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101

第101章 论语颜渊篇(5)

【理学讲评】季康子,是鲁国大夫,名肥。帅,是表率的意思。季康子问于孔子说:“如何是为政之道?”孔子对说:“子欲知为政之方,先须识政字之义。盖政之为言,所以正人之不正以归于正也。然必先自正其身,而后可以正人之不正,固未有己不正以归于正也。然必先自正其身,而后可以正人之不正,固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今子为政,不宜责之于人,唯当求之于已。如欲人之以正事君,则先自笃其忠敬,以示为臣之则。如欲人之以正守宫,则先自尽其职业,以为居官之准。所言者必天下之正言,侃侃乎守经据理,而无少涉于诡随;所行者必天下之正道,挺挺然持廉秉公,而无少动于私曲,能帅之以正如此。将见标准立而人知向方,模范端而众皆取则。凡望子之风采,仰子之仪刑者,皆将改心易虑,而相率以归于正矣,其孰有自愈于范围之外者乎?不然,则虽刑驱势迫,有不能强之使从者,子欲为政;亦惟本诸身焉可也。大抵下之应上,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立曲木而求影之直,为缓呼而求响之疾,此理之必无者。”孔子斯言,不独以告鲁大夫,实治天下之要道也。汉儒董仲舒有言:“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亦是此意,君天下者念之。

【心学讲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亦见鲁政之不纲,而恩以整齐之乎,而未知反求之己也。孔子对曰:夫国何为而有政?政何为而可以治国乎?盖欲使上下之一出于正,而邪慝不作也。故有名分以正其尊卑,有纲纪以正其职业,有井疆以正其田畴,有库序以正其学术,皆所以正人者也,而不可徒求之民。子既为政矣,取先王先公之法度以自正,为百官万民先。彼既见当时之谨守纪法如此其严也,而孰敢诬上行私,以自趋于邪僻乎?正之之道在方策,惟子力行之而已。于政何有哉!

【元典】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苦于盗贼,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如果您不贪婪,即使盗窃有赏,也没人去干。”

【诸儒注疏】言子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亦知耻而不窃。

胡氏曰:“季氏窃柄,康子夺嫡,民之为盗,固其所也。盍亦反其本邪!孔子以‘不欲’启之,其旨深矣。”夺嫡事,见《春秋传》。

【理学讲评】欲,是贪欲。昔季康子患国多盗贼,因问于孔子,求所以止盗之方。孔子对说:“民之为盗,生于欲心,而所以启之者上也。态使吾子清心克己,不事贪欲,则上行下效,廉耻风行,虽赏以诱之,使为盗窃,而其心愧耻,自不肯为之矣,尚何盗之患哉?”盖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未有上以不贪为宝,而下犹寇攘成俗者也,所以说虽赏之不窃。其实上不贪欲,则观法之地以善,诛求之扰以去,优恤之政以施。观法善,则民良;诛求去,则民安;优恤施,则民足。虽外户不闭,比屋可封之俗,将由此成矣,岂止不为盗而已耶?为人上者慎诸。

【心学讲评】季康子当国,鲁国多盗,其前之僭夺有以启之者不可追,而后之所以弭之者岂无道乎!不知此而以为患,问于孔子,将求所以治之者。孔子曰:盗可患而不足患也。人不能遂其所欲,而盗生焉;人各求所以遂其欲,而盗盛焉。今且为子计之。子能无欲乎?抑未也?苟子于非分之得不欲得也,非理之奉不欲事也,上不夺则民适其生,上不移则民安于朴。夫盗之可耻也,谁则甘之?予以生全之术,而不启其淫逞之习,虽赏之不窃矣,况有法以惩其后乎!舍是而欲治之以法,是驱民于阱而毙之,非我所知也。

【元典】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问政:“如果杀掉恶人,延揽好人,怎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要杀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领导的品德象风,群众的品德象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

【诸儒注疏】为政者,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则民善矣。“上”,一作“尚”,加也。“偃”,仆也。

尹氏曰:“杀之为言,岂为人上之语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而况于杀乎!”

