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58600000007

第7章 情志养生

(一)宽容大度

131.广阔胸襟容四海

浩然正气弥六合

这是有医林状元美誉的明代御医龚廷贤《常寿乐》中的诗句。

“四海”,指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处。上联是说,广阔的胸怀能容纳天下。

“浩然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意谓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六合”,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意思是说,正大刚直之气能充满宇宙。

这副对联的主旨就是倡导宽容。这种容纳四海的广阔胸怀,就能“容天容地,与人无所不容。”宽容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有道是:大度容人忧愁少,虚心接物幸福多。举凡为人为学为文为商为政,都不妨强调一个“容”字,兼容、包容、宽容、容忍。容百家之长,容他人之短,“能容人处且容人,得宽怀处且宽怀”。宽容对人对己都可以成为一种无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成功都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种宽容是睿智的宽容,绝不是敌友不分、善恶不分的乌合,即使容人之过,也并非容人之非。

“量之宽宏者寿。”(清·郑观应《中外卫生要旨》)这已成为许多百岁老人的共识。香港十大超级豪富之一,现年99岁的邵逸夫先生谈到自己养心之道时说:宽容是一把健康的钥匙,是一个人修养和善意的结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剂良药。宽容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以宽厚之心待人,就会使彼此拥有更多的信任和爱戴。宽容是一种涵养,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境界;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你心灵的安宁和恬静。所以,养心之道在于胸怀开阔,通达事理。智者应学会宽容,做到笑口常开。正是:胸怀宽广能增寿;德高望重可延年。

清人傅一风有一联也与此联内容相似: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选自清·朱应镐《楹联新话·格言》)

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也有一联:

大量容人,小心处事;

正身率物,屈己为群。

132.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这是南京多宝寺弥勒佛前的对联。

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弥勒佛旁的对联则有所不同: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人无所不容;

慈颜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这两副对联,既讲“大肚能容”,也讲“开口便笑”或“慈颜常笑”。所不同的是前一联讲“与己何所不容”,后一联讲“与人无所不容”。这就较为全面,对己对人都应有宽容的态度。宽容是对别人的释怀,对自己的善待,宽容也是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川乐山凌云寺的一副对联又有所不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上下联连用了九个“笑”和“观”,可以说笑遍天下,观尽宇宙与人间万象,这一“笑”一“观”,通俗易懂,读来趣味无穷,发人深思。归根到底,对己要有自知之明,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人要看到“有高有低”,才需要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括理解和原谅,更显示气度和胸襟。宽容也是身心健康的“维生素”,学会宽容就等于给自己的心里安上了调节阀。善于宽容的人必多人缘,多快乐,自然也就多长寿了。

如何对人对己呢?爱新觉罗·弘历给四川峨眉山洪椿坪弥勒佛堂题的楹联,阐明了待人处事的真谛:

处己何妨真面目;

对人总要大肚皮。

河南开封白马寺有一副对联,更是发人深省: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

13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上联表示要有海一样的宽宏胸怀。“海纳”,比喻容受量大。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百川”,江淮湖泽的总称。“有容乃大”,语出《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上联的意思说,海之所以浩瀚广大,在于能涵纳百川细流;人的德行要广大,也要有像海一样的广阔胸怀。宽则得众,“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宋·晁说之《晁氏客语》)。有了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气度,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无所不容”。这种对他人所表现出的宽容,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恕”,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和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人己统一的情操,不仅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境界提升,还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合理融洽的境地。

下联则表明立身办事的坚定心志。“壁之千仞”,语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仞”,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千仞,形容岩石高耸。下联以历经风吹雨打,雷劈电击而屹立高耸的陡峭岩壁为喻,表明要排除一切杂念,坚持正义,做一个无私无畏、刚直不阿的大丈夫。他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志。

上下联的最后一字——“大”与“刚”,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享寿84岁的孟子在谈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时候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意思是说,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联语引用此典,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源于“无欲”。无欲才能无畏。这样的气度和“无欲”的情怀以及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正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1962年10月,郭沫若也为舟山群岛普陀山撰写了一联:

大海有真能容之度;

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勉励人们要像大海那样有能容的度量,像明月那样以不常满为心,虚心好学。

134.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这是浙江鄞县天童寺弥勒佛前的对联。烦恼人人会有,对待方式各有不同。法国作家大仲马曾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这副联语也劝化世人要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对人间的“恩怨亲仇”“悲欢离合”等烦恼事,要有“大肚能涵(涵,即包含、宽容)”的气度与胸怀,想得开,看得远,放得下。这样,才能却愁解烦,“结成无量欢喜缘。”其实有些烦恼也是自找的,如何断却烦恼呢?下列几副对联,也许对尘世中的芸芸众生会有启迪。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台湾高雄市龙泉寺大殿弥勒佛座联)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

(福建白云峰涌泉寺弥勒佛联)

大肚能容,问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

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须。

(湖南衡阳罗汉寺联)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袒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北京丰台海会寺联)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步不跌,何妨人自纵心游。

(清·钱沣题云南昆明华亭寺弥勒佛龛联)

愿将佛手双垂下;

摩得人心一样平。

(峨眉山万年寺联)

这些对联,表面写佛,寓意却在佛外。读了这些内容风趣,语言诙谐的对联,不仅可以愉悦心神,还能领悟到不少修养身心的哲理。如为人要大肚能容,胸怀洒落,笑口常开,守分安贫,不自寻烦恼,百事放宽心,乃至出外怡神赏景,也要到山高水长的去处,徐行稳步,边游边赏等,这些都是身心兼养的营养素,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135.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这是教育家黄齐生为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题的对联。

这是一副宣扬道家思想的对联。上联谓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人的主观努力,不要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同样人的寿命长短也取决于自己。与儒家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的观点不同,道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长生可学得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指出“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反映了道家相信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实现延年益寿的观点。

下联讲调适心情,讲人的主观情感的能动作用。《菜根谭》有一则哲言:“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意思是以不同的心情面对同一种境界,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心情好,苦境会变为乐境,心情不好,乐境也会成苦境。大凡人的心情与人的认知角度和心性的开合息息相关。《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同住大观园,同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由于心境不同,感受各异:一个以泪洗面,感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个笑口常开,咏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心怀善念、乐于善举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和煦的春风。一个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人,也会处处会感到山欢水笑人有情。如果心境不好,就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之感。正如英国作家萨克斯所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说明“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古希腊·柏拉图语)

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快乐的心境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心境呢?“退后一步自然宽。”保持平和心态,以宽厚之心待人,就会使彼此拥有更多的信任和爱戴。如《菜根谭》所云:

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136.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楹联。弥勒,梵文音译,意为“慈氏”,人称笑佛。佛经上说他生于南天竺,住在“兜率天”(“兜率”意为知足常乐)。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山山腰,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比元代建大都于北京还早800年,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广州六榕寺也有与此相同的对联。

这副妙联从弥勒的形象特点着笔,既宣扬佛法教义,又影射人生,暗含哲理,且多少带有修身养性的意味。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大度,胸怀开朗,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但待人要分寸有当,只“笑世间可笑之人”。

武汉归元寺弥勒佛堂也有相同的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从这些联语中可以悟出,宽容是一种生存智慧,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分从容、自信和超然。在人类社会中,宽容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美德,宗教要求人们宽容,伦理学也研究宽容。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人需要对他人的不同之处乃至难容之处做出宽厚容忍的应对。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得好,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可以说,宽容是消除人际隔阂、沟通人际情感的法宝;而笑,特别是“慈颜常笑”则是清心的良药。学会宽容,重在培养自己一个可以容人也可容物的宽阔胸怀。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话虽浪漫,但有现实启迪意义。只有肚里“容”得下,方能嘴上“笑”得出。

山西灵石资寿寺弥勒佛殿也有相似的一联:

容难容之事岂在肚大肚小;笑可笑之人焉知吾是吾非。

享寿102岁的国民党元老张群九十岁时也曾手书此联概括他的养生经验: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二)能忍自安

