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68

第268章 孟子告子章句上(4)

公都子曰:“今之言性者不一矣,持之皆有故,而言之皆近情也。告子则曰:性无善无不善也;盖于人心清静之际,见夫不思善不思恶者,自有昭昭灵灵之明觉,为最初之生理,而善与不善皆后起之分涂也。或则又曰:性无定质,而足以任人之运用,以之为善可也,无不足也;以之为不善亦可也,无不善也。是故随习而迁,因感而变,文、武兴则民好善矣,幽、厉兴则民好暴矣。文、武之民非性之固有善,感风化而以成《二南》之美;幽、厉之民非性之固不善,习无良而即成寇攘之能。皆有为之者,而性无不可也。或则又曰:性随质异,质不同而性亦殊。有善者焉,生而善也;有不善者焉,生而不善者也。是故政不能为之正,教不能为之移。以尧为君而有象,平章之所不能格,象性然也;以瞽瞍为父而有舜,顽嚣之所不能染,舜性然也;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为之叔父而作宗臣,淫酗不能乱,凶威不能劫,微子、比干之性然也。又恶能强比而同之也?此三说者,以人情度之,以人事概之,皆若有可信者。而今夫子乃断然而持之日性善。非无善也,而惟有善也;非可以为善也,而实不可以为不善也;非有善也,而实无有不善者也。然则无思无为之际,且非天机之所露与?文、武、幽、厉之民,一有性而一无性与?舜、象、微、干之不同,一因其性而一不因其性与?而何以皆证其非也?”

孟子慨然于其所自失,而为推其妄以直指其真曰:“夫彼之为此说者,亦有由焉,而特未之思,未之求,小用其才以浮弋于人事之末,而不能殚聪明志力以必得其实也。夫人生而有性,感而在,不感而亦在者也。其感于物而同异得失之不齐,心为之动,而喜怒哀乐之几通焉,则谓之情。情之所向,因而为之,而耳目心思效其能以成乎事者,则谓之才。三者相因而发,而及其用之,则各自为体。彼日无善无不善。既无矣,而能生乎有?或又曰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无则无定体,而因所为以见用也,此非性也,情也。其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善则成乎善之功,不善则成乎不善之罪。善至而能自立于浊乱之中,恶极而自坚其残忍之行,非性也,才为之也。故三说者,言情言才,而未尝知其性也。虽然,又岂足以言情、才之本体乎?乃若其情,时而可以为不善者矣,不禀天则于未发之中,而任其喜怒哀乐之发也。而岂此喜怒哀乐之不可为善乎?发乎情,止乎理,而性不失焉,则喜怒哀乐之大用,即礼乐刑政之所以为体者也,夫情之可以为善者,因其为性之感通也。是乃吾所以于情知性,而益以决夫性之实有其善,以为治情之本也,故谓性善也。若夫人之有耳目心思,而以有能知能行之才,于是而所知所行者遂成乎善恶而不可移。其为善者,似于才而见功;其为不善者,似于才而见罪;而非然也。所见所闻之恶,耳目不能强我以必为;所思所虑之非,心思非必乐趋于其涂。情之过者一发而不收,则闻见思虑皆从之而流于妄。唯不能奉性以治情,而情奔于物欲之诱,则因以使才为恶用,而治教而不能为之移。若才之本体,则为性之所显,以效成能于性中之经纬,而何罪哉?故迷性以观情、才,则可曰无善无不善也,可日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也,可日有性善有性不善也。若知,性则情、才且以效善于性而无不善,而况于性?

“子知情、才之非即性,而性之本体何如哉?则吾请为子直指之。夫人心之灵,不但此闻见知能之才也。不但此喜怒哀乐之情也。无感而常存,故有感而即发。不学不虑,而自不能已;学焉虑焉,而止以求充其量;分应不迷,而合同不悖者,不有数者之心乎?悲闵之切而不宁,深怆于怀而不释,此恻隐之心;以问夫人谁其能恝然于所当爱而不动者乎,人皆有之矣。见己之过,不必人之讥非而自惭,见人之恶,不必害切于己而自愤,此羞恶之心;以问夫人,谁能欣然于其所不当为而听之者乎,人皆有之矣。与人接而必有不能亢傲之时,方居处而有不容骄怠之处,此恭敬之心;以问夫人,谁其能荡然自放而念不为之惕乎,人皆有之矣。名之所正,不能谓之为不然,实之无有,不能据之为果尔,此是非之心;以问夫人,谁能茫然任意而漫不为之辨乎,人皆有之矣。在尽性之君子,洋溢充满,四者迭用而不穷;即在不善之小人,目触机生,四者亦见端于俄顷。其不达之于用,则情、才相背而驰;其或能率之以行,则情、才俱效其益。而苟其为人、未有永绝此心而不生者也。

