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08400000012

第12章 用“道”有术

虽然本单元(自《老子》第五十七章至第六十九章)依然属于《德经》的内容,但与上一个单元(即自第三十八章至五十六章)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上一个单元谈论的是“道之内得(德)”,本单元讨论的是“道之外用(术)”。

在《老子》看来,“道之得”和“道之用”都源自于道,两者的差别属于内得与外用的差别。道之得偏重的是内修,内修外在的道而化为个人内在的德。德因此成为外在的道向主体内在化生成的结果,成为道的内在形式。主体内修道的规律,被称为内得之法。道之术则偏重于外用,外用的前提是你必须掌握了道,也即你必须得(注:广义的得,而非狭义的内得)到了道,否则你没有办法使用道。道因此成为道之用的工具,该工具的名称叫“术”或“道术”。果。而道之术则成为主体的伦理工具,是人向道不断学习和模仿的结果。尽管两者都属于广义的道之得,但前者为内得(即“德”),后者为外得(即“术”)。道,内得为德,德成为人的伦理本质;道,外得为术,术成为人的伦理工具。如果将德理解为主体本质的话,那么术就是主体保全自我的一种技巧。德与术的最终目的又是相同的,即保存主体的长久。

正是出于对道之术内容的误读、误解,《老子》及道哲学被后人(如韩非子)片面演绎为黄老之术,辩证而阴险,神秘而诡异——这当然不是《老子》的本意。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诠释,我们将看到,《老子》先后论述了政用之术、守正之术、道之啬术、道德交归、为下之术、善为人宝、为无为之术、不敢为之术、玄德之术、不争之术、三宝之术、不武之术、哀兵之术等。

至于术的基本思想则与“德”完全一致:如果德的基本原则是“抱一”的话,那么术的基本原则就是“用一”。“一”即万物同自身关系的和谐,成为德和术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至于后人弄出来的黄老之术,当属于人为的技巧,属于道哲学所极力反对的对象。

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翻译”:以方方正正的办法(即德)治理国家,以诡异奇巧的办法(即术)用兵打仗,以不滋生扰民事端(即道)来治理天下。我是怎么知道事情应该如此的呢?是由于以下这些原因:天下的法律禁忌越多,老百姓就会越贫困;人们所能使用的兵器越多,国家就会越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歪风邪气就越盛行;法规政令越是精细分明,盗贼反而会不断地增加。

所以圣人说:“我道外无为,就能使人民天然有德;我爱好虚静,就能使人民天然守持正道;我不滋生扰民事端,就能让百姓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能天然朴实纯厚”。

“注释”:正:本意方方正正,此处指顺应常道(即负阴抱阳)为正,当理解为“正用之法”。

奇:本意诡奇,此处指背离常道(即逆阳求阴)为奇,当理解为“奇用之术”。

无事:道外无事,无扰民事端。下同。

忌讳:此处指法令尤其是禁令约束。

弥贫:更加贫困。弥,更加。

利器:锐利之器,冷兵器。

滋昏:更加混乱。滋,更加。下同。昏,混乱。

伎巧:伎俩、奇巧之术。

奇物滋起:歪风邪气更加盛行。奇物,歪风邪气。

法令滋彰:法律禁令越是精细明晰。彰,明晰、精细。

自化:天然化道为德。自,天然。化,化道为德。

自正:天然守持正道。正,守正。

自朴:天然朴实纯厚。

“还原”:本章开始我们将讨论用道之术。其中,治国之术(即“道之政用”)依旧是从德出发,即依据道的内得之法而行事;而用兵打仗则需要道的外用之术。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谈论道之用术时切不可忘记:道之政用依旧是以德为本。

概而言之,以方方正正的办法(内德)治理国家,以诡异奇巧的办法(外术)用兵打仗,以不滋生扰民事端的办法(守道)来治理天下。虽然三者都涉及“道之用术”,但层次明显不同。我是怎么知道应该如此(即以德治国,以道治天下)的呢?是由于以下这些原因:天下的法律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是贫困;人们所能使用的兵器越多,国家就会越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歪风邪气就越盛行;法规政令越是精细分明,盗贼反而会不断地增加。

所以圣人说:“我道外无为,就能使人民天然有德,人人都能得到自己;我爱好虚静,就能使人民天然地守持正道,人人都能守住自己;我不滋生扰民事端,就能让百姓自然富足,百姓因得到自己当得而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能天然朴实纯厚,百姓因能实现与自我和谐而满足”。

“批判”:道也为术,德也为术,均属于无术之术,无人为之术。道之政用,既是道之用,也是德之用,而非术之用。两者的差别是,道之术、德之术,均属于正术;狭义的术当属于人为之术,属于奇术,如用兵打仗。

在《老子》看来,万物负阴而抱阳,正术为顺道之术,为负阴抱阳之术。奇术则为逆阳求阴之术,阴为本,阳为末;阴为目的,阳为手段。如此奇术,当然非道所为,乃是人为;非道之阳谋,乃人之阴谋——此为“阴谋”一词的原始含义。

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如果政令浑朴宽厚,百姓就本真淳朴。如果政令精细明察,百姓就狡诈不实。

