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137

第137章 论语阳货篇(1)

【元典】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给孔一只熟乳猪,想让孔子去他家致谢。孔子乘他不在家时,去拜谢。却在半路上碰到了。

【诸儒注疏】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欲令孔子来见己,而孔子不往。货以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故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

【理学讲评】阳货,名虎,是季氏家臣,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者。因孔子是鲁国人望,欲其来见己。孔子以货是乱臣,义不往见。阳货乃馈送孔子以蒸豚。孔子以货既加礼于己,不得不往拜以谢之,而其本心实不欲相见。于是趁他不在家的时节,乃一往拜之。盖虽不废乎报施之礼,而亦终不亏其不见恶人之义也。乃不期与之相遇于途中。

【元典】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曰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他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说。”孔子走过去,他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不能。“想做大事却总是不去把握机遇,能叫做明智吗?“不能。“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等人啊。“好吧,我准备做官。”

【诸儒注疏】“怀宝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救国之迷乱。“亟”,数也。“失时”,谓不及事几之会。“将”者,且然而未必之辞。货语皆讥孔子而讽使速仕。孔子固未尝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辨,若不谕其意者。

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往拜者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直也;对而不辨者,言之逊而亦无所诎也。杨氏曰:“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敬所不敬,为诎身以信道’。非知孔子者。盖道外无身,身外无道;身诎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

【理学讲评】怀宝是比人有道德,如怀藏着重宝一般。亟字解做数字。阳货遇见孔子,迎而谓之说:“来,我与你说话。凡人有道德则当摅其所蕴,以济时艰。如有重宝,当售之与人,不可私也。苟徒藏怀其宝而坐视国之迷乱,不为拯救,可以谓之仁乎?”孔子说:“不可谓之仁也。”阳货又问:“人之好有为者,则当乘时而出,以设施于当世。苟徒好从事,而每坐失事机之会,可以谓之智乎?”孔子说:“不可谓之智也。”阳货又说:“日月如流,一往不返。”孔子说:“吾将出而仕而矣。”

【心学讲评】圣人之待小人也以正,而未尝不可用权也;乃其行权,终不易于正也。未尝为之屈,而亦无所欺。相酬以直,何尝废礼?相示以诚,而意终不可测。神矣哉!

夫子当强仕之年,欲出而仕于鲁,用行之道也。阳货将为乱,乃欲致夫子之仕于己,愿得见己而属意焉。孔子不见,意中原无货也。货乃援“大夫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之礼,以致孔子,而瞰孔子之亡,归孔子豚,谓来见而可与言矣。夫是曾何足以欺君子哉!归则拜之,礼不废矣;时其亡而往,事相当矣;此圣人之权也。而彼以时亡来,此以时亡往,适如其情理,直道存焉,何权而非正哉!乃适遇诸涂,货以为幸可雠其巧者此遇,而圣人初不必不与酬答者,何必不遇也。

货乃呼孔子而前之,曰:“来,吾与尔言。”其词亢者,挟其有可以折孔子者也。遂曰:“宝不可藏也,邦不可迷也,怀之而听其迷,岂仁者之忍乎!”子遽应之曰:“是诚不可谓仁也。”又曰:“从事者,心也。有其时者,几也;有其心而失其几,岂智者之为乎!”子曰:“是诚不可谓智也。”货乃以为理足以夺夫子矣,而又动:艺以情,遂曰:“尔知之,尔将行之矣。日月逝矣,积日月而岁成焉,其能待尔以栖迟乎!子曰:“以其时,则仕之岁也。宣力者不可以后时,信然矣。吾亦知之矣,不久怀也,不再失也,吾将仕矣。”

以夫子之至仁大智,必无怀宝失时之心,而其将仕者,未几而果仕。夫子之言,何一而非诚!而仕自有仕之道,特不因货而仕,夫子亦未尝欺货而背之。无难以其心正告小人,而自非彼之所能测。言非无诚,而权自在我。盖圣人之心光大无私,而权即此而在,不于货而屈,不于货而用吾术,此圣人之神也,圣而不可知者也。

【元典】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习俗使人有了差别。”

【诸儒注疏】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理学讲评】孔子说:“天之生人,本同一性。”

