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139

第139章 论语阳货篇(3)

小子学之,可以兴观者即可以群怨,哀乐之外无是非;可以兴观群怨者即可以事君父,忠孝善恶之本,而歆于善恶以定其情,子臣之极致也。鸟兽草木亦无非理之所着,而情亦不异矣。“可以”者,无不可焉,随所以而皆可焉。古之为《诗》者,原立于博通四达之途,以一性一情周人伦物理之变而得其妙,是故学焉而所益者无涯也。小子何莫学夫《诗》也?

【元典】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读过《周南》《召南》吗?一个人如果不读《周南》《召南》, 就好象面对着墙站着而无法前进。”

【诸儒注疏】“为”,犹学也。《周南》、《召南》,《诗》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理学讲评】为,是习学。《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之首篇。昔周文王与其后妃俱有圣德修身、齐家以令于国中,又使周公治陕以西,召公治陕以东。由是风化白北而南,远被于江汉之域,故诗人咏歌其事。《周南》之诗,自《关雎》以下,言文王后妃闺门之化行于南国也。《召南》之诗,自《鹊巢》以下,言南国诸侯夫人与大夫之妻皆被文王后妃之化而成德也。孔子教其子伯鱼说:“汝尝学夫《周南》、《召南》之诗矣乎?盖《周南》、《召南》两篇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于人伦日用,最为切要。学者须把这两篇诗,讲诵玩味,身体力行,乃为有益。人若不学《周南》、《召南》则无以正性情,笃伦理。身且不知修,家且不知齐矣,安望其能经邦而济世,化民而易俗哉?譬如正对着墙面站立的一般,咫尺之地,隔碍障蔽,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矣,况其远者乎?”甚哉,二南之切于人,不可以不学也。然《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君一身,乃万国之仪刑,未有不修身齐家,而可以治国平天下者。则二南之诗,岂独为学者之所当习哉?

【心学讲评】圣人之教,其言甚近,其旨甚远,深思而实体之,其切于身心者甚至。故夫子谓伯鱼曰:女学《诗》也,则《周南》、《召南》其先者也。读其文,求其义,谱之于弦歌,则得其唱叹之情,此所以学《二南》也。其言闺门之化,有为化之本者,洁清雒睦以通志而成务。故有文王而后内有后妃,外有南国之诸侯、大夫,与其夫人、内子;有中林之士,江汉之女,因而有草木禽兽效顺之祥;此由迩以行远之道也,即此以知彼之情也。诵之,习之,咏之,叹之,比之于礼,比之于乐焉,斯得之矣。而女其为之乎!

夫人而不念及身世相通之理则已耳;若果有身思修,有家思齐,有天下国家之当知明而行美,而于此未能学焉,何以通天下之情?何以顺天下之理?其犹正墙面而立,无所见而不能行久矣!涵泳以养其心气,反求以验诸躬行,推广以施于远迩,女其勉之!

【元典】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纸张在说话吗?乐啊,乐啊,难道只是钟鼓在发音吗?”

【诸儒注疏】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乃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

程子曰:“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序’字,含蓄多少义理。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如置此两椅,一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又如盗贼至为不道,然亦有礼乐。盖必有总属,必相听顺,乃能为盗;不然,则叛乱无统,不能一日相聚而为盗也。礼乐无处无之,学者要须识得。”

【理学讲评】孔子见世之用礼乐者,专事其末,而不知探其本也。故发此论说道:“先王制礼以交神、人,恰上下,固未有不用夫玉帛者,然必先有个恭敬、诚悫的意思存之于中,然后用玉帛以将之。若无是敬,则虽玉帛交错,不过虚文而已。然则,所谓礼云礼云者,岂徒玉帛云乎哉?先王作乐以养民德,导民和,固未有不用夫钟鼓者,然必先有个欣喜欢爱的意思蕴之于心,而后用钟鼓以宣之。若无是和,则虽钟鼓铿锵,不过虚器而已。然则所谓乐云乐云者,岂徒钟鼓云乎哉?”盖先王以礼乐教天下,皆本之和敬之实德,而发之于仪文节奏之间,后世徒事于文,而不求其本,故孔子叹之如此!

【心学讲评】夫子曰:今人之于礼乐,其名是也,其实非也。乃其实非也,而其名未尝不是也,曷亦随其名而思其所以得此名之实乎?先王之制,以享神人、以正朝野者,礼也,故凡行者皆云礼。今之人多其物以相尚者,以为礼而亦云礼,然必皆云礼也,未尝云玉帛也。使人言玉帛而不必言礼,斯可耳,而玉帛云乎哉?将玉执帛以周旋者亦思何以云礼,而所以敬吾履者即在玉帛之中矣。先王之制,以格幽明、以易风俗者,乐也。故凡奏者皆云乐。今人之滥其音以自豫者,以为乐而亦云乐,然必皆云乐也,未尝云钟鼓也。使人言钟鼓而不必言乐,斯可耳,而钟鼓云乎哉?则考钟伐鼓而铿锵者亦思何以云乐,而所以导吾和者即在钟鼓之中矣。如使天下而云玉帛钟鼓乎,君无望耳。不然,制作之精意,性情之存发,犹在人名言之中,一思而得之,而如之何弗思耶!