祸害吗?幸福就倚靠在它的旁边;幸福吗?祸害就潜伏在它的下面。谁能知道你现在是处在祸与福中的哪一端呢?(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守住正道。正道被人逆向而为就成为邪道,善德被人逆向而为就成为妖魔。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迷惑,也已经是很久很久了。

因此,圣人行为方正却不伤人,锐利却不刺入,直率却不放肆,光明却不耀眼。

“注释”:其政闷闷:政令浑朴宽厚。政,政令。闷闷,通“汶汶”,一说“闵闵”,昏暗不明的样子。此处可理解为“大而化之”。

淳淳:本真淳朴的样子。

察察:精细明察。

缺缺:狡诈不实的样子。

所倚:倚靠的地方。

所伏:潜伏的地方。伏,蛰伏,潜伏。

极:端。祸与福互为对立的两端。

无正:没有守住正道。

正复为奇:正道被人肆意妄为就成为邪道。复,反向而动为复,此处指人的逆向而为。下同。奇,奇异,此处指邪道。

善复为妖:善德被人肆意妄为就成为妖魔即恶。善,善德。

人之迷:人们的迷惑,此处特指对上述现象的迷惑。

其日固久:时间已经很久了。日,时间。固,确实。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伤害人。割,伤害人。

廉而不判:有棱角却不刺入。廉,棱角。刿,划伤人。

直而不肆:直率而不至于放肆。直,直率。肆,放肆。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耀眼。

“还原”:虽然要求正道治国,但问题是人们不一定能守住正道,本章就讲一讲“守正”之术。

如果政令浑朴宽厚,即顺道守正,百姓就本真淳朴。如果政令精细明察,即逆道用奇,百姓就狡诈不实。

是祸害吗?幸福就倚靠在它的旁边哦;是幸福吗?祸害就潜伏在它的下面呢。谁能知道自己现在是处在祸与福中的哪一端呢?之所以没有办法判断就是因为没有守住正道。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正道如果被人逆向而为就成为邪道,此时的正道只是邪道的工具;善德如果被人逆向而为就成为妖魔,此时的善德已经沦为妖魔的工具,而妖魔本身才是目的。所以,有些看上去像是守住正道的人,其实早已因为他的逆向而为走上了邪道。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迷惑,也已经是很久很久了。

因此,圣人行为方正却不伤人(因为圣人的行为方正不是伪装出来的工具),锐利却不刺人(因为圣人的锐利也不是伤人的工具),直率却不放肆(因为守住了正道),光明却不耀眼(因为守住了中和)。

“批判”:守正之术,远高于用奇之术,就治国而言,更是如此。守正能至于中,守中能至于和。而用奇则至于妖。

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翻译”:治理人民当效法天道,没有比重视细微征兆(更重要的了)。一开始就重视细微的征兆,这才是人们所说的早早顺道而为。能早早顺道而为也就重视了积累大道之德,能重视积累大道之德就可以无往不胜,能无往不胜就没有人能知道你大德的极限。没有人知道你大德的极限,就可以治理国家。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可以保持长久。这就是所谓的把根扎得深、把根扎得牢,长久生存、垂范永远的治国道理。

“注释”:治人事天:治理人民当效法天道。事,效法。

啬:本意为收藏。承上下文当理解为收藏细微、无形为己所有,当翻译为“重视细微征兆”。与六十三章中的“为无为”可通解。

早服:早早顺应大道。服,一说“复”,归于大道。

重积德:重视积累早期的细微的天然大德。啬是积德的前提与过程,积德是啬的必然结果。

无不克: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无往不胜。

莫知其极:没有人知道你大德的极限。极,终点,极限。此处指大德的极限。

有国:拥有并治理国家。

国之母:治理国家的根本。

深根固抵:使根深使柢固。抵,与“根”同。

久视:久示,永远垂范。

“还原”:守正之后,就要善于开始。开始的第一要务就是“道之啬”术,即一开始就要重视细微的征兆,积累大德也要从积累道的细微的征兆开始。

治理人民当效法天道(与二十五章的“地法天”同),既然天道是从“无”开始的,所以治理人民也就没有比重视细微征兆更重要的了。一开始就重视细微的征兆,这才是人们所说的早早顺道而为。能早早顺道而为也就重视了积累大道之德,积累大德也要从最早的细微处开始。能从最早的细微处就重视积累大道之德,就可以无往不胜——你积累大德的路也就坦荡无阻了,能无往不胜就没有人能知道你大德的极限。没有人知道你大德的极限,就可以治理国家。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可以保持长久。这就是所谓的把根扎得深、把根扎得牢,长久生存、垂范永远的治国道理。

“批判”:有生于无,深根起于毫末,大德肇始于细微。所以先有毫末、后有深根,先有道之啬术、方才后有大德。大德可无限发展,则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翻译”:治理国家,可以像烹调小鱼一样(无为)。用道来治理天下,鬼怪都不闹事。不是鬼怪不闹事,是鬼怪闹事也不伤害人。不仅鬼怪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因为对立的双方都不互相伤害,所以都能得其所德。

