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47000000016

第16章 识人知事(4)

有的时候,初来乍到,为政一方,想要取信于民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时候就更需要注意以诚相见、言行一致、公正无私了。当年名将吴起统兵。为了取信于民,先是在外面放一挑粮食,然后出了一个告示,说有人能将这挑粮食挑到衙门口的话,就赏金封地。起先没人敢尝试,怀疑有什么圈套。后来终于有人仗着胆子把这挑粮食挑到地方,结果吴起真的封赏了他。

第二次,吴起又将一根木头放到外面,说如果有人能将它扛到城门的话,可以封赏好田地。这次很快就有人尝试了,吴起又履行了诺言。到了第三次,吴起预先就发出告示说边境上有一个敌人的前哨阵地,明天要出兵占领它,谁先攻占阵地就要封官。结果只用了一个上午,吴起就攻占了敌人这个阵地。当然吴起还是履行了诺言。可见诚信与表率的作用是何等巨大。

现实中很多人往往是只要求别人,却看不见自己的毛病。对人对事习惯采取双重标准。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够实现诚信,取信于人呢?老百姓讲话,哪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古语讲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当权者应该引以为戒:立身中正,切忌道貌岸然却徇私舞弊。否则必然导致古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最后自取灭亡,亡国亡身的悲惨结局。人们常讲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对于那些时刻总想着在小事上算计别人,欺骗别人而不顾道义、诚信、原则的人而言,实在是恰当不过了。欺人者自欺,误人者自误。天道周行,从来如此。

八 求知为学

古希腊神庙中那句古老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仿佛魂灵附体一样伴随人类走过无数黯淡与辉煌的岁月。它提示人们不断学习,探索人类那神秘而悠远的精神世界。

给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

【原文】

【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惟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述而第七》)

【15.39】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脾气很倔,说话喜欢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常常不合时宜,让人下不了台,因此名声很不好。有一次,这个地方的一个青年来见孔子。孔子以礼接见了他。门人因此责怪孔子为何如此礼遇这样的人。孔子解释说:“教育之道在于启发别人上进,不是使人更加落后退步。如果只是一味厌恶丑恶之人而拒不接触他们、改变他们,那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别人既然虚心向我们来求教,那我们就应该启发他努力上进。至于以后他怎么做,那就不是我所能保证得了的了。”

孔子说:“人人不分贵贱,皆可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导原则之一,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它深刻反映了孔子自觉发扬历史文化、心胸广大、体察民生的精神特征。

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间千差万别,无奇不有。各个地方风土人情往往差异很大,尤其是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的人们,往往会具有一种更加执著、坚忍的信念和成见。他们往往以此来对抗外在世界不同文化模式的侵袭,维护内心世界的稳定与平和。因此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很难以彼此沟通思想,更加难以完成文化教育的任务。

《论语》中讲到的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就以思想闭塞、不通情理、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而著称。日常生活中,这种人是很难接触的,更加难以教化他们了。所以当从这个地方跑来一个人向孔子求教,而孔子又以礼相待、接见了他的时候,孔子的门人很是怪罪孔子,觉得对于此类不通情理的人物根本多余理睬他。孔子对此很是不以为然。他认为既然别人有求教之意,自然应当激发他的上进之心。至于以后他的发展如何那就看他个人的造化了。如果只是因为对方性情粗鄙,就一味拒绝和他们接触,那永远也达不到教化改造他们的目的。由此可见,孔子行教育之道不在意对方出身贫贱与富贵、先进与落后。只要对方一心向学,他便倾力教化,决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也不搞什么文化垄断、愚民政策之类的鬼把戏。

中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盛行史官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基本被上层统治者所垄断。教育是上层人物的特权。老百姓根本无权享受,只有处于愚昧落后的境地之中。由此以来社会地位、等级观念日益强化,老百姓便只有被动地承受贵族的奴役和压迫,于是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由于两极间缺乏有效的理解和沟通,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当矛盾激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便自然导致民变。旧有的贵族和掌握上层文化的史官在这种社会巨变中很多就此流落民间,一蹶不振。同时这也导致了打破文化垄断,实现文化普及的局面的产生。于是中国文化教育的整体运行由此开始。老百姓终于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作所为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背景。而孔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是被动而是积极地承担历史文化的教育传承使命,力图以仁德思想启发人们的心智,明了人生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此道德文化教养中实践自己的人格理想。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必定是建立在人人自觉遵守礼义道德,明了行为规范,彼此理解,真诚相待的基础上。

这一切恰恰只有通过最广泛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同时教育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为他们相互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进而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有教无类也是孔子实现社会理想的一种合理方式。然而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有许多不好的劣根性。譬如许多文人有自命清高的习惯,总愿意摆出一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姿态。而且习惯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这种自以为是的文人同那些粗鄙无知而又固执己见的人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都体现了他们思想上闭塞狭隘的一面。以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必然导致文化教育中的个人偏见与歧视,以及文化垄断行为。这样一来,便在无形中形成了不同人们的思想对立,进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美国本土印第安人、黑人与白人间的巨大矛盾问题就是由于先天文化差异和后天文化歧视所造成的。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当然还有一些人玩弄权术,为了维护个人的私利和专制统治而大搞愚民政策,这就更加可鄙了。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普及的程度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民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潜能。而不能普及教育的民族往往也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公正是一个教师的良心

