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144

第144章 论语微子篇(1)

【元典】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译文】纣王无道,微子离他而去,箕子沦为奴隶,比干劝谏惨死。

【诸儒注疏】箕、微,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庶兄。箕子、比干,纣诸父。微子见纣无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元典】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孔子说:“商朝有三个仁人。”

【诸儒注疏】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杨氏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理学讲评】微子是商纣之庶兄,箕子、比于是纣叔父。当理而无私心叫做仁。昔纣为无道,其国将亡。微子进谏不听,恐一旦被祸,绝了商家宗祀,遂弓身而去之。箕子谏纣不听,被纣囚系为奴,因佯狂而受辱。比干直言极谏,犯纣之怒,被纣杀之,剖其心以死。此三人者同为纣之亲臣,而或去,或不去,或以死,行各不同。孔子从而断之说:“殷有三仁焉。”盖论人者不当泥其迹而当原其心。三人者就其迹而观之,虽有不同,原其心而论之,则其忧君爱国之忠,至诚恻怛之意,一而已也。其去者欲存宗祀,非忘君也,奴者欲忍死以有待,非惧祸也。死者欲正言而悟主,非沽名也,所以说,殷有三仁焉。盖自孔子之论定,而三子之心,始白于天下后世矣。大抵人臣之义,莫不愿世平主圣,服休宠而保荣名者,不得已而逃遁、而囚辱、而杀身,则所遇之不幸耳。向使纣有纳谏之美,而三仁者得效其进谏之忠,相与救过图存,则商祀未宜遽绝也,乃拒谏饰非,淫威以逞,卒之三仁去而殷国墟,岂不可为永鉴哉?

【心学讲评】殷之将亡也,纣剥丧元良,播弃黎老,而虐于天下。于时微子为帝乙之元子,贤而不立,箕子曾欲立之,纣忌焉。微子恐纣之贼己而伤恩,不可留,不可死也,乃行遁于野,其后殷祀赖之以存。箕子以懿亲而为父师,知殷之将亡而不忍去,佯狂,而纣奴之,不恤辱焉。比干则以去者去,奴者奴,纣终不悟,危言以谏而见杀。孔子论殷事而称之曰:三子之行不同,而心一也。不忍遗其亲,不忍陷其君,去国而不惮奔窜之劳,为奴而不恤戮辱之甚,尽谏而不惜斧锧之加,其自靖于心也,皆以自献于先王也。使三子而欲独善其身,而怒弃宗国,亦何至如此之惓惓乎!故于三子可以观仁焉。无道之世,仁者固如是夫!

【元典】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当司法部长,三次被罢免。有人问:“你不可以离开吗?”他说:“坚持正直辅佐别人,到哪里不是要屡次被罢免?如果用歪门邪道辅佐别人,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

【诸儒注疏】“士师”,狱官。“黜”,退也。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辞气雍容如此,可谓和矣。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则有确乎其不可拔者,是则所谓“必以其道”、“而不自失”焉者也。

胡氏曰:“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

【理学讲评】柳下惠是鲁之贤人。士师是掌刑狱的官。三黜是屡遭罢斥。父母之邦指鲁国说。昔柳下惠为鲁士师之官,屡被退黜。人或有讽之者说:“子屡摈不用如此,尚未可以去而之他国乎?”言其道不合则当去也。柳下惠答说:“我之所以屡被罢黜者,只因我直道而行,不能屈己以随入耳!今世之人,谁不悦佞而恶直?若我守定这正直之道以事人,则到处为人所恶,何所往而不被其退黜?若我肯阿意曲从,枉己以事人,则到处为人所喜,只在我鲁国亦自安其位了,又何必远去父母之邦乎?”柳下惠亦此解或人之言,盖自信其直道而行,不以三黜为辱也。要之,衰世昏乱,故正直见恶于时,惟治朝清明,斯君子得行其志,是以有道之君子秉公持正者,必崇奖而保护之,倾险邪媚者,必防闲而斥远之,则众正之路开,而群枉之门杜矣!

