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3400000023

第23章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魏晋诗歌研究的主要论文成就(至2007年)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诗学的研究在时段分布上明显表现出不平衡的特征,最显著地集中于唐代,其次为魏晋六朝,汉以前和宋以后都属于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本章对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魏晋诗歌研究中除陶渊明研究之外的论文成就予以述要。

一、一般通论性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中込競、铃木修次、清水洁、山口为广、石川忠久、后藤秋正、龟山朗、佐伯典子、大上正美、釜谷武志、渡边义浩、长谷川滋成、岩城秀夫、冈村繁、清宫刚、川合康三等人的工作中,其中,以铃木修次的论说稍多。其研究论题,有对这一时期(含建安时期)诗歌演变发展的总体考察,有对其特定时段诗作主题与人物形象的论析,有对其不同时段诗歌创作类型与艺术表现的探讨,也有对其诗作与社会历史文化内在关联的论究,还有对其特定时段文学的日中异域比较性研究等。其主要论文有:中込競《游仙文学源流考》(1957年1月),铃木修次《引导建安诗的东西》(1958年)、《建安诗的题材与赋》(1962年)、《从嵇康、阮籍到陶渊明——矛盾感情的文学处理之三型》(1963年4月)、《汉魏诗歌中所表现的非情爱的感情》(1963年12月)、《关于西晋的对句技巧》(1987年6月),清水洁《魏晋诗人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死观》(1959年),山口为广《建安时期的文学观与文学——以“三曹”为线索》(1977年6月),石川忠久《六朝诗的诸问题——从西晋到东晋》(1978年11月),后藤秋正《“慷慨”的轨迹——从曹植、嵇康、阮籍到陆机》(1979年3月),龟山朗《汉魏诗中寓意自然的描写——以曹植〈吁嗟篇〉为中心》(1980年4月)、《汉魏诗的人物描写——以思妇形象为中心》(2007年2月),佐伯典子《关于建安诗的拟人法》(1991年12月),大上正美《“诗言志”的传统——竹林七贤与陶渊明》(1991年),釜谷武志《文学与解忧——至魏晋时代为止》(1995年4月),渡边义浩《三国时期“文学”对政治的宣扬——六朝贵族制形成史的视点》(1995年12月),长谷川滋成《东晋诗的对句——以兰亭诗为中心》(1997年)、《关于东晋的诗》(2002年3月),岩城秀夫《柳絮与白雪——晋宋间的美意识》(1998年3月),冈村繁《“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考——淝水之战的文化史意义》(2003年),清宫刚《正始文学的背景——兼及社会风潮与玄学的现实命题》(2002年3月),川合康三《建安文学与平成文学》(2004年3月),等等。

二、不同类别诗歌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所涉及的诗歌种类很多,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历史发展中首次出现的多元并存局面,其在整个日本学者的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是较有特色的。

在形式类别方面,其所涉及的诗歌种类主要有:乐府诗、“杂诗”、拟古诗、四言诗、叙事诗、舞歌、五言律诗、唱和诗、吴歌。其中,以乐府诗研究的成果相对为多,所撰论文较多的是泽口刚雄与佐藤大志。其主要论文有:增田清秀《从宫廷音乐的视点看魏晋乐府(1、2)》(1964年,1965年),泽口刚雄《对汉魏乐府声调、音色的相关考察》(1967年2月)、《汉魏乐府的表现诗形考》(1969年2月)、《关于魏晋的乐府》(1972年)、《关于汉魏乐府传承的考察(1、2)》(1972年3月,1973年3月)、《汉魏乐府时期的老庄道家思想(上、下)》(1973年,1974年10月)、《乐府挽歌考》(1967年),藤井宏《西晋时期的乐府诗——以陆机为例》(1976年),山口为广《汉魏的乐府观》(1978年10月),森濑寿三《乐府文学的特质》(1981年6月),村井利彦《乐府与讽喻诗及〈源氏物语〉》(1986年5月),市川桃子《乐府诗〈采莲曲〉的诞生》(1994年1月),佐藤大志《六朝乐府诗的展开与乐府诗题》(1997年10月)、《乐府文学与声律论的形成》(2003年12月)、《乐府文学的展开与声律论》(2005年3月),松家裕子《乐府〈艳歌行〉古辞的读法》(2001年11月),狩野雄《西晋宫廷相和歌辞的一个侧面》(2002年10月),柳川顺子《关于魏朝“相和”与“清商三调”的不同》(2003年)。在对其他形式类别诗歌的研究上,其主要论文有:一海知义《“杂诗”考》(1958年),长谷川滋成《“杂诗”的意味》(1962年),后藤秋正《“杂诗”与魏晋的诗人们》(1981年5月),大川忠三《拟古诗考——以陆机〈拟古诗〉为中心》(1984年12月),福井佳夫《关于六朝四言诗的衰微》(1997年10月),矢田博士《关于西晋时期四言诗盛行的要因——以“应诏”、“应令”及“赠答”诗为中心》(1995年10月)、《西晋武帝时期尊四言诗派文人的抬头与系谱》(1998年11月)、《西晋“五言赠答诗”创作时期考》(2000年12月),松崎治之《中国叙事诗考——关于〈鲁秋洁妇〉与〈秋胡行〉》(1998年1月),釜谷武志《雅舞与杂舞——两汉魏晋的舞歌》(1998年3月),兴膳宏《五言律诗的形成与永明诗人》(1998年3月),橘英范《两晋的唱和集》(1999年)、《慧远的唱和集——以〈庐山唱和诗〉为中心》(1999年8月)、《刘宋时期的唱和集》(2000年3月)、《关于〈庐山唱和诗〉(上、中)》(2001年12月,2002年),池间里代子《吴歌的继承——以〈四季歌〉为中心》(2006年3月),等等。

