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92

第292章 孟子尽心章句上(2)

【理学讲评】承上文说:“入能反身而诚,则天理浑全而仁矣。苟或未诚,是犹有私意间隔,而天理尚未纯也。必勉加克己之功,力行推己之术。如已之所欲,亦人之所欲也。则勿以私之于己。己之所恶,亦入之所恶也,则勿以加之于人。强恕而行如此,虽未即与仁为一,而私欲渐克,天理复还,去大公无我之度,庶几为不远矣。求仁之方,其孰有近于此者乎?要之理一而已。在外则为物,在内则为性,实此谓之诚,纯此谓之仁。本同出而异名者也。人惟廓一心以为统会之基。循众理以为涵养之地,不以妄念汨其天真,不以私意拂其顺应,则心与理合,而性分自无不全矣。尚何有物我之辨,安勉之殊哉。”

【心学讲评】孟子深造乎诚身之道,言其所得,而因示人以求人之方曰:“以今观之,万物岂不备于我哉?凡天下所遇之物,所酬之事,其必然者,其当然者也,当然者,吾心皆见其当然也;其所以然者,其固然者也,固然者,吾心皆有其固然者也。吾与之亲,而因亲焉;吾之所尊,而因尊焉,吾之所可,而彼果可焉,吾之所否,而彼遂否焉。我备其用,故物定其体;我备其体,故物效其用。极之于至大,而我无所慊也;推之于至小,而我无所遗也。夫孰知之乎?万物皆备于我,由是而我起而应乎万物焉,则我所本备,随物之至而取其固有者以处之。出而治万物者,反而求之于吾身,以其实有之理待必然之用,非迎物而劳我之推测也,非役物而勤我之酬酢也。于斯时也,适如我之所备,以摄万物于一己而无不足;善不期好,而情自与之相合,恶不期恶,而念自与之相违,廓然见万物之惟我知明处当,而天道之诚冥合无间,心之顺而情之适,乐莫乐乎此,抑莫大乎此矣!合天地民物而惬乎情矣!“虽然,当其始事而岂易言此哉!则诚者德之成,而仁者心之所自通,求仁者,思诚之专功矣。我之能备万物者,唯此相关之一念而已。私一念之情而不达之于万物,则我之所愉,物之所拂;我之所拒,物之所欣;恒见万物之与己有异,而一物至前,乃觉多此一物。唯于其情之未能与物合者,以己之欲,推物之必欲;以己之恶,推物之必恶;其始也己重而物轻,亦甚难其推矣;决一念以必推而强行焉,则渐使此心安乎舍己从人之事,而忘其情封意锢之私,则求吾心所与万物并生而痛痒相喻之仁,亦且近在寸衷,而见来往灵通之本体矣。求仁近在我,仁在我,而诚亦在,则万物之备于我,亦我相接之机为之通而为之复也。吾于此有得焉,而愿学者正告之。

【元典】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诸儒注疏】“着”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理学讲评】见理分明叫做着,洞析精微叫做察。孟子说:“道在天下,本人之所共由,宜人之所共知也。而人每病于不知道者,何哉?身自由之,身自昧之耳。今人日用之间,出入往来所践履者,那一事不是道,然徒行之而巳。而道所当然之理,在于所行之中者,则茫然不知其条贯也。践覆之久,性情形体所安便者,那一事不是道,然徒习熟而已。而道所以然之故,在于所习之内者,则懵然莫察其端倪也。夫不行无望其能着也,即行矣,而犹不着,则终于不着矣。不习无望其能察也,既习矣,而犹不察,则终于不察矣。此蚩蚩之民,所以自少至老,终身由于斯道之中,而不知斯道为何物者,比比皆然也。自由而自昧之,岂不可叹之甚哉。要之百姓日用而不知。此凡民之常,无足怪也。乃贤智者,又往往求道于庸行之外,务知人之所不必知,则与不着不察者,相去能几何哉?”子思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孟子之言,盖本于此。

【心学讲评】孟子体道诚而见道明,因以晓天下后世之人曰:“夫道果远乎哉?反之于身而无非此,触之于物而无非此也。吾今而知一念明昧之间,而道之合离在是矣。见道之大,或以为天下之莫能行也,乃亘古今,穷四海,亲者自亲,尊者自尊,顺者自顺,逆者自逆,人皆行矣;特率其不容已之情而行之,而因有差焉,不能知其必如是而不可不如是也。见道之精,或以为天下之莫能习也,乃亘古今,穷四海,亲者恒于亲,尊者恒于尊,顺者恒于顺,逆者恒于逆,人皆习矣;特因其不可紊之数而习之,而莫能尽焉,不能察其失之几微而谬以千里也。

“以此言之,则非道之远人,而人不可以合道也。盖行焉习焉,终身于此焉,特反而求之于心无得也,即心而推之天下不灵也。则未尝于人不容不行、不容不习之理,取而思之曰:此何以然而必不可离?非名教之所拘、习俗之我移,而心喻其诚然不可昧之实也。而道果远人乎哉?