【理学讲评】无道,是为恶的人。有道,是为善的人。君子,指在上者说。小人,指在下者说。上字,解做加字。偃字,解做仆字,是颓靡倒倚的意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说:“稂莠不翦,则嘉禾不生;恶人不去,则善人受害。若将那为恶而无道的杀了,以成就那为善而有道者,何如?”孔子对说:“民之善恶,顾所以倡之者何如耳。今以子之为政,则何用杀乎?子诚欲善,而躬行以率之,则民处然视效而归于善矣。何也?那在上的君子,其德能感乎人,譬如风一一般,在下的小人,其德应上所感,譬如草一般,草而加之以风,无不偃仆,小人而被君子化,无不顺从,此乃理之必然者也。然则欲民之善,亦反诸其身而已矣,而何以杀为哉?”按,康子三问,皆是责之于人。夫子三答,皆使求之于己。盖正人必先于正己,而不欲,正也。欲善,亦正也。使康子能以其欲利之心欲善,则民岂特不为盗,而且皆为善矣。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者也。《大学》说:“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即是此意。人君可不以躬行德教为化民之本哉。

【心学讲评】鲁本秉礼之国,而成乎无道之俗。季康子恶之,而思以法治之,问于孔子曰:民各有道,安其业,守其度,以无违于国典,无害于乡井。而今不然,无道者肆,而国不可治矣。吾欲杀其罔上行私者,以使知所畏,而趋就于有道,何如?孔子曰:见无道而欲杀,此匹夫疾恶已甚之心,欲快意于一朝者也。子则为政矣,而何用操一杀之权以重伤斯民哉!夫欲民之有道也,亦何难之有!子之所行,不有其协民心合国典而善者乎?子之所以行者,不有发于一念而可以终身为欲者乎?子惟未尝欲善也。如其欲之,克念夫国之必靖,而以上下均安为美也,民之必安,而以清心寡欲为本也;但欲之,必行之,正于己施于民者,无不善矣。民于以率子之教,而自敦其行,亦无不善矣。化行俗美,可立效于旦夕,而何疑焉?盖子,君子也;而民,小人也。其性情相为感应,而功效之自然而然者,德也。君子者,位尊足以行远,而权力可以动众,殆犹风也;小人者,弱植而无定情,繁生而无异趣,殆犹草也。不见夫草乎?加之以风,则偃伏而无有能不挠者矣。然则子以善行之,彼即服于善,而无倔强不服之力,亦已明矣,奚必薤草而使萎哉!处可为之地,以行其移风易俗之化,在子所欲之志向而已。无日民之难革,而必藉刑戮以威之也。

【元典】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译文】子张问:“怎样才能显达呢?”【诸儒注疏】“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

【元典】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译文】孔子说:“你所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诸儒注疏】子张务外,夫子盖已知其发问之意,故反诘之,将以发其病而药之也。

【元典】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译文】子张说:“国外有名,国内有名。”【诸儒注疏】言名誉着闻也。

【元典】子曰:“是闻也,非达也。”【译文】孔子说:“这是名,不是达。”【诸儒注疏】“闻”与“达”相似而不同,乃诚伪之所以分,学者不可不审也。故夫子既明辨之,下文又详言之。

【理学讲评】达,是所行通达。闻,是名誉着闻。昔子张之在圣门,心驰于务外,而不肯着实为己,孔子亦第因事而裁抑之。一日问于孔子说:“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夫士君子处世,随其所往,而皆通达顺利,无有阻滞,乃人人所欲者。然必有实德于己,而后人皆信之,非可以袭取而幸致者也。”夫子已知子张不识达字之义,乃故诘之说:“何哉,汝之所谓达者?”盖将发其病而药之也。子张遂对说:“人惟名誉不彰是以行多窒碍,吾之所谓达者,惟欲声称播乎人耳,誉望服乎人心,在邦则必闻于邦,在家则必闻于家,如此而已。”是盖以闯为达,而忽于近里着己之功,正其平日受病处。夫子遂从而折之说:“据之所言家邦必闻,是乃所谓闻也,非所谓达也。”盖闻之与达虽若相似而实不同。达则以实行动人,闻则以虚声鼓众,以闻为达,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矣,岂可昧于所从而不知辨哉。

