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06800000009

第9章 释智果《心成颂》新探

隋释智果所著《心成颂》,最早见于晚唐韦续《墨薮》,但文字与今本有异(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谓此篇最早见于(宋)苏霖《书法钩玄》,非是)。本篇在中国书法理论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特殊价值,当今治隋唐书史者,却极少措意于此。前述王氏之书及萧元《书法美学史》,学界推为价值相对较高的书法理论史著述,其实,二人于此篇所作阐发,亦甚为粗疏。有鉴于此,笔者取证史籍,略述所得,以期抛砖引玉。

(一)《心成颂》注文辨伪

传世《心成颂》,正文之外,每句均有注解。细读之,深觉其文鄙理疏,意乖言拙,一如狗尾续貂,与正文极不相侔。今取篇中内证,引为两个问题,以见此注绝非智果亲撰。

1.智果与欧虞的辈份问题

张怀瓘《书断》:“永兴寺僧智果,会稽人也,炀帝甚喜之。……尝谓永师云:‘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又,“永兴寺僧智永,会稽人,师远祖逸少。”是知二僧同乡、同辈且同居一寺,以炀帝永、果并称而论,二僧年岁当相去不远。唐李嗣真《书后品》:“陆学士受于虞秘监,虞秘监受于永禅师。”卢携《临池诀》:“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是又知虞世南曾为智永弟子。因此,僧智果高欧、虞一辈,殆无可疑(虞世南小欧阳询仅一岁)。然而,《心成颂》“繁则减除”及“分如抵背”二句注文却援引欧、虞书法以为例证。此举大觉蹊跷!笔者以为,智果断不至援引晚辈书家之作品以润色其文。退一步说,即使智果、虞世南、欧阳询三人同辈,此事亦不可能。其一,考诸书史,陈、隋之际,欧、虞书名远远不如永、果二僧。其二,《心成颂》注文称引前代书家,仅取张芝、钟繇、王羲之三人,智果以欧、虞时辈与三“圣”并列,于理不通。

2.注文本身的错误

“颂”为有韵文体,它与“箴”“铭”“诔”“赞”一样,皆起源于三代以上。故后世作者为此体,亦力追简奥高古。《心成颂》之有注,原因正在于此。然而,细审其注,除某些常识性错误之外,竟亦有大乖正文本意者,——注文如为智果亲撰,岂能容有此等荒唐之事?试举例如下:

(A)《心成颂》“繁则减除”句下注云:“张(芝)书‘盛’字,改从‘血’从‘皿’也。”按《说文》:“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从‘皿’,‘成’声。”此为蒙童“六书”常识,智果书学名家,谅不至望文而生他训。此注之贻讥后世,见(宋)苏霖《书法钩玄》卷一,宋无名氏于该条下批云:“盛本从皿”。

(B)《心成颂》“潜虚半腹”句下注云:“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用’‘见’‘冈’‘月’字是。”按,此注从张怀瓘《玉堂禁经·裹结法》“左实右虚”条敷衍而来,大乖“潜虚半腹”四字意旨。其一,“远近均匀,递相覆盖”,与“潜虚半腹”所论了不相涉。其二,“用”“见”“冈”“月”等字例与“远近均匀,递相覆盖”云云,更成马牛之风。对此,历代学者均未曾提出异议,殊觉遗憾。兹略加笺释。

欲求“潜虚半腹”正解,当取上句“峻拔一角”并观。笔者以为,“峻拔一角”乃是就全封闭结构的汉字立论,如“圆”“国”“囿”之类,四角俱全,为免板滞,其右上角须略微向上突出,“峻拔”殆即指此。“角”意指外廓之右上部。显然,“潜虚半腹”则是就非封闭结构的汉字立论,如“周”“用”“罔”“同”之类,底边敞开,为求美观,其下半部须自然留出空白,不可使框内点画过于低坠,“潜虚”殆即指此。“腹”意指内廓之下半部。如此,“潜虚半腹”云云,字字皆有着落,与上句“峻拔一角”所成对偶,亦浑然天成,直不容更易分毫。

综上所述,《心成颂》注文,信非智果亲撰。宋元以降,似仅清严可钧一人曾致疑于此,惜严氏亦语焉不详,故略作辨证如上。

(二)《心成颂》注文断代

排次载籍,笔者发现,《心成颂》注文与张怀瓘《玉堂禁经》有着非同寻常的微妙关系,二者之间,颇多待发之覆:

1.体例雷同

《玉堂禁经·裹结法》遍举字例以说明书法间架结构规律,《心成颂》注文体例与此完全相同。

2.观念相似

(1)《禁经·裹结法》:“夫言促左展右者。‘尚’‘势’‘常’‘宣’‘寡’等字是也。”按《心成颂》“回展右肩”注与此略同。

(2)《禁经·裹结法》:“夫言抑左升右者,‘图’‘国’‘圆’等字也是。”按,《心成颂》“峻拔一角”注与此略同。

(3)《禁经·裹结法》:“夫言实左虚右者,‘月’‘周’‘用’等字是也,”按,《心成颂》“潜虚半腹”注与此略同。

(4)《禁经·策变异势》:二,此名递相显异,法以上背笔而仰策,下紧趯而覆收,按《心成颂》“隔仰隔覆”注与此略同。

3.字例互见

《玉堂禁经·裹结法》共列举字例34个,其中,30%亦见于《心成颂》注。更有甚者,这些互见的字例,竟集中出现在“回展右肩”、“峻拔一角”、“潜虚半腹”等观念、行文与《玉堂禁经》极为相似的三句注文之中。

要之,《心成颂》注与《玉堂禁经》在体例、观念、字例、行文等方面甚多雷同,故二者之间实有抄袭隐情。不言而喻,倘若能确定其中之底本,则《颂》注之断代、系年将有迹可寻。

笔者以为,张怀瓘《玉堂禁经》不当蒙抄袭之冤,试略作说明。

众所周知,张氏为唐代书论名家,书法理论著述之宏富,千余年间,首屈一指。张氏自视甚高,其《文字论》借褚思光之语自诩云:“《书断》三卷,实为绝妙。犹蓬山沧海,吐纳风云,禽兽鱼龙,于何不有?见者莫不心醉,后学得渔猎其中,实不朽之盛事也。”张氏自评其书艺,亦颇为矜许。《文字论》云:“夫钟王真行,一古一今,各有自然天骨,犹千里之迹,邈不可追。今之自量,可以比于虞、褚而已……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数百年内,方拟独步其间。”

平心而论,天宝年间,张怀瓘兄弟能同班供奉翰林,其书学造诣,实在未可低估。张氏《评书药石论》云:“陛下亦以臣知于书也,……天听低回,旁罗草泽,擢臣于翰林。”按,张氏出生卑贱,玄宗皇帝声色犬马之余,对其青眼有加,正是因为张氏兄弟于书道确有过人之长。

前已论及,《心成颂》注文,鄙陋低俗,以张氏高自标许的个人禀性及供奉翰林的学术身份而论,其撰著立言,断不至取法乎下,剽窃此等不入流之作。非此即彼,《心成颂》注文抄袭《玉堂禁经》,实已毋庸置疑。

《玉堂禁经》称引唐代书家,止于张旭,是知其成书时间当在玄宗天宝以后。《心成颂》注既然抄袭此书,其断代上限,当以此为准。换言之,此注最早不得早于盛唐。

复次,《心成颂》注文,首见于宋陈思《书苑菁华》。稍后,苏霖《书法钩玄》亦有辑录。《菁华》问世于南宋理宗前后,上距天宝,尚有数百年之遥,以此为《颂》注断代,太过宽泛。有鉴于此,兹复取唐人韦续《墨薮》,用资参校。《墨薮》书虽不伪,然因其杂纂旧文,断章取义,后人多有訾议。故笔者之说,实不过一家之言而已。

按,《墨薮》合王僧虔《笔意赞》、智果《心成颂》为一篇,名曰《书诀》。其中,《心成颂》只有正文,不见注解。笔者以为,此即韦氏所见《心成颂》原貌。《墨薮》有晚唐吕总《书品优劣》一篇,又,该书《唐朝书法第二十一》记云:“文宗开成三年,以谏议大夫柳公权为工部侍郎,依前翰林侍书。”是知《墨薮》成书必在唐末,质言之,《心成颂》至唐末仍未有注。

朱长文《续书断》云:“下至于五代,天下罹兵革之忧,不遑笔札。”确实,唐末五代,丧乱弘多,书教式微,且历纪不过百年,值此刀兵之世,恐无人有暇为《心成颂》作注。下及两宋,作伪之风日炽,——传世技法名篇《三十六法》,托名欧阳询,即为其例,《佩文斋书画谱》题此篇云:“诸本都附欧阳询后,今考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及学欧书者等语,必非唐人所撰。”因此,就一时风习而论,《心成颂》注文,极有可能为宋代闾里书师据《玉堂禁经》附益而成。幸博雅君子,有以教之。

