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04

第204章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7)

【理学讲评】幽谷,是深涧。乔木,是高树。膺,是击搏的意思。荆,是楚国本号。舒,是楚旁小国。惩,是创。孟子责陈相,又说:“子倍陈良之道,而学于蛮夷之人,其于取舍之间,可谓不知所择矣。《诗经·伐木篇》中有云:‘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可见鸟虽微物,犹知出于幽暗之中,而迁于高明之处,吾之所闻如此。未闻有自乔木而下,反入于幽谷者也。今陈良诵法先王,如乔木之高明,许行溺于异端,如幽谷之卑暗,子乃倍陈良而学许行,是下乔木而入于幽谷矣,不亦异乎吾之所闻耶?又观《鲁颂》篇中说:‘周公辅佐王室,于戎狄则击而逐之,于荆、舒则伐而惩之,其正夷夏之防如此。’今许行蛮夷之人,畔于圣道,乃周公之所击也。子乃舍中国之教而从其学,真所谓变于夷者矣,何其变之不善如此耶?”即孟子之言观之,许行并耕之说必不可从,而陈相倍师之罪诚有不容逭者矣。盖战国之时,邪说横行,故孟子极力辟之,至斥为夷狄,其严如此。后世佛氏之学,自西域流入中国,世之愚民莫不惑于其教,乃至贤智之士亦阴入其说,而不可解。视陈相之变于夷,抑又甚矣,岂非周公之所膺耶?

【元典】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译文】陈相说:“(如果)依照许子的学说实行,那么市场上物价就不会有两样,国中就没有弄虚作假的;哪怕叫小孩上市场(买东西),也不会有人欺骗他。布和绸长短相同,价钱就一样;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价钱就一样;各种粮食多少相同,价钱就一样;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一样。”孟子说:“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扰乱天下罢了。做工粗糙的鞋与做工精细的鞋同一个价钱,人们难道还肯做(做工好的鞋)吗?依从了许子的主张,便会使大家一个跟着一个地干虚假欺骗的勾当,哪还能治理好国家?”

【诸儒注疏】“倍”,一倍也。“蓰”,五倍也。“什百、千万”,皆倍数也。“比”,次也。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其有精粗,犹其有大小也。若大屦小屦同贾,则人岂肯为其大者哉!今不论精粗,使之同贾,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为其精者,而竞为滥恶之物以相欺耳。

【理学讲评】孟子辟许行并耕之谬,陈相既无以为辞,乃又举其市不二价之术,称扬于孟子说道:“如夫子之言,则许子并耕之说固不可从矣。然其言亦有可取者,如市价一节,从许子之术,则市中货物皆有定价,而无贵贱之分,一国之人无所用其诈伪,虽五尺之童幼小无知,适市贸易,亦无有增减价值以欺之者矣。盖天下之物惟是分个等级,则其价相悬而争端易起,今皆一概定价,不论精粗,如布帛只论文尺长短同,则价相等;麻缕丝絮只论斤两轻重同,则价相等;五谷只论斗斛多寡同,则价相等;屦只取其适足大小同,则价亦相等,物价一定则人情相安,争端尽息,可以还淳返朴,而复上古之治矣。许子之道如此,何为而不可从耶?”陈相之称许行,徒欲以掩其倍师之失,而不知周公、仲尼之道,正不如此,盖亦惑之甚矣。倍,是加一倍。蓰,是五倍。比,是合。孟子辟陈相说:“许子欲市价不二,将谓世间的货物都是一般,更无差别,不知天之所生,地之所长,与人之所为,自是参差不齐;精粗美恶,判然各异,乃自然之情也。故其价之悬绝,或相去一倍,或相去五倍,甚至相去什百,相去千万,有多至十倍者,此乃万有不齐之理,岂可强同。今子乃为一切之法,合而同之,是徒为纷纷扰乱天下而已。何以言之?盖物之有精粗,犹其有大小,就将屦这一件来比方,使大者与小者其价相同,人岂肯为其大者?然则精者与粗者其价相同,人岂肯为其精者哉?若从许子之道,是使天下之人相率为滥恶之物以相欺,本欲除伪,适以长伪;本欲息争,适以启争,如之何可以治国家乎?许子之道固不特并耕为不可从也。”按许行之术,自附于神农,其说有二:因神农始教稼穑,并造为并耕之说;因神农始为市井,遂造为一价之说,总是假托上古以阴坏三代之法,乃邪说之尤者。使其得行于滕,不惟一国受敝,而其害将及于天下矣。故孟子极力排之如此。后世治天下者,只当以尧舜三代为法,其余百家众技,假托先圣之言,皆不足信也。

