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36

第236章 孟子离娄章句下(5)

“天之化生万物,人与禽兽并生焉。皆二气五行之所妙合而成形者也。乃在禽兽则以资生人之用,而在人则可以参天地而成位乎中,逮其顽灵之既判,则相去悬绝矣。乃其所以异者,岂甚相远哉?几乎希矣。禽兽之或趋而或避者欲也,人亦非能无欲也;禽兽之时喜而时怒者情也,人亦非能无情也;人之遇事物而辨者知也,禽兽亦未尝无知也;人之具才方以为者能也,禽兽亦未尝无能也;未有异也。其所以异者:于情动欲开之际,而心有安不安之殊;可知可能之时,有善不善之别。故一念之发,以至于念念之相承,其情欲之生,推之广远而得之从容,非是则抑之焉,则人也;不然,则汲汲以求胜,而禽兽矣。其知能之致,酌之必宜而持之不失,未至则勉之焉,则人也;不然,则贸贸以冥行,而禽兽矣。若是乎终其身之与禽兽相邻,亦危矣哉!故得天之秀而最灵者为君子,则时凛其近于禽兽之戒,而于其所以异者存之于心,而人道以立。若其貌人之形而为庶民者,则任其情欲而无节,听其知能之明昧得失而不恒,其所以异者荡然无闲而去之矣。

“夫庶民繁生,而君子不数见,则使庶民虽去而终不迷人于禽兽者,君子之存之,为治为教,有以立生人之大防,而使之犹存也。故予今日者,俯念此身之大,而吾性之微、吾情之危,以上推于古之君子而各见其心焉。陶唐以上邈矣,承危微精一之训,以开万世之道统者,则请自舜始。

“舜之存之也何如哉?舜知夫物与物并生,而此物不能明彼物,且并不能自明也,而人则汇万物而达其情理,故于庶物之宜,以上哲之聪而必勤问察。凡庶物之长育裁成,皆悉其攸当,以成万事。物与物为伦,而乍然而合其伦,且乍然而判其伦也;而人则相与为伦而有其爱敬,故于人伦之叙,以忠孝之至而尤竭其心思,凡人伦之贞常达变,皆审其所安,以定大经。则其知也,果尽乎人之知也。由是而行焉,本其心之无欲以溥其慈爱者,仁也,异于禽兽啕啕之爱也;本其心之忘利以制其中正者,义也,异于禽兽一往之气也;而大仁讫乎四海,至义着于万几,性焉,安焉,自顺乎仁义以行,而非遇物而始发其恻隐,以勉致于仁,见利而始思其可否,以勉趋乎义。此则舜以圣人而任君子之道,故易上古之朴直而开万世文明之治,则一时之庶民亦赖之以风动于下,而成可封之俗。非斯道之大统所自肇,而为后之君子所必承也哉?”

【元典】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译文】孟子说:“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言。”

【诸儒注疏】《战国策》曰: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书》曰:“禹拜昌言。”

【理学讲评】旨酒,是甘美之酒。孟子说:“古昔圣帝明王,莫不以忧勤惕厉为心。自舜开心学之源,而大禹继之,为能察理欲之几,得好恶之正,故于仪狄进酒才觉酒味甘美,便惕然深虑说道:‘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夫饮酒未便至于亡国,禹岂为是过计?其心只恐嗜饮不已,必将沉湎无节,以至于乱性情,妨政事,则亡国之祸皆从此而起矣。所以于旨酒则痛绝之,要以防嗜欲之端,戒荒湛之渐也,其忧勤惕厉之心,见于遏人欲者如此。及其闻一善言,但觉有切君身,有裨治理,便欣然听纳,甚至下拜以致其敬,不难屈己以服人,虚怀以受善。夫人言未便加于圣德,禹岂为是过谦?其心只恐取善不广,或致嘉言攸伏,则无以集众思,广忠益,而乐告之诚,皆从此而阻矣。所以于善言则笃好之,要以扩取善之,量为辅德之资也,其忧勤惕厉之心,见于崇天理者如此。”夫人主一心,众欲所攻,即其恶旨酒,则凡声色货利,快意滋毒者,无不深虑豫防可知已。朝廷之上,群贤毕集,即其好善言,则凡百司庶职亮采惠畴者,无不推诚委任可知已。理欲不淆,好恶克慎,此禹所以得统于舜,而俟后圣于无穷也。

【元典】

“汤执中,立贤无方。”