“注释”:治大国:治理国家。这里的“大”对应于下文“小鲜”中的“小”,并非指相对于小国而言的大国。

若烹小鲜:象烹调小鱼一样无为。含义有三:一是小鱼整体下锅(天然整体),二是不用肆意翻动(自然无为),三是文火烹饪(为小合道)。结果是无不为。

以道莅天下:用道来治理国家。莅,临,治理。

其鬼不神:鬼没有神魔行为。神,显神,呈魔。下同。

伤人:伤害人。

两不相伤:对立的双方都不相互伤害。

德交归:得其所德。交归,各归其所。交,相互,共同。

“还原”:如能以守正为道(即道之正)、积微为德(即道之啬),则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德。即使对立双方,也两不相伤,简称“德交归”。

治理国家,可以像烹调小鱼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小鱼一不用切块去内脏等,可整体下锅,鱼本身没有被人肆意妄为;二来不用肆意翻动,厨师可自然无为;三是文火烹饪,文火虽是为小,却又符合小鱼烹饪之道。于是味美小鱼天然而成,国家长治久安可无为而至。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烹调小鱼恰恰守住了正道,鱼同火各得其德,两不相伤。

推而广之,用道来治理天下,鬼怪都不闹事。不是鬼怪不闹事,是鬼怪闹事也不伤害人。不仅鬼怪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因为对立的双方都不互相伤害,所以都能得其所德。

“批判”:鱼能守小,虽同样被人烹饪,却能保全整体,实现天然。火能守小,虽费时较长,却没有伤害鱼的美味。以小合小,天然之道,两不相伤,各得其所德。

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翻译”:大国应当像水流一样地歉下,居于天下江河湖泊的交汇处,成为天下人的雌柔家园。雌柔总是通过静柔来制服雄刚,并通过静柔而居于下位。

所以大国如能用歉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能获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卑下地对待大国,就能获得大国的友好与庇护。它们有的是因为歉下而获得别人的归附,有的是因为卑下而获得别人的友好与庇护。

大国只不过希望能兼并臣服更多的小国,小国也只不过是希望能归附大国。要想能使它们两者都能实现各自的愿望,大国首先应该表现出歉下的态度。

“注释”:下流:像水流一样地歉下。一说“下游”,自以为不够妥帖。

天下之交:天下水流之交汇处。交,交汇。

天下之牝:天下人的雌柔家园。牝,女阴,此处喻指雌柔之地。

牝常以静胜牡:雌柔总是通过静柔来制服雄刚。常,恒常。以,通过,依靠。静,静柔。胜,制服。牡,雄性,此处指雄性的刚强。

以静为下:通过静柔而居于下位。为下,居于下位。

以下小国:采用歉下的态度对待小国。以下,采用歉下的态度(对待)。

取小国:获得小国(归附)。取,获得。

欲兼畜人:想要兼并小国的人民。欲,欲望,希望。兼,兼并。畜,养。人,别人,别国的人民。

欲人事人:想要自己伺奉别人。前“人”字,指自己;后“人”字,指别人,大国。

各得其所欲:各自实现自己的愿望。得,实现。欲,愿望。

宜为下:应该表现出歉下的态度。

“还原”:守正为道(即道之正)、积微为德(即道之啬)之后,还当为下得欲(即道之下)。无论大国小国,如皆为下,就能各得其欲。

大国应当像水流一样地歉下,像水一样地甘居于天下江河湖泊的交汇处,成为天下人的雌柔家园。雌柔总是通过静柔来制服雄刚,并通过静柔而居于下位。能为下,也就能守静、守柔、守雌。

所以,大国如能用歉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能获得小国的认同与归附;小国如能卑下地对待大国,就能获得大国的友好与庇护。它们有的是因为歉下而获得别人的认同与归附,有的是因为卑下而获得别人的友好与庇护。这都是“为下之术”带给所有人的好处,“为下”也成为万事万物交汇的准则。

大国只不过希望能兼并臣服更多的小国,小国也只不过是希望能和平地归附于大国。要想能使它们两者都能实现各自的愿望,大国首先应该表现出歉下的态度。因为大国更强大,也就更需要为下。

“批判”:道守于正、德积于微,欲求诸下。大海能下,万川齐归;万物能下,则各得所欲。

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人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翻译”:道是万物的来源。善德,是人的宝物;恶德,不能被人所拥有。

虽然美好的言语可以博得人们的尊敬,但只有美好的德行才会受到人们的推崇。人的行为不善,(对道而言)又有什么损失呢?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来推行善德)。即使乘坐飞快奔跑的四匹马拉的车,奉上拱抱之璧,还不如将上述道理进献上去。

古人推崇这道(和善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就是因为凭借它有求即可获得德行、有罪念时凭借它能避免吗?所以它能被天下人所推崇。

“注释”:奥:藏也,延伸为深不可测,此处当翻译为“来源”。

善:善德。

人之宝:是人的宝物和根本。宝,宝贝,宝物。此处可理解为做人的根本。

不善:非善德,即恶德。

人之所不保:不能为人所拥有。或:人不能保证其为人。

美言:美好的语言。

市尊:获得尊重。市,买得,获得。

美行:善良的德行。

加入:加于人,居人之上。当理解为受人推崇、受人爱戴。

何弃之有:(对道而言)又有什么损失呢?弃,损失。

立天子:天子即位。立,同“位”,即位。

置三公:设置三公(推行善德)。三公,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拱璧:拱抱之璧。拱,拱抱,两手合抱。