在题材类别方面,其所涉及的诗歌种类主要有:隐逸诗、游仙诗、山水诗、游侠诗、艳诗、挽诗、情诗、悼亡诗、山水诗、闺怨诗、送别赠答诗、悼儿诗、绝命诗、田园诗、补亡诗、咏写季节之诗、登山诗、游览诗、咏怀诗、饮酒诗、玄言诗、“归葬诗”、“哭人诗”、游戏诗、望乡诗、“古意”诗,等等。在这一方面,以后藤秋正与福井佳夫所出成果为多。其主要论文有:小笠原博慧《隐士诗考——从应璩到陶潜》(1957年)、《隐士诗考——“陶潜出于应璩”说考》(1975年),中込競《游仙文学源流考》(1957年1月),横山永三《关于山水诗的兴起》(1959年12月),增田清秀《游侠及其歌曲》(1959年3月),冈村贞雄《艳歌考》(1960年10月),西冈弘《从挽歌到情歌》(1962年6月)、《挽歌考》(1969年),小尾郊一《艳歌与“艳”》(1965年),入谷仙介《关于悼亡诗——从潘岳到元稹》(1974年),村上嘉实《东晋中期的小康——山水文学、山水画发生的政治背景》(1976年),波户冈旭《游仙诗论——何劭、郭璞与空海》(1983年10月),矢岛美都子《楼上的思妇——闺怨诗主题的展开》(1985年10月),佐竹保子《游仙诗的系谱——从曹丕到郭璞》(1986年3月),龟山朗《关于建安诗人的送别赠答诗》(1989年10月),斋藤希史《“居”的文学——六朝山水、隐逸文学的一个视点》(1990年10月),后藤秋正《汉魏六朝时期的幼儿悼亡之诗》(1992年)、《关于“绝命歌”的形成》(1999年)、《“归葬诗”札记——从汉代至南北朝末期》(2003年9月)、《唐代以前的“哭人诗”》(2006年3月),釜谷武志《游仙诗的形成与展开》(1992年2月),神乐冈昌俊《田园诗人与山水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1993年),佐藤利行《补亡诗考》(1995年5月),长谷川滋成《季节之诗——以东晋诗为中心(上、下)》(1995年,1996年)、《东晋的登山诗——兼及其背景》(1996年)、《从游览诗到山水诗》(2002年),鹰桥明久《咏怀诗中所表现的神仙》(1996年1月),枯骨闲人《壶中天醉步——读中国的饮酒诗(3):魏晋的诗》(1999年12月),今场正美《玄言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2000年2月),清宫刚《玄言诗与道家思想》(2002年12月),福井佳夫《游戏文学论(6):汉末魏初的游戏文学》(2003年)、《游戏文学论(11、12):西晋的游戏文学(上、下)》(2005年)、《游戏文学论(15、16):六朝的游戏文学(上、下)》(2005年,2006年),矢岛美都子《望乡诗主题的展开——从“客从远方来”到“君自故乡来”》(2006年3月),住谷孝之《六朝时期“古意”诗的形成与变容》(2006年12月),等等。

在具体题材方面,其所涉及的诗歌类别有:悲悼零陵王之诗、“寻隐者不遇”之诗、三月三日之诗、“百年歌”、长城诗、咏写北邙之诗,等等。其主要论文有:大矢根文次郎《悲悼零陵王的诗》(1973年),石川忠久《关于“寻隐者不遇”诗的形成》(1983年10月),釜谷武志《三月三日之诗——两晋诗的一个侧面》(1995年),杤尾武《百年歌之研究——陆机、百年歌、敦煌本百岁篇之读后》(1998年2月),副岛一郎《孟姜女故事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及长城诗》(2000年3月),后藤秋正《咏写北邙的诗歌——从汉代至南北朝末期》(2000年2月),等等。

三、文学家族与集团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在文学家族方面,主要体现在石川忠久、佐藤正光及佐藤利行的工作中,所涉及的文学家族是谢氏家族与琅玡王氏家族。其论文主要有:石川忠久《东晋文学研究札记(2):谢氏的家风与家门的兴隆》(1979年3月),佐藤正光《谢氏的兴衰及其家风与文风》(1989年)、《关于陈郡阳夏谢氏文学的环境》(1990年1月),佐藤利行《关于琅玡临沂的王氏》(1998年4月)。在文学集团方面,其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松冈荣志、佐藤利行与福原启郎的工作中,所涉及的文学集团主要有:桓温文学集团、愍怀太子府文学集团、张华文学集团、石崇文学集团、成都王司马颖文学集团、东海王司马越文学集团、贾谧“二十四友”。其论文主要有:松冈荣志《“建安风力尽矣”小考——关于桓温及其幕下文学集团》(1986年2月),佐藤利行《愍怀太子府的文学集团》(1994年)、《张华的文学集团》(1994年11月)、《西晋的文学集团——石崇集团》(1995年1月)、《成都王司马颖的文学集团》(1995年)、《东海王司马越的文学集团》(1997年8月),福原启郎《关于贾谧“二十四友”的成员》(2007年),等等。

