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08400000008

第8章 “道”之绪论

我们将在本卷中逐句翻译并解释《老子》的哲学意义,因此而构成“道哲学释义”。

和过去稍有不同的是,我们是解释与还原并重。翻译和注释在先,还原和批判在后,批判可以看成是还原的延伸。

还原的依据有二,一是道哲学自身的体系,二是关系哲学的方法。用关系哲学的方法,还原道哲学的体系,是本书的既定目标。

——卷首小语

《老子》第一章至第十四章为“道”之绪论,如套用老子时代的语法当属于“道论”,按现行语法就是对“道本身”的讨论。如将“道”视为实在,该部分就属于“道”的本体论和实在论。如将“道”视为万物基础和来源,该部分就属于第一哲学话题。

但需要声明的是,由于“道”本质上是被人污染了的宇宙关系,而非纯客体的宇宙关系,老子体系中的第一哲学也就不是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第一哲学。设后者为纯客体A,则前者即为“A 人”。老子的“道本身”并不为纯客体所有,而是为那些被人掌握了的客体所有。即使老子承认纯客体的“道”,那也只是道哲学的一个引子而已,引出了“道”概念之后,纯客体的“道”也就永远退出了道哲学的视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存在,但它又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存在物。给道命名也是可以的(名为“道”),但“道”的名字又不是普通存在物的名字。(道)在它还没有名字的时候,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源头;(道)在它有名字的时候,就成为宇宙万物的母体。所以,“道”常常表现为“非个在”,是为了让人们观察到“道”从个在物到非个在的精妙;“道”也常常变化为个在物,是为了让人们观察到万物从非个在到个在物的形式。道的“存在特性”和“非个在特性”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存在形式,其共同特点是都让人看不清楚具体形式(因为“道”的“存在”和“非个在”都是无形的)。如果你能循着一个无形存在见到另一个无形存在,你就能发现所有精妙之物都向无形之物飞奔而去,无形之物是所有精妙之物的归宿,也是你认识宇宙本质和存在本质的人口。

“注释”: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存在,但它又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存在物。第一个“道”是作为哲学概念的“道”,是“道自身”;第二个“道”是第一个“道”被人认识的过程,你可以翻译为“显现”或“说出”;第三个“道”是第一个“道”显现出来的存在物。

名可名,非常名:给道命名也是可以的,但“道”的名字又不是普通存在物的名字。第一个“名”专指“道”的名称和概念;第二个“名”意即命名和说出;第三个“名”泛指一般的名称和概念。

无名,天地之始:(道)在它还没有名字的时候,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源头。无名,(道)没有被命名。

有名,万物之母:(道)在它有名字的时候,就成为宇宙万物的母体。母,母体。

常无:(道)常常表现为“无”。此处的“无”并非是“虚无”,而是“非个在”。结合后面文字,可将它理解为“无形的存在”。与之相对的“有”即获得存在,准确地说是获得个在形式,获得有形的存在物形式。

妙:“妙”同“缈”,即从“有”到“无”的变化。

徼:一说为“继”(即生),一说为“边”(即形状),可以将两者统一为:从“无”到“有”的变化。

玄:本意为黑色,此处意即“无形”。物的无形即为玄。

“还原”:“道”为何物啊?“道”即宇宙关系。

作为宇宙关系的“道”是确实存在着(故既能说出来也可呈现出来),但又不是像一般的存在者那样存在着(一般存在者是以个在的形式存在着,而宇宙关系是以关系形式存在着)。可以赋予作为宇宙关系的“道本身”一个在形式的名词符号(如“道”),但用于表示宇宙关系之“道”的名词,又绝非个在物的名词符号(因为而者指称的是宇宙关系,后者指称的是普通个在)。当宇宙关系之“道”还没有名称的时候,它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即“始”),因为此时的宇宙关系还是“无”(即非个在形式、即关系形式);当它有了一个名称的时候(即获得了个在形式),它就成为宇宙万物的载体(即“母”),因为此时的宇宙关系已经成为“有”(即成为“一”)。

所以,宇宙关系之“道”常常以“非个在”的关系形式存在着(即“无”),是为了让你能观察到宇宙关系中从具体“存在”者到“非个在”即“关系”的精妙;它也常常实现为众多的存在物(即“有”),是为了让你能观察到宇宙万物的丰富多彩。“道”的关系形式与存在形式,都源自于作为宇宙关系的“道本身”,是“道本身”的两种存在形式,而它们自己(即“道本身”的关系形式和存在形式)又都是无形的。如果你能从无形的普通存在之关系,发现最高层次上的宇宙关系,你自然就会发现宇宙关系之“道”,是宇宙万物从“存在形式”到“关系形式”过程的归宿(即万物之“门”),也是你认识宇宙本质和存在本质的入口(即认识之“门”)。

“批判”:老子之“道”本想描述宇宙关系,但用的是个在化语言,“道”因此被误读为个在。不仅是哲学个在(“道”和“宇宙关系”作为词汇均属于哲学个在),还被误认为是物理个在——类似某个特殊的存在物。其特殊性就在于“道”是无形的、且先于天地而存在。存在和个在属于“有”,无形即“非个在”属于“无”,“道”因此包含着“有”和“无”的统一。

“道”是宇宙关系的个在形式,是个在化和朴素化的宇宙关系。这是“道”的最高含义,可按现代哲学语法将它命名为“道本身”。“道”的其他含义皆由此而来。

由于“道本身”是无形的(同时也是个在形式),所以就不能走进“道本身”的内部考察“道”,“道”也因此变得玄乎其神了——道学因此而成为玄学。将“道本身”还原为“宇宙关系”,“道”就可以除去玄学色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在美的身上人为地做作美,此美就成为丑了;也都知道在善的身上人为地做作善,此善也就成为不善了。