137.学张公写百忍图,受许多快乐

得老子退一步法,讨无限便宜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上联的“张公”,即唐代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唐高宗祀泰山,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高宗称善,命赐缣帛而去。“百忍图”指以张公艺名义写成的《百忍歌》。《百忍歌》全文,见拙编《中华养生名言警句精选》第350—352页。张公艺的养生之道,注重修身养性,而且特别专重一个“忍”字。对此,明代清虚子评价说:“能其忍者,唯唐时张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贤愚,莫不处之以从容,过之以乐易。在人见之为险阻者,公视之皆坦夷也。在人见之为艰难者,公视之若平易也。”因而心中能得许多快乐。

下联的老子退一步法,是指老子“贵柔”,不与人争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意思是说,人们处世,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要安于柔雌的地位,甘作天下的沟溪;虽深知什么是光明瞭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不求人知;虽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屈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低谷。《老子》二十二章云:“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为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会变得笔直,卑下反而能盈满,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的人没有哪个能和他相争。置身于众人之后,却往往在众人之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得到保全,“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第七章)。老子又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四十六章),不知足就要与人争。因此,老子主张“退婴”即像婴儿一样柔弱无争。原文:“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第十章)。

老子柔弱退让的主张,虽有其权术或消极的一面,但对于恬静养神却有无限好处。一个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凡事作退一步想,淡定从容,知足常乐,对于保持心情的平和与身心健康,无疑会有积极作用。正是:“退一步乾坤大,饶一著万虑休。”(元·王德信《集贤宾·退隐》套曲)。曾任清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张廷玉曾进一步指出:“处顺境则退一步想,处逆境则进一步想,最是妙诀。”(《澄怀园语》)卷一)这既可避免飘飘然,又可避免愤愤然,是调整心态的好方法。

与此联相似的联语,还有:

退一步天空海阔;

让三分心平气和。

(黄山市黟县古联)

退一步行,是安乐法;

说三句好,得欢喜缘。

(宋·真德秀)

名誉自屈辱中彰;

德量由隐忍而大。

(清·林庆铨《楹联述录·名言》)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他行;

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吃。

(清·蒲松龄《省身语录》)

争先的路径窄,退一步宽平一步;

浓艳的滋味短,淡一分悠久一分。

(清·李惺《药言》)

谦到十分方有诈;

让人一步不为愚。

(近代小说家孙玉声(1862—1939)的自箴联)

138.能忍耐终身受用

大学问安心吃亏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这副对联不仅总结了他一生跻身官场的政治经验,也是他的养生经。

上联概括了“忍耐”的重要,人们须臾不能离,且中外皆然。古罗马·狄奥克里塔曾说:“忍耐是一切烦恼的良药。”日本也有“忍耐是一生之宝”的谚语。忍耐是一种度量,是一种成功的品质和重要技能,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托名唐·张公艺的《百忍歌》则更认为“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孝慈,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惩忿窒欲忍之方,执雌守下忍之准,忍字可以作圣基,忍字可以为善本。”“一忍七情皆中和,再忍五福皆骈臻。”如何忍呢?缁川杨洪道亦著有《六忍》箴:“一曰忍触,二曰忍辱,三曰忍恶,四曰忍怒,五曰忍忽,六曰忍欲。此六忍者,戒之一身则一身安,戒之一家则一家安,推之以处人己之间,则所遇皆安,而悔尤俱寡矣。”(清·褚人获《坚瓠丙集》卷之二)所以,“能忍耐终身受用”。

下联说明能“安心吃亏”则是“大学问”。不信请看郑板桥对“吃亏是福”的精彩见解:“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安且平,福即在是矣。”吃亏不仅是福,还是识别君子或小人的试金石。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能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可见“安心吃亏”有大学问。

与此联相似的联语还有: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清·梁同书自题联)

忍得气,吃得亏,安身大宝;

忘些情,割些爱,立命真符。

(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

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常省事,多让人,过后思量有趣;

学吃亏,能守分,到头受用无穷。

(清·何青芝厅联。清·林庆铨《楹联述录·卷九·格言》)

139.事不三思终有悔

人能百忍自无忧

选自·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

上联是说,办事情、处理问题,如不反复思考,最终会有懊悔。“三思”,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也指《孔子家语·三恕》中的三思:“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下联则谓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时,如能百般忍耐,自然就没有烦恼忧愁。这里的“忍”,指忍耐,克制,忍让。正如魏尚书格言所云:“恭谨忍让,是居乡之良法。”(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魏尚书格言》)所谓“百忍”事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祀)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从处理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的角度言,“忍”是众妙之门。“能忍事乃济,有容德乃大。”(明·许相卿《许云顿贻谋》)“忍”体现了人与人的一种宽容与谦让精神,是一种人格的弹性张力,反映一个人的胸怀和度量,是处世立业的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如果善于自我克制,“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明·朱衮《观微子》),他就能“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成为苏轼所称道的“天下的大勇者。”(《留候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就讲述了当时被任为赵国上卿的蔺相如对同朝大臣廉颇一再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成为刎颈之交的故事,被后世传为相忍为国的佳话。

在人们的情感活动中,许多的烦恼,皆从不忍生,如何处之?南宋长寿诗人陆游说得好:“忿欲俱生一念中,圣贤本亦与人同。此心少忍便无事,吾道力行方有功。”(《自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忍耐是安乐的钥匙”(〔埃及〕迈哈穆德·台木尔《成功》)。

下列联语,也说明了同样道理:

健康是福;

能忍自安。

三思终有益;

百忍永无忧。

谨言浑不畏;

忍事又何妨。

(宋·张方平《句》,《全宋诗》卷308)

忍得一时之气;

免得百日之忧。

(清·周希陶编《重订增广》)

利不苟贪终祸少;

事能常忍得安身。

(清·吴正睿《飞龙全传》一一回)

事当三思,惟恐忙中有错;

气能一忍,方知过后无忧。

忍能代祸真灵药,名安乐汤;

俭可成家即妙因,称自在果。

(均见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140.世事每从让处好

人伦常在忍中全

选自民国·胡瑞芝《养正录》。

上联的“让”,指谦让,辞让。《书·尧典》:“允恭克让。”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推贤尚善曰让”,“厚人自薄谓之让”(汉·贾谊《新书·道术》)。也指避开,退让,“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上联意谓世上的事每每注意谦让,往往会带来好处。因为谦让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的团结和事业的顺利与发达。它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竞争意识并不矛盾。市场经济固然少不了竞争,但竞争不能离开法律的约束,也不能逾越道德的规范。应该说,一个有正确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人,也应当是一个有谦让美德的人。所以黟县古联亦写作:世事每逢谦处好;人伦常在忍中全。

“人伦”,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意思是圣人让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道理以及行为准则来教育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可见,人伦是中国古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要使这种人伦关系得以完备、保全,常常就需要忍让宽厚。待人忍让宽厚能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它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能化干戈为玉帛。清初“六尺巷”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据《桐城县志略》载:康熙年间,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的老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以告,公批诗于后寄归:“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诗,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形成了“六尺巷”。一场争执,在相互忍让中得到了圆满解决。说明“忍让为居家美德”(清·吴汝纶《谕儿书》)。无论是邻里关系的友好,家庭的和睦,同事的团结,上下关系的协调都少不了忍让。忍让是一种宽容的智慧,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

下列联语也反映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和可消人怨;

忍足退灾星。

(明·陈荩《修慝余编》)

一勤天下无难事;

百忍堂中有太和。

知事晓事不多事太平无事;

忍人让人不欺人方可为人。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

快意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明·陈荩《修慝余编》)

忍人让人切莫欺人行一点公道多福多寿;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起三分天良重子重孙。

(清河《张氏家谱》所列古联)

忍而和齐家善策;

勤与俭创业良图。

(山西灵石司马院对联)

141.喜闻逆耳之言,庶无后悔

能忍疚心之事,或有余欢

清·施润章自题中堂联。

上联的“逆耳之言”,系指听来刺耳的忠诚正直之言,但都有益于行。《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史记·留侯世家》亦有:“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庶”,在这里作连词,表示在上述情况之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晋·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四体诚乃疲,庶无異患干。”上联是说,居家处事、接人待物要虚怀若谷,喜听逆耳之言,才会不办或少办错事,避免事后懊悔。