“所以然者,何也?有此恻隐之心者,惟吾性之仁也;有此羞恶之心者,惟吾性之义也;有此恭敬之心者,惟吾性之礼也;有此是非之心者,惟吾性之智也。寂然不动者,仁义礼智之藏;感而遂通者,四端之见。惟天以元、亨、利、贞之理笃生乎人,使之皆备,故成之为性者,凝之于心,而四德存焉。则因感而发,皆四德之流行而不容已者也。惟其然也,四德为四端之原本,则四端之充遂为四德之成能。故以广爱于天下,而仁德成焉;以守政于百为,而义德成焉;以定节文而达其敬,则礼德成焉;以别事物而致其辨,则智德成焉。推之天下,达之万世,为情之节,善才之用,其道博矣,其用宏矣。

“不知性者,以其出治事物而顺事物之理,遂日此皆以外来之名法销铄我虚灵无物之体,而变易其本质者也。而岂其然哉!我受之于天,禀之以生,实有此四德者。而若不信其有也,则此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无人不有者,又恶从而生乎?彼谓外铄而我实无者,特以情之发也有鼓动之几,才之所为也有显着之迹,不待思而知有之。至于四端之发,乍然露见,忽然忘之,而不于此致思焉,以察其所自生、穷其所必至,则有之者自昧之,遂日无善无不善也,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也,有善有不善也。故曰君子有为己之功,求则得之,而性体现矣;异端徇末流之异,舍则失之,而性体隐矣。充此舍之之心,何所不至哉!以贼仁义,以无父无君,其与所性之理违悖之远,相倍相蓰而至于无算,此无他,有耳目心思之才而浮用之,求之未得而即舍之,才之不尽,则明明一固有之天则而忘之,又何怪其为异说哉!彼之皆非,职有由也,而何疑其或是乎?

“夫情之可以为善,惟其为性发动之几也,不善非才之罪,惟其为性效灵之具也。则可因情、才以求性,而不可舍性以诬情、才。是道也,于孔子之赞诗而见之矣。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言‘天生’,则推其所受命之原也;言‘蒸民’,则尽夫人而无异也。云‘有物’者,耳目心思之质,才所为用之实也;言‘有则’者,仁义礼智之实,才所受正之理耳。又曰:‘民之秉夷,好是懿德’。‘秉’者,受之于天也;‘夷’者,一定之常,尽人而无或变也。‘好’者,情之发也,‘懿德者,情之依于善也。在诗分言之,而孔子则合论之,为此诗者,其知天人、合德之几、存发一致之理乎!夫言‘有物有则’,非物自物而则自则也。则者物之则,故有物则必有则矣。凡耳目心思之成能,皆吾性之所以范围其用而使尽之以善者也。使非有则也,而物何以历百为而各有其用乎?唯民之有所秉之常性也,故德与德相孚,而‘好是懿德’焉。凡喜怒哀乐之所发,皆与吾性而相为感通,以不舍乎善者也。使非秉夷也,则天下之可好者足以夺之,而何为其公好之不昧乎?合诗言而释之,而道在是矣。则今由孔子所赞,以想情、才之善皆性为之,而见闻知觉之表、喜怒哀乐之中,实有此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可以验吾仁义礼智之全体大用,特不可为不思而弗求者道尔。”

【元典】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孟子说:“丰年,青年子弟大多懒惰;荒年,青年子弟大多凶暴,不是天生的情性有这种不同,是那影响思想的环境使他们变得这样的。”

