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170

第170章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6)

【心学讲评】齐宣王进不能图王,退且不能自治其国,而不知自耻其失,则天职堕而天命不佑,人心怨而人治必离,且无以保其国矣。孟子于此不能深喻而切责之,乃设一事以问之曰:“夫人之困苦而不能恤者,以为情不关己也。乃有如王之臣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则既托以后,其妻子所欲得之情,舍所托者而谁告乎?未几而游者反矣。而未反以前,妻子之冻馁无与恤也。于斯时也,王之臣其能与此友而无异昔日之好乎?抑否乎?”此不待论而知其必绝交者也,王曰:“弃之,”诚当弃也。唯王不知弃之者,更无容忍相安之理也。由此言之,人以情恃我,而我违其情,固分义之所不能强合矣。

孟子更设一事以问曰:“夫人之理乱付于不闻者,惟其职不己属也。乃有如既受命而为士师矣,而乡士、遂士任其或出或人,以利鬻狱,以意破法,曾不为纠正而平反之。如斯以为士师也,王其能听此士师之尸位乎?抑否乎?”此不待论而知其加绌者也。王曰:“已之,”诚当已也。唯王亦知已之者,更无国法不伸之理也。由此言之,苟职既有所受,而不能自尽,固爵禄之不可以久幸乎!

孟子曰:“事有类此者,而王知之乎?人君有四境之土地则有四境之人民,其饥寒之必恤者,民所托命,不啻如友之托家;有四境之人民,则有四境之政刑,其纲纪之必饬者,天命之为君,不啻如君命之为吏。然且民有疾苦而不知,国多奸邪而不察。斯其为君也,天鉴之有赫,其能终宠绥之;民情之可畏,其能终奉戴之乎?抑否乎?而王谓之何?”

呜呼!孟子之望王也切,而忧王也深,故危词以动之,使知民之必我弃,而天之必我已也,而王不能受也,顾左右而言他,不愧而愤,不悔而骄斯其所以终不可有为乎!

【元典】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

【诸儒注疏】“世臣”,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亲臣”,君所亲信之臣,与君同休戚者也。此言乔木世臣,皆故国所宜有,然所以为故国者,则在此而不在彼也。昨日所进用之人今日有亡去而不知者,则无亲臣矣,况世臣乎?

【理学讲评】乔木,是高大之木。世臣,是累世勋旧之臣。亲臣,是君所亲信之臣。昔者,是昨日。亡,是走失。孟子因齐宣王待下疏薄,一日进见而讽之说:“大凡人君继世而有国,其基业相承,历年久远,如高大的树木,累世的旧臣,都是有的。但故国所以见称,却不是为着有这乔木,便叫做故国,正以有累世旧臣之谓耳。盖乔木有无,何足轻重,惟是那老成故旧之臣,世受国恩,义同休戚,国运赖之以匡扶,人心赖之以系属,这才是故国之所重,而人主不可一日无者也。然他日之世臣,本是今日之亲臣;以今观之,王已无亲臣矣。盖亲臣日在左右,视如腹心,时刻少他不得。王昨日所进用的人,今日有走去而尚不知者,则无亲信之臣可知。既无亲臣,安望他日有世臣乎?然则齐何以保其故国也?”

【元典】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窬尊,疏窬戚,可不慎与?”

【译文】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诸儒注疏】王意以为此亡去者,皆不才之人,我初不知而误用之,故今不以其去为意耳。因问,何以先识其不才而舍之邪?“如不得已”,言谨之至也盖尊尊亲亲,礼之常也。然或尊者亲者未必贤,则必进疏远之,贤而用之是使卑者窬尊,疏者窬戚,非礼之常,故不可不谨也。

【理学讲评】舍,是舍置。不得已,是势不能已的意思。逾,是逾越。戚字,解做亲字。齐王因孟子讥己无亲臣,自家解说:“此等亡去的都是不才之人,我始初不知而误用之,故不以其去为意耳。我今当何如可以预知其不才,遂舍之而不用,使所用皆贤乎?”孟子对说:“人君用人,与其悔之于后,莫若谨之于始。是以国君进贤,当那将用未用之际,其难其慎,审之又审,恰似势之所迫,不得不用他一般,其谨如此。所以然者,盖以尊尊亲亲,乃国家体统之常,设使今日所尊者未必贤,目后必别求那卑而贤者用之。是使卑者得以搀越尊者,失尊卑之序矣。今日所亲者未必贤,日后必别求那疏而贤者用之。是使疏者得以搀越亲者,失亲疏之等矣。一举措之间,而所关于国体者甚大,是安可以不慎乎?始进能慎,则所进皆贤,而不才者不得以幸进,自可以无后日之悔矣。王何以不知人为患哉。”