【译文】汤掌握住中正的原则,选拔贤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

【诸儒注疏】“执”,谓守而不失;“中”者,无过不及之名,“方”,犹类也。“立贤无方”,

惟贤则立之于位,不问其类也。

【理学讲评】执,是执持。方,是方所,有区别的意思。孟子说:“继禹而王者有商汤,汤之心,只是一个忧勤惕厉而已。以其行政用人言之,彼中道为揆事宰物之准,或居常守经,或处变行权,随事而应都有定理;若处事而徒任意见,将举措颇偏,上不免于有失政矣。汤则持一中之理,定万化之衡,疑似不能淆,始终不可易;观其制事制心,以建中于天下,则可知矣。贤人为修政立事之资,或近在州闾,或远伏岩穴,随处都有,原无定在。若求贤而拘于方所,则搜罗未广,下不免于有遗才矣。汤则大延访之公广登庸之路,亲疏不问其类,贵贱不计其资,观其三使三聘,求元圣于莘野,则可知矣。夫中以处天下之事,公以用天下之人,而一毫之偏私不得而与焉。推此念也,与大禹之慎好恶,其心一矣。此汤之所以得统于禹,而接道统之传也。”

【元典】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译文】文王看待百姓,如同他们受了伤一样,(总是同情抚慰;)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总是不断追求。)

【诸儒注疏】民已安矣,而视之犹若有伤;道已至矣,而望之犹若未见。圣人之爱民深而求道切如此;不自满足,终曰乾乾之心也。

【理学讲评】孟子说:“继汤而兴者有周文王。文王之心,也只是一个忧勤惕厉而已。以其爱民之心而言,文王发政施仁,怀保小民,当时百姓已自安了,乃犹不遑暇食,心里常常念说:‘民生甚众,博济甚难,若政教一有未修,刑罚一有未当,不免有妨害民生者。’看着那百姓,恻然常似有伤一般,所以汲汲孳孳,必欲无一民不得其所,而后其心始慰也。其爱民之深如此。以其求道之心而言,文王敬止缉熙,先登道岸,其于圣域已优入了。然犹不自满足,心里时时念说:‘道无终穷,学无止法。若点检一时少疏,进修一日少懈,便有与道背驰者。’望着那道理,歉然常如未见的一般,所以叠盛翼翼,必欲无一理不造其极,而后其心始惬也。其求道之切如此。”夫民已安而犹若未安,故圣政益宏,道已见而犹未见,故圣德益盛,此文王所以得统于汤,而接道统之传也。

【元典】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译文】武王不轻慢近臣,不遗忘远臣。

【诸儒注疏】“泄”,狎也。“迩”者人所易狎而不泄,“远”者人所易忘而不忘,德之盛、仁之至也。

【理学讲评】泄,是玩忽的意思。迩,是近。孟子说:“继文王而圣者,则有武王。武王之心,也只是一个忧勤惕厉而已。盖近者易于亵狎,此常情也。武王心思缜密,凡近的所在,耳目之所常接者,不敢一毫轻忽。如侍御仆从必择正士,几杖户牖皆有箴铭,虽寻常日用之间,都有个检束防闲之意,是其敬慎之心,无时或怠也,何泄之有?远者易于遗忘,亦常情也。武王志虑周详,就是远的所在,耳目之所不及者,不敢一些疏略,如封建诸侯,怀远为近,启佑后人咸正无缺。虽天下万世之远,莫不有注措经画之方,是其并包之度无处不到也,何忘之有?夫近而不泄,则修之身心者严以密,可以见其德之盛;远而不忘,则施之政事者公而溥,可见其仁之至。此武王所以克承丕显之谟,而成永清之治也。”

【元典】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译文】周公想要兼有三代圣王的功业,实践(上述)四个方面的美德;要是有不合当时情况的,就仰首思索,夜以继日;幸而想通了,就坐等天亮(以便立即实行)。

【诸儒注疏】“三王”:禹也,汤也,文武也。“四事”,上四条之事也。时异势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思而得之,则其理初不异矣。“坐以待旦”,急于行也。

此承上章言舜,因历叙群圣以继之,而各举其一事,以见其忧勤惕厉之意。盖天理之所以常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

程子曰:“孟子所称,各因其一事而言;非谓武王不能执中立贤,汤却泄迩忘远也。人谓各举其盛,亦非也,圣人亦无不盛。”