【元典】“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译文】所谓显达,就是品质正直,崇尚道义,善于察言观色,甘心处于人下。这样就会国外显达,国内显达。【诸儒注疏】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审于接物而卑以自牧,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之事。然德修于己,而人信之,则所行自无窒碍矣。

【理学讲评】质,是质实。直,是正直。察言观色,是察人之言语,观人之颜色,以验在己之得失。虑以下人,是常思谦退,不敢以意气加人的意思。孔子告子张说:“闻之与达,虽若相似而实不同。夫达也者,非有心于求人之知也。以言其内,则质实而无巧伪,正直而无私曲。以言其外,则动惟见其好义,事必求其当理。其立心行己之善如此。然犹不敢自是,而察人言语之从违,观人颜色之向背,以验在己之得失;又不敢以贤智先人,而常思谦抑退让,居人之下,其处己待物之谨又如此。夫是以盛德所感,人皆爱敬,随其所往,无不顺利,其在邦也,则上得乎君,下得乎民,而达于一邦焉;其在家也,则父兄安之,宗教悦之,而达于一家焉。盖所谓达者如此,岂偶然而致者哉。”

【元典】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表面仁义而内心相反、以仁义自居而不疑的人,也能骗取国内外的名声。

【诸儒注疏】善其颜色以取于仁,而行实背之,又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

程子曰:“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尹氏曰:“子张之学,病在乎不务实。故孔子告之,皆笃实之事,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教,而差失有如此者,况后世乎!”

【理学讲评】色取仁,是外貌假做为善的模样。违,是背。孔子又说:“德修于己,而人自信之,然后谓之达。若夫闻也者,存心虚妄,其中本非仁也,却乃矫情饰貌,做出个善人君子的模样;夷考其行,则素履多愆,全然相背,是与质直而好义者异矣。且又肆无忌惮,果于欺人,泰然处之,略无疑沮,恰似实有此仁的一般,是又与察言观色、虑以下人者异矣。夫深情厚貌,彼既巧于文其奸,而久假不归,人又无由窥其诈,则掩饰之际,疑似乱真,人有不被其欺而称誉之者乎?故其在邦也,则动辄见称于朝廷州里焉;其在家也,则动辄见称于父兄宗族焉,盖所谓闻者如此。”然声闻过情,君子所耻,况作伪之事,终必败露,比之于达,其相去何啻千里哉!是可见达者,为己而自孚于人;闻者,为人而终丧乎己。诚伪之间,学者固当深辨矣。若乃实行登庸,则邦家获无穷之益;虚名误采,则邦家贻莫大之忧。其关系又岂小小哉!用人者,尤宜致慎于斯。

【心学讲评】士无论穷达,皆与斯人而为群,则其不能违物以行,必矣。顾流俗相尚以名,而君子必求诸己。使吾所行于天下者,皆得吾心之安,而天下莫能困我,则亦安用此虚名为哉?此诚伪之分,得失之府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不反求吾所以达于天下者,而但欲谓之曰达。夫子已早知其不足与于斯也,故反诘之曰:人有情焉,事有理焉,欲行之而无滞,诚不可不达也。然吾恐人怀一欲达之心,而遂拟一达之象。尔所谓达,在我者何以推行,在物者何以感通,而谓之达也?子张果据其所拟之达而对曰:天下不知有我,则虽有盛心而不能喻之于人。必也出而从政,则人称之曰,此邦之哲人也;入而家居,则人称之曰,此家之贤士也。于是言出而信,行出而从斯达矣。

夫子曰:尔之所谓达者以此乎?则是以虚声先动乎人,而非实行克孚于众也。此其为得为失,不容不辨,亦辨之于在已之修为而已,而天下之应我者亦异焉。子诚欲达乎,则当思达也者,诚念夫吾之所行疚于心而拂乎理,不当于人情而触天下之忌,则欲其推之天下而可行,必质直也。应物以实,而不为虚伪;据理直行,而无所曲徇。居心如此,而义之所在,见为可尚,而不以无益而置之,不以不利而避之,如此可自信以当于人心矣,而犹不敢自是也。察人之言,以审是非之定论;观人之色,以辨心志之从违。于是乃以施之于人,然犹不敢自居也。才智不可以先人,而道义亦非以表异,以逊让之心销天下争竞之气,虑皆屈下于人,以善成之。诚如是也,心可以对天下,行可以服天下,而合乎人心,顺乎人情,则在邦必达,而邦人丕应,在家必达,而家无逆情。虽无早立之名誉以动人,而志可行,道可立矣。盖其立心求己之无咎,而顺逆一听之人,此所以为士之达也。