【元典】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译文】孔子说:“外表威严而内心怯懦的人,用小人作比喻,就象挖墙洞的小偷吧!”

【诸儒注疏】“厉”,威严也。“荏”,柔弱也。“小人”,细民也。“穿”,穿壁。“窬”,窬墙。言其无实盗名,而常畏人知也。

【理学讲评】厉是威严,荏是柔弱。穿窬是剜墙凿壁为窃盗之事者。孔子说:“人必表里相符,然后可谓之君子。今有人焉,观其外貌,则威严猛厉,似乎确然有守,毅然有为的人,而内实懦弱,见利而动,见害而惧,全无执持刚果的志气。这等的人中实多欲,而貌与心违,譬之小人,就如盗窃一般。黑夜里剜墙凿壁偷了人家财物,外面却假装个良善的模样,惟恐人知,岂不可耻之甚哉?”孔子深恶作伪之人,故儆之如此。

【心学讲评】夫子曰:刚之过者谓之厉。君子有时而形诸色,则惟秉心之正直,不受外物之挠,而思以正物,故不得已而使人见为可惮,而不可狎。乃有人焉以是为可以压物而伸己也,遂恃以求胜于天下。乃察其所以然者,则以擅其利以遂其欲,苟得焉而志先靡,如弱木之荏也。惟其厉也,亦自命为君子,而君子之中无可拟焉。其譬诸卑贱之小人乎!乃小人之荏也,内荏而色亦荏,故贱者不自讳之情。而斯人也,经营于暗昧,犹觊觎于昏莫,娇饰于大庭,犹骄恣于白日,惟恐人知其荏,而以厉掩之。小人之中,惟穿窬为然,而斯人岂有异乎!观人者,勿以其色而遂许之为刚也。

在“观人”上说,以此人原不足贵,不望其能改。

【元典】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诸儒注疏】“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苟子》“原悫”,注读作“愿”是也。“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详见《孟子》末篇。

【理学讲评】原字当做“愿悫”的愿字,是谨厚的意思。乡愿是乡俗中一样软滑的人。人都称为谨厚,所以叫做乡愿。贼字释作害字。孔子说:“人之有德者为君子,悖德者为小入,不难辨也。惟有一样人,名为乡愿者,居之似忠信,而非忠信,行之似廉洁而非廉洁,自处柔佞而不肯立异,其待人软熟而惟求取悦,是以人人都道他好。这样人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乃德之害也。”盖行合乎道之中,事出乎理之正,这才叫做德,今乡愿不顾道理之是非,只图流俗之喜悦。人见他以此得人心,取声誉,便都慕效他,以是为德,而不复知有大中至正之道,其惑人心,坏风俗,岂不甚乎?所以说乡原德之贼也。

【心学讲评】夫子曰:德有在于愿者。道极其大,而尤慎于微;自其慎微者言之,则谓之谨。德几于化,而自近乎情;自其近情者言之,则谓之悫。故通天下,合古今而无不以为愿也。夫一乡之人岂足以知此哉!其云谨者,畏祸而为全躯保妻子之计;其为悫者,谓俗而与同慕虚名邀实利之谋。似忠信而不求之天理之安,似廉洁而不知取舍之大。于是乡人称之日愿也,德也。以是为德,而乃以断人心于仅存之余,而丧其清夜之良;戕天理于得失之几,而废其省察之实。使天下胥以此为尚,则《诗》、《书》弦诵之徒劳,静存动察之皆赘矣。是岂非德之贼乎!君子深恶而痛绝之,有以哉!

【元典】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道听途说就是道德败坏。”

【诸儒注疏】虽闻善言,不为己有,是自弃其德也。

王氏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道听而涂说,则弃之矣。”

【理学讲评】道途都是人行的路。孔子说:“人之实心为学者,于凡天下道理,或得之师友之所传授,或考诸典籍之所记载,就便存之于心,身体而力行之,以求实德于己,方为有益。若有所闻而不体会于心,只把来放在口中谈论讲说,这是入耳出口之学。譬如道路上听了一句言语,就在途路上与人说了。如此,则虽闻善言,不过以资口说而已,何能有诸己哉?所以说德之弃也。”