【原文】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第十六》)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第七》)

【译文】

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你从你父亲那里有什么意外收获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啊。只不过有一天父亲独立于堂前,我从庭院中快步走过时,他问我说:‘学习《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于是父亲说:‘不学《诗》,也就无法言辞达意,相互交流思想。’于是我就回去学习《诗》。后来有一天,父亲又独立于堂前,我从庭院中快步走过时,他问我说:‘学习《礼》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于是父亲讲:‘不学《礼》,无以安身立命。’于是我又回去学习《礼》。我就听父亲说起这两条而已。”陈亢听完后转身高兴地说:“我问了一句话,却获得了三条信息:学《诗》以通言辞,学《礼》以安身立命,除此之外,先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分亲疏。”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啊,总以为我对自己的学问有所隐瞒,不肯倾心传授。其实我并没有隐瞒什么。我的言行举止无不落在你们的眼里,这是我的真心话。”

孔子思想的确博大精深,但越是如此,表达起来越吃力,同时也就很难通过教育传授给他人。其实孔子不是不想说,而是没有找到合理说明的方式,类似于这种高深的问题往往是一说就错,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故而只好暂时存疑。这是孔子对待学问的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一种负责精神。其实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旦强行去表达的话,那就可能造成挂一漏万的情形。结果反而是误导他人。因此孔子教书每每讲到这里时,就只好省略一下。结果这样一来,弟子们反而起了疑心,以为老师学问有保留。弄得孔子也没办法。这真是很冤枉他了。

佛教中讲授佛法时固然也是要说理的,以此点化众生觉悟迷途,超脱苦海。但是佛教也很讲究缘法。机缘未到的时候,你就是对那个人说什么,他也不会理解你说的内容。机缘一到,也许无须言辞,举手投足间便顿悟玄机。教书也是如此,有能马上教的内容,也有一些内容需要机缘和悟性的点拨。对于一些程度还不够的学生尤其需要慎重。这是教书过程中所要把握好的一个技巧,绝对不能一股脑儿地倒出去,否则必然导致有人“消化不良”,那就误人子弟了。孔子对这个原则就把握得很好,该说则说,该止则止。即便学生误解,也没什么。其实夫子言传身教,无时不在点化学生,只是弟子们程度不到,执著心重,还悟不透而已。

由此看来,一方面孔子对待一些高深的难于表述的问题采取淡化处理的方式,乃至达到无言的地步。以免使学生对此类问题造成误解。另一方面,一些问题在学生现有的程度上也很难于理解,所以只好等待时机,让他们自己来领悟。这样一来,表面上看似孔子有所保留,其实是孔子认真对待学生的一种做法。

当然这样做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一些猜疑。于是有人便想办法探听有关孔子的私情。陈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孔子的儿子伯鱼的。希望了解孔子对自己儿子是否有所私传。不过考察结果反而证明孔子对大家是一视同仁,没有私心的。弟子明白这一点后,因此内心喜悦万分。

有关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在教育实践中其实影响很大。这关系到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问题。一个教育者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能保持公正的原则,一味制造一些特殊群体的话,必然在受教育者心中形成功利、偏私和狭隘的印象。进而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社会等级观念的巨大反差也往往会激发他们的自我优越感或者自卑的逆反心理。这些都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然而现代社会中,一些教育者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打着因材施教的招牌,大力在学生中推行不公正待遇。对于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极尽包庇之能事,为他们提供各种特权,造成了这些人的特权意识和自我优越感。而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则大力排斥推诿,使他们早早流落社会,感受世态炎凉。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信念和道德品质。

因材施教的前提

【原文】

【11.20】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第十一》)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如果听说一个人处于穷困之中,应当加以赈济救助的话,那么是否可以立刻采取行动呢?”孔子回答说:“父兄在世,应当先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不要随便自作主张。”随后冉有也问了同样一个问题,孔子则回答说:“是的,你应该马上采取行动。”公西华在一旁听到关于同一问题不同的这两种回答感到很困惑。于是就此向孔子提出了疑问。孔子回答说:“冉有性格过于温和、礼让、谦退,因此需要激励他一下;子路性格刚勇急躁,因此需要节制他一下。”

上面这一段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内容,尤其是在教育界,简直成了教书育人的名言警句。它充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机动灵活性。但是仅仅领悟到这表面一层含义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看到它内在的深刻哲理。

孔子早年虽然已经领悟生命自然之道,但是他还没有发现一种好的方式来展示它,因此面对宇宙万物流行的玄机,常常是感慨万端,甚至无所言之。一次他对自己的弟子说自己其实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这番话把弟子吓了一跳,连忙说:“这怎么行呀,您不发话教育我们,那我们怎么能通晓人生道义呢?”孔子回答说:“老天爷什么也没说,大自然便四季轮回悄然运行,万物各自生长荣枯,天道有常,何须人为呢?”这番话表明孔子已经认识到世上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最合理的生存方式就是使万物各正性命,实现自我。