四、诗人诗作个案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所涉及的诗人在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曹操、曹植、阮籍、嵇康、陆机、陶渊明身上,其中,以陶渊明研究论文数量最多,在日本学者的中国古代诗人个案研究中首屈一指,它与白居易研究一起,构成日本中国古典诗学研究格局中两道灿烂的风景线。

1.曹操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石田公道、植木久行、西纪昭、上野裕人、矢田博士、薄井俊二、佐藤一郎、草森绅一、川合康三、清宫刚、平井彻、道家春代等人的工作中。其主要论文有:石田公道《〈短歌行〉之我见》(1967年),植木久行《曹操乐府诗论考》(1974年),西纪昭《关于曹操的乐府诗》(1994年3月),上野裕人《关于曹操与神仙思想的关系》(1994年10月)、《关于曹操游仙诗〈气出唱〉(2)》(1996年)、《关于曹操游仙诗〈秋胡行〉》(1997年)、《曹操游仙诗创作的背景及其形成》(1998年),矢田博士《曹操〈短歌行(对酒篇)〉考——以未歌咏的“月明星稀”以下四句为中心》(1994年10月)、《诗人曹操作品的世界》(2000年2月)、《曹操〈歌行(周西伯昌篇)〉考——兼及其正当性的主张与自戒性》(2001年6月),薄井俊二《关于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1995年3月),佐藤一郎《关于文豪曹操的评价》(1995年),草森绅一《轻薄篇——“少年”曹操(1、2)》(1995年1月,1995年2月),川合康三《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的群像(1):横槊赋诗——曹操》(1998年10月),清宫刚《建安文学与曹操(1):以曹操生涯为中心》(1998年12月)、《建安文学与曹操(2):以曹操诗为中心》(1999年6月),平井彻《魏之曹操的乐府——汉代古乐府及其关联性》(1998年12月),道家春代《曹操乐府诗与魏国的建立》(1999年12月)、《曹操“游仙诗”解释试论》(2004年),等等。

2.曹植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冈村贞雄、后藤秋正、八木泽元、山口为广、小守郁子、植木久行、龟山朗、大场洋子、松田稔、福山泰男、道家春代、矢田博士、中野将、上野裕人、森真理子、林香奈、清宫刚、渡边由美子、石井公成、渡部令子、沼口胜等人的工作中,其中,以福山泰男、矢田博士、上野裕人所撰论文为多。其主要论文有:冈村贞雄《曹植乐府的抒情特性》(1971年),后藤秋正《曹植〈杂诗六首〉论考》(1972年)、《关于曹植的慷慨》(1978年),八木泽元《七步诗管窥》(1974年),山口为广《建安时期的文学观与文学——以“三曹”为线索》(1977年6月)、《关于曹植的乐府》(2006年),小守郁子《曹植论(承前)》(1978年)、《曹植与屈原赋》(1979年3月),植木久行《南朝时期对曹植评价的实际状况(中):以与永明体诗学的关联为中心》(1979年6月),龟山朗《汉魏诗中寓意自然的描写——以曹植〈吁嗟篇〉为中心》(1980年4月)、《关于建安后期曹植的赠答诗》(1990年10月),大场洋子《曹植研究札记——关于“捐躯”意识》(1981年5月),松田稔《三曹诗中的山岳观》(1985年),福山泰男《关于曹植的四言诗》(1987年5月)、《曹植的讽喻》(1995年1月)、《关于曹植的“故事”》(1997年1月)、《曹植的“少年”》(2007年2月)、《曹植〈白马篇〉考——“游侠儿”的诞生》(2007年2月),道家春代《关于建安时期曹植的诗作》(1990年3月),矢田博士《关于曹植的神仙乐府——以先行作品及其异同为中心》(1990年10月)、《关于〈怨歌行〉的作者——从曹植咏史诗手法而论》(1992年10月)、《境遇类似的希望与绝望——曹植所表现的周公旦与屈原的意味》(1993年2月)、《曹植〈泰山梁甫行〉创作时期考——关于陈祚明“黄初元年说”之当否》(1993年10月)、《曹植〈三良诗〉考——以与〈文帝诔〉的关联为中心》(1993年12月)、《曹植〈喜雨诗〉考——以其作为寓意诗的可能性为中心》(1997年)、《关于曹魏时期五言诗流行的要因》(2006年12月)、《关于曹植〈七哀〉与吾乐所奏〈怨诗行〉》(2006年3月),中野将《曹植诗考——从〈悲风〉诗入手》(1992年)、《曹植“游仙诗”考——兼及其“咏怀性”》(1994年),上野裕人《关于曹植游仙诗〈陌上桑〉》(1994年)、《关于曹植诗中“风”的表现》(2003年)、《关于曹植的诗——热情如火的诗》(2003年8月)、《关于曹植的诗——以〈弃妇篇〉、〈种葛篇〉为中心》(2004年8月),森真理子《曹植“七步之才”考》(1995年1月),林香奈《关于“风”与“光”——以曹植为中心》(1996年3月)、《曹植〈鼙舞歌〉小考》(1998年10月),清宫刚《曹丕、曹植与道家思想》(2001年12月),渡边由美子《曹操死后的曹丕与曹植——“不仲说”的检证》(2002年),石井公成《连系无常、忠君与恋爱之物——曹植的汉诗与〈万叶集〉的长歌》(2005年3月),渡部令子《关于明代铜活字本〈曹子建集〉十卷》(2005年3月),沼口胜《关于曹植〈野田黄雀行〉》(2006年3月),等等。