【诸儒注疏】“富岁”,丰年也。“赖”,藉也。丰年衣食饶足,故有所赖藉而为善;凶年衣食不足,故有以陷溺其心而为暴。

【理学讲评】富岁,是丰年。赖,是倚藉。孟子又明性善说:“人性本有善而无恶,常情或因物而易迁。试观丰稔之年,人家子弟衣食充足,则有所赖藉,而为善者多,虽有为不善者少矣。凶荒之岁,人家子弟饥寒切身,则无所赖藉,而为暴者多,虽有为善者亦少矣。夫子弟一也,而凶岁多暴,独异于富岁之多赖者,非天之降才厚于彼而薄于此,如是其殊异也。良由饥寒迫于外,利欲攻其中,其礼义廉耻之心,就是陷于井而不能自全,溺于水而不能自拔的一般,此所以放僻邪侈,无所不至,为暴则易,为善则难也。夫岂才之罪哉!知为暴非才之罪,则知人性同归于善,而人当求识其本心矣。”

【元典】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译文】比如种大麦,播了种,耙了地,种的地方相同,种的时间又相同,麦子蓬勃地生长,到夏至的时候,都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也是因为土地的肥瘦、雨露的滋养、人工的管理不一样的缘故。

【诸儒注疏】“麰”,大麦也。“耰”,覆种也。“曰至之时”,谓当成熟之期也。“硗”,瘠薄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理学讲评】麰,是大麦。耰,是覆种。硗,是瘠薄。孟子又说:“吾谓人性之同,观诸物理而自可见。今夫辫麦之为物,播种而覆盖之,其地利同也,乘时而树艺之,其天时同也。及其淳然而生,由苗而秀以至于日至之时,则不先不后,而收获之期又同矣。盖同一辫麦,则同一发生,同一发生则同卜成熟,固物性之自然者也。虽其间收获多寡,小有不同,则不过土壤之膏脉有肥瘠,雨露之滋润有厚薄,人事之粪治有勤惰之不齐耳。”而辫麦之性。则何尝有不同者哉!比类以观,人性之同可见,而容有陷溺其心者,信非由于降才之殊矣。【元典】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译文】所以凡是同类的,全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偏偏要怀疑这一点呢?圣人是和我们同类的。

【诸儒注疏】圣人亦人耳,其性之善无不同也。

【理学讲评】孟子承上文说:“辫麦之类既同,则生成之性无二。由此推之,天下之物,除是类之不同,难可必其相似耳。但凡同类之物,其性未有不相似者也。类同,则性同,斯固物理之必然矣。何独至于人,而乃疑其不相似乎?虽圣人为人类之首出,若非我之所可及者,然而我此形体,圣人亦此形体,其所得于天地之气也是一般。我此性情,圣人亦此性情,其所得于天地之理,也是一般,岂人类之外,别有一等圣人,而与我大相殊绝者哉?知圣人与我同类,则知人性之皆善,而其有不善者,乃由于陷溺其心,不可归咎于性矣。”

【元典】

“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译文】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样而编鞋,我知道不会把它编成草筐的。’草鞋的相似,是因为天下之人的脚形是相同的。

【诸儒注疏】“蒉”,草器也。不知人足之大小而为之屦,虽未必适中,然必似足形,不至成蒉也。

【理学讲评】龙子,是古贤人。蒉,是草器。孟子承上文说:“人性之同,不但有征于物类而已,验之人身,莫不皆然。尝闻龙子说道:‘屦之为物,因足而制者也,织屦者,不知人足之大小,而任己意以为之,虽未必一一中度,然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我知其必适于用,断不至去足之远,而为盛土之蒉也。’盖足有定形,则屦有定制,以一人观万人无弗同者,知天下无不同之屦,则知天下无不同之足矣。由足推之,而凡为足之类者,又安有不同者哉!”

【元典】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想似也。”

【译文】口对于味道,有同样的嗜好;易牙是最先掌握了我们口味上共同嗜好的人。假使口对于味道,生来就跟别人不一样,就像狗、马和我们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为什么都追随易牙的口味呢?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尝到易牙烹调的菜肴,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是相似的。

【诸儒注疏】“易牙”,古之知味者。言易牙所调之味,则天下皆以为美也。

【理学讲评】易牙,是古之知味者。孟子承上文说:“人之形体,不但其足相似,惟口亦然。口之于饮食,诚有甘旨之味,未有不以为美而同其嗜好者也。故至今言饮食者,皆以易牙所调之味为美,非是他独能知味,不过于我众口之中,先得其嗜好之性耳。如使口之于味,所好不同,其性与人殊异,就如犬马之与我不同类的一般,则天下之人,其欲至不齐矣,何独所嗜好者,皆依从易牙所调之味而翕然以为美也。惟口之于味,天下皆期于易牙,而千万人无异好,是嗜味之性不殊,而天下之口,举相似也。比类以推,而形体之同,岂止于口之同嗜也哉?”

