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340

第340章 中庸哀公问政(1)

【元典】

哀公问政。

【译文】鲁哀公询问政事。

【诸儒注疏】“哀公”,鲁君,名“蒋”。

【理学讲评】哀公,是鲁国之君。方,是木版。简,是竹简。古时无纸,有事只写在木版竹简上,所以叫做方策。哀公问于孔子说:“人君为政的道理当如何?”孔子对说:“君欲行政,不必远有所求,惟在法祖而已。比我周文王武王,是开国的圣君,那时又有周公、召公诸贤臣辅佐,所行的政事都是酌古准今,尽善尽美的。如今布列于木版竹简之中,如《周官》《立政》诸书,及《周礼》所载,纪纲法度,固班班可考也。只是那一时的君臣,今已不存了。若使当今之时,上焉有文武这样的君,下焉有周召这样的臣,则当时立下的政事,如今件件都可举行,而文武之治,亦可复见于今日也。若是没有那样的君臣,则那政事便都灭息了。”载在方策者,不过陈迹而已,徒法岂能以自行哉?可见立政非难,得人为贵,上有励精求治之主,下有实心任事之臣,则立纲陈纪,修废举坠,只在反掌之间而已。不然虽有良法美意,譬之有车而无人以推挽之,车岂能以自行哉?此图治者,所当留意也。

【元典】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译文】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诸儒注疏】“方”,版也。“策”,简也。“息”,犹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

【元典】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译文】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荒地的途径是使树木迅速生长。说起来,贤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象地上的芦苇快速滋长一样。

【诸儒注疏】“敏”,逮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理学讲评】人,指君臣说。敏,是快速的意思。树,是栽植。蒲卢,是蒲苇,草之最易生者。孔子说:“上有明君,下有良臣,便是得人。这人的道理,最能敏政。君臣一德,上下一心,一整饬间,而废者即兴,坠者即举,一修为间,而近无不服,远无不从,可以大明作之功,可以收综核之效,何等的快速。就似那地的道理一般,土脉所滋,凡有所栽植者,随植随长,无不快速也。夫人能敏政,则但得其人,则可能行政矣。而况这文武之政也者,是圣人行下的,合乎人情,宜于土俗,尽善尽美,至精至备,又是最易行者,就似那草中蒲苇一般,比之他物,尤为易生者也。”夫人道既能敏政,而王政又甚易行如此,苟得其人以举之,其于为治何有?

【元典】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译文】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诸儒注疏】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能仁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

【理学讲评】人,是贤臣。身,指君身说。道,即是天下之达道。仁,是本心之全德。孔子说:“由人存政举之易观之,可见天下有治人,无治法。所以为人君者,要举文武之政,只在择贤臣而任用之,惟得其人,然后纪纲法度,件件振举,而政事自无不行也。然人君一身,又是臣下的表率,如欲取人,必须先修自己在身,能修其身,然后好恶取舍,皆得其宜,而贤才乐为之用也。然要修身,又必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道理,各尽其当然之实,则一身的举动,都从纲常伦理上周旋,身自无不修矣。然要修道,又必全尽本心之天德,使慈爱恻怛,周流而无间,则五伦之间,都是真心实意去运用,道自无不修矣。”夫以仁修道,以道修身,则上有贤君,以身取人,则下有贤臣,由是而举文武之政,何难之有哉!

【元典】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译文】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诸儒注疏】“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

【理学讲评】人,指人身而言。上一个亲字,是亲爱。下一个亲字,指亲族说。尊贤,是尊敬有德的人。杀,是降杀。等,是等级。礼,是天理之节文。承上文说:“修道固必以仁,而仁非外物,乃有生之初,所具恻怛慈爱之理,是即所以为人也。然仁虽无所不爱,而惟亲爱自己的亲族,乃能推以及人,而爱无不周,故以亲亲为大。有仁必有义,而义非强为,凡事物之中,各有当然不易的道理,是即所以为宜也。然义虽无所不宜,而惟尊敬那有道德的贤人,乃能讲明此理,而施无不当,故以尊贤为大。然这亲亲中间,又有不同,如父母则当孝敬,宗族则当和睦,自有个降杀。这尊贤中间,也有不同,如大贤则以师傅待之,小贤则以朋友处之,自有个等级。这降杀等级,都从天理节文上生发出来,所以说礼所生也。” 曰仁、曰义、曰礼,三者并行而不悖,则道德兼体于身,而修身之能事毕矣。

【元典】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译文】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诸儒注疏】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

【元典】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译文】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诸儒注疏】“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

【理学讲评】承上文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可见君子一身,关系最重。若不能修治其身,则其本不端,何以为取人的法则。所以君子不可不先修其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亲亲为仁之大。可见事亲是修身的先务,若不能善事其亲,则所厚者薄,无所不薄,身不可得而修矣。所以思修其身者,不可以不善事其亲。欲尽亲亲之仁,又必尊礼贤人,与之共处,然后亲亲的道理,讲究得明白。若不能尊贤取友以知人,则义理谁与讲明,是非无由辨白,以至辱身危亲者亦有之矣。所以思尽事亲之道者,又不可以不知人也。至若亲亲则有隆杀,尊贤则有等级,都是天理之自然。若于这天叙天秩的道理,知之不明,则恩或至于滥施,敬或不至于妄加,所尊所亲,处之皆失其当矣。所以思知人以为事亲之助者,又不可以不知天也。”由知天以知人,知人以事亲,则身修而有君矣。以身取人,则有臣矣。有君有臣,而文武之政焉有不举者哉!