下联的“疚心之事”,系指忧心、负疚的事情。晋·潘岳《秋兴赋》:“彼四慼之疚心兮,遭一涂之难忍。”“余欢”即未尽的欢欣。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趋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唐·姚合《送韦瑶校书赴越》诗亦有“晨省高堂后,余欢杯酒间。”下联是说,能忍受内心痛苦和忧心、内疚的事,就会减少烦恼,多一些快乐。忍,也有利于养生。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三折:“忍之一字岂非常,一生忍过却清凉。常将忍字思量到,忍是长生不老方。”忍确为众妙之门。所以,“人要于安乐中求生,须以坚忍为性,容忍为度。”(清·钮琇《觚膡续编·得树》)英国大文豪毛姆也说:“富贵者能忍保家,贫贱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忍方能消灾避祸,能忍方能心平气和。这正是:存德多富贵,忍性永长春。处事以忍让为上;治家惟勤俭当先。当然,能忍疚心之事,颇不容易。正如明代学者薛瑄所言:“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薛文清公要语》)

冯玉祥将军日记中也有一副劝人忍让的联语:

忍片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和悦精神

142.心悦堪疗疾

志坚可补残

这副联语意在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在疗疾补残中的作用。上联说,心里喜悦能够疗疾。心里喜悦则显露为欢笑。近现代医家丁福保(1874—1952)说:“欢笑最能益人”。“人之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营卫,消食滞,远胜于服药。”(《最真确之健康长寿法》)“笑一笑,百病消。”笑的疗疾作用,在我国古代医疗实践中已不乏其例。元代浦江有一秀才,因爱妻暴病而亡,过度悲伤酿为抑郁症。经多次诊治无效,便求治于名医朱丹溪。朱丹溪为其诊脉后说:“你有喜(怀孕)了!”还煞有介事地开了保胎方。秀才不禁笑出声来。心想,这真是糊涂医生,看病竟不辨男女。此后每想起此事就不禁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原来朱丹溪用的是“喜胜忧”的情志疗法。无独有偶,19世纪的英国,不少医生也采用了笑疗法。当时的大科学家法拉第,年过半百,常患头痛。有一次,他去医院看病,医生观察病情后,药方上写的不是药名,而是英国一句谚语:“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心领神会,以后经常光顾剧院,观看喜剧和马戏,不时被台上的滑稽表演逗得开怀大笑,头痛病竟不药而治。

现代医学已将笑疗法与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一并列入“行为医学”,笑疗法的研究和应用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故有的医学家把笑称作是“锻炼身心最好的快乐体操”。医学实验表明,笑可使肺部扩张,肺活量增大,呼吸加深、均匀,有利于清除呼吸道中的废物及缓解哮喘。笑能加速血液循环和有利心脏锻炼,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心肌梗塞、癌症有一定疗效。笑所表达的快乐情绪,不仅能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全身的活动,且能促进对人体有益的内啡肽的分泌,提高免疫力,使人乐而忘忧,驱散焦虑、苦恼等不良情绪,增加生活的欢乐。可以说,笑是人的生命健康的维生素,是最便宜的灵丹妙药。但笑也要适度,且不适合孕妇和疝气、痔疮、眼疾患者及刚做完手术的病人等人群。

下联讲意志坚强可弥补肢体残疾的不足。俄罗斯生理学家伊·彼·巴甫洛夫说:“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这一点已为无数残疾人身残志坚,创造出惊人业绩的事实所证明。

与此联内容相近的联语还有:

坚强病自减;

乐观寿更长。

143.人乐百年寿

家和万事兴

上联的“人乐”,指人世的欢乐。《庄子·天道》:“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唐·成玄英疏:“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庄子的话意是说对人和气,与人和谐相处,就会得到人世的欢乐。而乐观则可使人长寿。清代医家刘默则说得更为明白:“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证治百问》)一个人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那他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为什么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延年?因为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情绪能使五脏安和,气血旺盛。有了心理平衡,就会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各个系统才会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发挥其却病延年的作用。所以快乐是最好的药,快乐是生命开出的一朵花。

下联的“家和”,指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活的港湾,是人们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地方。“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美满,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如何维护和增进家庭和睦?古人提出了“守和”的原则:“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贫非人患,唯和为贵”(三国·蜀·向朗《戒子》)。宋代学者王应麟则要求“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三字经》)即父慈子孝,夫妻好合,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如此才会家和。当然,家庭也会发生矛盾,面对不如意之事,需要达观和超脱,不气不急,以平和的心态从容待之。有一则古联道: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明代医家徐春甫则开有“和气汤”: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此二味和匀,用不语唾咽下,服后饮醇酒五七杯,飘飘然半酣为佳。可专治一切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消痰化淤,清心养脾。并谓:“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憾也。”此一联一汤,实乃居家守和的良方。家和不仅万事兴,而且延年命。与此联内容相联系的联语还有:

万两黄金未为贵;

一家安乐值钱多。

(明·龙子犹《双雄记》)

和顺一门生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父不忧心因子孝;

夫无烦恼是妻贤。

(谚联)

14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这是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为晋祠同乐亭题的楹联,亭建于乾隆初年,取士庶同乐,百姓同乐之意。

上联头两句语出《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唐·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原谓乐声相和,后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响应。唐·杨炯《晦日药园诗序》:“凡我良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后以比喻志趣相投或气质相类者互相吸引、聚合。“千秋”形容岁月长久。“千秋节”,始于唐玄宗,为皇帝的诞辰(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唐会要·节日》:“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宋·赵彦卫说:“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云麓漫钞》卷二)唐·白居易《策林一》有“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上联末句,即化用此语为“同人共乐千秋节”,表示千秋万代同人共乐。整个上联意谓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的人,应互相理解,精诚团结,求同存异,与天下人同乐。

下联的“乐”,指快乐,欢乐。《诗·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乐且孺。”乐为长寿之源,故“乐不可无。”但又“乐不可极”,即喜乐、享乐不可过度。《礼记·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后指做事不可超出一定的限度。宋·苏辙说得好:“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武昌九曲亭记》)“乐事”,即欢乐之事。南朝·宋·范晔说:“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后汉书·臧宫传》)下联即化用此语,意思是说,乐既不可无,也不可极,而且要把自己的欢乐与万众的欢乐联系起来。因为人的快乐,独乐不若众乐,只有能分享别人快乐,且以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联语数嵌“同乐”亭名,行文奇巧,寓意高妙。

下面两副言“乐”的联语,也很有意趣:

开开心心过日子;

乐乐和和度时光。

这是江苏如皋市郭园镇田丕村百岁老人王桂英的长寿经验。

有唱有吟空万念;

无忧无虑乐长春。

(谚联)

145.每把戏言多取笑

常怀乐意莫生嗔

此联为明代御医龚廷贤《摄养》诗的颈联,载《寿世保元》丁集四卷。

这是一副劝诫人们要善于调控心态的对联。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也为痛苦而降。”不同的心态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而好的心态往往是健康的活化素。如何保持好的心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呢?“每把戏言多取笑,常怀乐意莫生嗔。”

上联的“戏言”,即开心的话、开玩笑的话与幽默语言等。“戏言”的目的是为了“多取笑”。因为笑是美好心情的流露,是心灵之花的绽放,是身体的最佳补品,又是延年祛病的良方。笑对人体每个器官的功能都有一定的增强和平衡作用。发自内心的笑,可使人舒展筋骨、活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通气和消化功能。国外有位医学专家曾把笑的作用归纳为十大好处:增加肺的呼吸功能;清洁呼吸道;抒发益于健身的情感;消除神经紧张现象;轻松肌腱;释放多余的精力;驱散愁闷;减轻“社会束缚感”;有助于克服羞怯的情绪;乐观地面对现实。笑,不仅是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化郁为畅的良方,也是化解矛盾、促进人际交流的催化剂。但笑也要注意适度有节,避免大笑或狂笑引起某些生理功能的紊乱和对某些重病人造成危害。