【理学讲评】四事,即上文禹、汤、文、武所行的事。孟子说:“禹、汤、文、武之后,以圣人而相天下者,则有周公。周公之心,亦只是忧勤惕厉而已。盖周公辅相成王,守成业而致太平,可谓盛矣。乃其心日有孜孜,不但近述诸今,觐扬文武之光烈;又欲远稽诸古,通求禹、汤之典型,务要兼着三王,把他所行的四事,件件都措之施行,无所遗失,然后望治之心始慰也。然古今之时势既殊,创守之规模亦异,容有宜于昔而不宜于今,便于此而不便于彼者,其间推移变化,宁无有不合者乎?周公则又反复思惟,求其所以然之故;日不足,则夜以继之,皇皇然真有夙夜匪懈者,何其思之切也。至于思极而通,这道理已融会于心,欣然有得了,则又勇往奋发,即欲见之行事,虽天尚未明,亦必坐以待之,汲汲然殆有不遑宁处者,何其行之决也。夫周公有圣人之德,又有辅佐太平之功,而其兢兢业业劳心焦思,乃至于此,其于禹、汤、文、武之心,岂非先后一揆者乎?”这一章书自禹以至周公,其事虽异,要旨皆以忧勤惕厉为心,故德业并隆于一时,而道统相传于万世。盖敬乃圣学始终之要,不可一息而不存者也。存之则为圣人,不存则几希一失,不免为凡人而已。《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希圣者宜绎思焉。

【心学讲评】孟子承舜而言三代存人道之君子曰:“嗣舜而为君子者,禹也。禹之存之也何如哉?禹以为人之异于物者,好恶而已矣。侈于欲,则好以淫;怙其私,则恶以隘。故旨酒所可欲也,而揆之于理,则迷性而废事,不可好也;见不可好而必恶焉,心之正而情定矣。善言非顺于己者,而审之以公,则导善而止恶,不可恶也;知不可恶而必好焉,心之虚而道宏矣。乃以立一代至正大公之道法,而有夏之庶民亦成乎崇俭朴、敦善行之风,则维禹之存之也。

“嗣禹而为君子者,汤也。汤之存之也何如哉?汤以为立人之道,在乎行政;成人之能,在乎用人。政有偏倚而失中,则人极不立;官人以世而有方,则人材不兴。故其建制治之法,酌乎两端之极致,而定一不易之轨则,未尝任意以或偏也。其定求贤之制,因其德器之所宜,而不拘族姓之贵贱,必有能之必达也。乃以定一代事理物情之规范,而有伤之庶民守其矩矱,兴如贤能,则维汤之存之也。

“嗣汤而为君子者,文王也。文王之存之也何如哉?文王以为人之所以为人,此心之与天下同休戚而不忘者也;此心之求合乎斯道,日进而不已者也。故西土之民,在其怀保;有二之众,依为父母。本无伤也,而视之如伤,则所以矜恤而生全之,无不至已。声色之表,有其独契;闻谏之外;有其自得。已见道矣,而望之如不见,则所以深造而体备之,无不极已。乃以尽君子修己治人之德,而使污染之庶民远于戕贼而革其骄悍,则维文王之存之也。“大业未成,而武王继之。武王之存之,又岂异于文王之心哉?武王以为习焉而不相狎,人情之贞也;睽焉而犹在念,人性之恒也。相狎而失其贞,不相念而无有恒,则人之所以为人亡矣。故人有近也,而不弛其敬;事有近也,不废其慎;人有远也,怀集不遗;事有远也,图维必至。乃以集文考将成之绪,而启一代之治焉。则周之庶民,益摄持于君子之心而成就理矣,维武王之存之也。

“功成矣,治定矣,而邦家未靖,礼乐未兴,则周公相成王,而知君子之道在己也。周公当帝降而王之世,不敢侈大舜之生安,乃集三代盛治之成,则必会四圣之道法。三王者,所当兼也。而三王之有四事也,好恶不可不贞也,用人行政不可不审也,敦仁体道不可不力也,慎微图远不可不谨也:凡此四者,推而施行之,以自治焉,以治人焉,政教于此行,礼乐于此兴,施之而尽其君子之实者,且施之而以锡庶民之极。乃其中则或有不合者矣。心何以备道,而得于此恐失于彼;道何以制事,而尽于己恐未宐于人。而周公未敢以意为裁制也,恐其道有偏失,心有偏至,而天之所以与人之全体大用不备也。乃圣同此人,人同此心,则尽吾心以思,必有其通者矣。于是仰取三王之道而思之,夜以继日,其心之慎有如此;乃幸而得之矣,此人心之固有,而三王之同归者也,则坐以待旦而举行焉,其行之敏又如此。于是而人道乃大明大行于天下,而垂之无穷,以定君子之极而作庶民之则,乃使化行俗美,而人异于禽兽矣。

“盖在舜以性之之圣,开中天而创人道,故尽其性而尽庶民之性。自禹以下,则必兢兢于人禽之异,忧勤惕厉,以自立于人纪之上,而为愚贱争异类之防。后之君子,又将何以承之哉?”