【元典】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译文】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就是一个“诚”字,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诸儒注疏】“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能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

【理学讲评】达,是通达。昆弟,即是兄弟。德,是所得于天之理。一字,指诚说。孔子说:“天下古今人所共由的道理有五件,所以行这道理的有三件。五者何?一曰君臣、二曰父子、三曰夫妇、四曰兄弟、五曰朋友之交。在君臣则主于义,在父子则主于亲,在夫妇则主于别,在兄弟则主于序,在朋友则主于信。这五件是人之大伦,从古及今,天下人所共由的道理,不外乎此。就如人所通行的大路一般,所以说是天下之达道也。三者何?一曰知、

二曰仁、三曰勇。知则明睿,所以知此道者。仁则无私,所以体此道者。勇则果确,所以强此道者。这三件是天命之性,从古至今,天下人所同得的,无少欠缺,所以说是天下之达德也。然达道固必待德而后行,而其所以行之者,又只在一诚而已。”盖诚则真实无伪,故帮实为实知,仁为实仁,勇为实勇,而达道自无不行。苟一有不诚,则虚诈矫伪,而德非其德矣,其如达道何哉?故曰所以行之者一也。

【元典】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译文】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诸儒注疏】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途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理学讲评】这一节是说造道的等级。知之,是知此达道。困,是困苦。行之,是行此达道。利,是贪利。孔子说:“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以知此理而言,或有生来天性聪明,不待学习自然就知之的。或有讲习讨论,从事于学问然后知之的。或有学而未能,困苦其心,发愤强求然后知之的。这三等人,闻道虽有先后,然到那豁然贯通义理明白的去处,都是一般。所以说及其知之,一也。以行此理而言,或有生的德性纯粹,不待着力,安然自能行的。或有真知笃好,只见得这道理好,往前贪着去行的。或有力未能到,必待勉强奋发,而后能行的。这三等人,行道虽有难易,然到那那践履纯熟,功夫成就的时节,也都一般,所以说,及其成功一也。”

【元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诸儒注疏】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通上文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次也。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返,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

【理学讲评】这一节是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的事。孔子说:“人之气质虽有不同,然未尝无变化之术。如智以明道,固非愚者之所能。然若肯笃志好学,凡古今事物之理,时时去讲习讨论,不肯自安于不知,将闻见日广,聪明日开,虽未必全然是智,也就不堕于昏愚了,岂不近于智乎?仁以体道,固非自私者之所能,然若能勤励自强,事事去省察克治,实用其力,将见本心收敛,天理复还,虽未必纯然是仁,也就不蔽于私欲了,岂不近于仁乎!勇以任道,固非懦者之所能,然若能知己之不如人,而常存愧耻之心,不肯自暴自弃,将见耻心一萌,志气必备,虽未必便是大勇,也就不终于懦弱了,岂不近于勇乎!”

【元典】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诸儒注疏】“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也。

【理学讲评】斯字,解做此字。三者,指上文三近而言。孔子说:“修身以道,而知、仁、勇之德,则所以行此道者,人若能知得好学、力行、知耻这三件,足以近之,便可以入于达德、行乎达道,所以修治其身之理,无不知矣。既知所以修身,则所以治人而使之尽其道者,即此而在。盖以己观人,虽有物我之间,然在我的道理,即是在人的道理,故知所以修身,便知所以治人也。既知所以治人,则所以治天下国家而使之皆尽其道者,亦即此而在。盖以一人观万人,虽有众寡之殊,然一个人的道理,即是千万人的道理。故知所以治人,便知所以治天下国家也。”夫以天下国家之治,而要之不外于修身。可见修身为出治之本矣。

【元典】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诸儒注疏】“经”,常也。“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子”,如父母之爱其子也。“柔远人”,所谓无忘宾旅者也。此列九经之目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取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此九经之序也。视群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视臣视民之别也。”

【理学讲评】经,是常道。孔子说:“大凡人君治天下国家,有九件经常的道理,可以行之万世而不易者。第一件,要修治自己的身,使吾身之一动一静,皆足以为天下之表率。第二件,要尊礼贤人,使之讲明治道,以为修己治人之助。第三件,要亲爱同姓的宗族,凡施予恩泽都宜加厚,不可同于众人。第四件,要敬礼大臣,凡体貌恩数,都宜加隆,不可同地小臣。第五件,要体悉群臣,以己之心度彼之心,委曲周悉,把群臣们都看得如自己的身子一般。第六件,要子爱庶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爱养保护,把百姓每都看得如自己的儿子一般。第七件,要招来百样的工匠,集于国都,使他通工易事,以资国用。第八件,要绥柔远方来的使客人等,加意款待,使他离乡去国,不至失所。第九件,要怀服四方的诸侯,使他常为国家的藩屏,无有离叛之意,这九件乃治天下国家经常之道。从古及今,欲兴道致治者,决不能舍此而别有所修为也,所以叫做九经。”然此九者之中,又有自然之序,盖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之首。然必亲师取友,而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即次之。道之所进莫先于家,故亲亲又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九经之序如此,而其本则惟在于修身,其要莫急于尊贤也。