下联的“乐意”,即快意、高兴。《庄子·盗跖》:“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嗔”,即发怒、生气。“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黄帝内经·举痛论》)实践表明在人的情志活动中,对健康最有益的是乐,而最有害的情绪之一则是怒。下联的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保持乐观、豁达、愉快的心境,切莫生嗔(发怒),避免情志内伤。因为愉快的情绪可使中枢神经分泌一种内啡肽样物质,具有抑制体内自由基的作用。此外,愉快的情绪还可刺激脑下垂体,促进内分泌活动,增加免疫系统的功能。故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这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他还指出:“人心中应当经常充满希望、信心、愉快,最好常常发笑,但不要欢乐过度。”(培根《论养生之道》)。

与此联主旨相同的养生联还有:

天上何曾有山水;

人间乐得做神仙。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大度长生药;

乐观不老方。

养生益寿无定法;

情绪乐观推首功。

146.谈为我辈寻常事

笑是人间不老方

此联虽为寻常俗语,却是休闲养生的至理。

上联的“谈”,即谈天,闲聊。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讲到“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时,专门写到“谈”。他说:“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且是“有道而善谈者”。这位笠翁肯定闲聊是具有养生作用的乐事,无疑是对的,但在寻求闲聊的伙伴上未免有些清高。其实,谈为我辈寻常事,在寻求闲聊的伙伴上是不必拘限于高士、文人的,南宋长寿诗人陆游的晚年,就一直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农村,“身杂老农间”,常与他(她)们闲聊,同样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实,快乐而富有情趣。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说得好:“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水浒传序>》)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生活的最妙之事是交谈,最大的如意之事是诚挚的人们之间的推心置腹或心领神会。”(《处世之道》)几个意趣相投的老友在一起话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经常“话聊”不仅能“就乐去苦”,聊走烦恼寂寞,且能舒肝去郁,聊来好心情。通过话聊,还可增进友谊,沟通信息,开拓思路,增长知识,交流保健经验,这样的“话聊”也就成了“话疗”。但“话疗”也得有一个原则: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下联的“笑”,“喜声也”(唐·王冰注)。即显露愉悦的表情,发出欣喜的声音。笑在“七情”中属于喜的情志,“人心喜则志意畅达,饮食多进而不伤血气,冲和而不乏自然,无病而体充身健,安得不寿。”(清·李惺《冰言》)清人张英《聪训斋语》中则说:“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因为适度的笑可维护和促进机体功能的相对平衡,有益智安神、延年益寿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英国谚语)今人也有一首顺口溜写道:

一笑烦恼跑,二笑怨恨消;

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倒;

五笑人难老;六笑乐逍遥。

时常开口笑,寿比南山高。

为了健康长寿,愿你笑口常开,笑声常在。正是:

养喜神则精爽泰豫而身安;

集和气则情意流通而家福。

(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147.传名早死皆高寿

肯乐贫家即富翁

选自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遣怀》。

上联谓名传后世者虽早死也是长寿。所谓“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实际年寿,即活的时间长,岁数大曰寿。二是指“死而不亡者寿。”(《老子》三十三章)即为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人虽死,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也算是寿。这类人虽肉体生命有限,但精神生命无穷,其功业和英名却传之久远,其寿远超过常人。正如清养生家曹庭栋所言:“死而不亡者寿,谓寿不徒在乎年也。”(《养生随笔》卷二)上联即化用老子“死而不亡者寿”的名句而来。这正是:“流芳百世之谓寿,得志一时之谓夭。”(宋·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二)

下联意谓身处贫穷而心理上仍怀乐意者乃是富翁。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对快乐的感受。宋代释慧开(号无门)和尚的《颂》曾写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全宋诗》册57,页35679)这里的所谓“闲事”,指心中的妄想杂念或尘世中的闲杂事务。此诗说明只要有一颗平常心,过平淡的生活,心无闲杂妄念,不纠缠于尘世琐事,就会感到生活中“随时是好日,到处是桃源”(清·石成金《快乐铭》)。生活犹如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一个人的快乐与否,通常并不取决于客观环境、财富地位,而取决于当事者的心态情绪和感受。有的人处于优裕环境,却郁郁寡欢;有的人身处贫困患难之中,仍不改其乐。说明“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梁实秋《快乐》)下联即是说,乐观地看待生活,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快乐就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使苦境也会成为乐境,贫家即为富翁。

下列几副谈“乐”的联语可一同把玩:

心爽天宇豁;

情欣理境融。

(爱新觉罗·弘历)

带着欢笑入睡;

满怀希望起床。

(谚联)

常乐何用开胸顺气丸;

无忧莫服天王补心丹。

148.随时快乐随时福

一日清闲一日仙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通天乐》。据石成金介绍,此联系清康熙初年自号“靠天翁”的田姓老者题写在“啸轩自乐”的草轩柱上。草轩柱上另有一联:“竹里常贻无事福;花间熟读快心书。”石氏拜访此翁时已90多岁,后寿至117岁,无疾而逝。联语即是此翁长寿经验的总结。

上联的“福”,从理论概念上讲,指幸福,福气。凡富贵寿考、康健安宁、吉祥如意、全备圆满皆谓之福。其实,幸福、福气与人们的心理感受有关,而与财富、地位、权势等并无直接关系。年届耄耋的清养生家曹庭栋曾说:“寿为五福之首,既得称老,亦可云寿。更复食饱衣暖,优游杖履,其获福亦厚矣。人世间境遇何常,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养生随笔·省心》)清·石成金根据田姓老者的养生经验和心理感受写的《福箴》也许有利于人们对“福”的感悟:

心宽性怡,快乐就是福。无病无痛,康健就是福。

布衣蔬食,饱暖就是福。茅屋竹篱,安稳就是福。

天伦家口,团聚就是福。兵戈不扰,太平就是福。

家门清吉,宁静就是福。书酒花月,领略就是福。

明窗净几,闲逸就是福。草榻绳床,鼾眠就是福。

上联是说,任何时候,只要自己感到幸福或满意,就是享福。如明·唐伯虎《感怀》诗所言:“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下联的“清闲”,即清静悠闲。“仙”,指神话中超脱尘世而长生不老的人。东晋·葛洪有言:“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黄白》)“老而不死曰仙”。如何成仙?明·刘荣嗣说:“以书作声歌,以古人当朋友,以节劳减食当医药,此亦尘世修仙之诀矣。”(《答卢德水》)石氏根据田姓老者的养生经验则概括为七个字:“安宁饱暖即天仙。”知足常乐,心满意足,寿由此而延,福由此而添。这样,得一日悠闲即是享一日天仙之乐。

言及快乐的另有数联,可一并品味:

快乐每从辛苦得;

便宜多自吃亏来。

(安徽黟县西递、宏村的一副对联)

到处有缘到处乐;

随时守分随时安。

——(谚联)

清清闲闲,处处安安静静;

说说笑笑,人人喜喜欢欢。

(兰州市巧巧斋联)

149.一月休贪二十九日醉

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

旧时岳阳三醉亭(取仙人吕洞宾三过皆醉之意)悬有一联:“一月二十九日醉,百年三万六千场”。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嗜酒常醉,曾三次到岳阳都烂醉如泥,却无人知道他是仙。于是吟诗二首,以彰显仙术:“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独自行时独自坐,无限时人不识我。唯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并题联“一月二十九日醉;百年三万六千场。”后人认为滥饮常醉有违体和,不利健康,于上下联中加了“休贪”、“须笑”四个字,旧意翻新,将原联所表现的醉汉图,变为节饮少酌、宽心畅意的寿翁形象了。上联是说“酒则定量,少饮为佳”,“休贪”二十九醉。

下联“须笑”二字是主脑。健康所必须行者,笑也!庄子说:“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庄子·大宗师》)。南宋长寿诗人陆游也有“一笑失百忧”(《春晴出游》)、“一笑解衰容”(《沔阳夜行》)的诗句。“笑一笑,十年少”,笑,之所以有益于健康,是因为笑能激活人的某些基因,对血管内皮产生有益影响。此联的主旨在劝人少饮多笑,养身健体。

下面几副笑佛联,也值得品味:

腹大能容了却世上多少事;

