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75

第275章 孟子告子章句上(11)

“于此而吾为斯人危之矣。谓其不胜,则自疑其心,因以疑仁,遂使不仁之几且幸为人生之所必不可无,而欲果其不容不欲,利果其可以为利;则亦助其不仁,而为恶益甚,反较之未尝知有仁者之不敢自信于恶而犹有所惩也。则其求仁之初志日消日沮,亦终必于一念之清明而并不可得。此读书自好之士不能自守,决裂一旦以成乎戕忍昏迷而终不可复,以为天下笑,所固然矣。故学者慕道之初心可用也,而亦甚可危也。无惑乎不仁之事皆出于士大夫,而小人不与也。”

【元典】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但如果不成熟,那还不如稗子之类野草。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诸儒注疏】“荑稗”,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也。但五谷不熟,则反不如荑稗之熟;犹为仁而不熟,则反不如为他道之有成。是以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

尹氏曰:“日新而不已则熟。”

【理学讲评】荑稗,是草之似谷,其实亦可食者。孟子勉人为仁说:“学莫先于为仁,而仁必期于有得,不观之五谷乎?彼五谷之为物,夫所生以养人,人所资以为食,固种类之美者也。然所以谓之美者,以其由种而耘而获,可以为粒食之资耳。设使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则反不如荑稗之成熟,犹可以资食用,而美者失其为美矣。五谷犹不可不熟如此,况于仁为吾心之生理,兼四端,包万善,是何等样美德,岂可不加培养之功?是以为仁者,亦在乎省察于念虑,已精而益求其精,体验于躬行,已密而益求其密,由期月之能守,以至于终食之不违,必使天理浑全,德性常用,亦如五谷之苗而秀,秀而实焉斯已矣。不然,是自丧其心德之美,而与五谷之不熟者等耳。岂有不愧于他道之有成哉!”孟子之意,非以他道为足尚,盖甚言为仁之不可不熟也。欲熟仁者,又自收放心始,放心不收,而欲熟仁难矣。

【心学讲评】孟子曰:“学者人德之事,求仁而已矣。乃求仁而不至于仁,终其身而无可成之德业,于是从事于孝道与异端者讥其徒劳而无益,将谓仁之不易学而不必学。曾不知此学者之不勤,而岂人之咎哉?今以五谷言之,与百昌并生于天地之间,而独能资生人之养,其成也黄茂,其登也苏芬,非种之美者哉?乃五谷有其种之美,而成乎其美者在天泽之资、地力之培、人功之治,三者得而后五谷乃熟,熟而后五谷之美不同于凡草者以着。苟其耕之不以其理,养之不顺其生,而不熟矣,则不如荑稗之熟,尚能成其实而或食之也。以此想夫仁,而仁可知矣。夫仁之成也,畅于四支,发于事业,以之成己而德盛于在躬,以之成物而功被于天下。然或学焉而不至,则理不足据,而欲反乱之,乃以为曲学邪说、立小功成小名者之所非笑,岂仁之果如是哉!抑在乎求仁者之自强不息,以力存夫天理者,犹五谷之必尽其滋培也;力遏夫人欲者,犹五谷之弗其丰草也。逮其欲之净而心之纯,则统四端,兼万善,而立达之功施及万汇,又岂彼小道异端之得同其美哉,在乎熟之而已矣。未尝熟,而以谓仁之难成而罔效,是学者之自弃,此非仁之不可求也。吾愿与求仁者勉之。”

【元典】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译文】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学射的人也力求自己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一定要用圆规和曲尺;学手艺的人也一定要使用圆规和曲尺。”

【诸儒注疏】‘羿”,善射者也。“志”,犹期也。“彀”,弓满也。满而后发,射之法也。“学”,谓学射。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曲艺且然,况圣人之道乎!

