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哲学中,父母最大的成功是子女拔萃,前程可人。于是,父母对照”别人家孩子”的成功经验,预设了几条模板标准,选择了一些先进榜样,借鉴了一堆经验做法,然后,用尽心思和精力,推着孩子在谱好的曲谱里闯世界。
当然,好多孩子在这样的结构中是凯歌高奏的,前进再前进,每段岁月中都收获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有部分不那么循规蹈矩的孩子就不一定能打铁成钢、琢玉成器了。
种树养花与教育是路径趋同的,但人们的思维及方式差别很大。
你种的树枝叶不茂盛,你养的花瓣苞不丰美,你肯定不会责备它们。你会选择观察、思考、请教,找到原因,然后会快速调整自己种养的方法,加大情感投入,精心挑选肥料,科学浇水,用尽力气搬它们到阳光充足的地方。看不到你的责备和打削,满满是你的爱和关怀。
但对孩子,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这些的。他们烦躁时可能会用30岁成人的标准去对待一个刚读幼儿园小班的三岁小孩,繁忙时会用40岁优秀人才的标准去教育一个刚上中学的孩子,失望时会用50岁社会化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孩子。
有一篇经典之作叫《爸爸忘记了》,以其诚挚的情感,在亿万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作者W.利文斯顿·拉尼德给儿子写道:”很抱歉,一直把你当作大人来对待。爸爸忘记了你还是如此小的孩子。”
”上学之前你不好好洗脸,我骂了你;你不把鞋擦干净,我又数落你;你把东西乱丢,我对你大声嚷嚷。”
”吃早餐时,我也一直在挑你的毛病——你把饭洒了,你嚼得太快,你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你面包上的黄油抹得太厚……你去玩的时候我正要出门赶火车,你转过身来,挥着小手对我喊:“爸爸再见!”我却紧皱眉头,以这句话回答你:“别驼背!”
”回家途中,我审视着你——你正跪在地上打弹珠,袜子都磨破了。我强行把你拽回家,让你在小伙伴面前丢脸。“袜子很贵的!等你自己赚钱的时候你就知道珍惜了!”
你还记得吗,后来我在书房里看报纸的时候,你怯生生地走过来,眼睛里闪过一丝伤心。我抬了抬眼,对你的打搅很不耐烦。你在门口犹疑着,而我却厉声问:“又有什么事?”
”你什么都没说,只是一阵风似的跑过来,抱住我的脖子,亲了亲我。你的小胳膊紧紧地搂着我,上帝赐予的爱意如花朵般在你的心中盛开,连我的漠视都不曾令它枯萎。然后你就转身跑掉了,我听到你啪嗒啪嗒跑上楼的声音。
就在那时,我的儿子,报纸从我手中滑落,我心里充满了厌恶和惊惧——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吹毛求疵、任意斥责——这就是我对一个小男孩的回报。我不是不爱你,我的儿子,我只是对你抱有那么多的期待,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衡量你。
你个性中有那么多优点,那么美好,那么真诚。你跑进来亲我,同我道晚安,幼小的心灵如同黎明破晓时点亮群山的阳光。今晚,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再重要,我的儿子。我在你的床边悄悄跪下,心中充满愧疚。”
大人们常常在岁月的洗礼中拥有盛大而良好的自我感觉,且”别人家的优秀孩子都是这样教育出来的”,再冠以”我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出发点,一切都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
日本有句谚语: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孩子是天赐给父母的恩惠。共同行走的路上,父母的言行垂范比模式化的要求生动有效得许多。只需要展示真实的、诚朴的、自由的生命状态,他们就会像树苗和花蕾一样,生长绽放。
芬兰是精神上距离日本最近的欧洲国家,两国教育也很相似。好的教育是把孩子当做个性化的生命平等对待,理解、尊重、引导、提醒、鼓励……,让他们体会独立与开放,体悟存在和价值,自主形成对事物正确的理解力、对世界科学理性的态度,以及认真、坚韧、诚实、果敢的习惯。
所以,芬兰学校的室外课,不但要孩子们在大地河川中寻找美妙的气味、美丽的景物,也要他们主动触碰恶心、丑陋的东西。
因为生命与真实是朝夕相处、互相教化的。
那么与孩子一起看世界的路上,我们是否总是很有经验地在孩子前面指点江山和迷津呢。很多事情需要不断提醒,比如对待孩子,我们是否永怀了敬畏之心,常思了善教之法。
而不是顾着脸面,忘记关键,给双方留下伤与憾。
而伤口无论有多深,总会有痊愈的一天;但遗憾不一样,它总会跟随你,直到生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