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171

第171章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7)

【诸儒注疏】“放”,置也。《书》云“成汤放桀于南巢。”桀、纣天子,汤、武诸侯。“贼”,害也。“残”伤也。害仁者,凶暴淫虐,灭绝大理,故谓之“贼”;害义者,颠倒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一夫”,言众叛亲离,不复以为君也。书曰“独夫纣。”盖四海归之,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所以深警齐王,垂戒后世也。王勉曰:“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汤、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免于篡弑之罪也。”

【理学讲评】贼,是害。残,是伤。齐宣王问孟子说:“世传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纣于牧野,果有此事否乎?”孟子对说:“南巢之放,载在《汤誓》,牧野之战,纪于《武成》,传记盖有此说矣。”齐宣王又问说:“桀、纣,君也,汤、武,臣也,以臣弑君,于理可乎?”孟子对说:“君臣大分,岂可逾越,但汤武乃奉天伐暴,与称兵犯顺之事不同。盖天生民而立之君者,为其能尽仁义之道,以为斯民共主也。惟害仁之人,其存心凶暴淫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害义之人,其行事颠倒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残贼之人,天命已去,人心已离,只是一个独夫,不得为天下之共主矣。所以《书经》上说独夫纣。盖纣自绝于天,故天命武王诛之,为天下除残贼。吾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其为弑君也。观于武王,则汤之伐桀,亦犹是耳。”《易》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正谓此也。

【心学讲评】汤、武之事,君子所难言也。置汤、武于不言,而但言桀,纣,则汤,武之心可得而白于天下,而其言可以为万世戒。

齐宣王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非疑其无此事也,疑其何以有此事也。孟子曰:“汤、武之事,记之史策而无惭,传之后世而称道弗绝。诚有之也。”宣王曰:“未放未伐之前,桀、纣固汤,武之君也。放之伐之而无忌,岂其臣果圣,遂弑君而无不可乎?”孟子曰:“君之不可弑,大义昭垂,谁敢犯者!而抑问其何以谓之君也,君者,以大仁育天下,以大义正天下者也。育天下而天下亲之,正天下而天下尊之。天下所尊亲,虽圣人其敢不尊亲之乎?若夫贼仁者,非但不能育天下也,恣其凶暴以绝天地之生理,则谓之‘贼’,生人之害气所集也。贼义者,非但不能正天下也,任其侮乱以败天下之彝伦,则谓之‘残’,四海之祸败所生也。残贼之人,孰与亲之?孰与尊之?众叛亲离,谓之‘一夫’而已,纣唯如是,故武王起而诛之,天下莫不悦服焉。当时称之,后世传之,信纣为覆载不容之人,诛之而已!夫汤之于桀,亦犹是也。若夫君无失德,则四海戴之,而孰敢弑焉?帝王之兴,虽不一致,未闻敢有以弑君自居而天下不致讨者也。知桀、纣之所以亡,则知汤、武之所以兴,行之无贰,居之不疑,汤、武之心岂易测哉!”

孟子不言汤、武而言桀、纣者,以见苟如桀、纣,则人得而诛,足以责君道之必尽,而苟非桀、纣,则必不敢放伐,又以正大分之不可干,足以垂世而立教矣。若夫汤、武顺天应人之心,则固未易言也。

【元典】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

【诸儒注疏】“巨室”,大宫也。“工师”,匠人之长。“匠人”,众工人也。“姑”,且也言贤人所学者大,而王欲小之也。

【理学讲评】巨室,是高大的宫室。工师,是匠作之长。胜,是担当得的意思。斫,是斫削。夫人,指贤人说。孟子因齐宣王不能任贤图治,一日进见而讽之说:“人君任贤以治国,就如用木以治室一般。王欲建造高大的宫室,谓非大木不可,则必遣命工师,多方采取以充其用。假如工师采得大木,则王欣然而喜,说道可以做梁做柱,能胜巨室之任了。倘或匠人误加斧斤,斫削短小,则王艴然大怒,怪他损坏了这美材,不能胜巨室之任矣,是王之用木,惟欲其大,不欲其小如此。至于贤人为国家之桢干,当其幼时,诵读讲明,都是圣贤的道理,帝王的事功,正欲待其壮年,遭时遇主,一一见之施行,以期不负其所学也。吾王不思大用以尽其材,却乃教他说:‘你且舍置汝之所学,而从我所好。’夫贤人所学者,乃修齐治平之具,而王之所好者,不过权谋功利之私而已。今要他舍所学以从王,则是贤人之学甚大,而王顾欲其小之也。夫不忍斫小一木之材,而乃欲贬损大贤之用,则何其任贤不如任木也哉。王诚比类而观之,则知任贤图治之要矣。”

