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历史走在今天,也走在过去。
从当初独立战争的炮火穿越狭长的13个殖民州到如今航空母舰、军事基地遍布世界各大洋,战争仿佛总与这个国家“纠缠不清”。
步入文明与冲突时代的她,就犹如自己子女预言的那样,人到更年期时,性格有点古怪,可能将与世界众国的文化根源产生代沟。于是我们在美国各界总统的指引下观看了那一道鸿沟,不看则已,一看惊人,原来填满代沟的尽是哭喊声与骷髅架。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他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预言:“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文化,各文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很多人都拒绝相信,在冷战结束后,未来的冲突竟然会围绕如此老式的东西。然而,“9·11”事件却使人们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亨廷顿那里,尽管人们无法甘心接受他的观点和结论,但是在心底里还是忍不住会佩服这个老头子目光的敏锐和思想的鲜活。
“9·11”事件对于美国人而言,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凿开了美国外交史上一个新的篇章,同时也扯开了西亚地区上空的防空网,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纷至沓来。对于已经深谙其道的美国来讲,作为最不愿提起的字眼——战争,已经变得不痛不痒,习以为常。反恐、剿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活捉本·拉登,口号换了一轮又一轮,阵亡者、无辜者,倒下了一批又一批。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石油也,已是路人皆知。
屋漏偏逢连夜雨,刚进入21世纪不久,也就是 “9·11”事件爆发6年后,一场世界危机再次席卷美国。这一次却是经济上的空难,而现在没有第二个罗斯福出来重建人们的信心了。如今,4年过去了,可是危机残留的余热依旧炙烤着美国民众的心头。
如何转嫁国内危机?这是让美国政府最头疼的事。不过,美国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听说非洲大陆上有一个死对头在家里闹起了内讧,美国立即赶往利比亚战场,开始大秀拳脚。只是这次的美国与以前大相径庭,他只跳了开场舞,便转身走人,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将战争进行到底”的街舞小子了。
原来,吃一堑长一智,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加上近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虽然很卖力地跳了半天,但出场费竟没拿到一分,更何况自己身上的家当已所剩无几,实在秀不起了。利比亚的确是一块很诱人的蛋糕,但美国能分得的利润太少了,那么就还是算了吧。因此,我们也能够理解美国在利比亚战争中的犹豫和谨慎了。
文明与冲突,笑脸与哭脸。美国自己戴上的是哪一副面具,给别人安上的又是哪一副面具?真的很难说。
帝国噩梦
2001年9月11日,当美国人刚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时,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连续发生撞机事件。标志美国经济繁荣的世贸大厦轰然倒地,世界上最强大军队的指挥中枢——五角大楼的一角被炸成了断壁残垣,数千人丧生,财产损失无数。
这是人类刚刚跨入21世纪之际遭遇到的一场震惊全球的悲剧,“唯一的超级大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
“9·11”事件在美国掀起了“反恐”浪潮,美国外交史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2001年10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起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战争。然而,时至今日,阿富汗战争进行了快10年了,这场没有结束的战争对美国的武装部队来说是一场流血最多的战争,有人说:美国军队和它的盟友正在输掉这场战争。
2002年,布什将伊朗与伊拉克和朝鲜并称为三大“邪恶轴心国”。“邪恶轴心国”一词被列为牛津词典首位。
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允许入侵伊拉克,最终导致全球反战浪潮。
可以说,“9·11”改变了美国,但真正令世界发生改变的,是美国对“9·11”的错误反应,尤其是伊拉克战争。
1.美国人愤怒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国家的这个创痛和制造这个创痛的人,我保证我将不会屈服,我将不会就此罢休,在这场为了美国人民的自由和安全而进行的战斗中,我将不会放松。