以先驷马:乘坐飞快奔跑的四匹马拉的车。先,飞快。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坐进:坐着进献。相对于跪进而言,不受仪式的约束。

此道:上述道理,即“道为物奥,善为人宝”的道理。

贵:以为贵,推崇。

以求得:以道求,可得德。即“道求获德”。

有罪以免:有罪念时凭借它能避免。有罪,有罪念时。以,以(之),凭借(道和德行)。免,避免。

为天下贵:被天下人所推崇。

“还原”:在逐一明确了三大“用道有术”之后,本章有必要重申善德对于人的重要性。善德,是为人的根本;丧失了善德,人甚至不能称之为人。此即“善为人宝”。

正如道是万物的来源一样,善德,是人的宝物和根本;恶德,不能被人所拥有。反过来说,如果丧失了善德,人甚至不能保证其为人。

虽然美好的言语可以博得人们的尊敬,但只有美好的德行才会受到人们的推崇。倘若人的行为不善,(对道而言)又能有什么损失呢?只是对人有所损失罢了。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来推行善德)。全部社会管理结构,均因德而存在。即使乘坐飞快奔跑的四匹马拉的车,奉上拱抱之璧,还不如将上述道理进献上去。

古人推崇这道(和善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就是因为凭借道有所求,即可获得德行?有罪念时凭借德行能及时避免吗?所以道和德就能被天下人所推崇。

“批判”:万物(含人)因道而成物,人有德方为人。美言仅是德的表象与形式,而美行即德行才是德的实质和内容。人无德,于道无损,于人非人。天子三公,为推行善德而生。顺道而求能获德,偶有罪念可依德予以消除。所以说,善德为人之根本。

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翻译”:在事物尚未成型之始就开始作为,在事情尚未成型之初就着手工作,在味道尚未显现时就要品尝出来。用大的未来看待小的现在、用多的未来看待少的现在,用与道相和谐的心态解决那些与道不和谐的事情。解决难事要从它当初很容易的时候就要开始谋划,完成大事要从它当初还是小事情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天下的难事,都发源于当初的容易事。天下的大事,也都发源于当初的小事。因此圣人到最后不用解决大事(因为大事在它还是小事的时候就已经被解决了),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如果一个人轻易地承诺,就会缺少诚信,经常把事情看得容易了,困难就一定会很多。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所以到最后也就没有什么难事了。

“注释”:为无为:作为于无为之始。无为,事物尚未成型的初始阶段。按《老子》理解,道,从无到有;事物,从无为到有为。“为无为”意同六十四章的“为之于未有”。

事无事:从事于无事之始。无事,事情尚未显现和成型的初始阶段。

味无味:品尝于无味之始。无味,味道尚未显现和明显的初始阶段。

大小:以大观小,用大的未来看待小的现在。

多少:以多观少,用多的未来看待少的现在。

报怨以德:用与道相和谐的心态解决那些与道不和谐的事情。报,对待。怨,与“道”不和谐的状态,德没有实现的状况即为怨恨。前面几句侧重于重视初始,本句侧重于心态。

图难:谋划解决难事。

为大:完成大事。为,完成。

作于易:发源于容易的事。作,起也。

作于细:发源于小事。

终不为大:到最后不用解决大事(因为大事在它还是小事的时候就开始被解决,所以就不再是大事)。终,终于,事情被完成被解决的时候。下同。

成其大:成就自己的大事。

轻诺必寡信:轻易许诺就会缺少诚信。

多易必多难:常将事情看得容易了,就会有很多困难。易,以为易。

犹难之:总是将事情看得很难。犹,总是。难之,以之为难。

终无难:到最后没有困难。

“还原”:本章继续讲解用道有术,其中第四术就是“为无为”之术,目的就是要将困难解决在困难形成之前。

“为无为”之术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尚未成形之前的困难。在事物尚未成型之始就开始作为,在事情尚未成型之初就着手工作,在味道尚未显现时就要品尝出来。

“为无为”之术的第二步,是要学会用大的未来看待小的现在、用多的未来看待少的现在,用与道相和谐的心态解决那些与道不和谐的事情。不仅要认识到未来,还要用未来的美好前景激励当前的自己。

“为无为”之术的第三步,就是实施“为无为”之术。解决难事要从它当初很容易的时候就要开始谋划,完成大事要从它当初还是小事情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天下的难事,都发源于当初的容易事。天下的大事,也都发源于当初的小事。因此圣人到最后不用解决大事(因为大事在它还是小事的时候就已经被解决了),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如果一个人轻易地承诺,就会缺少诚信,经常把事情看得容易了,困难就一定会很多。所有的困难,都是因为在它还不是困难的时候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所以到最后也就没有什么难事了。

“批判”:为其无为,则无大事可为,大事又无所不为。难其未难,则诸事无难,诸事为而不难。道、德、术三者,道为根本,德为道之内得,术为道之外用。为无为之术也然:道起于无,物生于无,属于道;大起于细,难起于易,属于德;为其无为,难其未难,属于术;三者一脉相承。