所以说啊,万物的有和无共生共存,事情的难和易相辅相成,物体的长和短只是相比较而言,地位的高与下只是相对而言,音节和旋律相和谐(而成乐),前因与后果相连接(而成事)。这才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规律。

因此,圣人做事会顺应自然道外无为,身传没有言语的教诲。(圣人会让)万物自行生发而不去(人为地)带头干扰,顺应自然发生、发展也不去(人为地)培育,任万事万物自行其是而不去把持它或倚仗它,大功告成也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据为己有,所以也就没有任何丧失。

“注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人都知道在美的身上人为地做作美。第一个“美”为自然之美,第二个“美”为人为之美,“美之为美”当为“美上加美”而非指“美的原因”。在《老子》看来,“美上加美”既属于“有为”,也属于“奉有余”。

恶:厌恶的“恶”,当理解为“丑”。斯,此。已,已然,完成态。

善之为善:在善的身上人为地做作善。

有无相生:万物的有和无共生共存。有,存在。无,或虚无即非存在,或非个在。

难易相成:事情的难和易相辅相成。

长短相形:物体的长和短只是相比较而言。

高下相倾:地位的高与下只是相对而言。

音声相和:音节和旋律相和谐(而成乐)。

前后相随:前因与后果相连接(而成事)。

恒也:永恒之意。这句话的意义有两层,一是指规律的永恒不变,二是指该规律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

无为:当翻译为“无人为”和“无妄为”,意即道外无为。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无为”在此处首次出现,其含义等同于“自然”。

不言之教:没有言语的教诲。

作而不始:自行生发而不去(人为的)带头干扰。始,创始。结合“无为”的要求,翻译为“带头干扰”更为合适。

生而不有:顺应自然发生、发展也不去(人为地)培育。生,发生、生长、发展等。有,读“育”,培育之意。

为:当理解为“顺应自然之为”。

恃:把持,兼有倚仗之意。

去:丧失。

“还原”:现在来说说“道本身”的永恒规律。永恒规律在哪儿呢?我们先举个例子吧。

天下人都知道在美的身上人为地再做作美,此美就会变成丑了;也都知道在善的身上人为地再做作善,此善就会变成不善了。

所以说啊,万物的有和无(在“道”本身也即在宇宙关系中)共生共存,事情的难和易(在“道”本身也即在宇宙关系中)相辅相成,物体的长和短只是(在“道”本身也即在宇宙关系中)相比较而言,地位的高与下只是(在“道”本身也即在宇宙关系中)相对而言。(在“道”木身也即在宇宙关系中)音节和旋律相和谐(而成乐),前因与后果相连接(而成事)。这些都无须人的干扰。这才是“道本身”也是宇宙关系永恒不变的规律,道即宇宙关系自己就可以做到这些啊。

因此,圣人做事顺应宇宙关系和“道”自然无为(没有人为做作的痕迹),身传没有言语的教诲。(圣人会让)万物(在宇宙关系中)自行生发而不去(人为地)带头干扰,顺应自然发生、发展也不去(人为地)培育,任万事万物自行其是而不去把持它或倚仗它,大功告成也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据为己有,所以也就没有任何丧失。

道本身的规律就是“无为”。

“批判”:这里的“无为”和“不言”,意即“道外无为”和“道外不言”。但由于“道本身”没有也不可能见出形式,所以只能对它进行外在的整体观察,“道”成为被观察的黑箱。黑箱只有外在规律(通过对黑箱输入和输出的观照获得),而不可能有内在规律。所以“道”也就不能指导我们如何去“为”(因为没有内在规律可循),而只能暗示我们如何“不为”(通过外在规律的启示)。

“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因此就成为必须,消极意义上的“无”和“不”因此成为《老子》的主流语法,面积极意义上的“有”和“为”则成为《老子》的非主流语法。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聪明伎俩(即世人所说的“贤”),就能使得老百姓道外不争;不看重那些难得的宝货,就能使得老百姓不想着去做盗贼;不激发人的潜在贪欲,就能使得民心不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虚空自己的私心,填饱自己的肚子,弱化自己的贪恋意志,强健自己的筋骨。还常常使得老百姓没有(那些关于“贤”人、“贵”货的)知识和相应的贪欲,即使个别有些聪明伎俩的人也就不敢妄自作为了。

能如此奉行“道”外无为的规律,则天下不可能不太平。

“注释”:尚贤,属于儒、墨的主张。老子反对尚贤,加上当时贤有能意,故将“贤”翻译为“聪明伎俩”为妥,如译为“奸诈”似为过。

贵:以之为贵。

不见可欲:不激发人的潜在贪欲。见,现,此处有激发之意。可欲,可能的欲望,此处尤指那些沉睡的贪欲。

其:当指圣人自己,而非指老百姓。理由有二,一是《老子》本来就是规劝统治者无为的,且圣人无为在先,百姓无为在后,这也是《老子》的论述顺序;二是在讲完圣人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之后,下文又有“常使民无知无欲”的论述,其先圣人后百姓的论述顺序可返证“其”指圣人。

为无为:第一个“为”,有“奉行”和“遵从”之意。此处的“无为”,当翻译为“道外无为”。按老子观点,贤、贵均属于道外之为,发展下去就成为人的妄为。

不治:不太平。

“还原”:既然宇宙关系之“道”是讲“道外无为”的,那它对我们来说能有什么用呢?如有用,又该如何用呢?本章我们就讲讲“道之用”——道为人所用。

按照“道外无为”的观点,首先就不要崇尚那些人为的聪明伎俩,就能使得老百姓道外不争,所谓道外不争就是后文所说的“得一”和“抱一”而已;其次也不会看重那些难以得到的所谓宝货,就能使得老百姓不会想着去做盗贼;最后还不会去激发人的潜在贪欲,就能使得原本安宁的民心不被扰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虚空自己的私心,填饱自己的肚子,弱化自己的贪恋意志,强健自己的筋骨。还常常以自己的“道外无为”实际行动影响老百姓,使得老百姓没有(那些关于“贤”人、“贵”货的)知识和相应的贪欲(即“道外无知”和“道外无欲”),即使个别有些聪明伎俩的人也就不敢妄自作为啦。