【元典】

“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译文】耳朵也是这样,说到声音,天下的人都期望听到师旷演奏的乐曲,这说明天下之人的听觉是相似的。

【诸儒注疏】“师旷”,能审音者也。言师旷所和之音,则天下皆以为美也。

【理学讲评】孟子承上文说:“人之形体,不但其口相似,惟耳亦然。今观耳之于声,举天下之人,无有不期待于师旷者,师旷所审之音,其律吕之相宜,宫商之迭奏,无有不以为谐和中节,而翕然乐听之者,岂是师旷独能审音也,不过先得我耳之所同然耳。以耳之于声,天下皆期于师旷,是听德之聪不殊,而天下之耳举相似也。比类而推,而形体之同,又岂止于耳之同听哉!”

【元典】

“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译文】眼睛也是这样,说到子都,天下没有不知道他俊美的;不知道子都俊美的,是不长眼睛的人。

【诸儒注疏】“子都”,古之美人也。“姣”,好也。

【理学讲评】子都,是古之美人。姣字,解做好字。孟子又承上文说:“人之形体,不但其耳相似,惟目亦然。古今言美色者,莫过于子都,至于子都之美,不但一人见之,而知其容色之姣好也。举天下之人见之,无不知其容色之姣好者。若于子都而不知其姣好,则必瞽目之人,视之而不见者耳。凡有目者,岂有不知其姣好者哉!以目之于色,天下期于子都,是可见天下之目相似也。比类以推,而形体之同,又有不止于目之同美者矣。”

【元典】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关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说我口。”

【译文】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容貌,有相同的美感。说到心,偏偏会没有相同的爱好吗?心的共同爱好是什么?就是理,就是义。圣人最先觉悟到我们人心的相同爱好罢了。所以理义能使我们心理愉悦,正像牛羊猪狗的肉能使我们享到口福一样。

【诸儒注疏】“然”,犹可也。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程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体用之谓也。孟子言人心无不说理义者,但圣人则先知先觉乎此耳,非有以异于人也。”程子又曰:“理义之说我心,犹刍豢之说我口,此语亲切有味,须实体察得理义之说心真犹刍豢之说口,始得。”

同类推荐
  • 求索

    求索

    形式和内容是相对而言的,既没有绝对的现象也没有绝对的本质。作为物质的任何结构的本质在这一结构中的更深一层的结构之中。依次下去,以至无穷。后者总做为前者的本质,前者总做为后者的现象。
  • 菜根谭(国学大书院)

    菜根谭(国学大书院)

    《菜根谭》文字简练,对仗工整,博大精深,耐人寻味,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寥寥几句道出人生玄机,只言片语指明生存之道。它告诫读书人“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它提醒为官者“为官公廉。居家恕俭”。人生在世,“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清浊并包,善恶兼容”,“超然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因为“人生一傀儡”,只有如此,才能“自控便超然”。
  • 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守望者)

    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守望者)

    哲学归根到底关注的是人的命运。根据逻辑与历史、时代精神与时代相一致的原则,本书区分出西方哲学发展的前现代(古代)、早期现代、后期现代和后现代(当代)四种形态,并重点探讨现代哲学的历程。导论是对主体问题的概述,其余各章围绕主体的确立、主体的危机、主体的解体和主体的终结来揭示意识主体在现代性及其转折进程中的命运。本书几乎囊括了自笛卡尔以来的主要西方哲学流派,既具有宏大的理论视野,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慈悲是一种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尘世间一草一木的爱。本书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以及讲学录,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两个特色,一是“向下”,法师分享给我们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生活的智慧;二是“缓慢”,句句通俗易懂,紧贴内心,读来依依不舍。
  •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遍看《论语》《道德经》《菜根谭》《资治通鉴》《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古籍,其中不乏关于为人、交友、读书、治家等人生重要问题的精彩智慧点拨,虽远隔千年,但置于当下,随时读来,仍如醍醐灌顶。弱水三千,取其一瓢,本书撷取老祖宗一代代人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的实用智慧,加以深入解读,为当代人提供立身做人的正能量。
热门推荐
  • 我在瓦洛兰打太极