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翻译”:情势稳定时容易把握,问题在出现征兆前容易谋划对策;事物脆嫩时容易被化解,物体细微时容易被打散。所以,要在事情尚未成形之前就开始作为,在混乱尚未形成之前就开始治理。

合抱的大树木,是从毫毛尖一样的嫩芽成长起来的;九层高的高台,是从平地上垒土建起来的;千里之遥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人为地做事会将事情做失败,把持住一事一物不放最终会失去它。因此圣人道外无为,所以就没有失败;也不把持一事一物,所以也就没有丢失。

很多人做事,都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而失败。假如能够像开始一样的谨慎到底,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因此,圣人将道外无欲作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稀罕难得的货物,学习道外无术的学问,借鉴前人所犯的过错,用来协助万物的自然化生,而不敢肆意妄为。

“注释”:其安易持:情势安稳时容易把握。其,语气词。下同。安,情势安稳。持,把持,把握。

未兆易谋:问题在出现征兆前容易谋划对策。兆,征兆。谋,谋划对策。

脆易泮:脆嫩时容易被化解。伴,化解,消融。

微易散:细微时容易被打散。微,细小微弱。

为之于未有:在事情尚未成形之前就开始作为。未有,未成形。

治之于未乱:在混乱尚未形成之前就开始治理。

毫末:鸟兽身上细毛的末尖部分。

累土:垒筑土层。累,垒筑。

足下:脚下之步,尤指第一步。

为者败之:为(之)者败之,人为地做事会使得事情做失败。为,与道外无为相对立的人为,人的肆意妄为。败之,使之败。

执者失之:把持住一事一物不放最终会失去它。执,当理解为“胶着于一事一物”,而非顺道而为。与佛教中的“执于物相,失于佛法”的“执”意义相通。

无为:道外无为。

无执:不胶着,不把持。

几成:接近成功。几,接近。

慎终如始:象开始一样地谨慎到底。

欲不欲:以不欲为欲,将道外无欲作为自己的欲望。欲,以之为自己的欲望。不欲,道外无欲。

不贵:不看重。贵,以为贵,看重。

学不学:学习道外无术的学问。不学,道外无术的学问。

复:比较,借鉴。

以辅万物之自然:用来协助万物的自然化生。以,以此。辅,协助。

不敢为:不敢道外有为,不敢肆意妄为。

“还原”:明白了“为无为”之术,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任意地“为无为”呢?果真如此,岂不是与“道外无为”的思想相冲突吗?答案只能是否定的。限定“为无为”之术的,就是“不敢为”之术。只有在全面理解了“为无为”和“不敢为”的辩证统一之后,才能准确把握两者的含义。

先来复习一下“为无为”之术。情势稳定时容易把握,问题在出现征兆前容易谋划对策;事物脆嫩时容易被化解,物体细微时容易被打散。以上说的都是“为无为”之术。所以,要在事情尚未成形之前就开始作为,在混乱尚未形成之前就开始治理。

合抱的大树木,是从毫毛尖一样的嫩芽成长起来的;九层高的高台,是从平地上垒土建起来的;千里之遥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所以,能认识“为无为”之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仅仅认识到“为无为”是不够的,甚至是片面的,所以还要认识到“不敢为”之术。所谓“不敢为”,就是不敢道外有为,不敢道外肆意妄为,所有的道外之为,都属于人的肆意妄为。人肆意妄为地做事,不仅会将事情做失败,还会把持住一事一物不放,最终将会失去它。因此圣人道外无为,所以就没有失败;也不把持一事一物,所以也就没有丢失。

很多人做事,都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而失败,因为他们中途会在顺道而为之外产生人的欲望,以至于不能慎重到底。假如能够像开始一样的谨慎到底,就不会有失败的事发生。

因此,圣人将道外无欲作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稀罕难得的货物,学习道外无术的学问,借鉴前人所犯的过错,用来协助万物的自然化生,而不敢肆意妄为。这也就是用道有术的第五术,即“不敢为”之术。

“批判”:之所以要“为无为”,是因为顺道而为;之所以又“不敢为”,则因为道外无为。道之“由无生有”,不仅规定了术之“为无为”的必然性,也暗示了“不敢为”的重要性。倘若在“无为”阶段就敢于妄为,则为害更大。道法自然,不仅规定了术之“不敢为”的必要性,还规定了术之“为无为”的基本原则——不仅“为无为”本身是效法自然的,在此后的为中还始终要效法自然。道之“无生有”与道之“法自然”的两者辩证统一,决定了术之“为无为”与术之“不敢为”的辩证统一。

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翻译”:古代善于顺道而为的圣人,不是用道帮助百姓获得更多的才智,而是用道帮助百姓返璞归真。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恰是由于他们的才智过多。

所以,用才智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才智(而是用道)来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音。

明白用道和用智治理国家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有了顺道而为的法则。经常能够顺道而求法则,就能达成无形大德。无形大德至深至远,同万物一起返璞归真,最后实现人、物、道完满和顺的境界。