(三)清人误读《心成颂》

准确理解《心成颂》原文,是探究其理论意义的前提。旧注之误以及宋无名氏之歧见,已并见于(宋)苏霖《书法钩玄》卷一,此不赘。兹拈取一例,以见清人误读《心成颂》,竟亦有走火入魔者。包世臣《艺舟双楫·记两棒师语》:“仲虞出其说《心成颂》文,谓此乃传立书之法。拔镫止宜于坐书,至长幅大字,不得不立书者,则其法著于《心成颂》,而注家误会于其言执笔安足者,皆以字体划形说之。盖立书长幅,必不能用左手称翼如之势以平其气,是以右半腹必贴几,右腹贴几,则左半腹侧离几,左足舒而往后,则气不至偏右而上浮,故言‘长舒左足,潜虚半腹’也。右手斜伸,如一角向前者,则右肩必展,故言‘回展右肩,峻拔一角’也。”按,此说甚迂。《心成颂》“肩”“足”“角”“腹”以及后文“背”“目”云云,皆是以物象喻书体,清人望文生义,以“喻体”等同“本体”,缘木求鱼,令人喷饭!众所周知,唐以前本无高脚桌椅,纸幅亦不过尺余,“立书长幅”岂能如清代之随处可见?按照此一逻辑,谓《心成颂》所传之法为据石书丹、为垩墙题壁、为引车卖浆、为坦腹东床,又有何不可?

所以,必须强调:《心成颂》前十六句论单字间架结构,末二句兼及章法,此绝对不容置疑。否则,一切讨论,都将沦于徒劳。旧注虽鄙俚多误,仍属微观问题,其宏观理解,尚未背离正文原意,足供后人采择。

(四)《心成颂》非专论楷书技法

近世学人,谓《心成颂》专论楷书技法,众口铄金,几成“定谳”。笔者反复玩阅原文,深觉此说不妥,试略作商榷。

其一,从文字学角度看,钟繇以后,楷书始广为应用,至晚唐柳公权,楷书技法方臻于极致。换言之,由钟繇到智果,此三四百年之间,楷书技法仍处于积累、发展及探索时期。隋代,楷书虽已见诸铭石,然日常所用尺牍,却由行草、行书、行楷统辖。其面目当与王羲之《兰亭序》、《二谢帖》、智果《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等完全相同。是知《心成颂》原意,本以行草、行书、行楷等尺牍书体浑而言之,诚非仅仅以正楷立论。

其二,考《心成颂》注,其于正文章句解读虽讹误丛出,然此注非仅仅以楷书一体为据,亦为事实:

A、“繁则减除”句注云:“张(芝)书‘盛’字,改从‘血’从‘皿’也。”前已论及,此注有悖小学常识,不当为之讳言。然而,注者称引张芝作品,却大可玩味。众所周知,张芝为汉代草书名家,后世有“草圣”之誉。然张芝作品流传于唐宋,无论真伪,要亦不出章草、今草二体,盖汉世尚未出现楷书。是知此注所引张书“盛”字,不是章草,就是今草。

B、“合如对目”句注云:“谓逢也。‘八’字、‘州’字皆须潜相瞩视。”按,“州”字楷书、行楷、行书、行草的体势变化较多,注者所引,究为何种面目,已不得而知,此略而不论。至于该注所引“八”字,寥寥两画,其分合之势,甚易坐实。稍具书法常识即知,“八”字作草书、行楷二体,其左右两画,可“分”可“合”,较为自由;然要以“合”者居多;“八”如作正楷,则只有“分”之一途!注者既然选用“八”字解说“合如对目”句,其所用形体,必非正楷无疑。所谓“逢也”、“潜相瞩视”云云,意即指此。

(五)《心成颂》的理论意义

比较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萧元《书法美学史》,王氏论《心成颂》,仅止乎章句解读,于该篇之理论意义,几无所得;萧氏章句解读虽有误,然其人博涉中西,且专治文艺理论,故宏观见识较王氏高出许多。惜其语焉不详,只有如下数行,可资借鉴:

《心成颂》第一次把书法艺术作为一个具有自我生存、自我转换规律的语言系统,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并从审美的角度对汉字的结构作了纯形式分析。其中并没有中国传统象征思维的浮艳词藻和离奇想象,没有宗法社会牵强附会的伦理说教,概念明确,思想清晰,是书法美学理论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智果对汉字造型结构的分析,成了唐人‘尚法’的先声。

