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事业心”的理解完全不同。“外向”人把对金钱和地位的无止境的追求欲望看成是事业心,而“内向”人则把努力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看成是毕生的事业,请问这两种事业心是可以等同的吗?“外向”人的事业心的确不是靠纯真能够实现的,他们必须工于心计,还要不择手段才能达到目的。而“内向”人的事业心,如果没有纯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内向”人的事业心,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里,如果没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和一定的思想境界来支撑,他(她)就绝对达不到事业的巅峰,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多少本来很有才华的人,就是由于失去了童心,思想境界低而半途中荒废了事业,开始追求金钱和地位,让人恨铁不成钢而深感遗憾。
二驳“生活优越造就纯真论”。
本人同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点,但是纯真绝对不仅仅是生活优越一个原因造成的,造成纯真的原因很复杂,本人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是内因—善良、正直的天性,第二是优越的物质基础,第三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四是生活圈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四个原因缺一不可,难道从小生活优越的环境中层出不穷的败类还少吗?难道贪污腐化不是出自生活环境最优越的那群人中吗?
三驳“优点、缺点互为因果论”。
“内向”人的纯真是他们追求事业的必备条件,没有纯真则将一事无成,也正是他们的可贵的优点,但是一旦他们进入到“外向”人的领域,当然就成了不能被饶恕的缺点和罪过,因为“内向”人的纯真与“外向”人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而“外向”人游刃有余的唯利是图,也正是“内向”人最憎恶的缺点和罪过。所以应该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有各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和优点、缺点没有关系。
注:
以上所说的“外向”与“内向”,不是指性格,而是根据不同的追求和生活目标,将追求物质生活和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分成两类人,这是一个哲学观点。
心路1986
我一生的心路历程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9岁开始对人生提出问题;16岁读了《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开始简单地接触了哲学思维方式;同年读了《军队的女儿》,确立了奉献的基本世界观;24岁读了《居里夫人传》,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学习、工作和研究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立志也做个发愤图强的人。1986年的夏天,在人为的安排下,我“邂逅”了两个青年人,时间已经过去了24年,这两个年轻人的音容笑貌虽已不太清晰,然而他们分别借给我的两本书,形成了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将35年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一本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诗集《双桅船》,另一本是美国宾克莱撰写的大学公共哲学教材中文译本《理想的冲突》。
1
第一个年轻人的单身宿舍里有不少书,但我看到《双桅船》时想留下不借走,他只说了句:“这本书挺好的。”我就把这本诗集也借上,回到家里放在了床头柜上。一天晚上上床睡觉后,想起了那几本书,顺手拾起最上边的一本《双桅船》,第一首《致大海》就强烈地吸引了我,睡意完全消失,一口气把这本诗集读完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
在《致大海》中,我认为最精彩、最能使我产生共鸣的是最后三段: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巉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巉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这简直就是我的全部心声,也是对自己这么多年在逆境中挣扎的最好的勉励。
还有一首《思念》的第一段,我真正了解了“朦胧诗”的味道: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理想)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生活)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爱情)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事业)
这四个内容都是每个人或者从前,或者现在,或者永远都在追求的,在舒婷的笔下描写得如此准确、贴切,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我也很喜欢《献给我的同代人》的前两段:
他们在天上
愿为一颗星
他们在地上
愿为一盏灯
不怕显得多少渺小