【心学讲评】夫子曰:知天人之际者,可以知性。察善恶之几者,在辨其习。性之于人至矣哉!而习之于人亦切矣哉!均是生也,均是气也,均是人之生也,均是气之理也,二气之良能,五行之精秀,理行乎气而为形,气载夫理而为心,夫不相近乎哉!尧、舜不废食色之常,桀、跖亦窃仁义之似,近焉,而何以成乎远也?则习也。一人之迷其性而倡矣,众人之忘其迷而和矣,能尽其性者鲜,不知其:性者众,驯而习之,则利于善,狎而习之,则安于恶,于是而远矣。中材无独立之志,利欲有百出之涂,远矣。而可返之以同于善也,则又性也。此无疑于善恶之所自殊,而天人之分合亦可见矣。

【元典】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人聪明和下等人愚蠢是不可改变的。”

【诸儒注疏】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

程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陛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距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人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或日此与上章当合为一,‘子曰’二字盖衍文耳。

【理学讲评】这是承上章说。“人之初生,其性固为相近,然有一等气极其清,质极粹而为上知者;有一等气极其浊,质极其驳而为下愚者。世间惟这两样人,美恶一定,非习之所能移。”

【心学讲评】子曰:性无不相近,而抑有不相近者。虽然,亦仅有之耳。其惟上智乎:纳之于至恶之习,而必不受也;迫之以不得已,而委曲以化于善也。其惟下愚乎?导之以至善之习,而必不从也;督之以不敢为,而变诈以雠其奸也。此则习之所不能移乎!而天下之为上智者几何?人为下愚者几何人?其可归过于性而不慎所习哉!

【元典】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译文】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诸儒注疏】“弦”,琴瑟也。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

【元典】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译文】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诸儒注疏】“莞尔”,小笑貌。盖喜之也。因言其治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

【元典】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译文】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

【诸儒注疏】君子、小人以位言之。子游所称,盖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故武城虽小,亦必教以礼乐。

【元典】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诸儒注疏】嘉子游之笃信,又以解门人之惑也。

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礼乐,则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而子游以正对,故复是其言,而自实其戏也。

【理学讲评】武城是邑名,在今山东兖州府地方。莞尔是小笑的模样。偃是子游的名。君子是有位的人,小人是细民。昔孔子行到武城县中,听得处处琴瑟歌咏之声。盖是时子游为武城宰,方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夫子见当时皆不能用礼乐为治,而子游独能行之,故骤闻而深喜之。遂莞尔而笑说:“言偃所治者小邑,何必用此礼乐之大道?譬如杀鸡者,何必用屠牛之大刀乎?”子游不知夫子之意,乃对说:“昔者尝闻夫子说道,道本切于身心,人能学之,则各有所益。如在上的君子,治人者也,若使学道而有得,则能养其民胞物与之心,而推以爱人,是君子不可以不学道也。在下的小人,治于人者也,若使学道而有得,则能明乎贵贱尊阜之分,而易于驱使,是小人不可以不学道也。夫子此言,偃尝佩服之久矣。今日武城虽小,安敢鄙其民而不教之以礼乐乎?”夫子因子游未喻其意,遂呼门人而告之说:“二三子听之,言偃之言诚为当理,我前割鸡不用牛刀之言,特戏之耳。岂真谓小邑不可以大道治之哉?”盖深嘉子游之笃信,又以解门人之惑也。

【心学讲评】道无不可行者也。政有张弛,法有轻重,则地有大小,时有污隆,因之而易所用。若夫以道治世者,养之以和平,裁之以中正,优游泮涣,调人之气而顺其性、则用之天下而成醣嗥之化,用之一隅而革非鄙之俗;一人由之而即以善一人,众人未能深知,而循习之亦以远一时之邪慝,则礼乐是也。

弦歌之奏,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移风易俗,不择地而行。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子游以是教武城,其先王之遗意乎!夫子有说焉,抑有感焉,不期子游之能以此治武城,而何以仅见之武城也。莞尔之笑,其情深矣。而曰:“是先王所以治天下者也。今之治一邑者,政令焉耳,犹割鸡耳,而偃乃用牛刀邪?”子游对曰:“偃以行夫子之志也。偃尝闻诸夫子曰:以道教君子者,君子涵泳其精意,而刚果刑杀之心日以销,出而临民,爱人必矣。以道教小人者,小人感其声容,而亢悖自恣之气革,其以事上,将易使矣。偃其敢轻一邑之君子小人为不可化乎!偃其能勿望于一邑之君子小人之志于仁乎!是以敢轻用之也。”

夫子亟称之曰:“二三子!偃之言,吾之言也。而能以吾之言见之行事,则偃之于斯言也,深矣。有君子而皆可与于中和之美也,有小人而皆可与于纯良之化也。以一邑之小,而以政束之,以法督之,则道有所择,而不可用矣。偃之言是也。前言云尔者,恐其志之不坚而信道之不笃,聊与戏焉,以验之耳。曾是一邑而有异治乎哉?”

