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培训,似乎因为时间太短,大家都提不起兴趣。
我呢,亦然。
不过,相比上班,两害相权取其轻,勉为其难一把。到处走走,不用很高兴。
年纪大了,怕见熟人,也怕见生人。
见熟人吧,总迫不得已要去搜寻已经碎成一地的过往,费神又烧脑。见生人就更难受了,要说很多废话,浪费很多表情。
比如在某个场景中…
问,“你好啊,我是某单位的谁,你呢?”
答,“我是某某单位的某。”
介绍完了后,如果相互感觉还不错的话,一方就会提议加个微信。咱不主动引惹,但为了表达善意,也不会断然拒绝。
又说,“我认识你们单位那谁谁谁。”
古代官场有认同门、认同乡、认同科,这应该叫认同识?
咱也不能武断就认为它没用。试想一下,若他认识的那人是个官或者是相互熟悉的人,认同感应该很快提高。
推销有一种技巧,便源自于此。当推销人员获得第一个用户后,不管最后是否能将产品推销出来,他都会请求用户,介绍一位用户觉得需要此类产品的亲人或朋友。正因为这个技巧,推销人员吃“闭门羹”的难题迎刃而解。
“哦,是吗?”答道。
礼仪上,我通常会以一副惊讶又好奇的口吻回应。不过为保险起见,我会把眼睛垂下来,顾左右而弄其他。心里盘算着,适时祭出终极武器:尿遁。
人类的伪装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么,最好的交往应该是两种:要么熟透,不言自明;要么半生不熟,相互不鸟。
但愿没人找我加微信。
如果有,我会给他讲道理的。呵呵。
说点稍微正经的。
“缺乏安全感”应该是人类来自远古的基因,它的好处就是让人类规避各种风险,从而使自己的基因得到更大程度的扩散。
因为缺乏安全感,人类趋向于抱团,大众心理学基础大概来自于此。更有趣的是,人类总喜欢通过欺骗自己来获得安全感。
这种欺骗就是机械化的生活。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找一种自己觉得是安全的机械模式来对抗缺乏安全感。这么说来,我们不该抱怨生活平淡无奇,而应该从心感激它。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机械化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在使人类的大脑变得机械化,甚至是想当然。思维影响行为不能忽视,而行为影响思维也然。相互作用的关系才是更接近于正确,至于谁决定了谁都是偏激的。
那么,讲培训,首先就要打破这种机械化,从工作和生活的机械里解脱出来,让身体和大脑放空,打破机械化思维,重新思考。
比如说,我可以连续三天不用为儿子的弹钢琴和写作业蹲守。稍稍想下,就乐死老子了。当然,我儿子也会需要放空,我俩这是相互放空。
低效的学习、形式主义的学习既浪费学习资源,更浪费时间和生命。所以,学习要讲方法,这是第二点。啥方法呢?很简单,带着问题学习。也就是说,不解决问题的培训都是耍流氓。看了课程安排,简直就是渣男。
“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习和实践是双向流动,不能无书,更不能尽信书。这是第三,学以致用。读过汉语的都懂,无语多言。
如果培训主办方领导讲话稿还没写的话,那老叔就免费奉上这三点。同时,真心希望,他们的开班动员讲话稿写好些,不要瞎喊口号,少瞎胡扯,就善莫大焉。
也希望相关领导提前熟悉一下讲话稿,然后把它念得自然一些,富有激情一点,不要毁了这现在看起来还算美好的未来三天。
还是那句话,到处走走,不用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