【心学讲评】圣道裂而异端兴,有农家者流出焉,其大旨有二,日勤日朴,以为勤则不厉人,而朴则人无欺。其为言也,至为卑陋,既不如杨、墨之诡异,而似乎切近人情,不同权谋之夸诈,似不足以为人心世道之大蠹;乃充其说,则上下之分可夷,君师之道可废、礼乐文章可以不兴,而一驱天下贤智之心思尽之于谋食之中,以皇皇于求利。此其为道去禽兽不远,而戎狄之所尚者也。后世之为士君子者,舍其远大,而以喻利之心忘乎义,者暗中其术而不知。故辨之不容不详,距之不容不严,不可以其鄙而置之也。

神农之世远矣,文字未兴,其详不可得而知也,故学圣人者勿称焉。盖其时,天下未平之时也。茹毛饮血,而始有粒食;饱则弃余,而始有市易;亦别人于禽兽,别中国于戎狄之始事,能开物而成务,则已成乎其为大人矣。而天下既平之后,欲废人道,违物情而反之于勤与朴,此其害不可胜言。乃为农家之言者则称之,楚本蛮夷之国,王化之所不及,人习于朴陋。许行欲以其俗而易天下,闻滕文公复井田之法,以为是可诱也,乃之滕而往造乎君门,无礼甚矣。其言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亦以为慕义之编氓而已矣;与之处焉,其说未能昌也,则见其所偕来之徒凡数十人,皆衣褐,或梱屦、或织席以为食,异矣。然非能异也,天下之衣褐而梱屦织席者,岂少若而人哉!野人之为此求食于天地之间者,皆可置之不论不议者也。而行若以之为异,其徒亦若自矜其异。南蛮之人,不知天壤之大,古今之遥,帝王圣贤之用心,而求异于衣裳治物之君子,曾足以为异乎?故滕之人亦无异之者,不谓有南方儒者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亦负耒耜,继行而至。诚为陈良之徒,则负耒耜何为者?诚为负耒耜之人,何地不可耕,而必之滕?良之教岂若是耶?斯足异也。其言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圣人之为圣人者,天经地义之所系,而井田以安野人,为王道之始基。但闻此一端,而即许为圣人,相之中无所见而为耳食之人,可以诱而之邪,其轻妄之性然也。且使圣人而诚作矣,为君子之徒者,有道则可仕,有志则可学。而但以避重敛而息心归之,此其为趋利之小人,又奚辞焉!见许行而大说,昧昧者之恒也;尽弃其学而学焉,其弃之也久矣。乃欲以其说而动孟子,道许行之言于君子之前而无惮忌,相之恶浮于行矣。其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以民事为心也。虽然,有所谓道者,而未之闻。从势而观之,有君有民;从道而观之,孰为君而孰为民?人之生也,同为天地之生,则皆有其力,而皆可自食,人亦期于一饱而止矣。贤者与民并耕而食,譬飧而治,以其勤率天下之勤,而人无不足;以其俭治天下之不俭,而道无不同。今也行井田而使民助,取民力所得之粟充之于仓廪,而且受赋币以藏于府库;民勤耕之,己逸享之,厉民而自养,民何利乎有君,而恶得贤?”此其说蔑尊卑而计利,以相为恩怨,既以灭天理,贼人伦,而桎梏大人君子天授之聪明于较晴量雨、粒米尺布之中,为口腹之琐图,不知勤劳于烈日疾雨之下,以养此血肉之躯,与鸟兽同群也,将欲何为。则天下后世身为君子而皇皇汲汲唯饕飧之为谋,且自诩其无损于物以傲天下,皆自此而起。而圣人以万物为一体之至仁,尊师重道以立人道之大防,皆弃之而不顾。此喻义喻利之大闲,而人禽夷夏之大辨,鸟容不诛其心而曲尽其折之之词哉!