“故吾幸天下之人而皆行习于此中也,人之性可以善也。乃天下之终莫之能知也,则世教衰而民不足以兴,亦可闵矣。”

【元典】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译文】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诸儒注疏】赵氏曰:“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

【理学讲评】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故见善则迁,知过能改,凡以其有耻也。人若贪昧隐忍,无这羞耻之心,小则丧失廉隅,大则败坏名节,以不肖自待,人亦以不肖憎之,以下流自处,人亦以下流恶之,其为可耻莫甚焉,此人之不可以无耻也。有能知无耻之可耻,而内愧于心,介然萌悔悟之机,外怍于人,奋然厉进修之志,将见善由是而日迁,过由是而日改,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夫无耻由于有耻如此,人岂可自失其耻心,而甘为小人之归哉。

【心学讲评】孟子以当世之士夸功名、矜才智而尽丧其耻心,乃庄语以戒有志者曰:“人与人为类,而独为人之所贱恶,恬然安之而不改,无他,唯无耻而已矣。

“试思之:人可以无耻乎哉?无耻而尚可谓之人乎哉?其不可以无耻,不待再计而决矣。乃人之陷于无耻而不知者,方且以不合乎流俗,耻己之不能;不足于利达,耻人之我胜;而不知以无耻为耻耳。如其一念及于耻心之必不容泯,而以丈夫行妾妇之道,万钟忘呼蹴之惭为所耻焉,则贫贱而志不可屈,困厄而情不可枉,人亦孰得而耻之乎!故君子之于耻也,日知耻。知所当耻者在无耻,而他可无恤也。”

【元典】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诸儒注疏】“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为机械变诈之巧者,所为之事皆人所深耻。而彼方且自以为得计,故无所用其愧耻之心也。但无耻一事不如人,则事事不如人矣。或曰:“不耻其不如人,则何能有如人之事?”其义亦通。

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如何?”程子曰:耻其不能而为之,可也;耻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

【理学讲评】机,是机械,是变诈。孟子说:“吾人立身行己,道非一端,而独不可以无耻者,何哉?盖羞恶之心,人所固有,存此则进于圣贤,失此入于禽兽,其关系于人品心术,诚甚大矣。世间有一等奸险小人,暗地害人,则机械深藏而莫测,多方欺人,则变诈百出而不穷,似这等为机变之巧的,其所为之事,皆人所深耻而不肯为者,而彼方且以智巧为得计,其于愧耻之心,恬然无所用之矣。人而至于无所用耻,则无耻一事,已不能如人,由是良心丧而悔悟亡。大节一隳,万事瓦裂。凡可以行险侥幸,欺天罔人者,皆将不顾礼义而为之矣,更为何事可以如人者乎,信乎耻之所系者大也。”大抵小人能为奸邪者,其处心积虑,皆极天下之至巧,往往使人堕其术而不觉,若轻信而误用之,则流毒播恶不可胜言。岂但决廉耻之防,为世教之玷哉。此又用人者所当知也。

【心学讲评】孟子举无耻之实,而以机变之人当之,所以明当世之富贵利达者之不足效,而使人先定其志也,曰:“今人皇皇然若有一至大之事为己之本图,而唯恐不若人也。呜呼!彼亦知人之何以胜于人,而为吾生之最大者乎;夫功名足以震世,议论足以惊俗,人谓其大也,而人之所以为人以求别于禽兽,心之所以为心而自安于梦寐者,无他,唯此耻心而已。可生可死,而此气不可挫;可贫可贱,而此名不可居;耻之于人,诚大矣哉!

“乃人或相忘而至失其耻心者,有之矣。若以耻为无用,而立意以去之者,则自为机变之巧者始。当其巧之方试,口能言之,而心不能安之,乃垂目使气以不顾人之颜色,而唯一时之说是伸。及其巧之已穷,人已贱之,而己且若不知,乃目动言肆,以诱人之复惑,而幸诛谴之不我加。彼曰:‘使吾而用耻,则机不速应,而变可立穷也;无所用耻,而巧乃利矣。’彼亦曰:‘吾屈于此而伸于彼,辱于名而获于实;吾巧雠而功可成、利可得,不若是,则无以胜人也。’夫岂能胜人哉?即若人而亦不能矣。匹夫匹妇亦有其致命之谅,行人乞人亦有其不受之辱,恬不知耻而皆不若矣。则侥幸以得宠禄,又何足以若人乎?有志者勿视其诩诩然,而知其贱之已甚也,尚知所惩哉!”