满面春风笑开人间一切愁。

(洛阳白马寺弥勒佛龛旁的对联)

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

我肚皮有这般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

这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长联高手钟云舫为新都宝光寺题写的一副笑佛联。作者借佛说人,阐述了“开笑口”和“放宽心”的养生之功,话亦寓庄于谐,富于哲理。

(四)协调七情

150.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选自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古修身之要。”

上联出自《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惩,惩戒;窒,堵塞、抑制、遏止。即克制愤怒,抑制情欲。宋·朱熹《感尚子平事》诗:“我亦近来知损益,只将惩窒度余生。”俗谚说,怒是猛虎,欲是深渊。故惩忿窒欲为历代圣哲先贤和养生家所重视。清·曾国藩曾在《求阙斋日记·颐养》写道:“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个字。”他在《挺经·刚柔》中则作了具体说明:“肝气发时,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惧,确有此境。不特盛年为然,即余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强自禁制,降服此心,释氏所谓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要在稍稍遏抑,不令过炽。降龙以养水,伏虎以养火。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

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克制愤怒,抑制情欲?享寿87岁的清代文学家俞樾说得言简意明:“君子以惩忿窒欲,此方治肝治肾。多怒伤肝,多欲伤肾,惩之窒之,则肝木不致妄动,而肾水亦易滋长矣。”(《春在堂随笔》卷六)“人能惩忿窒欲,养以中和,自可延年。”(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二)

下联语本《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三国·魏·王弼注:“迁善改过,益莫大焉。”迁,迁移,转变。即是要见善则迁,知过则改。唐·陆贽亦有“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的名言。

这些对今人的修身养性仍有教益。今人虽不必刻意的“窒欲”,但寡欲则是必要的。

151.忧思损寿

豁达延年

这是一副劝人少思虑,淡忧愁的谚语联。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指出:“怵惕思虑则伤神。”按中医理论,“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愆和”(明·龚居中《红炉点雪·忌忧郁》)。忧思为脾志,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结于胸腹,于是胸脘痞塞;脾气受伤,运化无能,则饮食不思,消化不良,腹胀便泄。对于忧思之伤,历代贤智之人和养生家多有论述:三国·魏·曹丕说:“忧令人老。”(《短歌行》)。晋·葛洪曾言:“无忧者寿。”(《抱朴子·道意》)唐代诗人孟郊咏叹:“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怨别》)北宋·欧阳修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秋声赋》)明·谢肇淛则说:“思虑之害人,甚于酒色。富贵之家,多以酒色伤生;贤智之人,多以思虑损寿。余见高寿之人多能养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无所营求,故能培寿命之源。”(《五杂俎》卷之五)

那么,怎样减少忧思之伤呢?明代医家龚居中曾指出了减少忧思之伤的大要:“心静则神安,心动则神疲。神者四肢之主,能少思虑,省嗜欲,扫除杂念,湛然不侵,则神自全,神全则身安,身安则寿永,是乃修身之大要也。”(《福寿丹书·采补篇》)清·左宗棠在家书中说:“调养以节思虑为第一要义。忧郁伤肝,思虑伤脾。”(《同治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与孝威>》)清代名医程国彭在《医中百误歌》中说:“病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医学心悟》)而节思虑的关键在“寡欲”。“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东晋·史宗《咏怀诗》)清·申涵光也说:“人能清心寡欲,无暴怒,无过思,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荆园小语》)否则,过度忧思则会损寿。

法国作家大仲马曾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织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下联的“豁达”,即指胸襟开阔,豪爽大方。意思是说,一个人经常保持轻松愉悦的情志,豁达大度的胸襟,乃是摆脱忧思烦恼、通向长寿之境的必由之路。故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旷达的人长寿。”

劝人少思虑、淡忧愁的联语还有:

欲寡精神爽;

思多血气衰。

(清·周希淘《重订增广》)

忧愁催人老;

心宽出少年。

152.恼怒酿疾病

快乐延寿命

这是一副养生谚语联。

上联说恼怒容易酿成疾病。“何由挽得银河水,净洗群生忿欲心。”(宋·陆游《杂兴》)中国历代养生家无不意识到恼怒对健康长寿的危害,因而戒怒也就成了历代养生家的共识。清康熙年间大臣张英曾有一首“戒怒”诗,诗曰:

何者损灵府,盛怒为其端。

目张可决眦,发上可冲冠。

蓬勃满胸臆,暴烈催肺肝。

嗟此方寸地,气血如澜翻。

柔肠走车轮,雷电相击抟。

於物了无害,清虚先自残。

(《拟古》之七)

诗人痛述了恼怒的种种危害和表现:损灵府(损害思维器官)、摧肺肝(伤肺伤肝),目张决眦(圆睁两眼怒视对方),发上冲冠(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胸胁胀满。可叹人的灵府,气血澜翻,柔肠百转,雷电相击搏。总之,恼怒“于物了无害,清虚(此指心境)先自残。”《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恼怒特别是暴怒可导致高血压、胃溃疡、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等。故清·曾国藩强调:“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求阙斋日记·问学·八本堂》)。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劝诫:

为了健康,请勿激动;

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下联则讲快乐使人长寿。宋代享寿92岁的诗人龚明之在《期颐堂并序》中写道:

不服丹砂不茹芝,老来四体未全衰。

有人问我期颐法,一味胸中爱坦夷。

龚氏的期颐法启示我们:在养生保健活动中,尤要注意心理养生,保持心理的平静、坦荡、快乐,就能寿登遐龄。如何自寻其乐呢?其实“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说明快乐是一种心境,一种感受与体验,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一个人能有一个好心情,牢记“快乐使人长寿”的理念,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那他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153.人有悲欢头易白

山无古今色长青

选自宋·胡舜陟《句》。《全宋诗》册27,页17853.

上联谓人有过悲狂喜的情志活动就容易衰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七情太过,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促进衰老。《素问·举痛论》指出:“悲则气消”“悲伤肺”。同样,在一般情况下,“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即心气舒缓和达。正常的喜乐,能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狂喜极乐则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故“喜伤心”。并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就是说,人有悲欢不仅头易白,如果悲喜不节,还可能危及生命。如何掌握其中的度呢?圣哲先贤的教言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这里所谓“中节”,就是要避免“太过”或“不及”,以保持中和状态。《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和喜怒”的原则《灵枢·本神》)。元代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根据中庸之道提出了心理保养方法,指出:“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饮膳正要·前言》)有医林状元之誉的明代御医龚廷贤在《延年良箴》中则写得更通俗:“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这样“守中和”,“和喜怒”,“勿过情”,庶几会使头缓白或少白。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山无古今。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松柏青青,不受令于霜雪。”(唐·张说《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故“山色不随春老”(宋·王之道《桃园忆故人》)。“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宋·王安石《游钟山》)。还因为它的自然属性具有永恒性,“山色不随兴废去,水声长逐古今来。”(金·施宜生《钱王战台》)正因为“山无古今色长青”,所以,爱山、颂山、与山和谐相处成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永恒主题。孔子早就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宋·李清照咏颂:“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词)年逾八十的宋末诗僧释文珦在《居山乐》中写道:

居山乐无涯,三径富松菊。

山体静吾心,山光悦吾目。

春来山蕨肥,秋后山田熟。

未必王候家,有吾清净福。

(《全宋诗》册63,页39526)

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环境养生的理念。

154.慎避六淫疾患少

善调七情年命长

人体致病有多方面的因素,外感病因有六淫、疫痨之邪;内伤病因有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而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则是人们致病的最主要原因。人要祛病延年,就必须慎避六淫,善调七情。

所谓“六淫”,简而言之,就是反常的“六气”。六气是指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时与六气有规律的变化,不会导致人体发病,但如气候变化异常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热),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成为致病因素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有太过,浸淫之意,泛指反常。“六淫”多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因此,对于四时不正之气,六淫疫痨之邪,必须慎重防御,以免外邪的侵入。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东晋·葛洪也指出:“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致和之常制。”古代养生家认为,顺应自然,起居有常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古人根据四时天气,对顺时摄养提出了“八防”:“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更防非节之暖而致冬温。”(明·汪绮石《理虚元鉴·知防》)明末医家潘楫则进一步指出:“一切行住坐卧,早起晚息间,谨而慎之,勿使风寒暑热湿之邪,乘虚侵袭。而病中尤当防备,要令我城坚固,莫教围寇益兵。”(《医灯续焰·尊生十二鉴》)