“注释”:善为道者:善于顺道而为的圣人。

以明民:以(道)明民,用道帮助百姓获得更多才智。明民,使民明,使百姓更有才智。

以愚之:以(道)愚民,用道帮助百姓返璞归真。愚,返璞归真。

民之难治: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

以其智多:因为他们的才智过多。以,因为。其,他们。智多,才智过多。

以智治国:用才智来治理国家。在《老子》看来,人的所谓才智,属于人的道外作为,属于人的肆意妄为。因而与道是相违背的。

贼:害。

两者:指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

稽式:稽道为式,依据道得到法则。稽,根据。

是谓玄德:这就是无形大德。玄,无形。

与物返:同万物一道返璞归真。

大顺:物、人、道三者实现完满和谐的境界即为大顺。

“还原”:化不敢为为敢于为,就是要善于“稽式”,即善于从道中获得敢于为的法则。这一法则,就是返璞归真。

古代善于顺道而为的圣人,不是用道帮助百姓获得更多的才智,而是用道帮助百姓返璞归真。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恰是由于他们的才智过多,或者说是因为他们的才智妨碍了他们返璞归真。

所以,用才智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才智(而是用道)来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音。

明白用道和用智治理国家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有了顺道而为的法则。这一法则就是向道靠拢、求得返璞归真,而不是向才智靠拢、鼓励人们肆意妄为。经常且持续不断地顺道而求返璞归真的法则,就能达成无形大德。无形大德至深至远,同万物一起返璞归真,最后实现人、物、道完满和顺的境界。

“批判”:智,源于人为,出于私心;道,缘于自然,出于无心:故智属于人为的知识,属于为人的物物关系;而道则属于与万物自身和谐的物物关系,属于为天的物物关系。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一,天然之道高于人为之智,人为之智当服从于天然之道。二,又因人为之智局限于人心,故常常未必合乎自然之道。三,如何让人为之智,能统一于天然之道,就成为社会治理的至高法则,即“稽道为式”。

能“稽道为式”,就能实现人与物、与道的完满和谐,就能实现大顺的境界。

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最下游,并因此成为百川归往之所。

因此,圣人要想成为位于百姓之上的统治者,就一定要通过语言表示歉下;要想成为百姓的领头人,就一定要把天下百姓都放在自己的前面。因此圣人位于百姓之上不会使百姓觉得有重量,处在百姓之前不会使百姓认为有妨害。因此天下百姓都乐于推举拥戴他而不会厌弃他。因为圣人不与人相争上位和前位,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可以同他相争上位和前位。

“注释”:为百川王:成为容纳百川的王者。

下之:居其下,处其下。之,其,泛指一切水流。

上民:上于民,居于民上,即统治百姓。

以言下之:通过言语居于民下。下之,居民下,处民下。之,指代民。

先民:先于民,居于民先,成为百姓的领头人。

以身后之:将自身居于百姓之后。后之,居其后,居于民后。之,指代民。

处上而民不重:处在百姓上方而百姓不认为有重量。

不害:没有妨害。

乐推:乐于拥戴。推,推举,拥戴。

不厌:不会厌弃。

不争:不争上位和前位。

莫能与之争:没有人能和他争夺上位和前位。

“还原”:因为人的肆意妄为与道的取法自然是相悖的,所以圣人们不仅要在时间中返璞归真,还要在空间上不争上位和前位。简称之就是“不争之术”。

自然万物是懂得不争之术的。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最下游,并因此成为百川归往之所。所以,江海不争上位,而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想成为位于百姓之上的统治者,就一定要通过语言表示歉下,这就是向江海学习的结果。推而广之,要想成为百姓的领头人,就一定要把天下百姓的利益都放在自己的前面。因此圣人位于百姓之上不会使百姓觉得有重量,处在百姓之前不会使百姓认为有妨害。因此天下百姓都乐于推举拥戴他而不会厌弃他。因为圣人不与人相争上位和前位,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可以同他相争上位和前位。

“批判”:对于圣人即最高统治者来说,可以不争而前、不争而上。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争只能是他的唯一选项,他只能是被动地选择了不争。由此可以看出,道哲学属于君王哲学而非大众哲学。

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翻译”:天下人都认为我所说的“道”无形无边,似乎同任何事物都没有相似点。也恰恰因为“道”的无形无边,所以也就同任何一件事物都不相像。假如它同任何事物相像,那它很早就微不足道了。

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并在使用中保存它们。第一件就是仁慈,第二件就是俭朴,第三件就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因为仁慈,所以能勇武;因为俭朴,所以能广有。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长久成为大器。但现在的人舍弃仁慈而求勇武,舍弃俭朴而求广有,舍弃退让而求领先,必定是要灭亡的啊!

