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67

第267章 孟子告子章句上(3)

【理学讲评】孟季子闻孟子教公都子之言,心犹未悟,又向公都子辩说:“敬之所施,诚如夫子之言,当其尊在叔父,则敬心由叔父而生,而因致敬于叔父。及弟在尸位,则敬心由尸而生,而因致敬于弟,敬由中出,感由外生,义果在外,非由内矣。”季子之言如此,盖犹执所敬在此,所长在彼之见,而未能解也。公都子乃即易见者晓之说道:“子以敬为在外,何不观饮食之事乎?冬日可饮汤也,则从而饮汤。夏日可饮水也,则从而饮水。汤水之宜,因时而变易,正如当敬叔父则敬,当敬弟则敬,致敬之节因人而化裁也。今子谓敬在外,而不在内,然则饮食之宜,亦在于物,而不由于我矣。殊不知汤与水虽在外,所以斟酌冬夏之宜而可饮则饮者,皆由心而生也。叔父与弟虽在外,所以斟酌常暂之宜,而可敬则敬者,亦皆由心而生也。义之在内,观于饮食之宜,而益明矣,岂可谓其在外也哉!”于是季子理屈词穷,不能复有所辩矣。夫告子、孟季子皆以义为在外,而孟子独辩其在内,反复譬喻亲切如此,盖知仁义之在内,则知人性之善,而皆可以为尧舜矣,其开世觉民之功,岂不大哉!

【心学讲评】夫人有一定不易之理,抑有因时而宜之道。其不易者,吾心之不可易也;其因时而宜者,亦吾心之宜也。唯夫犬牛之类,则饮食居处惟有一定一局,作辍喜怒亦任其一成之性,不知得失,乃至不知吉凶。而大要言之,则无肃然不敢康之意,以求事理之安,故或可以分人之爱,而必不能分人之敬。故告子外义之说,祸天下为最烈。乃爱顺夫情,使谓仁为外,则人或疑之;敬依于理,则利欲薰心者不知省察,遂且欲废义而自便。故其说出,而人喜附之,即受教于君子者且惑焉。

孟季子以之问于公都子曰:“义者,事之制也。言事,则因事而起,而非因心而发明矣。乃告子言义外,而夫子必矫之日内,事而可谓之内乎?事起而后各为之制,可谓之内乎?而何以云然也?”公都子曰:“夫义立而敬行焉。吾心固有其敬,感于物而因率之以行。敬,吾敬也;行,吾行之也;皆心之不容已者,故谓之内也。”

孟季子曰:“夫吾心有敬,而行之则敬者,浑然一体之在中矣。乃有乡人于此,又有伯兄于此。伯兄,吾所长也;而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又兄所长也;两长并立,敬不容于分致,则谁敬乎?”公都子曰:“敬长,为其敬于兄耳若率吾心之真敬,则在兄耳。”季子曰:“既敬兄矣,使敬而出于吾心之固有,则无往而所敬非兄。乃时而以序齿酌献焉,则谁先?先酌者,以敬之故,不敢后也。而敬兄之情能不改乎?”公都子曰:“夫酌以齿序,则敬移于伯兄所长,先酌乡人。”于是孟季子得逞其受惑之辩曰:“根心者,不因物而迁者也。今所敬在此此,一敬矣,不可通于他所敬者也;所酌在彼彼,又一敬也,不复如其先所敬者也。由此言之,因乎物而有彼此之义,因乎事而有酌与敬之义,吾心无一成之敬,随事物以为有无,果在外,非由内,而奈何言义内哉?”