所谓“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让人生显得七彩缤纷。但若七情太过,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称为“五志”。七情致病与六淫主要从肌表及口鼻侵入人体不同,而是直接伤及脏腑,不同的情志刺激,伤及不同的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善调七情,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就成为心理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明末医家汪绮石说:“五志七情之病,非药石所能疗,亦非眷属所能解,必病者自爱其不再来之身,而自讼自克,自悟自解,然后医者得以尽其长,眷属得以尽其力也。”(《理虚元鉴·知节》)如何协调七情呢?历代养生家多有论述,概括起来有:①节制法。防止七情过激,保持心理平衡。清·李渔曾说:“心和则百体皆和。”对于情志活动则要掌握它的“度”:“哀不致伤,乐不致淫,怒不至于欲触,忧不至于欲绝。”(《闲情偶寄·颐养部》)②疏泄法。即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③转移法,即移情易性。清代医家吴尚先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理瀹骈文》)④以情胜情法(或“人事疗法”)。根据《黄帝内经》“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阴阳应象大论》)的观点,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进一步指出:“怒伤,以忧胜之,以悲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总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论,在心理保健上有着重要意义。

下联也讲了辩证调摄七情的作用:

六欲七情辨证调理胜似灵丹妙药;

五谷百菜花样翻新强于美味珍馐。

155.益寿应止雷霆怒

求健须息霹雳火

这是一副劝人戒怒的联语。

上联的“雷霆怒”,是对帝王或尊者的暴怒的敬称。《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下联的“霹雳火”,比喻性情暴躁。“雷霆怒”、“霹雳火”都是对发怒或暴怒的形象比喻,说暴怒如震雷,如雷电轰击来势迅猛。人的血肉之躯怎经受得了雷霆怒、霹雳火的轰击?故东晋道家许逊作了《戒怒歌》:

君不见,

大怒冲天贯斗牛,擎拳嚼齿怒双眸。

兵戈水火亦不畏,暗伤性命君知否?

又不见,

楚霸王、周公瑾,疋马乌江空自刎。

只因一气殒天年,空使英雄千载忿。

劝时人,须戒性,纵使闹中还取静。

假若一怒不亡躯,亦至血衰生百病。

耳欲聋,又伤眼,谁知怒气伤肝胆?

血气方刚宜慎之,莫待临危悔时晚。

这首《戒怒歌》以历史人物动怒伤身殒命的实例,说明大怒之危害及戒怒的极端重要性。

怒为七情之一,恼怒过度可引起脏腑气血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怒伤肝”。肝藏血,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故“郁怒则肝火内炽而灼血;大怒则肝火上升而吐血。”(清·唐笠山《吴医汇讲·汪赞功虚劳论》)所以,戒怒,乃养生之第一要。

“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宋·朱熹《近思录·为学类》)。如何止息雷震怒、霹雳火呢?第一、“克己可以制怒”(宋·朱熹《近思录·克己类》)。加强自身修养,陶冶博大胸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这是心理治本法。第二,“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清·申涵光《荆园进语》)。林则徐曾给自己题匾书“制怒”二字为戒。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也曾提示:“当你暴怒的时候,在开口之前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十圈,这样怒气就减了一半。”一个平时有涵养人,即使面对负性生活事件也能够心地坦然,善于用理智的缰绳驾驭情感的野马。第三,“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管子·心术下》,此即制怒的转移法和升华法。第四,事后自省。清人魏禧曾说:人于横逆来时,愤怒如火,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觉怒燥火,涣然冰消。乃知自省二字,真是省事、养气,讨便宜,求快乐最上法门。(《日录里言》)可见,戒怒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大课题。

156.不作风波于世上

自无冰炭到胸中

选自宋·邵雍《安乐窝中自贻》(《全宋诗》册7,页4527.)诗的颔联。明人陈继儒也集录于《小窗幽记》,清·王文治曾集该诗和李白《山中问答》诗句为联:“不作风波于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题于四川乐山乌尤寺。

联中的“风波”,比喻纠纷或乱子。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冰炭”:指冰块和炭火。比喻性质相反,不能相容。或喻矛盾冲突。晋·陶潜《杂诗》之四:“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唐·白居易《读道德经》诗亦有“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此联意在劝诫世人乐善好义,不作恶兴灾。只要不卷入尘世的纠纷与争斗,不制造乱子,不为贪欲、权欲所驱使,作出贪赃枉法的亏心事,就自然没有寒冷如冰或炙热如火的矛盾冲突的情绪到胸中,保持心境的平静和心理和谐。

如何实现心理的平静与和谐呢?清人石成金《传家宝》中有一副联语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作风浪于世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无冰炭在胸中。”这就是说,要实现心理平静与和谐,就要淡泊名利,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仁爱之心,有反求诸己的律己精神,更要学会面对现实,善于调控情绪。在愤怒时懂得制怒、宽容;过喜时懂得收敛、抑制;悲伤时懂得转移、升华;忧愁时懂得释放、自解;焦虑时懂得宽舒、消遣;惊恐时懂得镇静、沉着。这就是古人说的“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悦)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这就是董仲舒提出的“返以中和”的心理调谐原则。如此,则会心境平静与和谐,“自无冰炭到胸中”。

与此联内容相同或近似的联语还有:

不作风波于世上;

自无毁誉到胸中。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

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

世路风波,慎行谨言,庶几济川舟楫;

人情险峻,平心和气,方得阅历坦途。

(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157.事到临头,三思最妙

怒从心起,暂忍为高

这是一副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谚语联。安徽黄山市黟县古联也有:

事临头三思为妙;

怒上心一忍最高。

上联的“三思”,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即季文子对每件事总是考虑多次才行动。上联即化用此语,是说每面临一件事,都要三思而行,避免考虑不周而盲目行动,带来不良后果。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如不理智克制,就可能做出愚蠢或无法挽回的事来。故下联提醒:怒从心起,暂忍为高。当然,对于“怒”也要作具体分析,怒可使人刚勇,但怒盛则伤肝。诚如宋·朱熹所言:“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朱子语类》卷十三)对于有损健康的一时作为感情冲动的血气之怒,显然应以忍为高,善于做自己的“情绪管理师”,保持心境平和。如清人石成金《忍耐歌》所言:

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二字真奇宝。

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

身家由此败,性命多难保。

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传家宝》第一集)

清道光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的阎敬铭,因诸阉嫉其持正,被诬陷罢官,大病之后,悟出了一首“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将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的确,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康德语)

当然,事物是复杂的,人们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在对人对事上注意克制和忍耐,对于修身养性总是有益的。所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稍忍须臾是压制恼怒的最好办法。”

清人刘韫良另有两副劝忍劝慎行的联语,也值得记取:

境处万难须强忍;

事逢两可要深思。

气虽难忍宜坚忍;

事或当行莫妄行。

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中也有一联与此联内容相近:

怒中言,发之速,悔之迟,可思可省;

世间财,得则难,用则易,宜俭宜勤。

158.当盛怒时,少缓须臾,俟心气和平,省却无穷烦恼

处极难事,静思原委,待精神贯注,自然有个权衡

此联虽是旧时的诫官联,但对今人修养心性、处事为人不无益处。

古人云:“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明·钱琦《钱子测语·规世》)上联谓大怒时,容易激动,失去理智,这时应稍缓片刻,等到心气平和后,再理顺情绪,这样才会避免错误,省却无穷痛苦烦恼。这是因为人的喜怒哀惧等情志活动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时也影响对是非的判断和人际关系的亲疏。如宋代理学家邵雍在《人贵有精神吟》所言:

怒以是为非,喜以非为是。

怒是善人疏(疏远),喜是小人比(紧靠)。

败国与亡家,鲜有不由此。

所以在大怒和狂喜时,千万不能失去理智,以致“是非随怒喜”。那么,盛怒时,应如何是好呢?一是要“少缓须臾”。元代养生家李鹏飞有一首叙述大怒伤人和如何解怒的诗:

怒气剧炎火,焚来徒自伤。

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三元延寿参赞书》)

他劝诫人们争执发怒时切莫逞气使意较出一个你短我长,应主动避开,静待事过,“冷”处理问题。二是“俟心气和平”。“俟”,就是等待。“心气和平”,就是心平气和,不急躁,不生气。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荆公与先生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上联的“少缓须臾,俟心气和平”与李氏的“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失为解怒的妙法。果能如此,自然会省却无穷烦恼。

同样,下联是说处理大事、难事,也不能匆忙作出决断,要“静思原委”,弄清来龙去脉,然后“全神贯注”,权衡损益轻重,自然有个法度。

宋·陈抟有副谈喜怒笑骂的对联,同样发人深思:

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

笑骂不慎是非,知交断绝。

(宋·陈抟《心相编》)

159.怒气伏宽,用宽自然少怒

劳心喜逸,处逸慎勿忘劳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上联的“怒气”,指愤怒的情绪。“伏”,通服,指佩服、服气,或指降服、屈服、服从。“宽”,指宽厚,度量宽宏。宋·晁说之《晁氏客语》:“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明·宋熏辑《古今药石·薛文清公要语外篇》)上联意谓愤怒的情绪能被宽阔的胸怀所降服,如能待人宽厚、气量大、能容人,自然就会少怒。因为生气往往是不合心意、想象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人生气时,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是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诱因之一,还可能诱发其他一些疾病。因此清代养生家曹庭栋说:“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养生随笔·燕居》)

发怒几乎人人难免,怎样才能少怒和制怒呢?“用宽自然少怒”。所谓用“宽”,首先是要心宽。2000年3月22日《北京晚报》登有一篇《宽心谣》可资借鉴: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退休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选,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内孙外孙同待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其次是怒上心头要善于“宽怀自解”。宋人胡澹庵《颐人奇谈》收录的一首《西江月》很有意味:“不忍一时有祸,三思百岁无妨。宽怀自解是良方,忿怒伤心染恙。凡是从容修省,何须急躁猖狂。有涵有养寿延长,稳纳一生福量。”

下联的“劳心”,指动脑筋、费心思。“逸”,即安闲,安乐。意谓劳心的人喜欢安闲,“心逸,则日休(欢乐)也。”(清·曹庭栋《养生随笔·省心》)但劳逸要结合,劳苦与安逸要适度,如果“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孔子家语·五仪解》)下联提醒人们:劳心者固然喜逸、要逸,但处逸忘劳或劳逸过度都是不利于健康的。

《传家宝·联瑾》中另有一副联语,可一并品味:

怒即火,气即薪,火发添薪难熄;

争如冰,让如日,冰坚遇日当融。

160.破除烦恼,便登极乐世界

断绝淫欲,即入长生法门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快乐联瑾》。

这是一副劝人除烦恼、节情欲的养生联。上联的“烦恼”,系由一些细小而复杂的原因所引起的一种苦闷心境。也指佛教语中的迷惑不觉。《大智度论》卷七:“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主要有根本烦恼(包括贪、瞋、痴、慢、疑、恶等六惑)和随烦恼(包括忿、恨、恼、嫉等二十惑)。佛教认为烦恼是造成“苦”的直接根源。所谓“极乐世界”,泛指幸福美好的境界。在佛经中系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俗称西天。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里就可获得一切欢乐,摆脱人间一切苦恼。对此元·李翀《日闻录》说得清楚:“佛书言十万亿国之西有极乐世界,犹道之言海上有三神山也。”诚然“西天”的极乐世界是虚幻的,但追求人间的幸福美好境界则是可能的。而破除烦恼,就能获得心灵的安宁。清养生家徐文弼说:“烦恼乃伐命之斧斤,人当于难制处用功。(《寿世传真》)如何破烦恼呢?第一,”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唐·白居易《自觉》二首之二)唐代长寿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六年(811)四、五月间接连痛失57岁的慈母和3岁的爱女,他痛不欲生。”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极度的悲痛忧愁,曾严重地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但他自觉用理智控制感情,”莫让忧愁伤身体,常教欢乐促健康。“第二,”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明·袾宏《座右诗》)即理解知足常乐的人生哲理,烦恼便可立时消除。明·陈荩也说:“随缘好,随缘好,随缘知足无烦恼。夜喜高云共片心,日爱春眠不觉晓。”(《修慝余编》)能知足常乐,内心和谐,就步入了心灵的极乐世界。

下联的“淫欲”,指淫荡的欲望。宋·朱熹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论语集注》)“长生法门”,指道家求长生的法术。显然,对于纵欲淫乱,理应断绝。对于正常的夫妻生活,也应“乐而有节”。古人说得好:“房中者……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下联旨在劝导人们,要断绝纵欲淫乱,对正常的夫妻生活也要”得其节宣之和“(《抱朴子内篇·释滞》),这样才能步入长寿之门。即所谓”积精全神,寿考弥长。(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保生四要》)。

161.烦恼多,惟有寡言才事少

疾病少,皆因节欲养精多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这是一副劝人寡言节欲的养生联。

俗谚云: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在现实生活中,烦恼几乎人人会有,但产生原因和表现程度各有不同。清·袁枚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随园诗话》卷九)这可能是引起烦恼的一个原因,故上联指出“惟有寡言才事少”(这里的“事少”当指事端少)。其实,寡言不仅会“事少”、烦恼少,而且有利于养神养气,这已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重视。唐·吕洞宾则明确指出:“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转引自清·尤乘《寿世青编·疗心法言》)金代医学家李杲尤为重视“省言以养气”,并写了《省言箴》,强调“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切宜省言而己。”(《脾胃论》卷下)元·忽思慧在《饮膳正要·养生避忌》中则提出“常默元气不伤”的见解。到明清,寡言语以养气,已成为养生家、医家的共识,并把它视为“却病良方”。(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二)清代名医程国彭在《医中百误歌》中说:“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医学心悟》)因为,“气”是人的生命之根。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的精、气、神“三宝”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宋·陈直;元·邹铉《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节欲”是养生健体的又一重要课题。所谓“节欲”,包括节制口腹之欲、名利之欲和两性之欲。下联说,有些人之所以“疾病少,皆因节欲养精多”,显然,这里是指节制两性之欲。节欲养精,这是我们的先民积累的却病延年的宝贵经验。南朝·梁·陶弘景说:“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养性延命录·教诫篇》)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去。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一》)清人周振武也说:“善养诸身者,谨身节欲,爱惜元阳,非独养肾,亦所以保护脏腑也。”(《人身通考·运用部》)

石成金在诠释这副联语时说:“寡言节欲,延寿之最妙法。”(《传家宝·联瑾》)这是对联语内容的最好概括。

162.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选自清·蒲松龄《省身语录》和金缨《格言联璧·存养》。

上联的“冲虚”,即恬淡虚静。《旧唐书·高祖纪》:“且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身世”,指人的经历、遭遇,或指地位、名声。清·吴伟业《同孙浣心等过福城观华严会》诗:“不求身世不求年,二六时中小有天。”上联是说,培养恬淡虚静的品格,视富贵、声名为身外之物,在幽雅的环境过着宁静的生活,这便是达人立身处世的学问。

下联的“省除”,即去掉、免除。“心性”,指性情、性格。“安和”,这里指安详平和,亦指平安、安好。《南史·王僧辩传》“母姓魏氏,性甚安和,善于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下联谓只要去除烦恼,心性就会获得不同寻常的安详平和,而这种内心的和谐平衡,正是心理养生的佳境。如何“省除烦恼”呢?对此,古人有不少支招:明代有个铁脚道人曾在《霞外杂俎》中介绍了一剂“快活无忧散”,其组成为:“除烦恼,断妄想,二味等分研为极细末,用清静汤调服。”“他还郑重地建议,服用者必须先辟出一块闲地,种上花草,养上虫鱼,然后一桌一床,盘腿而坐,闭目调息,或散步庭前吟风弄月,或赏玩字画吟咏古诗,必可神清气爽,快活无忧。”清·石成金有一首《莫恼歌》,也不失为“省除烦恼”的医心方: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