只要尽其可能
惟因不被承认
才格外勇敢真诚
即使像眼泪眼一样跌碎
敏感的大地
处处仍有
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我们这一代人的确有相当的人不甘平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奉献社会,她道出了多少人之所想。
著名朦胧诗人北岛写了一首题为《一切》的诗,我看过,觉得比较现实、悲怆,据说舒婷读了此诗感到很震撼,于是就回赠了一首《这也是一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热情、希望和坚定的信念,尤其最后一段: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其实最有力量的就是《馈赠》中的最后部分:
我简单而又丰富
所以我深刻
我的悲哀是候鸟的悲哀
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
忍受一切艰难失败
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
啊,流血的翅膀
写一行饱满的诗
深入所有的心灵
进入所有的年代
我的全部感情
都是土地的馈赠
其实她的诗何止是感情丰富、充满激情,更多的是有思想、有境界、有哲理。据说她从小就酷爱读书,像《聊斋》这样的书都能倒背如流。在我心目中,她简直就是个女诗人兼女思想家。读了舒婷的诗,我不再觉得孤立无援,我真正体会到了千古同知,万里同音,更何况她和我是同龄人,尽管她人在福建。读了她气宇轩昂的诗以后,什么海涅、泰戈尔的诗就都引不起我的兴趣了。
那年电视里正在播放日本动画片《一休》,很有意思,我天天看。有一天家里没有人,就我一个人在看《一休》,屏幕上出现了一休一个人坐在地上,仰望着满天星星,这一景致简直美极了,一个灵感出现在我脑海里:大自然中我最钟爱的就是星星,就写一首关于星星的诗吧。关了电视,提笔写下了《星光》:
大地已进入沉睡的梦想,
天空却开始夜市的街巷,
银河、北斗、星座,
啊,多么迷人的星光……
啊,星光,
你是宇宙间神奇的秘密。
多少晴朗的夏夜,
你闪烁着知识的光辉,
你讲述着动人的奇迹,
让理想和希望
萌发在幼小的心里。
啊,星光,
目睹千古是你丰富的阅历。
即使在漫长的寒夜里,
黎明的曙光你也从不忘记,
以坚韧的毅力鼓舞有志者,
迎来一个又一个清晨的霞衣。
啊,星光,
你有无坚不摧的威力。
乌云曾久久将你遮蔽,
真诚炽热的心啊,
会因此苦苦寻觅,
向着怅惘的夜空
抱怨吧,哭泣吧,
但绝不背弃,
乌云遮不住你的光彩,
这是永恒的真理。
大地已进入沉睡的梦想,
天空却开始夜市的街巷,
银河、北斗、星座,
啊,多么迷人的星光……
这就是1986年读了舒婷的诗之后,写的第一首自由体诗,也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收获之一。
我把舒婷的诗歌制作成了配乐诗朗诵的录音,并且把录音带寄给了舒婷后,收到了她对我的朗诵水平肯定的信。还有的朋友听了录音以后,认为我的音乐配得也是天衣无缝,音乐和诗的内容非常吻合。最让我激动的是这一年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全国现代诗人评选前十名,舒婷名列榜首,正是“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她的诗已被翻译成六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
2
第二个青年人只借给我《理想的冲突》一本书,我看时做了五十页的摘抄和读书笔记。我感觉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着、记着、抄着。
这本书的全称是《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序言中说:
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了当代的道德观念。心理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和宗教的见解能考察西方社会变化着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基督教道德观四种。现代分析哲学能帮助一个人在互相冲突的人生理想中做出选择。
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有这样几段话我认为是很客观的:
作为我们选择世界观时的一位有影响的预言家的马克思永世长存,而作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必然道路的预言家的马克思则已经降到只能引起历史兴趣的被人遗忘的地步。
马克思对人的异化的洞察力,被许多人认为是他为更好地了解人性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弗罗姆指出,异化的概念就是罪恶的现世同义语,因为异化意指人不是他应当成为的那个人。
弗罗姆指出:追求物质生活而因此不讲道德,被称之为失去了人性的‘异化’,追求信仰而因此为其献身,也被称之为失去了人性的‘异化’,但前者是非生产型,后者是生产型,只有后者才是健康成熟的。
在第三章“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弗洛伊德和弗罗姆”中,作者写道:
弗罗姆(弗洛伊德的大弟子)的确是这种新途径的一个优秀的典型人物,尤其是因为他自认受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同样也受了马克思学说的影响。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作规范人本主义。
弗罗姆把主观幸福和客观幸福区分开来。前者在于主体的个人满足,而后者则来源于追求生活艺术时所遇上的客观情况。真正的客观幸福同生产性思考和爱的增添是分不开的,同创造性是分不开的。这种意义的幸福是人给个人生存问题找到了适当答案的主要标志。他满怀欢欣,因为他充分实现了他的潜力,从而找到了他和世界的正确关系。