如此奉行“道外无为”的规律,则天下不可能不太平。因为天下不太平的根本原因,就是从道外有为发展成为人的肆意妄为。

“批判”:首先肯定《老子》的积极意义是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规律的和谐。如用老子的话说,就是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在“道”内的统一与和谐;在关系哲学看来,是追求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在宇宙关系内的和谐。但《老子》的消极语法决定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也只能是消极的,即人一味地甚至是无条件地向自然靠拢,而不是改造自然从而实现自然为人的统一与和谐。“道”的和谐因而成为一种消极和谐,物主导的和谐而非人主导的和谐。

但也应该看到,就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本篇的积极意义就是:规劝统治者向底层人民和谐,当然是通过“无为”的形式。限制当时统治者的肆意妄为,则成为道哲学的积极意义所在。因此,就时代意义来说,道哲学通过君主“无为”的政治主张,实现了“无不为”的政治目的,即实现了统治者对底层人民的和谐。

本章省略了的逻辑前提是:尚贤,使民争贤;贵货,诱民盗货;现欲,乱民心欲。由此而生的两个基本思想是:一,如民心有乱、社会有乱,责不在民而在政。二,民心本纯真,可守一可得一,谋生而已。关键是要看统治者之心了。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道的运动(虽然看起来)很空洞虚无,运用起来(或显现为万物)却永不穷尽。

深远(的道)啊,(你)就是万物的根源。神奇(的道)啊,(你)似乎不在却又无处不在。遇到尖锐锋芒(你)能挫平它,遇到纷乱(你)能化解它,遇到光芒(你)能同辉于无形,遇到微尘(你)能藏身于其中。

我(虽然)不知道你是谁的儿子,(但我能感觉到你)似乎先于天帝(而生)。

“注释”:冲:动也、空也、穷也。

用:多译为“运用”。关键问题:谁是“用”的主语?个人人为,人之“用”和“道本身的自用”兼而有之。

盈:本义为“满”,反义训为“乏”。例“大盈若空”(45章)意即“大满若空”。

渊:深远之意。

宗:总也,可翻译为“根本”或“本源”。

湛:音同神,义通深,兼有“久、没、无”之义。

似或存:意同《老子》第六篇的“若存”(苏轼释为“存而不可见”),翻译为“似不在又无处不在”更为妥当。或,或有或无,似是而非、似非若是之意。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句,在第56章再次出现,学界疑为错简。个人认为,此乃有意之错,编者借来错人文字解释上文的“似或存”之义。由此可推:“似或存”与第56章的“玄同”有内在联系,“似或存”实为“玄同”的表现形式。其,泛指万物。

锐:锋芒也。

纷:乱也。

尘:微尘。

帝:天帝。

“还原”:本篇为道之赞。让我们来尽情地赞美道和道的运动吧。

宇宙关系即道的运动(虽然看起来)很空洞虚无(因为以关系形式存在着,所以你看不见任何个在形式的道),但无论是人运用起来,还是“道本身”呈现为万物时,却永不穷尽。

深远(的道)啊,(你)就是万物的根源,万物皆因得道而生。神奇(的道)啊,(你)似乎哪儿都不在却又无处不在,道在万物之中,万物都在道中。

“编者(即《老子》的后世编者,下同)按”:这就像作者在第56章提到的那样,道遇到与它不和谐的锋芒能挫平它,所有的锋芒都会在道中消失;遇到纷乱能化解它,所有的纷乱都会在道中消解;遇到光芒能同辉于无形,究竟是道同辉于光还是光同辉于道呢,无人知晓;遇到微尘能藏身于其中,即使在最微小的存在物中也有道存在。

“笔者(即《道哲学》的作者,下同)按”:本章所提到的“似或存”(即道似乎哪儿都不在却又无处不在)同第56章所提到的“玄同”(即万物泯灭一切差别,浑然同一于道),虽具体含义各异,但道理相通。因此在翻译和理解上可相互参考。

“还原”:我(虽然)不知道你是谁的儿子,(但我能感觉到你)似乎先于天帝(而生)。

“批判”:对“道”即宇宙关系的运动特性(可描述为宇宙关系与存在关系之间的关系)把握得较准确,但过于神化(其原因在于将“道”视为个在而非关系)。道先于天帝而生,所以道是客观实在。

将“谁之子”和“帝之先”复合起来,就构成了时间“二律背反”命题——显然这只是一种经验感悟的形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天地是不讲儒家仁爱的,它将万物和草扎的狗同等对待。(儒家的那些)圣人也是不讲仁爱的,他们将老百姓和草扎的狗同等对待。

天地的中间,难道不正是像用皮做的风箱吗?虚空但不缺乏(“道”啊),道一旦运动起来,万物就像风箱里的风一样涌动而出。(所以儒家的仁爱完全是多余的)

讲道之外的东西(如仁爱)就是多言,多言就会术困,不如将一切都守在道中吧。

“注释”:仁:意即二人相偶相依,古音偶,爱也。按关系哲学语法,可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处特指仁爱之说。