于是而公都子不能答,则以其知吾心固有之常,而不知吾性蕃变之妙,故词遂诎焉。乃以问于孟子。孟子曰:“此其理,唯随事而体察吾心之安者能知之。天下之物与事无穷,而应之以无穷者,惟本原之不竭也,岂但乡人、伯兄而已哉!推其极,将有大异而可同者焉。今问之曰:敬叔父乎?敬弟乎?此自然不可移易之分义,无能为词者也,彼将曰敬叔父矣。而叔父之所以必敬,非因叔父之名立而强敬之。彼未之察,而但不能违也,则问之曰:弟而为王父之尸,则我与叔父咸在子弟之列,则又谁敬而可?彼将曰敬弟矣。弟之敬且不可以叔父之尊而抑之不伸,彼未之察,而亦不能违也,则折之曰:夫叔父必敬矣,而庙中忽改而敬弟,其敬叔父之情何在乎?彼将曰非不敬叔父也,以弟在尸之位,则叔父之敬虽未尝忘,而不可伸也。若然,则明明一必敬叔父之心,乍屈而终伸,彼不得谓叔父之敬果随事而灭散,明矣。子亦曰夫乡人、伯兄,亦如是而已矣。先酌者,齿序之谓也。位在,而伯兄之敬且暂移也。以吾心之义言之,则一曰如是,终身如是,所耿耿而不昧者在兄;乡人先酌之敬,斯须焉耳。于敬乡人之时,未尝举吾敬兄之本怀而遂迁流而不改。若斯须之敬,亦吾心之必致,而不以兄之庸敬遏抑而不伸。如是以答,而彼亦何能更以为外乎?”

乃孟季子终惑于其说,于事言敬,而不于心求敬之实,闻孟子之言而曰:“夫子之言,正与吾言而相合也。敬叔父则敬矣,犹之伯兄也,虽致其敬而莫能自必也。敬弟则敬,犹之敬乡人也,敬随时改而不啻有恒也。无恒者事物之变也,外来者也。若其由内,则我可常守其心而不易,而今不然,果在外,非由内,不亦信乎?”于是公都子知其不能反求之于心,而体认其真敬之所存所发,乃引喻以切警之曰:“夫知义为内者,唯真知义者也。真知义者,如饮食之于寒温,心自喻之,而无容致辨者矣。今夫冬日则饮汤矣,其饮也温,则口以适焉,心以安焉,不可逆计他日之不饮汤而豫为之变者也。夏日则饮水矣,其饮也寒,则口以适焉,心以安焉,未尝复念前日之饮汤而曲为之徇者也。此皆自然之节,不期然而然者。今子以随时合义之为外,则此饮汤、饮水者,亦可谓之在外也,而子能云尔乎?”

盖惟其为固有之诚,则变而不失其常。所敬者异,而敬之心不爽,可以知义之为体充满于吾心,随物感动而不匮;乃以见天地生人之大用,宰制万事之根本,为仁爱不流之撙节,为食色不淫之张主,而别于犬牛之性者,一在于此。顾非存养省察,使心之所以安、理之所自得者,如饮食之适于口而喻于心,为名言所不能显者,亦乌足知之?故日告子未尝知义;如盲者之咏日,唯以言胜而已矣。

【元典】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说:‘天性没有善良、不善良的区别。’有人说:‘天性可以变得善良,可以变得不善良;所以文王、武王得了天下,百姓就爱好善良;幽王、厉王统治了天下,百姓就变得凶暴。’

【诸儒注疏】此亦“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此即湍水之说也。

【理学讲评】公都子问于孟子说:“性之在人,必有一定之理,而人之论性,亦宜有一定之见,何今之言性者,纷纷其不一也。告子论性,则谓人性浑然中藏,止能知觉运动而已,本无有于善,而不可以善名,亦无有于不善,而不可以不善名,此一说也。或者又说人性本无定体,习于善则可以为善,习于不善,则可以为不善,是故有文武之君在上,率民以善,则民皆翕然而从于善,非其性之本善,习俗使然也。以幽厉之君在上,率民以暴,则民亦翕然而从于暴,非其性之本恶,亦习俗使然也。”此可见性之所系于所习,而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也。又一说也。夫是二者,一则谓善恶非出于性,一则谓善恶惟系于习,其说之不同如此。

【元典】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日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译文】又有人说:‘有天性善良的,有天性不善良的;所以以尧为君主,却有象(这样的臣民);以瞽瞍为父亲,却有舜(这样的儿子);以纣为侄儿,并且以他为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现在您说‘天性善良’,那么他们所说的都错了吗?