【心学讲评】柳下惠,鲁之公族,当庄、僖之世,贤无有尚者。其君不知,其执政忌而不用,降而为士师,且三进而三黜。或为之不平,而谓之曰:“道之不容,天下非无邦也,子未可以去乎?”柳下惠曰:“吾之三黜,以直道也。天下之不能容直久矣。以此事人,焉往而不三黜乎?若枉道而事人也,则鲁亦不吾黜也,何必去父母之邦乎!”惠之可直而不可枉,不易之介也。而必重言“父母之邦”,则君子之仕,非但欲伸其道,而以义之不可逃者为性之所安,故:三黜而不去,有合于圣人之道焉。

【元典】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盂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谈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要我象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可以用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我老了,不能用孔子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诸儒注疏】鲁三卿、季氏最贵,孟氏为下卿。孔子去之,事见《世家》。然此言必非面语孔子。盖自以告其臣,而孔子闻之尔。

程子曰:“季氏强臣,君待之之礼极隆,然非所以待孔子也。以季、孟之间待之,则礼亦至矣。然复曰‘吾老矣,不能用也’,故孔子去之。盖不系待之重轻,待以不用而去耳。”

【理学讲评】昔孔子适齐。齐景公素知孔子之贤,说道:“我今要把鲁君待季氏的礼待孔子,则我有所不能。但异我年已衰老,不能用其道矣。”夫孔子至齐。

【心学讲评】夫子之不仕于齐也,非圣人之弃齐,齐自弃也。当至齐之时,景公亦若知夫子而欲用之矣,乃议所以待孔子者,曰:“以孔子之志,欲举吾国而治之,必委国听命,如鲁之待季氏而后可行其道。然而吾国有不可移之世臣,吾有所素任之贤臣,不能一旦尽以任孔子也。其视鲁之季、孟之间,大政参焉,位禄亚焉,羁旅之臣而得此,亦可谓重矣。”夫孔子非欲如季氏者,而举以听,自其宜也。景公曰不能,已不足大有为矣,然而夫子欲姑待焉。已而沮圣人之言进,而公之志衰,乃曰:“孔子之道,非旦夕之功也。吾老矣,亦且因陋而涂饰可耳,不能用也。”孔子而后决于行也。不能用而必行,固无疑于速;而必其自言不能用而始行,夫子之于齐且然,而况于鲁国乎!

【元典】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送来一些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

【诸儒注疏】季桓子,鲁大夫,名斯。按《史记》:“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惧,馈女乐以沮之。”尹氏曰:“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夫子所以行也。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与!”

范氏曰:“此篇记仁贤之出处,而折衷以圣人之行,所以明中庸之道也。”

【理学讲评】齐人选好女子八十人,送鲁国,鲁君于是三日不复视朝。故孔子行。

【心学讲评】孔子于鲁,由中都宰而为司寇,未尝大用也。而外服强齐,内堕郈、费,教化行,风俗美,称大治焉,以季桓子之犹可用也。乃齐人惧,馈女乐以间沮之,季桓子受焉,非但淫于声色,其心亦齐人之心也,知不可与有为矣。既受之后,三日不朝,简贤弃礼,明示夫子以不用之情见矣。于是而孔子乃行。舍鲁何适之情不能不易者,圣人亦因乎时,而非敢轻忘鲁也。

【元典】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车旁,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诸儒注疏】接舆,楚人,佯狂避世。夫子时将适楚,故接舆歌而过其车前也。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其今尚可隐去。“已”,止也。“而”,语助辞。“殆”,危也。接舆盖知尊孔子而趣不同者也。孔子下车,盖欲告之以出处之意。接舆自以为是,故不欲闻而避之也。

【理学讲评】接舆,是楚之狂士。昔周之衰,贤人隐遁。接舆盖亦佯狂以避世者也。殆字解做危字。下,是下车。辟,是躲避。昔孔子周流至于楚地,楚之狂人接舆者,口中唱歌而行过孔子之车前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说凤凰是灵鸟,能审时知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所以为稀有之祥瑞。如今是什么时候,乃出现于世,是何其德之衰而不知自重耶!然既往之事,虽不可谏止,从今以后,尚可以改图,趁此之际,可以止而隐去矣。我观今之出仕而从政者,非惟不能建功,且将至于取祸,亦岌岌乎危殆而难保矣,于此不止,安得谓之智乎?”接舆之意,盖以风鸟子,而讥其不能全身以远害也,然以避世为高,而不以救时为急,则其趋向之偏甚矣。孔子时在车中闻其歌词,知其为贤人,故下车来欲与之讲明君臣之大义,出处之微权。而接舆自以为是,不肯接谈,遂趋走避匿,孔子竟不得与之言焉。盖圣人抱拯溺亨屯之具,而又上畏天命,下悲人穷,是以周流列国,虽不一遇,而其心终不能一日忘天下也。彼接舆之徒,果于忘世,往而不返,何足以语此哉?