【元典】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译文】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

【诸儒注疏】左右近臣,其言固未可信诸大夫之言。宜可信矣,然犹恐其蔽于私。也至于国人,则其论公矣,然犹必察之者,盖人有同俗而为众所说者,亦有特立而为俗所憎者。故必自察之,而亲见其贤否之实,然后从而用舍之,则于贤者知之深,任之重,而不才者不得以幸进矣。所谓进贤如不得已者,如此。

【理学讲评】孟子告齐宣王说:“国君进贤,固所当慎,而慎之何如?盖人才之用舍,不可徇一己之私情,当付之众人之公论。且如有人于此,左右近侍,俱道其贤,吾未敢遽以为然也。举朝大夫,俱道其贤,吾未敢遽以为然也。何也?诚恐其有私誉也。至于通国之人,俱以为贤,宜若可信矣,但世间有一等的,同流合污,为众所悦,以致虚誉者,原来不是好人,安知国人之所谓贤,非此之类欤。于是又从而察之,或听其言,或观其行,必看得真真实实,是有才德的人,然后进而用之,其不肯轻用如此。又或有在我左右的人,都说道此人不贤,不遽信也。众大夫每也都说此人不贤,不遽信也。何也?诚恐其有私毁也。至于通国之人俱谓不贤,宜若可信矣。但世间又有一等的,特立独行,与世不合,以招谤毁者,终不失为好人,安知国人之所不可,非此之类欤。于是又从而察之,或探其心术,或考其行事,必看得的的确确,是不贤的人,然后从而去之。其不肯轻去如此。夫其一用舍之间,既遍访于人,又精察于己,虽或跻之尊亲之列,而其从容详审筹处迟疑,真若有万不得已者。如此乎慎之至也,又安有不才而误用之者耶?王欲知用人之当慎,则宜以是为法矣。”

【元典】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

【译文】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

【诸儒注疏】此言非独以此进退人才,至于用刑亦以此道。盖所谓天命天讨,皆非人君之所得私也。

【理学讲评】孟子又告齐宣王说:“人君进退人才,固当审察公论以求至当矣,至于用刑,也不可不谨。有人于此,左右都说他可杀,不要遽然听信;众大夫们都说他可杀,也不要遽然听信。何也?诚恐其有私怨也。至于通国之人俱以为可杀,其言宜可信矣。但世间也有一等的人,无罪无辜,而虚被恶名者,安知国人之所谓可杀者,非此之类欤。于是又从而察之,或验其罪状,或审其情实,必看得情真罪当,是可杀的人,然后从而杀之。决断虽在于君,而公论实出于国人,所以说是国人杀之。”明其犯众人之公恶,而非一己之私也。以此用刑,也就如不得已而然者,又何其慎之至乎。

【元典】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译文】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诸儒注疏】《传》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理学讲评】承上文说:“人君用舍刑杀,一惟决于众论之公如此。则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就如父母之于赤子,求中其欲,而惟恐拂其情的一般。不可以为民之父母乎?民心得,则邦本固,而宗社其永安矣。尚何故国之不可保哉?”此可见人君用人行政,当以公论为准。内不专任一己之独见,外不偏徇一人之私情。至虚至公,无意无必,然后好恶之私不作,而爱憎之说不行,贤者必用,而政无不举矣。明主宜致审于斯焉。

【心学讲评】春秋之时,世卿执政,天下不治,而诸侯倚之,可乱而不可亡。至于战国而一变矣。匹夫挟术以干王侯,立谈而取卿相,排陷大臣,人主惑之,而削夺故旧尊亲,以听其所为;不效,则引身以去,旦秦莫楚,唯其所之。以是亲离于上,则众叛于下;民志不定,而败亡相踵。

齐宣王馆稷下之士,乃至一旦而进七十人。其七十人所夺之位,虽有不才,要皆与齐同休戚之臣也,怨愤兴而民心解。譬犹一父之子,本属天性之爱,而离间者兴,则父子离而家必覆,孟子知其不能保国也,而谓之曰:“国所恃以长存者,以其为故国也。士有旧德之可食,农有先畴之可服,则患难相恤,不期而亲乎上也。今齐僻处东海,非战争之地,井庐城郭,依然旧望,而无斩木伐社之事,故一望而乔木植焉。虽然,此岂故国之实哉?君受先公之付托,而世其国。本枝之裔,勋贤之后,亦受先公之简畀,而世其家。则前以养百年之福者,后以贻无疆之休,斯乃足为故国矣。而视王之庭,诛者诛,逐者逐,避忌而退者退,王诚念之,谁为王安危与共之亲臣乎?夫亲臣何以无也?则进者进而亲臣退矣。王将以此进者为可托国乎?而顾念昔者之所进,言仇则来,智穷则去;利禄可得,则相依而若将托命;权势或衰,则相背而唯恐不先。今日念之,其何以出亡而之于他国,王不知其故,而并不复记忆其人矣。夫徒空人国,而王之廷,一去留不定之廷;则王之国,固朝更夕改之国;而何恃以云故国乎?”