【元典】

“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译文】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诸儒注疏】“璞”,玉之在石中者。“镒”,二十两也。“玉人”,玉工也。不敢自治而付之能者,爱之甚也。治国家则徇私欲而不任贤,是爱国家不如爱玉也。

范氏曰:“古之贤者常患人君不能行其所学,而世之庸君亦常患贤者不能从其所好,是以君臣相遇,自古以为难,孔、孟终身而不遇,盖以此耳。”

【理学讲评】玉在石中叫做璞。镒,是二十两。孟子讽齐宣王说道:“王任贤而欲小用之,使贤者不得行其志,岂是治国家的道理。且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价值万镒,十分爱重的,也不能自以己意为之雕琢,必求惯能治玉之人使雕琢之。盖玉必雕琢而后能成器,亦必良工而后能雕琢,故治玉者,未有不付之人者也。至于国家之当治,就如万镒之玉。贤者之能治国家,能如玉人之能治玉一般。王如得贤而用之,则必举国而听之可也。今乃说姑舍汝之所学,而从我之所好,则何王之治国家,乃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盖国家机务繁多,责任重大,一切要整顿料理,兴起治功,非是涵养有素,抑负不凡的贤人,岂能胜任。既得其人,尤须推心委任,一一付托于他,使得展布发虑,乃能致理。今以玉则一听于玉人,以国家则不肯专听于贤者,是爱国家不如爱玉也,王亦未之思乎?”大抵用贤之道,惟在纯心。必人君专心求治,念念在一协家,然后能虚心任贤,事事付之能者。成汤昧爽丕显,旁求俊彦。高宗恭默思道,梦赉良弼。此所以登于至治,而逸于得人也,人君欲用贤以治国家者,宜三复于斯。

【心学讲评】孟子所学者王道,所欲行于齐者王政,而齐王功利之习已深,乃欲屈孟子而从已富强之术。孟子志不行,而所望于王者且相负也,乃自明其道之不可屈,而示王以不当屈己之道,为广譬而醒之曰:“今王且谓士之不能贬道以从王也,则不知士之有不可贬者存也。且使士之贬道以从王也,王甚无利于其贬也。夫道有大小,小者不可使大,大者尤不可使小。士之自度审矣,而王弗能为士度。事有能,有不能不能者从能者则成,能者从不能者则败。士固为王计之明,而王不能自为计,则请为王喻士之不可屈者。

“今夫王而欲为巨室,其事大,其志不容苟也,则使工师而求木,必求其大者矣。乃不难于求,而难于得也;且不难于得,而难于用所得也。工师而得大木,则王必喜矣。夫岂以为吾求之,吾得之,足以侈所得之盛哉?将有以任之,而心期乎其能胜也。有匠人者,不知大者之必大用,而以为可使小用之也,断其固有之美,而以徇一榱一桷之求,而王岂不怒乎盖舍所可胜之任,而将欲大用而不能矣。王之易喜而怒也,唯大木者王之所得,则望于匠者不轻,屈木即以屈王,怒不可止矣。

“以此推之,夫人易喜而怒之心,岂非情之必然哉?夫此人也,幼而学之,所学者何事?壮而欲行之,所行者何为?天下之生民于我托命,斯道之兴废于我见功,舍近小之规,弘远大之图,王且为王者,而夫人且为名世。乃王则曰,女学所者未能行也,乃舍之以从我。谋尺寸之利,规旦夕之功,夫人之心将何如乎?昔之见王者喜,而今能无怒乎?昔之学而欲行者喜,而今能无怒乎?如是而欲其欣然听命也,必不能矣。王不谅士之心,而士固不可枉也。

“抑请更为王喻其不当屈士者。今有璞玉于此,玉也,可成乎大用者也;乃尚为璞也,则未成而有待于成之者也。虽其值万镒,不能不珍重之乎,而必使玉人雕琢之,非玉人而玉失其玉,且非玉人而并毁其玉。王亦惟自不能雕琢而后需玉人也,其能不任玉人之为,而己无容以私意与哉!王之于此,必明计之矣。乃至于治国家,非但万镒也。向惟不能治而使成乎今日之国家,则欲去其近小之害,进以弘远之图,安未安之民,制未制之法,必得士而使展其学以见于行。乃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以士之才屈而就己之志,夫士之不屑为王之所为者久,则不能为王之为也。必矣。而一旦改行易操以从王,则进不足以成、而退且以败。何异于教玉人雕琢玉而终不成乎器哉?王不自念其不可有为,而士不敢以虚名受实责也,必矣。王度之,为士度之,二者何利焉?则士亦安能为王任咎,而郁郁于王之廷,以不伸其志也乎?将不敢久奉王之教矣。”

呜呼!此孟子将去齐之言也。其词切,而王卒不悟,末如之何矣!

