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完全站在高昇这一边,但程规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商务印刷局的前期发展,推广文教。
他还告诉高昇,以他对许慎的了解,只要高昇如实相告,真诚相待,许慎肯定很愿意配合高昇,贡献出自己的研究,不必兜圈子,曲意逢迎。
高昇从善如流,直接拜访了许慎,一番话下来,果然提高了许慎的好感度,顺利让他应承下了《六经异义》和字典、词典的事。
最令许慎感兴趣的,就是字典。他对文字的研究纯粹出于兴趣,还没想过,自己积累下来的研究,能编一部字典,为文教推广做贡献。
而且,高昇还给他介绍了拼音、偏旁部首、组词示意等诸多字典编排的方式。
这些思路一打开,许慎就迫不及待起来。不过,在着手字典之前,他还得完成《六经异义》。
与许慎大概谈完,高昇回到了家。
他并没有将许慎招募为门客——想要让许慎为自己出书,提升好感度,说服他就可以了。
招募门客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让别人脱离原本的人生轨迹,选择追随自己,二是用财富值培养对方,快速提升对方的能力。
许慎年事已高,假如能配合自己干活,就没必要让他追随自己,而且他除了书法以外的资质,等级都很高,有一个没有上升空间的Lv.10,学识这块想要再进一步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财富值,又没有下一形态可以晋升,可以说没什么培养价值。
现在,高昇主要将财富值投给了毕昇,希望他尽快钻研出好用的印刷术来。
这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比起高昇熟悉的古代,已经好了很多。
教育、知识,在古典时代,一般属于稀缺资源。有些地方,只有贵族和神职人员能够学习。有的地方,虽然有“有教无类”的理念,但家庭条件、教育成本的制约,使得大部分民众都处于文盲的阶段,压根不识字。
即使识字,想要读懂书籍,还要再跨过一些门槛。比如古代欧洲,文化人会使用拉丁文,古代东方,会使用文言文,行文中还会掺杂大量典故,一步步提高阅读理解的门槛——文言文之所以叫文言文,就是因为那是书面语言,与日常谈话用的不一样。即使一个普通百姓识字,他也读不懂书上写的是什么。
想要读明白前人写的古籍,连读书人都要费一番功夫,所以“六经”才会有很多种解读,争论不休。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经济的活跃,广大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这些语言文字上的门槛会逐步降低。
比如,宋话本、明清通俗小说都是文化人创作,但大量使用了古代的口语、白话。
还有音乐。长久以来,欧洲歌剧使用的语言都必须是意大利语——无论作者和观众是哪国人。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来说,这当然要比拉丁文平易近人得多,是一种进步,但对其他国家的人而言就不行了。不同语种的歌剧后来也蓬勃发展起来。
而东方,南宋以后的词、戏曲等也都大量使用口语,直到后世,白话文兴起,通俗歌曲中只剩下一些刻意复古、还原古典情调的还使用一些文言词句。
文字的简化,也是一个长期以来的历史潮流,这些语言文字领域的变迁不断削弱普罗大众学习、交流的门槛,打破阶层的壁垒。
虽然知识分子仍然在不断发明新的名词、理论和表达方式,在拔高文化的同时垒起门槛、标识身份,但普通群众在潮流之中,终究会一步步摆脱文盲地位,成为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和参与者。
高昇目前所在的世界,就在这个进程当中。
市民文化活动兴旺,通俗小说、词曲、戏剧盛行,摇震乐兴起,新造词不断涌现、流行,文字简约化,日常生活、书面几乎不使用特别复杂的词句,表述崇尚浅白直接,只有经学、宗教等少数领域还在使用文言……
这个世界的科技、工艺、医药等水平相比上个世界的古代要高不少,可能它的超自然属性带来的。比如内功,也许推进了人们对身体、医疗的了解;炼丹,推进了神奇植物、矿物的利用;奇特的作物、动物,不用现代科技育种,就带来高产的农业、畜牧业……
但即便如此,陈国在社会、文化方面还是非常超前。
毕竟陈国并没有真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绝大部分人仍然是农民,散落在乡野间。
