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共61章)
↓↓
第1章 总序(1)
第2章 总序(2)
第3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1)
第4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2)
第5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3)
第6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4)
第7章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5)
第8章 中国电视关键词(1)
第9章 中国电视关键词(2)
第10章 中国电视关键词(3)
第11章 中国电视备忘录——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1)
第12章 中国电视备忘录——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2)
第13章 中国电视备忘录——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3)
第14章 中国电视忧思录(1)
第15章 中国电视忧思录(2)
第16章 中国电视忧思录(3)
第17章 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1)
第18章 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2)
第19章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1)
第20章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2)
第21章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3)
第22章 电视艺术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净化——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1)
第23章 电视艺术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净化——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2)
第24章 民族化:影视艺术的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1)
第25章 民族化:影视艺术的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2)
第26章 电视艺术美学:自由言说自己的美学时代——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高鑫教授(1)
第27章 电视艺术美学:自由言说自己的美学时代——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高鑫教授(2)
第28章 高科技语境中电视艺术的文化生存——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1)
第29章 高科技语境中电视艺术的文化生存——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2)
第30章 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学术品格和文化立场——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庆瑞教授(1)
第31章 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学术品格和文化立场——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庆瑞教授(2)
第32章 大戏剧: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发展观——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华斌教授(1)
第33章 大戏剧: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发展观——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华斌教授(2)
第34章 中国电视剧三题:市场化·审美化·影像化——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教授(1)
第35章 中国电视剧三题:市场化·审美化·影像化——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教授(2)
第36章 中国电视剧三题:市场化·审美化·影像化——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教授(3)
第37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与创新之路——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教授(1)
第38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与创新之路——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教授(2)
第39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与创新之路——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教授(3)
第40章 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1)
第41章 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2)
第42章 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3)
第43章 本体变化·目标确认·思维创新:透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访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路海波教授(1)
第44章 本体变化·目标确认·思维创新:透视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访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路海波教授(2)
第45章 视觉文化传播:一种传播形态和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教授(1)
第46章 视觉文化传播:一种传播形态和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教授(2)
第47章 “电视秀”:从媒介景观到文化表征——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1)
第48章 “电视秀”:从媒介景观到文化表征——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2)
第49章 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1)
第50章 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2)
第51章 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3)
第52章 差异与融通: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外电视艺术比较——访中国传媒大学苗棣教授(1)
第53章 差异与融通: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外电视艺术比较——访中国传媒大学苗棣教授(2)
第54章 差异与融通: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外电视艺术比较——访中国传媒大学苗棣教授(3)
第55章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1)
第56章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2)
第57章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3)
第58章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4)
第59章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访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教授(1)
第60章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访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教授(2)
第61章 后记
同类推荐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本书是对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和新闻工作现状的近距离考察。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使得《纽约时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动荡。一方面,纸质版的竞争变成了电子版的竞争,不仅是同行之间,在《纽约时报》内部,纸电亦是敌友难辨;另一方面,受众不仅要求新闻的获取及时、方便,甚而要求与之互动并参与新闻生产;而社交媒体在成为新闻记者信息源的同时,也冲击了记者和媒体的传统工作方式以及权威性。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上至企业管理制度,下至新闻工作流程和记者的个人技能、岗位,都不再能够满足当下新闻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大量引入编程、网页设计人才并与众多博主、网络极客合作,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变值得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借鉴,对于有志从事新闻工作者或者关注时事的网民也未尝不是有趣的读物。公文写作模板与常用语汇
谭慧编著的《公文写作模板与常用语汇》分为基本行政公文、规章制度、通用文书、会议文书、传播文书、专用书信、法律文书、经贸文书、社交文书等九个类别,以“实用”为出版理念,内容涉及各类公文的概述、写作模板和常用语汇。基本涵盖了常用的公文种类,可以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公文写作方面的帮助。本书集实用性、可操作性、规范性、通俗性为一体,内容丰富、文字简明、通俗易懂、体例新颖,一册在手,必能帮助您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文体写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