上是言己必不肯舍其学,下言舍所学亦于王无益。两喻各别,须要分析。

【元典】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译文】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打了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

【诸儒注疏】按《史记》,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而国大乱。齐因伐之,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遂大胜燕。以伐燕为宣王事,与《史记》诸书不同,已见《序说》。

【理学讲评】昔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国人大乱,齐人因乘其衅而伐之。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遂大胜燕。宣王乃问计于孟子说:“燕国既破,其土地人民,尽当为我所有矣。或言利不可贪,劝寡人说莫取;或言机不可失,劝寡人说取之。众论不一,莫知适从。自寡人论之,齐与燕同一万乘之国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势均力敌。乃不待旷日持久,只五十目内,就收战胜之功。纵使将勇兵强,人力众盛,未必成功之速,遽至于此。殆天意有在,阴助而默相之耳。天既以燕予我,我反弃而不取,必受其殃。兹欲从而取之,可与不可,夫子以为何如?”齐王本意在于取燕,特欲借孟子一言以自决耳。

【元典】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译文】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

【诸儒注疏】商纣之世,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至武王十三年,乃伐纣而有天下。张子曰:“此事间不容发。一日之间天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命绝,则为独夫。然命之绝否何以知之,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武王安得而止之哉?”

【理学讲评】孟子对说:“天意之予夺难知,民心之从违易见。王欲取燕,亦惟决诸民心而已。诚使取燕而燕民喜悦,都欣然归附,则是天之所废,不可兴也。王其顺民心取之,亦可。古之人有行此事的,是周武王。盖武王当纣恶贯满盈之后,人心皆已归周,所以有牧野之师,可取而取,武王无容心也。王能如是,是亦武王而已矣。使或取燕而燕民不悦,犹思恋故主,则是天命未改,未可图也。王其顺民心而勿取,乃可。古之人有行此事的是周文王。盖周文王当纣恶未稔之初,人心犹不忘商,所以执事殷之节。不可取而不取,文王亦无容心也。王能如是,是亦文王而已矣。然则燕之可取与否,吾王当视民心之向背何如耳。众论纷纷,何足据乎?”

【元典】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译文】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诸儒注疏】“箪”,竹器。“食”,饭也。“运”,转也。言齐若更为暴虐,则民将转而望救于他人矣。赵氏曰:“征伐之道,当顺民心。民心悦,则天意得矣”。

【理学讲评】箪,是竹器。食,是饭。汤酒之类都叫做浆。运,是转动的意思。孟子告齐宣王说:“民心可以仁感,而不可以威劫。今齐与燕俱万乘之国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若使并力固守,其势足以相抗。乃燕之百姓,一闻齐师之来,便不战而服,都盛着箪食壶浆迎犒王师,这岂有他意,特以燕政暴虐,民被其害,如在水火中一般,忍受不过,故避之而望救于齐耳。王如发政施仁以慰其望,则燕人之心始安矣。若恃其强力,更为暴虐,如水之深者益深,火之热者益热,则燕民愈不能堪,今之望救于齐者,将转而望救于他人矣。齐岂得而强取之哉?可见得国有道,惟在得民,而民罔常怀,怀于有德。王欲取燕,亦求其所以安民者而已。”

【心学讲评】以征伐得天下者,取人之国而不以为贪,则燕之无道,齐已克之,因而取之,正为定天下于一统之机。然而得失安危之介,正在于此。在彼有必亡之理,而在我又须有以大反其所为,收民心而顺天道,则王业自此而成。如其不然,则姑且置之,进不足以图王,而退犹可以保其国。故孟子之心,非不欲取燕,而料齐之不足有为,则姑为两端之辞,以使之自揣,而无如宣王之急于功利而听邪说者何也。

齐人伐燕,克其国都,而以大胜告。于是宣王有贪燕之心,而邪臣复进谀言以动之。王乃问于孟子曰:“今曰者,燕无不可取之势,取不取唯吾之意而已。寡人乃谋之于众人。或谓寡人勿取者,执诸侯各有分土之成说也。或谓寡人取之者,明时势不可失之理也,且又曰:‘以万乘之国,不加强也;伐万乘之国,势相敌也。乃五旬而举之,兵不劳而功倍,非师武臣力之能至此也,天也。天有所废,因有所兴。天与不取,违上帝付托之心,且降之殃焉’。斯言也,较谓勿取者理正而言顺,寡人固欲取之,因此而兼其地,有其人,改其社稷,南向以临天下,不亦可乎!而夫子以为何如?”