3.阮籍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吉川幸次郎、福永光司、林田慎之助、铃木修次、中村嘉弘、沼口胜、山田胜久、井波律子、由元由美子、大上正美、松本幸男、川合康三、成濑哲生、松田稔、甲斐胜二、道家春代、森田浩一、功力夕里子、鹰桥明久、玉野井纯子、矢渊孝良、细川直美、西冈淳、成田静香、宇野直人、安藤信广、渡边义浩、塚本宏、阿部顺子等人的工作中,其中,以沼口胜、大上正美、鹰桥明久所撰论文为多。其主要成果有:吉川幸次郎《关于阮籍的〈咏怀诗〉(上、下)》(1956年,1957年),福永光司《论阮籍的惧怕和安慰——阮籍的生活与思想》(1958年3月),林田慎之助《阮籍〈咏怀诗〉考——关于作者的孤绝意识》(1960年),铃木修次《从嵇康、阮籍到陶渊明——矛盾感情的文学处理之三型》(1963年4月),中村嘉弘《关于阮籍〈咏怀〉八十二首》(1968年),沼口胜《对于阮籍〈咏怀诗〉中诗语的考察》(1969年)、《阮籍与〈诗经〉——以四言“咏怀诗”为例》(1985年)、《阮籍〈咏怀诗〉管窥(正、续)》(1986年,1987年)、《关于阮籍四言〈咏怀诗〉——以修辞手法为中心》(1986年10月)、《阮籍与陶渊明》(1998年3月),山田胜久《阮嗣宗的生平与〈咏怀诗〉》(1973年),井波律子《阮籍小论——以〈咏怀诗〉为例》(1974年),由元由美子《阮籍〈咏怀诗〉表现方法上的特点》(1976年),大上正美《阮籍〈咏怀诗〉试论》(1977年)、《阮籍咏怀四言诗三首私笺》(1979年3月)、《阮籍、嵇康的生存与文学》(1996年3月)、《从阮籍、嵇康到陶渊明》(2000年)、《“言志”的文学——阮籍与嵇康》(2002年3月)、《政治权力与隐者——隐者与阮籍、嵇康》(2003年3月),松本幸男《关于阮籍〈咏怀诗〉》(1977年),川合康三《阮籍的飞翔》(1978年4月),成濑哲生《阮籍的咏怀诗——空间与时间》(1981年4月),松田稔《中国文学与“疯狂”——阮籍及其时代》(1984年11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中“求仙”的作用》(1985年3月),甲斐胜二《阮籍五言〈咏怀诗〉小考》(1986年10月),道家春代《关于阮籍五言〈咏怀诗〉的表现方法》(1986年),森田浩一《徘徊与逍遥——阮籍〈咏怀诗〉考察》(1990年4月),功力夕里子《关于〈咏怀诗〉中所表现的阮籍之忧》(1991年12月),鹰桥明久《阮籍〈咏怀诗〉的自然表现》(1994年10月)、《关于阮籍〈咏怀诗〉(1—5)》(1998年1月,1998年7月,1999年1月,2000年7月,2001年1月)、《关于阮籍〈咏怀诗〉形成的考察——兼及晋代“咏怀诗”的受容》(2000年3月)、《阮籍“咏怀诗”中的对比思考》(2000年3月)、《阮籍〈咏怀诗〉的比喻表现》(2000年12月)、《阮籍与山涛》(2004年10月)、《青少年时期的阮籍》(2006年10月),玉野井纯子《阮籍与嵇康》(1995年),矢渊孝良《阮籍咏怀诗小论》(1996年3月),细川直美《关于〈阮嗣宗集〉的流传》(1997年3月),西冈淳《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的群像(8):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1999年5月),宇野直人《关于阮籍“咏怀诗”中景物的象征性——汉诗解释的日中比较》(2001年4月),安藤信广《阮籍“咏怀”诗句的解说之人》(2002年10月),渡边义浩《呻吟之魂——阮籍》(2002年11月),塚本宏《〈世说新语〉中的阮籍》(2003年3月),阿部顺子《关于阮籍诗文的文本》(2007年),等等。

4.嵇康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兴膳宏、铃木修次、峰吉正则、松本幸男、松浦崇、堀池信夫、龟山朗、甲斐胜二、山内益次郎、福山泰男、福元明美、大上正美、玉野井纯子、大平桂一、成田静香等人的工作中,其中,以大上正美所撰论文为多。其主要成果有:兴膳宏《嵇康的飞翔》(1962年4月),铃木修次《从嵇康、阮籍到陶渊明——矛盾感情的文学处理之三型》(1963年4月),峰吉正则《嵇康诗中的神仙》(1980年11月),松本幸男《嵇康与吕安事件》(1981年6月)、《关于嵇康的赠答诗(上、下)》(1985年),松浦崇《关于嵇康〈幽愤诗〉》(1981年12月)、《嵇康与楚辞》(1986年10月),堀池信夫《嵇康与兼好——中国与日本的隐逸》(1984年),龟山朗《嵇康诗论札记(1):关于〈幽愤诗〉的解释》(1985年3月),甲斐胜二《嵇康诗小考》(1985年12月),山内益次郎《隐逸诗人嵇康与古代日本文学》(1987年10月),福山泰男《嵇康的述志诗》(1990年1月)、《关于〈幽愤诗〉》(1991年1月),福元明美《嵇康的批判精神》(1990年9月),大上正美《嵇康论(2):〈答二郭诗〉中自我风格形成的契机》(1991年)、《嵇康的文学——〈述志诗〉中的言志》(1993年11月)、《阮籍、嵇康的生存与文学》(1996年3月)、《从阮籍、嵇康到陶渊明》(2000年)、《“言志”的文学——阮籍与嵇康》(2002年3月)、《政治权力与隐者——隐者与阮籍、嵇康》(2003年3月),玉野井纯子《阮籍与嵇康》(1995年),大平桂一《作为养生型文人原型的嵇康》(2000年3月),成田静香《闲居之歌——嵇康、潘岳、陶潜》(2000年7月),等等。