【心学讲评】夫子曰:理之可以名言者,耳司入,口司出,而总会之以心。耳听之而心受之,则天下之善皆集于吾心。心审之而后口说之,则善虽公于天下而初不忘于心。如其听之于道而即说之于涂,俄顷之不容待,耳人而口旋出,心总无与焉,则虽有善言,过而不留,往来于天下而己无与,自弃其德,而德亦弃之矣。此学者之大患,不可不戒也。

【元典】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译文】孔子说:“卑鄙小人可以共事吗?”【诸儒注疏】“鄙夫”,庸恶陋劣之称。

【元典】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译文】这种人他没得到时,怕得不到;得到后,怕失去。

【诸儒注疏】何氏曰:“患得之,谓患不能得之。”

【元典】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一旦害怕失去,他什么坏事都敢做。

【诸儒注疏】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

胡氏曰:“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志矣。’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

【理学讲评】鄙夫是庸恶陋劣之人,患是忧患。孔子说:“为人臣者,必有志身之诚,而后可以语事君之义。有一等鄙夫,其资性庸恶,全无忠义之心,识习趣陋劣,又乏刚正之节,若此人者,岂可使之立于朝廷之上而与之事君也与哉?何也,盖所贵于事君者,惟知有君而不知有身也。乃鄙夫之心止知有富贵权利而已。方其权位之未得,则千方百计徼幸营救,汲汲然惟恐其不得之也。及其权位之既得,则千方百计系恋保守,兢兢然惟恐其或失之也。夫事君而一妻有患失之心,则凡可以阿意求容,要结固宠者,将何事不可为乎?小则卑污苟贱,丧其羞恶之良;大则攘夺凭陵,陷于悖逆之恶,皆生于此患失之一念而已,以此人而事君,其害可胜言哉?”然君臣之义本无所逃,而忠君爱国之臣,亦鲜不以得君为念者,但忠臣志在得君,鄙夫志在得禄。忠臣得君,志在任事,鄙夫得君,志在窃权。心术之公私少异,而人品之忠奸顿殊,明主不可不察也。

【心学讲评】夫子曰:君子出而必择主而事,而尤莫切于择友,内不至比匪人以失己,上不至进异类以误国,故权在己则斥逐之,权不在己则疏远之,不可不慎也。

奸人之态易见,小人之才可使。惟鄙夫者,貌若无奸而不能为小人者也,险诈之机不露,则见为无他;廉隅之际不争,则见为易与;似可与事君而无伤矣,而可与事君也与哉?鄙人之见,其言仕也,初不知有名义,亦不知有功名,曰仕以荣身也,以厚禄也,以传之子孙而食其福也,止此而已矣。故未得也,则患其不得也,小人用则依小人,君子用亦暂依君子,惟恐其不得当,而若在生而如死也。既得矣,食其利则纵其欲,遂生其不可复贫贱之情;持其权则多其怨,更成乎不可复相下之势;而劳心焦思,以冀无失,其情切矣。其情切,而其术岂有择哉?父母可忘也、而况于朋友;君可负,国可贾也,而况于寮窠;阴用其倾危,而明张其暴狠,何所不至哉!与事君者,与之亢则不利于身,姑为容则不利于国。然后悔昔之误与之也,不亦晚乎!择交者慎勿日富贵者人情之大共,不必以此苛责于人,而姑饱其欲,以惟吾用也。君子小人之分,义利而已矣。故宁进一畸士,无举一庸人也。

【元典】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古人有三种偏激的毛病,今人或许没有。”

【诸儒注疏】气失其平则为疾,故气禀之偏者亦谓之疾。昔所谓疾,今亦亡之,伤俗之益衰也。

【元典】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今天的狂人放荡不羁;古代的高傲者威不可犯,今天的高傲者凶恶蛮横;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今天的愚人狡诈无赖。

【诸儒注疏】“狂”者,志愿太高。“肆”谓不拘小节,“荡”则窬大闲矣。“矜”者,持守太严。“廉”谓棱角哨厉,“忿戾”则至于争矣。“愚”者,暗昧不明。“直”谓径行自遂,“诈”则挟私妄作矣。

范氏曰:“末世滋伪,岂惟贤者不如古哉!民性之蔽,亦与古人异矣。”