刍狗:草扎的狗。

橐龠:皮做的风箱。

屈:音“决”,缺乏之义。“不屈”者,道也。

动:既指风箱的涌动,更指“道”的涌动。

愈:音跃,动词。

数:术也。

中:道之内也。

“还原”:以“道”察“仁”,儒家的仁爱之说不仅多余,更属虚假。

首先,天地是不讲儒家仁爱的,它将万物和草扎的狗同等对待,因为它们都同在“道”中,都同等地存在于宇宙关系之中。所以,仁爱是完全多余的。其次,(儒家的那些)圣人也是不讲仁爱的,他们将老百姓和草扎的狗同等对待(看看那些统治者们的现实吧)。所以,仁爱还是虚假的。

因为天地的中间充满了无处不在的道,而道本身又是和谐的(能守道而为就能实现天下人的和谐),所以讲仁爱完全是多余的东西。这难道不正是像用皮做的风箱吗?看上去虚空但不缺乏“道”啊,“道”一旦运动起来,万物就像风箱里的风一样涌动跃出,人类所需要的一切都在其中啊。

所以儒家的仁爱完全是多余的。讲道之外的任何东西(如仁爱)都是多言,多言就会术困,不如将一切守在道中吧。

“批判”:人与人的和谐(即伦理之善)源自于物与物的和谐(即物理之真),但两者绝不等同。《老子》的优点是看见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老子》的不足则是漠视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儒家的“仁”讲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老子》的“道”从讲宇宙关系的和谐开始,企图将“仁”(即人与人的和谐)覆盖于其中,这本无可厚非。但因此而彻底清除掉“仁”,漠视伦理关系同认识关系之间的差异,误解和偏见也就在所难免了。

“虚而不屈”可以看成是对宇宙关系特性的描述。因关系非个在,所以“虚”;因关系确实存在着,所以“不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月神是不死的,所以被称为“太阴之母”。太阴之母的出口,是化育天地万物的根本所在,(道从太阴而出)微而不绝似乎不在又无处不在,化生万物永不穷尽。

“注释”:谷神:即月神。

玄牝:即女阴。此处为太阴的化身。

玄扎之门:即为太阴之门。道从太阴之门而出。

问题是,道为何从太阴而出?

另据“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和“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第42章),可推定阴阳变化构成了“道”的运动过程。过去时刻为阴,未来时刻为阳,当下时刻为一阴一阳。因此,作为万物源头的“道”只能是从太阴而出,至太阳处终结。新一轮的循环往复,又将在太阴处重新开始。

(另可推,《老子》与《易经》当有渊源关系)

绵绵:微而不绝。

若存:同第四篇的“似或存”。

用:此处“用”的主语非“人”而是“道”,故“用”等同于“道用”,当翻译为“(道)化生万物”。

勤:尽。

“还原”:道从哪里出来呢?本篇就讲一讲“道之出”。

天地之间有个不死的月神,她被称为“太阴之母”。太阴之母的出口,是化育天地万物的根本所在,道就从太阴之母的出口而出,微而不绝似乎不在又无处不在,化生万物永不穷尽。

“批判”:因为“道”被道哲学描述为个在物,所以就要为它找到来源地。既然第一、阴阳合而为“道”,第二、万物“负阴”而出“抱阳”而成,作为阴阳交替起点的“太阴”自然就成为万物源头的“道”的出口。

朴素化、个在化,给“道”蒙上了玄学色彩。唯结尾“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句,尚有可取之处。

天长地久。天地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翻译”:天地永恒无边、长存无垠。天地之所以能永恒无垠,是因为它们(在道之中)没有获得自我个在形式,因此才能永恒。

所以圣人隐藏自己的身体反而(身体)更加彰显,将自身置于自我之外反而(自身)能长久存在。因为没有自我,所以能成全自我。

“注释”:天长地久:又作天地长久。

自生:自我存在,以自己的形式获得存在。自即自我,生即存在。按关系哲学理解,自生,即获得自我个在的形式。

长生:王夫之云:“天地荷载万物,万物由此生彼灭,生生不息,故天地亦长生。若天地无万物而惟天地,则自生亦犹自死矣。”个人认为,天地本无形,以万物之形为形,因为无形所以无我。无我,并非无物,万物生于其中,所以长生。

后:藏也。

先:显也。

私:本意男阴,代自我。

“还原”:本章讲道的无私特性,不妨以天地为例。天地懂得“道”的无私特性,天地在道中即在宇宙关系中没有获得自我个在的形式(因为天和地本身都是以关系形式存在着)。

天地永恒无边,长存无垠。天地之所以能永恒无垠,是因为它们(在道中也即在宇宙关系之中)没有获得自我个在的形式,天地不为自己为(即不是个在而是作为关系存在着),而任万物在天地中为,正因为有万物在天地中为,天地才能永恒。

所以圣人隐藏自己的存在(即像道一样,仅仅以关系形式存在着),任万物自然而为,反而使得自己在万物的自然而为中更加彰显,将自身置于自我的考虑之外,反而(自身)能长久存在。天地和圣人都一样,因为没有一己个在形式的小我,所以能成全宇宙关系形式的大我。

“批判”:个人作为一组关系(即小我)必须与社会伦理关系(即大我)和谐,在《老子》看来,更应同宇宙关系和谐。

其积极的时代意义是,奉劝统治者外身无私;其积极的哲学意义是,不能因一己关系的和谐(自私)破坏宇宙关系的和谐(道同)。但因此而否定人的自为,以顺应宇宙关系的无为,则是不可取的。

从事实来看也有问题。“天”本不是个在,不个在于物理宇宙之中。“天”属于关系形式的存在,所以无形。然而“地”却是有形的存在,特指地球。将地球视为关系形式的存在,反映了《老子》的原始与朴素特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最高统治者的伦理智慧应该像水那样。水善于造福万物却不为自我争。能存在于众人所厌恶的低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懂得“道”了。

(圣人应该像水那样,)居住善于处不争之地,心灵善于临无极之渊。交往善于行无迹之仁(非儒家有痕迹之仁),言语善于守无声之信,执政善于行无为之治,做事善于用无形之能,举动善于择无选之时。