【理学讲评】志,是期必。彀,是引弓至满。孟子说:“天下之事,未有无法而可底于成者,故善教者必有所据,善学者必有所循,不观之曲艺乎?天下称善射者,莫过于羿,羿之教人以射,宜若有心得之巧矣。乃其教之之法,只是开弓引满,期至于彀率,从他学射者,也只是开弓引满,期至于彀率,彀率之外,羿不能有异教,弟子不能有异闻也。盖彀率乃弓满之限,引满而后可以命中,此射者一定之法,学者安得而违之哉!天下称良工者,莫过于大匠,大匠教人制器,宜亦有独运之智矣,乃其教之之法,只是引规执矩,使知为方圆。从他学艺者,也只是引规执矩,学之为方圆,规矩之外,大匠不能别有所传,弟子不能别有所习也。盖规矩乃制器之则,有则而后可以成器,此大匠一定之法,学者亦安得而违之哉!”曲艺且然,则圣人之道可知已,是以尧舜禹相授受。不过曰精一执中,孔颜相授受,不过日博文约礼,曰精一,日博约,此圣学之彀率规矩也,学道者宜究心焉。

【心学讲评】孟子曰:“今之学者不自勉于修能,而欲教者就其力之所易为、事之所易知,苟且徇己以使易从。而不知道之必不可贬,其习气之放逸者必不可徇也。请以技术言之,亦有然者。

“夫学射者必于羿,学匠者必于大匠。而当初学之时,未知射之何以善,工之何以巧,意者可就其所易为与其所易知者而姑诱之哉?而有必不然者。羿之射,期必满乎彀而后发,学射者固未逮矣。而其教之也,必期于彀之满,然后告以审之精、发之定焉;故学者必期于彀之满而后巧不虚施,力不妄用,乃可以承羿之教而尽其巧。何也?力之所未尽,而高语慧察者未有能中焉者也;即幸中焉,而非其无远弗届之中也。则道之必极尽其心、而不与人以近小之规者,可知已。

“大匠之事,方圆皆合乎规矩,学匠者固未能矣。而其教之也,必以规矩为方圆,然后告以遇圆则当圆、遇方则当方焉;故学者亦必审方圆之于规矩,而后无所参差,无所邪曲,乃以通大匠之教而悉其术。何也?见之所未定,而随意曲就者,未有能成者也;即幸成焉,而非其经久无敝之成也。则道之必准于其正、不与人以游移之方者,可知已。”

故君子之教人也,言性则必原于天命,言学则必极乎圣功,言治则必循乎王道。舍是将无以教,而岂姑舍所学以使可企及哉?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

【心理穿梭】告子说“性犹杞柳”,“犹湍水”,只说个“犹”字便差。人之有性,却将一物比似不得,他生要捉摸推测,说教似此似彼,总缘他不曾见得性是个甚么;若能知性,则更无可比拟者。

孟子斩截说个“善”,是推究根原语。善且是继之者,若论性,只唤做性便足也。性里面自有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与天之元、亨、利、贞同体,不与恶作对。故说善,且不如说诚。唯其诚,是以善;诚于天,是以善于人。惟其善,斯以有其诚。天善人,故人能口之。所有者诚也,有所有者善也。则孟子言善,且以可见者言之。可见者,可以尽性之定体,而未能即以显性之本体。夫然,其得以万物之形器动作为变化所偶有者取喻之乎?先儒穷治告子之失,不曾至此,非所谓片言折狱也。

朱子谓告子只是认气为性,其实告子但知气之用,未知气之体,并不曾识得气也。告子说“勿求于气”,使其能识气之体,则岂可云“勿求”哉!若以告子所认为性之气乃气质之气,则苟悦、王充“三品”之言是已。告子且以凡生皆同,犹凡白皆白者为性,中间并不分一人、禽等级,而又何有于气质之差也!

理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气不后。理善则气无不善;气之不善,理之未善也。如牛犬类。人之性只是理之善,是以气之善;天之道惟其气之善,是以理之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气也,唯其善,是以可仪也。所以乾之六阳,坤之六阴,皆备元、亨、利、贞之四德。和气为元,通气为亨,化气为利,成气为贞,在天之气无不善。天以二气成五行,人以二殊成五性。温气为仁,肃气为义,昌气为礼,晶气为智,人之气亦无不善矣。

理只是以象二仪之妙,气方是二仪之实。健者,气之健也;顺者,气之顺也。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从乎气之善而谓之理,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

乃既以气而有所生,而专气不能致功,固必因乎阴之变、阳之合矣。有变有合,而不能皆善。其善者则人也;其不善者则犬牛也,又推而有不能自为梧椿之杞柳,可使过颡、在山之水也。天行于不容已,故不能有择必善而无禽兽之与草木,杞柳等。然非阴阳之过,而变合之差。是在天之气,其本无不善明矣。