【元典】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

【译文】孟子说:“圣王采集歌谣的做法废止后,诗就没有了;诗没有之后,就出现了《春秋》一类史书。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

【诸儒注疏】“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也。“《诗》亡”,谓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也。“《春秋》鲁史记之名,孔子因而笔削之,始于鲁隐公之元年,实平王之四十九年也。“乘”义未详,赵氏以为兴于田赋乘马之事,或日取记载当时行事而名之也。“梼杌”,恶兽名;古者因以为凶人之号,取记恶垂戒之义也。“春秋”者,记事者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古者列国皆有史官,掌记时事,其三者皆其所记册书之名也。

【理学讲评】熄,是灭。诗有体:作于列国谓之风;作于王朝谓之雅;作于宗庙谓之颂。这诗,指二雅说。乘字,解做载字。祷杌,是恶兽名。孟子说:“群圣之道莫备于孔子,孔子之事莫着于《春秋》。《春秋》何为而作也?盖自成周盛时,王道大行,朝廷之所作,列国之所贡,其诗具存,莫非治世之音也。及平王东迁,政教号令不及于诸侯,而王者之迹熄灭无存,由是朝会宴享之乐,不奏于朝廷;规谏献纳之诗,不陈于卿士。黍离以后,体制音节与列国无异,而雅亡矣。此时上下陵夷,名分倒置,天下之乱,将不知其所止。孔子忧之,于是作为《春秋》,详述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明一王之法,使王者之政虽不得行于当时,犹可以昭示于来世,此《春秋》之所以作也。然是《春秋》虽孔子所作,亦非始于孔子,乃因《鲁史》之旧而修之耳。盖当时列国诸侯,各有史书,以记一国之事,其取名亦各不同,如晋国之史,叫做《乘》,谓其纪述事迹,如车之载物也。楚国之史,叫做《椿杌》,谓以恶兽比凶人,记之以垂戒也。鲁国之史,叫做《春秋》,谓记事者必标年月,故错举四时,以为所记之名也。这三国之史名虽不同,其为记事之书则一而已。使《春秋》不经孔子之笔削,则与晋、楚之史亦何以异乎?”

【元典】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窃取之矣。’”

【译文】上面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事,上面的文字,都是由史官记录而成。孔子说:‘各国史书(褒贬善恶)的原则,我私下里取来(运用到《春秋》中去)了。’

【诸儒注疏】春秋之时,五霸迭兴,而桓、文为盛。“史”,史官也。“窃取”者,谦辞也。《公羊传》作“其辞则丘有罪焉尔”,意亦如此。盖言断之在己,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辞者也。尹氏曰:“言孔子作《春秋》,亦以史之文载当时之事也,而其义则定天下之邪正,为百王之大法。”

此又承上章历叙群圣,因以孔子之事继之;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

同类推荐
  •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对《道德经》的解读既尽力合于原文之文体,又不囿于原文之句法而因文害义,力求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予以解读之。根据笔者研究,《道德经》原文在章序结构和思想内容上存在“道”、“德”含混的实际情况(是否由于流传错简不得而知),故对原章序进行了重新排序,使其思想内容更具逻辑性、连贯性和区别性。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本书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注意倾向及其相关预设。
  •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强调人伪比天性更重要。荀子论性,认为人既有好利疾恶之性,亦有好义欲善之性。但好利疾恶不等于恶,人一味放纵好利疾恶之性,以至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才是恶。同理,好义欲善不等于善,只有学至全尽、知类明统、深思熟虑,实际上建构出礼仪法度来,才是善。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说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因为孟子不重视后天人为之伪。因此荀子言性,只是本始材朴,无所谓善恶。故与其说荀子是性恶论者,不如说是善伪论者。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传世名著百部(第23卷):韩非子