观于此,则圣人之所以治天下者可知矣;而无人不可以体道,道无往而不见功。人苟自见为割鸡,则割鸡已耳;功利之说所以徼小试之效也。

【元典】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市反叛,来召孔子,孔子想去。

【诸儒注疏】弗扰、季氏宰,与阳虎共执桓子,据邑以叛。

【元典】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译文】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里去?”【诸儒注疏】“末”。无也。言道既不行,无所往矣,何必公山氏之往乎!

【元典】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是说空话?如果有人肯用我,我也许就会建立又一个强盛的王朝。”

【诸儒注疏】“岂徒哉”,言必用我也。“为东周”,言兴周道于东方。

程子曰:“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理学讲评】公山弗扰是鲁大夫季氏之家臣,为费邑宰。末之之字,解做往字。昔鲁自文公以来,季氏世执国政,公室衰弱,君反受制于臣,如此者,四世矣。至季桓子之时,有公山弗扰者与阳虎共执桓子,遂据费邑以畔。因使人聘召孔子。孔子尝愤宗国之陵替,疾季氏之不臣,而思以匡之久矣。今幸其家臣内叛,衅起私门,傥因其可乘之隙,而运吾转移之术,则亦振鲁兴周之一机也,故因其来召而遂欲往应之。乃子路不达孔子之意,艴然不悦,说:“夫子之齐之鲁,道既不行,身无所往,亦可以止矣。何必又往应公山之召,而徒取失身之辱乎?”是不知公山弗扰之叛,乃叛季氏,非叛鲁也。孔子之欲往,非为公山弗扰,乃为鲁也。故不得已而晓之说:“今世莫我知,无能召我而用之者。今公山氏特来召我,斯其意岂徒然哉?殆必有以用我也。当此之时,如有委我以国,授我以政,而能用我者,我必将修纪纲之废坠,正名分之陵夷,举文武周公之治,而整顿于今日,使秉礼之宗国,复西京之旧俗,而鲁其为东周矣乎?”孔子自表其用世之志,以晓子路如此。而其拨乱反正之微权,转移化导之妙用,则有未易窥者。然考之春秋传,公山弗扰与季氏战,兵败奔齐,而孔子亦竞末应其召。道之将废,而鲁之终于不振也。可慨也夫!

【心学讲评】天子失其治统,而王道废。下而诸侯也,大夫也,陪臣也,皆窃天子之柄以废一王之治者也。天子不能兴矣,诸侯匡之则兴。诸侯失道,大夫可匡诸侯,以匡天子。大夫不足有为,而逆弥甚,陪臣可矫大夫,扶诸侯,以辅天子。故欲正其分,则诸侯不可用,而况大夫!欲因之以大有为,则诸侯大夫可用,而何独弃于陪臣!

圣人旷观三代以降,知其皆不可用而皆可用也。而当时习于诸侯大夫之逆,而陪臣始盛,则斥之为叛,横立分义,以为士君子之从违,故公山弗扰独以叛称。夫子独往应其召,而子路不说曰:“诸侯不信,大夫不从,则亦无所往也已矣!何急于用,而必公山氏之往乎?”子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召我者,岂徒修其好贤之名哉!无亦疑于名之不正,而思我为之名也;无亦嫌于义之未顺,而思我徙于义也;则必用我矣。有用我者,吾何择乎!诸侯用我,我即用诸侯;大夫用我,我即用大夫;家臣用我,我即用家臣。吾为之,吾有所以为之。兴周道于东方,吾所可自信矣。而何公山氏之不可之哉!”子路所习知者,当时诸侯大夫之分义,而夫子所志者,礼乐征伐一统之盛治。夫子于此明示之,而于佛胖微言之,一也。

【元典】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种?”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拥护,诚实就会受到重用,勤敏就会获得成功,慈惠就会有本钱使用人。”

【诸儒注疏】行是五者,则心存而理得矣。“于天下”,言无适而不然,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五者之目,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任”,倚杖也。又言其效如此。

张敬夫曰:“能行此五者于天下,则其心公平而周遍可知矣。然恭其本与!”李氏曰:“此章与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类,皆与前后文体大不相似。”