【理学讲评】疾字解做病字。凡人气失其平,则致病,故人之气质有偏者,亦谓之病。亡字与有无的无字同。狂是志愿太高的人。肆是不拘小节。荡是放荡。矜是持守太严的人,即狷者也。廉是梭角峭厉,忿戾是忿争乖戾,愚是昏昧不明的人。直是直憨,诈是虚诈。孔子叹说:“人之气禀中和者少,偏驳者多。一有偏驳,则行有疵病而谓之疾。然古之时,风气纯厚,其中虽有三样资禀偏驳、过中失正的人,然皆质任自然,本真犹未甚凿也。今则淳者日入于漓,厚者日趋于薄,不但气禀中和者绝不复见,就是那三样病痛的人,或者也没有了。盖古之人,有志愿太高,锐意进取的,这是狂之疾。然其狂也,不过志大言大,不拘小节,肆焉耳矣。若今之所谓狂者,则不顾礼义之大闲,纵放于规矩之外,而流于荡矣。古之人有赋性狷介,持守太严的,这是矜之疾。然其矜也,不过立崖岸,有棱角,示人以难亲,廉焉耳矣。若今之所谓矜者,则逞其刚狠之气,动至与人乖忤,而流于忿戾矣。古之人,有资识鲁钝,暗昧不明的,这是愚之疾。然其愚也,不过任性率真,径行自遂,直焉耳矣。若今之所谓愚者,则反用机关,挟私妄作,而流于诈矣。”夫狂而肆焉,矜而廉焉,愚而直焉,此虽气质之偏,而本真未丧。若加以学问磨砻之功,其病犹可瘳也。至于肆变而荡,廉变而忿戾,直变而诈,则习与性成,将并其疾之本然俱失之矣,欲复乎善,岂不难哉?所以说,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夫子此言,盖深叹时习之偷,而望人以学问变化之功者至矣。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精装)

    菜根谭(精装)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作,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咬得菜根者则百事可为”,《菜根谭》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俄罗斯思想及其缔造者们

    俄罗斯思想及其缔造者们

    本书系介绍俄罗斯思想史重要流派之一——“宗教哲学复兴”流派的科普读物,选取了十三位主要活动于俄罗斯文化史“白银时代”的代表性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索洛维约夫、费奥多罗夫、罗扎诺夫、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弗兰克、洛斯基、维舍斯拉夫采夫、伊利因、弗洛连斯基、卡尔萨文、洛谢夫),以传记加评述的方法,扼要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主要作品、思想特色及其对俄罗斯思想形成所做出的主要贡献,旨在向读者展示有别于西方的俄罗斯哲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引导读者去探究别具一格的俄罗斯思想对俄罗斯及世界文化发展进程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本书是对俄罗斯历史文化感兴趣者和大专院校师生了解俄罗斯精神文化的有益读物。
  •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上下册)》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他著的《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处于主干地位。当年的老子是怎样著这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呢?尽管《道德经》的注释本不下几百种,但没有一本能解开老子是怎样著经之谜的。这部书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空白,对研究道家学说是有益处的。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四号楼

    四号楼

    当四号楼成为废墟日记正式开始运转事实,变成掩饰的工具真相,沦为断线的木偶谁在胡言乱语?谁在以假乱真?谁在装疯卖傻?谁在暗中布局?呵——欢迎来到疯子的世界我叫——四号楼
  • 主宰天庭

    主宰天庭

    那一晚,18岁的徐浩在大学实验室里做实验,却意外被电死了。谁想到了阴曹地府,却被阎罗王告知阳寿未尽,遣他回来做了个鬼差。从此,徐浩便与神仙鬼怪打起了交道。今天,跟土地公一起挖人参;明天,从财神爷手里搞点金元宝;后天,找月老牵跟红线……总之,徐浩一步步的混上了天庭。
  • 龙界历险记3:三角龙的奇迹

    龙界历险记3:三角龙的奇迹

    《龙界历险记3:三角龙的奇迹》是一套将恐龙元素和大热的悬疑、推理、科幻元素结合而打造全新的创意系列书。本系列小说一季三册,每一册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主线。《龙界历险记3:三角龙的奇迹》是小说第壹季第三本,讲述小学生洛克与恐龙专家星星博士以镰刀龙王子和参谋的身份追捕恶灵龙莫尔的时候,不慎坠入穿越之门,变成了三角龙,他们一边追查真相以寻找回现实世界的方法,一边帮助三角龙家族复兴,最终,他们回到了原来世界,并追查到犯罪分子的巢穴。但是,时光机的发明者却失踪了……
  • 夏忆如宛

    夏忆如宛

    从小金枝玉叶的夏忆宛,单纯活泼,却因遭遇多种变化,变成原来自己都不喜欢的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

    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

    第一编,“培养社会的脊梁”就是希望通过对实践的历史分析使人们明确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从而从根本上找到德育工作的关键抓手。这是解决中国德育问题的理论基点。第二编,“学校德育的管理策略”主要通过解剖学校德育工作,表达自己的思考脉络:德育的成功固然需要现代德育理念的指导和工作思维的创新,但真正使德育发挥其社会功能的,使道德概念转化为人的素质的,最终还是落实到科学的德育管理上。第三编“班主任专业成长及其管理”就是想通过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班主任,使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们能够更好地找到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途径,使所有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能够更有效地工作。
  • Devil'  s Ford

    Devil' s For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万灵法则

    万灵法则

    天道,以我之心破之,逆境,以为之智逆之,仙台,以我之体登之,万灵法则,以我之力破之,我就是周天,周天因我而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