采访的要求——促动双向交流与合作;最后,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专访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专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是记者与被访者互动交流中的共谋。在具体的采访中,有多种提问方式与技巧,记者应当在实际采访中灵活运用,同时在前期问题准备和策划中也要有意识地设计各种类型的提问方式,以获得预期效果。

1.正面提问,开门见山,抓住关键问题,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这种提问方式,有人又称之为“开闸放水式”提问。记者发问的目的是获取新闻事实。为了解未知事实向知情者发问,不应绕圈子。如《焦点访谈》一期节目《惜哉,文化!》中,面对吉林博物馆着火事件,记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火灾到底造成多大损失,二是有无消防许可证,记者直接用这两个问题问不同的人,包括群众、原博物馆馆员、当地政府官员、消防部门。通过不同人的回答形成对比,让观众弄清事件真相,同时也反映了一些官员的官僚主义作风。正面提问要求记者有高屋建瓴的把握问题的能力,所提的问题往往是关键的、触及事件性质核心的、这样的问题往往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迂回采访,侧面提问

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记者可以采用转述、代述的形式,以其他人的口吻提出问题。记者或者以观众的口吻,或者以其他人士对被访者的评价来引出问题。比如,《东方之子》采访联合国原秘书长加利时即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主持人:“秘书长先生,请允许我告诉您今天在这里采访您的除了我本人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关心联合国、关心您个人的中国人,因为我也带来了一些我们的观众的问题,现在我们是否可由一个北京的小学生的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采访呢?这个小女孩请我们问您联合国有多大?秘书长的权力有多大?”

加利:“联合国就象是一个大家庭。就像这位小姑娘的家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一样,联合国这个大家庭一共有185个成员。联合国就是这185个成员的家。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他不过是这个大家庭的仆人。他就像一个大管家,负责保护这个家,每天早晨开门、打扫卫生……而且他要努力让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彼此和睦相处,如同亲兄弟一般。因为这个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论,秘书长的作用就好象是调解人,他的角色是解决争论,平息争吵……”在这里,记者首先介绍了这次访谈的重要性,然后以一个小观众的口吻提出了一个看似很初级但是又为观众关心的问题,而加利的回答也风趣、生动。

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电视媒体与观众的互动越来越多,记者或主持人往往采取搜集观众提问的方式来为节目注入互动的活力,这样的访谈更能击中观众的兴趣,对象感更强。比如《****访谈录》“中国式的智慧——柳传志”一期节目的结尾,****向柳传志抛出了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观众感兴趣的问题:

****:山东济南有一位叫程亮的朋友说,对于A股回归,你觉得联想在什么条件下会做?做了以后对联想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福建省福州市一位叫刘雪春的网友向您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说中国古人说富不过三代,联想继续辉煌的保证是什么?

****:齐齐哈尔一位叫王国新的朋友问,据说中国企业领袖级的人物的标准要有传奇性、要有魅力、要有自己的思想,你同意这种标准吗?另一种情况是,对一些敏感的问题,记者不好单刀直入,则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来提出问题。比如《东方之子》采访傅聪的段落有两个问题别有意趣根据笔者1999年对《东方之子》主持人白岩松的访谈整理而成。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抽烟的?是66年以前,还是66年以后?(1966年,****开始时,傅聪的父母傅雷和朱梅馥不堪迫害,双双上吊自杀)

记者:你常说,回到国内,有一些东西会慢慢让你温暖起来,这次是否又有让你温暖的小事情,比如北京街头的绿。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两个问题体现了这种东方文化特有的含蓄。按照采访者白岩松所说,这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在压力下训练出来的说含蓄话的技巧。

再如,****2005年年底采访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在研究资料时发现巴达维的妻子刚刚去世,****很想问一问对方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得知他们感情很好。“但坐在你对面的毕竟是一个总理,一上来就问人家妻子去世的事,很唐突,也不礼貌。在谈完许多政治方面的话题之后,我就想怎样让他自己把这个问题谈出来。所以我就决定这样问他:在过去的2005年发生很多事,但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他就说,对我来说,2005年是哀痛的一年,因为我妻子去世了。一直讲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将他和他妻子的感情,她最后的日子,讲得非常好。采访结束后,他的新闻秘书就说,你们中国记者真有本事,因为我们总理在公众场合从来不谈个人生活”。

同类推荐
  •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研究本土媒介的产业化,推介国际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先进理念,见证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建设的历程。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国际潮流,关注世界大事。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传媒学术的内蕴。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 校长学校生活与环境的管理(上)

    校长学校生活与环境的管理(上)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 大加速

    大加速

    21世纪是一个“以快代慢”的大加速时代。网络从业者讲求自我颠覆,否则就会被颠覆。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杰夫·贝佐斯,这三位Facebook、谷歌、亚马逊老板的共通点是:不仅心怀远大,而且惊恐万分。他们担心更快的事物随时出现,夺走他们的用户;担心自己的步伐还不够快,快不过大众的喜新厌旧。英国资深互联网记者、剑桥政治学者科尔维尔调研了互联网、技术、政治、经济、新闻、社交、物流和未来发展等领域不断加速的趋势。他认为,当前人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建设一个史上最伟大、富足的社会,要么继续自私贪婪,迎来惨痛的结果。选择哪条路,要看我们是甘于沦为大加速的奴隶,还是积极成为引导大加速的主人。
  •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本书是对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和新闻工作现状的近距离考察。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使得《纽约时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动荡。一方面,纸质版的竞争变成了电子版的竞争,不仅是同行之间,在《纽约时报》内部,纸电亦是敌友难辨;另一方面,受众不仅要求新闻的获取及时、方便,甚而要求与之互动并参与新闻生产;而社交媒体在成为新闻记者信息源的同时,也冲击了记者和媒体的传统工作方式以及权威性。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上至企业管理制度,下至新闻工作流程和记者的个人技能、岗位,都不再能够满足当下新闻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大量引入编程、网页设计人才并与众多博主、网络极客合作,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变值得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借鉴,对于有志从事新闻工作者或者关注时事的网民也未尝不是有趣的读物。
  • 缤纷人生教与学