特别是仁慈,用它来征战就会取得胜利,用它来守卫就会牢不可破。上天将要救助谁,就赐给他仁慈守卫自己。

“注释”:道大:道无形无边。大,大象无形之大。

不肖:不像(万物)。肖,象。

久矣其细也夫:其细也夫久矣,那它的微不足道也是已经很久很久了。细,细小,微不足道。

持而保之:持有并在使用中保有它们。保,结合下文当理解为“在使用中保有”。之,三宝。

慈:仁慈,爱人即与他人和谐为慈。

俭:俭朴,律己即与自己和谐为俭。等同于“守一”。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勇:勇武。此处的勇武出于“慈”,而非出于“己”。而后文的“舍慈且勇”中的“勇”,则是出于“己”的“勇”。

广:广有。此处的广有出于“俭”,而非出于“己”。而后文的“舍俭且广”中的“广”,则是出于“己”的“广”。

成器长:成器长久,长久成为大器。

舍后且先:舍弃爱民的大先而求利己的小先。有后之先为爱民的大先,无后之先则为利己的小先。且,将,欲。

以战:用来征战。

以守:用来守卫。

救:救助,帮助。

“还原”:由“不争”之术出发,就可以推导出“三宝”之术。与人不争为慈,慈为一宝;不为己争为俭,俭为二宝。不与天下争即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为二宝。

天下人都认为我所说的“道”无形无边,似乎同任何事物都没有相似点。也恰恰因为“道”的无形无边,所以也就同任何一件事物都不相像。也就是说,“道”不同任何有形的事物争形争位,所以才伟大而长久。假如它同任何事物相像,同任何某一有形事物争形争位,那它很早就微不足道了。

我虽有形,但我还是能从道的无形和不争中,悟出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并在使用中保存它们。第一件就是仁慈,不与他人争就是仁慈;第二件就是俭朴,不为自己争就是俭朴;第三件就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不与天下争就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因为仁慈,所以能勇武——此非逞一己之勇,而是为他人之勇。因为俭朴,所以能广有——此也非一己之私有,而是无私之大有。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长久成为大器——此非一己之大器,而是天下人的大器。但现在的人舍弃仁慈而求一己之蛮武,舍弃俭朴而求一己之贪有,舍弃退让而求一己之霸先,必定是要灭亡的啊!

特别要说说仁慈,用它来征战就会取得胜利,用它来守卫就会牢不可破。上天将要救助谁,就赐给他仁慈守卫自己。

“批判”:不与人争,即与他人和谐,为慈。不为己争,即与自己和谐,为俭。由慈而仁,由仁而爱,由爱而勇,是为大勇,大勇无私。若慈为爱人,则俭为自守。自守缘于守一,守一缘于得一,得一即如大德。至于不敢为天下先,乃是圣人为天下先;不敢争上,也因为圣人生为天下百姓之上。故所谓三宝,属于圣人独有之三宝,而非百姓之三宝。

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翻译”:善于担任军队统帅的,不以打战为目的;善于指挥作战的,不轻易动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被敌人的部署所调动;善于用人的,能歉居别人之下。这就是不与人相争的德行,这就是会用人的本领,这也就是符合天道的最高准则。

“注释”:士:臣也,承下文当理解为“统帅”。

不武:不以武为目的。武,战也。

不怒:不轻易动怒。

不与:不随敌人的意图而动,即不被敌人所调动(而是如何调动敌人)。与,随也。一说“与”意即“对抗”,“不与”就是“不同敌人正面对抗”。

为之下:居之下,歉居于他人的下面。之,即被用之人。

不争之德:不与人争的德行。不争,即“守一”,也即“得一”,不争因此而为德。

用人之力:用人的功力。力,功力,本事。

配天古之极:符合天道的最高准则。配,符合。天古之极,疑为天之极,“古”与“天”同意,疑为后人注释时所加。天之极,天道的最高准则。

“还原”:将“不争”之术推广到军队,就成为“不武”之术,即军队不要以武力为目的,不要以打仗为目的。

善于担任军队统帅的,不以打战为目的,战争和武力只是政治的工具而已;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动怒,动怒就会以武制武;善于战胜敌人的,不被敌人的部署所调动,当然也就不会轻易地和敌人正面交锋,动辄就和敌人正面交锋形同被敌人所调动;善于用人的,能歉居在别人之下。这就是不与人相争的德行,这就是会用人的本领,这也就是符合天道的最高准则。

“批判”:战争,既是人类之争的最高形式,又仅是政治之争的工具而已。如何在战争中贯彻“不争”之德,也就成为重要课题。《老子》将它归纳为“不武”之术。

“不武”之术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不武”本身,即不以武力为目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用武不怒,第三个层次就是胜敌不与。而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不争”之德上来。

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翻译”:用兵作战有这样的话:“我不敢为主发动战争,宁可为客被迫应战;不敢设想要去侵略别人一寸土地,宁可设想后退一尺以抵御敌人。”这就是常说的列阵要让世人都看不见你的队列,挥臂抗敌要让世人都看不见你的臂膀,手执武器也让世人看不见兵器,将兵器投向敌人也要让世人看不见敌人。

祸害没有比轻敌更为严重的了,轻敌几乎等同于丢失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对垒双方假如势均力敌的话,往往是愤慨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注释”:为主:做战争主动者,主动发动战争。

为客:做战争被动者,被迫应战。

进寸:侵略别人的一寸土地。寸,比喻的说法。

退尺:退守自己的一尺土地。尺,比喻的说法。之所以要“退尺”,是为了示哀。

行无行:列阵看上去却没有阵列。行,列阵。之所以要“行无行”,是为了示哀。

攘无臂:挥臂却看不见臂膀。攘,挥动臂膀(杀敌)。之所以要“攘无臂”,是为了示哀。

执无兵:手执兵器却看不见兵器。目的是为了示哀。

扔无敌:将兵器投向敌人却看不见敌人。目的是为了示哀。扔,投扔兵器。

几:几乎。

吾宝:自己的生命。

抗兵相若:对垒双方势均力敌。抗兵,对抗双方相若,势均力敌。

哀者:士兵被悲愤之情激励着、并值得世人同情的一方。

“还原”:不武之术是讲军队不以武力为目的,更不会炫耀武力。但假如别人打上门来,显然就不能讲“不武”了。那既然要“武”,那又该如何同“不争”之德统一起来呢?方法就是“哀兵”之术。