    传世名著百部(第23卷):韩非子

    《韩非子》是我国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韩非的著作。它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既包括韩非倡导的维护东方专制制度的法、术、势的理论,又包括一些非常经世致用的主张,如农战结合、法治、选贤用人等等。这些丰富的思想和内容使《韩非子》一书在我国历史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于18世纪中叶流传到日本,在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史上最怂掌门儿

    史上最怂掌门儿

    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正一派的掌门,可却人丁凋落。宗门只有小师妹和太上长老,还有一只旺财。幸天不亡他,资质逆天。且看他光收废材弟子,搅动异界风云???
  • 情深如梦令

    情深如梦令

    一段由梦开始的爱情,是否于梦醒时结束?“薄义,做噩梦了吗?”“不,不是噩梦,是一场与你幸福生活的美梦!”
  • 有夏一统

    有夏一统

    庄周梦蝶——两段记忆孰真孰假,又是谁梦到了谁?废物少爷,天才弟子,谁才是真正的我?……不管了,先把自家娘子送上皇位再说
  • 夫子难为

    夫子难为

    富N代二世祖柳子卿一朝穿越,成为了云逸书院的夫子,接手三斋教导五位少年。内心腹黑表面温润的白衣少年慕容清(神医谷最年轻的天才弟子ps.危险程度五颗星)天下绝色妖媚至极的红衣少年凌千魅(千机阁少阁主,武学高智商天才ps.危险程度爆表。)桀骜不驯天真无邪的傲娇少年尉迟焱(凤玄国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七皇子ps.危险程度一颗星)双重人格邪魅精分的伪高冷少年君月黎(月煞国三皇子,幼时受尽虐待ps.前期危险指数两颗星,后期危险指数爆表)表面软萌内心清冷的小奶狗小正太司空玥(全大陆首富之子名下产业过千ps.危险指数三颗星)三年前大家“和平”相处三年后柳子卿重新回归,却不曾想众人皆变了样,露出了真面目。柳子卿知道一切后内心喊苦,每日提心吊胆,只想逃离。“唔~先生要去哪呢?可否带魅儿一同前去呢?”凌千魅眯了眯眼,在柳子卿身后道。柳子卿眼睛一闭,完了。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戏曲、中医、文字、书法、诗词文赋、香茗、俗词俚语……悠悠千载,中国文化莫不徜徉在易儒释道的玄妙境界里,诉说着千载岁月中的至情至景至人,追寻着至真至纯至美的心灵胜境。在字里行间感知人生欢喜,在烦扰的尘世间修得一颗清净空灵之心,饮足幸福之泉,畅然游于红尘俗世间。
  • 落地成妖

    落地成妖

    如果有一天,整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游戏世界;你会从一个平凡的少年,变成一个提剑斩妖,拔刀除魔,拯救整个世界的英雄;还是会变成一个嗜杀成性,坏事做尽,涂炭天下苍生的恶魔;都只在你一念之间。华夏大地满目疮痍,外有侵略威胁,内有妖魔鬼怪,当所有人都绝望时,却有一个人,不,有一只妖,领着“蛮荒”众人,踏敌军,破妖魔,拯救华夏于水火。这是一只妖成变成英雄的故事。
  • 食梦语录

    食梦语录

    不问来客,不问归途,不问去向,大梦三千,梦境的某某你可还曾记得?
  • 笔墨绘江山

    笔墨绘江山

    闲极无聊的时候,江山想过倘若自己穿越,睁开眼时会是怎样的景象。金碧辉煌,侍女成群的宫殿?鲜有人至,破破烂烂的废庙?甚至应了近期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江山也曾脑补会不会睁开眼就看到尸骸成群,鲜血横流的场景,而自己则转世到那个明明背负着血海深仇,却莫名嗝屁的主角身上?然而真的穿越了,江山睁开眼,眼前的场景却是吓了他一跳。自己竟然躺在一口棺材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河奇幻之旅

    星河奇幻之旅

    “光系体质,亲和度,无!不适合修炼!”鉴定师面无表情的摇了摇头。王帅低头坐在刚刚才有的家的大门口,垂头丧气的看着地面,忽然间,一只蚂蚁咬着一颗比自身还大三倍的石子缓缓的进入了他的视线。“我怎么可能,在这种地方倒下!”我们的主角飞快的跑进了屋子里,在纸上横七竖八的乱花一通,一个小时之后,一把三八式栓动步枪浮现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