孟子乃不惜委曲以求其情而谪之,则姑缓其词以问之曰:“且勿问滕君也,而先问许子。许子之所能为、所可为者,滕君且有不能为、不可为;若许子之不能为、不可为者,而不可以责滕君,必矣。许子以食为重,而不以食于人为道,则必己种之而后己食之乎?”夫行之必种而食也,其所挟之术在是,故勿妨姑纵之也。而陈相曰:“然,是可以己之所必必滕君矣。”孟子曰:“食犹衣也,衣犹食也。种则食,织则衣,一也。必织布而后衣之乎?”乃相欲掩其不能织,而以俭陋为遁词曰:“否,许子衣褐褐。”虽粗,又岂异于布乎?孟子欲尽其一身之必需,而问其冠,相不能言不冠也,而曰:“冠。”衣以御寒,而冠何为者?野人之不冠者多矣,而行犹然冠也。孟子以相之必以俭陋饰其非,则就而问之曰:“奚冠!”相曰:“冠素。”若以素为无待于人者。虽然,素又何能不待于人也!乃诘之曰:“勿问其布与褐,素与不素也,皆有织之者也。充自种之情,自织可矣。而许子自织之与?”相不能忍也,曰:‘否”,而曲为之词曰:“以其所种之粟易之”,则犹之乎自织也。诘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充其一往之心,必自织矣;而不织者必有为,亦可以知不自耕者之大有所为也。相于是不能逃其情而对曰:“害于耕。天下之见为利而害必存焉,岂但此哉!害者,力之不胜也,理之相妨也,是可以穷许子之妄矣。而孟子以其言厉民也,则更就耕与食之中不可废者而诘之曰:“衣与冠,犹与耕而食合一事也。若夫食必爨也,耕必以铁也,许子其能将粟而生吞之,手裂土而治之乎?亦必以釜甑爨,以铁耕乎?”相不能谓不然也,曰:“然。”孟子曰:“同此一事,则自为而可以无求。许子能埏埴而为釜甑,炼铸而为耜锄乎?”相曰:“否,亦以所种之粟易之也。”

孟子既就许行之一身辩其徒勤无益,而有待于物,乃先破其厉民自养之说,而后伸吾不能耕不可耕之义,故急从而折之曰:“如许子之言,则非己之所亲执其勤,而食人之食、用人之用者,皆厉也。然则陶冶竭力以为器,而许子无所事于机杼炉锤之间,安然而用之;许子竭力以种粟,而陶冶初未尝有事于祓风禳雨之下,端坐而食之,皆相厉也。乃许子有粟以易,则用之不疑,而不谓为厉陶冶,许子自不谓其不贤矣。如云粟者生民之本,许子所必不可与人,而必不可取于人,当自竭力于耕,以勿忝于神农之道,则陶冶之厉农夫久矣,而许子岂谓其然哉?与之者自有乐输之情,相忘于恩怨;受之者自反其有功之实,终不生其愧惭。而谓仓廪府库之厉民也,夫岂知君而无仓廪府库也,则亦陶人之无食而不能为釜甑,冶人之无食而不能为铁也。财之所聚,用之所给,还以养百官,行典礼,修守御,而使耕者安其耕也,何厉之有哉!甚矣,许子之愚也,戴天覆地而忘其安厚也,抑非但不厉而已也。为于此者废于彼,是害之因于不暇两全者也;有为之也小,而害之也大,是害之因于不可而成者也。而许子不计及此,而昧昧然欲君之并耕也,则唯以为君有征敛之令则上烦,民有助耕之役则下烦,与其烦于人也宁烦于己,与其烦于心也宁烦于事,颦蹙于经营措画之难而惮之耳。许子何不学陶冶,则有所需焉,止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无求于人,而不与争多寡于取与?乃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褐也,素也,釜甑也,铁也,思其不足而补之,于其未得而求之,何许子以烦为道,而此不恤乎?”

相曰:“许子非不欲去烦而就安也。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为则废耕、耕则废为,且耕且为,则两俱不成,故各司其事而不容惮也。”呜呼!相而亦知耕之足以废百为乎,而况于治天下!故孟子急诘之曰:“然则人君有天下而治之,曾不如百工之有其事,而可耕且为与?有如役其心于茀草刈梭之中,终岁皇皇计其多寡,则神气为之衰沮,梦寐为之怔营,智愈细而念愈私,情愈鄙而志愈困,虽有生民利害死生之大交迫于前,而雨旸之系其心,稂莠之不释于怀者,且置之矣。可为乎?不可为乎?夫许子勿谓人君之无事而待民之养也。均是人也,而天秩之矣。有大人焉,君师之命,宠自上帝、父母之戴,遍于四海,位之隆者任之重,其事大矣。有小人焉,仰事父母,俯育妻子,上以事公,下以恤私,分之卑者责之轻,其事小也。各有其事,则小人尽其事于畎亩,而终岁勤劳之恐后,大人受其事于天下,而日昃不遑之维艰。岂徒大人之异量乎,即农与陶冶均为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待用于百工者无一可缺。如必白为而后用之,则营此而又求效于彼,是率天下奔走于道路,一无所成,而徒疲其身。而况治天下者备万物于己而为之乎,此理势之不能必也。惟其不能也,是以不可。故曰‘或劳心’,有不可释之责,有不容已之情,竭智殚虑而犹恐其见之不远,行之不至;‘或劳力’,则力任为之,因而劳之,而力之外不知有所谓心也。‘劳心者治人’,有四海万民之情,为四海万民之主,治教政刑唯吾之所为,而不患用之也专,行之也决;‘劳力者治于人’,则以力效功,以功听命,而治之权不敢窃议其非矣。治于人者食人’,既奉之为君师,则必修其报称,纳秸献茧,而自守其分之所互,情之所称;‘治人者食于人’,则抚而有其土,安而享其禄,而谋食之计不足以系其心。此自有天下以来,上下交绥,理事各得之通义也。小人而与大人之谋,则犯大分;大人而尸小人之事,则废天职。劳力者以其私心而疑大人之厉己,则正大义者所必诛;劳心者以其褊心而求免厉于小人,尤喻于义者所不屑。孰有能逾此者乎?此分义之不可者,又必然也。