因为水绝不与人争,所以永远不被别人怨恨,自己也没有怨恨。

“注释”:上善:一说人与人相处的最高智慧,笔者理解为最高统治者的伦理智慧。此处“善”,当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争:夺也。道之不争,同样源自于道之无形。“水善利”中的“善”,意为“善”。

善地等句:结合“无为”思想,“善地”当翻译为“处无争之地”,“善渊”当翻译为“临无极之渊”,等等。“善”当理解为伦理认识基础之上的伦理实践和伦理选择。

几:近也。

唯:绝也,绝对。

尤:怨恨也。

“还原”:本章讲道的不争特性,不妨以水为例。因为水最合乎最高统治者的伦理智慧,水在道中即在宇宙关系中不为自我争。

最高统治者的伦理智慧应该像水那样。水善于造福万物却不为自我争。水能存在于众人所厌恶的低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懂得“道”的不争特性了。

(圣人应该像水那样,)居住善于处不争之地,因为处下所以无争。心灵善于临无极之渊,因为无极所以近乎无思。交往善于行无迹之仁(儒家的仁爱属于有痕迹的仁),因为无迹所以自然;言语善于守无声之信,因为无声所以至信;执政善于行无为之治,因为无为所以大治;做事善于用无形之能,因为无形所以至能;行动善于择无选之时,因为无选所以任时。

因为(圣人像水那样)绝不与人争,所以永远不被别人怨恨;也不与道争,自己也没有任何怨恨。

“批判”:本章借助“水”将宇宙关系自身的不争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争空间地位,不争内容形式,随物赋形而不着痕迹。

其积极意义是劝谕统治者效法自然的无为,其消极意义是因此而伤害了人的自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翻译”:把持并不断增有某物,不如当即停止;捶打某物使之尖锐,也不能永保锋利。

金玉满堂的财富,没有人能长久守住。因富贵而生骄横,自己就会招致灾祸。

功成之后抽身退出,才是自然之道啊。

“注释”:持:执也,含持有、占有之意。

盈:满也,含不断增加之意。

已:止也。

揣:捶打,锻打之意。

锐:锋利。

遂:得也,含完成之意。

天之道:自然之道。

“还原”:本章来说说道即宇宙关系的另一个特性“退”,人能适可而退,就是顺应了自然之道。

人们占有了某物后还想着如何拥有更多,我劝你们不如当即停止;你们想想看吧,即使你不停地锻打某物,也不能保证它总是越来越锋利啊。

再想想看吧,金玉满堂的财富,也没有人能守得住啊。倘若因富贵而生骄横,岂不是还会招致无妄之灾?

如果你能在功成之后抽身退出,这才符合自然之道啊。

“批判”:退,按《老子》的理解,当是道之外即原始宇宙关系外的人为部分必须退回,如此,则人的社会与物的世界就实现了一种消极的和谐统一。按和谐关系哲学的理解,应当是人的妄为部分必须退回,至于人同宇宙关系相和谐的内容则应该是进而非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灵魂与肉身结合为一体,就能永不分离吗?团缩气息达至柔弱,就能做回婴儿吗?涤除杂念作无形的静观,难道就没有不足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难道可以不用一点计谋吗?天门在一张一合之中,难道会没有母性吗?一个人如果弄通了各种道理,又怎么能够无所作为呢?

(这就像第五十一章还要讲到的那样,)是道产生了万物德养畜了万物,(虽然)产生万物却并没有将万物据为己有,(道和德)造就万物但并不居功,扶植万物生长却并没有想要主宰万物。这就是(道和德的)无形之德啊。

“注释”:载:合也。

营魄:即魂魄。

专:抟也,团缩之意。

致:达到。

柔:此处当作“柔弱”解。

玄览:即无形之静观。玄,作“无形”解,下同。览,古音读鉴,镜也。

知:智也,计策、谋略。

阖:合也。

天门:玄牝之门。雌,即女阴也,即玄牝也,此处当作“母性”解。

“生之畜之……使谓玄德”句,为第五十一章错人,属于后来编者以错人的方式来解答上述疑问。

玄德;无形之德。德,得也,得道为德。

“还原”:本章为道之质疑。按照常理,人们会提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比如说,人们就会问到——

灵魂与肉身结合为一体,就能永不分离吗?(显然不是。)团缩气息达至柔弱,就能做回婴儿吗?(估计也没可能。)涤除杂念作无形的静观,难道就没有不足吗?(很值得怀疑的事。)爱护百姓治理国家,难道可以不用一点计谋吗?(好像现实不是这样的哦。)天门在一张一合之中,难道会没有母性吗?(这也不合常理。)一个人如果弄通了各种道理,又怎么能够无所作为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编者按”:如何解释上述疑问呢?可参考第五十一章的相关内容。虽然道产生万物、德养畜万物,却并没有将万物据为己有,道和德造就万物、但并不居功,扶植万物生长、却并没有想要主宰万物。这就是道和德的无形之德啊。作者老子讲的“一”、“婴儿”、“玄览”以及“无为”等,都是在说道和德的无形之德这个抽象道理。讲的都是它的非个在(“无”的)意义,我们千万不能作具象(“有”的)理解啊。

“笔者按”:“道”的“无形之德”,就是宇宙关系的“非个在”之德。宇宙关系不是个在,却能化生出无数个在且藏身于个在之中。能理解了这一点,上述疑问也就自行消解了。

“批判”:后续第11.12章都属于对本章疑问的解答。“生之畜之……是谓玄德”属于错简(错人句),后世编者以“错入句”形式完成了对上一句的解答,被笔者处理成“编者按”。综合起来看,这里既涉及有与无的关系问题,也涉及抽象和具象的关系(你可以看成是有无关系的一个特例)问题。通过后世编者的有意错入,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道哲学对“有无关系”的论述。