天不能无生,生则必因于变合,变合而不善者或成,其在人也,性不能无动,动则必效于情才,情才而无必善之势矣。在天为阴阳者,在人为仁义,皆二气之实也。在天之气以变合生,在人之气于情才用,皆二气之动也。此“动”字不对“静”字言。动、静皆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

告子既全不知性,亦不知气之实体,而但据气之动者以为性。动之有同异者,则情是已;动之于攻取者,则才是已。若夫无有同异、未尝攻取之时,而有气之体焉,有气之理焉,即性。则告子未尝知也。

故日“性犹杞柳也”,则但言才而已。又曰“性犹湍水也”,则但言情而已。又日“生之谓性”,知觉者同异之情、运动者攻取之才而已矣。又日“食色性也”,甘食悦色亦情而已矣。其日“仁,内也”,则固以爱之情为内也;爱者七情之一,与喜怒哀乐而同发者也。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可以为善,则可以为不善矣,“犹湍水”者此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为不善非才之罪,则为善非才之功矣,“犹杞柳”者此也。杞柳之为柘椿,人为之,非才之功。即以为不善之器,亦人为之,非才之罪。

若夫人之实有其理以调剂夫气而效其阴阳之正者,则固有仁义礼智之德存于中,而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所从出,此则气之实体,秉理以居,以流行于情而利导之于正者也。若夫天之以有则者位置夫有物,使气之变不失正,合不失序,如耳听目视,一时合用而自不紊。以显阴阳固有之撰者,此则气之良能,以范围其才于不过者也。理以纪乎善者也,气则有其善者也,气是善体。情以应夫气者也,才则成乎善者也。故合形而上、形而下而无不善。

乃应夫善,则固无适音“的”。应也;成乎善,则有待于成也。无适应,则不必于善;湍水之喻。有待于成,则非固然其成;杞之柳喻。是故不可竟予情才以无有不善之名。若夫有其善,固无其不善,所有者善,则即此为善,气所以与两间相弥纶,人道相终始,唯此为诚,唯此为不贰,而何杞柳、湍水之能喻哉!故日“诚者天之道”,“立天之道,日阴与阳”而已;二气。“诚之者人之道”,“立人之道,日仁与义”而已。仁生气,义成气。又安得尊性以为善,而谓气之有不善哉!

人有其气,斯有其性;犬牛既有其气,亦有其性。人之凝气也善,故其成性也善;犬牛之凝气也不善,故其成性也不善。气充满于天地之间;即仁义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待用,而为变为合,因于造物之无心,故犬牛之性不善,无伤于天道之诚。在犬牛则不善,在造化之有犬牛则非不善。气充满于有生之后,则健顺充满于形色之中;而变合无恒,以流乎情而效乎才者亦无恒也,故情之可以为不善,才之有善有不善,无伤于人道之善。苟其识夫在天之气,唯阴唯阳,而无潜无亢,则合二殊、五实而无非太极。气皆有理。苟其识夫在人之气,唯阴阳为仁义,而无同异无攻取,则以配义与道而塞乎两间。因气为理。故心、气交养,斯孟子以体天地之诚而存太极之实。若贵性贱气,以归不善于气,则亦乐用其虚而弃其实,其弊亦将与告子等。夫告子之不知性也,则亦不知气而已矣。

贵性贱气之说,似将阴阳作理,变合作气看,即此便不知气。变合固是气必然之用,其能谓阴阳之非气乎!《易》曰:“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人之道日仁与义”仁义,一阴阳也。阴阳显是气,变合却亦是理。纯然一气,无有不善,则理亦一也。且不得谓之善,而但可谓之诚。有变合则有善,善者即理。有变合则有不善,不善者谓之非理。谓之非理者,亦是理上反照出底,则亦何莫非理哉!

大要此处着不得理字,亦说不得非理。所以周子下个“诚”“几”二字,甚为深切着明。气之诚,则是阴阳,则是仁义;气之几,则是变合,则是情才。情者阳之变,才者阴之合。若论气本然之体,则未有几时,固有诚也。故凄风苦雨,非阴之过,合之淫也;亢阳烈暑,非阳之过,变之甚也。且如呼者为阳,吸者为阴,不呼不吸,将又何属?所呼所吸,抑为何物?老氏唯不知此,故以橐衡言之。且看者橐篱一推一拽,鼓动底是甚么?若无实有,尽橐篱鼓动,那得者风气来?如吹火者,无火则吹亦不然。唯本有此一实之体,自然成理,以元以亨,以利以贞,故一推一拽,“动而愈出”者皆妙。实则未尝动时,理固在气之中,停凝浑合得住那一重合理之气,便是“万物资始,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底物事。故孟子言“水无有不下”,水之下也,理也,而又岂非气也?理一气,气一理,人之性也。