若子所言必闻,则亦闻也者而已。其志在欲闻也,其所为但求闻也,于是而遂成一求闻之学术,以捷取夫闻。以为仁者有端严之气象,可以起人之敬爱;仁者有矜容之度量,可以致人之悦从;皆可以色取也。饰之于容貌辞气之间,而着其温文含弘之美,乃其所以居心而制行者,无敬恕之实,则行违也。殆其取之已熟,而居然一仁者矣,始以欺天下者,既以自欺,曰,吾固身律声度,而能受万物之归者也。人有相摘之言,以辩胜之;人有不平之色,以术笼之;制天下以盛气而无所让。夫流俗则何知哉!望其色,信其不疑,从而惊异之,称誉之,在邦而称为邦之名硕,在家而称为家之潜德,亦可必也。然使其有所行焉,则内疚于心,外伤于物,而如之何其能达哉?尔欲为闻乎?则以伪窃天下之名可矣。如其欲达也,无亦自反之己乎!达者不必闻,而闻者不必达,此君子小人虚名实行之大别也。不知辨此,而学术何由正乎!

【元典】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译文】樊迟陪孔子到鲁国的天坛游览。樊迟问:“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错误、明辨是非?”

【诸儒注疏】胡氏曰:“慝”之字从心从匿,盖恶之匿于心者。“修”者,治而去之。

【元典】子曰:“善哉问!”【译文】孔子说:“问得好!”【诸儒注疏】善其切于为己。

【元典】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就能提高品德吗?进行自我批评,不去批评别人,不就能改正错误吗?忍不住一时之气,忘了自己和亲人的安危,不就是糊涂吗?

【诸儒注疏】“先事后得”,犹言先难后获也。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日积而不自知矣。专于治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知一朝之忿为甚微,而祸及其亲为甚大,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樊迟粗鄙近利,故告之以此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

范氏曰:“先事后得,上义而下利也。人惟有欲利之心,故德不崇;惟不自省已过而知人之过,故慝不修。感物而易动者莫如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惑之甚者也。惑之甚者必起于细微,能辨之于早,则不至于大惑矣。故惩忿所以辨惑也。”

同类推荐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大学论·德智平衡论

    大学论·德智平衡论

    生命的原欲总是与其实现的结果有距离。于是,这便有了我们生命中“我能够”与“我应该”的矛盾体验,这种体验常常把自我置于“两难境地”。……为此,每个生命个体对自身智性与德性关系的觉知就成为了生命存在的首要问题。
  • 毓老师说管子

    毓老师说管子

    本书是根据毓老师2000年在台北奉元书院讲授整理而成。《管子》虽非管子所著,但可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孔子特别赞赏管子,以管子为儒家,《论语》中有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子之德不同于匹夫匹妇的小诚小信,包含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实践有重要影响。毓老师认为《管子》,道约言要,晓合经义。毓老师讲《管子》,非讲管子学,而是要我们学习管子,着重在于学会怎么做事。
  • 曾国藩改变一生的十大事典

    曾国藩改变一生的十大事典

    本书深入探究曾国藩的人生轨迹,提炼出10大事典。即:一生成就都在“砺志”再取得;终生在自省与自律中度过;勤奋自立者才能闯出一片天;善把用人之道与取人之术合为一体;像猎手一样紧追每一个人生机会;越是逆境越应抗得住等人生哲学。
  • 反经(国学大书院)

    反经(国学大书院)

    《反经》是一本实用性韬略奇书,由唐代赵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汉族历史为论证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合儒、道、兵、法、阴阳、农等诸家思想,所讲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领域,并且还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逻辑体系严密、涵盖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是丰富、深厚的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热门推荐
  • 幻翎古使