对于人而言,也需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认识自己的人生使命,并全力实现它。后来孔子在反复阅读《周易》后,终于找到了一种以阴阳易简之道来表达天道性命之理的理想方式,并由此衍生出一部《易传》。这时在孔子那里,宇宙玄机,天理人道,便不再是不可言说的了。于是孔子在《易传》中明确阐释了万物各正性命,因其才智成就自身人格的思想。在此,孔子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差异,因此每个人成就人生理想和构建生活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孔子的因材施教也体现了以上的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以达到取长补短之功效。所以他才会对子路和冉有相同的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讲因材施教有一个前提,就是正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公正无私,而不作好坏、尊卑的等级划分。在此,孔子一方面要确立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生存信心,另一方面则又要在保持个性特征的前提下,逐步完善自己,成就理想人格。这是教育工作中需要同时加以注意的两个方面。

可惜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主动划分等级,人为地制造相互间的隔阂与矛盾,要么用一条共同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从而取消了每个人个性的发展。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往往是单一的、缺乏真实个性特征的等同于机器生产的产品。他们虽然听话得很,但是却没有个性丰富的内容。

同类推荐
  • 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本书以民间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对“人生礼仪的规范”、“四时八节的约定”、“百行百业的印痕”、“民间文艺的记录”等四大方面的民风民俗的细致描摹,全面审视其中的慈风孝行,并从慈孝文化的土壤与传承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升华,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传统慈孝文化。
  •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固原”,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西岸、有着“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大片黄土丘陵地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固原地区”或“西海固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回族人口,使“西海固”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地理概念闻名于世。
  • 老北京城门与古城墙

    老北京城门与古城墙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

    反映了楚人特有的葬俗和文化心理,它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是辉耀华夏的荆楚文化的代表。
  • 禅茶:认识与展开

    禅茶:认识与展开

    本书收录了第三届禅茶文化论坛上的论文,分为基础问题、文史研究、清规研究、美学展开、整体认识等部分。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万古最强神婿

    万古最强神婿

    五千年前,一代妖神洛生陨落,五千年后,意外重生在一同名废物身上,他原想报仇雪恨,没想到,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史上最强女婿!
  • 东岳霸王

    东岳霸王

    不求生存,只求霸道,人的一生有很多往事,只有一个性格是大家所拥有的,那就是霸气。
  • 盛世巾帼

    盛世巾帼

    乱世帝王篇,盛世巾帼谋。沈渊重生这一回,白捡了个便宜夫君,本以为会和那个名叫腹黑的男人开始一场血腥暴力、少儿不宜的勾心斗角,奈何夫君太善解人意,让她,有些,措手,不及……众奸佞:就算你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夫君,你也不能来怼我们啊!你母亲没告诉过你要与同僚和睦相处吗?沈渊:╮(╯▽╰)╭没办法,腹黑把家事都处理得妥妥帖帖了,本将军想找茬都找不出来。你看啊,这家安了,不得把国定定吗?不然岂不是辜负了本将这“定国大将军”的封号?这是一个女主闲着没事儿和同僚们愉快玩耍的故事。【大误】
  • 惜墨如君

    惜墨如君

    罗芙从小随母亲在雷音寺修行,粗布麻衣难掩倾城美貌,三位世家公子,一位龙国的太子,都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苏沐是苏府长子,闻名的妙笔书生,当罗芙爱上苏沫,母亲却把她指婚给君临,龙国太子也穷追不舍,布下天罗地网,一场婚礼,各种阴谋,她的身份曝光,爱情将如何继续?
  • 剑山大师兄

    剑山大师兄

    他,可能是个普通的凡人,也可能是个伟大的修士。
  • 最弱凶兽

    最弱凶兽

    作为最弱鸡的凶兽,从出世到长大没人管过死活,现在让吾去当炮灰,怎么可能?送你当骨灰好不好?吾是凶兽。哦,那谁谁出来不都是灵兽?还有天资者,人家出来就是神兽。吾是凶兽。哦,凶兽是蛮兽的一种吗?吾可是会祸害天下的!哦,你祸害吧,又不是吾的天下。
  • 战国末期:魏国重生

    战国末期:魏国重生

    魏超和三名伙伴一块去外出旅游爬山,座一辆长途公交车上,快到了旅游地点准备要下了车随后一辆大货车失控像魏超和三名朋友坐在一辆公交车上冲撞而来。随后把公交车撞到后继续撞压着,之后就发成了一场爆炸,等他们四个醒来时却发现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一个陌生的坏境。就在这时四个人会面对怎么样的命运呢?
  • 老婆好难娶

    老婆好难娶

    云微是个低调的异能人,天不遂人愿,她的朋友个个不低调,十四年以男装示人做了大学教授,勉强维持各方平衡,继续走着低调的路线,不料一场相亲打破平衡,从此低调是路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