孟子此喻,与告子全别:告子专在俄顷变合上寻势之所趋,孟子在亘古亘今、充满有常上显其一德。如言“润下”,“润”一德,“下”又一德。此唯中庸郑注说得好:“木神仁,火神礼,金神义,水神信,土神知。”康成必有所授。火之炎上,水之润下,木之曲直,金之从革,土之稼穑,十德。不待变合而固然,气之诚然者也。天全以之生人,人全以之成性。故“水之就下”,亦人五性中十德之一也,其实则亦气之诚然者而已。故以水之下言性,犹以目之明言性,即一端以征其大全,即所自善以显所有之善,非别借水以作譬,如告子之推测比拟也。

金仁山谓释氏指人心为性,而不知道心为性,此千年暗室一灯也。于此决破,则释氏尽他说得玄妙,总属浅鄙。

他只认精魂,便向上面讨消息,遂以作弄此精魂为工夫。如人至京都,不能得见天子,却说所谓天子者只此宫殿嵯峨、号令赫弈者是。凡人之有情有才,有好恶取舍,有知觉运动,都易分明见得,唯道心则不易见。如宫殿之易见,号令之易闻,而深居之一人,固难得而觌面也。故曰:“道心惟微。”

在人微者,在天则显,故圣人知天以尽性;在天微者,在人则显,故君子知性以知天。上“微显”以小大言,下“微显”以隐着言。孟子就“四端”言之,亦就人之显以征天之微耳。孟子“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章,则就天之显以征人之微也。要其显者,在天则因于变合,在人则因于情才,而欲知其诚然之实,则非存养省察功深候到者不知。

释氏只是急性着,立地便要见得,硬去搜索,看到人心尽头未有善、未有恶处,便自止息。告子也是如此。他不信知觉运动、情才之外有未发之中,总缘他未曾得见天子,反怪近臣之日侍君侧向人说知者为妄立名色以欺众,则亦可哀也已。

能活能动底,只是变合之几。变合而情才以生;变已则化。合已则离,便是死也。释氏说“蕉心倚芦”,明是说合;说“梦幻泡影”,明是说变。而其所变所合者之为何物,总不曾理会在,乃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生之谓性,死即无性也。呜呼,亦安得此鄙陋俗浅之言而称之也哉!

仁山云“释氏指视听言动之气为性,而不知所以视听言动之理为性”,语犹有病。盖将理,气分作二事,则是气外有理矣。夫气固在人之中,而此外别有理,岂非“义外”之说乎?所以视听言动之理,在既视听既言动后方显,即可云外;孔子言复礼为仁,则礼彻乎未有视听言动之先与既有之后,即气而恒存也。

同类推荐
  • 管窥《道德经》

    管窥《道德经》

    本书旨在向朋友们推荐《道德经》这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希望读者们读了它之后能够有所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发现和顿悟生活中的“道”,进而循“道”而行,成为“修善”,“有德”的人。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庄子在思维上很通透,在情感上很洒脱,在生活中很有趣,他解构了世间所有的尺子,生成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庄子思想具有极强的自省与批判精神,以语言、卮言、重言的独特写法,生成了一种最不容易被概念化与意识形态化的活泼文本。《庄子》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扇门,道术,生死,天人,美丑,善恶,真假,梦醒,……每一扇门都是通向自由的方便法门。本书立足学术,面对现实,针对工业化与信息化时代的焦虑、困顿、颓丧等实际生活处境与心灵生态,系统讲解了《庄子》内七篇,引领我们通过自省与批判,解除外在的尺子;通过修身与功夫,解除内在的尺子,身心合一,万物一体,合乎大道而能游刃有余。
  • 读论语心得全集

    读论语心得全集

    本书将众多《论语》心得集结成集,以不拘泥于传统的导读方式,将中国传统经典《论语》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与人生智慧阐发出来。
  • 渊海子平