【元典】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同类推荐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正义从哪里来

    正义从哪里来

    熊逸围绕正义话题,分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要幸福还是要公正,何谓正义,自由意志的两难,原罪的两难,康德的失误,伟大的嫉妒心……他以缜密的思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代表哲人的相关思想,比如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还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斯宾诺莎、卢梭、亚当·斯密、罗素、康德、哈耶克、弗洛姆、罗尔斯等;并列举大量历史案例和文学经典,层层深入,探讨何谓正义、正义从何起源及如何实现正义。这部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以通俗生动甚至带有文学意味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一个精心布局的智力迷宫,在与各位先哲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思辨的快感与智慧的启迪。
  • 修好你的包容心

    修好你的包容心

    什么是真正的包容?我们应该包容什么?是什么让我们拒绝包容?不懂包容的人会有怎样的痛苦?包容会为我们带来哪些奇迹?我们如何做到包容?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三基五学,三强五行。三基五学即前八篇,三强五行即后八篇。其中:三基:爱亲,阐述孝道是立身之本。五学:每个人都要“明德、守中(道)、行正(直)、知礼(仪)、通变(化)”,讲个人的基本素质。三强:强学习、强交往、强行止。五行:人要做到“为公”,“循法”要加强法制,“垂范”要有颜回一样有良好的人格,“能行”是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学好知识,服务社会才叫“有为”。
热门推荐
  • 我的明末旅程

    我的明末旅程

    申小伟莫名穿越到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且看他如何运用自己的见识,在这个大争时代生存下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娇倾

    娇倾

    汉武阿娇,神医越女这是一个平凡女子不幸穿越汉朝故事,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套路
  • 极品花都妖孽

    极品花都妖孽

    宁碎很忙,要当小三拆散小情侣,还要给小萝莉当爸爸,闲时要陪泼辣女警练枪,偶尔还要陪美貌教师谈心,最重要的是卧底到绝色女总裁身边。"喂,护士小姐姐,你就自己洗澡吧,我实在忙不过来。"正在给美女大明星按摩的宁碎如是道。
  • 糊涂俏家女

    糊涂俏家女

    突然冒出的王子们把她团团围住,一时间,传言,绯闻源源不断的全部集到她的身上!她只是想自已安安稳稳的上班,平淡的生活,可是天公不作美,偏偏不顺她的意!得!兵来将挡,水来,只不要淹死了她就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般涅槃经-慧严

    大般涅槃经-慧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汉末孤峰

    汉末孤峰

    孤峰独瞰万重山,野鹤闲云不胜寒。主角王耕因黑拳违规被丟进大海中喂鲨鱼,遇到古战场海市蜃楼,魂穿到汉末名将田晏之子田峻的身上,此时正值公元177年田晏与檀石槐草原大战惨败,田峻率二千亲卫断后,身陷绝境。绝地求活后,立下功勋,努力争取到辽东太守职位。在广褒的东北平原上大力拓荒,收容(收购)流民,护住民族元气,败鲜卑、高句丽、夫余、辰韩、马韩,建立根基,潜心发展势力。待天下变乱之时,南向而争天下。
  • 神盗医尊

    神盗医尊

    盗亦有道,因盗入道,因医养道,终成巅峰之境
  • 人生应似不倒翁

    人生应似不倒翁

    跑得早不如跑得好,爬得高不如抱得牢!史上最强兔子冒险,成就非凡卓越人生!天灾至,众生蒙难!此时,一位英雄的出现,打破了兔界单纯等待奇迹出现的局面!这位英雄,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呀呀兔!宁可倒在去寻找梦想的道路上,也不愿饿死在已失去生存希望的村庄!面对困难,面对危险,他以一种不倒翁的精神,坚信自己的努力,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退缩,不放弃,不言败,始终如一!人生应似不倒翁!这不仅仅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更是一部生存的法则与处世的哲学!在困难面前,很多人都会选择倒下,或者选择退出,但是如何化倒为立,化退为进,化险为夷,《人生应似不倒翁》用拟人化的描写,为您解答了在遇到挫折时如何去应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三生倾情之邪魅王爷惑妖妃

    三生倾情之邪魅王爷惑妖妃

    她是云端排名第一的杀手,却穿越成护国将军府中最不受喜爱的二小姐,姐姐欺妹妹辱他是帝都邪魅妖孽的辰王殿下,却忍受了十几年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还是自己父亲亲手所赐当她遇到他,她才发现一切原来是命中注定,他倾她心,她落他情,因爱之名,她以命换之,解他之毒,却让他此生忘了她,让她沉睡四年,当她醒来,再见面时,才发现原来她就是那个在他梦中一直对他笑靥如花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