5.陆机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横山弘、大川忠三、门协广文、松本幸男、柳川顺子、佐藤利行、阿部正和、木津祐子、杤尾武、长谷部刚、佐竹保子、铃木敏雄、中野将、井上雅隆等人的工作中,其中,以佐藤利行、柳川顺子、佐竹保子所撰论文为多。其主要成果有:横山弘《“陆庾连珠”小考》(1968年),大川忠三《拟古诗考——以陆机〈拟古诗〉为中心》(1984年12月),门协广文《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考》(1984年2月),松本幸男《关于陆机兄弟的四言赠答诗》(1989年6月)、《顾令文与“二陆”赠答诗》(1996年2月),柳川顺子《论陆机乐府诗》(1989年2月)、《陆机〈拟古诗〉试论》(1991年10月)、《论陆机的拟古诗》(1999年12月)、《陆机“拟古诗”的创作动机》(2001年3月),佐藤利行《二陆与张华》(1991年2月)、《陆机诗研究(1、2)》(1991年,1993年)、《二陆与潘尼》(1992年)、《关于入洛后的二陆》(1992年10月)、《“二陆”周围的文人们》(1993年3月)、《“二陆”与顾令文》(1993年2月)、《陆机诗研究——任职太子洗马时期》(1993年1月)、《陆机与夏少明》(1993年11月)、《陆机〈百年歌〉考》(1994年3月)、《陆机与陆云》(1996年5月)、《关于陆机〈短歌行〉》(1997年12月)、《关于陆机〈吴趋行〉》(1998年7月)、《关于陆机〈园葵诗〉》(1998年11月)、《陆机的诗语》(1999年9月)、《关于陆机兄弟》(2001年11月)、《西晋文人关系论——陆机与其胞姐》(2002年)、《陆机的诗语(3)》(2003年12月),阿部正和《关于陆机的乐府诗》(1996年7月)、《关于陆机的“临川”》(2007年3月),木津祐子《陆机与“楚”——关于声律意识的形成》(1996年10月)、《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的群像(5):我若西流水,子为东峙岳——陆机、陆云》(1999年2月),杤尾武《百年歌之研究——陆机、百年歌、敦煌本百岁篇之读后》(1998年2月),长谷部刚《关于陆机拟古乐府及拟古诗》(2001年12月),佐竹保子《陆机的天人对——先秦至西晋时期对偶的一种形式》(2003年)、《陆机〈演连珠〉结构上的特点》(2003年3月)、《关于陆机〈演连珠〉五十种》(2003年10月),铃木敏雄《〈拟明月何皎皎〉诗中所见拟作的“演绎”性》(2003年),中野将《陆机“去去遗情累,安处抚清琴”的意味》(2006年1月),井上雅隆《陆机拟古诗的表现特征》(2007年1月),等等。

6.其他诗人诗作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所涉及的魏晋诗人主要有:曹丕、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祢衡、何晏、山涛、刘伶、王戎、潘岳、陆云、严隐、荀隐、潘尼、左思、顾令文、石崇、束皙、挚虞、刘琨、傅玄、傅咸、张华、张翰、孙绰、司马睿、王导、郭璞、谢鲲、庾阐、葛洪、谢安、王羲之、谢混、谢道韫、慧远、湛方生,等等,其中,以对曹丕、陆云、郭璞、张华的研究相对为多一些。

在对曹丕的研究上,其主要论文有:成濑哲生《曹丕年谱札记》(1982年)、《曹丕诸事——骷髅与感伤》(1983年),新纳良树《关于曹丕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1998年4月),上野裕人《关于曹丕的文学——以对〈善哉行〉、〈寡妇〉诗的考察为中心》(2001年)、《关于曹丕的文学——以〈燕歌行〉(一、二)为中心》(2001年8月)、《曹丕的文学——关于〈典论·论文〉与〈短歌行〉》(2002年),渡边由美子《曹操死后的曹丕与曹植——“不仲说”的检证》(2002年),狩野雄《舞台上的曹丕乐府》(2005年10月),等等。在对陆云的研究上,其主要论文有:植木久行《六朝文人别集的一种形态——〈陆云集〉的书志学考察》(1977年),佐藤利行《陆云的生涯(1—3)》(1988年,1989年,1990年)、《二陆与张华》(1991年2月)、《二陆与潘尼》(1992年)、《关于入洛后的二陆》(1992年10月)、《“二陆”周围的文人们》(1993年3月)、《“二陆”与顾令文》(1993年2月)、《陆机与陆云》(1996年5月)、《关于陆机兄弟》(2001年11月)、《西晋文人关系论——陆云与严隐》(2001年12月),松本幸男《关于陆机兄弟的四言赠答诗》(1989年6月)、《顾令文与“二陆”赠答诗》(1996年2月),木津祐子《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的群像(5):我若西流水,子为东峙岳——陆机、陆云》(1999年2月),等等。在对郭璞的研究上,其主要论文有:林田慎之助《诗人郭璞的命运——游仙诗的思想结构》(1961年),船津富彦《试论郭璞〈游仙诗〉的特征》(1964年),由元由美子《郭璞游仙诗在魏晋游仙诗中的地位》(1974年),长谷川滋成《郭璞在东晋诗歌史上的地位》(1983年10月)、《郭璞〈游仙诗七首〉详解(下)》(2000年3月),立石广男《郭璞的语言意识》(1990年11月),大平幸代《“郭璞”民间故事的形成》(1999年10月)、《郭璞〈游仙诗〉的独特之处》(2001年1月),等等。在对张华的研究上,其主要论文有:林田慎之助《论张华在魏晋南朝文学中的地位》(1965年),松本幸男《年青时期的张华》(1987年3月),佐竹保子《张华文学中所见〈老子〉的影响》(1997年10月)、《作为相闻赠答诗的张华“情诗”五首——别离的爱与男人的恋歌》(1998年)、《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的群像(12):重衾无暖气,挟纩如怀冰——张华》(1999年9月)、《张华乐府的新味》(2001年6月),佐藤利行《二陆与张华》(1991年2月)、《张华的文学集团》(1994年11月),等等。