想要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普及知识和文化,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农村人口肯定不如城市密集。
在城市,只要分区域设立几个学校,就能覆盖全城的大量人口。大家都能就近上学,有条件的,还能搬家,去更好的学校。
而在农村,农民需要占有足够的土地,因此每家每户之间,村与村之间,天然拉开了距离,十里八乡,也凑不出多少个孩子来。
想要覆盖地域如此广大的乡野地区,要投入的教育资源是海量的,即使不盖学校、不要各种配套设施,那也得有老师、书本。
哪有那么多文化人愿意去山沟里?尤其是当他们活在一个文化人能轻松当官的时代。
农民也不是太愿意让孩子去读书。自家没文化,有田产,何必翻山越岭,冒着失足、遇见野兽的风险,耗费大量时间、体力去求学?靠读书出人头地的希望有多大?只是多认识几个字,对种地也没帮助。
陈国当然也没能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但市民阶层的文化,已经发展得十分超前。
这都是因为前朝的一个国度,叫梁国,梁国有个强势君主叫梁武帝萧炎,他文武双全,依靠极高的武力和谋略,将梁国的统治推向巅峰,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极其强盛,成为诸国公认的霸主。
梁武帝传位给其子,萧纲。虎父无犬子,萧纲也有满腹才干,更有超越时代的思想和眼光,他不愿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依托梁国正值鼎盛的国力、财力,依托民众对帝国的信心,在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变革:新儒学运动、科举改制、减少贵族入仕、教育优先、文字简化、识字率运动、白话文运动、新文学运动、破除旧俗、基础武学普及、提高女子地位和就业、发展小商贸经济和手工工场、全国水陆交通体系……
其中的很多政策,完全背离了时代的现状和统治阶层的利益诉求。
但萧纲极其自负,他志在一统天下,千秋万载,深信只有破除旧风,才能解放全体国民的潜力,发挥最大的才智、力量,冲破梁国的极限。
至于权贵的利益,阶层壁垒破损之类的事,萧纲并不放在心上。他认为以自己的谋略手段,直接掌握的强大武力,还有如日中天的官府,空前的民众信赖,让他对梁国拥有完全的掌控力,能够弹压一切不满。
萧纲那些异想天开的激进构想,在严酷的行政手段和优厚的财政支持下,一项项推行下去,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修行门派遍布天下,监察着执行情况。
这样激烈的改变,当然引发了反弹。反弹的力度超出了萧纲的想象。
而且,各国环伺,又岂容梁国专心致志地内部变革?
一时之间,内部和外部的战争同时爆发了。
萧纲带兵赢下了许多场过程和结果堪称传奇的战役,但却输掉了战争。
内忧外患之下,梁国从最鼎盛的时期,一朝倾覆,梁国萧氏,满门尽灭,雄才大略的萧纲,成了亡国之君。
但是,萧纲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同汉随秦制,陈国皇室曹氏,十分仰慕萧炎和萧纲父子的才华和气概,学习、继承了很多梁国的文化和制度,虽然手段、力度都温和了许多,推进的时间也拖得很长,不像萧纲一般急于求成。有了先例在前,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许多改变。
陈国初期的这段历史,后人称之为“萧规曹随”。
梁国灭亡以后,仍然有许多人心向梁国,认为那是一个伟大的国度,还有很多人冒充萧氏旁支后裔,聚众起事。
高昇读书补历史课的时候,了解到这段历史,还有点怀疑——致力于推翻陈国,大兴改革的组织“薪”,会不会和前朝梁国有关系?
这个猜想暂时得不到证实。
总之,在“萧规曹随”的影响下,陈国的文化状况相当不错,识字率也偏高,高昇寻思着,这印刷术、印刷局一旦搞成,这个世界多年的文化积累,估计就该喷薄起来了。
高昇坐在院子里,谋划着后续的推进,花木兰突然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道:“你听说了吗,你早上刚抓的那个怪盗,从县衙大牢里跑了!”
高昇挑了挑眉。
鲁邦越狱了?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嘛。
高昇呵呵一笑:“跑就跑了呗,我又不管刑狱。人虽然是我抓的,但即使判了他刑,功劳也不归我。人跑了,有些人就把锅背好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