孟子之言,非但欲王之慎于用也,而急欲王之慎于舍。乃王不能知忠厚立本之图,而徒憾于舍之不早,乃曰:“夫昔进而今亡者,皆不才者也。乃当其始至于吾之前,言皆可听,行皆可观,任之事而后知不才焉。吾何以早识而决舍之乎?”孟子曰:“王无轻言舍也,曷亦慎于言用?夫官职止有此数,而君心之向背不容两全。是以国君承先世之绪,而以先君之禄位,百姓之生命,付托于人。有贤者至于吾前,在所必进矣;而其进之也,如可已,则姑已之。至于贤不易得,国不能理,而迟回审处,乃受之以位,不得已而不能已也。所以然者,岂其吝天位天禄而私之,于贤人君子而疑之乎盖立国之道,以忠厚为本,以尊尊亲亲为固结民心而睦之之教。乃贤者自远而来,未系国人之望,既进之矣,位必有所代,恩必有所移,将使卑者窬尊,而尊者卑;疏者窬戚,而戚者疏。自非耕莘钓渭,大者为名世之才,则势倾世俗,恩衰骨肉,上以感先公之怨恫,下以启百姓之危疑,可不慎与?慎之故,自非不得已而必姑已之。慎于进者,正慎于言舍之深仁至意也。王勿轻言舍也。

“不得已而进,其进也将如之何?夫亦念不才者之进,王能用众乎?抑能用独乎?必其有为之居间而称其贤者,则左右乎?左右者,有所兴,有所废,以市王之恩威者也;皆曰贤,未可也,抑诸大夫乎?诸大夫者,且欲援之为党,而不知树之为仇,以昧于要结者也;皆曰贤,未可也。诚慎之,亦不容不有所访求,其国人与!国人而皆曰贤,则进之而不以王为私恩,因之以有所窬,而不以为王之私断者也,此因众以顺人心之道也。然恐其不才焉,则用独之道进矣。然后询之以言,考之以事,徐审其果异于挟策之奸,邪而必为吾宗室勋贤所敬服者也;贤已见矣,上可以告无罪于先君,下可以泯怨忌于臣民,然后用之,则信可以为王之亲臣矣。

“且王之进之也,不问其才不才,而亟欲窬我尊亲者盖亦疑忌夫在位者之不可托国,而思夺其柄,故乐得人而代之也。乃此疑忌何自而生乎?无亦唯是左右乎?私利相干而不遂也,其日不可者勿听,则衅销自内矣。或即诸大夫乎?权势相轧而相倾也,其曰不可者勿听,则党散于下矣。乃法在必舍,亦必有所询问焉,其国人乎?则已之而不以王为私恶,即有窬之者,而不以王为抑彼而伸此也。用众以示无私,而独可用矣。恐其不当舍也,然后鉴之于生平,审之于后患,其果不如新进者之能得人心,而为将来子孙黎民之害乎?不可已见矣,其祖宗不得怨于幽,其子孙不得而怨于后,然后去之,无复疑世臣之无矣。如其不然,一用也,一去也,将有大伤国家之元气,而解散人心之祸存焉。

“其未去也,媒孽之者尚有所忌,而彼亦有所顾恤也。如其去之,则攻之者,唯恐其复用而思除之。彼亦自知其不复用而难保其无怨怼也。于是过曰闻,嫌曰积,而不免于杀矣。王勿以左右之皆曰可杀,而激成不解之怒也;小人之毒烈也勿,听而有余恩焉。王勿以诸大夫之皆曰可杀,而信为公恶之难容也;朋党之祸酷也,勿听而务矜全焉。倘以为众恶之不可违,则必待国人之皆曰可杀与,是不杀而害果中于宗社,杀之而大惬群心者也。且不遽用众也,而犹用独焉。然后度之于八议,之中而无可议求所以生之而生不可得,其可杀之情形着而不可掩矣。王之曲全之情可暴于天下,而凡我宗臣故旧,抑知苟不如是其恶,而大法不加也,然后杀之。夫岂以欲宠一新进之小臣,而酿成上下相形之痛哉!