按,萧氏此说,独具史家慧眼,亦颇能切中肯綮。遗憾的是,萧氏无力辨伪,致以将《心成颂》正文与注解混为一谈,薰莸同器尚懵然不知。

今论《心成颂》,当剔除旧注,单取正文。

1.技法论的元祖

自两汉迄于六朝,中国书法理论处于其萌芽、自觉时期,然著述流布,业已洋洋可观。其中,书史观、书家论、书体论、风格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器用论均不乏名手名作。然而,涉及形式问题的“技法论”则尚未出现(蔡邕《九势》、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笔势论》皆出于伪托,此不论)。为便于讨论,兹对隋以前主要书论著作略作分类,某些篇章,兼涉数类,则取其主要趋向。

由此可见,“书势”及鉴赏品藻构成了汉魏六朝书论体系的骨架。其审美思想,倚重以物象喻书,强调整体观照。此固为时代特色,然这一“形而上”的思维模式,亦注定难以深入到微观的技法层面。换言之,汉魏六朝书论尚无力进行纯粹的“形式分析”。在这一意义上,《心成颂》可许为中国书法“技法论”的元祖。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历史发展进程而孤立存在。《心成颂》与前代书论的渊源关系,仍有线索可寻。笔者认为,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与《心成颂》颇有气息相通之处。《十二意》云:“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按,《心成颂》“繁则减除”“疏当补续”二句命意与之近同。细审《十二意》“均”“密”“巧”“称”诸条论旨,其于《心成颁》正文之中,亦有变相表述。

然而,必须说明,《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所涉及的形式问题,还只是简单朴素的“形式欣赏”。换言之,梁武帝尚未具备纯粹“形式分析”的自觉。笔者作出这一论断,是基于如下事实:《观钟繇十二意》在“平”“直”“均”“密”十二“意”之后,尚有大段文字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人优劣。笔者认为,梁武帝撰作此篇,其目的在于以万乘之尊,抑王扬钟以矫正日下之世风,而绝不仅仅是陶陶然的书艺赏悦。陶弘景《与梁帝武论书启》堪为力证,《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元常继以齐代,名实脱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按,钟元常、王献之二家书法,一古一今,六朝即有定评。古“质”而今“妍”,齐梁时期,世人竞学献之而弃元常如敝履,与今日“流行书风”的泛滥毫无二致。齐梁书风时尚与齐梁文风之浮艳轻靡,实可相互发明。人心不古,世风浇漓,作为统治者,当然深知这一文化现象所潜藏的危机。梁武帝抑王扬钟,盖取意于此,单纯视之为书法的形式分析,未免肤浅。又,陶弘景最善揣摩迎合梁武帝旨意,故《与梁武帝论书启》直可等同萧衍心腹中语。《启》云:“伏览前书(按,指梁武帝答陶弘景书),……一言以蔽,便觉书情顿极,使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若非圣证品析,恐爱附近习之风,永遂沦迷矣。……斯理既明,诸画虎之徒,当日就辍笔,反古归真,方弘盛世。”看来,陶弘景倒是深刻领会了梁武的政治意图,所以维护奉承,极为得体。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蕴涵的“形式分析”因子虽只是吉光片羽,但它至少表明:齐梁时代,书家对书“势”的关注,已越来越趋于精微。准确、具体、实用,业已成为书法实践对书法理论的客观要求。不言而喻,魏晋以来,那种“引征迂远,比况奇巧”的书法审美观念(丛文俊先生称之为“形象喻知法”),已不复一枝独秀了。

复次,智果对梁武帝书论甚为熟悉,他曾手书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古今书人优劣评》是否赖智果手书传世,尚有待研究。)《心成颂》继承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形式分析”的积极因子,并将这一审美观念从欣赏层面扩展到了创作层面。《心成颂》的问世,标志着中古书论的“形而上”精神,业已趋于委顿。

2.《心成颂》的理论品格

就理论阐释的观念传承而言,《心成颂》当然也不可能与前代书论绝缘。试从如下两方面略加说明:

其一,智果文中所论,虽完全属于“形而下”的形式问题,然其以“心成”二字名篇,则又是对“形而上”观念的皈依。所谓“心成”,意在强调书道玄妙,必资神遇而难以力求。徒有其“技”,实在不足为训,“技”进乎“道”,方可期于大成。正文与篇名的巨大反差,看似不伦不类,然置诸书法审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观照,则又不足为奇。历代学人,未见有措意于《心成颂》之篇题者,故特为标出。