通过对上述疑问的设置,既可以看到《老子》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之间的差异,还可以看到《老子》学说的朴素性与个在性局限。

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拱成一个(车斗的)空壳,正是因为它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了做车斗的用途。揉黏土成为一个容器,正因为它中心是空的,所以才有了做容器的用处。开凿门窗建造一个居室,正是因为门窗中间是空的,才有了进入房屋的用途。

总之,人们利用事物的有形形式(进行劳动),使用事物的无形空间(作为功能)。

“注释”:辐:车轮之辐条。彀:空壳。

共:同“拱”。

彀:读“谷”,同“壳”,此处指载人的车斗。

用:此处指物的使用功能。

埏:读“山”,揉也。

埴:黏土。

户牖:户,门也;牖,窗也。

利、用:“利”为“用”的过程,“用”为“利”的结果。利,可译为“利用……(进行劳动)”。用,可译为“使用……(作为功能)”。

“还原”:我们还是从有和无的相互联系说起吧。明白了这个道理,上述对道的质疑也就自然消解了。本章及下一章都是第九章的答疑。

三十根辐条是事物的有形形式,它们作为“有”拱成一个(车斗的)空壳。正是因为这个空壳的中间是空无的,所以才有了做车斗的用途。黏土作为有形形式被揉成一个中间是空的容器,正因为容器的中心是空无的,所以才有了做容器的使用功能。开凿门窗建造一个居室,正是因为门窗中间是空的,才有了进入房屋的用途;也正因为房屋中间是空的,才有了居住的用途。

总之,人们利用事物的有形形式(进行劳动),利用事物的无形空间(作为使用功能)。事物的有形形式只是产品的存在形式,而事物的无形空间才是产品的使用功能。如翻译成关系哲学的语言,则有形形式只是事物的物质形式关系,而无形空间才是事物的功能价值关系。客体的物质形式关系与客体的功能价值关系融为一体,有和无也因此融为一体。

“笔者按”:第十章中的营魄、婴儿、天门、四达(之知),均属于事物的“有”,治国、涤除均需要借助事物的“有”,但它们都不是事物的功能和目的所在啊。营魄合载为“一”、婴儿的气柔、涤除后的玄览、治国的无为而爱民、明白了宇宙关系之后控制人的妄为,这才是事物的“无”啊,才是它们的功能和目的啊。

“批判”:通过上述解释与还原,基本可以看出,本章既朴素表述了道哲学思维和生活思维之间的差异,也朴素描述了道哲学概念(即抽象)与常识概念(即具体)之间的差异,从而间接回答了上一章对道的质疑。

但也应该看到,这一回答本身是很勉强的。以至于后人很难看到本章(作为答案)与上一章(作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倒是将本章内容独立出来进行研究的人更多。

至于本章的核心思想就是“有之利”同“无之用”的统一关系,该统一关系的深刻内涵,在现代语境中还可以做如下两方面的发挥。其一是将“有”与生产相联系、将“无”与消费相联系,物因“有”而生产,物因“无”而消费。如此可得出结论:该统一关系最早触及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统一话题(在道哲学中以“有”和“无”相统一的形式获得统一)。其二就是将“有”和“无”之间的关系与(“利”和“用”的)价值关系相联系,“利”和“用”都可以归入“真”的价值关系,归人到人的认识和生产实践当中。

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缤纷色彩使人眼花缭乱而至盲,声音喧嚣使人耳朵嘈杂而至聋,五味杂陈使人口味至混而败口。策马狂奔游猎使人纵情发狂,难得的宝物使人诱惑难当而偷盗。

所以,圣人只求饱腹不求悦目,放弃外在欲望仅选取内在欲望(并满足它)。

“注释”:五色:青黄赤白黑。盲:失明。

五音:宫商角微羽。

五味:酸甜苦辣辛。爽(音丧):败也。

畋(音田):打猎。

妨:同傍,邪也。

彼:道外为彼,外在。

此:道内为此,内在。

“还原”:如果你还不能理解道外无为的道理,不妨再举例说明“有”和“无”的关系:过分的“有”就是“无”啊。

五色算是“有”吧?但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而至盲的也是五色啊,失明的眼睛不是又回到“无”了吗?五音算是“有”吧?但声音喧嚣使人耳朵嘈杂而至聋的也是五音啊,失聪的耳朵不也是回到“无”了吗?无味算是“有”吧?但诸味杂陈使人口味至混而败口的也是五味啊,不能辨别味道的口舌不是又回到“无”了吗?策马狂奔游猎是“有”吧?但它能使人纵情发狂啊,发狂的人还能算是正常的人吗?难得的宝物是“有”吧?但它会诱惑人偷盗啊,盗贼还能算是正常的人吗?

圣人因此只求饱腹不求悦目,放弃不符合“道”的外在欲望,仅选取符合“道”的内在欲望(并满足它)。

“批判”:阅读本章有两个关键点即两个语境特征:一是说给统治者听的,此为道哲学的大语境;二是承接上一章举例说明“有无”关系的,以继续释疑,此为本章的小语境。和上一章不同的是,上一章件“有无”的统一性,本章讲“有无”的矛盾性。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答第九章的“道之疑”。

劝谕统治者不可片面追求声色享受,有其合理性。如将其绝对化,则有其片面性。其片面性的根源还是《老子》仅承认自然之道,并以自然之道限制社会之道;仅承认物之道,并以物之道限制人之道。

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译”:宠爱和羞辱能奴役人的精神,人的深层忧患是怕大的祸害伤及肉身。

为什么说宠爱和羞辱奴役人的精神呢?宠爱驱使你的精神向上,羞辱驱使你的精神向下,得到它们时你的精神被奴役一次,失去它们时你的精神又被奴役一次,宠爱和羞辱总是能奴役人的精神。

为什么说人的深层忧患是怕大的祸害伤及肉身呢?我们之所以有深层忧患,就是因为我们有肉体啊。倘若我们没有了肉体,我们还会有什么可担忧的吗?