在第四章“存在主义的起源:克尔凯戈尔和尼采”中,克尔凯戈尔说:
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弄清楚我要做什么事情,而不是我要知道什么事情。问题在于了解自己,认清上帝真正希望我做什么;问题在于找到一个对我来说是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它而生为它而死的观念。
尼采步克尔凯戈尔的后尘,是现代最早狂呼大叫反对顺从芸芸众生的平庸标准的人物之一。他体会到,对于那些发现自己与他那个时代的价值不相协调的人来说,必然会有极大的孤独和忧心忡忡之感,而这些正是一切存在主义者所要强调的东西。尼采和克尔凯戈尔二人都认为,一个人的洞察自己和时代的深度是与他所受痛苦的强度成正比的。
在第五章“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让—保罗。萨特”中,萨特说:
一个人把自己看成人,看成‘自为的有’的时候,就是把自己了解成一个打算在将来成为什么人的人。他现在并不就是要他要成为的那种人,他的决定和行为反映着他企图在世界上实现的那个他自己的形象。
本书作者宾克莱还提到:
在任何未来的社会里,总应当是把人当成人,绝不能当成对象。这一主张也完全符合早期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那时最关心的是创造一个新世界,在那个世界上人们将第一次有可能有十足的创造性和人性。萨特的新人道主义确实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解释。
舒婷的诗《流水线》也涉猎到了存在主义:
但是奇怪
我唯独不能感觉到
我自己的存在
仿佛丛树与星群
或者由于习惯
对自己已成的定局
再没有力量关怀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也很复杂,要讲起来恐怕七天七夜也讲不完,但是我认为,不管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还是存在主义,每位哲学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相矛盾,每种学说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完善,尽管通向真理的道路有多条,方向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认识世界、献身世界、改造世界,难怪作者说马克思作为世界观的预言家永世长存。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已经有24年的历史了,然而我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我感到很庆幸,庆幸当时那样认真地做了摘抄和笔记,而且把它们保存到现在,因为24年前的理解力和看问题的方法会有很大变化,至少现在深刻多了。
3
日记一则
1986年10月21日探望母校——北京十九中
下午去给家住人民大学的“将军”还书。从人民大学的旁门一出来,我的心就开始急促地跳动,20年前的我又出现在这条经过了整整4年的熟悉的路上。校园里所有能够引起我回忆的一切都使我触景生情,我想哭,然而校园里的孩子们都像20年前的我那样快乐、无忧无虑。我在校园里转了一大圈,温故了几乎所有曾经到过的地方,乃至小小的角落。操场、篮球场、排球场、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电教室、音乐教室、图书馆、礼堂、宿舍楼,教务处,特别是上课的教学楼,小时候看是那么大,现在就不觉得大了。遗憾的是壮观而气派的前操场,曾经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向大门,大道两旁长着整齐的松树,现在已经面目皆非,正在大规模搞基建,后操场也搬了地方,连大门都改了方向。我边走边品味着当年快乐的时光,聆听着当年的欢歌笑语。然而清晰的回忆在我心中引起了更多的是伤感,因为我真正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这里开始的,也是在这里结束的。正是由于少年时代的生活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使我必然在伤感之余,认真回顾了自己20年来走过的历程。
20年来,我和我的同代人一样,经历过崇拜的狂热和迷乱,后来又感到失落而觉悟,并随着社会觉悟的提高,也在慢慢提高。即使在这个过程中我往往是盲目的,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从不甘于平庸,并且成绩显著,这使我越来越感到了自己强烈的内驱力而更加自信。我信奉辩证唯物主义,坚信人道主义是全人类的信仰。20年来,我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真正做到了一个存在主义者的基本人生态度——忠实于自己。
到家后,回想起下午拨动我心弦的一幕幕情景,我还是哭了。也许是因为美好的回忆令人伤感,也许是因为这20年艰苦的历程,也许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相互碰撞的结果吧。
难忘的1986,你使我真正扬起了生命的风帆,在思想的航线上起程了。
谈“空巢”
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了我们,又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抚养成人,有道是“天下之道孝为首”,说的就是一个人的人生中最需要善待和敬重的就是父母,其他的人都要让位于父母而排列致第二、三位。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的不同,周围人需要亲近的先后顺序位置就不同,甚至颠倒了,这实质上就是忘恩负义,而且是典型的利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