【诸儒注疏】韩子“性有三品”之说盖如此。按此文,则微子、比干皆纣之叔父。而《书》称微子为商王元子,疑此或有误字。

【理学讲评】公都子又问孟子说:“天下之言性者,不但如前二说而已,或者又说,性禀于有生之初,非人力所能移也。有生来性善的,虽染于恶而亦不为恶,有生来性不善的,虽导以善而亦不能化于善,是故以尧为君,宜无不善之民,而有象之凶傲,是象之性本恶,而帝尧不能使之改也,岂非不善之一定者乎?以瞽瞍之顽为父,而有舜之圣子,以纣之恶,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与王子比干之贤,是舜与微子比干之性本善,而瞽瞍商纣不能为之累也,岂非善之一定者乎?由诸说观之,或言善恶皆性之所无,或言善恶皆性之所有,未有以性为本善者。今夫子论性独谓其有善而无恶,然则诸家之说,岂皆差谬而无一言之当者与?在夫子折衷众论,必有一定之见,幸举以教我可焉。”

【元典】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译文】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那是可以认为是善的,这就是我说的天性善良。至于有人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

【诸儒注疏】“乃若”,发语辞。“情”者,性之动也。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才”,谓材质,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人之为不善,乃物欲陷溺而然,非其才之罪也。

【理学讲评】情,是从性中发见出来的。才,是情之能运用处。孟子答公都子说:“众人论性,皆致疑于善恶之间,而我独以为善,非无谓也。盖论性于无感之时,其至善之中存者,尚不得而知也。乃若其情之感物而动,动皆天理之公,触事而发,发皆人心之正,此则有和平而无乖戾,有顺利而非勉强,但可以为善,不可以为恶也。情既善,则性之本善可知矣。此吾所以谓性为至善也。然天下不皆为善之人,乃亦有昏愚暴戾而为不善者,此岂其性情禀赋之殊,才质偏驳之罪哉!物欲之累,有以陷溺其良心,人为之私,有以戕贼其真性,性本善而人自底于不善之归耳。所以说非才之罪也。知才之善,则知情之善,知情之善,则知性之善,而三说者,乃致疑于善恶之间,其说不亦谬乎?”

【元典】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将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

【诸儒注疏】“恭”者,敬之发于外者也;“敬”者,恭之主于中者也。“铄”,以火销金之名,自外以至内也。“算”,数也。言四者之心人所固有,但人自不思而求之耳。所以善恶相去之远,由不思不求而不能扩充以尽其才也。前篇言是四者为仁义礼智之端,而此不言端者,彼欲其扩而充之,此直因用以着其本体,故言有不同耳。

【理学讲评】铄,是以火销金,自外至内的意思。倍,是一倍。蓰,是五倍。算,是算术。孟子又告公都子说:“我谓即情之善,可以验性之善者,盖以人有此性,则有此情,同此情,则同此善。故遇可伤可痛之事,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遇可愧可憎之事,则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以之交际往来,则恭敬之心,无一人不有;以之辨别可否,则是非之心,无一人不有,此情之可以为善也,而实根之于性。盖仁主于爱,恻隐之心,乃吾性之仁所发也;义主于宜,羞恶之心,乃吾性之义所发也;礼主于敬,恭敬之心,由吾性之有礼也;智主于辨,是非之心,由吾性之有智也。此仁义礼智四者,岂是从外面铄入于内的,乃与生俱生,与形具形,我所固有之天性也。惟其为固有之理,所以发而为才,无有不可以为善者,但入自不思,而反求之于己耳。所以说性具于心,苟思而求之,则得其理,而为圣为贤。舍之而不求,则失其理,而为愚为不肖,其善恶相去之远,或差一倍,或差五倍,以至于大相悬绝,而不可计算者,由人自不思不求,不能察识而扩充之,以尽其才之分量耳,其为不善,岂才之罪也哉!”