关于“哀兵”之术,用兵作战的人都知道有这样的话:“我不敢为主发动战争,宁可为客被迫应战;不敢设想要去侵略别人一寸土地,宁可设想后退一尺以抵御敌人。”此即“哀兵”之术的第一步,以退为哀或因退而哀。

接下来就是要全面示哀,可一举三得:既麻痹敌人,又能激励起自己士兵的悲愤情怀,还可以博得世人的同情。具体做法就是常说的这些:布兵列阵要让世人包括敌人都看不见你的队列,挥臂抗敌要让世人和敌人都看不见你的臂膀,手执武器也让世人和敌人看不见兵器,将兵器投向敌人也要让世人看不见敌人。既对世人示哀,以获得同情,又对敌人示弱,以麻痹敌人,还对内示悲,以积蓄悲愤力量。

祸害没有比轻敌更为严重的了,轻敌几乎等同于丢失自己的宝贵生命。而哀兵之术,恰恰是建立在对敌人高度重视的前提之上的。所以,对垒双方假如势均力敌的话,往往是愤慨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批判”:哀兵之术属于阴谋,还是阳谋?如属阳谋,它却有计谋的成分;如属阴谋,它又是顺道而为。依笔者之见,本章里的“哀兵”之术形式上属于阴谋,本质上属于阳谋。因为“哀兵”的前提,是被侵略者不得已而为之,非侵略者蓄意而为之。

倘若侵略者效法“哀兵”之术,当属于阴谋无疑。

同类推荐
  • 中国易经文化地图

    中国易经文化地图

    本书内容包括:《周易》之基本知识、《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国伦理思想等。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法家的治国之术为历代统治者所推行,其中必有其合理因素,法家思想及法家精神中必有其精华。这些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即使是其糟粕部分,对于我们提高认识,进一步肃清封建流毒,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并非毫无益处。
  •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

    本书反映了近几年国内外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吸收了国内外政策、理论领域出现的新提法和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呈现的新特点,注意充实和更新内容,尽可能充分反映哲学的科学体系、丰富内容、时代特点和当代视野。
热门推荐
  • 第一纨绔女王爷

    第一纨绔女王爷

    倾世之凰,涅槃归来,天下苍生,将为之改写。看透了世尘,看淡了人心,她亦正亦邪,如同迷失在世间的死灵,游戏在人群,‘这辈子哪怕颠沛流离,哪怕终其一生不得挚爱,我也不要再被伤第二次!’她重生在帝国女王爷之身,一度醒来,一切的一切已是改写,‘一个女人最酷的样子,是吻着不同的唇,喜欢不同的人,却不爱任何人。’他有一丝温怒‘你这和风尘女子有什么区别?’她隐去最后一抹悲凉‘如果你没有体会过被挚爱之人逼上死路时的绝望和无助,那就不要对我的行为发表任何批判!’当一切的一切已成定局,她蓦然发现,她负了自己,亦负了他......【本文虐心】
  • 大乘集菩萨学论

    大乘集菩萨学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凌云念

    凌云念

    一个心怀不甘的少年,一个修炼武道的机会、一段不被世人理解的爱情、一场独属于我的梦。
  • 举世独宠我家周爷牛到爆

    举世独宠我家周爷牛到爆

    【看大佬手撕绿茶!爆爽!】【举世周爷PK豪门苏总!】【高智商貌美千金大佬!PK举世无双英气逼人的高富帅!】她!性格清冷,孤傲睿智!他!体育健将,拥有着无人能及的外表!究竟因为什么,久别后重逢破镜重圆?父亲因管教不当,把她送到市里最严格的高中接受教育,本以为会改变她的性格,没想到却突发意外…
  • 生物源记之我是大熊猫

    生物源记之我是大熊猫

    帝星历2200年,平静多年的星球再次爆发星球级病毒,谁知真正的变化还在身后……(ps:本书有洪荒魔改后的。)
  • 山海旧忆

    山海旧忆

    山海之间,万物生长。我用青涩的笔,记下他们的故事……PS.与《山海经》无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俊凯,何以唯爱

    王俊凯,何以唯爱

    “叶诗雅,你完了,看你今天晚上怎么办。”某人勾唇一笑。“饶了我好吧!我知道错了嘛。”叶诗雅可怜兮兮的说着。
  • 乔拉的礼物

    乔拉的礼物

    “我就不应该生下你。”妈妈对她说。“是你害死了她,我失去的要你加倍偿还!”哥哥对她吼道!“你是我的小太阳,小棉袄。”唯有乔拉,让她在阴霾中找到了点点光亮。可是,为什么这燃起的一点希望也被剥夺了?你好乔拉,再见乔拉,我们曾经形影不离,未来,我想活成你的样子!
  • ta在跟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