在对三国时期诗人的研究上,其主要论文有:吉川幸次郎《关于应璩〈百一诗〉》(1956年),安东谅《王粲〈七哀诗〉的位置》(1968年),下定雅弘《论阮瑀的五言诗》(1974年10月)、《论王粲的诗》(1978年4月),串田久治《孔融与祢衡》(1984年),甲斐胜二《王粲的诗赋及其志向》(1986年12月),龟山朗《刘桢赠答诗论》(1993年10月),谷口洋《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的群像(9):言多则败事——孔融》(1999年6月),副岛一郎《孟姜女故事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及长城诗》(2000年3月),林香奈《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2003年6月),福山泰男《〈悲愤诗〉小考——研究史及问题点》(2005年3月)、《〈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蔡琰文本的变容》(2005年7月),等等。

在对两晋时期诗人的研究上,其主要论文有:石川忠久《谢安与会稽之游》(1960年6月)、《东晋文学研究札记——关于司马睿与王导》(1976年1月)、《东晋文学研究札记(3):谢混与〈游西池〉诗》(1982年3月),石岛快隆《论葛洪的文学》(1962年3月),林田慎之助《竹林七贤——愤世嫉俗的七位贤人》(2000年10月),兴膳宏《左思及其〈咏史诗〉》(1966年),福岛吉彦《何晏诗考》(1974年),坂田新《束皙的补亡诗——魏晋南北朝诗经学史(3)》(1980年4月),坂元悦夫《刘琨年谱稿》(1981年12月),小松英生《六朝望族谢家之人——谢鲲》(1983年10月),松本幸男《关于潘岳〈悼亡诗〉》(1984年1月)、《顾令文与“二陆”赠答诗》(1996年2月),松浦崇《束皙的滑稽文学》(1985年7月),铃木敏雄《傅玄〈拟四愁诗〉考》(1985年7月)、《关于谢道韫〈拟嵇中散咏松诗〉》(1992年4月),佐竹保子《庾阐的文学及游仙诗——东晋游仙诗创作中“反说”的构造》(1987年9月)、《束皙的文学》(1996年11月),斋藤希史《潘岳〈悼亡诗〉论》(1988年10月)、《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的群像(3):白首同归——潘岳》(1998年12月),佐藤利行《二陆与潘尼》(1992年)、《潘岳与潘尼》(1992年4月)、《关于张翰的传记及其诗作》(1992年)、《“二陆”与顾令文》(1993年2月)、《陆云周围的文人——关于严隐(仲弼)》(1996年11月)、《关于荀隐(鸣鹤)》(1997年3月)、《西晋文人关系论——陆云与严隐》(2001年12月),长谷川滋成《孙绰小传》(1991年2月)、《庾阐的诗》(1991年12月)、《湛方生的诗》(1992年10月)、《石崇、王羲之、陶渊明之〈诗序〉的比较考察》(2004年1月),佐藤正光《谢混与风流》(1992年7月),竹内肇《关于山涛与王戎的个性》(1994年),稀代麻也子《沈约与山涛、王戎——关于“竹林七贤”的评价》(1996年3月),大上正美《刘伶论——人生与文学的位置》(1999年3月),野村鲇子《乱世的美学——六朝诗人的群像(10):只能谋富不能谋身——石崇》(1999年7月),狩野雄《傅玄“咏史乐府”的创作——魏晋文人乐府创作的一个背景》(1999年10月)、《关于石崇的乐府诗〈吟叹三曲〉——“史”的特征及其背景》(2001年),井波律子《中国的隐者(2):竹林七贤》(2000年2月),佐藤大志《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咏雪序说——关于左思〈招隐〉诗“白雪停阴冈”》(2000年3月),小岛明纪子《关于潘岳〈悼亡诗〉、〈悼亡赋〉、〈哀永逝文〉——论潘岳诗文的不同风格及表现手法》(2002年1月),矢田博士《傅咸与挚虞——以交游为中心》(2002年12月)、《关于傅咸〈七经诗〉》(2004年12月)、《关于傅咸的四言赠答诗》(2005年12月),外村中《关于西晋潘岳的闲居与山水论》(2004年11月),薄井俊二《庐山慧远与文学——自然·文学·思想》(2007年),等等。