【元典】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诸儒注疏】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势若相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理学讲评】孟子说:“人君固当尊贤,贤士亦当自重。今之君每自恃其势,而今之士多狗人之势,此上下之所以不交也。尝考古之贤王,崇高富贵,其势分无以加矣。而一念屈已下贤之诚,惟知有道德之可好,不知有势分之足恃也。古贤王待士之厚如此。若古贤士之自待,何独无所好、无所忘哉。乐己之道,而怡然抱德义以自高;忘人之势,而漠然视富贵若无有,此则贤士之所以自待者耳。二者势若相反,而君臣各尽其道,实所以相成。设使王公内无敬贤之心,而诚意不至,外无尊贤之礼,而仪节或疏,则贤士以道自重者,心不肯枉已以求合,虽欲数数见之而不可得矣。夫见且犹不得数,况欲縻之以爵禄,授之以事任使之委,质为臣,岂可得乎?”此可见惟贤王方能遂贤士之高,惟贤士方能成贤王之大,此隆古泰交之盛,所以不可及也。今则上轻于待士,士变轻于自待矣。岂不两失其道哉。孟子此言,固以矫当世上骄下谄之风,亦以明己不见诸侯之义也。

【心学讲评】孟子曰:“世不古而必行古之道者,君子之正。然世不古而望道之。行,亦君子之所难,而不能不为天下忧也。夫古之君臣道合,而上以下交为泰、下以重己为荣者,其奖励之权,自古之贤王开之也。古之贤王未尝不有贵人、贱人、荣人、辱人之势,而心所乐者道也。以万物之得所、家国之永安,一因乎道,乐求之而欲与共功,则忘其有势,而下士之礼隆矣。夫贤王已有势而且忘之,况其时之为贤士者,势在人而道在己,何独与贤王之心不一合于道哉?夫贤士者,贤其道也,以己之道,出可以济世而安民,退可以洁身而正己,自乐之耳;忘王者之可为我贵贱,可为我荣辱也。是故于时之王公,以乐道之深情,而交忘势之高士;其求之也,内致其敬,外尽其礼,以往见之。如其不然,虽一往见焉,而继此者且高举远引,而不得见矣。一见也,尚其有折节求教之心,可一而不可再,而况得召而致之,任之以职,而使为我臣乎?欲与共事,则必先往见;欲往见之又必先尽礼。上尽其诚,而下全其节,古之所以交相重而成大有为之业也。而岂可为今者道哉!”

【元典】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诸儒注疏】“宋”,姓。“勾践”,名。“游”,游说也。赵氏曰:“嚣嚣,自得无欲之貌。”

【理学讲评】宋勾践是人姓名。游,是游说诸侯。嚣嚣,是自家有一段快乐无示于人的意思。孟子与宋勾践说道:“今列国策士,无不喜为游谈以干世主者,子亦好游说乎?吾告子以游说之道。夫游说而冀其言之获售,往往以人之知与不知为欣戚,此非知道者也,子之游也。如其言见信而人知之此心固嚣嚣然自得也,初不因人之知,而遽以为喜。如其言不见信而人不知之,此心亦嚣嚣然自得也,初不因人之不知,而遽以为忧,夫自足于己,而置得失于两忘,无求于人,而任穷通于所遇,则随其所往,无非顺适之境,而游道斯为美矣。”

【元典】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译文】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

【诸儒注疏】“德”,谓所得之善。尊之则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荣。“义”,谓所守之正,乐之则有以自安,而不徇乎外物之诱矣。

【理学讲评】勾践问说:“得失之念,人情所不能忘也。今曰嚣嚣,非大有涵养之士不能,敢问何如斯可以至于嚣嚣乎。”孟子答说:“所谓嚣嚣者,非可以矫情饰貌为之也,以其足诸己而无待于外耳。彼人所得之善,如教弟忠信,根于所性者叫做德,其理有常尊也。吾则恭敬奉持之而不敢忽,所守之正,如进退取与,各有所宜者,叫做义。其理本至乐也,吾则欣慕爱乐之而不敢忘。夫尊德则良贵在我,见大人可以藐之而何羡乎爵位之荣。乐义,则真趣在我,随所遇可以安之,而何计乎得丧之迹。由是而人知之可也,人不知亦可也,有不可以嚣嚣者乎?”