其二,前已述及,汉魏六朝书论普遍倚重以“物象”喻说书法。“物象”的驱遣虽极为自由,然要以具“生命意味”者为优。因此,人与其他生物之灵异者,往往占据了取譬对象的主流。典型如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实际上,出于民族思维的习惯。在汉魏六朝的书论中,“形象喻知”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智果当然不能游离于这一思维模式之外。换言之,智果虽开创了纯“形式分析”一途,然其“话语”方式,却难以完全割舍传统的“形象喻知”——《心成颂》“肩”“足”“背”“目”诸喻,取“象”虽不复“迂远”“奇巧”,但无疑仍属于“形象喻知”的范畴。

当然,《心成颂》并没有沉湎于“形象”的驱遣而陷于玄之又玄。它的主体确乎是实实在在,精密明晰的书法“技法论”。这种“形而下”的取向,乃是“形式分析”的必然要求。

可以说,《心成颂》特殊的“体”“用”模式,确乎具备了古今兼融、雅俗共赏的理论品格。在中国书法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推陈出新之功,必须予以肯定。

(六)《心成颂》的理论地位

以《心成颂》为界,前此之汉魏六朝,后此之三唐两宋,二阶段的书法审美思想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前者侧重感悟,“形而上”色彩较浓;后者日趋精微,“形而下”色彩加重。《心成颂》所开创的“形式分析”模式,正处于中古书法审美观念“转型”的分水岭上,其理论地位,极为独特。

试比较(梁)庾肩吾《书品》、(唐)张怀瓘《书断》:二者“三品论书”的体例完全相同,但前者“以书系人”(即评论某一书家,并不区别其所擅书体),而后者“以人系书”(即评论某一书体,必然标举不同书家)。这绝不仅仅是书论风格上的“古”“今”之别,实际上,它体现了一种理论阐释观念的发展和转变。换言之,六朝书论从未深入到的那些微观层次,在唐代书论中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典型如《书议》:“草书,伯英第一,叔夜第二,子敬第三,处冲第四,世将第五,仲将第六,士季第七,逸少第八。或问曰:此品之中,诸子岂能悉过于逸少?答曰:人之材能,各有长短。诸子于草,各有性识,精魄超然,神彩射人。逸少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銛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举世莫之能晓,悉以为其真草一概。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衡,于物无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面质。”显然,就同一认知对象而言,六朝书论根本无力作出这种具体而实在的精微辨析。

从“道”到“器”,从“神”到“形”,从“浑朴”到“精微”,从“宏观”到“微观”……一句话,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心成颂》正处于理论阐释观念转换的临界点上!此一特殊地位,焉能不使人顿生字字珠玑之叹。

抑更有可论者,至唐人以书取士,书教空前繁荣,智果所开创的技法论,遂得以发扬光大。有唐三百年,书法技法著述之丰富,后世绝难望其项背。

至此,完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心成颂》奏出了唐人“尚法”的理论先声。

总而言之,《心成颂》的撰著,催生了中古书法理论的“形式分析”模式,这种精密、纯粹的分析理念,对汉魏六朝“形而上”的审美精神而言,既是一种反叛,也是一种扬弃。它对书教的普及与革新,甚为有益。质言之,《心成颂》的问世,标志着魏晋以来,书法这一项颇具雅玩色彩的艺术形式,开始了它的实用化、平民化进程。

同类推荐
  • 传统与文化

    传统与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继承、创新和发展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 北大授课

    北大授课

    本书是作者为北京大学不同系科授课的课堂记录,副题为“中国文化四十七讲”。与一般学术著作不同的是,它由教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堂上北大学生的活跃、机敏、博识、快乐,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可程度,颇具学术测试价值。作者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文化哲学的思维路线作整体引导。此书从初版至今,已几度再版,在海峡两岸受到远远超乎预料的热烈欢迎。
  • 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从选文可见,敦煌、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及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六十多年来持续不衰而后来弥盛;成果踵出,卓见纷呈。既标示了研究者之踊跃以赴,亦呈现出收获之迭积累新。敦煌、阳关、玉门关及丝路通流之盛,去今千年以远,昔时故迹,或隐或没;古人亲见,今多茫然,故后人事须探求。而见仁见智,难免歧异,是以所百颇有异同。
  •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这里,有饱经蚕桑的古迹名胜;这里,流传着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
  • 蝶乡风韵