    我在瓦洛兰打太极

    柳畏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还是自己最熟悉的英雄联盟,身边居然还有一个长发飘飘的道长?非要传给柳畏功法,让他拯救世界。且看他怎样用一身的武功征服瓦洛兰,只见柳畏站在巨神峰上嚣张的说“英雄联盟一条街,打听打听谁是爹!”老子今天就要拿圣水洗脚,谁拦我也不好使。
  • 懒妃要出墙

    懒妃要出墙

    某集团董事长的私生女宁妖娆遭到绑架,绑匪将她扔在一间废屋后消失无踪,缺水断粮五日后被饿死。死后,宁妖娆穿越到礼部尚书的二女儿宁绛雪身上。一穿过来就被指婚给瑾王的宁降雪很无所谓。老公不爱她,无所谓;美男大盗要夺天下,也无所谓。反正这辈子宁降雪最爱的就是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甜妻萌宝:靳少宠翻天

    甜妻萌宝:靳少宠翻天

    在她的婚礼上,北阳市鼎鼎有名的靳少带着孩子找上门。“你和我孩子都有了,怎么能嫁给别人。”他邪魅一笑,步步紧逼,将她一步步拆骨入腹。当她沉沦在他精心密布的情网中时,得到的却是他和别的女人结婚的消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书生行

    书生行

    心中本无志,游览世间物功名皆过往,为卿皆可抛不过是书生,何苦拿刀剑;为祸乱苍生,已违吾初心。最是得意书生气,满目苍痍佳人失;不畏浮生得与失,最惧红颜灼我心。可笑呀!可悲……
  • 纨绔相公:夫人,饶命

    纨绔相公:夫人,饶命

    她严肃认真:“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的。”他哈哈一笑:“你能跑得过我吗?。”“这不是玩笑,所以趁你还不爱我的时候,离开我吧。”沉默许久,他无所谓地笑笑:“我就赖定你了,你甩不开我的。”当有一天,一阵光将她包围,她开始消失,整个人呈半透明状。他开始慌了,跌跌撞撞地跑过去,在最后一刻,她消失了,他抓了个空,颓废地坐在地上。然而那光没有消失,反而光芒大盛,一股霸道而强大的力量把他也牵引到了另一个世界。他追着她,跨越了两个世界!她爱他,却也不敢爱他。是不敢还是不想?二人最终是否能厮守至天荒,执手至白头?
  • 重生女皇:美人太毒,求洗白

    重生女皇:美人太毒,求洗白

    重生前,她贵为姜国最尊贵的公主,偏偏恶毒人设深入人心,百官惧怕她,百姓痛恨她。最终国破人亡,大军攻入城门的时候,她惨死在挚爱人的手里,坠楼而亡,尸骨无存。带着记忆转世,她做了一名边疆公务员,劳心劳力,做精准扶贫,试图赎前世的罪。重生回到灭国前,她发誓将恶毒人设洗白,重走正轨,戴上皇冠,做高贵女皇,团灭继母,踩扁塑料初恋,勾搭多金男配,嗨翻全场。
  • 天机序幕

    天机序幕

    这一天终于来了,人类满怀期待同时惴惴不安地迎来了超人工智能——天机。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狂欢,或许也是人类社会瓦解的开端。
  • 醉梦仙姝

    醉梦仙姝

    女汉纸超时空遇麻辣爱情,欢喜冤家,离奇爆笑。
  • 坑爹宿主

    坑爹宿主

    那是他和系统的第一次见面。“放下板砖,立地成佛”“啪!”“我警告你……”“啪!”“我可是……”“啪啪啪!”“你爹啊!”过了很久,卢远才惊讶地承认,这个被自己用板砖抽过无数次的系统真的是他爹!
  • 时空完愿者

    时空完愿者

    平凡高中生尹铃萌因“美色”给了乞丐一元却戏剧性的得到对方的认主,通过穿越时空解决某些因个人情感不消散而戾气附物的古珍所出现的问题,以此收集七颗宝石可摆脱认主的银岚并此可以许下一个心愿,收集中遭到神秘男子亦千寻的阻止,最终才发现七颗宝石竟然是。。。而银岚竟然是万年前的王子,他为何以铃萌为主。亦千寻却竟然来自堕落于黑暗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