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

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

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

莫要恼,莫要恼,明日阴晴尚难保。

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

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

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

(《养生镜》)

有关“省除烦恼”的联语还有: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

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欲除烦恼须修己;

历尽艰难好作人。

(冯玉祥将军日记中的对联)

163.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

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选自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这是一副劝人淡忧愁,寻乐趣的联语。

人生在世,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往往如影随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元·同恕在《愁诗》中写道:

来时容易去何迟,半在胸中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浓如野外连天草,乱似空中惹地丝。

除却五侯歌管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愁什么呢?如宋代哲学家邵雍所云:人生尽管有许多愁,但归根结底是“人生长有两般愁,愁死愁生未易休。”在生前则愁名愁利,“或向利中穷力取,或于名上尽心求。多思惟恐晚得手,未老已闻先白头。”(《人生长有两般愁》)临死“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宋·陆游《投梁参政》),愁个未完。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指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忄免(烦闷)乱,四肢不举”。说明愁对健康影响极大。怎样消愁解闷呢?还是南宋长寿诗人陆游说得好:

断粞(碎米)作饭终年饱,大布裁衣称意宽。

世上闲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

(《冬夜读史有感》)

像陆游那样,适情知足,把闲愁置诸脑后。上联说:眉上有几分愁,就去看人下棋或浅酌,也不失为消愁解闷的办法之一。世事如棋,又何必为些许小事眉头不展?“酒里遣浮世,书中见古人”。(宋·陆游《纵笔》)在观棋浅酌之中,能使内心的忧愁和焦虑得以宽舒和缓解。“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明·龚居中《红炉点雪》卷之四),有利于健康。

清·何之鼎在《芥子园画谱》的序言中说:“世之所谓怡情悦性者,非一事也。或漱石枕流以为娱,或种竹莳花以自遣……所好各殊,而其为适志则一也。”适度的娱乐能放松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下联谓心中多少乐,就用来种竹浇花。因为种竹可以却俗,浇花赏花可以解闷,净化心灵。种竹浇花既是怡情悦性的高雅活动,又可增加人的生活情趣,还有使人的喜怒哀乐的情志活动处于“中节”状态。如明代医家龚居中所言:“故曰喜则气缓。然缓者,固有徐和畅利之义,但不及太过,皆能致息愆期,而况忧思郁结,宁不滞其气乎?”(《红炉点雪》卷之四)有道是:

消愁祛忧身长健;寡欲无欺心自安。

同类推荐
  • 云阳风情录

    云阳风情录

    云阳被列入国家、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迹有40多处,在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张飞庙、磐石城、彭氏宗祠、千年盐业古镇……遍布全县的文化遗存宛如历史前行中镌刻在岁月间的印痕,成为今天云阳人的骄傲和财富。
  • 历代宦官

    历代宦官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

    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

    乡村文化彰显了乡村淳朴、仁厚的民俗习气,表现出自然而独到的文化品格,在这种文化中既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情结,也有“趋福避祸”的民间信仰;既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朴素道德观,也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良善交往原则;既有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也有充满希望的未来期冀。
  • 历代词赋(下)

    历代词赋(下)

    词,作为一种诗体,可以远溯到隋唐之际,但留传下来的作品极少,到中唐以后作品渐多,到晚唐五代已经成为和诗相并行发展的新诗体。
热门推荐
  • 宠婚来袭:纪少,套路深!

    宠婚来袭:纪少,套路深!

    一朝替嫁,唐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她只想抱住金大腿老公,亲亲抱抱举高高,狠虐仇人,走上人生巅峰!唐软某日爬墙说教:“我老公又穷又丑,脾气不好,人还老,要靠我养!”纪墨白把人抓到怀里:“我穷,还丑?”软娇媚眼神一抛,抱住老公脖子吧唧一口:“老公,都是他们逼我说的,还逼我爬墙!”白莲花勾引动作一僵:“……”真是臭不要脸,勾引纪少!渣男:“……”你撒谎放P!纪墨白笑得危险撩人:“再爬,我打断你的腿!”对于纪墨白这辈子来说,做得最腹黑的事就是娶了心尖儿上的小姑娘,冠上他纪墨白的姓氏!
  • 演义三国之魂牵三国

    演义三国之魂牵三国

    这是一则女主在三国时代遇到诸葛亮并改变未来的故事,她成为了季汉唯一一位女官,帮助诸葛丞相统一天下,一路艰辛,女主有特殊的身份,但是没有金手指,因为那个时间段的故事正在被改变,谁也无法预料后面的凶险......
  • 暗黑无极

    暗黑无极

    小小青芒乍尺寒,龙入汪洋舞狂澜,问君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俏皮公主的冰雪之恋

    俏皮公主的冰雪之恋

    【全文免费】旧书《竹马哥哥带回家》已完结。她高冷,他腹黑她温柔,他阳光她腹黑,他花心当她们跟他们撞在一起时,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席卷而来。从开始的互不相识到相爱相杀,直到一场家族宴会才得知,她们是他们的未婚妻,他们的关心渐渐融化了她们那颗心……【玛丽苏+爽文】可以让你嗨到爆。读者群:1037234948欢迎加入。
  • 剑与机关术

    剑与机关术

    这是一个机关术与武道争辉的世界。不同于欧洲的蒸汽朋克。这里有的,只是繁衍到巅峰的华夏机关术和古武。这里有“摩天机关城”,“机关战舰”,“机关战甲”。也有“御剑飞行”,“修罗恶鬼”。偃术师:操控机关兽实力可毁天灭地。武道修炼者:剑修、体修、魔修……嗯!你以为鲁班只会射击?便要近身锤爆他?抱歉!那鲁班会用小拳拳锤你胸口!注:戴着玄铁拳套,拥有“万斤”巨力的小拳拳!秦天让机关鲁班得以雪耻!枪可射大鸟,拳可爆金刚,短腿踏云飞!秦天偃术与武道同修,带领机关鲁班一路纵横……注:本书内涵、轻松、搞笑、羞涩的同时主线严谨,欢迎入坑,带您领略不一样不“俗套”的机关术与武道的世界。
  • 总裁的恋人

    总裁的恋人

    她以为他只是个美丽的过客,孰料第二天他竟是她要采访的对象。她说‘在我景以琼的人生里,没有爱情’于是她成了他名义上的女朋友没有爱情,并不代表心里就没有爱啊,只不过是没有遇到真正爱的人,何来爱情呢?他恶意警告她不准爱上他,他一次次的拒她于门外,却又一次次的纠缠不清。看着心爱的女人结了婚,他弃她如敝帚,而她的心破了个大洞。望着她在别人面前,笑魇如花,好象他们之间的事,不曾在她心里留下任何痕迹。望着她渐渐凸起的小腹,他的心,痛得窒息,她幸福的靠在男人的怀里,那粲然的笑颜,映在他的眼里,火辣辣的灼痛她要成为别人的新娘子,而他的身边也有了另一个女子……
  • 精灵之我成了超梦

    精灵之我成了超梦

    (精灵宝可梦,宠物小精灵,口袋妖怪,神奇宝贝同人文;略黑暗,不喜下本再见)正逢人类第四世纪的尽头,灭世之神,开始苏醒,末日之兆,也已出现。而宁恩就在这紧要关头,来到了这个无数神奇宝贝所赖以生存的未知的庞大星球,更化身为记忆中独一无二的最强神兽——超梦。命运的启示,让作为超梦的宁恩,寻向那背负拯救世界重责的十名传承者。于是,宁恩承载着创世之神的意志,开启了寻找并培养十个人类救世主去抵抗可怕末日的艰难任务。(原创剧情,无女主,不会被收服也不会变回人。)
  • 余生皆少了一个你

    余生皆少了一个你

    所有人都和我说,他死了。可是我偏偏要找到他,无论天涯海角,哪怕只是找到他的墓碑。
  • 风之幻想

    风之幻想

    命运也许一开始就决定了,但人的命运时刻在变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