【元典】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诗经》上说:‘上天生养众民,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是懂得道的啊!有事物便有法则;众民保持了常性,所以爱好美德。’

【诸儒注疏】《诗》,《大雅》《蒸民》之篇。“蒸”《诗》作蒸,众也。“物”,事也。“则”, 法也。“夷”,《诗》作彝,常也。“懿”,美也。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是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故人之情无不好此懿德者。以此观之,则人性之善可见,而公都子所问之三说,皆不辨而自明矣。

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学而知之,则气无清浊,皆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汤、武身之是也。孔子所言‘下愚不移’者,则自暴自弃之人也。”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愚按:程子此说“才”字,与孟子本文小异。盖孟子专指其发于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专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是也。二说虽殊,各有所当。然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盖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学者所当深玩也。

【理学讲评】诗,是《大雅·蒸民》之篇。蒸,是众。物,指形气而言。则,指道理而言。夷,是常。懿,是美。孟子又告公都子说:“即情善以验性善,此非我之私言也,考之诗《大雅·蒸民》之篇有云:‘天生众民,有物有则,言物与则,皆生理之出于天者也,民秉常性,好此美德,言所秉所好,皆良心之具于人者也。’孔子因读此诗而赞之说道:‘作此诗者,其知性情之道乎?盖天之生人,既予之气以成形,必赋之理以成性。如耳目,物也,必有聪明之则。父子,物也,必有慈孝之则。形与理相合,道与器相贯,在天为定命,而生人得之,则为民所秉执之常性,亘古今而不变者也。惟其有此常性,是以存之于心,则为秉彝之良,发之于情,则为懿德之好。如具耳目,便无不好聪明之美德;有父子,便无不好慈孝之美德,盖合圣愚而同然矣。使非同此秉彝之性,何以同此懿德之好乎?此诗人之言,所以为知道也。夫知物则为人之必有,则吾所谓性善可征矣。知好德为人之同然,则吾所谓情善可征矣。其有不好,是自丧其秉彝之良心者也,而岂才之罪哉!即此可以知人性之善,而彼三说者,不待辩而自见其谬矣。’”

【心学讲评】孟子与告子辩性已屡矣,而不明告之以性之本体,以告子之未足与言也。盖性含于心,其体已微,唯存仁集义之大人则显现于前而灼知之。若降此而欲知其性者,必潜其心以思之,反诸身以求尽吾聪明强力之才以体之,而后知吾之所固有者果如是也。若告子之学,不得则勿求,其不逐已放之心而觌面失之也,难矣!而何足语此哉?乃孟子恐其义隐而不着,故于答公都子而实指以示之焉。

同类推荐
  •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纵横古今,横跨中西,齐集史上最权威的关于爱的学问,将爱的真谛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高亮之,福建长乐人。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哲学爱好者,在长期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哲学原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先后出版《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三本大众类通俗哲学著作,获得各地读者好评。
  • 马斯洛的智慧

    马斯洛的智慧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不定期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论语(国学大书院)

    论语(国学大书院)

    《论语》以语录体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本源,被儒家学派尊奉为圭臬。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被迅速传播,其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志。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热门推荐
  • 为君舞倾城

    为君舞倾城

    一个关于承诺,等候,却遗忘过往的故事。即使你不记得我了,但你依旧再次选择了我。内容其实很欢脱哒~丞相养儿名子离,林家有女唤倾城;五年朝夕生情愫,一舞相见订终身;寒天君离寒妾心,三年相思赴鬼门;念君一句等吾归,百年忘川不轮回。(文案无能。。。)
  • 崩塌的帝国