五、诗作语词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森博行、阿部正次郎、林香奈、后藤秋正、矢田博士、佐藤大志、堂园淑子、朴美子、上野裕人、富永一登、橘英范、小川恒男等人的工作中,其论及的诗作语词主要有:“昔日”、“怨”、“恨”、“风”、“光”、“江汉”、“之子”、“雪”、“菊”、“风”、“孤”、“篠”、“篁”、“楼兰”,等等,主要是诗作中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名词,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考察这些语词作为意象在诗作中的审美内涵及艺术表现特征等。这一方面研究切入视点甚为细致,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特色。其主要论文有:森博行《魏晋诗中所描写的“昔日”》(1975年4月),阿部正次郎《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1):弃妇篇》(1978年)、《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2):送别篇》(1981年3月)、《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3):咏怀篇——六朝时期》(1983年3月),林香奈《关于“风”与“光”——以曹植为中心》(1996年3月),后藤秋正《“江汉”札记——诗语的意象》(1998年8月),矢田博士《“之子”考——以汉魏六朝诗为中心》(2000年2月),佐藤大志《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雪”——以东晋、刘宋时期为中心》(2000年12月),堂园淑子《作为诗的语言的知觉动词——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入手》(2000年4月),朴美子《中国文学中所见“菊”的样态——以陶渊明为中心》(2000年),上野裕人《关于曹植诗中“风”的表现》(2003年),富永一登《“孤”文学言语的运用及展开——至陶渊明》(2004年),橘英范《六朝诗中的“竹”(2):关于诗歌中“篠”、“篁”等词的使用》(2005年12月)、《六朝诗中的“竹”(3):关于咏竹诗》(2006年12月),小川恒男《六朝诗中的“楼兰”——以乐府〈白马篇〉为中心》(2007年9月),等等。

六、诗学史实考论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中込競、小笠原博慧、林田慎之助、冈村贞雄、横山弘、西冈弘、后藤秋正、植木久行、福岛吉彦、阿部正次郎、大川忠三、甲斐胜二、松冈荣志、斋藤功、中野将、佐藤利行、森真理子、矢田博士、松崎治之、林香奈、关清孝、大村和人等人的工作中,其中,以矢田博士、阿部正次郎所撰论文为多。其内容,大多是对某一具体诗作的相关考论,也有对诗作用字的考论,对某一诗人独特诗歌体式的考论,还有对诗学批评话语及相关术语的考论等。其主要论文有:中込競《游仙文学源流考》(1957年1月),小笠原博慧《隐士诗考——从应璩到陶潜》(1957年)、《隐士诗考——“陶潜出于应璩”说考》(1975年),林田慎之助《阮籍〈咏怀诗〉考——关于作者的孤绝意识》(1960年),冈村贞雄《艳歌考》(1960年10月),横山弘《“陆庾连珠”小考》(1968年),西冈弘《挽歌考》(1969年),后藤秋正《曹植〈杂诗六首〉论考》(1972年),植木久行《曹操乐府诗论考》(1974年),福岛吉彦《何晏诗考》(1974年),阿部正次郎《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1):弃妇篇》(1978年)、《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2):送别篇》(1981年3月)、《诗句中的“怨”、“恨”用字考(3):咏怀篇——六朝时期》(1983年3月),大川忠三《拟古诗考——以陆机〈拟古诗〉为中心》(1984年12月),甲斐胜二《嵇康诗小考》(1985年12月)、《阮籍五言〈咏怀诗〉小考》(1986年10月),松冈荣志《“建安风力尽矣”小考——关于桓温及其幕下文学集团》(1986年2月),斋藤功《琴曲〈乌夜啼引〉考》(1990年7月),中野将《曹植诗考——从〈悲风〉诗入手》(1992年)、《曹植“游仙诗”考——兼及其“咏怀性”》(1994年),佐藤利行《陆机〈百年歌〉考》(1994年3月)、《补亡诗考》(1995年5月),森真理子《曹植“七步之才”考》(1995年1月),矢田博士《曹植〈泰山梁甫行〉创作时期考——关于陈祚明“黄初元年说”之当否》(1993年10月)、《曹植〈三良诗〉考——以与〈文帝诔〉的关联为中心》(1993年12月)、《曹操〈短歌行(对酒篇)〉考——以未歌咏的“月明星稀”以下四句为中心》(1994年10月)、《曹植〈喜雨诗〉考——以其作为寓意诗的可能性为中心》(1997年)、《曹操〈歌行(周西伯昌篇)〉考——兼及其正当性的主张与自戒性》(2001年6月),松崎治之《中国叙事诗考——关于〈鲁秋洁妇〉与〈秋胡行〉》(1998年1月),林香奈《曹植〈鼙舞歌〉小考》(1998年10月),关清孝《咏郭璞墓诗小考》(2005年3月),大村和人《“兄弟”的归宅与私宴——关于乐府〈相逢行〉、〈长安有狭邪行〉中的“三子”》(2006年6月),等等。

值得补充的是,日本学者对魏晋诗歌的研究还涉及日中比较诗学领域,这一方面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堀池信夫《嵇康与兼好——中国与日本的隐逸》(1984年),山内益次郎《隐逸诗人嵇康与古代日本文学》(1987年10月),宇野直人《关于阮籍“咏怀诗”中景物的象征性——汉诗解释的日中比较》(2001年4月),川合康三《建安文学与平成文学》(2004年3月)。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重复,日本学者对六朝诗歌的一般通论性研究论文,虽然其内容涵括魏晋诗歌的一般通论性研究,但我们在本文中未作述及,有关论文篇目可见“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南北朝诗歌研究的论文成就(至2007年)”一章。