——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义信誓旦旦地向全国听众保证着,此时没有什么比这样的话语更让美国人感到安心了,尤其是出自总统的讲话。自从“9·11”后,深深的恐慌已经在这个国家弥漫得太久了。从天而至的灾难让一直自诩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感到了害怕,一直以来身为美国人的自信瞬间被击得粉碎,甚至让人不敢相信,直至熊熊火焰吞噬明媚的双眼。的确,“9·11”不仅触痛了美国人的心灵,也让世界极度震惊。
2001年9月11日,阳光明媚,人们迈着轻快的脚步踏进电梯,开始着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总是如此平淡,虽然世界上不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战争,但似乎对于美国人民来说,对于纽约市民来说,那都是电视上遥远一角的新闻,离他们太远,以至于他们可以高谈阔论地指着电视、翻着报纸,然后心安理得地吃着手中的三明治。尽管有《后天》或者《彗星撞地球》这样的好莱坞大片向他们预警着纽约未来可能存在的恐怖,但他们相信,那只是科幻,是茶余饭后可以让人们从文化、从历史、从意义、从哲学等各层面进行讨论的话题而已。纽约,是他们的象征,他们的辉煌,他们精神的承载,没有什么能够摧毁它。他们相信着。
但现实很快让他们的信念消失殆尽。当大楼的人们瞪大双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客机已经轰然撞向了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撞向了华盛顿五角大楼。尘烟弥漫,火焰冲天,每层楼道都是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生的身影,地面上如蝼蚁般的人们惊飞般地撒向四方,远处的人们揉揉自己的眼睛,张着大嘴不可置信地看着那座标志着美国经济繁荣的世贸大厦轰然倒地,号称世界上最强大军队的指挥中枢——五角大楼的一角在人们的惨叫和哭喊声中被炸成断壁残垣。
2001年9月11日,这一天成为了美国人记忆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宁静而美好的上午时光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美国人一直以来安全而自信的心理仿佛瞬间坍塌,血涌如泉并钻心地疼。当看到求生之人绝望的双眸,当听到撕心裂肺的号啕声,当无数拥有美好憧憬与梦想的人在那一刻绝望地四处求救,不单是美国人,世界上任何一个爱好和平的人都会为此感到深深的痛心,为这些无辜的人扼腕痛心,对制造这起恐怖袭击的人恨得咬牙切齿。
“9·11”事件中一共有3000多名死难者,他们在那一天怀着梦想,和平常一样带着微笑照常去上班,他们不应该以如此惨烈而突然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离开自己的亲人。对生命的珍视让美国人以及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尽管曾经许多国家和美国有过裂痕,有过摩擦。然而在此时,今天,大家没有种族、没有地域之分。
生命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存的权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就这样突然地夺去另一个人的生命。当这样的灾难发生时,很多国家的人都对美国表示了真挚的同情,成千上万个善良的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为“9·11”遇难者守夜,而恐怖分子如此高调亮相、无视生命的行径瞬间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敌人。
为什么是我们?为什么是美国人?此时,所有的美国人似乎都有这样的疑问。美国人一直都相信,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从来都没有怀疑过。珍珠港事件,虽然美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受伤,但人们依然相信国家是我们强大的后盾,能够给予美国人民最可靠的安全和自信。但“9·11”袭击,世贸大厦的倒塌,成为了全美人民的阴影。
“9·11”事件发生以后,除了伤痛,更多的是思考,大部分美国人相信美国式的自由民主让世界其他国家不敢接受。尤其是中东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他们害怕美国这样一个拥有着自由式文明的国家,文化的冲击和碰撞让中东人深深厌恶美国人。尽管在其他人看来荒唐可笑的想法,却成了美国人对此事最合理的解释。也许受伤的美国人不愿再回想过去曾经作威作福的美国人是怎样插手别国事务的,尤其是民族复杂、宗教冲突严重的中东,他们更愿意相信美国人是受害者,而受害者是值得怜悯的,可恶的恐怖分子必须得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
美国人愤怒了,必须得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2.眼泪为谁流