所以,(如果你)像忧自身那样地忧天下,就可以寄身于天下了;像爱自己那样地爱天下,就可以托身于天下了。

“注释”:宠:爱也。辱:耻也。

若惊:若,及也,此处可理解为“伤及”。惊,驱使人的情绪为“惊”,结合文中的“身”,翻译为“奴役人的精神”。

贵:以为贵,此处作“担忧”解。

身:作“肉身”解,与“惊”、“患”等精神反应相对。

及:若也,倘若。

以身为天下:将身视为天下。

“还原”:人为什么会失“道”呢?即人为什么不能同宇宙关系相和谐呢?根源就在于人皆有肉身。人的得失、宠辱,皆由肉身而来,并最终奴役着人的精神自由。

得和失、宠爱和羞辱之所以能奴役人的精神,就在于人的深层忧患就是怕大的祸害伤及到自己的肉身。

为什么说宠爱和羞辱会奴役人的精神呢?因为宠爱驱使你的精神向上努力以得到它,羞辱驱使你的精神向下逃避以避免它。得到它们时你的精神被奴役一次(得宠,你的精神被向上奴役一次;受辱,你的精神被向下奴役一次)。失去它们时你的精神又被奴役一次(失宠,你的精神又被向下奴役一次;去辱,你的精神又被向上奴役一次),因此,宠爱和羞辱总是能奴役人的精神。

为什么说人的深层忧患是怕大的祸害伤及肉身呢?我们之所以有深层忧患,就是因为我们有肉体啊。倘若我们没有了肉体,我们还会有什么可担忧的吗?

“笔者按”:被得失和宠辱奴役着的人,还能实现与“道”的和谐吗?答案是有可能。既然你已认识到“身”是障碍,那你只要“化身”于关系之中就可以了。

人的肉身总是不自由的,而“道”和宇宙关系总是自由的;个在总是不自由的,而关系总是自由的。所以说啊,倘若你能将个在的你化解到与天下人的和谐关系中、甚至是与天下之物的和谐关系中,你也就自由了。

“还原”:所以,(如果你)像忧自身那样地忧天下,就可以寄身于天下了;像爱自己那样地爱天下,就可以托身于天下了。

“批判”:本章分析了人之所以失“道”的根源,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体现为人的精神同宇宙关系相和谐的自由)与人的肉体不自由之间的深层矛盾,并指出了如何克服肉体不自由的方法和途径(即“以身为天下”)。

遗憾的是,老子并没有对“天下”作出明确的解释。倘若视“天下”为宇宙关系,则“以身为天下”可解释为人同宇宙关系的和谐统一,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即由此而来。倘若视“天下”为国家和百姓,则“以身为天下”可解释为“天下为公”的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先秦诸子都有着共同的话题缺失——君权合理性话题(该话题还可转述为“如君非君,该如何”等)的缺失。此话题之所以被先秦诸子以不同方式回避了,其终极原因大概就是“贵大患若身”。因此,“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可以看成是先秦诸子一声无奈的呼喊与感叹。

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翻译”:观看(远处)直到看不清楚,被命名为“夷”(意即“远而隐”)。聆听(薄音)直到听不清楚,被命名为“希”(意即“稀而薄”)。捕捉(细物)直到捕捉不到,被命名“微”(意即“小而微”)。空间的“远而隐”、声音的“稀而薄”和物体的“小而微”这三者发展的趋势都没有尽头,所以它们最终浑然而成为“道”中之“一”。

这“一”出现了也不明亮,它消失了也不暗昧。绵绵不断不能名状,来来去去都没有见出物体存在。

这就是所谓的没有见出形式的形状,没有见出物象的现象,它的名称就叫“恍惚”。迎上去看不到它的源头,追上去见不到它的结尾。这“一”携带着远古的“道”,来统领着现在的“有”即万物。

(这“一”)能够通晓远古的“道”是它的开始,因此被称为道的新起点。

“注释”:夷:隐也。结合“四方之夷”的称谓,当翻译为“因远而隐”。

希:失声也。此处翻译为“因薄而稀”。

微:细小也。此处翻译为“因小而微”。

洁:读结,追究也。此处当作“穷尽、尽头”解。

其:此处特指已现身为“一”的“道”,是“道”的“一”的形式,而非“道”的原始形式。

上:出也;下:去也。

绳绳:绵绵不绝也。

执:持有也。

有:与“道”相对,“道”为无形之形,“有”即为“有形之形”,故作“万物”解。

道纪:“一”既不是原始之“道”,也不是万物之“有”,而是介于无之“道”和“有”之物之间的中间环节。纪,此处当为“纪元”之“纪”,文中意译为“环节、起点”。

“还原”:本章讲一讲“一”在“道”中也即宇宙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一”是“道”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环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关于“道”的总论部分也就结束了。

如何理解“道”即宇宙关系在运行过程中的“一”呢?我们先来做三件事情。一是你不断地朝远处观看,直到你看不清楚任何物体为止,远处你看不清楚的东西被命名为“夷”,它因远而隐。二是聆听越来越稀薄的声音直到你听不到任何声音为止,稀薄得你听不到的声音被命名为“希”,它因薄而稀。三是你捕捉越来越细微的物体直到你什么也捕捉不到为止,细微得你什么也捕捉不到的东西被命名为“微”,它因小而微。空间的“远而隐”、声音的“稀而薄”和物体的“小而微”这三者不断发展的趋势都没有尽头,所以它们最终浑然结合为一体,即成为“道”中之“一”。