    幻翎古使

    千古一少年,家门灭,废灵身魂筑身,伴古冥蛇,闯大千世界。吾为翎古使,为眼前之道而生!
  • 入梦守护者

    入梦守护者

    梦境乃人类休息的另一方大世界,当梦镜被远古的吞梦者入侵时,镇守四方梦境的守护者便会降临,与之拼杀。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梦境的秘密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 安诺恩末日孤舰

    安诺恩末日孤舰

    蒋帆无论如何也无法想到,自己休眠醒来后得知的第一件事竟然如此震撼。“这里是IES所属,阿波罗级航宙母舰‘启明星’号舰长——刘季封!收到后请回答!请回答!!”蒋帆看着舰桥上的舰长绝望地嘶吼着,在场所有人屏住呼吸等来的却是一阵杂音......蒋帆的身边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与蒋帆一同望向观察窗外,那颗曾是故乡的星球......摆在眼前的事实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都击得粉碎,曾经那充满鲜活色彩的地球,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绝望的废土.....
  • 少侠万岁

    少侠万岁

    武破虚空失败的初不言被甩到了异世界,成了武力值NO.1的隐藏BOSS。在这混乱的世间,低调着成为传说。
  • 王妃木凤不好惹

    王妃木凤不好惹

    emmm……怎么说呢。本作者写作品…不咋地简介也是真心不知道怎么写,但还是希望各位小可爱看看我????????
  • 森雨空漠海

    森雨空漠海

    一次次地思想漫游使我相信:孤独,是对一切充满质疑。这些字是关于自我、关于孤独的旅程,文字表达的是一个过去的我,和一场做梦人不再沉醉其中的梦。无法预料读者会随着这些文字抵达哪里,因为这一切结束的地方,只是我写作理想的开始。
  • 笑傲江湖任我游

    笑傲江湖任我游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崩,普通实习生陈观穿越到了笑傲江湖的世界。“什么!?我居然得到了独孤九剑秘籍!”某人有些得意忘形。但是,这世界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和谐。由于上一代强者的陨落,整个武林动荡,朝廷内党明争暗斗只为皇权。随着一根古老的龙骨出世,各路势力蠢蠢欲动,朝廷也将苗头对准了武林中人,一场江湖浩劫,也随之降临………
  • 知识与少女与龙

    知识与少女与龙

    新大陆,对于冒险家来说就是财富的代名词。只是他们选择性忽视了危机以及引发的连锁反应。
  • 霸道校草遇上复仇公主

    霸道校草遇上复仇公主

    一个是上官家族的大小姐,一个是沐氏家族的二小姐,一个是夏氏家族的二小姐。她们在大家心中是娇生惯养的小姐们,但是错了。她们本该拥有美好的童年,过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幸的事发生了,打乱了一切完美的规律,使女主们踏上了复仇之路。她们要自己变强,报仇。等过了几年,她们来到了梦樱学院,展开复仇计划,但却遇上了我们帅气霸道的洛家少爷,花心的欧家少爷,温柔体贴的慕容少年(这三位是男主)。三位复仇公主和三位校草之间又会产生什么火花呢?让我们尽情期待《霸道校草遇上复仇公主》吧!注明:这是雪儿我第一次写小说,只是练练手,如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们尽管指出来。新书已发布,多多支持新书《半兮烟雨樱》!
  • 玄武天工

    玄武天工

    轩辕皇室在上古时期与地母神鉴定了一个契约:地母神将魔力借给人类使用。作为代价,皇室每一代的嫡系长子,将在成年之后举行仪式,与地母神结合,由地母神生下的孩子来继承皇位。代代如此。地母神是世界中唯一的神,为了得到绵延不绝的人类的爱,对玄武轩辕帝国庇护有加。玄武帝国因神明的庇佑,空前强大,魔法极度繁荣。与之成为鲜明对照的天工城,则与魔法绝缘,国度贫瘠,与玄武帝国征战频仍。两国分别以魔法和“天工术”相抗衡,势不两立。一切表象的平静以玄武帝国龙城太子的失踪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