同类推荐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哲学家波伏娃

    哲学家波伏娃

    本书共八章,在梳理了波伏娃在萨特与梅洛-庞蒂论战中的作用之后,将她的哲学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来界定,涉及的议题有自由和压迫的关系、自由的悖论、以萨德为例探讨性别境遇,最后汇总到《第二性》一书中,揭示了波伏娃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三大话语的批评。
  • 大学(国学大书院)

    大学(国学大书院)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便成了“四书”之一,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本书高度浓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领域人们的智慧精华,从中提炼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涵盖人生的方方面面,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从事何种职业的读者均能找到相应的哲理来指导自己。全书分为“小故事大道理”等4部分。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热门推荐
  • 农田悍妻醉清风

    农田悍妻醉清风

    21世纪的顶级杀手,冷寒萧,从无失手,居然功高震主,被自己的组织暗杀,一次的背叛粉身碎骨,却因为宇宙黑洞的神秘而穿越在这落魄的山庄,话说,谁能告诉我这是哪个朝代,再说这几个豆包子怎么回事,穷不怕,新生就好,活着真好,来吧看我如何玩转大千世界。。。。。。
  • 为了生存别无他法

    为了生存别无他法

    核战之后,辐射改变了这个世界在地下避难所躲避战争的人回到了地面而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岁月传说帝后回来了

    岁月传说帝后回来了

    古时有南蛮,今朝有西城古时有南帝,今朝有西魔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一块丑玉身上,一切都在为了她而改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武林儒术

    武林儒术

    这是一段人与兽的故事,你以为江湖上的主角都是那等白衣飘飘、武功高强、仗剑倚天涯之辈?错了!你以为英雄吃饭、泡妞不用给钱啊?大错特错!本书将彻底颠覆你对江湖的概念,以及让你深刻体会泼皮、破落户的主角们那让人闻者伤心见者流泪的经历,欲读此书,请拿好你的三观。
  • 第一虎婿

    第一虎婿

    苏家人可能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眼中,连狗都不如的废物赘婿,居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牛的存在……
  • 汉末之风云再起

    汉末之风云再起

    这是一部铁血情仇、纵横沙场、波澜壮阔的汉末风云记。无数英雄辈出,在争锋中惊险激烈、跌但起伏、精彩纷呈!
  • 九天问道路

    九天问道路

    九之极为一,一过后又是什么呢?凡人求道多为长生不老,长生又谈何容易。
  • 逍遥僵尸逍遥神之在现代

    逍遥僵尸逍遥神之在现代

    相传混沌大陆上曾出现过一只僵尸,名曰将臣(别名僵臣),乃大能者,其形如常人,两颗犬牙如剑,尖端处时而闪现银光,眼神炯毅,在其变形后眼珠会通体发亮泛红,那红宛若晶莹剔透的宝石红,又如盛夏落霞之绯红,几欲滴血,咋一眼甚是迷人,但却不乏阴森、恐怖,与其对视,寒毛直树,如堕九幽,极其骇人。其背有二翼,状如鸟翼,单翼长约5米,至宽处约1米,表体覆盖白羽,可驭翔九天,振翅环宇,其速迅比神龙,月光映下如昔日仙女,更甚西方天使,美不甚收。
  • 一辈子的十年

    一辈子的十年

    十年相爱。“凝儿,等你十八岁生日,沐哥哥娶你。”“好啊。”十年折磨“皇甫沐,我用十年还债。”“你一辈子也还不清。”十年相杀“你我谁输谁赢可不好说。“”那就试试。”30年纠缠。“凝儿,下辈子……”“下辈子,做陌生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