这“一”即使出现了也不明亮,即使消失了也不暗昧。它虽然绵绵不断却又不能名状,来来去去都没有见出哪怕是最小的物体存在。

这就是所谓的没有见出形式的形状,没有见出物象的现象,它的名称就叫“恍惚”。需要提醒的是,这“一”和原始之“道”的“无”又明显不同。原始的“道”那是真正的“无”,“一”既不是“道”的“无”,也不是万物的“有”。迎上去看不到它的源头,追上去见不到它的结尾,但你也看不到“一”的任何形式。这“一”携带着远古的“道”,来统领着现在的“有”即万物。

(这“一”)能够通晓远古的“道”是它的开始和来源,因此被称为“道”即宇宙关系的新阶段和新起点。

“批判”:既然“一”作为道之“无”和物之“有”的中间环节,自然也就同时成为“道”之总论与“道”之分论(即后面的“圣人之道”和“侯王之道”)之间的分水岭。

老子的可取之处是看出了“一”在宇宙关系中所具有的连续性特征,其不足之处是将“一”视为一种特殊的“个在”,所谓的夷、希、微,都是“一”的个在化特征,也是“一”既有别于“道”之“无”、又有别于物之“有”的个在化特征。至于“一”的“绳绳不可名状,复归于无物”等特征,则是老子对宇宙关系连续性的一种朴素化描述,也是对连续与离散矛盾的朴素化描述。

同类推荐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传习录

    传习录

    本书是明代哲学家、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一书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
  • 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本书分浮生、物语、风情、流光、玄谈五部分,阐述了禅宗智慧。禅在路上,有得而心安,活在当下,云上的日子。
  • 老子与当代社会

    老子与当代社会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道德经》,由此开创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学说及其衍生出的道家、道教等流派对2000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老子文化及其哲学智慧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老子思想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祭祀人

    祭祀人

    如果因为我是妖,我们不能在一起,我宁愿千世万世为人与你在一起,如果因为我不是妖我们不能在一起,我就算千世万世化为妖,也要与你成万世之好。一段人妖虐恋的神话,一段毁天灭地的传说,祭祀人!
  • 天命为妃

    天命为妃

    他外表霁月清风,内里腹黑狡黠。桀骜不羁、睥睨天下的气势,遇到她,一切都化成了绕指柔情。她废材也好,妖孽也罢,他都甘愿宠着她,陪她报前世仇今世怨,同她一起搅得这天地风云色变!
  • 少女为无敌战神

    少女为无敌战神

    “我讨厌和平精英。”说着这话的少女,却被青梅竹马强硬的拉进学校的和平精英社团。而且。出人意料的强。
  • 我的前世娘子今生来续缘

    我的前世娘子今生来续缘

    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天庭即将被毁灭。阴间裂缝的四处散开,地府内部的大乱,还有人间横行的妖魔鬼怪就是前提。而主角李逸仙的诞生,不同于人的神人之象却又不是他们的救世主。此劫因何而起又因何而落,世间百态由天道操控,而天庭则是维护天道系统运转的工具,那为何还要摧毁破坏自己走向没落呢?穿越的女主与主角的偶遇又是什么?前世的娘子今生又为何凑巧遇见男主要续缘?男主的前世究竟是谁?不过一切谜团皆是无关男主李逸仙的事。她们想要来续缘?想的美!我偏不!
  • 吃货小萌妻:一吃误终身

    吃货小萌妻:一吃误终身

    林梦夕一直立志要把自己的青梅竹马云瑾苏吃掉,当然,她在第一次见面就付诸行动了,可是打开方式不对,愣是把人家嘴唇咬出血了。长大了,立志要真正地吃掉他,时刻想要实行推倒计划。却不知,云瑾苏布了天罗地网,等她扑进网中,将她一口吞掉。到底,是谁吃了谁呢?
  • 时代进化的搬运工

    时代进化的搬运工

    一个平凡打工青年偶然获得能够穿梭未来与过去的系统回到过去,进入门派学习练气法,英雄救美穿越到未来,获得未来的科技和新时代的修炼心法现代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钱大把大把的来
  • 诸天送宝人

    诸天送宝人

    这个世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奇遇不断,最喜欢的挑战是废柴逆袭,最喜欢做的事是装逼,最爱用的招式是扮猪吃老虎,秒天秒地秒空气,最让人羡慕的是有一个大大的后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龙傲……哦不,穿越者!不过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一个路过的快递员——by楚翊
  • 白珠传

    白珠传

    白珠是神奇的,冥冥中,自然而然的来到了主角身边。因为它,主角和他的家人获益良多;也因为它,主角意外发现了千年的秘密。为了家人,主角利用自己的超级大脑提前准备,终于在灾难来临前让家人免遭于难,但是看见更多的人生活在灾难中,主角决定开启自己的反击之路。
  • 捡个女帝异界行

    捡个女帝异界行

    一柄小剑有通天彻地之能。一本史诗之书可兑换数个大破灭世纪前的神秘武学,史诗力量。秦夜表示只要自己愿意,路边捡到的小乞儿也能成为碾压万古的女帝。不管这次穿越是不是命运不怀好意的玩笑,他都会坚定的走下去。登天路,白骨天梯,踏万域,焚尸百万,我的路上,城若挡我,便拆了这城,神魔若拦我,便让这诸天神魔统统陨落!
  • 我的穿越出了大问题

    我的穿越出了大问题

    我终于穿越了!穿越流程我都懂的!先出生豪门,然后被定为武学废物,无法修炼,被人退婚!可都一个星期了!为什么没人来退婚啊喂!有没有人来把我打成废物啊!求你了哥!【尽量免费到完本,每多一个投资,第二天多更新一章,完结字数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