    渊海子平

    这本《渊海子平(最新编注白话全译)》是“中国古代命书经典”系列之一。《渊海子平(最新编注白话全译)》将原书古文逐一对译成白话,并加上必要的提示。《渊海子平(最新编注白话全译)》将原书中明显错误之处在遵照原义的基础上予以订正。书中的错字、繁体字等一律改正为简化字,但原书中有的论述虽有欠妥之处,为忠于原著,则不予改动。
  • 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本书写作特点——是一本典型的“我注六经”式的著作,其鲜明的特点与引人之处在于作者以其人生体验对老子其人其书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倡过“作家学者化”的王蒙是当代作家中品读老子最合适的人选。一是王蒙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老子的文章整体冷峻而个别句式激情的表达方法,与王蒙擅长的春秋笔法有相通契合之处。本书主要内容是对《老子》81章的意译和证词。作者的“意译”吸收、综合了诸多注家的成果,而用自己的语言化出。“证词”部分是作者以其70余年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悟所泣所笑所思所感,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证、查证,即作者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老子》一书。
热门推荐
  • 都没有了

    都没有了

    一个女孩从小就被抛弃,长大后,也被友情,爱情抛弃。
  • 菩提一树灭

    菩提一树灭

    ——由歌曲《菩提雪》改编是深爱还是阴谋?是别离还是重逢?恩恩怨怨兜兜转转……只求来世能为你添茶续香……若来世有缘,我在菩提树下等你可好?
  • 时光偷不走的爱

    时光偷不走的爱

    【本文先虐中宠后悲终喜】“爸爸,爸爸,你说妈妈生个妹妹还是弟弟好?”“都好。”“那就妹妹?”有个男孩不爽了:“不好!要男孩,不要生你这样的女孩。”“我哪样了?我不好吗?”“你哪样都不好!”“……”某男赶紧拉开正撕架的俩人。
  • 十年三月三十日

    十年三月三十日

    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长?城市里烟火缭绕,从萍水相逢,到生死纠缠;当爱情遇见背叛,当亲情遭遇危机,当友情掺杂欺骗,爱恨生死两难,他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十年三月三十日,我该如何缅怀你,以沉默?以眼泪?
  • BUG神瞳

    BUG神瞳

    鉴物先鉴人,鉴人先鉴心,人心最难鉴。哪怕是拥有能够看穿一切的神瞳,也有看不穿的人心!
  • 潮海人生
  • 英雄联盟于符文之地

    英雄联盟于符文之地

    XX:我在巨神峰见过曙光女神!主角:瑞兹是我师父XX:我在艾欧尼亚探寻过均衡教派!主角:瑞兹是我师父XX:我在比尔吉沃特和普朗克谈过生意!主角:瑞兹是我师父XX:我在恕瑞玛远古大墓里找到史前辛秘!主角:瑞兹是我师父……XX:哼!我去过艾卡西亚!主角:瑞兹是……XX:停!我知道老法师的威名,但你就只靠你师父吗!主角(嘴角微微翘起):你听过奥瑞利安·索尔吗?嘶……主角:再给你看个大宝贝手缓缓抬起,掌心五枚颜色各异的符文浮现。XX:这是……一脸惊恐
  • 破虏英雄赞

    破虏英雄赞

    南宋初年江湖义士建立“公义堂”协助朝廷抗金,水云山庄的周云开追随恩师,凭借自己学到的武功与战术,与众侠守护着南阳的黎民百姓,周云开与挚友们不仅面对的是金国武功登峰造极的国师金台,要频繁迎战金军的攻城与偷袭。还要抵制奸佞的祸乱,甚至自己心爱的徒儿落入夏贼之手,卷进篡位阴谋之中,最奇怪的是那个“柳杨”,他到底又是谁?危机四伏,步步惊心……
  • 倒霉小姐游龙族

    倒霉小姐游龙族

    梦见人民币的倒霉小姐池田优子,一天无意中捡到一颗黑蛋
  • 夫人的马甲还没掉

    夫人的马甲还没掉

    星际爆炸后,医学博士Dr.Z重生在盛家三太太简兮身上。盛三少发现自己妻子摔了一跤后,开始关心小包子了,但为什么对他还是爱答不理的?后来某一天,盛教授下课后,发现自己的妻子跟在京大著名中医学教授身后做研究。什么,自己妻子是著名中医学教授李老的关门弟子?只知道买买买的妻子什么时候开始投身医学,盛教授表示疑惑不解。再后来,知道自己的妻子是著名医神Dr.Z时,盛教授已经震惊到无话可说......(轻松文,日久生情,无金手指->简兮表示我只凭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