同类推荐
  • 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

    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其伟大的显著标志就是她富于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拥有高度发达的哲学和文化,其思想文化界的巨子犹如天穹的群星,璀璨夺目,不可胜数。该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国内仅有的少数几本胡塞尔专题研究专著之一,而且在于它的独特视角,即把胡塞尔哲学放在西方主体主义哲学的历史源流中来理解,对其思想渊源和其后的影响都作了较详细的分梳。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没有盲目地跟着胡塞尔的思路跑,而是既能入乎其里,又能出乎其外。
  • 边读边悟论语

    边读边悟论语

    阅读经典似乎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潮流。这既是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预言和指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社会变换不定的节奏和规律,在物质飞速更新和精神停滞摇摆的矛盾中无所适从,因而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不安和焦虑。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 哲学:古老哲学著作

    哲学:古老哲学著作

    本书主要介绍了哲学流派与经典著作。包括周公旦与《周礼》、道家老子与《道德经》、道家庄子与《庄子》、道家列子与《列子》、儒家孔子与《论语》、儒家孟子与《孟子》、儒家荀子与《荀子》、儒家与《曾子》、儒家与子思、儒家与《孝经》、儒家与《大学》、墨家墨子与《墨子》等。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霜染深庭

    霜染深庭

    被寄养,被顶替,被谋杀,她从苏家的泥沼艰难爬出来。为他穿上嫁衣,想与他好好过日子。可是侯门深深,行差踏错便是个死。她挣扎、她步步为营,方才侥幸求生。可他觉得她扮猪吃老虎,算计他、坑他、撩拨他。侯爷忍无可忍,撕她面具,扯她伪装。“苏染霜,你要的都得到了,收手吧!”“没有,还有侯爷的心,我没得到。”为了家宅安宁,侯爷把心拱手相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封凌山月歌

    封凌山月歌

    封凌山市总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山里有些被囚禁着的东西,管委会与佛家的矛盾不可调和,学校校长的神秘行为,以一个初中生带着曾经不同寻常的经历,渐渐走向阴谋的核心。
  • 都市绝世神医

    都市绝世神医

    【都市精品,百万订阅!】天庭御医重生花都,掌控世间病毒,吸收魂魄意识,富可敌国,权势滔天,美女如云。
  • 高门生存录

    高门生存录

    三娘是理智的,是现实的,是睿智的。她生活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时时小心,步步留意并不夸张,这是三娘的故事,也是三娘们的故事。且看三娘们于这方寸之间的处世哲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朽章程

    不朽章程

    背负孤独,经过血与泪的洗礼。最终,被遗忘之人在最终之地嘶吼。
  • 妃常嘚瑟

    妃常嘚瑟

    穿越女楚文玉,前世因为被父母抛弃,而自暴自弃,最后被人欺骗染上了毒品临终,悔恨的流下眼泪。一场莫名其妙的穿越,让她成为楚朝的皇女,本想默默无闻,可在这内中终逃不过命运。斗皇姐、杀奸臣、做皇帝!~~收美男~~(剧透:别朝质子轩辕铭,自第一眼见她起,从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悲哀,决定保护她。宰相之子莫离,"楚文玉,你要我也要我,不要我也得要我"…………嘿嘿,请期待。
  • 虚界之云空战场

    虚界之云空战场

    虚界,一个与现实世界相悖的世界,一个是有,一个是无,贺云山,一个幸运的小伙,成为虚界在现实世界的宿主,然后一步步的成为新世界的救世主。
  • 你是我的幸运草

    你是我的幸运草

    夏璇,一个不善言语,性格冰冷,容貌清秀,身材娇小的女孩,常常会在有三叶草的地方伫立,并且一站就是大半天。偶尔,她也会弯下腰身,在草丛中仔细的翻动。校园中,有三叶草的地方,肯定会有她的影。人,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他人的风景,何鹏就是许多欣赏者中的一个。