    蝶乡风韵

    本书以丰富的图文展现了鄞州区高桥镇蕴含的独特人文气质,由二十位鄞州本土作家,从不同的视角打量并记录高桥这块土地,从梁祝故里到名人荟萃,从民间传说到乡土人情,内容丰富翔实,对于了解高桥镇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热门推荐
  • 五行元灵

    五行元灵

    文昊,一个被称为废物的五行之体,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武者的小孩,却莫名的得到所有武者都为之疯狂的五行神玉,并拜一名存在于五行神玉中两万年的灵魂为师,一个废材、一个两万年前孤寂的灵魂、一个世人都想得到的神物,当这种奇异的组合遇到一起,大陆必定会因为他们而颤抖。
  • 万岁的年轻人

    万岁的年轻人

    80年代,小城小镇的小年轻他们的小传奇,
  • 你是我心底白月光

    你是我心底白月光

    欢迎入坑新书《盛世小妖精》,1V1双洁,看西蜀霸王花VS北梁二皇子。————————————【编剧顾晨希VS演员言秉钧】本书为练手之作,矫情狗血玛丽苏。??*友情提示:避雷看官慎入。————————————得了,能避雷的看官也请带着避雷针入场吧。本书亲妈都不忍直视…我何时写了这么矫情狗血的东东?嘤嘤嘤T﹏T
  • 将军的兜里揣了只公主

    将军的兜里揣了只公主

    他是镇国将军的嫡子,却也是个”小可怜“,人人喊打,人人皆可欺。兄弟姊妹:权谦琛就是个没有娘的野孩子,爹爹都不愿意提起这个人!唯唯诺诺的软弱样子真是讨人厌得很!看,让他跪,他还就跪了!将军府下人:今天给六少爷的剩饭剩菜,他又给吃完了!殊不知,边关杀敌百万,大破敌军,一战成名的正是他!敢于皇室抢宝贝小公主的还是他!小公主生来尊贵~有个来自异时空的母后,有个宠妻如命的女儿奴父皇,还有四个宠妹狂魔皇子殿下………………不不不,这还不算完!阴冷的权谦琛:小凰儿,过来,让我rua!权谦琛在黑暗里待了许久,久到记不起自己本来的名字。世界上一切,他只当作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举手投足,便是一场世间事物变革。直到遇到小凰儿……
  • TFBOYS之栀子花盛开了

    TFBOYS之栀子花盛开了

    他和她表白,她答应了,当爱得太深了时,却不知道他父母被仇家撞车祸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去国外避难,永远都不回来,他离开她了,她朝他吼:“王源,我恨你。”;他和她千辛万苦一起了……“其实我是千玺的青梅竹马。”他的邻居跟她说,她找他,他却把她狠狠抛弃了,她潇洒离去,而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个夜晚,两人都在想着彼此……;而他和她,则因为着她小时候在中国的青梅竹马跟她倾诉着,去了酒吧,他就离她而去,在他生病时,她也猛然离去,他挽住她,却还是让她离开了。夏漓陌:“王俊凯,你真狠。”王俊凯:“漓陌,你什么时候回到我身边?”
  • 追爱

    追爱

    花心是苏亦喻的痛恨,有钱是苏亦喻的厌恶,美男?她不稀罕。她想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对自己好的男人,可是因为手机却惹来了一个牛皮糖似的美男、有钱、花心三位一体的极品男人,一个追、一个躲,却终究躲不过命运的安排,躲不过自己的心,躲不过某人死都要追到她的决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笑猫日记之云朵上的学校

    笑猫日记之云朵上的学校

    马小跳的表妹杜真子有一只猫,他会笑。还记得吗?看QQ阅读没有才发的,别质疑我是盗版的,杨红樱阿姨的正版好么?
  • 异世风云录

    异世风云录

    诡异石洞,金龙帝君附体,异世魔法斗气纵横,一篇证道经书,一个地球孤儿,一个异世界,一场风云行。
  • 欢喜冤家:一枝青梅出墙来

    欢喜冤家:一枝青梅出墙来

    新书已发布《绝世神医:误惹腹黑邪王》,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天神大人看着像猫咪一样冲他撒娇的泠薇,暗自叹息,他怎么好像在养女儿?还是一个脾气超臭的坏丫头?哄着她,陪着她,顺着她,照顾她,为了让她消气还得把自己送上,他后悔了,他不该找这么小的丫头!也困惑了,成亲之后,他是相公呢还是父亲呢?泠薇嘿嘿一笑:当然是亲亲相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