【心学讲评】孔子于齐于鲁,皆有可用之几,而终不用。天下之无邦,已有前事之可睹矣。南将之楚,楚犹可变乎?圣人不充焉。此岂独行之士所知哉!其将至楚也,楚之狂而隐者曰接舆,怀材可用,知世不能用而徜徉以自适者也。知孔子之来,歌而过其车前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谓有道而见,则德立而盛;无道而不隐,则无以异于凡禽,而与之俱衰也。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谓已辱身于中国,无有谏其止者,而及今以隐,尚未晚也。曰:“已而!已而!”决其词,申其戒,若周详身世,而计无有出于一去之外者。曰:“今之从政者殆而!”谓大夫操倾危之心以谋国,必无有与我共功名者,而辱将及己也。接舆之意,夫子岂不知哉!可已而不已,斯以为盛德之至,非接舆之所及知也。然其人固有高远之识焉,异于晏婴、季孙斯之流。南楚固多畸人,是可取裁者也。孔子下,欲与之言,而接舆则唯恐其有言而与己异也,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焉。此接舆之所以终于狂乎!

【元典】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诸儒注疏】二人,隐者。“耦”,并耕也。时孔子自楚反乎蔡,“津”,济渡处。

【元典】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译文】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

【诸儒注疏】“执舆”,执辔在车也。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理学讲评】长沮、桀溺都是人姓名,盖亦贤而隐者也。二人相并为耦。津是河边渡口。执舆是执辔在车。昔孔子自楚反蔡,子路御车而行。适遇隐士二人。一个叫做长沮,一个叫做桀溺。两人并耕于野。孔子经过其地,将欲渡河,不知渡口所在,因使子路下车而问于长沮。长沮问说:“那坐在车上执辔的是谁?”子路对他说:“是孔丘。”长沮素知孔子之名,因问说:“是鲁国之孔丘与?”子路对说:“是也。”长沮遂拒之说:“问者不知,知者不问。既是鲁之孔丘,他游遍天下,无一处而不到,于津渡所在,必已知之久矣,又何必问于我哉?”其意盖讥孔子周流而不止也。

【元典】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缀。

【译文】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

【诸儒注疏】“滔滔”,流而不反之意。“以”,犹与也;言天下皆乱,将谁与变易之?“而”。汝也。“避人”,谓孔子。“避世”,桀溺自谓。“耰”,覆种也。亦不告以津处。

【理学讲评】滔滔是流而不及之意。易是变易。于此不合,去而之他国,叫做辟人之士。高蹈远举,与世相违,做辟世之士。耰是田器,所以扒土覆种者。辍是止。子路问津于长沮,长沮不肯告。因又问于桀溺,桀溺问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素闻孔子弟子有仲由者,因问说:“是鲁国孔丘之徒与?”子路对说:“然。”桀溺遂责之说:“人贵识时,我看如今的世道,愈趋愈下,如流水滔滔,不可复反。举一世而皆然,其乱极矣!若要易乱为治,易危就安,将谁与转移之乎?今汝之师,今日之齐,明日之楚,不合于此,又求合于彼,是乃辟人之士,亦徒劳而已。你与其从着那辟人之士,奔走而无成,岂若从我辟世之士,离尘远俗,优游而自乐哉?”语毕,遂自治其田事,梗而不止,亦不告以津处。其拒之也深矣!

【元典】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诸儒注疏】“怃然”,犹怅然,惜其不喻己意也。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

程子曰:“圣人有不敢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张子曰:“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理学讲评】怃然是怅然叹息的意思。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而不见答,反被其讥讽,于是还以二人之言告于孔子。孔子惜其不喻己意,乃怃然叹息说:“彼谓辟人不如辟世,则必高飞远举,不在人间方可耳。殊不知人生天地间,鸟兽既是异类,不可与之同群。若斯人者,固与我并生并育,同一气类,吾不与之为群而谁与哉?既与之为群,则不可绝人逃世以为洁矣!他说天下无道,谁与易之?不知我之所以周流不息,正为天下无道,故欲出而变易之也。若使天下有道,世已治,民已安,则固无用我之变易,而我岂乐于多事哉?彼二子者其亦不谅我之心矣!”盖天生圣贤本为世道计。故古之圣人,民饥则曰己饥,民溺则曰己溺。一夫不获,则曰已辜。其忧时悯世,非但其心之不容己,亦其责之不可辞耳,使如沮、溺之言,则安危理乱邈不相关,生民将何所托命平?有世道之责者,宜加意焉。

【心学讲评】圣人之仁天下无已时,与人同类而生,则皆欲变易之而同乎道;自非与之为群,则志气无由相通,而感之也无术。且夫人未有无与群者。君子、野人,皆人也,而有辨。君子,治野人者也。易君子,则野人不待易而易矣。食其力,安其身,不相为治,野人之性固然,而其去鸟兽不远矣。为君子者,虽至无道,而犹然衣冠礼乐之遗,野人之所恃以易也。故圣人不忍弃天下之人群,而必与当世之君、大夫为群。故历聘列国,栖栖不舍,有所避,犹有所就,斯以为仁之至,而非独行之士所知也。