“王而诚如此乎,以慎于已之心而慎于用,则必慎于已,而必不至不慎于杀。一人立于上,而亲贤聚于下,分定而情相联,王保王之民,彼亦各自保其民,以保其富贵。一国之势如一家,一国之情如一父之子,安有与乐也,危有与恤也,然后居兆民之上而为之父母,民不容不尊而亲之矣。此则上以承祖宗之世泽,下以贻无穷之令绪,而不虚为故国矣。不然,离者在廷而叛者在野,人心散而大命倾,乌容不为王虑之乎?不才者曰进于前,愿王勿以左右诸大夫之居间而听之,以摇大臣也。此保国之急图,王勿忽焉。”

盖齐至宣王之世,衅先开于田婴,而国且滨危;而淳于髡之徒急引邪佞,卒致淖齿之祸。孟子非与巨室比者,而原本忠厚立国之至意以折游士,一本于先王尊亲之精意,而惜乎王不能用也!

【元典】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同类推荐
  • 左手做人右手做事

    左手做人右手做事

    社会如江湖,混迹江湖之中,既不能做人皆如韦小宝那样圆滑善辩,过于张扬;亦不可做事都似郭靖般敦厚呆板,不懂变通。若想为人称道,又事有所成,惟有学习老顽童周伯通的左右互搏之术——左手做人,右手做事。
  • 戴建业精读老子

    戴建业精读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被誉为“万经之王”,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业教授以深厚的学养、风趣的文笔、独到的视角,用随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众阐释老子的思想,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逐篇精讲《老子》,讲透老子智慧。为读者解答:为什么高者应就低?为什么柔能胜刚?为什么拙能胜巧?……戴教授把老子请上前台,面对这个时代发言,拂去我们的孤独、焦虑、痛苦,帮助我们找回心灵的宁静。
  • 每天玩一个逻辑游戏

    每天玩一个逻辑游戏

    本书将逻辑游戏分为趣味推理、数字谜题、图形联想、真假判断、位置顺序及反向推断六个方面。
  • 画中影

    画中影

    《画中影》纵向橫向地探讨“恶”这个两千多年来缠绕欧洲思想与文化的坏形象,提出“反面性”的概念以化解神义论、哲学和道德上都无法脱困的症结。我们如果对“恶/反面性”具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就可以不仅拥有生活智慧,还可从生活过渡到“存在”。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热门推荐
  • 回味往事的英雄少年

    回味往事的英雄少年

    喜欢的可以看看。随性之作。能看懂的都是朋友。
  • 愿各自天涯安好国洙

    愿各自天涯安好国洙

    这是我写的第一个文,送给我最爱的男男CP!我用我觉得最好的和最接近的现实的结果来写的结局,每个作品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大家就算不喜欢,也可以尊重我的作品呢!
  • 魔帝之两生决

    魔帝之两生决

    一体双魂,两仪两生。执子之魂,与子共生。
  • 妖迹

    妖迹

    穿越在废物身上,临死之际得劫花帮助,从此身负千劫。一劫灭一劫生。大道三千,身是无量劫。是生是灭,皆在一念之间。
  • 邪魅王子不好惹:制服恶魔殿下

    邪魅王子不好惹:制服恶魔殿下

    他是万人瞩目,邪魅帅气的情圣王子!她是活泼可爱,略带‘恶魔’气息的萌女一枚!当高傲妖孽的王子,遇到古灵精怪的萝莉!当毫不相干两人,变成了不打不相识!当王子与公主开始了爱情车轮战,在这场爱情里,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 惊艳了谁的岁月

    惊艳了谁的岁月

    同一个大杂院里同一天出生了男女主,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妖迷天下

    妖迷天下

    她是异界的一抹孤魂,一朝成了九尾狐妖,错爱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本最珍贵的人,当一切再次从头再来时,她能否找到自己的爱人?他也是一抹孤魂,千年,万年……无尽的时光中,他从不同的人身上复生,再复生……于迷茫中,于万千大海中,寻找那么一个……她。跨越最长时空的爱情,当所有的记忆都回归,他们又该如何……生存?同是异类的他们到底是谁?又来源于何处?人界、妖界、异兽界、魔界、鬼界,而神界却唯我独尊的高居在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墓地祠堂

    墓地祠堂

    谢九发现了祖上传下来的家谱是假的!为了调查事情的真相,被迫和一伙盗墓人一起。在墓里他发现,手里的这本假家谱居然和这里有联系,这本家谱的秘密他能否解开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江湖小虾的网游人生

    江湖小虾的网游人生

    一款名叫自由江湖的游戏,一个没有作为的江湖小虾,结兄弟,拿神器,突然就成了一代大侠,美貌的妻子,妖娆的情人,还有无尽的财富和巨大的权力,突然间一切逆转,朋友反目,情人背叛,迷失方向的他居然只手屠城来发泄,由侠变魔的他最终命运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