“9·11”对美国人的打击不仅仅限于爆炸后的损失,更让美国人感到生活领域的危机,尤其令他们不堪忍受的是被人践踏自尊的感觉。恐怖分子似乎是有意而为之,美国的报警系统为911,而9月11日那天却成了美国人的梦魇,一个永远不愿回想却必须想起的噩梦。
美国政府行动了,恐怖分子必须要为他们的行为负责。“本·拉登”一时间成为美国人天天挂在嘴上的名字,抓住本·拉登成为了美国人共同的愿望。很快,美国政府瞄准了第一个该负责任的对象——庇护恐怖分子本·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一个被命名为“反恐战争”的行动就要被执行了。
接下来的动作迅猛,2001年10月7日,美国以第一拨儿轰炸打响了在阿富汗的战争。这场安理会授权的合法行为似乎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9·11”事件既让我们为无辜的死难者痛哭流泪,更让人痛恨这次惨无人道的恐怖袭击,伤痛给这次战争冠上了合理的名分。
战争总是能和伤痛死亡相联系,而这次自命为“反恐战争”的行动似乎没有过多地想到沙漠之中那个贫穷的国家。仇恨占据了理性,人们只想到了报仇。很快,塔利班政权作鸟兽散,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再一次给了全美人民自信和安全感,战争推翻了一个不人道的政权。
可是阿富汗人民并没有感激美国,塔利班政权的倒塌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欢欣;而报仇呼声最高的美国人,包括自诩为世界正义之士的那些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人们眼前看到的是一幅幅死亡、痛苦和流离失所的画面,这些画面再次刺痛了我们的双眼。
如果说“9·11”的恐怖袭击对美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次的阿富汗战争却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灾难。据估计,在坎大哈被攻陷那天,共有3800—5000名平民死于战争,这个牺牲人数比在纽约和华盛顿恐怖袭击中死去得更多。伤痛再一次直击我们的心灵,同样的普通人却要为两次不论是恐怖袭击还是复仇的战争付出代价,这公平吗?对于战争双方,我们无法评判谁对谁错,我们不能以死亡人数来衡量生命的价值。刚听过“9·11”遇难者的哭泣声,我们的心灵此时又该接收来自阿富汗的泪珠了,眼泪该为谁而流?
3.伊拉克战争
“9·11”似乎对美国的未来影响更为深远。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着危险,那些已经发生的或潜在的危险都将成为美国关注的焦点。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却并没有终止“反恐战争”的脚步,更多战争造成的悲剧让我们重新思考这场战争值不值得。
全世界人民开始怀疑,美国人民也开始感到费解,战争的目的是推翻为恐怖组织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政权,并且消灭本·拉登。2011年5月1日晚,美国当局找到了本·拉登的尸体,并宣布其死亡信息。尽管如此,恐怖分子还是撤退到邻近国家的许多地方,在那里继续制造着更多的恐怖爆炸活动。越来越多的伤亡,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新审视这场战争。
如果说阿富汗战争已经让人们意识到贸然发动战争的后果,那么伊拉克战争则让全世界人民都对发动战争深恶痛绝。美国的野心此时逐渐暴露。
阿富汗战争是美国政策的一个开始,伊拉克战争则是这个政策的实施基地。布什在2002年1月有关国家局势的演讲中说了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话,火药味顿时弥漫整个中东。基地是恐怖威胁的根据地,而伊拉克、伊朗、朝鲜成了布什口中的“邪恶轴心国”。
我们经常在茶余饭后翻阅报纸杂志,或观看电影电视,或和邻居家长里短的时候听闻这样的故事:一对夫妻因为猜疑而引发矛盾,然后几个亲友参与其中,甚至大打出手,最终家庭破碎,妻离子散。这有点像美国一定要发起的这场战争:美国的理由就是怀疑——怀疑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暗中支持恐怖分子。
怀疑并不能成为理由,此时的美国如同一个无理取闹的妻子,一把鼻涕一把泪,愣是在联合国这位德高望重的公公面前告丈夫伊拉克的黑状。拗不过这位强势的媳妇,大家都是明白事理的人,还是查清楚为好。事实证明:怀疑是没有根据的,联合国一直持续核查14年无果,但是美国从核查伊始就迫不及待了,他没有耐心坐等这么多年。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绕开联合国,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
伊拉克战争打响了。
邻里们看笑话了,大家都说这场战争是不合法的。而妻子的朋友英国着实充当了一回用心险恶的情夫:开战前他就知道美国的猜疑是子虚乌有的。后来澳大利亚和波兰也参与到了美国的行列,战事一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