同类推荐
  • 通往智慧之路

    通往智慧之路

    本书以“问题”为线索理解当代哲学的学术规定,以“热点”关注连贯哲学与生活,力图深入浅出地讲授当代哲学热点问题的流变。全书共12讲,包括“如何理解当代哲学热点问题”、“什么是当代哲学的终极问题”、“正义为何显得如此重要”、“如何在认生哲学中理解幸福”等。
  • 荀子原来这样说

    荀子原来这样说

    《荀子原来这样说》阐述了荀子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主要讲述了苟子对命运、人性、品格、礼仪、治学、坚持、应变、荣辱等方面的学说,希望给您带来有益的认知。《荀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儒家信仰之道

    儒家信仰之道

    上古至西周时期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的变迁及哲学思想的产生,为儒家及诸子百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为儒家和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 中华家训(第三卷)

    中华家训(第三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诸子箴言

    诸子箴言

    本书撷取诸子经典著作中最值得学习与体会、思考与运用的箴言。其包括《论语》、《孟子》、《荀子》、《中庸》、《老子》、《庄子》、《列子》、《商子》等著作。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绿之城

    绿之城

    龙魔法骑士公主我所期待的生活全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上一世我是宅男,是屌丝,是被人藐视的渣男。这一世,我有矮人兄弟,有精灵老婆,有巨龙坐骑,甚至整个王国都在为我欢呼。
  • 霸道竹马:小蛮妻,别想逃

    霸道竹马:小蛮妻,别想逃

    【已完结】她从天上掉下来,毁了他的表白,扒了他的裤子,还撸掉他校草的头衔。“集齐十个亲亲,你才可以回家!”当着全校学生的面,他把她扑倒在花架上。“五六七八九……”还差一个时,她落跑了。可惜,地球太小,七年后,她又被他堵住了。“丫头,你是想继续集亲亲呢?还是集点其他什么的?”某天清晨,丛容趴在床上,恶狠狠的瞪某人。“易之寒,你个大骗子!不是说只集十个亲亲吗?”“谁让你扒我裤子上瘾了……”(新文《落跑千金:爵爷,要抱抱》已开,敬请捧场~~)
  • 三生茶舍

    三生茶舍

    传闻三生茶舍能满足世间有情人的一切心愿,风千渺在实现人们愿望的时候也深知世人心中的贪念和欲望。仇恨,恩情……这一切的一切让三生茶舍里住了千年的的风千渺将自己的心尘封在孤独之中,直到某一天她遇到前世爱人苏宸的转世萧逸尘,她冰封了千年的心才开始慢慢融化。当前世的记忆一点点浮现在脑海,萧逸尘开始担心这一世他能否抛开过去的是非恩怨,跨过万千险阻,再次牵起风千渺的手,完成他前世未完成的承诺。
  • 冬天里的萤火虫

    冬天里的萤火虫

    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却在生日当天撞见父母双双外遇。前后几人死于非命,警方追踪多日却一无所获。到底谁才是隐藏在暗中操控一切的神秘人?当真相揭开后,一切让人毛骨悚然……
  • 全球最坑爹考卷大集锦

    全球最坑爹考卷大集锦

    网络爱好者二师兄花费两年心血搜集而成的另类考题,内容包含“报复性汉语六级考试”“暴强三国人名英文翻译”“班主任雷人语录”“华尔街犀利面试”“网民行政能力全国统考”“世界杯女球迷专业鉴定”“当考试遭遇三国杀”“武林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好男友八级评测”等九个专题,涉及语文、英语、体育、生物、求职、格斗等九类技能,再加番外“作弊指南”,在思考中爆笑,在爆笑中长见识。
  • 七八零

    七八零

    人生就是用配好的牌来玩一场游戏,不觉得很想把整个拍桌给毁掉吗?–齐柏林伯爵号如果仅凭力量高低就能决定一切,那就从燃烧的终焉开始吧。挂载的航弹,巨大的战舰,死亡的搁浅,名为战争交响乐已悄然响起。世界观包括苍蓝钢铁的琶音,幼女战记,国际象棋,碧蓝航线。
  • 转身一世琉璃白

    转身一世琉璃白

    他轻唤他的名字,柔声细语,仿佛触碰到温煦春日里最娇嫩的花苞,一丝悸动顷刻间漾起层层涟漪;他在他的注视下无所遁形,明知道会被那漆黑深邃的双眸吞噬殆尽,却还浸润在深情的凝望里沉眠入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宽:宽以待人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宽:宽以待人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系列丛书,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