同类推荐
  • 思维迷宫

    思维迷宫

    有一句格言说在社会中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而在哲学中想事情,情况恰好相反,似乎应该说“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这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方法的书,内容包括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如诡辩、怀疑、剃刀、还原、分析、辩证、解释、消解、诗化、正名以及作者本人所主张的无立场方法等。
  • 创新实践与唯物史观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创新实践与唯物史观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本书通过对创新实践范畴的剖析,从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革命这一事实出发,把实践进一步划分为常规实践和创新实践,并指出了创新实践更能体现实践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正如马克思通过确立实践存在论构建了历史存在论的唯物史观一样,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在创新实践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创新实践存在论的唯物史观。
  • 周易六十四卦故事

    周易六十四卦故事

    本书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解读,包括: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等。
  •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我们所熟知的国粹经典,比如古代图书典籍、种类不同的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建筑、服饰和烹饪等,根据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它本身的特点,发掘国粹中所蕴藏的传统智慧,探寻个中滋味,让读者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巅峰大学生

    巅峰大学生

    一个创世起点的扑街写手,新人作者群的大内太监总管。喝最便宜的酒,日最疯的狗,泡最美的校花,装最牛的……抽别人的烟,让别人无烟可抽。一次意外的摔倒,造就了细胞突变,走向了一条英雄联盟最强王者职业选手的道路,偶尔参加最强大脑,泡泡校花,挣个大钱!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刘小达的泡妞日记》
  • 衣食住行与食管癌防治

    衣食住行与食管癌防治

    本书分3篇,既基础篇、未病预防篇、已病养治篇,向广大读者全面介绍有关食管癌的基础知识、诊断、预防方法及治疗原则,尤其是介绍蕴含在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中的防治知识。
  • 穿越成了秦王政

    穿越成了秦王政

    胡安穿越了,不过当他发现居然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悲剧人物赵政后,他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历史车轮开始向前了。
  • 模糊的零世界

    模糊的零世界

    一面光,一面暗,有光便有暗,在模糊的边界,模糊的世界,怎样才能看清现实?(本小说以逆战为题材背景,属于半游戏小说,并不照搬游戏剧情与内容;“如果不是认真看绝对看不懂!”这点很重要,请务必在意!)
  • 更难忘的回忆

    更难忘的回忆

    所有的相遇都是缘分,茫茫人海中他们遇见了,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又一次次地克服难关,勇往直前,这也成了彼此更难忘的回忆。
  • 神仙奇侠

    神仙奇侠

    一代逆天少年横空出世,他在一次偶遇之下,得到了神秘小瓶,从此踏上修仙之路,看他如何从一名弱者步步登上顶峰强者。世人皆说他是仙,可他是魔,而不是仙,世人皆说他是魔,可他是仙,而不是魔,他亦仙亦魔,亦正亦邪,然而世人敬之,惧之,而最终看他如何笑傲三界。
  • 佛罗纪

    佛罗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命运本难以捉摸,昔借言:顺应天命者悲,忤逆天命者死……主人公杨罗一生命运多舛,本应顺应天意,顺其自然;奈何心中不服,只因那句“我不甘心……”;与命争,与天斗,不信命;天要亡我,我灭天;佛不渡我,我自渡,……《佛罗纪》
  • 帝君耍宝

    帝君耍宝

    帝君是一个贪官,枪毙后穿越到矮人星球,成为矮人星球上赵国的国王。帝君拥有绝对的权力和众多的美女,他想要征服这个星球。在“智能王”手表帮助下,将矮人变高……。他能否如愿呢?
  • 樱花泪:一不小心忘了你

    樱花泪:一不小心忘了你

    为什么?她的人生,感觉活得很辛苦,活得很累。她在一次次的失忆中,忘记她最爱的人,一次次承受着失忆的折磨,她的人生就好像在不断的重复着空洞的灵魂。每一次醒来都是一次空白。她的命运却一直掌握在别人手里,不由的自己。到最后她才明白,原来这才是她的宿命。她不明白上天为什么要这么对她?她不想忘记,不想忘记他。那个人让她很心痛,很痛,很痛,但是她却想不起来他究竟是谁?在她身边有无数个身影,却没有一个是他。他到底是谁?为什么可以让她心痛至此。他们三世纠葛剪不断的情;他记起她的时候,她忘了。她爱上他的时候,他却说‘爱上不该爱的人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当他接受她的时候,一切仿佛变成了昨天,她已不在他身边。他不惜一切想要去追回,而她却无情的转身离去。最后,他们纠葛三世的情该如何结尾?究竟是谁在背后操控着他们的命运?【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两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