同类推荐
  • 爱的苍穹下

    爱的苍穹下

    只有回不去的过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青春的路口,向左或是向右,每一个让人期待的红绿灯处,喜欢猜测未来的呢绒熊都隐藏在繁花之后,等待着给每一个做出抉择的孩子一个小小的惊喜。《爱的苍穹下/成长之书》以亲情、师生情为主,父母和老师是成长中女孩们的阳光,他们给迷茫的孩子们引路,给阴天的迷茫者带来阳光。但孩子与父母的“战争”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代沟、渴求、理解、期望值等等都可以成为矛盾点。我欠你幸福,必由我弥补,我相信唯有情深方可永恒。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去苍老,我就有足够的时间学会珍惜。
  •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

    1917—1927年是青年胡适名满天下、如日中天的巅峰十年。他引爆五四新文化运动,引领公众舆论,参与思想、政治论争,争夺文化霸权,时刻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短短十年,青年胡适一跃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公共知识分子”、“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本书大量征引第一手材料,跳出胡适研究窠臼,纠正周策纵、唐德刚、林毓生、周质平、罗志田等名家旧说,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胡适”
  • 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

    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

    邢澍,字雨民,一字自轩,号佺山、行一,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约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是清代著名的文献学家、金石学家、诗人、藏书家、书画家,他在当时的文化圣地江南二十余年的学术仕宦生涯,打开了陇右通往关外的文化交流的大门。归里后,沉静寡营,著书自娱,以致卒年也无从确切考知。
  • 崆峒山文化研究论文集2007年卷

    崆峒山文化研究论文集2007年卷

    文章讲述的是:崆峒文化价值的多维性与多层次性,关于崆峒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考程金城,崆峒华夏远古文化之源刘亚民刘启文等内容。
  • 有间文库:朝花夕拾

    有间文库: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初恋少女、女大学生……对作者来说,她们有的是与他交往过的,有的是他在书中读到的;有的是他听说的,有的是他想象的,她们都在作者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作者眼里,她们都是最诱人的谜,最美丽的诗,都是“但丁的女人”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卡德加的星际副官

    卡德加的星际副官

    冒牌卡德加与星际副官小姐的日常艾泽拉斯从来就不只是英雄的舞台。by:穿越者卡德加
  • 游学的阴谋

    游学的阴谋

    “地球要毁灭了?!”一阵骚乱过后“外…外星人?”外星人来到地球究竟有什么目的,地球又将会面临怎样的变化……
  • 一生恋,半世仙魔

    一生恋,半世仙魔

    恋多磨消,一生之恋,仙魔一念间。心多焦憔,破碎磨合不复原。一个懵懂的小女孩经历了血的历练变成了孤傲的人。穿越过后,她决定要重活自己的人生,活出最精彩的自己,可结果冰冷的心开始融化的时候,爱与背叛卷土重来。堕落为魔,羽化成神的她,还能再爱吗?活得轰烈,爱的潇洒,为的就是这句话。这条路她或许会这么走下去吧......
  • 末世屌丝

    末世屌丝

    一个末世的屌丝,怎么样才能活下去,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天灾还是.......人心
  • 盖天说

    盖天说

    上古传说,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大战,共工落败,怒撞不周山,顿时天塌地陷,洪水泛滥,死伤无数,人间哀鸿遍野。女娲怜悯众生,于天台山练五彩神石补天,救众生于危难,后耗尽精元化作三生石,传闻可知人之前世、今生、来世,石上长有三生树,千年开花,万年结果,传说此树可道天机,破生死,不知过了多久,这个传说只成了传说。中洲大地,灵气充沛,有通天彻底之灵兽,有开天辟地之灵材,万人皆往的修真之法分为两大派系。。。
  • 重生之荣耀之路

    重生之荣耀之路

    重生了,不追事业和爱情,一心只想在那个校园里陪着她安静的打打Dota,可是现实会让杨维如意吗?
  • 红颜一笑满脸泪

    红颜一笑满脸泪

    我念想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和你一起的时光生活,很简单,有你有我,白头皆老,就已足够。青春洋溢着美丽的风景,我们永远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样子。一曲离殇奏故人,叹却时光不如意。
  • 末日录:女配要篡位

    末日录:女配要篡位

    她以为,她炮灰了。结果,她重生了。复仇?她并不在意。恨,她的确是恨,但奈何女主光环太强大,还有一堆女主后宫保护着...等等!那个一直跟着她的家伙是什么鬼?!丧...丧尸吗?!等等!还有你你你,你们不是女主后宫吗,跟着她干嘛!还有男主!“曲未央,你成功引起了我的兴趣......”“QAQ......”男主拜托,没看见女主盯着咱们么,你这是在给她拉仇恨啊!某人淡淡拉过她,护在身后:“可惜,你来晚了一步。”【作者新人,求支持,求入坑!写得不好请见谅~~】因为某些原因暂更了一段时间,真的非常抱歉!并没有弃更!并没有弃更!并没有弃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爱对的人

    爱对的人

    天哪这绝对是夏日炎炎里听到最残酷的事情,这绝对是比高考没考上更严重,从梦中再到被窝再到卫生间才把自己彻底弄醒,吧眨着眼睛,无辜的看着镜子,翘毛的头发以及身上卡通衣,大大咧咧的样子,快速的绑一个马尾,再用最快的速度刷牙洗脸,才慢慢吞吞的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