【元典】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译文】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诸儒注疏】言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此尊德乐义见于行事之实也。

【理学讲评】孟子又告宋勾践说:“人惟充养之未盛,是以感遇之易迁。诚能尊!德乐义,则何往而不宜哉。故当其穷而在下,身至困矣。惟能尊德乐义,则操持坚定,而可贞之守,必不以贫贱而移,岂至于失义乎。及其达而在上,身既显矣,惟能尊德乐义,则措注光明,而可行之道,必不能富贵而诎,岂至于离道乎?夫砥行饬躬,士之所以自爱其身也。今能穷不失义,则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生平砥砺之大节,兢兢然惟恐其失坠者,果能全所守焉,士于是乎不失已矣。兴道致治,民之厚望于士也。今能达不离道,则上不负君,下不负民,而苍生仰望之夙心,喁喁然,思见其德化者,果能如所愿焉。民于是乎不失望矣,穷达无往而不宜,则此身随寓而自得,而所谓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者此也。使非有尊德乐义之心,安能见诸行事之实如此哉。

【元典】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同类推荐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斐德罗篇

    斐德罗篇

    两个重要的对话提供重要的见解柏拉图主义的神秘和审美方面。菲德拉斯讨论爱的心理,导致熟悉柏拉图式的形式作为对象的概念超越情感。
  • 老子智慧讲座

    老子智慧讲座

    本书介绍了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经》占据了十分特殊的位置,老子提出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国古典哲学这个体系的基础。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求得自身的逍遥,庄子的书大多是通过对各家学派的批判,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庄子一样的逍遥心态,会让你保有一份闲适,一份快乐。 中国的哲学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其中尤以儒、道两家为主流,而庄周的《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比如陶潜,比如李白,相信你也会因此过上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热门推荐
  • 雪城(全2册)(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雪城(全2册)(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雪城》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代表作,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返城后努力融入新环境、艰难寻觅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真实展现了他们的迷茫与求索,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美好情怀和追求。本作品曾多次再版,并被改编成电视剧,影响广泛。
  • 绝世皇剑

    绝世皇剑

    他,另一个时空的穿梭者,是被众人踩在脚下的废物,懦弱如鼠,当他没入时空裂缝,来到末世强者恒强的世界时,他却无意间碰到一把剑,一把末世无双的王者之剑,得剑者得天下,他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却因一把剑改变了他的生活,地位,从此末世,他便是王!当他称王之时,王者之剑便在那一刻幻化人形,只为守候车这个薄情的他,,,当他得知她便是剑时,他的生活又因她的到来而改变,十年前,她是剑,而他也是因她而变,可是,十年后,她因他而变,薄情如他,她又能否与他执手偕老?谁的泪融了谁的心,又谁的血染了谁的眉间?
  • 末世战铠系统

    末世战铠系统

    血染苍天!无数红色陨石从天而降,落入地球各个角落。丧尸横行,物种逐渐变异,无数异常强大的生物浮出水面……
  • 我心悄悄慕凉夏

    我心悄悄慕凉夏

    京城第一公子,穆氏集团总裁穆凉川。一觉醒来喜当爹。小包子生母不详。外界不详,内部不详,就连亲爹自己也不详。小包子整天嚷嚷着找妈妈,可是老爸不上心。不过好在老天眷顾,天上掉下“靓妈萌妹”。自此后,凉城第一公子,沦落成妻女奴;国内第一童星,秒变为妈妹控一家四口,一猫一狗幸福在手,天下我有!【1V1】【萌宝】【龙凤胎】【甜宠】【快爽】
  • 太上老君内丹经

    太上老君内丹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Tempest

    The Tempe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竹双录

    竹双录

    一个由寻宝引发的惊天追杀之旅,那个女猪被谁害死了,那个男猪干嘛要追杀乞丐?灰色幽默,另类治愈女猪脚因蹭饭死于一杯龙舌兰,重生在那个落魄乞丐身上。男猪脚为了追杀这个身揣宝藏的乞丐,展开了一系列的攻势,最后引来各路大神。悲伤而有趣的寻宝之旅就这样进行下去了。“荒草萋萋不可欺,千里地狱不留魂”
  • 邪恶公主的复仇游戏

    邪恶公主的复仇游戏

    她夏嘉嫣曾经是她最亲爱的姐姐,可她却狠下心把她推下布满废物的山坡下,毁了她的容!她夏杏悦曾经是她天真无瑕的妹妹,可她却冤枉她偷了东西!他们本来是她最亲的亲人,却把她丢在阴暗的别墅里,而无声无息地离开,让她在这宽大而冰冷的别墅里自生自灭!
  • 秦时明月之血殇石

    秦时明月之血殇石

    神族之宝血殇石流落人间,为拿回之宝神族主上血染被派遣下凡,却无意中被荆轲所救!为还恩情!血染决定保护荆轲之子十年之约,却无意中已经慢慢融入这个世界!无法自拔!还有!为什么之前一些”保守”的人这么的.......“小哥,能否穿上衣服我们好好聊天呢!”血染翻着白眼瞪着躺在她床上的不明“物体”。“小染染!师叔公是在为你授业解惑!还不脱光光躺下!”“.......尼玛!这也行?”
  • 都市之仙道为王

    都市之仙道为王

    千年修仙,原来是时空仙器内的一场试炼,赵拂衣大梦苏醒,于是在这繁华的都市内开始了扮猪吃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