    缤纷人生教与学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对教与学的实践和思考的精华集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身在教育、心系教育、胸怀大教育的思想。李镇西老师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感念给自己以教育启迪的人和事,并思考其对教育的实践意义。李镇西老师持之以恒地阅读和写作,拓展了思维广度,加深了对教育的思考深度;他的教育行走,拓宽了他的教育视野,丰富了他的教育内涵。他认为教师要不断成长,需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教与学的深度认知和思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热门推荐
  • 犹是深闺梦里人

    犹是深闺梦里人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谁解心底事?两小无猜嫌。他曾许她岁月静好,然而命运拨弄,她不幸沦落风尘。再见面,他已娶,依稀当年风华,她未嫁,却是艳冠平康。曾几何时,扬州梦酣,伊人渐远。珍珠绮罗,岂掩这入骨凄凉?另一个人的出现,横生波折。他桀骜不驯,救她于危难。他浪荡洒脱,不需她任何回报。他欲效豪侠,赎她脱离烟花地。他爱她娇艳,宛然秋色海棠。然而,她嫁入宅门,能否当真平安喜乐?怀胎十月,深受猜忌。朱门绣户,步步荆棘。她曾经以为的两厢情悦,白首偕老,不想终成云烟,成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决裂。她自问,他当真便是她的良人?从今以后,她该当何去何从?
  • 柯南之时光管理者

    柯南之时光管理者

    宫本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柯南世界,还变成了七岁的小孩子。身带bug系统,穿越到柯南世界的某人表示:“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讲究柯学……”。本来打算照着剧情走完原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陌生事件没入他的生活,他亦惊奇的发现,自己竟能掌控时光!那么……要不要回到故事最初开始的时候呢?注:女主为灰原哀(宫野志保),不喜慎入。主角不是废材,系统不会很bug,不喜慎入。喷子,水军,ncf慎入。
  • 你知我知

    你知我知

    命运从不开玩笑,命运只会看着玩笑冷笑!人生之路何其多,选中一条往死磕!多年前吴梦逍执意选择在大学最后阶段参军入伍这条路,就是准备自己和自己死磕,就是自己和自己开了一个玩笑。而这个玩笑让命运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太坚持,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很多故事。但是没有如果。这条路是他选的,即便一路磕磕绊绊,即便磕的头破血流,因为坎坷,所以难忘。作品取材于作者和作者朋友的实际经历,用小说的形式,描摹现代军旅生活。用虚拟的手法,探求现代军人的内心。用纪实的语言,展现现代军事训练。希望能够给军迷带来一部喜欢的作品。梦逍选择从军也许是个错,作者选择小说可能也是错。但是他们在能选择的时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希望各位读者不要错过自己的选择,错过选择就是选择了错。既然是大学生士兵就从初识首长开始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本书内容包括:迈向成功的心态、存在就是真理、人的动机、进退的平衡、需求与恐惧、存在与危机、自我实现的特质、人性的价值等。
  • 我看到的我们的世界

    我看到的我们的世界

    这是一本的故事集,有趣而又悲怆,离乡三十年劳苦了一辈子的奶奶在终于能过上好日子之时离开了人世;正值青春年华的二姐因伯伯的愚昧无知早早嫁人后来早早怀孕生子抑郁导致了精神病;早年丧夫的知青姥姥独自拉扯五个孩子生活最终只活下来三个孩子......鸡毛蒜皮的琐事组成每个人的人生,旁观者都是看戏人,我不知为何如今的清明节坟前总少一支香,为何如今总有子欲养而亲不在,为何这生活总有为难和遗憾。现在,这些故事将会告诉你答案,每一篇都是我亲身经历,他们曾让我心痛让我自卑让我难过有时也给我安慰,我一直再这样的情境中触碰挣扎最终说服自己挣脱出来成为一个乐观的人,如果你也曾和我一样,就请耐心读完这本书,用心灵去与我亲爱的人们对话,让他们不再孤独,也让你不再孤独。
  • 龙凤髻

    龙凤髻

    端起手中茶杯/才发现/我是坐在七月的草原上/冥想着/一个人的前生今世/而你,总在我的世界之外——李相文
  • 启信杂说

    启信杂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将门妖妃

    将门妖妃

    秦落羽,21世纪影视歌三栖巨星,一朝穿越,却成了乞丐?并且还多了个儿子!这一世虽身为大将军府的嫡女,却处处遭受凌辱。大婚之日,就被当街掳走,成为落魄乞丐。这一世她不会再听命运的安排,她要带上儿子,凤凌异世,将妖魔鬼怪,奸人贱人,一并扫清。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