    崩塌的帝国

    就是太空版《权力的游戏》!有硝烟滚滚,也有蛇蝎美女,有旷世阴谋,也有稚子天真。酣畅淋漓的重口味爽文,阴谋诡计、声色犬马、辛辣幽默应有尽有!翻开本书,体验一场炮火与血浆齐飞的太空冒险!美国重要媒体怒赞《崩塌的帝国》:如果你喜欢《权力的游戏》,一定会享受这场残酷辉煌的星际冒险。《崩塌的帝国》是科幻至高荣誉轨迹奖作品,还荣获雨果奖提名、Good reads选择奖科幻小说奖提名。《崩塌的帝国》是斯卡尔齐新系列“互惠帝国”三部曲的开篇,星河纵横中,一个波澜壮阔的新帝国——“互惠帝国”横空出世,等待着再次激荡科幻疆土。作者约翰·斯卡尔齐是当代科幻领军人物,曾任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前主席。他3夺雨果奖、2夺轨迹奖、2夺日本星云赏、1夺约翰·坎贝尔新人奖。如果当代作家里,只有一人能代表美国科幻小说的精髓,这个人一定是约翰·斯卡尔齐。——《科幻小说百科全书》第三版。
  • 总裁大人,爱上我吧

    总裁大人,爱上我吧

    她,一介普通女子,却因喝醉时强上了洛星公司的总裁!从此一去不复返……他为她放弃家世,只为她的回眸一笑!
  • 暗影獠牙

    暗影獠牙

    上古时期女娲以石补天,不甚将一颗补天石遗留在人间。经过时间的消磨慢慢变为一缕邪气在人间蔓延,被选中的宿主变为具有异能的物种,他们啃食同伴,家人,整个人间陷入恐慌之中。女娲见事态严重,将剩下的三颗补天石化作三股神力——战斗神力,净化神力,空间神力。女娲用最后的精力将神力注入三个人类体内……
  • 惑国妖后倾天下

    惑国妖后倾天下

    前世,她泣血上书,身为夫君的他却熟视无睹……一国之君懦弱到无法保护爱妻,“清君侧”三字斩断她一切努力和希望,“妖后”之名令她死无全尸。白绫束缚下多了一个冤魂,却指引了轮回的路……极乐世界中接到上界尊旨,陨国气数已尽,必将由故王后倾覆旧朝,改朝换代……索后重生的时刻,亦是陨国走上穷途之时!“前世害我,我要你生不如死;敢背叛我,我要你血债血偿!那些恨我的怨我的,我要你们知道,谁才真正掌控天下!”初试重生宫斗风~希望大家喜欢!首先保证绝不断更,努力做到一天两更!跪求推荐求支持~
  • 朕的宠妃又作妖了

    朕的宠妃又作妖了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宠妃的作死之路。作为宠妃,不作天作地哪里复合外界给自己的飞扬跋扈的标签嘛~
  • 雇佣军之獠牙

    雇佣军之獠牙

    他们是一群整日在血与火中徜徉,整日与死神为伍的军人,外界称他们为战的争追随者,称他们为冷血的刽子手,他们就像鬣狗追逐死尸一般追逐着硝烟和战争的脚步,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而在他们心中却深深的铭刻着一种信仰,那是对祖国的信仰!
  • 重生之江山霸图

    重生之江山霸图

    二世为人,重生又为人,拥有逆天召唤系统,横扫神州大陆!“什么?你有兵甲无数?系统,给我召唤最厉害的兵种,嗯,先来千万名。”“什么?你有绝世神将?系统,给我召唤项羽,吕布!”“什么?你有鬼谋无双?系统,给我召唤姜子牙,诸葛亮!”
  • 武韵

    武韵

    卧如弓,站如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似一阵风。这是一个武者的世界,这是一个以杀一是为罪,屠万既为雄的江湖。有爱,有恨,有情,有仇!请记住,滚滚红尘中,中华有神功!感谢墨者论坛的玄狼裂空大大友情赞助封面!
  • 回到04少年时

    回到04少年时

    一个回到2004年的故事。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新书《回到97少年时》已发,希望大佬们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